萧惠开传原文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zeazhh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萧惠开传原文翻译(共含9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eazhh”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萧惠开传原文翻译

篇1:萧惠开传原文翻译

萧惠开传原文翻译

原文:

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思话子也。初名慧开,后改慧为惠。少有风气,涉猎文史,家虽贵戚,而居服简素。惠开意趣与人多不同,比肩或三年不共语。

孝建元年,自太子中庶子转黄门侍郎,与侍中何偃争积射将军徐冲之事。偃任遇甚隆,惠开不为之屈,偃怒,使门下推弹之。惠开乃上表解职。时偃宠方隆,由此忤旨,别敕有司以属疾多,免惠开官。思话素恭谨,操行与惠开不同,常以其峻异,每加嫌责。及见惠开自解表,自叹曰:“儿子不幸与周朗周旋,理应如此。”杖之二百。寻重除中庶子。

初,惠开府录事参军到希微负蜀人债将百万,为责主所制,未得俱还。惠开与希微共事不厚,以为随其同上,不能携接得还,意耻之。厩中凡有马六十匹,悉以乞希微偿责,其意趣不常皆如是。先刘瑀为益州,张悦代之,瑀去任,凡所携将佐有不乐反者,必逼制将还。语人曰:“随我上,岂可为张悦作西门客邪!”惠开自蜀还,资财二千余万,悉散施道路,一无所留。

五年,又除桂阳王休范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其年,会稽太守蔡兴宗之郡,而惠开自京口请假还都,相逢于曲阿。惠开先与兴宗名位略同,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惠开素严,自下莫敢违犯。兴宗见惠开舟力甚盛,不知为谁,遣人历舫讯,惠开有舫十余,事力二三百人,皆低头直去,无一人答者。

复为晋平王休祐骠骑长史,太守如故。六年,除少府,加给事中。惠开素刚,至是益不得志,寺内所住斋前,有向种花草甚美,惠开悉刬除,列种白杨树。每谓人曰:“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发病欧血,吐如肝肺者甚多。除巴陵王休若征西长史、宁朔将军、南郡太守,未拜。七年,卒,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译文:

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萧思话的儿子。原名慧开,后来改慧为惠。年轻时就有风度,阅读过文史方面的书籍,家庭虽是皇亲国戚,可居住及服饰简单朴素。惠开的心思志趣与人多不同,同处一处有时三年都不和人说一句话。

孝建元年,从太子中庶子转为黄门侍郎,与侍中何偃争论积射将军徐冲这件事。何偃地位和待遇很高,不因此示弱屈从,何偃(很)生气,使手下人推究弹劾他。惠开就送上奏章,自求免职。当时何偃正非常受到皇上的宠爱,因此萧惠开的行为违背皇帝意旨,皇帝另外命令有关衙门让他借口疾病多,免掉了惠开的官职。萧思话一向恭敬谨慎,操守、品行与惠开不同,经常因为他的俊伟怪异而每每加以责怪。等看到惠开自己上表解职,自己叹息说:“儿子不幸与周朗一样的人周旋,理应如此。”用木杖打了他两百下。不久惠开又被任命为中庶子。当初,惠开府中的`录事参军到希微欠蜀人债将近百万,被债主挟制,不能与惠开一道返回京城。惠开与希微共事,关系不好,但认为跟自己一道来到蜀地,不能带他回去,心里对此感到羞耻。厩中共有六十匹马,就请求希微用这些马还债,他的心思志趣都是如此与常人不同就是这个样子。之前刘瑀为益州长官,张悦代替他,刘瑀离任,他所带的将官助手有不乐意回去的,一定逼迫他们回去。告诉别人说:“跟在我身边,怎么可以给张悦作幕僚门客呢?”惠开自蜀归来,有资财两千多万,全都沿路散发,一点都没留下。

五年,又被任命为桂阳王休范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这一年,会稽太守蔡兴宗去往郡城,而惠开从京口请假回都城,在曲阿相遇。惠开以前与兴宗名声地位大略相同,担心蔡兴宗不能来看望自己,就命令部下:“蔡会稽部下若来问,千万不能回答。”惠开一向严厉,属下没人敢违犯。蔡兴宗看见惠开船只人员很多,不知是谁,派人一条船一条船地问,惠开有船十余艘,人员二三百人,都低头走开,无一人回答。

后又为晋平王休祐骠骑长史,依然做太守。六年,被任命为少府,提拔为给事中。惠开一向刚强,到此更加不得志,衙门内所住的房屋前面,有以前种的花草非常漂亮,惠开全都铲除,种上一排排的白杨树。常常对人说:“人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即使活百岁,仍然和夭折差不多。”后来患病吐血,吐出的像肝肺的东西很多。被任命为巴陵王休若征西长史、宁朔将军、南郡太守,没有上任。七年,去世了,当时四十九岁。

篇2:《宋书·萧惠开传》原文及翻译

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萧思话的儿子。原名慧开,后来改慧为惠。年轻时就有风度,阅读过文史方面的书籍,家庭虽是皇亲国戚,可居住及服饰简单朴素。惠开的心思志趣与人多不同,同处一处有时三年都不和人说一句话。

孝建元年,从太子中庶子转为黄门侍郎,与侍中何偃争论积射将军徐冲这件事。何偃地位和待遇很高,不因此示弱屈从,何偃(很)生气,使手下人推究弹劾他。惠开就送上奏章,自求免职。当时何偃正非常受到皇上的宠爱,因此萧惠开的行为违背皇帝意旨,皇帝另外命令有关衙门让他借口疾病多,免掉了惠开的官职。萧思话一向恭敬谨慎,操守、品行与惠开不同,经常因为他的'俊伟怪异而每每加以责怪。等看到惠开自己上表解职,自己叹息说:“儿子不幸与周朗一样的人周旋,理应如此。”用木杖打了他两百下。不久惠开又被任命为中庶子。当初,惠开府中的录事参军到希微欠蜀人债将近百万,被债主挟制,不能与惠开一道返回京城。惠开与希微共事,关系不好,但认为跟自己一道来到蜀地,不能带他回去,心里对此感到羞耻。厩中x共有六十匹马,就请求希微用这些马还债,他的心思志趣都是如此与常人不同就是这个样子。之前刘瑀为益州长官,张悦代替他,刘瑀离任,他所带的将官助手有不乐意回去的,一定逼迫他们回去。告诉别人说:“跟在我身边,怎么可以给张悦作幕僚门客呢?”惠开自蜀归来,有资财两千多万,全都沿路散发,一点都没留下。

五年,又被任命为桂阳王休范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这一年,会稽太守蔡兴宗去往郡城,而惠开从京口请假回都城,在曲阿相遇。惠开以前与兴宗名声地位大略相同,担心蔡兴宗不能来看望自己,就命令部下:“蔡会稽部下若来问,千万不能回答。”惠开一向严厉,属下没人敢违犯。蔡兴宗看见惠开船只人员很多,不知是谁,派人一条船一条船地问,惠开有船十余艘,人员二三百人,都低头走开,无一人回答。

后又为晋平王休祐骠骑长史,依然做太守。六年,被任命为少府,提拔为给事中。惠开一向刚强,到此更加不得志,衙门内所住的房屋前面,有以前种的花草非常漂亮,惠开全都铲除,种上一排排的白杨树。常常对人说:“人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即使活百岁,仍然和夭折差不多。”后来患病吐血,吐出的像肝肺的东西很多。被任命为巴陵王休若征西长史、宁朔将军、南郡太守,没有上任。七年,去世了,当时四十九岁。

篇3:《宋书·萧惠开传》原文及翻译

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思话子也。初名慧开,后改慧为惠。少有风气,涉猎文史,家虽贵戚,而居服简素。惠开意趣与人多不同,比肩或三年不共语。

孝建元年,自太子中庶子转黄门侍郎,与侍中何偃争积射将军徐冲之事。偃任遇甚隆,惠开不为之屈,偃怒,使门下推弹之。惠开乃上表解职。时偃宠方隆,由此忤旨,别敕有司以属疾多,免惠开官。思话素恭谨,操行与惠开不同,常以其峻异,每加嫌责。及见惠开自解表,自叹曰:“儿子不幸与周朗周旋,理应如此。”杖之二百。寻重除中庶子。

初,惠开府录事参军到希微负蜀人债将百万,为责主所制,未得俱还。惠开与希微共事不厚,以为随其同上,不能携接得还,意耻之。厩中凡有马六十匹,悉以乞希微偿责,其意趣不常皆如是。先刘瑀为益州,张悦代之,瑀去任,凡所携将佐有不乐反者,必逼制将还。语人曰:“随我上,岂可为张悦作西门客邪!”惠开自蜀还,资财二千余万,悉散施道路,一无所留。

五年,又除桂阳王休范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其年,会稽太守蔡兴宗之郡,而惠开自京口请假还都,相逢于曲阿。惠开先与兴宗名位略同,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惠开素严,自下莫敢违犯。兴宗见惠开舟力甚盛,不知为谁,遣人历舫讯,惠开有舫十余,事力二三百人,皆低头直去,无一人答者。

复为晋平王休祐骠骑长史,太守如故。六年,除少府,加给事中。惠开素刚,至是益不得志,寺内所住斋前,有向种花草甚美,惠开悉刬除,列种白杨树。每谓人曰:“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发病欧血,吐如肝肺者甚多。除巴陵王休若征西长史、宁朔将军、南郡太守,未拜。七年,卒,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篇4:宋史萧燧传原文及翻译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天生聪明有奇才,小时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了进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当权,秦桧亲党密告萧燧,秋试时当调他为考试官,萧燧问其中的原因,那人说: 秦桧的儿子将要应举,想把应举之事托付给你。 萧燧听后大怒说: 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 秦桧从此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贬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多了,就另换一个官员前往漕闱,秦桧的儿子秦熺果然中了前名。孝宗初年,他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召诸教官轮对,萧燧针对当时任官制度,提出 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皇上非常高兴,制定了《用人论》赐给各位大臣。淳熙二年,迁国子司业兼起居舍人。在此之前,萧燧调查官员的过失,朝廷上的议论多数是萧燧,因为他做过县令的经历,于是就任命为左司谏。当时的`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捴迨宥在朝廷之外都拿着符节,他们行事依靠权势,没有好的表现,萧燧给皇上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复议录取官吏的事,皇上因此就问萧燧,他回答说: 如今有得才和无德才的人会混杂在一起,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心理,不是我所能明白的。 皇上说: 忠言啊! 由于劝谏皇上正纪纲,接纳正直的谏言;亲近正直有修养的人,远离奸佞小人;帝王的亲信有功劳的可以用俸禄来奖赏,不可以给权力。皇上都高兴地采纳了。他任职严州期间,严州土地狭小,财力困乏,刚到严州时,官府钱不到三千串,萧燧勤俭理政。两年间,励精求治,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当时皇上正吝惜授予官职名分,没有功劳不授予官职,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方,有功劳,授予他敷文阁待制,调他去治理婺州。严州送行的百姓站满了道路,萧燧几乎不能走,送出严州境外的达千人。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非常了解严州的制度,萧燧没花多大力气就治理好了。一年天旱,浙西常平司请求移粟给严州,萧燧说: 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应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为此向朝廷请求,发放皇粮来救济百姓。八年,皇上诏书召回他,说: 江浙一带一年两次旱灾,想下诏书以求进谏,仍令各主管部门宽松各县赋税,但不要催得太紧。 十年,皇上说广西一带百姓的丁税很难收取。但萧燧到后事情大多能够执行。百姓感激皇恩浩荡,这一带丁税减半,也是自萧燧开始的,绍熙四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篇5:南史萧摩诃传原文及翻译

南史萧摩诃传原文及翻译

南史  原文:

萧摩诃字元胤,兰陵人也。父谅,梁始兴郡丞。摩诃随父之郡,年数岁而父卒,其姊夫蔡路养时在南康,乃收养之。及路养败,摩诃归侯安都。武帝遣安都北拒齐军于钟山龙尾及北郊坛。安都坠马被围,摩诃独骑大呼,直冲齐军,齐军稍解去,安都乃免。太建五年,摩诃随都督吴明彻济江攻秦郡。摩诃领十二骑,深入周军,斩馘甚众。及周遣大将王轨来赴,结长围连锁于吕梁下流。摩诃谓明彻曰:“今尚未立,公若见遣击之,彼必不敢相拒。彼城若立,则吾属虏矣。”明彻奋髯曰!“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摩诃失色而退。一旬之中,水路遂断,周兵益至。摩诃又请曰:“今求战不得,进退无路,若潜军突围,未足为耻。愿公率步卒乘马舆徐行,摩诃驱驰前后,必使公安达京邑。”摩诃因夜发,选精骑八十,率先冲突,自后众骑继焉。比旦,达淮南。及宣帝崩,始兴王叔陵于殿内手刃后主,遂奔东府城。摩诃入受敕,乃率马步数百趣东府城,斩之。以功授车骑大将军,封绥建郡公。隋总管贺若弼袭京口。员明禽摩诃以送弼,弼以刀临颈,词色不挠,乃释而礼之。摩诃请弼曰愿一见旧主死无所恨弼哀而许之入见后主俯伏号泣仍于旧厨取食进之辞诀而出守卫者皆不能仰视隋文帝闻摩诃抗答贺若弼,曰:“壮士也,此亦人之所难。”入隋,授开府仪同三司。寻从汉王谅诣并州,同谅作逆,伏诛,年七十三。摩诃讷于言,恂恂长者。至于临戎对寇,志气奋发,所向无前。年未弱冠,随侯安都在京口,性好猎,无日不畋游。及安都征伐,摩诃功居多。

(选自《南史·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七》)  译文:

萧摩何字元胤,兰陵人,父亲萧谅,在梁朝作始兴郡丞,黄摩诃跟随父亲到始兴郡,几岁时父亲就死了,他的姐夫蔡路养当时在南康、就收养了他。等到蔡路养战败,萧摩诃就归顺了侯安都。陈武帝派候安都在钟山龙尾和北尊坛批御齐军,侯安都从马上神掉下来,被齐军国困,萧摩诃单骑出阵,大声呼喊着直冲齐军,齐军渐渐散去,侯安都才幸免于难。太建五年,萧摩诃跟随都督吴明彻渡江攻打秦郡。萧摩诃率领十二个骑兵深入周军内部,杀伤很多敌军。后来周朝派大将王轨赶来救援,王轨在吕梁下游建起连营水栅。萧摩诃对吴明彻说:“现在敌人还没有筑好营栅,您如果派我去攻打他,他一定不敢抗拒我,他的城栅如果筑成,那么我们这些人就要成为俘虏了。”吴明彻胡须抖动地说:“冲锋陷阵,拔取敌旗,是你的事;深谋远虑,制定战略,是老夫的事。”萧摩诃变了脸色退出。十天之内,他们的水路果然被切断,周朝的援兵日益增多。萧摩诃又请求说:“如今求战已不成,进退无路,如果偷偷突围出去,也不算耻辱。希望您带领步兵乘坐车马慢慢走。摩诃我前后开道护卫,一定让您平安回到京城。”萧摩诃于是趁夜出发,挑选八十名精锐骑兵,率先突围,众骑兵紧随其后。天亮时,到达淮南,等到陈宣帝驾崩,始兴王陈叔陵在殿内持刀杀伤后主,就逃到东府城。萧摩诃入朝领受敕令,于是率领几百名骑兵和步兵赶赴东府城,将始兴王斩首。萧摩诃因功被授予车骑大将军,封候建郡公,隋朝总管贺若弼袭击京口。员明擒获萧摩诃后,把他送交贺若弼,贺若弼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萧摩诃义正词严脸不变色,贺若弼于是给他松绑并以礼相待。萧摩诃向贺若弼请求说:“看望能与主见上一面,死而无憾。”贺若弼心生怜悯而答应了他。萧摩诃入殿内见后主,俯伏于地放声号哭,随后到旧日的'厨房去给后主拿来吃的,诀别之后便退出来,守卫的士兵见了都不忍抬头看他,隋文帝听说萧摩诃刚正不阿地回答贺若弼,说:“他是壮士啊,这也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萧摩诃入隋朝后,官授开府仪同三司。不久跟随汉王杨谅到并州,因和杨谅一同谋反,被杀,年七十三岁。萧摩诃拙于言辞,是一个恭敬温和的长者。但在临阵对做时,却英姿勃发,勇往直前。不到二十岁时,他在京口跟随侯安都,生性爱打猎,没有一天不去游猎的。侯安都出兵征伐时,萧摩诃立功占多数。

篇6:《萧毕顺传》原文及翻译

《萧毕顺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萧毕顺者,夔州明堂人也。父乡中豪杰,萧氏长房也。时萧、唐争地于明堂,唐氏绐之,得其田。萧氏愤然,欲举族徙新民,族人许之。届期,无往从者,萧氏乃挈妻孥独行。至尖角,贼众困之,剽掠其物,萧氏遂穷矣。日乞于道左,夜宿于莽苍,饥则食桑葚,渴则饮荒泉,其困顿至此也。行至科家院,其妻不欲行,夜亡明堂,惟留其子。肖氏谓己潦倒至此,冀弱息无蹈覆辙,故名之曰“毕顺”、

七岁。时村东有盘龙癖①者,常怠于农事,毕顺怼曰:“不事本者,诚国之大害也。”乡里闻,皆异之。及八岁,丁父忧。邻家科氏怜之,饷其衣食,毕顺因得活。少嗜书,尝假于邻村大户藏书者,久之,虽无痒序之教,而术圣人之言,慕圣人之道;菜色饭牛,口诵经书,乡人亡知渠志所为,咸怪异之。既加冠,以貌寝家薄无以览客,鄙儒讥之,毕顺皆无言,时人因谓之“萧亡言公”。

初,共和国立,以萧氏无者,得田居乡首,人皆侧目。及萧氏卒,毕顺嗣之,燔券书,内其田于公,县长多其无私,起生产大队长。未几,河南大旱,发江南廪粮振济,以毕顺转运有功,擢尖角村长。下车伊始,发民兵绥盗,禽贼渠魁,斩之,徇以四境,余众皆作鸟兽散,尖角贼遂靖。故事,乡长按察四境,沿村供给,民不堪其烦。毕顺以劳民讽县长,遂止。乡长深疾之,仇毕顺,使人以觇其眉眚,然毕顺幼赤贫,为官清廉有美誉,乃罢。尖角无水,庶黎旦作汲水,日入乃归,状甚苦。毕顺乃率村人掘井荒山,居二日,井乃成。勒石立功,余迹今犹存。县长闻之,欲擢知县城,毕顺谢之,时人皆以为憾。明年,“文革”事急,林彪败卒,夔州城大乱,县长辱死,村人以为神,恭之滋甚。岁大饥,乃啖白泥,谓之“观音土”,食者死十八九,惟毕顺活之。灾寝,存人庆之,惟毕顺穆然深思,或问其故,曰:“人祸何时已?”翌日,乃告归,乡长强留之,毕顺固辞。

晚年著书,明堂萧氏宗族闻其名,使使请还乡,愿司祭礼,主宗族。毕顺喟叹不许。使者,从子也。顿首固请,毕顺怒曰:“昔逐吾先父,诺而不从,倩吾至此,是不义之人。汝去矣,勿痴也!”终未还乡。毕顺长寿,今八十矣,志气矍铄,谈笑风生。有三子曰勇、健、明。

杨子江②曰:萧亡言公动心忍性,穷而不丧志,饥而无失礼,进退官场,若烹小鲜,为民之福祉,此民之幸也,亦为今人之先模也!

贰零壹柒年孟春为外公萧亡言公作。(选自《“五力”优秀作文选·第十二期·文言传记专辑》,有删改)[注]①盘龙癣:晋人刘毅,嗜赌成癖,曾在东府聚睹,下往达教百万,因刘毅小字盘龙,故后世称嗜赌为“盘龙癖”。②杨子江:作者李肖自号,重庆市巴蜀中学高届文科清北班学生。

译文:

萧毕顺是夔州(今奉节)明堂人氏。父亲是乡里的豪杰,萧氏长子。当时萧、唐两家在明堂争田地,唐氏欺骗萧氏,争占了田地。萧氏气愤,准备率整个家族迁移到新民,族人都答应了。到了出发时,没有一个前往跟从,萧氏于是就带着妻子儿女独自前往。到了尖角,众蟊贼围困他们,抢夺了他们的财物,萧氏就处境艰难了。每天在路边乞讨,夜晚就住在郊野,饿了就采吃桑葚,渴了就饮用荒野泉水,他困顿就像这样。走到科家院,萧氏妻子不想前往了,就在夜晚从明堂跑了,只留下儿子。萧氏认为自己穷困潦倒到这种地步,希望自己孱弱的儿子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于是就给儿子取名叫“毕顺”。

七岁时,当时村东有一个赌徒,常对农事怠懒,毕顺怨恨地说:“不从事本分职业,的确是国家的大害。”乡里人听闻此言,都觉得他奇异。等到八岁时,遭逢父亲去世。邻居科氏同情他,提供给他衣食,因此得以活下来。毕顺从小嗜好读书,从邻村大户藏书之家借书(阅读),时间久了,虽然没有接受学校教育,却能叙述圣人言论,仰慕圣人之道;满脸菜色放牛,嘴里诵读经书,乡里人不知道他所要追求的志向,都觉得他怪异。二十岁后,因为容貌丑陋、家里贫穷,无法招待客人,鄙陋的读书人讥讽他,毕顺都不说话,当时的人于是就称他“萧亡(无)言公”。

当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为萧氏是无产者,分得田地居乡里第一,人人都不满地侧目而视。等到萧氏去世,毕顺继承了田产,就烧掉了地契,将他的田地交纳给公家,县长(国家)调发江南仓粮赈济,因赞美他无私,起用他做生产大队长。不久,河南发生大旱,为毕顺转运有功劳,提升为尖角村长。上任之初,派出民兵平定强盗,捉拿强盗大头目,处斩了他,并在乡里到处巡行示众,其余众强盗都作鸟兽散,尖角强盗于是被平定。按旧例,乡长巡察所辖乡区四境,沿途村社供给(饭食),百姓不能忍受这种烦琐。毕顺借百姓辛苦委婉进谏县长,于是终止了这种做法。乡长很忌恨他,就派人去偷偷地察看他的过失,然而毕顺从小就一贫如洗,做官又清廉有令人称道的美誉,(乡长不得已)才消停。尖角缺水,百姓早晨起床打水,太阳落山才能回家,情状很是辛苦。毕顺就率领村民在荒山打井,过了二十天,水井才挖成。刻石碑记载功劳,余留的痕迹现在还保存。县长听闻此事,想要提拔他管理县城,毕顺拒绝了县长,当时的'人都觉得遗憾。第二年,“文革”事件紧急,林彪因败逃而死,夔州城大乱,县长受辱而死。村民都认为毕顺是神人,更加尊敬他。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大家)就吃白泥,人们称它“观音土”,吃土的人死了十分之八九,只有毕顺活了下来。灾荒止息,活下来的人都庆幸,只有毕顺沉默地深刻反思,有人问他缘故,(毕顺)说:“人祸什么时候才能消停?”第二天,就辞职告老回家,乡长竭力挽留他,毕顺坚决推辞。

晚年写书,明堂萧氏宗族听闻他的名声,派使者请求(他)返还乡籍,希望他管理祭礼,主持宗族。毕顺喟叹不答应。使者,就是(他的)侄子。磕头坚决请求,毕顺发怒说:“当初(你们)驱赶我去世的父亲,允诺了却不跟着(我父亲搬迁),使我到这里,是不合道义的人。你走,不要再痴心妄想了!”终究没有返还乡籍。毕顺长寿,如今八十岁了,精神矍铄,谈笑风生。生有三个儿子叫毕勇、毕健、毕明。

杨子江评论说:萧亡言公经历艰难困苦,磨砺身心意志,处境窘困却不丧失志向,处于饥饿却不丧失礼义,进退官场,就像烹煮小鱼一样轻而易举,为百姓谋福祉,这是百姓的幸事,也是今人的先范楷模!

正月为外公萧亡言公所写。

篇7:《陈书萧引传》原文及翻译

《陈书萧引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萧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頠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而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颇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译文:

萧引字叔休。为人端庄正直有才识和度量,看上去矜持庄重,虽是仓猝之间,做事必按法律制度。天性聪慧敏达,博学,擅长做文章,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服出任著作佐郎。侯景叛乱时,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朝廷官员大多前往归附他。萧引说:“诸王尽力争夺,祸患刚开始,今日逃难,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我家两代有人做过始兴郡的地方长官,留下的恩惠还在百姓中,正可前往南边以保存家门。”于是和弟弟萧彤以及宗族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当时始兴人欧阳頠任衡州刺史,萧引前往依附。欧阳頠后来调任广州刺史,病死,欧阳頠的儿子欧阳纥统领他的部众。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因而加以规劝纠正,因此两人在情礼上渐渐疏远。到欧阳纥兴兵造反,当时京都籍的士人岑之敬等都惶恐害怕,只有萧引安然如故,对岑之敬等说:“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到章昭达平定番禺后,萧引才往北回来。高宗召见萧引询问岭表的事情,萧引完整地陈述了事情始末,高宗十分喜悦,即日任命萧引为金部侍郎。萧引坦率耿直,不媚权贵,不曾去拜访皇帝身边的`近臣,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被当权的人阻碍。到吕梁之战全军覆灭,军需储备空虚匮乏,于是转而任用萧引为库部侍郎,掌管制造弓弩槊箭等事。萧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足。太建十二年,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当时广州刺史马靖在岭表非常得人心,而且军队精强干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有几次战功,朝廷和民间产生了许多异议。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遣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返回至赣水时,高宗崩,后主登位,改任萧引为中庶子,因为有病辞去官职。第二年,京城出现许多盗贼,于是又起用萧引为贞威将军。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多次有所请托,萧引都不准许。萧引同宗族的子弟萧密当时任黄门郎,规劝萧引说:“李、蔡的势力,在位的官员都畏惧他,也应该稍微为自身着想。”萧引说:“我立身处世,自有主次,难道能为李、蔡改变操行。就是使他们不舒服,不过解除我的职务罢了。”吴璡竟然写匿名信,李、蔡为此作证,萧引获罪免除官职,死于家中,当时年纪五十八岁。

篇8:宋史萧注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宋史萧注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

萧注,字岩夫,临江新喻人。磊落有大志,尤喜言兵。举进士,摄广州番禺令。侬智高围州数月,方舟数百攻城南,势危甚。注自围中出,募海滨壮士,得二千人,乘大舶集上流,因飓风起,纵火焚贼舟,破其众。即日发县门纳援兵,民持牛酒、刍粮相继入,城中人始有生意。自是每战以胜归。蒋偕上其功,擢礼宾副使、广南驻泊都监。贼还据邕管,余靖患其啸诱诸洞,以属注。注挺身入蛮中,施结恩信。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居邕数年,阴以利啖广源群蛮,密缮兵甲,乃上疏曰:“交n虽奉朝贡,实包祸心,常以蚕食王土为事。今不取,异日必为中国忧。愿驰至京师,面陈方略。”未报,而甲洞申绍泰犯西平,五将被害。谏官论注不法致寇,李师中又劾其沮威嗜利,略智高阉民为奴,发洞丁采黄金无帐籍可考。中使按验颇有实,贬泰州团练副使。

近臣有讼注广州功者,起为右监门将军、州都监。熙宁初,以礼宾使知宁州。环庆李信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时有言“交人挫于占城,众不满万,可取也”。遂以注知桂州。

入觐,神宗问攻取之策,对曰:“昔者臣有是言。是时溪洞之兵,一可当十;器甲坚利,亲信之人皆可指呼而使。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既至桂,种酋皆来谒。注延访山川曲折,老幼安否,均得其欢心。然有献征南策者,辄不听。会沈起以平蛮自任,帝使代注而罢,注归,卒于道,年六十一。

【译文】:

萧注,字岩夫,是临江府新喻县人。(萧注)襟怀广阔,有远大的志向,尤其喜欢谈论军事。(萧注)考中进士,代理广州番禺县令。侬智高围困广州几个月,聚集几百舰船进攻城南,形势非常危急。萧注从敌人围困中突围,招募海边的勇士,得到二千人,乘坐大船在上游聚集,趁着飓风刮起,放火焚烧敌军船只,打败了敌人的军队。当天就打开县城城门迎接援军,百姓拿着牛酒、草料粮食相继入城,城里的人才有生气。从此每次出战都得胜而回。蒋偕上奏萧注的`功劳,(朝廷)提拔(萧注)担任礼宾副使、广南驻泊都监。敌人败退占据邕管,余靖担心敌人召集、引诱各洞蛮人作乱,就把(邕州事务)交付萧注办理。萧注挺身进入蛮人中,施行恩惠结以信义。狄青的军队在宾州临时驻扎,召请各位将领相见,(狄青)怀疑萧注(想)倚靠敌军的声势作奸谋利,想杀掉萧注。萧注觉察了,以出游为托词,不肯前往。敌人被打败后,狄青才听说萧注以前的功劳,(上报朝廷,让萧注)担任邕州知州。

(萧注)在邕州任职几年,暗中用利益引诱广源的各洞蛮人,(并)秘密修补、整治武器装备,于是呈上奏章说:“交n虽然(表面上)尊奉朝拜君王、敬献地方物产(的政策),实际上包藏为祸作乱的野心,常常把逐渐侵吞陛下的土地作为急务。现在如不攻取,日后必然成为我朝的忧患。希望(陛下允许我)骑快马到京城,当面陈奏对敌策略。” (皇帝)还没有批复,而甲洞的申绍泰侵犯西平,五位将领被杀害。谏官评定萧注不守法度招致蛮人侵扰,李师中又弹劾萧注畏威图利,掠取侬智高的阉人做家奴,调发蛮洞壮丁开采黄金没有账簿可供查考。皇帝派出的使者去查验,事实很充分,(朝廷)贬(萧注)担任泰州团练副使。

皇帝身边亲近之臣中有人为萧注申辩在广州的功劳,(朝廷)起用(萧注)担任右监门将军、州都监。熙宁初年,(萧注)凭礼宾使的身份担任宁州知州。环庆路李信打了败仗,各城都加固营垒,唯独萧注打开城门像平时一样在夜间宴请宾客。当时有人说“交n人在占城受挫,士兵不足一万,可以攻取”。于是(朝廷)让萧注担任桂州知州。

入朝拜见皇帝,神宗问(萧注)攻取(交n)的策略,(萧注)回答说:“从前我说过这样的话。然而这个时候溪洞的士兵,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兵器锋利铠甲坚固,亲近信任的人都可以指派召唤来使用。现在这两点都比不上以前,交n人繁殖人口,积聚物力,教导训练士兵(已经)十五年了,(有人)说他们‘士兵不足一万’,是没有根据的。” (萧注)到桂州任职以后,各部落酋长都前来拜谒。萧注接待他们并咨询当地山川道路等弯曲回转的情况,老幼是否平安,均得到他们的欢心。但有人献上征讨南方蛮人的策略,(萧注)常常不会采纳。适逢沈起自告奋勇要平定蛮人,皇帝派(沈起)代替萧注而免去(萧注的官职),萧注回家,在路上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篇9:《宋书·杜惠度传》原文及翻译

杜慧度,交址郡朱栽县人。原籍本属京兆。曾祖父杜元,为宁浦太守,于是移居交址。父亲杜瑗,字道言,官居州府任日南、九德、交址太守。起先,九里太守查逻父子勇武威严,有权力,威震交址地区,听说刺史滕遯之要来,分别派遣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不让他上任。挂达聚集兵众,杀了奎逊,交址境内获得了安窣。授龙骧将军。滕遯之在交址十多年,与林邑多次相互攻伐。滕遯之即将北还京都,林邑胡达攻破旦鹿、炉、九真三郡,于是包围州城。这时滕遯之离去已经很远,杜瑗与第三个儿子杜玄之尽力固守城池,多设权谋计策,数次交战,大败敌军。追击讨伐到九真、曰南,屡战屡胜,所以逛塑达逃回&垦。于是朝廷任杜瑗为龙骧将军、恋姐刺史。直里起义后,进号冠军将军。卢循占据广迎,派遣使者来修好,杜瑗将使者杀了。盏历六年,杜瑗八十四岁逝世。追赠为右将军,原位官依旧。

杜慧度是杜瑗的第五个儿子。起初任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任九真太守。杜瑗逝世,州府的主管和辅佐官员认为交址与敌境相邻,不宜旷废职务,共同推举杜慧度执掌州府事务,他推辞不去。义熙七年,授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广武将军、玄想刺史。任职诏书还未送到,就在这年春天,虚循攻占了合浦,直向交州进军。杜慧度于是率领文武官员与军队六千人在石绮抵抗卢遁,交战时生擒卢循的长史孙建之。卢循虽然失败,但还有余党三千多人,都习兵练武,熟习军事。李逊的.儿子李弈、李脱等人逃窜到石碲,盘踞并勾结鍪族、讫佬族人,各自都有军队。卢遁得知李弈、人与杜家有旧怨,派遣使者去招请他,查銮等人便引茎人率兵众五六千人,听从遒遁的节制调遣。六月八日,卢循清晨出兵到南命令三军攻进城纔能吃饭。杜慧度全数拿出杜氏宗族的私人财物,用来充当奖励犒赏的费用。他的弟弟交址太守杜慧期、九真太守章民共同督率水师步兵,杜慧度亲自登上大型战船指挥。当两军相遇时,他施放火箭和鸡尾火炬,步军在两岸夹射,卢遁各船都燃烧起来,一下子就溃散了,卢遁本人也中箭投水而死。杜慧度斩了卢循和他的父亲虚嘏,并且斩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他的亲属录事参军,以及中兵参军罗农去、李脱等人,傅送首级到京都。朝廷封杜慧度为龙编县侯,食邑一千户。

产逛登基,杜慧度进号为辅国将军。这一年,他率领文武官兵一万人南下讨伐林邑,被消灭的敌人超过半数,前后被抢掠的财物,都夺了回来。林邑乞求投降,送上牲畜、大象、金银、木棉等,于是被释放。簠虞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季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篇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遣。少帝景平年,卒,时年五十,追赠左将军。

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

苏武传原文加翻译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苏武传原文及翻译对照

《叶嘉传》原文及翻译

段文振传原文翻译

蝜蝯传原文及翻译

大铁椎传原文及翻译

《顾成传》翻译及原文

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

萧惠开传原文翻译(集锦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萧惠开传原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