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1条面试官的经典套路,你中招过吗?(共含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女主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1条面试官的经典套路,你中招过吗?
第一,如果面试官对你说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时候,他可能意味着之前根本没有看你的简历。
第二,当他说你为什么想来我们公司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你是唯一的一个到他们公司面试的人。
第三,当他向你具体的描述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可能是他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是想通过面试把它解决了。
第四,当他问你能够接受加班吗?意思就是能够接受加班没有加班费吗?
第五,当他问你你抗压吗?他的意思是你能够接受压力大但薪水低吗?
第六,当他说我们公司很有前景的时候,肯定是意味着他们公司现状不怎么样。
第七,当他问你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很可能意味着你的简历写的太糟糕了,一点亮点看不出来。
第八,当他问你你有什么业余爱好吗?千万不要说自驾游、高尔夫球什么的,你应该说爱读书、爱听音乐,因为这些爱好不费钱。
第九,当他问你你结婚了吗?他并不是想给你介绍对象,他就想借机八卦一下。
第十,当他问你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的时候,他其实就想了解一下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吹牛。
第十一,当他说五天以后我给你答复的时候,可能是意味着五天之内,如果他们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才会联系你。
套路一:承诺固定收益
大家必须明白,“经济有周期、股市有牛熊”,这就决定了大多数投资都不可能实现多年的固定收益。但很多违规理财人员在销售时的杀手锏就是“固定收益”。但实际上,监管当局一直在提示,“保本、保收益”理财是违反监管规定的。比如,《刑法》第176条表明,一旦涵盖“固定回报承诺”的融资活动被定性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固定回报承诺”将被列为刑事犯罪的重要证据;
6月,国务院就发布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首次明文涉及“固定回报承诺”的违法可能性。但“保本保收益”诱惑力如此强大,甚至美国这类成熟市场也不乏诈骗案例。伯纳德·麦道夫,前纳斯达克主席,就依靠10%的固定收益,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诈骗案制造者,其操作的“庞氏骗局”诈骗金额超过600亿美元。6月29日,麦道夫因诈骗案在纽约被判处150年监禁。
套路二:离谱的收益率
不靠谱的理财产品总是收益率惊人。赚钱难,这对投资机构和普通人都是一样的。说穿了,你自己每年都赚不到10%,凭什么相信别人比自己强呢?要说理财,敢说自己比巴菲特强的并不多,那么我们就来考察一下“股神”巴菲特在其投资生涯中各个时期的年均收益情况:
时期 | 时间 | 年均收益 |
青年 | 1956-1969 | 29.40% |
中年 | 1970- | 26.20% |
万年 | - | 8.40% |
伯克希尔整个时期 | 1965-2013 | 19.70% |
也就是说,巴菲特用他的一生的投资实践告诉我们,保持年化复利增长20%,你就是投资界的传奇。但国内有些不法机构甚至将理财产品标出年化25%的高收益率,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平均收益率。如果这种投资是可实现的,那他就是下一个巴菲特,如果不是真的,这就是套路。记住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郭树清的一句话:“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套路三:投资什么资产不清楚
在金融资产中,无论包装得如何复杂,底层总需要有实体资产支撑,否则这就是个“空中楼阁”。但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许多人舍本逐末,只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不知道底层到底是什么资产。
比如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金融创新,导致所谓安全的次级房贷资产出现崩塌,从而引发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反观中国当前的金融创新,很多网贷平台的产品总是使用“资产包”的概念,将所谓信用贷、消费金融、车贷、房贷、应收装款转让等资产,一股脑“打包”成了资产。殊不知这种基础薄弱的资产包根本经不起市场波动。但奇怪的是,很多投资者对这种理财产品竟然“趋之若鹜”,这恐怕真是“无知者无畏”了。
套路四:庞氏骗局
“拆东墙、补西墙”,依靠新晋投资者资金支付上一期投资者的利息,这就是庞氏骗局的本质。庞氏骗局得名于查尔斯·庞兹,他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19移民到美国,19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骗子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兹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
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兹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才让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清醒过来,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也就是说,“庞氏骗局”也出现了1了,那为什么后续被骗者总是无法摆脱呢?这恐怕不是简单的知识问题,而是夹杂了人性贪欲等多种因素的后果。
在面试环节中,简历是就业的敲门砖,也是找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要得到一份工作,求职者必须要在面试中表现出色。但当求职者经过千辛万苦获得面试机会后,遭遇考官“刁难”该如何应对?面试环节都有哪些“难题”?什么类型的企业更容易有“难题”?有没有什么面试技巧?
中国人才网特别推出调查“你被面试官‘刁难’过吗?”。在为期两周的调查时间内,有近3000人参与了该调查。调查显示,七成调查参与者曾在面试中被面试官“刁难”;被“刁难”后,仅有43%的参与者获得了工作机会。
在招聘时,为了在短时间内准确考验求职者的真正品质和能力,有些用人单位在面试问题的设置上可谓煞费苦心,在求职者看来有些“刁难”的味道。调查显示,七成参与者表示曾在面试中被“刁难”过,其中42%的参与者认为这种情况碰到不止一次。
综合型和销售型企业的面试官更爱“难为人”
调查显示,参与者认为综合型和销售型企业的面试官更爱“难为人”,有64%的参与者认为在应聘这两种类型的企业过程中,更易遭遇面试官“刁难”。其次是服务型企业,而生产型企业被认为是较安全的类型,仅有10%的参与者在求职这类企业时遭遇“刁难”。
最让求职者头疼的三个问题大曝光
有过求职经历的人都遇到过让自己头疼的问题,尚在继续求职过程中的年轻人非常想知道最令求职者伤脑筋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调查显示,“你缺乏从事类似工作的工作经验,如何能胜任这项工作?”、“你能给公司带来什么?”、“ 就你申请的这个职位,你认为你还欠缺什么?”三个问题被认为最难回答,分别有42%、34%和31%的参与者选择这些问题为最“刁钻”的问题。
仅有43%的参与者遭遇“刁难”后成功过关
竞争如此激烈,面试如此刁钻,到底有多少求职者能闯关成功?调查显示,仅有43%的参与者表示能在遭遇“刁难”后,顺利获得面试机会。而57%的参与者则表示,由于无法出色地应对“刁难”,痛失就业机会。
27%的参与者表示不知道怎样为面试做准备
面试前的准备,经常被比作“临阵磨枪”,那么到底有多少求职者在面试前“磨枪”呢?调查显示,36%的参与者会在面试前做准备,认为面试机会得来不易,绝不打无准备之战。而37%的参与者则表示不会准备,以不变应万变。值得注意的是,有27%的参与者表示,想做准备,但是无从下手。
上网搜索是求职者提高面试技巧最常用方式
认识到自身在面试中表现不足,求职者又是如何应对?调查显示,上网搜索成为求职者提高面试技巧的最常用方式,比例高达65%。其次有55%的参与者表示会向有经验的朋友、亲人咨询,在线向就业指导专家提问和参加专业招聘网站举办的模拟面试服务也渐渐被求职者熟知。同时,参与者一致认为,多在面试中总结经验教训也是提高面试技巧的有效方式。
五种委婉的面试技巧 面试必知的十“不要” 让你面试更出色的24条提示★ 中招自我介绍
★ 中招作文
★ 你快乐吗
★ 你试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