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的古文虚词怎么理解(共含6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你嫁卫生间吧”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2.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连词,假如)
3.臣 之 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独,不译)
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助词,啊)
5.焉 用亡郑以陪邻(代词,何)
6.且 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7.朝济 而 夕设版焉(连词,转折,却)
8.何厌 之 有(助词,提宾标志)
9.因 人之力而敝之(介词,依靠)
10.失 其 所与(代词,自己的)
11.吾 其 还也(副词,还是)
12.今行 而 无信,则 秦未可亲也(连词,却;连词,那么)
13.臣 乃 得有以报太子(副词,才)
14.樊将军 以 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15.丹不忍 以 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连词,因为;连词,因果)
16.樊於期偏袒扼腕 而 进(连词,修饰)
17.使工 以 药淬之(介词,用)
18.皆白衣冠 以 送之(连词,来)
1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 也(语气词,表判断)
20.仆 所以 留者,待吾客与俱(语气词,……的原因)
21.秦武阳奉地图匣,以 次进(介词,按照)
22.箕踞 以 骂(连词,而)
23.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君(介词,替)
24.谁 为 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
25.且 为之奈何(副词,将要)
26.长 于 臣(介词,比)
27.备他盗 之 出入与非常也(助词,取独)
28.不如 因 而善遇之(介词,趁着)
29.愿伯具言臣 之 不敢倍德也(助词,取独)
30.若属皆且 为 所虏(副词,将要;介词,被)
31.今 者 项庄拔剑舞(代词,在今、昔后不译)
32.臣死 且 不避(副词,尚且)
33.何辞 为(助词,呢)
34.竖子不足 与 谋(介词,和)
35.仰观宇宙 之 大(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36.极其所 之 既倦(动词,往,到达)
37.每览昔人兴感 之 由(助词,的)
38.后 之 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助词,取独)
39.犹不能不 以 之兴怀(介词,因为)
40.月出 于 东山之上(介词,从)
41.扣舷 而 歌之(连词,修饰)
42.此非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介词,被)
43.侣鱼虾 而 友麋鹿(连词,并列)
44.哀吾生 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助词,取独)
45.而 又何羡乎(连词,因此)
46.距 其 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47.入之愈深,其 进愈难(代词,我们)
48.不出,火 且 尽(副词,将要)
49.而 余亦悔其随之 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连词,因此)
50.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连词,并列)
51.其 孰能讥之乎(副词,难道)
52.然力足以至 焉(代词,那里)
5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 慎取之也(连词,递进并且)
54.则无望民之多 于 邻国也(助词,取独;介词,比)
55.以 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
56.斧斤 以 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57.申之 以 孝悌之义(介词,把)
58.颁白者不负戴 于 道路矣(介词,在)
59.是何异于刺人 而 杀之曰(连词,承接)
60.青,取之 于 蓝(介词,从)
61.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 也(语气词,……的原因)
62.君子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连词,递进,而且)
63.则知明 而 行无过矣(连词,并列)
64.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兼词,于此)
65.锲 而 舍之,朽木不折(连词,如果)
66.蚓无爪牙 之 利(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6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 也(语气词,……的原因)
68.蒙故业,因 遗策(动词,沿袭)
69.因 河为池(介词,凭借)
70.师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语气词,表判断)
71.惑 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连词,表假设,如果)
72.生 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
7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语气助词,呢)
74.道之 所 存,师之所存(助词,……的地方)
75.犹 且 从师而问焉(副词,尚且)
76.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副词,恐怕)
77.今其智 乃 反不能及(副词,竟然)
78.不拘 于 时(介词,被)
79.学 于 余(介词,向)
80.廉颇 为 赵将(动词,表判断)
81.以 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82.求人可使报秦 者(代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83.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连词,如果)
84.均之二策(代词,这)
85.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于是就)
86.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副词,于是就)
87.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才)
88.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此)
89.示赵弱且怯也(连词,并列关系,并且)
90.秦王为赵王击缶(介词,替)
9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连词,转折,却)
9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经由)
9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介词,凭借)
94.以货物与常(动词,给予)
95.见犯乃死,重负国(副词,才)
96.欲因此时降武(介词,趁着)
97.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经由)
98.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代词,你)
9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
100.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助词,的)
101.实迷途其未远(副词,还)
102.复驾言兮焉求(代词,什么)
103.木欣欣以向荣(连词,修饰)
104.已矣乎(助词,吧)
10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助词,表疑问,呢)
106.都督阎公之雅望(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107.访风景于崇阿(介词,到)
108.奉宣室以何年(介词,在)
109.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转折)
110.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语气词,无意义)
1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11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气词,表停顿)
113.置杯 焉 则胶(兼词,于之)
114.之 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115.彼 且 奚适也(副词,将要)
116.臣 以 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
117.臣 之 进退,实为狼狈(助词,取独)
118.是臣进节 于 陛下之日长(介词,对)
119.技经肯綮 之 未尝(助词,提宾标志)
120.恢恢 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21.因 其固然(介词,依照)
122.杳不知其所 之 也(动词,去)
123.与 秦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
124.尔 其 无忘乃父之志(副词,一定)
125.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介词,被)
126.夫祸患常积 于 忽微(介词,在)
127.而智勇多困 于 所溺(介词,被)
128.将成家 而 致汝(连词,承接)
129.如吾之衰者,其 能久存乎(副词,难道)
130.其 无知,悲不几时(连词,如果)
131.吾 其 无意于人世矣(副词,大概)
132.汝 其 知也邪?其不知也邪?(连词,是……还是)
133.有类橐驼 者(代词,……的地方)
134.因 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连词,于是就)
135.早繅 而 绪,早织而缕(代词,通“尔”)
136.愿为小相 焉(助词,啊)
137.异 乎 三子者之撰(介词,相当“于”)
138.吾 与 点也(动词,赞成)
139.某 所,而母立于兹(名词,处所,地方)
140.赵盾、士季见 其 手(代词,他的)
141.心不在 焉,视而不见(兼词,于之)
请填写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2.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连词,假如)
3.臣 之 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独,不译)
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助词,啊)
5.焉 用亡郑以陪邻(代词,何)
6.且 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7.朝济 而 夕设版焉(连词,转折,却)
8.何厌 之 有(助词,提宾标志)
9.因 人之力而敝之(介词,依靠)
10.失 其 所与(代词,自己的)
11.吾 其 还也(副词,还是)
12.今行 而 无信,则 秦未可亲也(连词,却;连词,那么)
13.臣 乃 得有以报太子(副词,才)
14.樊将军 以 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15.丹不忍 以 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连词,因为;连词,因果)
16.樊於期偏袒扼腕 而 进(连词,修饰)
17.使工 以 药淬之(介词,用)
18.皆白衣冠 以 送之(连词,来)
1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 也(语气词,表判断)
20.仆 所以 留者,待吾客与俱(语气词,……的原因)
21.秦武阳奉地图匣,以 次进(介词,按照)
22.箕踞 以 骂(连词,而)
23.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君(介词,替)
24.谁 为 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
25.且 为之奈何(副词,将要)
26.长 于 臣(介词,比)
27.备他盗 之 出入与非常也(助词,取独)
28.不如 因 而善遇之(介词,趁着)
29.愿伯具言臣 之 不敢倍德也(助词,取独)
30.若属皆且 为 所虏(副词,将要;介词,被)
31.今 者 项庄拔剑舞(代词,在今、昔后不译)
32.臣死 且 不避(副词,尚且)
33.何辞 为(助词,呢)
34.竖子不足 与 谋(介词,和)
35.仰观宇宙 之 大(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36.极其所 之 既倦(动词,往,到达)
37.每览昔人兴感 之 由(助词,的)
38.后 之 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助词,取独)
39.犹不能不 以 之兴怀(介词,因为)
40.月出 于 东山之上(介词,从)
41.扣舷 而 歌之(连词,修饰)
42.此非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介词,被)
43.侣鱼虾 而 友麋鹿(连词,并列)
44.哀吾生 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助词,取独)
45.而 又何羡乎(连词,因此)
46.距 其 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47.入之愈深,其 进愈难(代词,我们)
48.不出,火 且 尽(副词,将要)
49.而 余亦悔其随之 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连词,因此)
50.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连词,并列)
51.其 孰能讥之乎(副词,难道)
52.然力足以至 焉(代词,那里)
5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 慎取之也(连词,递进并且)
54.则无望民之多 于 邻国也(助词,取独;介词,比)
55.以 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
56.斧斤 以 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57.申之 以 孝悌之义(介词,把)
58.颁白者不负戴 于 道路矣(介词,在)
59.是何异于刺人 而 杀之曰(连词,承接)
60.青,取之 于 蓝(介词,从)
61.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 也(语气词,……的原因)
62.君子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连词,递进,而且)
63.则知明 而 行无过矣(连词,并列)
64.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兼词,于此)
65.锲 而 舍之,朽木不折(连词,如果)
66.蚓无爪牙 之 利(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6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 也(语气词,……的原因)
68.蒙故业,因 遗策(动词,沿袭)
69.因 河为池(介词,凭借)
70.师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语气词,表判断)
71.惑 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连词,表假设,如果)
72.生 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
7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语气助词,呢)
74.道之 所 存,师之所存(助词,……的地方)
75.犹 且 从师而问焉(副词,尚且)
76.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副词,恐怕)
77.今其智 乃 反不能及(副词,竟然)
78.不拘 于 时(介词,被)
79.学 于 余(介词,向)
80.廉颇 为 赵将(动词,表判断)
81.以 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82.求人可使报秦 者(代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83.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连词,如果)
84.均之二策(代词,这)
85.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于是就)
86.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副词,于是就)
87.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才)
88.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此)
89.示赵弱且怯也(连词,并列关系,并且)
90.秦王为赵王击缶(介词,替)
9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连词,转折,却)
9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经由)
9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介词,凭借)
94.以货物与常(动词,给予)
95.见犯乃死,重负国(副词,才)
96.欲因此时降武(介词,趁着)
97.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经由)
98.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代词,你)
9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
100.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助词,的)
101.实迷途其未远(副词,还)
102.复驾言兮焉求(代词,什么)
103.木欣欣以向荣(连词,修饰)
104.已矣乎(助词,吧)
10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助词,表疑问,呢)
106.都督阎公之雅望(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107.访风景于崇阿(介词,到)
108.奉宣室以何年(介词,在)
109.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转折)
110.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语气词,无意义)
1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11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气词,表停顿)
113.置杯 焉 则胶(兼词,于之)
114.之 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115.彼 且 奚适也(副词,将要)
116.臣 以 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
117.臣 之 进退,实为狼狈(助词,取独)
118.是臣进节 于 陛下之日长(介词,对)
119.技经肯綮 之 未尝(助词,提宾标志)
120.恢恢 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21.因 其固然(介词,依照)
122.杳不知其所 之 也(动词,去)
123.与 秦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
124.尔 其 无忘乃父之志(副词,一定)
125.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介词,被)
126.夫祸患常积 于 忽微(介词,在)
127.而智勇多困 于 所溺(介词,被)
128.将成家 而 致汝(连词,承接)
129.如吾之衰者,其 能久存乎(副词,难道)
130.其 无知,悲不几时(连词,如果)
131.吾 其 无意于人世矣(副词,大概)
132.汝 其 知也邪?其不知也邪?(连词,是……还是)
133.有类橐驼 者(代词,……的地方)
134.因 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连词,于是就)
135.早繅 而 绪,早织而缕(代词,通“尔”)
136.愿为小相 焉(助词,啊)
137.异 乎 三子者之撰(介词,相当“于”)
138.吾 与 点也(动词,赞成)
139.某 所,而母立于兹(名词,处所,地方)
140.赵盾、士季见 其 手(代词,他的)
141.心不在 焉,视而不见(兼词,于之
高三古文学习方法(人教版高三)
从高考对古文能力的要求和考查的形式来看,读懂还是最关键的问题!因此,高三学习古文的重点还应当放在语言层面,而不是文义层面,因此我建议大家从以下三个方面阶梯式进行复习和巩固。
1. 语法要成系统。语法包括虚词、句式、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特殊用法。目录如下:
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省略句活用:n.→v. n.→状语adj→v. adj.→n. v.→n. 使动、意动等其他:动量和物量表示法,互文见义,特殊句式,词义的引申和假借等。
对于本课,我们就可以就“之”字的用法总结一下:
(1)动词,往,到 例:卒之东郭间
(2)代词,他,它 例:望之不似人君
(3)助词,的 例: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助词,不必译出“的”字 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助词,取独 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4)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惟弈秋之为听
此外,还可以就本单元出现的句子总结一下“宾语前置”现象:
(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何由知吾可也?
(3)介词宾语前置 例:是以后世无传焉
(4)“之”字作标志 例:惟弈秋之为听
这里只是简单地举两个例子,关键是同学们的实践,这种总结不要只做一次,要反复,要经常,不是走形式,而是要建立起一种总结的意识!见到某一语法现象就要把相关的系统回忆一下,长此以往,必有裨益!
多积累实词。积累实词仿佛学英语背单词。是学古文更进一步的阶梯。注意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个“总结的意识”的问题,我们要总结,不是漫无目的地收集,而要有筛选,有比较,尤其针对古汉语中有现代汉语中无的情况加强记忆!以本单元的句子为例:
辟
诸
2. 古文化常识的积累。古文化常识是文化状态,而不只是语言状态,进入古汉语境界的.钥匙,其涵概的内容极其广博。高中阶段的古文化常识比较初浅,高考选文往往也不会涉及太艰深的古文化常识,而越多的了解就意味着越高的能力!我们至少要初步掌握,如:谦称法、尊称法、谥法、礼节,认识一些古代的人名、地名、官职、物名、历史沿革和大事、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思想家等等。
3. 多做题,多读古文。熟能生巧的意义我想就不必说了。多读古文。既包括做题,也包括回顾高一、高二学过的课文,尤其是自觉古文基础不好的同学。
古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不蔓不枝蔓: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而:___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
(4)结庐在人境 庐: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水陆草术之花,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能印证“背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和【乙】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作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生(长)枝蔓(2)表示转折的连词,却(可是)(3)少,稀少(4)简陋的'房屋(或“房屋”)
2.(1)水上、地上各种草本花和木本花,可爱的很多。
(2)此情此景蕴含着淳真的情趣,想要辨别表达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意对即可)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甲】文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热爱自然(归隐自洁)的生活态度。
过来人传经:学古文重在归纳理解
文言文和古代诗词在大学语文考试中占很大比例,重点考核作家作品知识、部分诗词的背诵以及对文中重要字、词、句的理解等内容。针对这几部分内容,和大家谈点我学习的感受。
记忆作家作品知识,可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如,将作者所处的朝代、社会、地位、主要代表作品、作品的特点及时代背景等一一列出。这样既不容易记混,又可围绕不同作者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多方面比较。考试时答题层次就很清晰。如《垓下之围》的作者是司马迁,西汉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代表作有《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进而再总结,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跟司马迁相关的知识点都有了。
重要字、词、句的理解用排除法。如果初读一篇古文,会有许多难懂的词、句,此时不要慌,静下心来,结合书中的解释说明,以一句话为单位,逐个弄懂字、词意思,并用通俗的现代汉语将整句古文译出。手边最好备一本古汉语字典,如遇到不懂的内容,课后注释里也没有解释,就可求助古汉语字典。查到准确解释后,及时记在文中,防止下次再看书时忘记或将意思弄错。解决了一个个的小难题,整句话乃至整篇文章学起来就不难了。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开头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比较难理解。其实,在古代,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就不难理解文中是指“七月十六”,表时间。接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较难理解,它在这里读“zhǔ,”是倾注的意思,文中引申为劝酒,“属客”就是劝客人喝酒。
大声朗读可巩固学习效果。读的过程中对拦路虎的字、词可加深印象,还能更好地领会作者当初的心境、思想变化等。
古文阅读理解带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赜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节选)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①。水抵②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③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④。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选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右溪记》节选)
注:①营溪:即营水,河流名。②抵:击拍。③欹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欹“.通”敲“;倾斜。④洄悬激注:洄(hui),漩涡。悬,形容触石溅起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⑤逸民退士:指不为官的隐者扣归隐的`官宦。
1、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
(1)柔梢披风 披:______________
(2)罍而歌者 罍: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脱笼之鹄 肉食者谋之
B.潭中鱼可百许头麦田浅鬣寸许
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
D.波色乍明 色愈恭,礼愈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从哪些方面来写满井春色?突出了满井初春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你从两文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开、分散。(2)酒杯,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端着酒杯。
2.B
3.(1)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2)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
4.水光山色、柳条麦田、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5.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对城居者不知大好春光的惋惜。对右溪景色的喜爱和赞美,对有大好景色却无人欣赏的怅然和惋惜,(借此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课文《古文两篇》的教材理解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了两篇浅显的文言文:一篇是《司马光救友》,另一篇是《矛盾》,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故事。
《司马光救友》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矛盾》通过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语言,讽刺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矛盾。这两则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易懂,叙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前,应让孩子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一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一、司马光救友
1.词语解释。
戏:游戏。于:在。瓮: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这里指陶制大水缸。没():淹没,沉下去。皆:都。弃:放弃,扔掉。持:拿。击:打,敲打。迸:向外溅出或喷射。
2.重点内容提示。
“与群儿戏于庭”中的“戏于庭”与现在的表述方式有明显的区别,要引导学生体会;“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的对比,突出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3.全文大意。
司马光七岁时,与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游戏,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缸中淹着了,其他的小孩子都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二、矛盾
1.词语解释。
鬻():卖。誉:称赞。盾: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其:他的。坚:坚固,坚硬。莫:没有。陷:攻破。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如何:怎么样。其人:这个人。弗:不。应:回答。
2.重点内容提示。
“物莫能陷也”“物无不陷也”对比明显,应让学生准确理解,这样有利于想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结果,充分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
3.全文大意。
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称赞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攻破它。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戳穿。”
一个人反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人回答不上来。
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文中的意思即可。教师不必作过高、过深的讲解。要重视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意思,领悟文章内容揭示的道理。
*课后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学,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课后第2题不要求直译,只要正确讲出意思,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就行。
*在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就易背诵了。
★ 文言文虚词
★ 桃花源记重点虚词
★ 高中文言文虚词
★ 辞职报告古文
★ 古文常识
★ 古文翻译网
★ 古文在线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