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顾城《南国之秋》原文品读(共含6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xmmttbb”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要在最细的雨中
吹出银色的花纹
让所有在场的丁香
都成为你的伴娘
我要张开梧桐的手掌
去接雨水洗脸
让水杉用软弱的笔尖
在风中写下婚约
我要装作一名船长
把铁船开进树林
让你的五十个兄弟
徒劳地去海上寻找
我要像果仁一样洁净
在你的心中安睡
让树叶永远沙沙作响
也不生出鸟的翅膀
我要汇入你的湖泊
在水底静静地长成大树
我要在早晨明亮地站起
把我们的太阳投入天空
【顾城基本介绍】
顾城(1956~1993),中国当代诗人,一生以诗为生命,以生命为诗。
1956年出生于北京,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应邀出国访问讲学,1993年离世。
顾城的哲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作品《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中,他认为哲学使人自在,并不使人存在。“自然”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没有预设目的的和顺状态。美是顾城的终身信仰,贯穿在他所有的作品和整个的人生道路中。顾城曾将自己的诗创作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74)作者以《生命幻想曲》为代表作;文化的'我(1977:1982)作者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为代表作;反文化的我(1982:1986)作者以《布林的档案》为代表作;无我(1986:1993)作者以《颂歌世界》《水银》为代表作。
诗风自然纯净,在中国当代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不仅为中国诗歌指明诗之本质,更重要的在于让人体味到生命纯净的气息,读之忘我。顾城的小说《英儿》以开放型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展现了人世间的真性情,令人震撼。
顾城南国之秋赏析
南国之秋通过南北方秋季的不同,在不断地对比中突出南国的秋的特色.秋风秋味,抒发了对南国之秋的喜爱,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下面请看顾城南国之秋赏析!
顾城南国之秋赏析
南国之秋
作者 顾城
朗诵 姜林杉
我要在最细的雨中
吹出银色的花纹
让所有在场的丁香
都成为你的伴娘
我要张开梧桐的手掌
去接雨水洗脸
让水杉用软弱的笔尖
在风中写下婚约
我要装作一名船长
把铁船开进树林
让你的五十个兄弟
徒劳地去海上寻找
我要像果仁一样洁净
在你的心中安睡
让树叶永远沙沙作响
也不生出鸟的翅膀
我要汇入你的湖泊
在水底静静地长成大树
我要在早晨明亮地站起
把我们的.太阳投入天空
顾城
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赏析:
无论古今中外,人都是情感动物。很多时候,人们虽不是 什么“秋士” ,更谈不上诗人,但随着人生阅历加深,那种潜藏在灵魂最深处的潜意识 ——怀旧 、落寞感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加深,并且伴随着秋的到来,秋蝉的一声声唧唧残鸣以及秋的无情离去而产生无限遥想!
秋风、秋雨、秋色、秋情,细细观赏、分享着这‘秋色’中的森林、草地、庙宇、楼亭阁榭。这里也好,那里也罢,只是独特的秋韵,还需要到南国寻找,去顾城的【南国之秋】来寻找答案
洁白的塔呵,
围着绿色的腰带,
像一枝春天的竹笋,
在召唤满天蓬松的云彩。
这是一个美丽的晨景,
到处都悬着露水,
像无数儿童的眼睛。
在湿湿的霞光里,
水光映着铜铃,
铃响伴着和风。
在云雾消散的松林里,
回荡着啄木鸟工作的歌声。
1968年
【顾城的评价】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在当代文学史上叙述新诗潮的发展时,都把顾城与舒婷、北岛相提并论。顾城作为一个“应运”而生的诗人,非常“巧合”地融入了新诗潮的`历史进程,成为其中壮其声势的一员,还是其诗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诗学意义。顾城是个感觉至上的诗人。他用灵魂去感受,用心去观察。顾城属于那种用灵魂也为灵魂浅唱低吟的诗人,是纯粹的性灵的写作。他的诗歌安静、舒缓、抑郁、沉着,又不缺少生气和活力。顾城之死,成为文学史家的一块心病。文学史并不是刑事判决书,文学史家也不是道德家,只需知人论事,探究诗人对于诗歌艺术的劳绩。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哪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像山谷,
白昼像峰巅。
睡吧!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的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着地球,
像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着,
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像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1971年盛夏自潍河归来
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过翻糖工、搬运工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1993年10月杀妻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作品,出版有《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及散文集多部。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顾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父亲为顾工。
顾城受到父亲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顾城在姐姐顾乡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上幼儿园时经常自己一个人在一边看树和蚂蚁。顾城因为一次给同学讲《三国演义》,得到了“故事”的雅号,尽管他想讲,但还是不喜欢被一群人围着讲故事。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五年,但他并不喜欢农作的生活,这种劳作的生活与他想象中玻璃一样的世界有很大的距离,而这种距离让他感到痛苦。
萌芽阶段
顾城
1973年开始学画,写诗事业也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
1974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
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1978年底顾城开始阅读张贴在北京西单体育场围墙外(后被称作“民主墙”)的首期地下诗歌刊物《今天》。并通过这份刊物更多更深地认识到外面的世界。
感情生活
顾城
1979年初参加北京西城区文化馆业余诗歌小组。
1979年7月,在上海至北京的火车上与谢烨相识,并堕入爱河
1979年11月,在《诗刊》首次发表诗作,为《歌乐山诗组》。与谢烨的相识开启了他人生的新 篇章。
顾城和谢烨原本是非常相爱的,但后来英儿介入了他们的感情。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国,顾城和谢烨去了激流岛。这时候英儿已经和刘湛秋在一起了,却同时和顾城保持着联系。奇怪的是谢烨并没有阻拦,而且在一旁促成这件事。顾城和英儿在一起之后,被英儿吸引。谢烨带顾城去了德国,期间英儿跟着一个叫老头的跑了,还结了婚。这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完全为了绿卡。顾城特别痛苦。顾城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
事业顶峰
顾城与谢烨
1982年,顾城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加入作家协会,顾城在北京诗坛的地位有了正式的确立。
1985年,顾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使他的身份地位进一步提高了,他的诗也因此获得更广泛的肯定。
1987年5月,顾城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后定居新西兰。这段经历使他提高了声誉也赚得了一些钱,但是声誉和金钱并没有使他对这门事业感到兴奋和满足。
遁世隐居
顾城、谢烨与朋友在新西兰自己家中
1988年,顾城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加入新西兰国籍,后来由于不喜欢城市的喧闹还有工作带来的繁琐事情,他才隐居激流岛,在激流岛上过着养鸡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1992年,顾城重访欧美并创作。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第二年也再次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这体现了国际组织对顾城的诗歌水平及文学贡献的认可。
猝然离世
1993年10月8日,顾城于新西兰激流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用斧头砍妻子谢烨,谢烨受伤倒地,过程成谜,顾城在崩溃之中仓促留下四封遗书,随即上吊于树上自杀,谢烨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
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作品特点
童话阶段
1969年至1982年是其创作的前期,整体风格明丽纯净,这个阶段出现了两个创作高峰——1970年到1972年以及1977年到1982年。顾城在这个时期写出了许多天才之作,他专注于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辅以丰富奇崛的想象,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也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此时的创作不是依靠社会经验,而是依仗其对万物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才华,当然,他也在用心思考和探索,诗中也流露出轻微的虚无和颓废的情绪。
顾城早期的童话诗语言简洁,具有孩童语言的特征,空灵纯净,句式通常很短,意境十分优美,精细的艺术感觉将一切声色光味都混合成一个奇妙的世界。孩子可以说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意象,顾城的诗歌中的孩子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所指。这样的诗歌意象的营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同为艺术门类中的不同样式,表演艺术中的意象营造有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顾城在诗歌的内容上,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童话元素;在技法上多采用拟人态;在写作视角上是童年视角;而在艺术风格上单纯明丽出自一颗童心。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顾城的诗言简易读,没有意象、语言及形式上的障碍。顾城的诗歌一般句式十分简短,语言不生僻,一般都是司空见惯的词语,文字纯净简单。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诗人构建了一个清新流丽的童话世界,用诗人独有的想象力,打破了现实世界给他的束缚,实现了在心灵上的自由。在《北方的孤独者》和《爱斯基摩人的雪屋里》顾城不仅在艺术世界中参悟婚姻和爱情的真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倾其一生去追求,甚至为了心中的真爱不惜与世俗为敌,向道德开战。
转变时期
1983年到1986年属于他创作的中期,这个时期的作品是诗人自我的探索和转变的时期,褒贬不一。从这部分作品读者能明显感觉出与前期和后期作品的差异与联系,承前启后,这个阶段是诗人创作转变的过渡期。这时期的作品依然保有浓郁的童话色彩,同时也有了更深的内涵,可能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顾城身上发生的作用,使他不能继续一成不变地作简单的诗,不得不去处理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不得不变。
梦幻阶段
1987年之后是其诗歌创作的后期。出国后的顾城几乎停止了对自己诗歌的任何抄整工作,他也越来越感受到写诗对他而言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纯自然的生命现象。他的诗会随手写在任何地方,旧报纸上,废纸上都可以见到,他自己1992年在德国时说过:“我在岛上写得非常好,有时间便能写,总是有感觉的”,“但保留就有些无所谓了,也没地方放”。他也曾说自己的诗十有八九都是“写了就没了”的。诗人自认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才是他最好的作品,最有感的作品,他在自己人生最后的这段岁月里完全是处于“无我”的状态,完全独立自己于时世之外,跟从的是梦、是思、是灵感,诗歌语言及其意象有一种破碎之美,从其表象上又好像回到了刚开始写诗的状态,只是少年时他在建立童话世界,现在,他在建造一座更奇幻的梦幻城堡。然而,不论如何分期,童话之美,一直贯穿他的整个创作,这点是我们在阅读和分析顾城作品的时候不能放弃的。即便是后来,他依然是以儿童的眼光在打量这个世界,只是那时他已经有了一个成人的身躯和沉重的心,他对童话之美的追求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乃至于成年后还执着于去一个小岛上建立自己的乌托邦。
文学成就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80年代新诗潮运动的起点。
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赋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并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1984年创作的《颂歌世界》底蕴反思,格调冷静。顾城的《一代人》、《弧线》等诗歌成为朦胧诗论争中被反复提及的“朦胧诗作”。
1987年到1993年写出了唯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英儿》。他的诗常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
80年代初,这时顾城的自我也由对自然的依附转向对文化的依附。写作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红卫兵之墓》等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和社会意识的作品。顾城写了很多献给谢烨的诗。这些诗中有着超越现实圄地的异想,努力追求一个物外的、单纯的、与世隔绝的世界。
我喜欢在黄昏的路上
看见灯光
我喜欢一个人
一个人
必须有太阳
【品读】
因为一个人的评论提问这一机缘巧合之下,我粗略地了解了一些关于顾城和其妻子谢烨及她情人英儿之间的故事。谢烨也是个才华女子,又正当年,心怀浪漫,躲不过爱情的“追击”,两人的结合也可谓是郎才女貌,一对璧人吧。然而这样的结合,却有着“顾城杀了谢烨,然后自我了解”的结果。我的解读是:两个精神层面有追求的人,极有可能会走向背离现实的地方。也许谢烨比顾城清醒些,她现实,但也是个精神上有需求的人,否则她和顾城的'开始就只是个恶作剧了,或者说:纯属巧合。同网上说的“谢烨是现实的”,不如说她是个物质同精神都渴望被满足的人。而英儿,两个爱上过同一种人的人难免相似。而顾城,他忙着那些精神层面的事情,无暇顾及现实吧,他已经陷入另一个世界,当他想要回到现实的时候,却再也没有退格键。爱情里的那些事儿,只由着一颗心来控制,谁说了都不算,虽然有着血腥的尾巴,却也没什么道理可说。撇去什么人伦道德,跟着心走,你可以爱很多人,只要你的心够庞大,可是这样也是会酿造悲剧的,一个不合动起手来,还是血腥。由此而观之,世间有规矩,也不无道理的,现代法律要求我们爱情一对一也是很值得谅解的。
我不是个愿意面对现实的人,内心总是充满遗憾,对于顾城的那种执着,我也有一定的明白,在自由的心灵上,我很支持顾城。然而我也清醒地了解,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不吃会饿死,这就是硬道理。我们没有一个人不是在精神世界与现实中游走着的,只是频繁度的问题。顾城选择杀了谢烨,他不现实么?他因自己的忿恨而选择杀人,这就是现实,他若活着,必须为此事负法律责任,这也是现实。按讲求美好的精神层面讲,那是件血腥的事,精神上的世界,爱了就在一起,不爱了就离开,不是这样的么?由此再观之,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对立的。“死非生之对立,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精神也非现实之对立,而作为现实的一部分永存。永存也即无物,那么所有一切也是空的。
了解这样的造梦者,何其悲哀啊。
有一天
噩梦走了
走远了,黑披风不再飘荡
我在阳光下醒来
血透明地流着,流着
我忽然觉得
★ 南国秋日
★ 高考之秋
★ 顾城诗
★ 顾城经典语录
★ 顾城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