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母亲学修辞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man0001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向母亲学修辞散文(共含3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man000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向母亲学修辞散文

篇1:向母亲学修辞散文

向母亲学修辞散文

我的母亲没有上过学,但她认识她的姓名。问她为什么认识,她说,因为生产队分粮时,每个粮堆上都有一个纸条儿,不认得就找不到自家的粮食了。

后来,她还真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因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年终分钱,需要签字,不会签自己的姓名,钱就领不到手了。

这样,生产队人口资料登记表母亲的“文化程度”一栏上写的是“小学”。

母亲因此很骄傲。

母亲可以说是我的德育教师。她不但用一言一行教我如何去面对生活、如何去认识生活、如何去投入生活,还培养了我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以及远离恶习,承担责任,善待他人的习惯。和这些相关的故事,我在其他文章中都有赘述。

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我还向母亲学习了修辞格语言。她在不经意的言谈话语中教会了我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

小学里安排了早读,要求六点到校,我每天按照闹钟的点儿准时五点半起床,后来闹钟坏了,我还是条件反射式的起床,从来都是准点到校。有一天,母亲把亲手做的棉帽子戴在我头上说:你真像咱们家早起打鸣的公鸡,又俊又勤。觉得母亲这话说得好,我就在当天下午的作文中写了进去。没有想到,作文因此得了全班最高分。回来把作文念给母亲听,母亲听出里面有她说的话,脸上绽出自豪的微笑。

也许是母亲受到了鼓舞,觉得她说出的话为我的文章增了色,她就时不时地说出个修辞句来;也许是我得益于母亲的话而写作水平大长,也就对母亲说的话留意了。反正,以后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表彰。后来,随着语法知识的学习,我就能分辨出母亲的话哪句是比喻,哪句是拟人,哪句是夸张……。心里觉得母亲是个修辞学家似的。

我那时候不知道“热爱生活就能细致地观察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也就能描绘生活”的道理。只知道母亲说的话写进文章就能得高分。

有一天,我刚出校门,就看到乌云几乎要压上头顶,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气味儿,有零星的雨点儿打在身上,正要撒腿跑的一刹那,忽然看到母亲从黑暗的林荫道上奔来,一边递给我雨披一边说:“还不快回家,你看,棉花籽油似的云,抱着雨过来了。”,我一边在母亲怀里系雨衣的扣子,一边问:“云怎么是油了?”,母亲说;“棉花籽油黑啊,你看云不是也黑起来了吗?”我看云时,觉得云,没有棉花籽炸的油那么黑,觉得母亲是夸张了。但是,进家门的时候,雨还没有下起来,却看到天上的云真的黑到了极点。我于是觉得这话是经验之谈,说的太恰当了。当我把这话写进作文的时候,老师说我的话来自于生活,那时我心里嘀咕:这是来自于我母亲说的话。

后来母亲很多话我都记在心里,说人幼稚“黄嘴芽子没有掉”;说蚂蚁行动有序“过中央军似的”;说大白菜长的圆实“一个个赛过和尚头”;说我们家浇地的淋沟跑了水“黄泛(黄河水泛滥)起来了”,等等。母亲的语言简直丰富极了,而且每每用的都是那么耐人寻味。

这些朴素的语言元素给我的作文带来了美,每次我把母亲的话写进了我的'作文,我都拿回家,给母亲念一念。每当这时,母亲就像老师似的指点这儿不对,那儿不对,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我说,娘,你知道吗?我说出来的话,我用上的都是修辞句。她于是打趣地说:“是啊,算是磁儿吧,比瓦亮。”忽然觉得,母亲这句话把修辞的作用也言明了,母亲真伟大。我想,母亲要是能上学,一定能成为一个修辞学家的。

母亲丰富的语言伴我成长!

后来,我高考中榜,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接到通知的那天,母亲捧着红色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眼泪汪汪地对父亲说:“咱儿子能考上,有我的功劳呢,你知道吗?我教给了她不少带磁儿的话呢!”

现在想来,母亲不但教我说修辞话,还培养了我对汉民族语言的热爱。

总觉得,我现在每一篇见诸报端的文字里都闪动着母亲慈祥的面容!

篇2:向母亲致敬散文

向母亲致敬散文

母亲生于一九四九年,属牛。

母亲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记忆中,母亲在五十岁前很瘦,瘦得不到九十斤。母亲属牛,生活中,母亲确实像一头瘦小而力大的牛。她挑起一百斤水,健步如飞。她的肩膀,抬过无数稻谷、甘蔗、柑橘。她用她粗糙的手翻土、播种、除草、施肥、收割……长年累月地在土地上劳作。小时候,我以为母亲是不会累的,因为她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说过一声累。

母亲习惯了用肩头承担生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农村不重视女孩的教育,母亲只上了小学。母亲有三个哥哥,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从小被父母和哥哥们宠爱。由于家穷,母亲必须早早参加工作。她十四岁就在村里的砖厂担砖,一直担到结婚前一天。

小时候,父亲常外出挣钱,很少有空下田。我家的十几亩田地以及家务活几乎全由母亲打理。如果家是一个舞台,母亲就是舞台上的主角,锅碗瓢盘、大米蔬菜、扫把拖把都是她每天表演的道具。

天微亮,天马山上的草木还没有醒来,母亲就下床干活了。院子里的鸡群听见母亲的脚步声,“咯咯咯”地叫起来,涌到母亲跟前,母亲用大碗装满谷粒,洒在鸡群中,鸡儿摇头晃脑地啄食。草房里的猪也醒了,猪一叫,母亲连忙用水搅拌谷糠,倒在木槽里,猪儿马上奔来,大口吞食。随着母亲的脚步移到灶前,火苗很快就亮了,锅也热了,炊烟袅袅地升起,几下工夫,早餐熟了。母亲一边把早餐端上饭桌,一边大声喊醒我们。家畜、家禽、家人都吃饱了,母亲才安心地去田里干活。

柑地里,种着高大的柑树,柑树下长年长草,柑树上除了长柑橘,也长虫。母亲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侍弄柑地。我家的柑橘种得特别好,每年都大丰收。每当柑橘成熟变黄,母亲就更忙了,她带两个大箩筐去摘柑子,装满两个箩筐后,用自行车运去市场。走的是泥路,窄窄的,路边是一条河,一不小心就会跌落河里,遇上雨天路滑就危险了。我试过被一条树枝绊倒,连人带车栽进河里,幸好河水不深,好不容易拉着大水草爬上岸。想想母亲一个瘦小的女人,推着两大箩筐柑走在那样的泥路上,心就忐忑不安。母亲平安回到家,我悬着的心才放松下来。那时,我觉得母亲有一种惊人的能力,是我要用一辈子去学习的。

我读初二时,家里盖了一栋两层的楼房。那时,盖两层的楼房要用四万元,那是父母十几年来的全部积蓄。盖房用的砖头、水泥、沙石都是父母用小斗车一点点从大路搬运到地基上。母亲比父亲干得多,楼房盖起来了,母亲却瘦了一大圈。母亲的梦想就是让家人住上漂亮的房子,追逐梦想的母亲,干起活来有蛮劲,心甘情愿受苦受累。

母亲干起活来有点贪心,总想多做一点,不像父亲那么洒脱。每次跟母亲下田,都要晚归。天黑了,周围的村民都走光了,母亲才肯收拾东西回家,路上没有灯,我们借着微光走路。一路上,我心惊胆跳,怕有蛇扑来,母亲却不怕,她像一根明亮的线,牵着我走出那条弯弯曲曲的.泥路。

由于长期在太阳底下干活,母亲的脸被晒得黑黑的,只有在家露出腿时,才知道她的皮肤原来那么白、那么滑。每当望见母亲白净的腿,再望望她粗黑的脸和手,我的心就痛一下。

偶尔,母亲说起同村的老同学,说她们嫁给城里人,不用干农活了,日子过得很舒适。我对母亲说,如果你嫁给城里人,就不用吃苦了。母亲会淡淡一笑,说这是命,人要接受命中的一切,苦中也有幸福和盼头。

母亲的淡泊和坚韧,早已深入骨髓。她努力地干活,但不从强求收获。有时候,气候不好,庄稼长得不好,母亲不会因此陷入痛苦,她相信明年就会好起来。

母亲认识父亲,是通过媒人介绍的。那时父亲家住大房子,那房子比母亲家的房子大了四五倍,母亲当然喜欢大房子了,但她更看中父亲的纯朴老实。母亲年轻时是个美人儿。她脸蛋儿清秀,身材娇小,扎着马尾,一笑,就出现两个浅浅的酒窝。相亲时,父亲看了母亲一眼就喜欢上了。

父亲是木讷之人,不会说花言巧语,不懂得浪漫。父亲去母亲家两次,母亲去父亲家一次,就敲定了结婚日期。母亲嫁给父亲时说了一句:“我会和你同甘共苦,努力把家经营好的!”至今,母亲用了四十五年去实行这个诺言,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都无怨无悔。

有一次,我问爱人:“你认为怎样的爱情是最美的?”他脱口而出:“像你父母那样的爱情就是最美的。”那一刻我懂了,从来不提及爱情的父母,已经用行动告诉孩子,美好的爱情是怎样的。其实,人最早阅读的无字书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对待生活和婚姻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母亲教育我们三个孩子,只要求不做坏事,其他都顺其自然,从来不要求我考试多少分。当我考试成绩好时,她会表现出高兴,但不会说赞我的话。母亲不善于表达情感,把对孩子的爱收藏在心里,只懂得埋头苦干。小时候,我很羡慕有些同学的母亲常拉着她们的手去逛市场,买漂亮衣裳。印象中,母亲没有拉过我的手,更不会拥抱我,只会在我发烧时摸我的额头,背我去医疗站。我五岁的时候,母亲生下弟弟。从此,她只带弟弟睡觉,我和妹妹在另一个房间睡。因此,小时候觉得母亲跟我不怎么亲。

高中住校以后,我才强烈地感觉到母亲对我的爱心。每次我放假回家,母亲都会特意做我最喜欢吃的菜。我去广州读大学,算是出远门了。第一次去广州上学时,母亲显得异常紧张,不放心我一个人去,结果是母亲和父亲,还有舅舅一起送我去广州。他们回家那天,我一个人在宿舍里流泪了,不是因为害怕,仅仅因为母亲说了一句:“你以后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啊!”那一刻,我发觉十八年来,我似一条安乐的鱼,母亲如小河,我在这条安全的小河里快乐的生活着。如今,我要游离小河,进入茫茫大海,独自把握自已的命运和方向。

母亲年轻时身体一直不错,唯有右眼在三十岁左右患了白内障,到四十五时那只眼睛就完全看不见了。我从小没有照顾母亲的习惯,总以为没有困难可以打倒她。那年夏天,母亲去医院给右眼做手术,我放学后带着一个同学去医院看望母亲,陪母亲说了会话,见她精神状态不错,就送同学回家了。一个小时后,我回到医院,母亲着急地说:“你怎么出去那么久呢?我一个人在医院有点怕!”我望着母亲被白纱布包着的右眼,内心像被针狠狠地扎了一下。我开始像大人照顾孩子一样照顾母亲。

毕业不久,我为了跟恋人在一起,来了深圳工作,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母亲从不催我回家,她总是说,你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就好。其实我知道,母亲很想我回家,我每次回家,她都张罗着为我做好吃的,也会放下工作,陪我聊聊,走走。我每次回深圳,她都准备一些食物给我。无数次,母亲争着背起我的行李,送我上车。车门关上了,她的目光像钉子一样盯着车窗,向我挥手。车开走了,我在镜子里看见她跟着车走,直到我们消失在彼此的视线中……

每次短暂的相聚后,又是长时间的别离。原来,母女之间,就是我把你生下,养你十八年,然后在一次次的送行中,独自老去。

近几年,母亲的白发越来越多,皱纹越来越深,记忆不太好。如今母亲依然为家操劳着,我们姐弟三人都叫母亲不要工作了,要她好好休息,享受生活。母亲不愿完全放下工作,她不想成为孩子们的负担。我们都知道,母亲用这种方式宠爱着我们。

冬天来了,村里的柑又成熟了。前几天,妹妹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母亲坐在一棵榕树下,背对环乡河,面对马路,低着头聚精会神地剥柑皮,半白半黑的短发被风吹乱了,很多白色空筐凌乱地摆在母亲跟前,这情景使我想起母亲在稻田里收割稻谷,不停地与时间赛跑。听妹妹说,母亲帮人剥柑皮挣工钱,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停地剥。妹妹叫母亲不要干这活了,说辛辛苦苦的,挣钱也不多。母亲说这活不累,不干白不干,有钱也不挣就是浪费。母亲的观念是顽固的,她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人活着就要积极努力地工作,活到老,做到老。或许这种性格是好的,一个人不怕老去,只怕灵魂比肉身脆弱。

在乡村里,母亲那一代人,大多像我母亲那么勤劳。她们思想传统,朴素,知足,善待孩子,却刻薄自己。

信佛的母亲显得慈眉善目。母亲从不与外人吵架,也不喜背后说人坏话。村里的妇女这里一堆,那里一堆,七嘴八舌地谈论事非的时候,母亲静静地从她们身边走过,不提半句意见。每次回家,都看见我家屋旁的凉棚里围着十来个妇女,她们正在玩扑克,一边玩一边聊天,发出阵阵笑声。在这些妇女堆里,极少看见母亲。母亲爱静,她喜欢在家里看看电视,看看菜谱,或到处擦擦洗洗。家,是母亲最眷恋最享受的地方,即使她人在家外,心也想着家。

母亲很少离开村庄,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思想保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母亲笨笨的。坐电梯时,母亲会紧张,抬起的脚,总是放不准位置。坐车时,母亲会紧张,一来怕晕车,二来不知坐什么车才能到达目的地。有一次,父亲生病,妹妹与母亲带父亲去医院,妹妹发现母亲忽然变醒目了,母亲认真地背熟了看病的流程,然后说,下次我自己陪你父亲看病得了,你们安心工作吧。不能否认,对丈夫和儿女的爱,会使一个女人忽然变得聪明、强大。

我的儿子满月时,母亲跟妹妹来深圳参加满月宴,我见到她时,她脸色惨白,全身无力,但还是努力地挤出笑容。为了来看外孙,母亲显得不顾一切。

那年端午节前,我跟母亲说很想吃她包的粽子,但没有时间回家。过了几天,母亲竟然包了几十条粽子,约了妹妹来探望我,我接过粽子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同时又觉得愧疚,让母亲受累了。母亲住了几天后,又急着回老家,那天送母亲和妹妹出门后,我坐在阳台上发呆,忽然看见一块擦脚布挂在栏杆上,布上的水一滴一滴地往地板上滴,也往我的心上滴,把我的心滴痛,在我心里形成一条长长的泪线。我知道,那是母亲出门前悄悄帮我洗干净的……

那年冬天,母亲又来深圳看我,我们一起在小区里散步。天气虽冷,但我和母亲都穿着厚厚的外套,一点也不觉得冷。我感慨地说:“我们现在有厚棉被厚棉衣,不怕冬天了,不像以前棉被上破了几个大洞,一件保暖的衣服都没有!”母亲听了,心酸地说:“哎,是我对不起你们,让你们吃苦受冷了!”我能听出母亲心里隐藏的愧疚和担忧,她一定认为自己没给孩子好的生活,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对她感恩。我挽着母亲的胳膊,试图安抚她不安的心。其实我一直对母亲心怀感激,对过去的艰苦岁月也心怀感激。我知道,只有经过磨砺,灵魂才会强大。我的韧性,我的乐观,都是母亲和生活赐予的。

母亲爱笑,开心时笑,困难时也笑。母亲不太会说开解人的话,但她的笑总能让人瞬间心安。每当生活中遇到困扰,我都会想起母亲的笑容,那笑容,像一盏灯,照亮我的心境。这样的母亲,像一首诗,并且是一首蕴含生活哲理的诗。

一个读书不多的母亲,用勤劳养育子女,用善良对待别人,用笑容妆扮生命,用平凡的一生写伟大的故事。

篇3:向您致敬,三个大学生的母亲散文

向您致敬,三个大学生的母亲散文

我们——您的儿女,当捧着成功的喜悦和欣喜时,我们从自己的肺腑里喊出:母亲万岁!

——题记

每年的七月,成千上万的高考学子,为理想而战,为前途而战。

在他们的背后,有许许多多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有许许多多个母亲在用慈祥的温暖的目光注视着自己含辛茹苦抚养成长的儿女。

当鲜花和掌声落在了她们的儿女身上。母亲啊!你的热泪早已浸湿了夜以继日的疲惫。你肩上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加沉重。

1、山村里的第一个女状元

陈小琳,十九岁,山村女孩,今年高考以全县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当她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她虔诚地跪在母亲面前,高高地举起录取通知书,声泪俱下,哽咽着说:“妈妈,这全靠了你的心血和汗水啊!”

是呵!在这个贫困县的贫困乡村,新中国成立以来,她是全村的第一个女大学生!是“人穷志不穷”的信仰,是母亲十二年来的心血和汗水,辅导了这位高材生!

陈小琳的村庄,叫流岑村,一个十分偏僻落后的小村院,四面环山,没有公路,不通电灯,仅仅十二户人家,四十余口的村落,读书求学得到十多里以外!

小琳七岁半时,刚上小学二年级,她的父亲就病逝了,小琳的母亲带着两个儿女,没有再嫁,她发誓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把小琳和她弟弟小春培养成人。

每天,鸡刚打鸣,小琳的母亲就起来,为小琳做好饭,让小琳吃了去十几里外的村小学读书。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母亲总是起早贪黑,辛劳在她额头留下深深印迹。

懂事的小琳,看到母亲日益消瘦的身躯,在读完小学后便死也不肯去镇中学了。是母亲,用布满茧的手抚着她的头,温柔的说:“孩子,母亲虽不识字,可也知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只要你好好读书,长大好做个有出息的女人,娘就是再累也值!”

就是这句话,小琳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读中学的时候,为省钱,小琳不寄宿,天天走二十余里去镇里上学。

正是农忙时节,一天,小琳放学回到了家,和往常一样,拿起镰刀准备帮母亲干活。当她走到自家责任田里时,却看见母亲劳累过度,晕倒在田头。小琳不禁嚎啕大哭,抱着妈妈的脖子,一个劲地喊:“妈,妈,你醒醒……”哭喊声惊来了众乡邻,大家正准备用门板抬着母亲去医院,小琳母亲醒了。看见这情景,她急了,说:“我没事,只想睡下觉而已。”

多不容易啊!小琳的母亲既要干家务,又要做农活,还得承担两个儿女的学费。即便如此,她也任劳任怨,默默承受着一个正常家庭都难以承受的重荷。

有多少次,为了补充儿女的营养,她买回了猪肉。但每次她都先吃完饭,这让小琳感到奇怪:平时妈妈和她一起吃,为什么每次有好菜的时候她就先吃完饭,难道妈妈没吃肉?

小琳猜对了。

有多少次,为了儿女读书有钱买文具用品,小琳的母亲都舍不得吃一个鸡蛋,都留下来拿去市场上卖。

就是这样的勤俭,就是这样的度日。小琳的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用满是皲裂的双手塑出了家庭的彩虹!

“苦心人,天不负”!

是母亲的苦心,换来了小琳的刻苦用功,换回了小琳的优异成绩;是母亲的言行,赋予了小琳的聪明和勤劳!

小琳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上大学了,妈妈啊,你肩上的担子更沉了!

临走时,小琳眼泪汪汪的拉着母亲的手,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对得起母亲!

2、独臂撑起的一片蓝天

同龄人中,丽丽的家庭最为不幸。

十年前的一个上午,不测风云飘到了丽丽父母身上。

那是一个本该喜悦的日子。丽丽的父亲开着拖拉机,满装着秋收后的稻谷,载着丽丽的母亲一同去镇粮食收购站送公粮,打算用送公粮的钱在镇里办些家庭日用生活品。

在公路的一个转急弯的地方,突然,拖拉机的刹车失灵,车子翻到了四米多高的土坎里,丽丽的父亲被压成重伤,下身全部瘫痪,丽丽的母亲也失去了一只手。

从此,重担落到了丽丽母亲的身上。一个独臂母亲,养家糊口本来就不容易了,而还要用很很多多的钱为丈夫治病,还要送丽丽和她的妹妹上学。

生活啊!多么不公平呀!

然而,面对不公平的生活,丽丽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硬是用独臂撑起了一片蓝天,用独臂描绘出家庭的光彩——不但送丽丽读完了高中,而且考上了大学。

可以想象,一个独臂人,自己的衣、食、住、行都难以照料好,还要伺候瘫痪的丈夫,还要操持一家人的生活,艰难之情,不可设想,无法描述。

每天,很早就起床,做好菜饭,让两个女儿吃了去上学,为丈夫洗擦身子,给丈夫喂饭,下地干农活,顶一个劳动力用。晚上,喂猪打狗,安排两个女儿的自习,为丈夫换洗衣裤、煎药、喂药,常常是半夜喊天光,深更也没睡。

农闲时,为了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可怜的母亲,总是戴一顶斗笠,挑一担箩筐,走村串户,收购破烂,拾捡垃圾废品,再在傍晚去小镇的废品收购站兑换几个人民币。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丽丽的母亲做着繁重的活儿,没有怨言。没有眼泪,她用顽强让生活放射出幸福,她用勤劳让家庭充满温馨。

有人说,瞧那样子,还要送子女读书,信心好大呀!

就连丽丽母亲的姐姐也冷嘲热讽:“捡破烂还能捡出一个大学生?”

贫困不可怕,人言可畏啊!

流言蜚语,有时候会毁掉一个人,却有时候更会坚强一个人!

丽丽的母亲,以她宽厚广阔的心胸容纳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讽刺!

丽丽的母亲一她持之以恒的'毅力维持了一个不幸的家庭!

是坚强的泪水洗亮了丽丽母亲的昨天。

是顽强的意志鲜亮了丽丽母亲的今天。

十年过去了。十年后的今天,捡垃圾的母亲终于“捡”来了一个大学生,丽丽手捧着高校录取通知书,喜悦的泪水、屈辱的泪水、感激的泪水,一齐在母亲的怀抱里流淌,她说:“妈妈我到大学去去了以后,一边读书一边像您那样,捡垃圾,勤工俭学,挣钱回来给您。”

多伟大的母亲!多懂事的丽丽。

3、爱心唤起了牛儿的发奋

做妈妈难,做后妈更难。“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又有多少人能够悟懂这诗句中的真正含义?

牛儿的妈妈是个后妈。她的亲身母亲在牛儿三岁多一点那年患病离开了牛儿。

牛儿的爸爸在一家工厂的供销科当采购员,职业使他常常出差在外,一两个月回家一趟,住不了几天又要外出。

为了照顾牛儿,为了有个家,牛儿的爸爸和现在的妻子重新组合了一个新的家庭,现在的妻子叫张翠云,人们都叫她“翠姨”。

翠姨来牛儿家当后妈,是因为自己的丈夫抛弃了她,她来牛儿家时带了一个女儿来,女儿叫冬冬。

刚来那阵子,牛儿小,冬冬也小,生活还算和谐,也没什么大的矛盾。

随着牛儿一天天长大,他知道了翠云并不是他的亲妈妈,便开始刁筋和吵闹了。

牛儿是个脾气很倔强的孩子,与他的名字一样,有股牛气。

牛儿大一些后,翠姨这个后妈就更难当了。牛儿经常打冬冬,翠姨只能哄着自己的女儿。吃饭时,牛儿双脚叉在凳上,双手爬在饭桌上,几乎占去了大半个桌位,翠姨好言好语教育牛儿,牛儿不但不领情,反而气冲冲地说:“你想要冬冬多吃?不准我爬在桌子上,你不是我的妈妈,滚出去。”

有一次,翠姨给冬冬买了一支新钢笔,因为冬冬的钢笔坏了。牛儿看了,抢过来摔在地上,呼呼的用脚蹬,“拿我家的钱给你女儿买东西,不要脸。”

还有一次,牛儿感冒了发烧,翠姨好心好意说陪他去医院看看,谁知牛儿躺在床上,蒙着被子,一言不发。翠姨悄悄地给他买回来治感冒的药,放在他床头柜上,他却将药全部倒出来,一口气吃了下去,说:“你想毒死我,你和冬冬占着这个家。”急得翠姨慌忙打急救电话,叫来医生才免了一场大灾难。

牛儿的爸爸每次回家,翠姨总是说牛儿很好,不愿讲这些事情,怕牛儿爸爸生气。

“知子莫过于父母。”牛儿的爸爸当然知道自己的儿子的个性,有时教训牛儿语言重了些,等牛儿爸爸出差出去了,牛儿就骂翠姨是“阴谋家”,“祸殃婆”,想要爸爸打他,云云。

而对牛儿这个性,翠姨并不气馁,也不难过,她总是想牛儿有一天会懂事的。

牛儿上中学了,翠姨在方方面面为牛儿照顾得很好。热菜热饭,洗衣洗被,全不当疏生的,比自己亲生的还好。

下雨天,翠姨放下自己的冬冬,去为牛儿送雨伞。晚自习后,翠姨总是先把牛儿接回来,再安顿冬冬。

牛儿病了,翠姨守着他打点滴。牛儿心情不愉快时,翠姨就和他谈心,讲些故事和道理给他听,让他开心。

考试没考好,翠姨就鼓励牛儿不要灰心,要努力,下次考出好成绩。

翠姨还特地借了一些发奋读书,名人传记的书,VCD磁带,给牛儿看,告诉牛儿做人的道理。

“水滴石穿。”多亏了翠姨“铁棒磨成针”的良苦用心,使得牛儿一天天成熟,一天天明白了事理。

“日积月累。”翠姨用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言语,逐渐感化了牛儿。

终于,牛儿有了飞跃,有了进步。

终于,牛儿的性格改变了,学习格外用力,读书格外发奋。

今年,牛儿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牛儿的爸爸说:“没有翠云的教育和诲导,牛儿是没有今天这样的好结果的。”

牛儿自己说:“多亏了妈妈的一片爱心,我才有今天的幸福,才有今天的光荣。”

看着牛儿的进变,目送着牛儿踏上列车去大学读书,此时的翠云,眼泪从两颊流了下来,这眼泪,是喜?是屈?只有翠云最能知道。

翠姨啊!你的爱心,多么令人敬佩!

这是三个平凡的故事。

这千千万万个母亲平凡的生活的剪影。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母亲的最伟大的爱心,我们读懂了母亲最善良的亲情。

请举起你的手,向母亲——致敬!

请挥动你的臂,高呼——母亲万岁!

修辞散文范文

向三毛学写作

修辞作文300字

送给母亲散文

懂你母亲散文

散文 母亲过生日

爬向伊甸园散文

向《孙子兵法》学营销管理

向高手学收购与整合

向青春致敬的散文

向母亲学修辞散文(共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向母亲学修辞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