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西来寺的文章欣赏:西来寺(共含5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犯困冰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确实没见过西来寺,在我的记忆中,它只是一片上空泛着迷蒙的日光的幻影。
但我似乎见过西来寺,在我默默地行走在雪窦寺、阿育王寺、报国寺、灵隐寺、天堂寺、南郭寺、塔尔寺等寺院的时候,它的影子就隔着岁月的烟云,缓缓地飘浮过来,与眼前的景象融为一体。往往在那个时候,我就会感到说不出的恍惚——我搞不清,如果“依遍江南寺寺楼”的我是我,那么,那个迈着怯怯的步履,在河的那一边,行走在那个深巷中的孩子又是谁。唤醒记忆的,往往是相似的物与事,但人好像是不在此列的。
西来寺就在那个深巷的尽头,家居城里的同学是这么告诉我的。长那么大,我没有见过真实的佛寺。我只在一些书籍中看到过对它的描绘,只在连环画中看到过它的形影。从那些蛛丝马迹中,我知道,所有的寺庙都在山上,在与天相接的山峰上,在那里,云脚会拂过它的塔顶,清风会传响它的钟声,而一个年迈的僧人就穿着袈裟,正用他高深莫测的语言给世人指点着方向。
但我却听到有建在城里的佛寺,这是我的熟谙世事的同学告诉我的,这也是我进到城里学习后遇到的第一件奇怪的事情。
我后来碰到许多人,他们给我说,他们自小就受到佛教的影响,虽然他们并不信奉佛教,原因很简单,他们就生活在受佛教影响的氛围中。比如,有好几个人,还是孩提时候,每天醒来,看到的第一种现象,就是屋子中间那张桌子上飘起的香烟,听到的第一声话语就是祖母或母亲念诵的佛经。但我是不在其列的。就是现在,我也搞不明白我们那儿的人到底信奉什么。要出远门,他们会烧一点纸,来祭祀路神;春天准备种地了,他们会烧一点纸,来祭祀土地神;腊月二十三,他们会烧一点纸,来祭祀灶神;碰到一定的节日,自然会烧许多的纸,来祭祀自己的祖先。和尚是见不到的,道士倒有几个,一般在老人去世后才会见到他们,到来以后,先是抽烟喝酒,然后是敲锣打鼓,然后是不断地念经。
所以,我童年时没见过寺庙。我问过周围的人,包括许多成年人,他们也没有。
我要去看看西来寺,那是我到城里上学的第一个秋天的一个周末。我在城的这一边,它在城的那一边。
我去看西来寺的时候,正是大雁南飞的季节,那时候,城里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我沿着一丛一丛的平房慢慢地走着,路两边白杨树上的叶子被风一吹,便大片大片地落下来;又被风一吹,便簇拥到路边,踩上去,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猛然裂开,便有积了许久的灰土进入我的鞋子里。
在那落叶飘飞的时节,我从空气中闻到一丝潮湿的味道,我知道,快要下雨了。但我不怕,如果雨下大了,我可以躲到随便哪个屋檐下。我只是想去看看西来寺。
路上偶尔有人骑着自行车走过,风掀起他们的衣襟,就像翻卷一片树叶。慢慢地,走过面积不大的繁华路段;慢慢地,走到一个僻静的十字路口。我知道,西来寺就在那儿,在一拐弯的地方。
我去看西来寺的那个秋天的下午,风吹起了沙尘弥漫在那个城市的上空,风里还裹挟着枯萎的树叶,所以,我后来回忆起那天的情形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在那条街道上出现。其实,哪怕没有风,估计也很难有人出现。因为,当我拐过弯后,我看到的,是一条在北方难得见到的幽深的小巷。小巷的两边,是高出我头顶许多的笔直的墙,左边那堵,遮挡的,是一户一户的人家;右边那堵,遮挡的,就是西来寺。
我顺着小巷往里面走,顺手摸了摸右边的墙,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西来寺的一部分。但我越走,越觉得可能不算。那堵砖砌的墙外面用泥裹了,摸上去,粗糙而冰冷,西来寺应该不是这样的;而且我摸着摸着,忽然一阵钻心的痛,我急忙拿下手来一看,出血了,是墙上的草扎的,西来寺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西来寺是怎样的呢?我跑到左边的墙下,努力的踮起脚踵,想从对面的墙上望过去。我首先看到的,是一群鸽子,它们盘旋在那方空间的上方,哪怕是风,也阻挡不住它们传来的鸽哨的鸣响;然后,我看到一团黑色的云渐渐地挪过来,开始吞噬这片天地。就在那时,我看到了西来寺。
我看到的西来寺是一个突出的檐角。墙太高,我的个子太矮,我只能看到那个檐角。在渐渐昏暗的天宇下,它显得那么突兀,那么傲然,就凭空横斜在那儿,划破了本来完整的天空。那儿,没有我希望的风铃,没有我希望的彩色。只是一片静默的乌黑,脱离了它的母体一般,孤独地长伸在那儿。
我继续向前,想找到能够进入它的大门,那应该是朱红色的吧?但墙上不要说是门,甚至连个缝隙也没有。就在这时,一串悠扬的乐曲从另一边想起,伴随着它的,是第一滴雨的降落。
那首曲子,我在以后才知道它的名字——《我们的美好时光》,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插曲。那时,它曼妙而空灵,带着淡淡的忧伤,从墙外飘进深巷中。每一个音符,就像那雨滴,都落在该落的位置上。乐曲携着雨珠、雨珠裹着音符的西来寺,带着淡淡的忧郁,在雾气的浸泡下越胀越大,大到弥漫占据了整个城市:消泯了它的喧嚣,吞噬了它的欲望,隐灭了它的美好和丑恶,消化了它的洁净和污浊。从此,无论我到哪里,我的寺院都像一棵饱绽的莲花,有节拍、有温度地慢慢张开。那时,我盼望着西来寺响起一阵祷告声或者晚钟声,作为对它的回应。但墙另一边的它,却显得那么沉寂,那么寥落,它拥有的,只是一份广阔得望不到边的沉默,它所有的话语,似乎都交给了那个檐角,让它对着昏暗的天空倾诉,对着豆大的雨点吐露。
我终于走到了小巷的尽头,在那儿,我如愿以偿地找到了一扇门——破败的衰朽的门,上面的红漆已脱落了,露出底下沧桑的面子。门是紧闭着的,我推了推,没有推开,手上沾了几块漆渣。我努力地从门缝里往里看,希望看到一位僧人,但却什么也看不到。而那时,被雨打湿的身子已冻得瑟瑟发抖起来。
我已经忘记了那天我是怎么回去的。只记得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西来寺。它就在那堵墙的后面,以檐角的形式告诉我它的存在。而且我还想见一个僧人,一袭缁衣,步月而归,用他苍白的手指轻轻地推开了那扇门,然后将红尘俗世、喧扰繁嚣摒弃于门外。
很快的,似乎一夜之间,西来寺迎来了它的第一批香客,继而它扩建,它整修,无数的人们接踵而至。于是,除了那么一次,我再也没有心情去看它了。后来,我每一次看到远处静静地伫立在天际的祁连山,都会生出说不出的伤感——本来在它俯视的城里,有一方应和着它浩瀚的沉默的寂静,就那么一方,也可以带给它无上的慰安,然而,却没有了。就像没有了一双透明的耳朵,去聆听森林里鸟儿对树木的剥啄;就像没有了一双迷蒙的眼睛,去观望流星划过天隅的闪烁;就像没有了一颗多情的心灵,去藏匿从你的指尖流到我的脚踵的那条深沉的河。
我再也没有去过西来寺,一直到今天。我知道,它现在变得烟火旺盛,名声远播;它现在变得雍容华贵,香客盈门。那么,那条深巷自然也就不在了吧?那扇破损的门也就不在了吧?
只是我在游逛其他寺庙的时候,还是会想起西来寺——我平生触摸过的第一个寺庙。
但我真的确实没有见过西来寺。如果说它仅仅是个幻影,那么,这个幻影为什么会长时间地伴随着我呢?“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与东林寺给路过庐山的孟浩然的印象一样,西来寺也仅仅给了我一瞥的机会,那么害羞,那么含蓄,但它毕竟给我了。
公众号:黄河风文苑
细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那个“闲”字慢慢地氤氲开来,渐渐地在我心中升腾,好一个“闲”字了得!
月色真美,面朝长天,“闲”庭信步。因为“乌台诗案”,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今晚的月色真好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如此皎洁的月光下,能和友人中庭散步,赏月谈心,实乃人生之幸事。是啊,两人都“闲”,那是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那是一种以凡心对凡事的悠然。广阔的天宇之下,就只有自己和怀民相知相恤,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欣喜?一个“闲”字,表现了作者面对无边月色,信步漫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恬淡。
人生无常,相伴知己,“闲”中有乐。月色入户,明月相知,竹影清丽,唯有自己和怀民能领略此等良辰美景,岂非快事?在黄州,满腹才情的苏轼,在文学上创造了又一个艺术高峰,创作了不少经典作品,如《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念奴娇》(大江东去)、《满江红》(江汉西来)、《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的豁达与乐观。本文中的“欣然起行”以及结尾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等句,都表现了他身处逆境,却乐观处世,“笑看云卷云舒”,“闲”赏“花开花落”。一个“闲”字,又有力地表现出他面对人生重重打击的超脱、潇洒。
宦海浮沉,身处异乡,“闲”里透酸。苏轼被贬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是个有名无实的“闲”官,这与他“经世济民”的人生理想是相去甚远的。琴棋书画皆通的才子,胸中满是治国之道,可现在却成为一个只能游山玩水的“闲人”,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此时,宦海浮沉,几经波折的苏轼,仕途失意的苦闷、彷徨、无奈与心酸,含蓄地从一个“闲”字中露出。不是“我”想闲,而是和张怀民一样,此时此刻,都只有赋闲而已啊。哪一个夜晚都有月亮,哪一个夜晚都有绿竹和翠柏,但是,不可能有两个像“我们”一样的“闲”人了。
胸怀天下,触景生情,“闲”为释郁。作者为何夜不能寐?只是因为月光皎洁?寻找同乐之人,为何又同是被贬的张怀民?苏轼因文遭祸,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所以,在明月高挂之时,无法入眠,正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这正是仍有进取之心的表现。月夜游承天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政治上失意,那就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慰藉吧。如果是一个甘于平庸之人,此时此刻,恐怕是在醉生梦死之中了。人“闲”,心不“闲”,此处说“闲”,是聊以自慰的另一说法吧。
细读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一个普普通通的“闲”字,却传达出如此丰富的信息,苏轼,不愧为一代文豪啊。
【我思我悟】赏析这篇文章,巧在抓住一个“闲”字,从几个层面,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深入理解、分析,是学习课文的一种好方法。
文化的传承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异化。
小时候,我好斗,遇到岁数大我的孩子,从不示弱,上学时间若是打输了,没事,放学到他家,捡块大石头,倚门等候,一边无视他家大人的好话,一边恨恨地说:“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几次三番之后便有了“赖架王”称呼,打遍天下无敌手的。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打我小的印象中,和尚就是和庙联系在一起的,庙就是寺,所以大家都是“进庙烧香”,比如,大家称赞敬亭山的“弘愿寺”都是直接说:这庙修的气派,有汉唐之风。还有喜欢造谣的人说:九华山除了那些庵里的尼姑是干净的,没有几个庙的和尚是好东西。把“尼姑庵”和“和尚庙”一起并列相称呼,寺庙一体,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寺和庙真的是一回事吗?非也。“寺”和“庙”是有严格区分的,《宣城县志.卷十》把“庙”和“祠”放在一起编辑,把“寺”和“观”已及“庵”放在一起介绍,因此该卷的名称就是:祠祀 寺观。这就说明,“寺”和“庙”是完全的区别。
其实“寺”这个说法在中国古代是高官衙门的称呼,《汉书·元帝纪》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西汉后更是把“三公九卿”里许多卿级高官的衙门叫做“寺”,喜欢看古代“神剧”的姐姐们都晓得什么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都记得那些位高权重、年轻帅气的“大理寺卿、光禄寺卿”。
“寺”最后变成了和尚居所的统称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东汉的汉明帝不知从何处知道西天有佛,于是遣使求经,这个比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可早的太多,求经的人最后从西域带回了高僧“摄摩腾”,皇帝客气,让这和尚住在“鸿胪寺”,因为这个原因,在后来改造房子的时候还是以“寺”为名,由于经书是两匹白马驼来,便以白马为名,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白马寺”。从此之后,“寺”慢慢就变成了和尚生活起居等居所的总称。
“庙”在中国的历史则远远超过“寺”,远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楚辞<九叹·逢纷>》:“始结言於庙堂兮,信中涂而叛之。”“庙”,就是中国人供奉祭祀先祖的地方。在绵绵中国的几千年文化中,谁最受尊崇?
当然就是大圣人“孔子”了,这也无怪乎有“县县有文庙”的说法,《宣城县志》在卷十的开篇就用了大量的篇幅记载“至圣先师庙”,详细的记述孔子从开始祭祀到历朝历代被加封祭祀的过程,然后还记录了已经毁损或者尚健在的各种“庙”十七座,这些庙无一例外的都和“和尚”无关,里面供奉的大都是关帝、土地、神人以及一些贤哲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城有一个人拥有三座不一样名称的庙,这个人就是宋代抱万民册投水防洪的知府张果,一座是“张公标纸庙”,城北五里;一座是“张公庙”,城内城隍庙边;还有一座是张公果庙(后改称遗爱祠),小东门附近。可见,若为官者真有为民赴死的心态,百姓当然会万代敬仰,焚香祭祀!然,看今日,张果庙在哪里?还有几人记得他?今又有几人能得百姓建庙祭祀!
有人戏称,寺和庙的区别很简单,庙里供奉的是中国人,寺里供奉的是外国人,我看大抵如此。最后到寺和庙不分,寺庙一体化,也是佛教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的本土化的一个例证。
宣城县志中还记录了大量的“祠”,如“忠义祠”、“节孝祠”、“褒烈祠”等等,“祠”这东西我觉得和现在的纪念馆大致相差无几,只不过现在的纪念馆更多地关注文化和名人效应,而以前的“祠”则注重是“忠”、“孝”、“廉”的某一点。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江南春》中,这南朝的四百八十寺中断然不会少了宣城寺院的身影,在县志中,记载的有名可查的寺院多达七十所,这还不包括一百多座“庵”。“庵”,只不过是小一点的寺院而已,且不对外开放,只是个人清修之所,尼姑多住,久之,就成了尼姑栖身之所的代称,今世人不知,皆曰和尚的庙,尼姑的庵,谬误也。
寺也好,庙也罢,俱往矣,如今寺也不是当年的寺,庙更不是那时的庙。西边来的佛也不灵光了,寺里供奉的塑像成了一些和尚敛财的工具以及坏人贿赂的对象;中土自家的神也轰然倒塌了,庙里的孔子早都被人斥为“孔老二”,更无人愿意烧香祭祀,神奇一点的关公倒还是有人膜拜,不过大部分都是黑道上的兄弟,保佑的也未必是什么好人;至于一些舶来的主义,到底有多少人真心信仰,我不说你都知道了,而有些喊滴震天响的估计摸摸自己良心都会惭愧地跳楼,可惜,他们没有良心。
这是个信仰灭失的时代,真若是说还有信仰,那就是国人一贯的坚持:“权”和“钱”而已。如此,寺庙不分也是对的。
公众号:杉木随笔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心境是什么?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的关系之好,首先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 麦西来甫贺词
★ 感通寺
★ 作文 白鹿寺
★ 《夜宿山寺》赏析
★ 海宝塔寺导游词
★ 夜宿山寺 古诗
★ 3《夜宿山寺》
★ 游玉泉寺作文
★ 李白夜宿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