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腊月二十六有哪些习俗(共含8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uanlongkj”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腊月二十六的习俗汇总
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春节习俗之一。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春节传统民俗“炖大肉”。
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各地就有了“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春节习俗之一。
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六,按老理讲“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相信这天是所有孩子们的节日,终于可以吃到“年肉”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个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的民俗。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同时,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腊月二十六春节习俗
汉族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的汉族传统民俗是“炖大肉”。
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各地就有了“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关于腊月二十六,汉族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春节习俗之一。
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六,按老理讲“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相信这天是所有孩子们的节日,终于可以吃到“年肉”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个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的.汉族民俗。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同时,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看着那一碗碗喷香热乎的炖大肉,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这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吃食,比山珍海味更过瘾、更实惠,也更有家的感觉。吃着吃着,年味也渐渐浓了。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没养猪的人家则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在腊月二十六,春节传统民俗就是“割年肉”“炖大肉”。
腊月二十三开始,送灶神、扫尘、接玉皇、贴窗花,到了腊月二十六,从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春节“割年肉”、这里的年肉一般是指猪肉,而吃“年肉”就是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吃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腊月二十六的重要内容。
在民俗中,还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的说法,前两天扫尘,送神,接神,这两天则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其意思是说,腊月二十六这天人们要进行洗浴,这样来年的“福禄”就会更多。这两天的洗澡,总的来说,是洗去陈旧气,迎来新喜气;洗去倒霉运,天天逢好运;洗去忧愁和烦恼,来年快乐身边绕。洗净迎福禄,福禄更长久。
相关风俗:按照中国传统到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至此家家户户开始作年货准备。进了腊月二十三的每天都有说法:(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相关文章推荐:
1.小年的习俗是什么
2.正月初七有什么习俗
3.腊月二十五全国习俗盘点
4.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5.腊月二十三习俗:大扫除、祭灶
6.今年农历腊月二十六习俗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有哪些习俗
日历风俗简介
汉族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的汉族传统民俗是“炖大肉”。
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各地就有了“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关于腊月二十六,汉族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春节习俗之一。
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六,按老理讲“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相信这天是所有孩子们的节日,终于可以吃到“年肉”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个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的汉族民俗。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同时,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传统保留至今
看着那一碗碗喷香热乎的炖大肉,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这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吃食,比山珍海味更过瘾、更实惠,也更有家的感觉。吃着吃着,年味也渐渐浓了。
民俗传统及意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炖锅肉,一般按汉族而言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炖大肉,昔日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更多
今年农历腊月二十六习俗杀猪割年肉
农历腊月二十六在农村虽然没有了杀猪割肉的说法,不过这一天也是非常热闹的日子,农村的那些家庭主妇会成群一起到集市上买菜割肉,办理年货,当然对于一些工作在外的年轻人来说,也会接到公司的放假通知,大家纷纷往家赶,都为了能够一家老小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所以在过年的时候,无论多么紧张,多么繁忙,都要注意安全,在我们生活当中,也经常出现一些春节前后突然事故的例子,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会造成很好的伤害,也会给一个家庭的未来幸福留下阴影,所以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农历腊月二十六对于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来说,基本上是回家的时候了,无论是已经回过家的还是没有回家的,最好是在春节前为家人办理一份保险,当然为自己投保也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进入了不惑之年,为了能够确保父母的健康,为父母购买一份重大医疗保险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农历腊月二十六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也是很多在外工作的农民工回家的日子,对于辛苦一年的农民工来说,在回家的时候也要注意安全,如果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购买交通保险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乘坐火车或者飞机,或者大巴的时候,买票的时候都有一份保险在身边的,这个时候大家在投保的时候,要保持积极,重视的态度,毕竟当前春节出现交通意外的情况也是有很多的,为了考虑到安全,有一份保险的话,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家人来说,都可以不用过于担忧。
汉族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的汉族传统民俗是“炖大肉”。
炖大肉
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同时,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
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六,按老理讲“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相信这天是所有孩子们的节日,终于可以吃到“年肉”了。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同时,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看着那一碗碗喷香热乎的炖大肉,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这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吃食,比山珍海味更过瘾、更实惠,也更有家的感觉。吃着吃着,年味也渐渐浓了。
民俗意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炖锅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炖大肉,昔日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闻着诱人的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 红烧肉(资料图)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折
腊月二十六--正月十五习俗
腊月二十六
2月4日
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
2月5日
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
2月6日
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
2月7日
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
今年没有三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
2月8日
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
2月9日
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
2月10日
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
2月11日
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
2月12日
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
2月13日
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
2月14日 情人节
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
2月15日
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
2月16日
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
2月17日
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
2月18日
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
2月19日
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
2月20日
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
2月21日
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
2月22日 元宵节
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相关文章推荐:
1.小年的习俗是什么
2.正月初七有什么习俗
3.腊月二十六春节习俗
4.腊月二十五全国习俗盘点
5.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6.腊月二十三习俗:大扫除、祭灶
腊月二十三习俗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从祭灶开始。民谣有“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间早就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即送“灶王爷”上天。灶王爷是玉皇大帝亲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在过去,农家灶间设有“灶王爷”的神位。灶王爷的职责是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一家的保护神。灶王爷像的两则还有“灶王奶奶”、“小灶王奶奶”,上面印有这一年的农历表,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开始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这一家人的安危;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所做的善事和恶行。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然后由他带回家中。因此,对于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给玉皇大帝的汇报至关重要,关乎这家人一年的吉凶祸福。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在灶间摆上桌子,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主人先向灶王爷敬香、磕头,然后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还边涂边说:“好话多说,坏话莫谈。”这是主人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的嘴甜甜的,光说好后,别说坏话。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之后,便将神像揭下(留下农历头)烧掉,火与烟便一起升天了。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挨户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实则以此换取各家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过《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鲁迅先生还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除夕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引领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其他诸神在过完年之后再度升天,只让灶王爷长久地留在这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很简单,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磕头就完事了。
扫尘
祭灶之后,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春节前扫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关扫尘,古代还有一个有趣而又诡异的故事。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人的身上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一个喜欢阿谀奉承、拨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有一次,三尸密报玉皇大帝,说人间有人诅咒天神,欲谋造反天庭。玉皇大帝听后大怒,随即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作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即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王爷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祥和,所以民间送灶后开始,到大年除夕之前,进行扫尘。
如今人们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小年更无多少人在过。不过,春节前大搞卫生的习俗保留至今。
进入腊月,那些曾经将村庄笼罩在一片葱茏中的树木繁华落尽。一个个村落显露在原野上,像庄子里那些沉默寡言的汉子,刚从农事里走出,穿着那件还未来得及抖落尘土的衣衫,坐在门前的场地上。
这时节的乡村,远远地看去,有些斑驳,显出一些沧桑。有点像我们历经坎坷的父老,满脸岁月的风尘,却透出一份浓浓的亲情来。
一只只鸟窝也显露在没有遮蔽的树梢上,让走在田垄上的人抬头了望之间,心中涌起一丝家的温馨。于是,脚下的步子不知不觉间加快,朝着家的方向。
麦子已经是出苗儿,遥看,田间有一层绒绒的绿色。油菜已分垄,叶畔可见零星的未及融化的冰雪。广袤的大地难得一见农夫的身影,一群麻雀起起落落,在天地间喧嚣着岁月的苍茫。
一年中最闲散的时节,农具歇息在屋角,农事搁浅在节气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朝阳的山墙下,在慵懒的阳光里眯着眼,烟雾缭绕中数说一个个陈旧的日子,和新鲜的时光。
村口或者房舍的门框下,多了一些眺望。曲曲折折的,沿着村前的那条路,一直把目光望酸。几条或大或小或花或纯的狗在村巷里撒欢,忽然停下追逐,竖耳聆听。那陌生的却又分明是熟悉的足音,让它们一时拿不准是吠叫还是摇尾。
多少双眼睛在远远地辨认游子归来的身影?谁的一声惊喜,搅动了一个庄子的乡情的。杀鸡宰鸭割肉打酒,一次次的碰杯声里,村庄进入微醺。
有鞭炮和唢呐声传入耳鼓,好事者开始扳着指头细数,王家盖屋赵家上梁张家取媳李家嫁女……
家家门前檐下,挂起了一串串的咸鱼腊肉,有人快活地喊:要过年质且桓龇誓臧
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孩子盼过年。年是分三段的——年前、年中、年后,今天我讲年前,进入腊月年味就逐渐浓起来,就是孩子享受幸福的日子,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去年我家的年准备得特别充分。
最喜庆的是挂灯笼,两个大灯笼是爸爸早就买了的,腊月三十一大早,爸爸就开始挂灯笼,爸爸怕悬吊得太矮碰到人的头,就把灯笼挂得高高的,从远处都能看到,也显得特亮。看灯笼亮了最高兴的要数爷爷,想当初灯泡都不点瓦数大的,如今还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他的脸上就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微笑,我们的日子和这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其次是贴对联,纸是红的,字是黑的。上联是:“财运亨通步步高”,下联是:“日子红火腾腾起”,横批是迎春接福。寄托着我们家庭的美好愿望,希望明年又是一个发财年。
再次是吃团年饭前放鞭炮,由于鞭炮很大,一百块钱一滚的。为了安全,要把鞭炮放得远远的。爸爸把鞭炮点燃就急急忙忙地跑回来,鞭炮就噼噼啪啪地响,震得地都动了,奶奶说鞭炮声远远超过了我平时的吵闹声。
接下来就是吃团圆饭、看春晚、拜年,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才罢。
每到腊月时,奶奶总会准备许多糯米来做汤圆面,在腊月吃自制的汤圆是我家的传统,所以,今年此时奶奶照例又开始忙了起来。
腊月的香是糯米的清香。米是奶奶精心挑选的上好糯米。把糯米放在盆子里,盖上一层棉布,浸泡一个星期。这时的我总会有点心急,常常去打扰一下糯米的美梦。轻轻揭开棉布,好奇地往盆里看看,用筷子轻轻点一点糯米,然后急切地问奶奶糯米泡好了没有,这时奶奶总是慈爱地笑着说:“不急不急,糯米泡好了,汤圆才好吃。”我曾看过那泡了三天的糯米,一粒粒透亮饱满,像一颗颗小珍珠在盆里倚偎着,像是喝了一夜的琼浆玉露,沉沉地睡着。
腊月的.香是米浆的醇香。一个星期后,奶奶便把泡好的糯米拿到集市上磨成米浆,再用白色的棉布袋子装起来放在桶里提回来。回家后,奶奶就会招呼爸爸把盛着糯米浆的袋子悬挂在阳台上,水“滴滴嗒嗒”地滴在桶里,带着奶奶的慈爱,带着我的期待。
腊月的香是馅儿的浓香。一进厨房,红豆的甜香,芝麻的醇香,桂花的清香便扑鼻而来。米浆已经过滤成了软硬适中的粉团。我最着迷的是奶奶做桂花汤圆的过程。奶奶用勺子舀起一小块粉团,两手轻轻一搓,便搓出一个晶莹饱满的“珍珠”,再在“珍珠”上捏一个深窝,形成一个小小的“富士山”,把桂花馅放进去,收口搓圆,一个汤圆就大功告成了。
腊月的香是汤圆的甜香。将汤圆放入已烧开水的锅中,再撒上一层干桂花,不多久,汤圆便在锅中“咕嘟咕嘟”的叫着,香气一点点浓郁起来,甜香如蝶,满室翩跹。透过玻璃锅盖,只见锅内晶莹剔透的汤圆在挨挨挤挤地飘浮着。桂花伴着气泡上下翻飞,飞珠溅玉,美如流星……
腊月的香弥漫着浓郁的亲情和温暖。当我去厨房时,奶奶正给大家盛汤圆,热切地招呼我们:“汤圆好了,快趁热吃。”大家入席而座。我用勺子轻轻舀起一个汤圆送到唇边,先用嘴唇轻轻触碰并感知它的温度,然后轻轻咬开,第一口是米的甜糯,第二口是桂花的清香,清甜润滑的桂花蜜流入喉间,味蕾一点点地通透舒展,一缕沁人心脾的甘甜在舌尖缓缓散开……
咬开一个汤圆,就如打开一个乾坤,里面飘香的不仅是节日的味道,还有那浓浓的亲情。
★ 腊月二十三祝福语
★ 乡村腊月现代散文
★ 腊月初八祝福赠言
★ 腊月之忙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