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8课 运指如飞》教学参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ovesoft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8课 运指如飞》教学参考(共含2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ovesof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8课 运指如飞》教学参考

篇1: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8课 运指如飞》教学参考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8课 运指如飞》教学参考

第8课  运指如飞

教学目标:

1.通过玩游戏,掌握全键盘的指法。

2.知道Shift、CapsLock、Ctrl、Alt等键的功能,会输入上排字符和大小写切换。

教学任务:

以玩游戏作驱动进行全键盘指法练习。

教学重点:

键盘的练习(提高速度和正确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指法练习软件。

教材分析:

1、本课介绍的常用键比较多,重点是大小写换转键和上档键,要求学生能输入上排字符,及大小

写混合的字母。上档键也可以进行大小写的`切换。

2、 学生通过游戏来训练指法是比较受欢迎的,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2: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3课 资源管理器》教学参考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3课 资源管理器》教学参考

第3课  资源管理器

教学目标:

1.认识“资源管理器”,了解常用工具按钮的作用。

2.学会复制、删除文件和还原。

3.掌握层次目录管理的概念。

教学任务:

复制文件到指定文件夹

教学重点:

资源管理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树形目录的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用软盘

教学提示:

(一)注意点

练习删除文件,有一定的.危险性,要让学生理解清楚,切不要删除系统文件和别人的文件。

(二)课文分析

本课内容有两个重点,一是让学生知道资源在如何查看文件和文件夹,理解层次目录结构,认识资源管理器的窗口的两个部分。二是复制文件到指定的文件夹和复制文件到软盘。

(三)教学过程

1.由于“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的用法相似,可以让学生自己启动资源管理器,尝试使用,再让学生汇报,资源管理器中怎样查看文件。教师补充完整,特别是窗口左边层次目录,要求学生会展开

和折叠,能找到指定文件夹。

2.认识工具按钮,教师提示:我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些按钮?有什么用呢?再介绍各个按钮的使用方法。也可提示:若要把一个文件拷贝到自己的文件夹下,怎么办?引出要使用常用工具按钮的复制和粘贴。

3.发送文件到软盘,这是复制文件到软盘的快捷方法。

篇3: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7课 指法训练》教学参考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7课 指法训练》教学参考

第7课  指法训练

教学目标:

1.下排字母的指法和练习。

2.了解打字要领,正确的坐姿、指法和击键方法有助于提高打字速度。

3.认识退格键,PGUP、PGDN键的功能。

教学任务:

下排字母键练习。

教学重点:

掌握下排字母键的正确录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指法练习软件。介绍用的键盘或键盘纸。

课文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下排字母的正确指法,下排字母的击键方法和上排字母是一样的,要求手指返回基本键上,并注意要轻而快。

教学建议

1.进入配套光盘中指法软件中进行训练,要求在正确的前提下,加快速度。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

2.可以用指法游戏的进行训练。

篇4:小学第一册信息技术《第8课 优美的线条》教学参考

小学第一册信息技术《第8课 优美的线条》教学参考

第8课  优美的线条

教学目标:

学会曲线工具的使用。

教学重点:

曲线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

曲线在画的过程中对控制点的.掌握。

教学建议:

曲线工具作为一个工具单独拿出来用一个课时来讲,可见其使用的难处,所以在讲解曲线时一定要把它的几个过程清楚的呈现出来。教师演示好曲线的画法后让学生尝试着画曲线。教师注意巡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指正。

学生在使用曲线工具时,很容易在画板上单击,把曲线的起点与终点确立在同一个地方,而他们还以会才确定了曲线的起点,然后他们把鼠标移向终点处,这时,是会出现一条直线,而实际上也经确定好曲线的第一个控制点。当他们对曲线进行确定二个控制点时,会出现在确定第一个控制点时,实际上是第二个控制点,确立第二个控制点时而实际上又在画第二条曲线。本课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课文中加入了“小水珠”的试一试。

在学生完全掌握曲线工具的使用后,教师可出示一些例图让学生仿画。

篇5: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9课 走进“写字板”》教学参考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9课 走进“写字板”》教学参考

第9课  走进“写字板”

教学目标:

1.学会启动写字板,认识写字板的基本界面。

2.学会用智能ABC输入中文。

3.在写字板中录入文章,并保存。

教学任务:

在写字板中录入文章。

教学重点:

认识写字板的界面,能输入文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在桌面上建好写字板的'快捷方式。

注意点:

1.要注意提醒学生,智能ABC输入中文时,必需在小写状态,即CapsLock灯灭时才行。

2.如果输入法状态关闭了,要显示输入法状态, 可以通过单击输入法状态,使其打上勾。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分下面几部分内容:

1.启动写字板,可以让学生通过快捷方式启动,也可以从开始菜单启动。

2.写字板的界面:包括菜单栏、工具栏、格式栏、书写区和状态栏等,菜单栏、工具栏和状态栏在大部分Windows软件都有。

3.智能ABC输入:这在画图当中已经接初步触过,这里可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

4.保存文件:这里最主要要注意文件名和保存文件的文件夹。下次打开文件时需要用,学生往往会出现在打开文件时找不到文件的情况。

5、练习将海报的部分内容输入电脑。

篇6: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6课 基本指法》教学参考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6课 基本指法》教学参考

第6课  基本指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手指分工,掌握上排字母的正确指法。

2.知道使用计算机时正确坐姿。

3.认识退格键、ESC键和光标键的基本功能。

教学任务:

上排字母键练习。

教学重点:

掌握上排字母的正确录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指法练习软件。介绍用的键盘或键盘纸

课文分析:

1.课文将常用键的.功能介绍渗透有指法的各课当中,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常用键

的功能结合软件加以介绍,如:光标键的使用,可以用来软件的菜单选择,ESC键用来退出软件。

2.本课的重点是上排字母的正确指法,上排字母的击键方法是一个难点,要求手指返回基本键上,并注意要轻而快。

3.正确的坐姿有利于长时间的使用电脑,不至于感到不舒服和疲劳。

4.可以进入配套光盘中指法软件中进行训练,要求在正确的前提下,加快速度。

篇7: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13课 修改文章二》教学参考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13课 修改文章(二)》教学参考

第13课  修改文章(二)

教学目标:

掌握块的定义、复制、移动、删除。

教学任务:

利用块方式修改文章。

教学重点:

定义块的方法,理解块操作。

教学难点:

定义块。

课时安排:

1课时。

注意点:

1.在定义好块后,如果不小心按了一个空格键,块中的内容将被空格所替代。

2.定义好块后,单击鼠标,就会取消块。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分下面几部分内容:

1.定义块(选取):定义块时,先将插入点移到块首位置,再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拽,在块尾处松

开。也可以将插入点移到块首后,按住Shift键,再有鼠标单击块尾处。或者按住Shift键,移动光标键。

2.块的取消:只要在文档区的任何一处单击鼠标左键,就可取消块。

3.块的操作:包括删除、移动、复制。常用到的工具按钮有“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4.块删除:即删除选中的所有文字,定义好块后,按“剪切”按钮,或按Del键或BackSpace键。

5.块的移动:定义好块后,将鼠标移到块上后单击左键,再拖拽,这时观察插入点的位置,将插入点移到目标处就可以松开鼠标。移动操作,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可以在定义好块后,按“剪切”按扭,再将插入点移到目标处,按“粘贴”按扭。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可以向学生讲清剪贴板的概念,剪切和按DEL删除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将内容放进剪贴板,可以在需要时从剪贴板中取出,粘贴就是将剪贴板里的'内容复制出来。

6.块的复制:定义好块后,按“复制”按扭,再将插入点移到要复制的地方,按“粘贴”按钮。这里复制按钮起的作用仅仅是将块中的内容复制到剪贴板中,并不能直接复制到目标处(目标处在哪电脑还不知道)。粘贴按钮是将剪贴板里的内容复制出来。

7.本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大屏幕演示。

篇8: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10课 输入词组》教学参考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10课 输入词组》教学参考

第10课  输入词组

教学目标:

1.学会打开文件。

2.掌握智能ABC的词组输入。

3.掌握滚动条的使用。

教学任务:

在写字板中录入词语。

教学重点:

词组输入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分下面几部分内容:

1.为什么要词组输入?可以减少重码选择,加快输入速度。

2.启动写字板,打开原来保存的文件。这里要提醒学生文件夹和文件名就是保存时的文件夹和文件名。

3.词组输入方法:智能ABC输入法输入词组时,支持全拼、简拼和混拼。

如:输入“计算机”

jisuanji

全拼  jsj

简拼  jsuanj     jisj   jisji

混拼

一般情况下,用全拼输入重码率最少,但简拼输入的键最少,混拼居两者之间。教学时,不用讲这些概念,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教材将内容分为词语输入和简化输入两部分,前者讲的就是全拼诩组,后者是简拼和混拼。

篇9: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4课 学会使用“帮助”》教学参考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4课 学会使用“帮助”》教学参考

第4课  学会使用“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Windows帮助,能查找相应的帮助内容。

2.学会使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任务:

使用计算器

教学重点:

如何利用电脑的帮助功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提示:

(一)课文分析

学会使用电脑本身提供的帮助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电脑,掌握电脑的.重要方法,课文以常用计算器为任务驱动,让学生感受到帮助的作用和用法。

(二)教学过程

1.由于“Windows帮助”和“资源管理器”的界面相似,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再让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完整。

2.如何查找相关的内容:课文主要要学生掌握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查找相关主题。查找“计算器”的启动,就要通过单击使用Windows附件→计算器。又如要找“如何创建文件夹”,就要先后单击浏览计算机→文件和文件夹→创建文件夹    教学时,还可根据学生情况,介绍“索引”和“搜索”的使用。

3.教学计算器的使用:可以让学生自己查看帮助,学会计算器的简单操作。由于学生对计算器的一般操作不成问题,主要是乘号和除号的使用。

4.学会在计算器中通过右键获取帮助的方法。在计算器的每个键上单击,均会出现“这是什么”,就可以取得帮助。

篇10: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1课 Windows界面》教学参考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1课 Windows界面》教学参考

第1课  Windows界面

教学目标:

1.认识Windows的基本界面,知道快捷方式、图标、桌面、任务栏、屏幕保护等概念。

2.学会调整电脑中的日期和时间,会修改桌面背景,能设置屏幕保护,设置个性化的Windows界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桌面,调整显示器属性(改背景图和设置屏幕保护)

教学难点:

理解任务和快捷方式的概念

课前准备:

检查电脑中是否安装了屏幕保护程序。在桌面上建立一些快捷方式

教学提示:

(一)注意点

1.Windows95中“显示器属性”的对话框和Windows98中略有不同,注意向学生说明。

2.设置屏幕保护时,要强调学生一般不要设密码,如果要设,要求学生上好课后还原,以

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课文分析:课文主要包括认识Windows界面和设置Windows界面两部分,重点是设置

Windows界面。设置界面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栏: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任务”的`概念,学会查看Windows启动了哪些任务,能够在切换任务和调整时间。

2.快捷方式:知道“快捷方式”的基本概念。

3.设置背景和屏幕保护:学生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桌面背景和屏幕保护。

(三)教学过程

1.说一说Windows的基本界面是怎样的?可以分哪几部分?明确任务栏、图标、快捷方式等概念;

2.启动“画图”,再观察任务栏,此时电脑执行了一个任务;不关再闭画图,再启动“纸牌”,看任务栏的变化,说明了电脑执行任务时,会把执行任务的名称显示在任务栏上,Windows是多任务的。单击任务栏上的任务的名称就可以在任务间的切换。(快捷键是Alt + Tab ,有些任务会把任务栏挡住)

3.任务栏右边有些什么?你知道怎么用吗?重点学习如何改变电脑中是时间?练习将电脑中的时间改成自己的生日那天。比一比谁最先将时间校准回来。

4.怎样改桌面背景

篇11: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儿歌一首首——word基础篇

第1课 巧巧嘴,巧巧手——输入并保存(2课时)

教学目的:学会word的启动,文字的输入和文件的保存,了解文字的复制和粘贴

教学重点:文件的保存

指导意见:展示优美作品以激发兴趣.教师上机演示,学生操作.

第2课 穿花衣——设置格式(2课时)

教学目的:学会对文字格式进行设置(段落,字体,字号,文字颜色等)

教学难点:段落格式的设置

指导意见:让学生首先自己尝试格式工具栏中的各种工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第3课 儿歌小作者——另存文件(1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如何分页,学会如何另存文件.

篇12: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册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任五年级88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随着我校各种条件的具备,已作为必修课开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本期努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期教材是使用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册,教材内容包括:文字的输入和保存、信息的查找与管理、图画的描绘与美化。

三、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指法,文本编辑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就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进行文字的输入,并能保存文件。

4、能进行信息的查找与管理;

5、学习简单的电脑绘画;

6、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入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教学内容安排:

1、文件夹的建立与文件的管理。

2、掌握写字板中汉字的输入。

3、用计算机画画,与写字板相结合,进行图像处理。

4、用计算机作文,在写字板中进行文字的处理及编辑排版。

篇13: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2课 查看我的电脑》教学参考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2课 查看我的电脑》教学参考

第2课  查看我的电脑

教学目标:

1.认识“我的电脑”,能区分软盘、硬盘、光盘。认识文件夹图标和常用文件的图标(包括位图文

件、声音文件和影片文件图标)。

2.学会新建文件夹和给文件夹更名,并将图片另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下。

3.培养文件资料要分类整理存放的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打开我的电脑,认识文件和文件夹

课前准备:

让学生浏览查看的图片(图片文件、声音文件、电影片断等)

介绍时用的光盘和软盘

教学提示:

(一)注意点:

1.学生用鼠标点取文件和文件夹时,容易将一个文件夹移动到其他文件夹下,而移动文件夹时,Windows又不提示,要尽量避免将Windows系统文件夹移动。

2.文件图标会由于不同计算机安装软件的不同,而形成文件关联的不一样而有所不同。因此,图标可能与书上介绍的不一样,可以向学生说明,也可以通过打开“我的电脑”→单击“查看”菜单→“文件夹选项”→“文件类型”,选择相应的文件类型→“编辑”→“更改图标”,从系统图标库中选择相应的图标,如果还没有,可以单击“浏览”,然后,选择一个应用程序或图标。

3.介绍光盘的使用时,可能一些学校的学生机没有光驱,可以通过教师演示介绍。

4.许多光盘均有自动运行功能,所以光盘一放进就自动运行,可以在关闭关驱之前,按SHIFT键屏蔽自动运行。打开光盘不能用双击,因为双击光盘也会自动运行,这时,可以在光盘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打开”,就可以打开光盘。

5.将光盘上的文件修改后保存,电脑默认的.文件夹是光盘上的,应指导学生改变盘符,保存到硬盘上自己的文件夹下。

(二)课文分析

课文的主要知识点是让学生查看电脑中有哪些内容,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软盘、光盘。

1、认识软盘、硬盘、光盘图标;打开“我的电脑”就可以看到软盘、硬盘、光盘、控制面板、打印机、拔号网络、计划任务。

2、查看硬盘里的内容,认识文件和文件夹。学会用双击文件的方法打开文件和启动应用程序;教学时,应让学生知道,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及文件夹中包含文件和下一级文件夹。

3、认识常用文件的图标,主要是一些多媒体文件。通过双击可以打开这些文件,让学生欣赏一些图片、声单及影片。

(三)在光盘上取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并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将资料整理分类的习惯,将不同的资料存放不同的文件夹中。

篇14: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15课 我的学校》教学参考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15课 我的学校》教学参考

第15课  我的学校

教学目标:

1.写字板和画图的综合运用。

2.画图和写字板中数据交换(将写字板中的文字复制到画图中或将画图中的图复制到写字板中)。

教学任务:

制作贺片送同学、老师。

教学重点:

将图画复制到写字板中。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一些做贺卡的小图片(可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1.这是一节综合训练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描绘“我的学校”,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手段的信息表达能力,通过“我的学校”这样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所创设的情景,或结合的任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可以提早将任务布置给学生,早作准备。

3.画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要先想好主题,配怎样的图画合适?从而在画图中画出来;为了达到更好的贺卡效果,可以让学生插入一些现成的图片。让学生通过“编辑”菜单下的“粘贴自”命令引入图片。

4.保存图:这一部分早已学过,但为了养成一个经常保存的习惯,所以这里再一次提到,并有意识提醒学生思考,如果不保存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5.打开写字板,在写字板里录入文字。为什么不全部在画图里完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画图中处理文字能力是比较弱的':(1)输入确定后,就不能再修改;(2)同一次录入的文字不能有不同的字体、字形、字号、颜色。

6.将图片复制到写字板中:学生已经学过同一软件中的复制,不同软件之间的复制方法是一样的。这里要注意窗口的切换,可以最小化窗口,也可以直接单击任务栏上的任务。

7.移动图片到合适位置。在写字板中,图片和文字的混排方法比较单一,图片是作为一个单位的文字来处理的,不能达到Word中的效果。

8.改变图片的大小。在写字板中,可以适当的改变图片对象的大小,方法和改变窗口的大小相仿。

篇15: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5课 用键盘与电脑交流》教学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键盘的四个基本分区。

2.知道基本键,掌握基本键的指法及正确的击键方法。

3.认识回车和空格键的基本用途。

教学任务:

基本键练习。

教学重点:

基本键的指法和击键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安装指法练习软件。介绍用的键盘或键盘纸。

教学提示:

(一)课文分析

使用键盘比使用鼠标复杂得多,但形成良好的指法习惯,对进一步学习很有帮助。这一课,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键盘的兴趣。

(二)教学建议

1、引入:想不想通过键盘在电脑里输入我们自己的.内容?要输入文字,一般都要用键盘。

2、认识键盘:观察键盘,大致可以分几个部分?最主要也是最大一部分是字母(包括上面一排数字),叫主键盘区,上面一排是提供一些专用功能的,是功能键区,由四个箭头组成光标键区,还有一块

专门的集中数字键,也可以通过关闭NumLock,起移动光标作用,叫小键盘区。

3、基本键和击键方法:输入字母时,一般要求手轻放在基本键上,手指弯曲成弧形(握球状)。认识基本键时,可以让学生摸一摸F键和J键上的两个小横线,其他几个手指依次摆放。

4、回车键和空格键的认识:回车和空格是最常用的键,学生应有所认识,这里重点讲一讲它们的功能。

5、基本键的认识和练习,均可通过光盘上的软件来进行,进入软件后,选择基本键练习。

6、在电脑中进入指法软件后,注意提醒学生看屏幕的提示进行操作。学会看屏幕是学生掌握电脑的最基本的技巧。

篇16: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11课 给文章加上标点》教学参考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11课 给文章加上标点》教学参考

第11课  给文章加上标点

教学目标

1.掌握中文标点和英文标点的切换及各个标点和键的对应,掌握引号、书名号、破折号、省略号

的输入。学会输入完整的文章。

2.学会输入特殊符号。

教学任务:

在写字板中录入各种标点。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标点和对应的键名。

教学难点:

书名号、引号的`输入。

课时安排:

1课时。

注意点:

书名号的嵌套(即如果在书名号中再输入书名号,会自动变成单书名号。如:《〈〉》)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分下面几部分内容:

1.中文标点的切换。

2.标点和键盘的对应。这里要注意的是,部分中文标点是奇偶次输入不一样,如:引号。关于标点符号的详细说明参见下表:

智能 ABC 在此基础上为您提供了书名号自动嵌套的输入功能,以满足单书名号必须出现在双书

名号中间的一般约定。书名号的输入键为 < 和 >键。第一次按 < 时,对应的输出字符为《,再按 <

时,则出现〈。此后如果输入的 >与 < 能够匹配上,则再次输入 >时,则出现 》 。

3.输入句子:学生在前面已经会输入句子,简单的标点也已经接触过了,本课的关键是输入键盘上不能直接找到的标点符号。必需让学生掌握引号、书名号、破折号、省略号的输入。

篇17: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14课 使你的文章漂亮起来》教学参考

教学目标:

掌握文字的格式化,包括字体、字号、字形、颜色的'设置。

教学任务:

设置文字的格式。

教学重点:

设置字体字号及颜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分下面几部分内容:字体的设置、字号、字形、颜色的选择。内容均比较简单,可让学生自己先尝试操作,最后互相介绍。值得提醒学生的是要先选择,再修改文字格式。

篇18:音乐教案-一年级音乐教材教学资源第二册第8课

音乐教案-一年级音乐教材教学资源第二册第8课

本章概述:

课程标准解读:

感受与鉴赏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时间都依赖于听觉。在这一单元的教学的中,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听觉,把培养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聆听与感受彝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介绍学生知道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而且土家族人民同样也喜爱歌舞。培养学生了解、热爱我国的民间民族音乐。

音乐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时密切相关的,他普遍存在于音乐教学之中。本课的标题是《幸福生活》,通过聆听,让学生自己来感受那轻快而富有弹性的歌声,并说一说这歌曲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歌中唱出了什么内容? 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么幸福;通过有感情的演唱,来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识读乐谱    识谱教学应在音乐学习的基础上,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一年级主要以节奏和简单的辨别音高并模唱为主。本课结合歌曲《乃哟乃》,进行了对do、mi、sol三个音的听辨音高的练习,学生在音乐中轻松的完成了识谱。

即兴创造活动    本课结合歌曲《乃哟乃》,进行了对do、mi、sol三个音的听辨音高的练习,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定节奏用do、mi、sol三个音进行旋律创作,孩子们听着、唱着自己创作的成果,感到非常的满足。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演唱,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体验彝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培养

学生喜爱彝族文化和彝族歌舞艺术的兴趣。?

??2、指导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有表情的唱好《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

??3、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结合歌曲《乃哟乃》做听辨音的高低的练习。

??4、能编创简单伴奏,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5、启发学生想象,按图意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

二、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快乐的嗦》和《彝家娃娃真幸福》是两首根据彝族民间音调改编而成的弹波乐合奏曲和儿童歌曲。浓郁的民族风格以及具有舞蹈性的节奏,表现了彝族人民歌唱幸福生活,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教学中,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课时中进行,聆听与演唱,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体验彝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并指导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有表情的唱好《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

歌曲《阳光下的孩子》是一首充满朝气,情绪欢快的儿童歌曲。她歌唱了孩子们的美好幸福的生活。瑞典民歌《夏天的阳光》同样带给人一种活泼向上的情绪,表现出瑞典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心情。两首歌曲紧扣“幸福生活”的主题,让学生通过对歌曲情绪及歌曲内容的分析,配合拍手、打击乐敲击等形式,充分感受美好幸福的生活。

《乃哟乃》是一首简短的土家族民歌,2/4拍,旋律中只用do、mi、sol三个音,由五个长短不同的小乐句组成旋律,简单而不单调,欢快热烈。由于歌曲旋律简单,可结合做听辨音高的练习。

2、教学建议

本课《幸福生活》可安排2课时完成,内容重点放在《彝家娃娃真幸福》、《快乐的嗦》、《乃哟乃》,其他两个聆听乐(歌)曲可做浏览式欣赏。

第一课时聆听《快乐的嗦》和学唱《彝家娃娃真幸福》。学生进教室时,听《彝家娃娃真幸福》的音乐,为课堂营造活泼愉快的.气氛,也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借助电视录像,介绍彝族的简单舞蹈动作,学做一二个彝族舞蹈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体会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然后导入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有表情的唱好这首歌曲。

第二课时聆听《阳光下的孩子》和《夏天的阳光》。让学生拍手或敲击打击乐,感受歌曲情绪及内容。用do、mi、sol三个音做听辨音的高低的练习,并导入歌曲《乃哟乃》,知道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通过表演唱形式,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演唱,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体验彝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

2、指导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有表情的唱好《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

教学难点和重点:

1、通过聆听,体验彝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学做一二个彝族舞蹈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

2、提示学生衬词应唱得轻巧,歌曲演唱得要轻快而富有弹性。?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2、教学器材:录像机、录像资料、录音机、音响磁带或光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听音乐进教室。(音乐:《彝家娃娃真幸福》)

学生拍手进教室,为课堂营造活泼愉快的气氛,也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聆听《快乐的嗦》

1、      播放录像:弹拨乐队演奏的《快乐的嗦》;感受弹拨乐合奏这一形式。

2、      让学生说一说对这首乐曲的印象。

3、      介绍彝族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的服饰很有特点,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音乐文化传统的民族,舞蹈又是彝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此舞蹈音乐极其丰富多采,有欢乐活跃的舞曲,有优美的舞蹈歌,有奔放粗犷的舞曲。

4、      再看录像:彝族舞蹈《快乐的嗦》;边看边模仿简单的舞蹈动作。

三、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

1、      学做一二个彝族舞蹈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播放《彝家娃娃真幸福》音乐)

2、      这是一首根据彝族表现彝族娃娃幸福生活的歌曲。

3、      教学课件: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

生动地描绘出一群天真可爱的彝家娃娃身着节日盛装,在山寨空旷的青草坪

上尽情歌舞的动人场景。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体会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

5、      在听唱的基础上,随着范唱录音学唱歌词。要求吐字清晰,衬词应唱得轻巧,使歌曲演唱得轻快而富有弹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阳光下的孩子》和《夏天的阳光》。感受歌曲快乐的情绪。

2、用do、mi、sol三个音做听辨音的高低的练习。

3、学唱歌曲《乃哟乃》,知道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

教学难点和重点:

听辨do、mi、sol三音组。

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准备:

2、  教学器材:教学课件、录音机、音响磁带或光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听音乐进教室。(音乐:《阳光下的孩子》)

二、音高训练

1、开火车     1 - - - |1 - - - | 3 - - -| 3 - - - | 5 - - -| 5 - - -|

Wu ……             Wu ……            Wu ……

2、唱起歌     1 3 | 5 - | 5 3 | 1 - | 5 5 | 3 C | 5 3 | 1 - |

La La La ,   La La La ,    La La La  ,  La La La.

3、    您能听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吗?(课件演示)

Sol C do,    sol C mi,    mi C do,   听sol唱sol,听mi唱mi,听do唱do

唱sol 时双拳举过头顶;唱mi 时双拳放在腰间;唱do 时双拳自然下垂。

三、表演《乃哟乃》

1、用教师给的三个音1、3、5和节奏型创编4拍旋律。(通过作曲软件播放)

×× × | ×× × |

2、你们听过只用三个音创作的歌曲吗?

??        完整地聆听歌曲《乃哟乃》范唱一至二遍,学生拍手。?

3、教师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简单介绍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

的一个民族,歌词中的“乃哟乃,乃哟嗬”是快乐的意思。

4、边听音乐,边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小人图形谱唱歌;感受音的高低变化。(播放课件)

5、歌曲熟悉后,可用稍快的速度演唱,边唱边表演,以恰当地表现歌曲的情感,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四、聆听《夏天的阳光》

??1.完整地聆听这首歌曲。?

??提示:歌中唱出了什么?你的心情如何?

??2.复听歌曲。?

?      ?提示:你感到这首歌适合跳舞还是适合走路?随着音乐试着动一动。

??3.教师可选择一组学生,用打击乐随着歌曲录音敲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篇19: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第8课走近机器人》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第8课走近机器人》教学设计

课题 第8课 走近机器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特点和功能。

2.熟悉三代不同的机器人。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信息的获取、加工及表达过程。

2.学会对机器人进行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机器人的功能特点和应用领域。

教学准备

各种机器人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机器人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它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并且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神奇的新朋友吧!

二、课堂学习

(一)机器人的诞生

“机器人”的概念起源于卡雷尔卡佩克的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 1959年,美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

,我国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仿人型机器人——“先行者”。

(二)机器人的发展

教师通过图片或相关影像资料展示三代不同的机器人,向学生介绍其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三)机器人的分类

简要介绍我国对机器人的分类方法。

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

三、课堂活动

1.将全班随机分为几个小组。

2.从网络上下载有关机器人的图片,按照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对其进行分类,并保存在相应的文件夹中。

3.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各自的活动成果。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补充与评价。 (具体活动计划可参考“活动室”中的内容。)

四、课外探究

机器人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你对它们的哪些功能最感兴趣呢?在课后通过其他方式作进一步了解吧。

篇20: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评课稿

我就本节课的情况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启发。

一、清晰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属于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的内容,该课的特点是操作环节多素材要求大,对老师的系统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复杂的内容中整理出了清晰的教学思路,一条贯串始终的主线将整个课文连为一体,并且主要内容层层递进,亦步亦趋,表现出了较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使课堂呈现出了既轻松活泼,却又掌控得当的局面。我做了一些观察,在我附近的孩子她们在自己操作时兴趣盎然,不时的'露出胜利的笑容,但一旦屈老师开始教授下一个环节时,孩子们立刻将视线转向了老师,眼睛里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不用老师任何的催促,学生们已经进入了“我想学”的心理状态。显然,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归功于缜密的教学设计。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训练有素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课堂转变。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中,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向老师曾经一再强调过,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

在屈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屈老师的学生们不但会看书,而且看得很好很认真。有的孩子还动手在书上做了各种各样得标记,以记下自己得心得体会。这种良好得看书习惯决非一日之功,从孩子们自然得看书习惯中,我们能够发现不但是这节课孩子们在看书,以前得课上她们也会看,这是屈老师长期训练得结果,也成为课堂上得一个亮点。

三、富有情趣的组织结构

在本节课上,屈老师将时尚的DIY引入了课堂,让孩子们有了探究的需要。这样的任务驱动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围绕DIY的主题,在不断的探究,不但促进了孩子们对于未知事务的探索情感,也与生活实际较为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的俞教于乐的形式,会给孩子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的。

四、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这节课上,我们作为听课的老师,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愉快的课堂气氛: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并且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肯定了别人。作为几岁的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了,在这里,屈老师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五、准确的教师定位

在整节课中,我们的教师都不是在做个说教者,没有刻意的去进行任何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孩子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屈老师在本节课中不再是一名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很好的发挥了教师引导的作用。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6课 基本指法》教学参考

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第8课走近机器人》教学设计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70课

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教案华师版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8课:Trading standards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教案

小学语文第二册教学总结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59课:In or out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8课 运指如飞》教学参考(精选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第二册信息技术《第8课 运指如飞》教学参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