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感通寺(共含7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初恋水母”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感通寺位于点苍山圣应峰南麓,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距大理古城约5公里,距离下关约11公里。感通寺背靠四季积雪不化的苍山,面对烟波浩淼,白帆点点的洱海,集天地间灵于一身,又名荡山寺。
目录史书记载历史传说旅游收缩展开史书记载感通寺旧称荡山寺。据《荡山志略》记述:“点苍山荡山寺始建于汉,重建于唐”。 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于成历九年(公元1581年)年撰《重建感通寺记》,开篇直叙:“大理城南十里,西入山谷有寺曰感通,唐初李成眉贤者所建。”对“感通”含义的诠译为:“况天下之物,未有城而不通,而感之也又焉有不通者哉……不得其理不能感……感而遂通”。到明洪武年间,共建盖寺庵“三十六院”。明代末期,寺庵涤荡损毁。清初重建时,寺庵下移至今址。现遗存一寺一庵(大云堂和寂照堂)。寺内保留着七块碑刻,记述了寺庵的兴衰。紧靠大云堂后,有一座舍利塔形的担当墓,高3.5米,碑文记载了担当的生平。在寂照庵的'西侧有明代普同塔,西北脊上有明代和尚塔多座。
历史感通寺历史久远,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极盛时期有达三十六所庵院的规模。相传正殿为“大云堂”,在今感通寺西南,有遗址尚存。还有“班山”(白族古语中山与寺同义)等重要建筑,大部分毁于清咸同年间的战乱。现存庙宇均为清光绪后陆续重建,1981年以来逐渐修复。人称感通寺为“苍洱驰名第一山”并不止于它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有着一系列名人、名事、名花的遗迹和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故事传说。其一为“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至今尚有“写韵楼”的遗址和担当和尚舍利塔。这里所说的“名士”指的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公元1488年―1559年)。明嘉靖三年(1525年)因“议大礼”案触怒了嘉靖皇帝,被永远充军云南。嘉靖九年杨升庵与李元阳结伴同游点苍山,住宿感通寺的班山楼二十多日,在此校注《六书》并转注千字音韵。李元阳便将此楼题名为“写韵楼”,今遗址尚依稀可辨。所谓“高僧”指的是晚于杨升庵100多年的云南杰出诗人、画家、书法家担当和尚。担当,晋宁人,原名唐泰(公元1593―1673)。明朝天启年间,他上京赶考未中,从此遍游名山大川,后返回云南侍奉老母。母亲去世后,便上鸡足山削发为僧,一边修行,一边专心致力于诗书画的创作。担当诗书画独树一帜,书如行云流水,画则有笔外之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名声很大,有“云中一鹤”、“南中高士”之称。晚年常住感通寺,因仰慕杨升庵的品学,重修“写韵楼”作为自己的住所,从此便留下了“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天,他感到身体不适,卧床十九天后写下几句偈语:“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断了谁敢坐?”写毕,掷笔而逝,年八十一岁。入龛火化后建塔于寂照庵下的松林中,这就是担当和尚舍利塔。其好友冯苏题写了《担当禅师塔铭》:“始焉儒,终焉释。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担当之室。”今日之塔为近年恢复重建。 感通寺特产感通茶,当年徐霞客亲口品尝后称道其“绝以桂相似”,“茶味颇佳”。今已发展成大片茶园,成为大理首屈一指的出口名茶。
传说这里还有一则关于感通寺的传说,相传,明洪武十七年,感通寺的住持――无极大法师前往南京朝觐明太祖朱元璋,并带去了一匹白马,一株茶树。进献时正好是初春,白马嘶鸣,茶树开花。当时,明太祖认为马嘶花放,是大明江山的吉祥之兆,于是便给无极和尚赐名为“法天”,并授其职务为“大理府僧纲司都纲”(当时管理佛寺的大和尚的职务),并赐诗18首送归。全山僧众迎接无极归来的地方,后来也建了寺庙,称为班山(即现在感通寺山门下侧)。 从此感通山寺庙大兴,明末高僧担当曾题联云:“寺古松森,西南览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旅游交通
可乘下关和古城之间的公交车,如4路,在感通寺路口下车,在路口就可看见“感通寺”的标牌,下车后,再乘小马车即可到达。 感通寺距离大理古城约10分钟的车程,如果从路口步行上山的话,约需40分钟。游客还可以沿苍山玉带云游路到达感通寺,只是这条路比较远。
索道
该索道为可脱挂式缆车索道,坐箱可乘坐6人,为透明封式,乘坐安全、舒适、快捷。乘坐索道缆车可仰望苍山雪峰,俯瞰百里洱海和大理古城、三塔崇圣寺;远可眺望鸡足山、玉龙雪山、成为魅力大理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来到显通寺。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台怀镇中心地,是五台山历史最古、规模最大的寺庙。该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原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教文帝时期扩建,因寺侧有花园,赐名花园寺。唐代武则天以新译《华严经》中记载有五台山,乃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又赐额“大显通寺”。
现占地面积约120亩,各种建筑400余座,规模浩大。
显通寺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在全寺中轴线上,寺前铜塔耸立,七重殿宇分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辉煌壮丽。尤其最为突出的是青铜铸造的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20__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形象生动,工艺绝佳。内壁四面铸满小佛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称“万佛如来”,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现仅存东西两座。塔有13层,高8米,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两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铜殿两旁各有一座洁白小巧的重檐砖殿。寺院门前,有一种楼,气势宏伟,内悬万斤铜钟,系明代所铸,若人击之,钟声可遍及全山,诚为珍稀之文物。
今天的导游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现在我们去全寺的中心,显通寺的重要建筑,大雄宝殿,它是五台山殿宇之最,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一亩二分,里面供奉横三世佛.中间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大雄宝殿即释迦牟尼的尊称,寓意像大勇士一样,英勇无畏,无畏一切,殿堂采用108根木柱支撑整个大殿,进到大殿感到十分宽敞,此殿,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也是寺里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
这是显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结构
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白色全砖建筑是无梁〔量〕殿,由于它全部用砖垒砌而成.没有用梁柱,所以叫无梁殿,又因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无量,所以我们称之为无量殿,从外观看,似欧洲建筑,并且涂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在这里象征佛教的无限光明。整个大殿从外看是7间,实际为3间,外观2层,内为1层。殿内中间供奉佛祖的抱身像卢舍纳佛,体现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无梁殿又叫七处九会殿,取释迦牟尼曾在7处讲经9次之意,所以外观7间,这座大殿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有近420__年的历史了。此殿没有梁柱支撑,殿顶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墙体支撑
这是显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砖结构
建筑穿过供奉有千钵,千手,千释迦的千钵文殊殿,我们就来到了铜殿。
此殿是我国仅有的三座铜殿之一,小巧精致,殿内中这尊铜铸的文殊坐狮像,造型美丽,四壁上的铜铸小佛琳琅满目,有万尊之多,故也有人称之为万佛殿,此殿是明万历年间,妙峰祖师化缘十万斤铜所造,民间所流传“显通,显通,十万斤铜”,就是由此而来。
此殿也是显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铜结构建筑
现在是自由活动的时间了,大家可以尝尝原平的锅魁,莜面窝窝,高粱面鱼鱼,还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得台蘑,可以看看在民间流传了320__年,具有山西黄土文化特色的剪纸,也看看形制美观的澄泥砚。夜色将至,我们也踏上了返程的大巴,今天我们游览了五台山青庙之首---显通寺,看到了全木,全砖,全铜不同时代,不同建筑风格的寺院,有人说五台山是“一部佛国寺,百座艺术宫”,我觉得很贴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样的感觉?
显通寺现占地面积约120亩, 各种建筑400余座,规模浩大。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在全寺中轴线上,寺前铜塔耸立,七重殿宇分为观音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无梁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辉煌壮丽。尤其最为突出的是青铜铸造的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 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 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形象生动,工艺绝佳。内壁四面铸满小佛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称“万佛如来”,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仅东西两座原塔尚存。塔有13层,高8米,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两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后又以铁补铸三座塔立于原处。铜殿、铜塔皆饰以金箔,远远望去,金碧辉煌,阳光之下,熠熠夺目。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全寺占地面积四万三千七百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问,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
显通寺各大殿保存完好。观音殿,又名南殿。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主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大文殊 殿,是显通令的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显通寺位于台怀镇北侧,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是五台山建筑最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寺院。相传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迩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起了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后来曾改名花园寺、大华严寺,至明太祖重修时,太祖赐额“大显通寺”,故沿用“显通”至今。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寺宇占地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7座殿宇。无量殿,高20.3米,宽7间共28.2米,深4间共16米。这座无量殿形制古朴,雕刻精细,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其造型和北京故宫金妾殿相仿,共用铜10万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显通寺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两座高达8米的铜塔,造型显得格外秀美。西塔,下层有个拇指大小的小庙,庙内端坐着一位“土地”菩萨。相传,康熙帝来五台山时,“土地”猛然发话。向皇帝问安。康熙皇帝闻声回顾,周围并不见人。费了一番工夫,康熙终于找到了他,不禁笑道:“好大的土地!”小土地十分高兴,急忙跪地道谢说:“谢主龙恩!”别看小土地身材不大,却从此在五台山享有了鼎鼎大名,并不时引来众多的游客前来光顾。显通寺山门外的钟楼,与其他寺庙里的钟楼,从外观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它里面悬挂的一口幽冥铜钟,却实在不一般。这口钟铸造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627),重达9999.5斤。撞击一下,声音可以传到10里之外。清末以来,显通寺屡遭战乱破坏,变得残破不堪。1949年以后,国家陆续拨款,进行大规模修葺,现在面貌已为之一新。
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规模较大,历史最古。寺周山峦起伏,寺内殿客巍峨,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一派佛教胜地风光。据《清凉山志》记载,始建于东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曾改称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规模。寺字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殿宇七座,无一协同。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铜殿三间,铸造精巧。柱额花纹,格扇棂花,全以铜铸钩勒而成。铜塔两座,高8米,形制秀美。门前钟楼,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 钟,击声可及全山。砖构无量殿,宽七间深四间,重檐檐山顶,规模宏伟,砖雕精致,内供无量寿佛,上部藻井,华严经字塔及各种供器,均为有价值的历史遗物。在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他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 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长期以来,在五台山寺庙群中显通寺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它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挂着“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寺庙中用龙虎把守大门,甚为奇特。而这两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遗物,弥足珍贵。在大文殊殿前有两座碑亭,亭内的石碑也比较特殊,一座是无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 康熙皇帝的御笔。藏经楼内,收藏的各种文物那就更多了。在这里,有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有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有明代人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有杨五郎使用过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铁棍……然而,在显通寺内最珍贵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却是千钵文殊铜像、铜殿和铜塔、无量殿、华严经字塔和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铜钟。
导游词最新范文
板块分析:
“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
《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
《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
《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
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
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
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听孙道临的朗读,要求画出你觉得写的美的句子,想想从句子中你读到了什么意境?
二、品味鉴赏:
1、交流能打动自己的文字,尝试着说说读到什么意境?
提示学生注意:意——情境——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风景是人物的内心观照。
估计学生会提到
l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意(情):孤寂淡淡的愁微凉的心境
境(景):前一段小煤屑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有些怕人 月光淡淡的
l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l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沐的美人。
l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l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意(情)——静谧 凉 淡淡的喜悦
叶 : 田田的叶子如亭亭舞女的裙 (比喻)
花: (白色)零星、袅娜、羞涩, 月下荷塘
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 (博喻)
香: 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
水:脉脉的看不见(温婉如女子)
柔美恬静
境(景) 月光:静静的 泻
雾: 薄薄青色 浮起塘上月色
叶子与花: 在牛乳中洗过
笼着青纱的梦
光与影:名曲(通感)
l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哇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意(情)—— 孤寂淡淡的哀愁(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境(景)——阴阴的树色隐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灯光热闹的蛙声
l 《采莲赋》一段场景……
意(情)——向往自由、快乐,不满意目前的现状又有些无奈
境(景)——热闹、欢快 风流的季节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三、主题探讨:
1、作者的心境到底是怎样的?散文都有文眼,找找这篇文章的文眼!
全文的底色——不宁静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出门散步是为了寻求宁静,但是,仍然求而不得——作者在借景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作者为什么不宁静呢?探讨写作背景,引导对主题的多元解读
(1) 文章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作者心里惶惶然。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
--朱自清《一封信》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方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故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朱自清《那里走》
可以看出,革命失败,面对现实,他采取了暂时的逃避——做学问。做学问心就安了吗?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朱自清毕竟是个有着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他虽然选择了暂时的逃避,但至少他是爱国的,关注现实的,正直的!体现了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3)选择“荷塘”来作抒情的主体
你能联想到“荷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特征吗?
作者的名字
中国二三十年代文人的审美倾向
小结:因以上的原因,散文的主题我们可以多元解读,总的说来,它反映的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荷”“月”之高洁,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的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中国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病交加的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句子揣摩,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以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以及揣摩的过程。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课文:《背影》、《春》
2、介绍朱自清的生平: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等等
3、介绍朱自清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五四文化运动在1925年前后进入低潮期,作者作为这次运动的主要人物在精神上的失落和彷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用5分钟的时间找出自己所认为可以突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字或词。
2、让学生将找出的句子写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认为这些句子所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答案。教师进行查漏补缺,先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感情,教师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揣摩语句、字词的能力。
3、将学生找到的句子进行串联,给学生呈现一个完美的整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
三、深入句子: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7“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8.“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9.“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10.“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11.“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12.“(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13.“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课后作业:
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运用比喻、同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进行摘录。体会这些句子的用途和所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名句通
★ 处罚通
★ 公文通
★ 同学聚会通
★ 防汛通
★ 消防安全通
★ 年夜饭通
★ 大扫除通
★ 培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