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顾城作品《回归》赏析(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周益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着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会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开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在古塔的另一边
有许多细小的海浪
悄悄爬上沙岸
在回归的旅途上,一对恋人互相依偎,度过了沉沉的黑夜。周围是陌生、荒凉而不无诱惑的环境,在遥远的地方,熟悉而又可爱的家乡在招唤。他们疲倦、困顿、孤独,心上留下了一路的坎坷和过去的阴影。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满怀着信念和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本诗所创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它通过情人间倾诉衷肠的抒情方式,写得情意真切、浓郁,似耳畔的喁喁情话;又含蓄蕴藉,隐示着人生的内涵和真义。
全诗共五节。第一节连用四个“不要”,因为“路还很长”,从而奏出了全诗的一个主旋律,即回归的艰难。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不知道他们沿途经历过怎样的困苦曲折,但几个“不要”的具体内容却透露了他们此时此地的心境,从反面表现了他们的疲倦、失望和动摇,并暗示出一路风尘和坎坷。这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一次寻常的回归。正由于此,才突现了回归主题的人生意义。第二节总写他们回归路上的两大精神支柱,即理想的力量和爱情的力量。“把地址写在手上”,“地址”是理想的隐喻,“写在手上”则是不要丢失理想的形象而婉转的表示;“靠在我的肩膀”,意指爱情力量的互相汲取。面对艰难而又漫长的人生旅程,唯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的信念才是他们遇难而进、取之不尽的心理动力。这也是本诗主题的聚焦。最后三节对理想和爱情作了具体升华和铺写,表现得不仅诗意浓烈,而且富有层次。先写家乡的理想境界:“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这幅优美的画面,是由象征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古塔与象征着充满生机、青春活力的绿地相映而成,显示了一种历史感与现代感交融的文化选择和理想。其次,描写理想与爱情的双重叠合:“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爱情的力量,爱情本身包容着为所爱的人扫清理想障碍的意义。这一节是理想之歌,也是爱情心曲。再次,专写爱情甜蜜的境界:海滩上,海浪“悄悄爬上沙岸/收集着颤动的音响……”虽然画面中没有正面描写这一对热恋中的主人公,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与大海的辽阔、沙滩的寂静融为一体的爱情的气息,能想象到海浪收集的正是他们心灵的颤动和情语缠绵的声响。本诗前两节主要写回归路上的现实,后三节侧重于表现回归路上的想象。因此,旅途与目的地、困难与光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对比和结合,构成了作品艺术构思上的.内在张力。
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象征和多种感觉的交融渗透。森林、地址、家乡、绿地、古塔、黑夜、铜鼓和太阳等意象,都具有本义之外的象征意蕴,它们交织成全诗的象征网络,并表现了理想和爱情作为人生精神力量之源的永恒价值。语言的形象化是诗歌的普遍要求,但本诗的特点在于调动人的多方面的感觉,不仅诉诸于视觉形象,如圆形的绿地、细小的海浪,而且还诉诸于听觉形象和触觉形象,如凉凉的雪水、颤动的音响。此外,作者还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将拟人化的修饰语与较为空泛的意象嵌合在一起,起到出人意料的强化形象性的效果,如“疲倦的梦想”,“一群群黑夜”,当它们与人的主体性动作“守护”、“赶开”联在一起时,更突现了其形象的人格化。
顾城诗歌《回归》赏析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着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会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开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铜鼓和太陽
在古塔的另一边
有许多细小的海浪
悄悄爬上沙岸
收集着颤动的音响……
回归到哪儿去呢?
“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没有烟尘的污染,没有噪声的侵袭,没有冰雪的覆盖,没有狂风的席卷。
人类本是从那儿来的,由于“靠近森林的诱惑”而失掉了希望,由于“一群群黑夜”纠缠而失去了明丽的太陽。
渴望回归,需要回归。于是,就有了告诫:“不要睡去,不要/亲爱的,路还很长”。
于是,就有了互勉:“请用凉凉的雪水/把地址写在手上/或是靠着我的肩膀/度过朦胧的晨光”。
于是,就有了希望:“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赶开一群群黑夜/只留下铜鼓和太陽”。
呵,回归。
回归到自然美与人性*美结合在一起的“家乡”;回归到摆脱了尘俗与市侩的“家乡”;回归到透明的晶莹的一览无余的“家乡”。
这是诗人披肝沥胆的愿望呵!顾城单纯的孩子般的声音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追求。
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
赏析
在回归的旅途上,一对恋人互相依偎,度过了沉沉的黑夜。周围是陌生、荒凉而不无诱惑的环境,在遥远的地方,熟悉而又可爱的家乡在招唤。他们疲倦、困顿、孤独,心上留下了一路的坎坷和过去的-阴-影。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满怀着信念和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本诗所创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它通过情人间倾诉衷肠的抒情方式,写得情意真切、浓郁,似耳畔的喁喁情话;又含蓄蕴藉,隐示着人生的内涵和真义。
全诗共五节。第一节连用四个 “不要”,因为“路还很长”,从而奏出了全诗的一个主旋律,即回归的艰难。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不知道他们沿途经历过怎样的困苦曲折,但几个“不要” 的具体内容却透露了他们此时此地的心境,从反面表现了他们的疲倦、失望和动摇,并暗示出一路风尘和坎坷。这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一次寻常的回归。正由于此,才突现了回归主题的人生意义。第二节总写他们回归路上的两大精神支柱,即理想的力量和爱情的力量。“把地址写在手上”,“地址”是理想的隐喻,“写在手上”则是不要丢失理想的形象而婉转的表示;“靠在我的肩膀”,意指爱情力量的互相汲取。面对艰难而又漫长的人生旅程,唯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的.信念才是他们遇难而进、取之不尽的心理动力。这也是本诗主题的聚焦。最后三节对理想和爱情作了具体升华和铺写,表现得不仅诗意浓烈,而且富有层次。先写家乡的理想境界:“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这幅优美的画面,是由象征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古塔与象征着充满生机、青春活力的绿地相映而成,显示了一种历史感与现代感交融的文化选择和理想。其次,描写理想与爱情的双重叠合:“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爱情的力量,爱情本身包容着为所爱的人扫清理想障碍的意义。这一节是理想之歌,也是爱情心曲。再次,专写爱情甜蜜的境界:海滩上,海浪“悄悄爬上沙岸/收集着颤动的音响……”虽然画面中没有正面描写这一对热恋中的主人公,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与大海的辽阔、沙滩的寂静融为一体的爱情的气息,能想象到海浪收集的正是他们心灵的颤动和情语缠绵的声响。本诗前两节主要写回归路上的现实,后三节侧重于表现回归路上的想象。因此,旅途与目的地、困难与光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对比和结合,构成了作品艺术构思上的内在张力。
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象征和多种感觉的交融渗透。森林、地址、家乡、绿地、古塔、黑夜、铜鼓和太陽等意象,都具有本义之外的象征意蕴,它们交织成全诗的象征网络,并表现了理想和爱情作为人生精神力量之源的永恒价值。语言的形象化是诗歌的普遍要求,但本诗的特点在于调动人的多方面的感觉,不仅诉诸于视觉形象,如圆形的绿地、细小的海浪,而且还诉诸于听觉形象和触觉形象,如凉凉的雪水、颤动的音响。此外,作者还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将拟人化的修饰语与较为空泛的意象嵌合在一起,起到出人意料的强化形象性*的效果,如“疲倦的梦想”,“一群群黑夜”,当它们与人的主体性*动作“守护”、“赶开”联在一起时,更突现了其形象的人格化。
作者简介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顾城《回归》原文赏析
《回归》
作者:顾城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在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能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走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在古塔的另一边
有许多细小的海浪
悄悄爬上沙岸
收集着颤动的音响……
——1981年1月
赏析过程:
在顾城的作品中,这首《回归》可谓神来之作,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我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最喜欢)。
这样的一首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其对口语的运用相当有效,已经达到了让语词符号隐形的程度。节奏和韵脚都很好,好就好在这些节奏和韵脚不会引起你的注意。(可与前面那首《别》对照一下。)你的最大感受不会是这首诗写得很精彩或很成功,而是感到,有一个人“正在”(注意这个词)对另一个人讲话,会感到这种水流一样的诉说很动人,甚至已经打动了你这个旁听者。整首诗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长镜头。始终吸引着你、召唤着你,唤醒你内心的细微触角……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全诗从第一行开始就反复地呼唤。这是灵魂对灵魂的呼唤。
“不要”一词毫无征兆地出现,瞬间就吸聚了读者的注意力,自热而然地启动了读者的情感机制。
“亲爱的”这一行本来应该是在第一行,但作者把它放在第二行,是形式上一个极其自然而又巧妙的安排。节奏和情感一下子就产生了回环往返的动人效果。
后面三行、四行是对第一行的强化和深化:
一、三、四行加起来,构成第二行的注脚:因为,路还很长,所以,不要……在形式上,四个“不要”是逐渐递进的(注意每一句的字数):不要\不要睡去\不要失掉希望\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所以,这一节,其原始结构应该是这样: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不要睡去
不要失掉希望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经过这样还原,就可以窥见诗人在语词调用方面的实操力和形式感方面的直觉力。漫长的黑夜里,黑色森林的诱惑,看不到尽头的跋涉,黎明显得如此遥远……这一切,很容易让人失掉希望,很容易让人“入睡”。所以,诗一开始就在“召唤”。这种召唤,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是全诗的内在节奏和情感交流的开端和基调。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在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第二节,是对第一节的落实:“呼唤”还只是语言上的提醒和干预,而把“凉凉的雪水”涂在手上并且“靠在我的肩膀”,就是一种行动上的指引了。其目的和第一节一样:让亲爱的人“不要入睡”。在这里,“入睡”意味着放弃,意味着沉入黑暗,意味着失败和死亡。森林的诱惑让人忍不住要放弃,让人想“入睡”,所以,需要“凉凉”的雪水来激醒。另外,雪之白色纯洁是对森林之黑色邪恶的有力反照。晨光虽然朦胧难料,但明亮、不屈的信念就在心中。在这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虽然世界一片冰冷,但还可以互相倚靠。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能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顾城作品《水乡》赏析
清明
淡紫色的风
颤动着——
溶去了繁杂、喧嚷
花台布
和那布满油迹的曲调……
这是水乡小镇
我走来,轻轻的
带着丝一样飘浮的呼吸
带着湿润的影子
鲜黄的油菜花
蒲公英、小鹅
偷藏起
我的脚印
我知道
在那乌篷船栖息的地方
在那细细编结的
薄瓦下
你安睡着
身边环绕着古老的谣曲
环绕着玩具
——笋壳的尖盔
砖的印
陶碗中飘着萍花
停着小鱼
甲虫在细竹管里
发出一阵噪响……
你的白云姥姥
合上了帐幔
黝黑的小印度弟弟
还没有诞生……
我听见
鸟和树叶的赞美
木锯的拍节
橹的歌
拱桥和兰叶弧形的旋律
风,在大地边缘
低低地询问……
我感到
绿麦的骚动
河流柔软的滑行
托盘般微红的田地上
盈盈的芳香……
呵,南方
喃喃
这是你的童年
也是我的梦幻
……
嗯,你喜欢笑
虽然没有醒
是找到了,板缝中
遗落的星星?
那僵硬的.木疖
脱落着
变成花香和雾的涌泉
北风,和东方海的潮汐
在你的银项圈中
回旋,缓缓……
是父亲绵长的故事?
是母亲
不愿诉说的情感?
……
我走过
像稀薄的烟
穿过堂屋、明瓦
穿过松花石的孔隙
穿过一簇簇拘谨的修竹
没有脚印
没有步音
排门却像琴键
发出阵阵轻响:
……!——……!——
我知道了
我有两次生命
一次还没有结束
一次刚刚开始
在你暂短的梦里
我走了,我走向四面八方——
走向森林
踏入褐菌的部落
走向弯弯曲曲的枝条和路
跃过巧妙起伏的丘陵
走向沙洲
走向大江般宽阔的思想
走向荆条编成的诗
藏进蜂窝、鸟巢
走向即将倒坍的古塔
烟囱、线架的触角
渗入山岳
——勇士的内心
潜入海洋
永不停息的吻……
在你醒来时
一切已经改变
一切微小得令人吃惊
现实只是——
蛛网、青虾的细钳
还在捕捉夜雨、余滴
梦的涟漪……
我
将归来
已经归来!
踏上那一级级
-阴-凉温热的石阶
踏上玄武岩琢成的
圆桌和柱基
在小竹门外,在小竹门外
做为一个世界
把你等待
1980年4月绍兴
这是顾城题赠给谢烨(“X”)的一首非常美丽而独特的情诗。与谢烨的相识引发了一段往返于北京和上海的漂泊生活,为了那些浪漫而炽热的约会。这期间,他以某种方式(想象或实际地)游历了谢烨的故乡绍兴。这次旅行似乎给顾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阅读到了只是浮现在他童话幻境里的真实意象:鲜黄的油菜花、蒲公英、小鹅、乌蓬船、飘着萍花的陶碗、堂屋、明瓦、蛛网、青虾、夜雨、玄武岩琢成的圆桌和柱基等等。更重要的是,他沿着这样的意象道路走进了谢烨的童年。他多么渴望有一次这样深切的进入,去触摸谢的面容背后的一切:她的情感、她的灵魂、她的身体及其她身后的历史。
全诗按主体(我)中心的句式历时性*地展开,从“我走来”——“我知道”——“我听见”——“我感到”——“我走过”直至“我将归来”,江南的景色*意象和谢烨的童年意象交织地行进着,不时插入顾城的惊叹、赞美和低呼,插入对于恋人的呢喃和对于乡村童话的痴迷。“呵,南方/喃喃/这是你的童年/也是我的梦幻”,这个小段是顾城幻想性*人格的再度显现:他企图把谢的家乡转换成一个真实的童话,并且让谢烨扮演这童话的主人公。
一方面用话语虚构着心灵的童话,一方面又试图在实存世界中寻找童话的具体影象,这就是顾城一生所孜孜不倦的事业,隐居激流岛是他最后的努力,而围绕谢烨童年及家乡所展开的梦想,则是他比较早的一次图谋。但奇怪的是,总是以儿童精灵面目出现的顾城,放弃了对于母亲(父亲)家园的呼吁,转向另一个相反的立场——他要自己来充当一个父性*的家园,“做为一个世界”,把谢烨的童年幻象“等待”,也就是等待一个需要他疼爱和关情的童话女孩。
这种立场的转换对于顾城来说是异乎寻常的,它使《水乡》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构成了人格的鲜明反差。但如同顾城的所有幻觉一样,这样的情感幻觉是极其短暂的,最终,不是谢烨住进了顾城的父性*的家园,而是他本人住进了谢的母性*家乡。
的确,从《水乡》中,我们已经能够辨认出顾城的一这一精神倾向:这“水乡”充满羊水般的温柔、梦的涟漪和湿润的影子;乌蓬船像摇篮一样静静地停栖着,而那个“还没有诞生”的“黝黑的小印度弟弟”,正是置身于这个巨大子宫里的诗人的自我隐喻。尽管它经过了话语掩蔽而难以察觉,但它毕竟悄悄地存在着,向人们说出了对于母体的难以言喻的渴望。
这就是同时存在于《水乡》中的两种分离和对抗的立场,谢烨能够在诗以外的地点同时响应这两种召唤吗?她能够同时既扮演诗人的孩子又扮演他的母亲吗?我们无法真正掌握问题的答案。但至少在诗歌之内,凭藉话语和意象的自由剪辑,顾城达成了这两者的合一。
顾城作品《石壁》赏析
两块高大的石壁,
在倾斜中步步进逼。
是多么灼热的仇恨,
烧弯了铁黑的躯体。
树根的轫带紧紧绷住,
岩石的肌肉高高耸起,
可怕的角力就要爆发,
只要露水再落下一滴。
这一滴却在压缩中突然凝结
时间变成了固体。
于是这古老的仇恨便得以保存
引起了我今天一点惊异。
1979年5月于重庆北碚一线天
《石壁》是写“一线天”之类的自然景象,但不同于传统的山水诗。没有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有整体的变形、力的冲突和整幅画面的运动感,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立体未来派诗的影响,但又完全是个性*化的。透过矗立于眼前几乎要相撞的两块人格化的'高大“石壁”,分明看到了诗人那躁动不安、热情奔突的灵魂,和对现实世界中某些不和谐关系的深切感触。
西方有“诗如画”之说,《石壁》这种画面却是最出色*的画家也难以画出的,它是从诗人独特的内视角来看外世界,因此,画面构图带有强列的主观色*彩,每根线条都是一道灼热的情感流。与其说这首诗是在写“石壁”,不如说是顾城心灵世界的折光。
知识扩展:顾城《不是再见》
我们告别了两年
告别的结果
总是相见
今夜,你真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
还需要什么?
手凉凉的,没有手绢
是信么?信?
在那个纸迭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们的花园
我们曾在花园游玩
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
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正在缓缓旋转
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着
多么温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没有,烟在飘散
你走吧,爱还没有烧完
路还可以看见
走吧,越走越远
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
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
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
静静地站着,站着
像花朵那样安眠
你将在静寞中得到太陽
得到太陽,这就是我的祝愿
一九八一年十月
这首诗从内容来说是简单的,从寓意上来说能从多方面理解和把握。
诗中的四个意象都构成弧线:鸟儿在疾风中划成弧线,少年捡币弯成弧线,葡萄藤延伸成弧线,海浪退缩弓成弧线。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是:生活、自然、社会充满了“弧线”,抑或是优美的弧线,抑或是曲折的“弧线”。
顾城用他透明的歌声,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单纯化了。我们读到了纯洁,读到了幻想,读到了天真与幼稚,读到了“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与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也读到了一点点疑惑,一点小小的烦恼。因此,面对“弧线”,我们尽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找烂漫的美,醉人的美,而不要驻足于疑惑和烦恼上。目标总不能一下就达到,爱情弓过折磨更为甜美,真理要通过时间之河才能在彼岸获得。这里面许许多多扭缠在一起的“弧线”值得我们去咀嚼。
愿我们的目光也是美丽的弧线。
【1、顾城《感觉》原文】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 顾城作品经典语录
★ 顾城《找寻》赏析
★ 顾城《麦田》赏析
★ 黄河颂 作品赏析
★ 莫奈作品赏析
★ 摄影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