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腊月之忙心情日记(共含5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林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腊月之忙心情日记
俗言:乡里忙八月,城里忙腊月(前面的八月也是指农历)。其实,城城乡乡腊月里都忙。几十年前虽然穷,进了腊月,有些乡下人也还是想着一年到头不知城里啥样,快过年了,也该弄点东西进城换点钱,或是给自家小女子扯几尺布添件新衣,再不给二小子弄双新鞋,或是买点家中过年需要而又只有城里才有的东西。我老家在山区,虽经(上世纪)“五八”年“大办钢铁”的折腾,山上大树极少见,可想砍点柴草也还不算太难的事。于是不少人家在家中实在找不出什么可进城换钱的情况下,也就只好上山砍担柴禾,然后半夜三更起来挑进城。说起来那时柴禾也不值钱,分把二分钱一斤,一担百儿八十(市)斤的柴草也不过卖个一块两块钱罢了,又能派上多大用场?
特别是到了腊月中旬,在我老家小县城的街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刚卖掉柴禾,肩上扛支尖担两手空空的'乡下人。他们在县城的街上无目的的走着,这看看那转转,有的因什么也买不起,也就什么都不买。不少人手里还牵着个半大孩子,而那些孩子也总是睁着大眼睛,见城里哪儿都稀罕。原来,有些乡下孩子长到十来岁了还没进过城,眼看又要快过年了,就闹着大人非带着进城看看不可。那年头,绝大多数乡下人手里都没钱,虽说要过大年了,不少人家也还是不打算进城,只因孩子闹不过,才带孩子到城里看看,这样,即使什么都不买,也算了了孩子一个心愿。现在想起来,都令人心酸。后来才知道,在乡下活了一辈子,到死都没进过城的大有人在。
其实那时的县城也是破破烂烂,本没什么好看的。
再说城里人进了腊月(当然有的人家可能要更早些),一是用盐腌制点鱼、肉或鸡鸭食品,也有人家还要腌些野味或变着花样搞点腊制品,但那时候这样的人家毕竟不多;二是家里的主妇一心就想着拆被子、换床单,把床上那一摊什么时候弄到河里去洗一洗。那时我们小县城里还没有自来水(吃的都是井水),人们也认为只有河里的“活水”洗出的衣服被单才鲜艳。虽然城里也穷,但还是都想过个“干净年”。如此一来,特别是那年腊月如果前半月没遇上好天,到了后半月,尤其进入腊月二十以后,你来到我们那小县城由南向北的一条河边,可以看到非常热闹的景观:河岸边这人家的衣服堆挨着那人家的衣服堆;还有的人家怕衣裳、被单晒不干,或是住处就没有晒衣裳的地儿,为了赶天抢太阳,干脆就把刚洗过的衣服被单摊在河岸边的沙滩上。此时,只见那不算宽的河两岸,人头攒动,耳边棒槌槌衣的“乒”“乓”声起起落落,若在战争年代,远处的人听着,说不定还真的以为哪儿又“打”了起来哩。
不过,这一切都不吸引孩子,孩子只盼着过年。虽说腊月上旬也有个“腊八”,可那天早晨真正能吃上“腊八粥”的人家不多。到了腊月二十三四,就有急性子人家开始为过大年“架势”,炸鱼炸肉炸圆子(有的地方称丸子),香气飘了出来,弥漫四邻八舍,这才算真的有了“年味儿”,孩子们从这时也才会认为那“年”真的要来了。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这次的小年,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奶奶家。打开门,“淘气”不见了,我有些手忙脚乱,以为它跑出去了。可过了好一会,“淘气”还没回来,我问奶奶,奶奶这才告诉我“淘气”死了。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般在我头上“炸开”,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淘气”它,怎么会....几天前我来奶奶家,“淘气”还摇着尾巴迎接我,可现在却....我问奶奶,“淘气”是怎么死的,奶奶说这些天闹狗,其中有好几家人的狗死掉了,具体什么原因,奶奶也说不清楚。我情绪低落的坐在床边,禁不住回忆起“淘气”的样子......
“淘气”是奶奶家养的一条狗,是二伯伯从老家带回来的。“淘气”的眼睛很大,眼珠子鼓鼓的,像要掉下来。一身黄色的毛,黑黑的鼻头,总是湿湿的,耳朵耷拉着,一有点动静,它的耳朵就会立刻警觉地竖起,注意观察着,过后,便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淘气”一见到我,就会立刻扑上去,有好的用嘴叼着我的裤子,并把脸在我的腿上亲昵地蹭来蹭去。有时我也会逗逗它,用我的脚轻轻地碰“淘气”的腹部,“淘气”就会四脚朝天的躺在那,闭上眼睛,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另外,吃是“淘气”的最爱。记得有一次,我手拿几根骨头扔到“淘气”那,便回身走了,突然,“汪汪.....”一阵狗叫,我过去一看,骨头全没了,我只好再拿些骨头喂给它,“淘气”见了愉快地摇着尾巴吃起来。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1月23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民俗专家表示,“小年”不小,从“小年”开始,人们约定俗成地祭灶、扫尘、穿新衣、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大人们还得向晚辈发压岁钱,它为春节拉开了序幕。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中国民间称“灶神”为灶王爷、灶君、灶王、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是人们敬奉的吉祥神、保护神。据民间传说,灶神受天上玉皇大帝之命常驻人家,司察人间的是非善恶。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老百姓的家中,察一家之善恶,奏一家之功过,保一家之平安。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就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来年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到灶王爷手中。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十分重要。
既然灶神掌握一家的命运,因此,在祭灶时,每家都很重视,为的是求其高抬贵手,增寿降福。除鸡鸭鱼肉外,祭祀的供品中最突出的当属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黏,不仅甜了灶神的嘴,也粘住了灶神的嘴,同时也粘住了灶神的心,为的是让灶神多说好话。
灶王爷一上天,直到除夕才回来,因此,人们利用这段时间贴年画,杀猪宰鸡,蒸馒头蒸糕,忙忙碌碌、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三
民间称这一天为“小年”,意味着宣告春节正式开始。旧时有糖瓜祭灶、祭拜祖宗等习俗。京津地区有民谚:“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这是指过去小年是债主催债讨债的高潮,也是穷人躲债逃债之时,熬到除夕夜煮饺子时,就不会再有人登门讨债了。如今祭灶活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放鞭炮、吃糖瓜的传统仍被沿袭下来。
腊月二十四
民间通常把这一天定为“扫房日”。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掸尘扫房子”的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这时的大扫除与平时相比,扫房要更彻底,不留卫生死角,以达到让家焕然一新的效果。
腊月二十五
旧时民间在这一天有“糊窗户”的习俗。早年的住房一般没有玻璃,主要靠糊纸挡风。腊月二十四扫完房子后,转天要把旧窗纸撕下,房顶、墙纸都要除旧布新。贴上新窗纸、红窗花,糊好白墙并贴上新年画,以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如今许多家庭在这一天仍有擦玻璃、贴窗花的习惯。
腊月二十六
沐浴又剃头。天津有民谚称:“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有钱没钱,洗澡过年。”按照传统民俗,从这一天开始到腊月三十前,大人孩子都要洗澡、理发、洗衣,以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过去这一天也有“炖大肉”的习俗,以筹备过年所需的肉食。如今洗澡、采买肉食已很方便,但仍有人会在这一天理发烫头。
腊月二十七
“二十七,宰公鸡”,是因为“鸡”和吉祥的“吉”谐音,人们都希望讨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彩头。过去年俗有不少讲究:做好的鸡要放到除夕才能吃;吃时要摆在桌子中间,而且要整只放,不能切块;除夕夜不能吃完,要留一点,因为春节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才算圆满。如今已没有这么多约束。
★ 和谐之美心情日记
★ 忙反义词
★ 腊月二十三祝福语
★ 乡村腊月现代散文
★ 腊月初八祝福赠言
★ 忙?盲?作文
★ 忙初中作文
★ 忙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