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顾城抒情诗《回家》赏析(共含1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蕾梅黛丝456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顾城抒情诗《回家》赏析
《回家》
我看见你的手
在阳光下遮住眼睛
我看见你头发
被小帽遮住
我看见你手投下的影子
在笑
你的小车子放在一边
Sam
你不认识我了
我离开你太久的时间
我离开你
是因为害怕看你
我的爱
像玻璃
是因为害怕
在台阶上你把手伸给我
说:胖
你要我带你回家
在你睡着的时候
我看见你的眼泪
你手里握着的白色的花
我打过你
你说这是调皮的爹爹
你说:胖喜欢我
你什么都知道
Sam
你不知道我现在多想你
我们隔着大海
那海水拥抱着你的小岛
岛上有树有外婆和你的玩具
我多想抱抱你
在黑夜来临的时候
Sam
我要对你说一句话
Sam我喜欢你
这句话是只说给你的
再没有人听见
爱你,Sam
我要回家
你带我回家
你那么小
就知道了
我会回来
看你
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
Sam,你在阳光里
我也在阳光里
赏析:
1993年的顾城事件,无疑是当代文坛一件惹人注目的事件。唯美主义者和道德家们都曾因这一事件的启示而热烈的奔走呼号,互相攻击。以至引发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关于诗人与死亡的论争。然而,时至今日,顾城与顾城事件已随时间的波纹正渐行渐远。或许只有高校中文系当代文学的讲堂,间或会提及到那个遥远的“童话诗人”,一朵开在梦中的幽兰的花。撇开那些众说纷纭而又莫衷一是的言说,把目光固定在顾城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给儿子的一首诗《回家》,分明读到了一种父爱,一种孱弱的父爱,一种表达了却永远没有机会得到回应与共鸣的父爱。
《回家》全诗共六小节。第一小节,顾城首先细细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关于儿子小木耳的。从手、眼睛、头发到小帽子、影子和小车子,毛茸茸、胖乎乎、纤发毕现。这是一幅现实生活中的图画,似乎小木耳正迈着蹒跚的步子从画面中走来。对于儿子,如果不是默默的关注过,如果不是深深的爱着,顾城心中能够流淌出这样温暖的诗句吗?然而,最后两句“你不认识我了,因为我离开你太久的时间”,一下子又道出了儿子对顾城的生疏与隔阂。这是生活中的真实状况。明明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关爱与呵护,现实中却无法对这种关爱进行表达。“他无法表达他的爱,因为他爱的女孩不能去爱一个男人;他也无法继续他的爱,因为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父亲”。[2]这是作为天才王子、童话诗人顾城必然的悲剧。(其原因已经有很多人进行过分析,这里就不再累述)
第二、三小节,在几个生活瞬间的再现中,进一步传达了顾城对儿子木耳的爱。情真意切、水乳交融,令人有一种心酸的感动。顾城内心始终对儿子有一种柔柔的情感,在儿子睡着的`时候、流眼泪的时候,甚至在生气打儿子的时候,他都流露出了这种感情。因此,儿子会说“这是调皮的爹爹”、“胖喜欢我”。木耳以孩子的本能感受到了来自于父亲顾城那里的爱与喜欢。这是不以外界的任何舆论为转移的。这也真切的道出了顾城对于儿子木耳真实的情感表达。然而,在世人眼里,看到的是顾城让儿子离开了自己的家.这是他的不得已,这是他无从表达的父爱的世俗形式。对此,顾城也对儿子进行了解释。“我离开你,是因为害怕看你”,“是因为害怕,在台阶上你把手伸给我,说:胖,你要我带你回家”。顾城害怕看儿子什么呢?面对儿子清澈纯净的瞳孔,顾城反证了自己现实的责任。而童话诗人更愿意执拗的生活于诗的世界里不再醒来,“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1],他精神的家园在理想的天国。因此,他说,“我的爱,像玻璃”。爱像玻璃, 晶莹剔透,但也注定无法承担现实的压力而易碎伤人。在现实中,顾城自己尚且找不到回家的路,又怎么可能牵引着儿子的手回家呢?因此,顾城不得不在现实生活中让儿子离开,尽管在内心的情感世界里,儿子其实也是他心中无法忽视的一个存在。这是一个孱弱的父亲,他表达了一份孱弱的父爱。
第四、五小节,顾城进行了正面的情感抒发。他在诗中写道:“Sam,我喜欢你,这句话是只说给你听的,再没有人听见,爱你,Sam”。这是顾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他是喜欢儿子,爱儿子的。但是,这种喜欢,这种爱,顾城从不曾对人说过,他也无从对人说。他离开儿子的表面行为不被大多数的世人所理解。没有人明白,他内心对儿子的那份孱弱的父爱其实也是一种真实的父爱。在“隔着大海”时候,顾城的父爱也会像海水一样蔓延……“在黑夜来临的时候”,顾城也会发出:“我现在多想你”、“我多想抱抱你”的真切呼唤。他也想要回家,回到世俗的幸福的家,然而回家的路早已消失。顾城别无他法,他只有祈求他的儿子:“我要回家,你带我回家”,既然父亲不能引领儿子回家,那么就让儿子带父亲回家吧。儿子成了父亲,父亲成了儿子。这就是顾城,一个生活在童话中的诗人,一个现实世界的孩子。一个拥有父爱却永远不能实施父爱的父亲。
第六小节,顾城想像着自己和儿子能够在一个理想的境地里和谐相处。在那里,父亲与儿子再没有生疏与隔阂,再没有情感的距离。小木耳会牵着顾城的手,叫唤着顾城“胖”,蹦蹦跳跳的和顾城一起嬉戏、欢闹,享受父与子的亲爱,体验着生命的喜悦与幸福。顾城想象着与儿子心灵的契合与沟通,他甚至向木耳倾诉着自己的孤独与伤痛。世人都不理解他,但是,他相信儿子是能明白的。“你那么小,就知道了,我会回来”,“我会回来,看你,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Sam,你在阳光里,我也在阳光里”。在梦幻般的世界中,顾城用身心的力量把小木耳一点一点举起来,举起来,一点一点升起。他们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他们成为一个影子,一个童话,一个回家的信号……
《回家》是顾城最后的抒情诗。顾城一如既往的用他单纯的意境与洁净的语言抒写了对儿子爱,这是典型的顾城似的理想的诗、美好的歌。诗歌纯净美好得如同一个梦。然而,透过这梦一般的语境,却显现着一颗无奈的心,这是一个有爱无处讲,有爱却无法表达的父亲的心。顾城——这个永远也长不大的悲哀的孩子,当他面对童稚的儿子,只能发生如此虚妄而脆弱的呼喊,他的苦痛,他的悲哀,他的无助,由此得到生动的呈现。
顾城的抒情诗《回家》赏析
《回家》
我看见你的手
在阳光下遮住眼睛
我看见你头发
被小帽遮住
我看见你手投下的影子
在笑
你的小车子放在一边
Sam
你不认识我了
我离开你太久的时间
我离开你
是因为害怕看你
我的`爱
像玻璃
是因为害怕
在台阶上你把手伸给我
说:胖
你要我带你回家
在你睡着的时候
我看见你的眼泪
你手里握着的白色的花
我打过你
你说这是调皮的爹爹
你说:胖喜欢我
你什么都知道
Sam
你不知道我现在多想你
我们隔着大海
那海水拥抱着你的小岛
岛上有树有外婆和你的玩具
我多想抱抱你
在黑夜来临的时候
Sam
我要对你说一句话
Sam我喜欢你
这句话是只说给你的
再没有人听见
爱你,Sam
我要回家
你带我回家
你那么小
就知道了
我会回来
看你
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
Sam,你在阳光里
我也在阳光里
附注:此诗是顾城最后一首抒情新诗。
Sam为顾城独子,英文名为:Samuel muer。Gu。
胖是顾城乳名。儿子喜欢这样喊他。[3]
注释:
[1]顾城:《顾城的诗〈生命幻想曲>》[M]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第18页。
[2]邓晓芒: 《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M]湖北人民出版社19,112页。
[3]顾城:《顾城的诗〈回家>》[M]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第382-384页。
蒋建强,男,重庆长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顾城的诗《回家》赏析
《回家》
我看见你的手
在阳光下遮住眼睛
我看见你头发
被小帽遮住
我看见你手投下的影子
在笑
你的小车子放在一边
Sam
你不认识我了
我离开你太久的时间
我离开你
是因为害怕看你
我的爱
像玻璃
是因为害怕
在台阶上你把手伸给我
说:胖
你要我带你回家
在你睡着的时候
我看见你的眼泪
你手里握着的白色的花
我打过你
你说这是调皮的爹爹
你说:胖喜欢我
你什么都知道
Sam
你不知道我现在多想你
我们隔着大海
那海水拥抱着你的小岛
岛上有树有外婆和你的玩具
我多想抱抱你
在黑夜来临的时候
Sam
我要对你说一句话
Sam我喜欢你
这句话是只说给你的
再没有人听见
爱你,Sam
我要回家
你带我回家
你那么小
就知道了
我会回来
看你
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
Sam,你在阳光里
我也在阳光里
1993年的顾城事件,无疑是当代文坛一件惹人注目的事件。唯美主义者和道德家们都曾因这一事件的启示而热烈的奔走呼号,互相攻击。以至引发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关于诗人与死亡的论争。然而,时至今日,顾城与顾城事件已随时间的波纹正渐行渐远。或许只有高校中文系当代文学的讲堂,间或会提及到那个遥远的“童话诗人”,一朵开在梦中的幽兰的花。撇开那些众说纷纭而又莫衷一是的言说,把目光固定在顾城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给儿子的一首诗《回家》,分明读到了一种父爱,一种孱弱的父爱,一种表达了却永远没有机会得到回应与共鸣的父爱。
《回家》全诗共六小节。第一小节,顾城首先细细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关于儿子小木耳的。从手、眼睛、头发到小帽子、影子和小车子,毛茸茸、胖乎乎、纤发毕现。这是一幅现实生活中的图画,似乎小木耳正迈着蹒跚的步子从画面中走来。对于儿子,如果不是默默的关注过,如果不是深深的爱着,顾城心中能够流淌出这样温暖的诗句吗?然而,最后两句“你不认识我了,因为我离开你太久的时间”,一下子又道出了儿子对顾城的生疏与隔阂。这是生活中的真实状况。明明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关爱与呵护,现实中却无法对这种关爱进行表达。“他无法表达他的爱,因为他爱的女孩不能去爱一个男人;他也无法继续他的爱,因为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父亲”。[2]这是作为天才王子、童话诗人顾城必然的悲剧。(其原因已经有很多人进行过分析,这里就不再累述)
冷风刮骨。一年来生命的轻和心头的重
把水变成云
把云变成雪花,又变成冰,冷冷地落寞在归途
带我远行的瘦马
很早就被卖给了时光。 它驮着风雨, 驮着冷暖,驮着轻重悲喜
好多次
我很想赎它回家,却一直卸不下驮子
牵挂。从我漂泊的脚丫漏掉在故士
几十年
乡愁一路疯长,直到把母亲的奶香吹进坟场
在归途,我始终不敢触碰背包
尽管行禳空空
我也害怕漏出赌输的白发和比白发更白的借条
更不敢碰触
一朵朵漂澪的雪花和比雪花更冷的天涯
是的!马蹄声一直在或远或近处
是的!马蹄声一直没停下
是的!马蹄声一直在踩我的心窝子
要回家了,要回家了
我羞于说出那匹一生也赎不回来的瘦马
要回家了,要回家了
我羞于两手空空去看望一堆黄土的母亲
要回家了,要回家了,要回家了……
经典抒情诗离骚赏析
离骚鉴赏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为什么叫“离骚”?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辞也。”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的创作年代?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该篇诗作长达375句、近2500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早最长的抒情诗,堪称中国历史第一抒情长诗。
离的字意有:分开、分别,离别、离开;割取;相并、成排;陈列;经历;八卦之一,象征火;明;罹,遭受;缡,女子出嫁的佩巾;丽,依附;螭的古字,《广雅·释天》“山神谓之离”。
骚的字意有:**、骚扰,骚乱、躁动;忧愁;狐臭味;扫。
离骚一词,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王逸解释为别愁,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愁,近人又有解释为牢骚、劳商的,劳商即楚国流行歌曲名《劳商》。从离骚的字词本身来说,上述解释都有道理,也都能成立。但是,如果从屈原写作这首诗篇的时间、内容及其所欲达成的目的来分析,他是在遭受小人谗陷,被楚怀王冷淡、疏远之际撰写的(公元前3左右),是要写给楚怀王听的,意思是“我经历着思想波动,不得重用,便回去干老本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屈原用“离骚”作为篇名,取意为“陈述自己躁动不安的心情”。
《离骚》全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大段落。
第一段落,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岂余心之可惩”,共130句,内容分为5小节。
小节1 、屈原在《离骚》开篇第一句就自述自己的出身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这里的高阳指太昊、少昊。我们知道,屈原出身楚国的少数民族巴族,巴族的祖先为太昊、少昊;与楚王、楚人、楚国贵族的祖先颛顼相比,少昊曾孺帝颛顼,事见《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因此,屈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楚王和楚国的贵族,你们不要瞧不起我,我的祖先比你们的祖先更高贵。
接下来,屈原再述自己出生在虎年虎月虎日的大吉日子(巴人崇尚虎),天赋聪慧、重视自身修养、志向高远,以及只争朝夕、变法图强、敢为天下先的政治抱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小节2 、讲述自己辅佐楚怀王进行立法改革,欲使楚国实现尧舜禹三代盛世。但是,却遭到小人谗陷,楚王毁约,被疏远、排除在楚国政坛之外。在这里,屈原指天为正,表达自己对祖国对君王的赤诚忠心,并痛惜灵修(楚王)毁约和反复多变:“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伤灵修之数化。”
所谓楚王毁约,这是一种非常不寻常的说法,普通臣僚是不会这样说的。屈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的从政,代表着楚国少数民族巴族抗秦的意愿,而且是与楚怀王达成约定的。公元前3楚怀王被推举为合纵长,领导诸国共同抗秦,屈原正是在这时进入楚国决策层的,而楚怀王看中的则是巴人尚武精神所具有的战斗力。但是,楚怀王在外交问题上反复多变,而且既不精明又没有原则,时而抗秦,时而亲秦,以致失信于天下,失信于国人。
屈原在《离骚》中多次用“灵修”代指楚王,例如“夫唯灵修之故也”、“伤灵修之数化”、“怨灵修之浩荡”。那么,屈原为何称楚王为“灵修”?显然,这不是楚国贵族、臣僚通用的称呼楚王的方式,而是屈原的独创。这是因为,屈原出身巴族巫师,本名灵均(灵即巫),因此他有理由认为楚王是大巫师或巫师首领。修字意为美好、高、大,古人以身材高大为美;所谓灵修,即高大的巫师,亦即巫师之首。
小节3 、描述自己在任职期间做了大量有益于国家的工作,但是却无法改变众小人钩心斗角奔走钻营的社会现状。自己深切感到时间在虚度,长此下去恐怕到老也实现不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彭咸指巫彭、巫咸,古代著名的巫师;屈原出身祭司,法名灵均,所谓向彭咸学习,就是干自己的老本行。
小节4 、描述自己早晨在朝廷上受到指责,傍晚就被罢免了官职,以致情绪非常低落和困惑,心情极为痛苦。尽管如此,自己仍然不肯同流合污,对美好事物的选择也不后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其中特别提及“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所谓“众女嫉余”云云,表明屈原眉毛弯如月,身材修美,风流倜傥,再加上他那特立独行的举止,曾一度强烈吸引了王公贵族及其嫔妃女眷的注意和爱慕,并由此而遭到嫉妒,一时谣言四起。
小节5 、描述自己复杂的心情和艰难的选择“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意思是,既然从政而获罪,不如修复自己原来的服装(巴人巫师的民族服装),去重新做自己的老本行。在保持民族习俗的问题上,屈原的态度是坚决的“民生各有所好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第二段落,从“女须之婵媛兮”到“余焉能忍此终古”,共128句,内容分为4小节。
小节1 、描述女须劝告自己要入境随俗,莫要与众不同。表明屈原被排挤出政坛后,曾一度回到家乡,或者在流放途中曾绕道回到家乡;家乡人虽然同情屈原的遭遇,但是并不理解屈原的主张。
女须,其身份众说纷纭,或谓是屈原之姊妹,或谓是屈原之女,或谓是屈原的侍女、侍妾,或谓是屈原虚构的人物,其地位相当于灵氛、巫咸。从《离骚》“女须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的描述,以及女须所持的观点来看,她应当是屈原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人物,很可能是屈原的姐姐。与此同时,女须的身份应当是一位女巫,其职务类似巫山十巫中的巫姑;陈士林通过楚语与彝语的比较,也认为“女须”意即“灵女”(《民族语文》1991年2期)。
小节2 、描述自己来到南方,向帝舜陈述自己坚持人生理想的原因,并总结历史成败经验教训,继续阐述只有举贤授能,国家方能富强的主张。
小节3 、描述自己驾龙乘凤到远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实现而求索”,不顾路途如何遥远,都要上下求索、寻找理想。但是,雷师不听调遣,天宫守卫不肯打开天门,自己处处碰壁,暗示去国离乡之路走不通。
在这里,屈原充分展示出他那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他命令羲和让太阳车慢慢行,请来月神望舒为先驱,忽而到昆仑山的空中花园悬圃,忽而到咸池饮马,忽而又到天宫叩门。显然,这得益于屈原的巫师出身,因为请神、命神之辞,乃巫师的工作之一,并成为习惯性思维;事实上,类似的修辞方式,大量存在于屈原的各种作品里,并成为屈赋的最突出的文学特征之一。
小节4 、描述自己对历史上美女的追求,同时借寻求美女来展现自己对理想的执着决心。屈原在《离骚》中反复描述自己对美女的追求:“哀高丘之无女”、“相下女之可诒”、“岂唯是其有女”、“孰求美而释女”、“聊浮游而求女”,以及“求宓妃之所在”、“见有 之佚女”、“留有虞之二姚”等等。宓妃,相传是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有 之女,即帝高辛之妻;二姚,夏帝少康之妃。
关于屈原在《离骚》中“求女”的寓意,古今注家纷争鹊起,或谓是求通君侧之人,或谓是求实现美政之途径,或谓是求红粉知己,或谓是求知音。其实,这里涉及到屈原的爱情与婚姻、家庭问题。
或许,屈原反复诉说自己“求女”而均未果的经历,实际上是在陈述自己婚姻的屡屡失败:伏羲的女儿宓妃(暗指王族的公主),太骄傲了,看不上自己;自己看上的有 氏美女(暗指贵族的千金),别人已经疾足先得;自己还不如逃难的少康,没有人肯把女儿(暗指远方的世家女子)嫁给自己。当然,屈原在婚姻上的受挫,同时也是他在从政上受挫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如果屈原出身楚国望族,上述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由于屈原出身楚国的少数民族巴族,而又在楚国宫廷从政。他的这种特殊身份,既失去了与本族女子结婚的机会,又同时受到楚国望族在通婚问题上的歧视和冷遇。在这种情况下,才华出众的屈原,尽管不乏爱慕自己的女子,也不乏自己爱慕的.女子,但是却有情人终不成眷属,因而陷入强烈的失恋之中。正是由于屈原在婚姻和从政两个问题上都受挫,他才会萌生离开楚国政坛另谋出路的念头,并去征求女须、重华(舜)、灵氛和巫咸的意见。
第三段落,从“索 茅以筵 兮”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共117句,内容分为3小节。
小节1 、描写自己的追求未能实现,不知道出路何在,于是请灵氛占卜。灵氛占辞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劝屈原离开楚国,远走高飞莫迟疑。
小节2 、描述巫咸降神,屈原向巫咸咨询自己下一步的人生出路,决定接受巫咸的意见,去国远游,“聊浮游而求女”、“周流观乎上下”。
小节3 、描述自己择吉日出发远游,一路上兴致勃勃,但是忽然回首望见故乡,眷恋之情悠然升起,不肯就这样离去,因为自己内心深处仍然期待着楚王醒悟。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在《离骚》的最后一段话说:“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意思是:“算了吧!国内没有理解我的人,我又何必眷恋故都?既然我不能实现美政的理想,那么我就向彭咸那样生活吧。”
屈原所谓的向彭咸学习,也就是要干自己的老本行。他在《离骚》中两次提到要向彭咸学习,意在强调其重要性。事实上,这句话是反着说给楚怀王听的,是在真诚地期待着楚王能够醒悟。
纵观《离骚》全诗,不仅文辞流畅,而且也充分体现出屈原的机智和策略。事实上,屈原创作《离骚》,并不是单纯在发牢骚,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意在通过这篇长诗,申明自己忧国、忧君、忧民之赤子之心,影响并感化楚怀王,以便能够继续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
或许,屈原之所以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就结束第一次流放,回到郢都,并获任三闾大夫之职,即与楚怀王读到《离骚》并有所感悟,不无关系。当然,屈原的去留,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恩怨,而是有着时代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楚国与秦国的外交关系。
公元前313年,张仪自秦赴楚,劝楚怀王亲秦绝齐,并以割地六百里为饵,楚怀王利令智昏而信之。由于屈原持坚定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因此遭到楚国亲秦派贵族的谗陷和排挤,楚怀王为表示亲秦之决心,遂疏远并进而流放屈原。此后,秦国背割地之约,秦楚交恶,楚怀王这时读到《离骚》,才又想到屈原,并重新起用屈原,直至公元前2楚怀王客死秦国为止。
据此可知,屈原创作《离骚》大约是在公元前313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卜居》称“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此言若是,则屈原被罢免左徒之职,到重新被任命为三闾大夫,其间隔当有三年之久,也就是说《离骚》约创作于公元前3左右。
顾城《回家》原文阅读
我看见你的手
在阳光下遮住眼睛
我看见你的头发
被小帽子遮住
我看见你瘦投下的影子
在笑
你的小车子放在一边
Sam
你不认识我了
我离开你太久的`时间
我离开你
是因为害怕看你
我的爱
像玻璃
是因为害怕
在台阶上你把手伸给我
说:胖
你要我带你回家
在你睡着的时候
我看见你的眼泪
你手里握着的白色的花
我打过你
你说这是调皮的爹爹
你说:胖喜欢我
你什么都知道
Sam
你不知道我现在多想你
我们隔着大海
那海水拥抱着你的小岛
岛上有树外婆
和你的玩具
我多想抱抱你
在黑夜来临的时候
Sam
我要对你说一句话
Sam 我喜欢你
这句话是只说给你的
再没有人听见
爱你,Sam
我要回家
你带我回家
你那么小
就知道了
我会回来
看你
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
Sam,你在阳光里
我也在阳光里
1993年9月3日于飞机上
【附注】
此诗是顾城最后一首抒情新诗。Sam为顾城独子,英文名为:Samuel muer. Gu。胖是顾城乳名。儿子喜欢这样喊他。
预兆
顾城
一个小学生
穿着短裤
在沙堆上爬
暗绿色*的
帆布皮带里
别着杨树枝
当作尾巴
他一会是狐狸
眯起眼睛,狡猾
一会又学狼
可惜正在换牙
我看着他
不知是该笑
还是该怕
一九八O年八月
一切都难以预料。
母亲诞生婴儿,众人无不祝福。但谁知道,这个婴儿将来会成为什么人呢?这无人去发问,但问题本来就存在。
如果这是杞人忧天,顾城就是杞人。
他对小学生在河滩上 “画游戏”的疑惧心理就是一种忧天意识。就一般而言,这大可不必,孩子就是孩子,游戏就是游戏,何必求之太深呢?这不无道理。
问题的'另一面是,现代世界的变化,已使人对一切产生了不相信的心理,“怀疑”已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存在。由对社会的疑惧、由对自然的恐惧,由对现代科学发展的担心,直至怀疑人类自身,已是不可掩盖的事实。顾城的“忧天”意识也就根源于此。作为一个诗人,这也就是一种特别的敏感和难得的气质。
在生活中,不盲从不盲信是对的。但狐疑是有害的,仍需就事论事。在这种意义上,诗是另一码事。它虽然与生活有关,但又毕竟不是生活。但作为一种抽象的概括和理性*的结晶,它又具有常人难以体会的精微。这首诗的意义也就体现在这方面。
石舫
顾城
这是一只船
永远不能航行
它那岩石的船身
决定了这种命运
它也不会沉没
因为从不航行
世上一切船只
都没这么平稳
也许因为平稳
便有很长寿命
也许因为长寿
便有很大名声
盛名引来了游人
高兴地把它坐乘
不是要渡向彼岸
目的是船本身
一九八O年
石舫,大概是中国的“特产”,北京、南京、苏州等地都可见到。当然,这种“石舫”已成“古董”,在今天,除了观赏,别无用处。至于在过去,发挥过什么作用,也未见历史记载。这首诗只是诗人观赏石舫时的即兴之作。
诗的第一节写石舫虽具船形,却“永远不能航行”。船是要与水打交道的,而石舫则因为是岩石做成的',就决定了它不能下水,不能航行的“命运”。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造它呢?
诗的第二节,诗人抓住石舫不能航行就不会沉没的特点,指出“世上一切船只/都没这么平稳”。诗人笔下,忽然充满了讽喻:是“世上一切船只”不如石舫呢,还是石舫不如一切船只?既然叫做船,它只要不动就是平稳,每一块石头都平稳,何必使石头造成“船形”才算平稳呢?这种平稳,实际是害怕与风浪相拚搏的懦夫所欢迎的平稳。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清zheng府屈膝于列强的侵凌,甘心割地赔款,以求苟安,虽有海军,形同虚设。所有的石舫大都是在失败的形势下造成的。北京颐和园及其石舫,就是为了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庆而挪用海军军费造成的。石舫所象征的“平稳”实际是对清zheng府fu败无能的反讽。
诗的第三节便从“平稳”引伸开去。石舫的“平稳”自然会有很长的“寿命”,“寿命”一长,代代相传,名声便很大,成为古迹,供人观赏。不担风险,乐得一游。在过去,石舫作为普渡众生到达彼岸的象征,可能尚可净化某些人的心灵,但在今天,封闭已久的祖国,敞开了大门,石舫所象征的“平稳”已无人欣赏了,尽管“盛名引来了游人/高兴地把它坐乘”,然而“不是要渡向彼岸/目的是船本身。”这一画龙点睛之笔,点明石舫作为古迹只有审美和审丑意义,而无实践意义。
诗是半格律诗,深入浅出,似与“崛起”的一代没啥关联。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大多是因果句,流转如弹丸,呈现步步进展、上下叩击的节奏感,可读性*较强。
《顾城诗二首》赏析
顾 城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选自《黑眼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一代人》、《远和近》作者顾城(1956—1993),北京人。70年代开始写诗,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集》等,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旦站在陽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没有叹息,也没有去寻找钥匙,而是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间,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抒情主人公是坚定的,那个“我”在顽强地敲着,边走边敲。
诗人只选择了几个简单意象:“小巷”、“钥匙”、“墙”,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画面中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这个世界上的许许多多人不是终生都在寻找吗?
顾城
我们告别了两年
告别的结果
总是相见
今夜,你真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
还需要什么?
手凉凉的,没有手绢
是信么?信?
在那个纸迭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们的花园
我们曾在花园游玩
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
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正在缓缓旋转
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着
多么温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没有,烟在飘散
你走吧,爱还没有烧完
路还可以看见
走吧,越走越远
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
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
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
静静地站着,站着
像花朵那样安眠
你将在静寞中得到太陽
得到太陽,这就是我的祝愿
一九八一年十月
顾城和北岛、舒婷一起登上诗坛,他以孩子气的纯真引起读者的.注视。这一首是写爱情的破裂的,仍然带着孩子气的纯真。
先是写下决心分手,然而又分不开,终于决心要分开了,所以诗的题目叫做《不是再见》,真的要走了。一开始就进入了某种恋人之间常有的意志与情感的矛盾、反复的境界,理性*意识和潜意识不能统一的境界。
写得最精彩的是一起烧信。他把这叫做“让火焰读完吧。”这本是很悲惨的,然而在顾城的笔下,悲惨的分手都显得很美。如果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来写,用激化情感的方法,用上天入地的想象来写,也未尝不可,但那样就太陈旧了。顾城却写得很平静,完全是真的,显出孩子气的纯真,让现在的分手在“明亮地微笑”中 “温暖”地进行,是明显带着孩子气的童话式的幻想,因此,最后的祝福也是纯净的,具有孩子气的特点。
全诗的感觉都在孩子气的单纯心灵范围之内,因而显得不但统一,而且单纯,好象两个分手的恋人的心都是透明的。
★ 顾城《找寻》赏析
★ 顾城《麦田》赏析
★ 爱情抒情诗
★ 抒情诗现代诗
★ 叙事抒情诗
★ 莎士比亚抒情诗
★ 顾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