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顾城生命的诗歌(共含8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an_62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顾城关于生命的诗歌
生命幻想曲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哪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像山谷,
白昼像峰巅。
睡吧!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着地球,
像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着,
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像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一九七一年盛夏.自潍河归来
我们微笑了,像数星星般,数着诗人悄悄藏起的羞涩与虔诚。我们看他用柳丝系住漂流的白云,用贝壳盛满秋天的太阳,给金龟子驾上麦秸的车轮,为瓦片蓄满清甜的泉酿,然后扬着记忆的长鞭,穿过时光的水滴,把整个世界都装上!让整个世界都放出彩色的光!让整个世界都喊出他童稚的金色声响! 我们瞠视着他青色的启航的生命,在风中漂行!看他自管用脆弱的材料编织他的堡垒,用纤细的车轮承载他的诗心,沿着时间的轨道,向世界送去他的热烈和真诚。他在旷野的花香中行走,在昆虫们的合奏里行走。我们知道,即使他合上双眸,那奔流着的清澈和纯银般的音响,也会牵着他行走!继续行走! 他要行走,他在行走,他要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留下他坚定的、裸足的印痕。这大地上歌唱着的朱纹们,闪烁着他的生命,闪烁着他的声音。我们还有什么不能相信的呢?他满含着热情为人类唱出的这些歌曲,不是已经在宇宙中得到了回音了吗? 这是顾城前期的代表诗作,诗里集中了他前期所喜爱的几乎所有的意象,太阳、星光、月光、海,百里香、野菊、蟋蟀、大地,在大自然强烈芬芳的气息中,在飞舞交织着的光亮中,跳动的是他纯真热烈的心,因为这热爱,所以他幻想,他谱出纯洁生命的最强音!
顾城的诗歌《生命幻想曲》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陽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陽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陽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哪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像山谷,
白昼像峰巅。
睡吧!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陽烘着地球,
像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着,
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像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一九七一年盛夏.自潍河归来
《生命幻想曲》是顾城十二岁那年随同全家下放到临近渤海边的一个荒原上,跟他父亲一起在河滩上放猪,有一次突然被寂寥、沉默,但又喧闹、神奇的大自然所震撼,灵感与想像力猝然迸发时,在靠近水波的沙地上,用手指写下的一首童话色彩很浓,又有超验性质的诗。1976年返城后,这首诗先后在文艺小报上发表,由作者在诗会上朗诵,为中央台录音并播放,并收入到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诗集中。由于它真切地传达了**年代里,一个被社会无辜遗弃的少年人的凄凉惶惑感,以及善良人对于生存,对于美与光明的本能渴求,因而深深打动了一代人的心弦。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承认,《生命幻想曲》是他“少年时代最好的习作”(《少年时代的陽光》)。即使在今天,我们读这首毫无矫饰地发自纯真少年的灵府的诗作,也会为它所涵含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类信念,永不熄灭的心灵火焰所感染。因为正如约翰生博士所言:“心灵只能恬憩在永恒的真理旁边。”
如同许多历经浩劫,身后长久地拖着历史的-阴-影的人们一样,顾城很难忘却他那十二岁的“长满荒草的广场”。那是他遭受侮辱和放逐的少年时代。一场骤然而至的裹挟着宗教狂热的红色风暴,毁坏了他温馨而幸福的童年及他那浆果一般的梦境。生活和世界,竟粗暴地在这位少年人的眼前出示了它全部的冷酷与严峻。失学,被抄家,跟随父母流落到远离都市的荒凉的盐碱滩上放猪。这遽临的灾变对一个还是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未免显得过于唐突和沉重了。然而,不幸的人生遭遇也许正好是美的艺术生成的契机。台湾诗人洛夫在谈诗的本质时就谈到,诗是“对生命本性的体认,生命真谛的探索,这种本性与真谛唯有在残败的生命情境中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大系诗序》)顾城所遭遇到的那场政治运动,其狂悖就在于对人和人格的摧残与践踏。然而当外部困厄高强度地加之于人生时,内在的生命感也就全面地苏醒,格外地活跃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个政治-阴-影渗透了社会生活和人的意识的每一个角落的年代里,《生命幻想曲》却是以生命本位做为它的支点,也是它的起点和终点。一个个性方面的原因则是,诗人凭借与生俱来的异乎常人的内在悟性,把普遍化的政治情绪过滤掉了,只保留湛醇的诗的情绪,凝结出能够超越时空的较为纯粹的艺术品。
艺术并不能解决具体的.人生问题,但艺术可以抚慰受创的心灵,填补精神上的空缺。《生命幻想曲》表现的正是诗人生活的脚步滞重之时,心灵、幻想、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漫游的情景。它“通过理想化的完美描述,把人的整个灵魂置入一种活动之中”(柯勒律治语)。物质的生活原因渐渐地远了,诗歌开始于一种精神性的“意识背景”之前,开始于那一片作为可亲善的大自然的象征的“河滩”,和河滩上启示、唤醒、震撼、融化了的“陽光”:
夏天,又一个夏天。……充满了白热的陽光。
我和父亲赶着猪走进了河湾。在这里没有什么能躲避太陽的地方。连绵几里的大河湾上,闪动着几百个宝石一样的小湖,有的墨蓝,有的透绿,有的淡黄……我被浸湿,又被迅速烤干。在我倒下时,那热风中移动的流沙,便埋住了我的手臂。真烫!在蓝天中飘浮的燕鸥,没有一点声息。渐渐地,我好像脱离了自己,和这颤动的世界溶成一体……
(顾城《少年时代的陽光》)
人的感觉、意识和想像力,真是神奇的东西,它在刹那间“消除了生存的疆界,把凡人朦胧的希望变为光辉夺目的形象”(斯达尔夫人语)。一个被他赖以生存的社会所遗弃所放逐的实在的“我”,为宁静无言、博大宽厚的大自然所接纳,于是,一个与浩漫宇宙熔融为一的精神的“我”便诞生了,开始了他在想像世界里的漂泊、叩问和寻求,亦即他的灵魂之旅——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诗歌跟作者的年龄相称地采用了儿童口吻,幻想方式和意象品类也呈显出童话的特征。诗人的眼睛,已经“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心灵“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舒婷:《童话诗人——赠顾城》)。在现实关系中,人不能主宰自己,但在精神领域中却获得了自由。他为自己的生存意愿(“幻影和梦”)与创造潜力(“灵感和心”)找到了运载工具:“船”与“车”。通过想像性、象征性的船的漂泊和车的漫旅,“我”完成了由寻找归依到自我确立即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全诗明显地标为两个部分,两部分都是写一种行旅状态,但两者的含意却有异。它们是同一主体的内心情感经验的两个不同阶段,连结起来才构成诗人的心灵历程。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象水中的落花,
就象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世久荒墟在,白云几代耕。
市廛新草绿,里社故烟轻。
不谨罹天讨,来苏岂忿兵。
谁云殷鉴远,今古在人程。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山影》
山影里
现出远古的武士
挽着骏马
路在周围消失
他变成了浮雕
变成纷纭的故事
今天像恶魔
明天又是天使
《微微的`希望》
我和无数
不能孵化的卵石
垒在一起
蓝色的河溪爬来
把我们吞没
又悄悄吐出
没有别的
只希望草能够延长
它的影子
《雨行》
云, 灰灰的
再也洗不干净
我们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有两对双星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
《泡影》
两个自由的水泡
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
在微风中散去
我象孩子一样
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的要把泡影
带回现实的陆地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规避》
穿过肃立的岩石
我
走向海岸
“你说吧
我懂全世界的语言”
海笑了
给我看
会游泳的鸟
会飞的鱼
会唱歌的沙滩
对那永恒的质疑
却不发一言
初闻春日水天迷,此际湖沙拥岸肥。
炊甑有尘籼米腐,酒坊无壁纸旗飞。
猿栖晓树青藤瘦,雀啄冬畦白菜稀。
寂寞旅怀禁得否,断腔渔笛钓船归。
顾城诗歌浅析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顾城很早就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派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以“童话诗人”的称号奠定了在新时期诗歌史上的地位。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称赞顾城“可能是20世纪最好的中国诗人”。顾城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等,同时他与谢烨还合著了长篇小说《英儿》。学界在对顾城研究的二十多个年头里,经历了一个由主要关注诗人本身到注重文本研究,继而侧重研究创作本体与文本之间内在关联的过程。虽然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于顾城诗歌与诗人本身的丰富性依然存在着广阔的可开拓空间。目前,国内对顾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顾城死亡的研究
由于顾城死亡的特殊性,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里,人们较多关注的是他的死亡之谜,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占了研究总数的大半,其中有代表性的几部著作为萧夏林的《顾城弃城》、陈子善的《诗人顾城之死》、顾乡的《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黄黎方的《朦胧诗人――顾城之死》和文昕的《顾城绝命之谜》等。这些著作通过多维度视角透视、探寻了顾城之死的种种可能,试图使神秘异常的顾城事件逐步清晰化。其后出现的一些著作,突破了之前研究只局限于谈论“诗人之死”的泛泛评论中,更多关注的是诗人的生平背景以及他的性格倾向。刘春在《一个人的诗歌史》中,把顾城列为开篇专章进行讨论,力图将诗人的生活、创作历程与时代语境结合起来,以求描绘出一代诗人的成长史与心灵史。朱小平的《我所知道的顾城》,是一本带有畅销书性质的、较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的通俗读本,作者以顾城朋友的身份,相对客观地对顾城作了一个简要的评述。
关于顾城死亡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张颐武的《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之死与当代文化》,此文以冷静的态度对顾城之死作了文化上的解读。张颐武认为,顾城之死的各种表述可分为两种:一种属于伦理道德观点,认为杀人行为即是一种犯罪;另一种属于人文关怀,持这种态度的人刻意忽视了顾城杀人的事实,而对诗人之死显示出了一种怀念之情。张颐武指出,顾城之死是一个时代的溃散和消亡,顾城死了,整个80年代也随之消失了,最后一个“民族寓言”也彻底消亡了。唐晓渡在《顾城之死》一文里,对顾城思想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顾城思想发展的途径。他认为顾城杀人这一疯狂的举动,来源于他性格的偏执和他对绝对化的追求,这种人生态度支配着他,直至他最终将自己毁灭。
二、顾城作品的研究
对顾城作品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对自传体小说《英儿》的研究,如谢冕的《绝笔的反思――关于顾城和他的<英儿>》。谢冕指出,《英儿》是当代文学中有新意的作品,是应该严肃面对的文本。他认为“小说结构的散文式的组合,叙述语言的优美而诗意”[1]等特点,构成了《英儿》的独特风格。章学珍在《幻像之死――从<英儿>及其诗作看顾城弃城》中提出,《英儿》是一个制作后的黑色诱惑,是一个狂人日记似的痴人呓语的有关死亡的预言。王德威的《诗人之死》一文,对《英儿》作了一个新的诠释。他认为,《英儿》是以未来的过来人的角度,将现在当作过去来抒写,使得小说成为了一种“后叙事”,并指出《英儿》是为后叙事量身定做的小说,它打破了从生到死的'因果关系,没有预设未来,而是预设了一种已经过去的未来。王德威的这篇文章,没有对《英儿》进行一种文本式解读,然而却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解读《英儿》这部作品的新方式,是一种研究顾城作品的新思路。总的来说,对顾城这部唯一的小说作品的研究还有待于在文本上继续深入诠释。
其二是对顾城诗歌作品的研究,这里特指对作者早期诗歌创作(1986年之前)的研究。具体而言,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对“童话诗人”的解读。由于顾城有童话诗人的称号,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相当多的重视,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如张捷鸿的《童话的迷惑――论顾城诗歌创作的局限性》一文提出,顾城以其鲜明的诗歌风格和创作个性赢得了“童话诗人”这个称号,他醉心于他亲手营造的这个童话世界,却挣扎在现实与幻想的边缘上,过度地追求纯粹也使他陷入了创作上的迷惘。戈雪在《一个纯真脆弱的童话世界――论顾城的诗》中,将顾城的人生历程和性格心理类型结合起来,来探寻顾城诗歌的创作意图。论述者通过诗歌来解读诗人复杂丰富的内心,并通过诗人的性格心理特征来阐释顾城诗歌风格的形成原因。此文是对顾城诗歌的整体研究,客观地评价了顾城诗歌的贡献和不足,并指出“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不能因为顾城非正常的死亡而一笔抹去他在新诗潮中所起的作用和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成就”[2]。张厚刚的《童话诗人对顾城诗歌全貌的遮蔽》一文认为,“童话诗人”这个称号在很大程度是对顾城诗歌的遮蔽,也是一种误读,它不仅不能全面地认识顾城的意义,反而会降低顾城诗歌的成就。(二)女性观的研究。如高华的《从女性观到死亡观――析顾城的<英儿>和川端康成的<雪国>》、陈连锦的《顾城的女性观》等。(三)死亡意识研究。如许艳的《顾城的死亡意识》、黄春芳《论顾城悲剧的文学意义》等。
综上所述, 目前顾城前期诗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对于后期他在海外创作的诗歌的研究却较为薄弱,有学术影响的研究论文更是寥寥无几。邹向东的《顾城后期诗歌美学理念与艺术方法管窥》认为,顾城后期诗歌的创作写照是“回归自然,皈依老庄”[3]。顾城强调灵性和真性的表达,推崇隐现法,追求超脱、纯粹和空灵的艺术境界;在艺术方法上,顾城追求诗的自然之境,并广泛采用现代主义诗歌技法,追求内容与形式的自然和谐。伍方斐的《顾城后期诗歌艺术形式分析》一文提出,顾城的后期诗歌是一种反形式或超越形式的创作。在这一阶段里,顾城的“无我”思想一直贯穿于他后期诗歌的始末。在诗歌创作中,顾城大量运用神秘荒诞的元素来描写关于爱欲、死亡与宿命的主题;在语言上,则更加注意意识流、自由联想、幻觉、潜意识等一切与感官和心理的直接经验。总之,在后期的创作中,顾城将“反文化”推到了极致,在诗的语言、文体和技巧的未来发展上都提出了新的可能性。此外,李正光的《在他乡的悲怆――顾城的诗和死》一文,从整体上分析了顾城诗歌的走向,将顾城诗歌分为童话时代、后童话时代和海外时期三个阶段,并分别进行了论述。其中对后期创作的《颂歌世界》给予了高度赞扬,作者认为顾城后期的创作尽管语言晦涩、不拘形式,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他后期创作的总体特征来解读这一时期他的诗歌特征。
近些年来,学界仍在不断发掘顾城诗歌研究的新材料,其中,诗人麦芒在《“鬼进城”――顾城在新世界里的变形记》一文里,通过对顾城《鬼进城》组诗系统和精到地解析,展现出了顾城在海外时期深刻而复杂的精神矛盾。12月底,凤凰网文化频道制作了有关朦胧诗人海外经历的纪录片,其中《流亡的顾城》一片,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从多个视角解读了顾城之殇,描述了那“一代人”的命运变迁,特别是对他的后期创作如《鬼进城》等组诗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解读。
总而言之,就目前顾城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趋向于注重顾城诗歌创作的整体性研究。这种研究试图逐步改变以往重“前期”而轻“后期”的弊端。(二)从哲学、文化学层面解读顾城的艺术走向,趋向于注重顾城的“自然哲学”与创作关系的研究。(三)趋向于把顾城放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中加以考察,解读其诗歌的史学意义。要想全面把握顾城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性,其后期的诗歌不容忽视,今后在对顾城的研究中,我们应给予其后期诗歌足够的重视,争取在这方面能产生更多的成果。
顾城精选诗歌
【顾城《山影》】
山影里
现出远古的武士
挽着骏马
路在周围消失
他变成了浮雕
变成纷纭的故事
今天像恶魔
明天又是天使
【顾城《我的独木船》】
(一)
我的独木船,
没有桨,没有风帆,
飘在大海中间,
飘在大海中间,
没有桨,没有风帆。
风呵,命运的风呵,
感情的波澜,
请把我吞没,
或送回彼岸,
即使是梦幻,
即使是梦幻……
我在盼望那,
沉静的港湾;
我在盼望那,
黄金的海滩;
我在盼望那——
岸边的`姑娘
和她相见,
和她相见,
和她相见!
(二)
我的独木船,
没有舵,没有绳缆,
飘在人世间,
飘在人世间,
没有舵,没有绳缆。
风呵,命运的风呵,
感情的波澜,
请把我埋葬,
或送回家园,
即使是碎片,
即使是碎片……
我在想念那,
美丽的栈桥;
我在想念那,
含泪的灯盏;
我在想念那——
灯下的母亲
祝她晚安,
祝她晚安,
祝她晚安!
★ 顾城的诗歌
★ 顾城最经典的诗歌
★ 顾城诗
★ 顾城经典语录
★ 顾城经典语录
★ 高一诗歌生命
★ 生命经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