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顾城《麦田》赏析(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皮蛋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顾城《麦田》赏析
顾城《麦田》主要写的是什么呢?要如何进行赏析呢?下面来看看!
麦田
你在很多个中间看我
看过
你很小
闭上眼睛的时候很蓝
我知道你在一本书里站着
前边有木板
怎么也不知道
春天看不见只有一次
花全开了
开得到处都是
后来就很孤单
都知道海子喜欢写麦子麦地,而顾城的这首《麦田》却鲜有人提起,赏析的文字更是难觅。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首诗,一如既往的干净、澄澈,还有骨子里的孤单和悲凉。
顾城的诗歌语言向来以简单透明独树一帜。他是人和诗歌完全合一的典型。他脑子里没有艰深复杂的词语,只有透明的澄澈的世界,所以我觉得读他的诗歌不能过度阐释,什么象征引申的读法都会远离真正的顾城。他很早就建立了一个自足而封闭的小世界,他的性情都体现在这个世界里了,他感受世界和思维的方式,都在这里。
回到这首《麦田》。整首诗用词极其干净简单,但是呈现出的诗歌意蕴很丰富。标题是“麦田”,但是通篇没有出现一个“麦”字,所以让读者很是费解。尤其是诗歌的第一二节,感觉不太好读,带着太鲜明的个人记忆和体验,读者要进入这一情景的细部很难。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么美的一首诗却找不到赏析文字的原因吧。我的解读也只是揣测式的尽量接近他而已。“你在很多个中间看我/看过”,“你”应该就是指麦子,所以说“你很小”。第一句就出现“你看我”这样的场景,是很直接的写法,顾城真的是个单纯的人,或者说有着单纯的感受。这种“看我”或“互看”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在他的诗里。“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远和近》)“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们坐在楼板上/我们挺喜欢楼板/我们相互看着/我们挺喜欢看着”(《海的图案》)但是这种“看”的场景永远是和单独的一个对象,而且是一种安静悄然的“看”,没有旁观者。顾城是不喜欢人群的,也不喜欢众人的眼光,在他的诗歌里面你几乎看不到人群的出现,都是由“我”和“你”构成的一个安静而有些封闭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里有可爱的房子、花园、大海、鲜花、小动物及善良纯洁、美丽的女孩。“你”有时候是他喜欢的人,有时候连人都不是,因为他更喜欢自然,他可以和花朵、天空、海洋互相“看”,躲开众人。这里他就和麦子互相看着,安静地看着,和麦子心意相通。这种意境似曾相识:“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门前》)。一种简单、纯粹、宁静、自然的状态,这是顾城最喜欢的状态。顾城少时曾在山东东北部一个荒凉的村落度过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在这里他和自然建立了亲密而永久的关系,一生未曾改变。“闭上眼睛的时候/很蓝”。蓝色是顾城喜欢的天空和海洋的颜色,高远而有些寂寞的颜色。蓝天下,一株麦子和诗人静静守望着,这是一个多么孤单而令人忧伤的'场景。而“看过”这两个字,更加强化了这种孤单,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即便是和麦子的心意相通也成为了回忆。
第二节说“我知道你在一本书里站着/前边有木板”。有人说“一本书”就是指麦田,“木板”是指麦田和诗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否有些深究过头了。前面说过顾城写东西是很直接的,这和他的单纯有关,他不会去想很复杂的事情,也不会用复杂的手法。他曾在《学诗笔记》里说过:“一句生机勃勃而别具一格的口语,胜过十打华美而古老的文辞。”他的比喻都是靠想象和感觉生成的,决不是艰深晦涩的隐喻。他的语言从来都是极简单透明的。所以我的理解是,第一节写的是曾经的凝望,这里则是写悲伤的回忆。“你在一本书里站着”,麦子已经成为书中的抽象存在了,或是文字描述,或是一幅画,“前边有木板”,类似书架一类的东西,或者是书的硬硬的封面,加深了“你”和“我”的距离感。“你”已经不可能像从前那样“看我”了,“你”站在一本书里,成为固定而没有生命的存在,隔着冷硬的木板,你再也看不见我,也没有了笼罩我们的蓝天。这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悲伤,诗人也不说,但读者会读到悲伤。我知道你的所在,可我却触不到你,也捕捉不到你的目光了。
第三节是全诗情感最饱满,诗意最浓郁的一节,却也是最难用语言重新释义的一节。“怎么也不知道/春天看不见只有一次”,谁“不知道”?春天为什么看不见?又为什么只有一次?说起来,伤春悲秋倒是中国文人自古就有的情绪,所以如果仅仅如此,顾城也就只是因袭古人而已,算不得什么。但是顾城对春天,对美丽,都有着自己特别的感受。他曾经这样表述过:“我最大的错误就是固执,我喜欢我自己,我喜欢生命中最美好的那一刻,无论是爱情还是革命。……但是当我说‘真美啊!’的时候,它们不会停留下来,它们就消散了。我接受不了的就是这个消散。歌德写《浮士德》最后一句说:真美啊,你留下来吧!一切就结束了。”(顾城《从自我到自然》)顾城具有比一般人敏锐得多的对美的感觉,但同时这种敏锐也给他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悲伤。他总是先于别人看到美,却也先于别人感受到美无可避免的消亡。春天是看不见的,看见的只是春天盛开的花朵。顾城说过:“春天是看不见的,但是她的气息创造了万物。”(顾城访谈《筑一个小城》)请注意他用的是“她”。而花朵在诗人看见的那一瞬,在被诗人赞叹“真美啊”的那一瞬,美丽就消散了,一切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所以“怎么也不知道”,我理解是指“那时的我们怎么也不知道”,“在很多个中间”的“你”那时“很小”,你只是那么单纯地“看我”,并不知道春天是看不见的,并不知道我们的春天是只有一次的,并不知道“看过”之后一切就会烟消云散的。作为抽象名词的“春天”自然是去了又会再来,但是“你”只有一次生命,每一株麦子每一朵花都只有一次生命,所以“只有一次”,再来的已不是“你”。这不是一种应景式的伤春,而是顾城的人生态度。“花全开了/开得到处都是”,这两句口语式的写法真是让喜欢引经据典的评论家们提不起任何兴趣啊!但是却是多么生动的写法!完全是自然而然地写出“极目所见”的感觉,我莫名地想到古人“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句子,花全开了,可是却看不见春天,到处都是鲜花,可是却看不见你,思念漫山遍野。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悲伤的写法。
最后一节只有一句:后来就很孤单。这孤零零的一个句子扔在这里,本来就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后来”,这个词也表达出一种难言的失落和悲伤。后来,后来,时间走了,谁还在等呢?“看过我”的那个小小的“你”再也不会重来了,生命的花开过一次,便永不再开,留“我”独自在这里,“我”很孤单。面对麦田,“我”找寻的是“你”,所有的麦子都像你,但是又都不是你。花开得越多,孤独就越强烈。
顾城是喜欢花朵的,他的诗里经常出现鲜花、野花、小花等,但是却非常罕见“麦田”。在《不要在那里踱步》一诗中难得地出现了麦田,也是作为鲜花的背景:“灯光/和麦田边新鲜的花朵/正摇荡着黎明的帷幕”。而这首题为“麦田”的诗,却从头到尾没出现一次“麦田”,倒是仍然写了他喜欢的花朵。这首诗写于1990年,此时的顾城已经在新西兰了,而“麦田”是记忆中的东西吧?有人提出要从隐喻、含混、歧义等修辞格来解读这首诗,但是真的每一首诗都必须要有象征隐喻吗?每一个简单的句子背后都一定隐藏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含义吗?至少对于顾城的诗,这不见得是最好的最贴近他诗歌的读法。顾城写的是一种悲伤的感觉。麦田是他找到的能够投射这种悲伤的对象。他也可以写一滴水,一棵草。只要能够表现同样的寂寞大地上的悲伤,写什么并不重要。他在《诗答问:东方艺术的灵性》里面说:“无所驻处是真心,一切过程都可能成为艺术。这个艺术过程的结果不是产生艺术品,而是产生一种趣味和心境。”所以顾城的诗歌就是他整个性情和心境的自然呈现。
《麦田》的写法是独一无二的。它只属于顾城。像月光,像空气,不可捕捉,却弥漫得到处都是。顾城说过:“真的话都是非常简单的,像用海水做成的篮子。”
预兆
顾城
一个小学生
穿着短裤
在沙堆上爬
暗绿色*的
帆布皮带里
别着杨树枝
当作尾巴
他一会是狐狸
眯起眼睛,狡猾
一会又学狼
可惜正在换牙
我看着他
不知是该笑
还是该怕
一九八O年八月
一切都难以预料。
母亲诞生婴儿,众人无不祝福。但谁知道,这个婴儿将来会成为什么人呢?这无人去发问,但问题本来就存在。
如果这是杞人忧天,顾城就是杞人。
他对小学生在河滩上 “画游戏”的疑惧心理就是一种忧天意识。就一般而言,这大可不必,孩子就是孩子,游戏就是游戏,何必求之太深呢?这不无道理。
问题的'另一面是,现代世界的变化,已使人对一切产生了不相信的心理,“怀疑”已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存在。由对社会的疑惧、由对自然的恐惧,由对现代科学发展的担心,直至怀疑人类自身,已是不可掩盖的事实。顾城的“忧天”意识也就根源于此。作为一个诗人,这也就是一种特别的敏感和难得的气质。
在生活中,不盲从不盲信是对的。但狐疑是有害的,仍需就事论事。在这种意义上,诗是另一码事。它虽然与生活有关,但又毕竟不是生活。但作为一种抽象的概括和理性*的结晶,它又具有常人难以体会的精微。这首诗的意义也就体现在这方面。
石舫
顾城
这是一只船
永远不能航行
它那岩石的船身
决定了这种命运
它也不会沉没
因为从不航行
世上一切船只
都没这么平稳
也许因为平稳
便有很长寿命
也许因为长寿
便有很大名声
盛名引来了游人
高兴地把它坐乘
不是要渡向彼岸
目的是船本身
一九八O年
石舫,大概是中国的“特产”,北京、南京、苏州等地都可见到。当然,这种“石舫”已成“古董”,在今天,除了观赏,别无用处。至于在过去,发挥过什么作用,也未见历史记载。这首诗只是诗人观赏石舫时的即兴之作。
诗的第一节写石舫虽具船形,却“永远不能航行”。船是要与水打交道的,而石舫则因为是岩石做成的',就决定了它不能下水,不能航行的“命运”。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造它呢?
诗的第二节,诗人抓住石舫不能航行就不会沉没的特点,指出“世上一切船只/都没这么平稳”。诗人笔下,忽然充满了讽喻:是“世上一切船只”不如石舫呢,还是石舫不如一切船只?既然叫做船,它只要不动就是平稳,每一块石头都平稳,何必使石头造成“船形”才算平稳呢?这种平稳,实际是害怕与风浪相拚搏的懦夫所欢迎的平稳。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清zheng府屈膝于列强的侵凌,甘心割地赔款,以求苟安,虽有海军,形同虚设。所有的石舫大都是在失败的形势下造成的。北京颐和园及其石舫,就是为了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庆而挪用海军军费造成的。石舫所象征的“平稳”实际是对清zheng府fu败无能的反讽。
诗的第三节便从“平稳”引伸开去。石舫的“平稳”自然会有很长的“寿命”,“寿命”一长,代代相传,名声便很大,成为古迹,供人观赏。不担风险,乐得一游。在过去,石舫作为普渡众生到达彼岸的象征,可能尚可净化某些人的心灵,但在今天,封闭已久的祖国,敞开了大门,石舫所象征的“平稳”已无人欣赏了,尽管“盛名引来了游人/高兴地把它坐乘”,然而“不是要渡向彼岸/目的是船本身。”这一画龙点睛之笔,点明石舫作为古迹只有审美和审丑意义,而无实践意义。
诗是半格律诗,深入浅出,似与“崛起”的一代没啥关联。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大多是因果句,流转如弹丸,呈现步步进展、上下叩击的节奏感,可读性*较强。
《顾城诗二首》赏析
顾 城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选自《黑眼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一代人》、《远和近》作者顾城(1956—1993),北京人。70年代开始写诗,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集》等,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旦站在陽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没有叹息,也没有去寻找钥匙,而是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间,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抒情主人公是坚定的,那个“我”在顽强地敲着,边走边敲。
诗人只选择了几个简单意象:“小巷”、“钥匙”、“墙”,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画面中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这个世界上的许许多多人不是终生都在寻找吗?
顾城
我们告别了两年
告别的结果
总是相见
今夜,你真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
还需要什么?
手凉凉的,没有手绢
是信么?信?
在那个纸迭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们的花园
我们曾在花园游玩
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
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正在缓缓旋转
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着
多么温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没有,烟在飘散
你走吧,爱还没有烧完
路还可以看见
走吧,越走越远
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
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
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
静静地站着,站着
像花朵那样安眠
你将在静寞中得到太陽
得到太陽,这就是我的祝愿
一九八一年十月
顾城和北岛、舒婷一起登上诗坛,他以孩子气的纯真引起读者的.注视。这一首是写爱情的破裂的,仍然带着孩子气的纯真。
先是写下决心分手,然而又分不开,终于决心要分开了,所以诗的题目叫做《不是再见》,真的要走了。一开始就进入了某种恋人之间常有的意志与情感的矛盾、反复的境界,理性*意识和潜意识不能统一的境界。
写得最精彩的是一起烧信。他把这叫做“让火焰读完吧。”这本是很悲惨的,然而在顾城的笔下,悲惨的分手都显得很美。如果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来写,用激化情感的方法,用上天入地的想象来写,也未尝不可,但那样就太陈旧了。顾城却写得很平静,完全是真的,显出孩子气的纯真,让现在的分手在“明亮地微笑”中 “温暖”地进行,是明显带着孩子气的童话式的幻想,因此,最后的祝福也是纯净的,具有孩子气的特点。
全诗的感觉都在孩子气的单纯心灵范围之内,因而显得不但统一,而且单纯,好象两个分手的恋人的心都是透明的。
顾城《别》赏析
别
顾城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一九七九年六月
赏析: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诗多以城市生活为题材,但他仍然深恋他少年时代放猪的河岸,希望自己诗中最终出现的是一片牧场。
该诗发表在1980年的《星星》诗刊第三期上,是一首抒情*色*彩较浓重的爱情诗。诗中主要抒写了“我”在与恋人分别时,在“她”挥手的瞬间,难以言传的失落感。
诗歌开头两句描写的是“别”的情景,构筑了“别”的.形象。随即诗人便捕捉住这一瞬间的感觉。抒写由此而生发的联想和幻觉,展现了分别时,“我”以目中的彷徨和迷惘。同时,也从侧面暗示了“我”与“她”之间的深沉的恋情。分手是无因的,离别是无由的,然而这无因无由的分别终归还是有因由。这便是命运。就象自然界的水中飘荡的落花,花朵沾染的露珠一样,是自然而自然的。诗境至此,便脱出纷繁复杂的尘世,进入了一个静谧、透明、单纯、和美的天国中去了,达到了生命与自然、灵魂和本体高度和谐的境界,迷惘变得明朗,感伤变得平静,失落变得无谓。“别”是命运的安排,是自然的注定。然而这心平气和的自语给人留下的还是有些个无可奈何的隐痛和哀怨,更进一步增加了“我”的迷惘、彷徨与伤感。心有大感而无言,也无须言。压抑便会有幻觉,感伤总想有超脱,这便是“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在心花中纷飞”。而彩蝶只不过是往日的恋情与未来憧憬在潜意识中的象征而已,对失去的旧情的深切依恋和对未来飘渺无望的希冀便是这“彩蝶纷飞”的真切内涵。诗文至此,嘎然而止,而心中的离愁别绪却萦绕往返,撞荡回流。
本诗作者以其独特而敏锐的心理感受,借助蒙太奇手法组合,抒写了“别”时瞬间捕捉到的丰沛感觉,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用丰富想象来填补大幅度跳跃而留下的空白,从而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的结构匀称、节奏明快,情思的流动,语言的清新纯净,则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风。
顾城《石壁》赏析
石 壁
顾城
两块高大的石壁,
在倾斜中步步进逼。
是多么灼热的仇恨,
烧弯了铁黑的躯体。
树根的轫带紧紧绷住,
岩石的肌肉高高耸起,
可怕的角力就要爆发,
只要露水再落下一滴。
这一滴却在压缩中突然凝结
时间变成了固体。
于是这古老的仇恨便得以保存
引起了我今天一点惊异。
1979年5月于重庆北碚一线天
《石壁》是写“一线天”之类的`自然景象,但不同于传统的山水诗。没有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有整体的变形、力的冲突和整幅画面的运动感,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立体未来派诗的影响,但又完全是个性化的。透过矗立于眼前几乎要相撞的两块人格化的高大“石壁”,分明看到了诗人那躁动不安、热情奔突的灵魂,和对现实世界中某些不和谐关系的深切感触。
西方有“诗如画”之说,《石壁》这种画面却是最出色的画家也难以画出的,它是从诗人独特的内视角来看外世界,因此,画面构图带有强列的主观色彩,每根线条都是一道灼热的情感流。与其说这首诗是在写“石壁”,不如说是顾城心灵世界的折光。
从创作的角度来讲,不同的时代具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从欣赏的角度上来讲,不同的时代具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
顾城的这首《祭》饱醮着着沉重的忧伤,在诗中,主人公把一段刻骨铭心却又无法成就的'爱,选择用一种最痛苦的方式去告别。
誓言这一意象,说明这份爱具有一定的深度,用“刻”字来进一步强化爱的深度,近于刻骨铭心;蜡烛这一意象,虽然是短暂的,但它却给主人公带来了短暂的光明,蜡烛的泪水正是主人公心底的泪水,蜡烛的芯火,正是主人公被痛苦所剪熬的燃烧的心;最后的灭绝,是一种在绝望中死去的感觉,只有经历痛苦的失恋的人才能够体味地出,被风吹散说明有一种强大的外在的力量阻断了这份爱,主人公在这种强大的阻力面前,显得脆弱和无能为力。
总体来说,这首诗非常写实,是主人公无奈地将美的东西亲自撕碎给大家看,并默默地承受其中的痛苦,具有着悲剧式的美学色彩。
顾城《初夏》赏析
乌云渐渐稀疏
我跳出月亮的圆窗
跳过一片片
美丽而安静的积水
回到村里
在新鲜的泥土墙上
青草开始生长
每扇木门
都是新的
都像洋槐花那样洁净
窗纸一声不响
像空白的信封
不要相信我
也不要相信别人
把还没睡醒的
相思花
插在一对对门环里
让一切故事的开始
都充满芳馨和惊奇
早晨走近了
快爬到树上去
我脱去草帽
脱去习惯的外鞘
变成一个
淡绿色的知了
是的,我要叫了
公鸡老了
垂下失色的羽毛
所有早起的小女孩
都会到田野上去
去采春天留下的
红樱桃
并且微笑
顾城简介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 顾城《找寻》赏析
★ 麦田诗歌
★ 顾城诗
★ 顾城经典语录
★ 顾城经典语录
★ 守望麦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