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奔跑的怪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挫折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共含6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奔跑的怪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挫折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

篇1:挫折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

挫折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因为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其实这并不正确。对孩子过分溺爱,确实容易把当代“小皇帝”、“小公主”们宠坏,但是过头挫折教育则会埋下精神障碍的祸根。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医师周正猷日前呼吁,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应该给其科学的心理教育。

周正猷称,现在有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过分溺爱孩子将不利于其成长,孩子自小就应该严格管教,方能成材,但正是由于过头的挫折教育,在孩子心里埋下了隐患。据周正猷称,他的`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父母、老师管教过严造成的。

另外,也有专家指出,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能力教育,人为地让孩子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质。

曾有一名因高考落榜而想走绝路的中学生在接受心理治疗时说,常年来,她都不如表姐优秀,家人得出的结论总是妹妹比较笨。她想通过考上名牌大学证明自己的实力,结果却落榜了,她认为自己真的是笨,不如死了算了。张静涟说,如果当初家人能多给这位女生一点鼓励,增强她的自信,她的耐挫力可能不会像现在那么差。

溺爱未必是孩子耐挫力差的主要原因,家庭对孩子期望太高,造成其压力过大的精神伤害远大于溺爱,如果又不加以鼓励引导,就会使孩子的耐挫力不断降低。

要增强孩子的耐挫力,就该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力量面对将来的挫折。挫折教育应该贯穿在一个人成长的始终,单靠吃几天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篇2:挫折教育≠吃苦教育

挫折教育≠吃苦教育 -资料

挫折是人生必修课,一个人没受过任何挫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但是目前许多家庭对孩子却是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折。挫折教育是当下流行的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但是,挫折教育绝对不等同于吃苦教育哦。

正确理解 “挫折教育”

关于挫折教育准确含义,仍然缺乏普遍共识。

1、有人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认为让孩子多吃点苦是应该和必应。

2、有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将培养孩子们“生存能力”看成是挫折教育精髓。

3、有人干脆将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受到教育”。

我认为,挫折教育实质就是良好意志品质培养。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一个人受挫能力大小,最终可以归结为他意志品质好坏。一个有着良好意志品质人,一定是能够经受住种种挫折人;相反,一个意志品质薄弱人,也一定是经不起任何挫折人。

挫折是人生必修课,一个人没受过任何挫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但是目前许多家庭对孩子却是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折。他们只求孩子学习成绩好,一切事情替孩子做出选择。从孩子起床、穿衣到小心安全,为孩子创造了过于舒适生活环境,提供种种优越条件,让他们免受一切挫折,以至使孩子缺乏生活锻炼,养成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不良品格,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极差,一旦挫折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就会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甚至行容易因绝望而轻生。正因如此,在挫折日益遍今天,培养学生耐挫能力,对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人格不断完善,增长才干和取得成就,具有十分重应意义,

资料

儿童挫折教育的途径

为了提高儿童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应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对儿童的进行挫折教育做起。

(一)学校是儿童挫折教育的主要力量

学校是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将我们把挫折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童进行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儿童应对挫折的能力。

1.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

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有系统的、全面的和有针对性的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认知方面,教儿童正确认识挫折的普遍性和两面性,经过努力挫折是可以克服的;在情感方面,让儿童充分有体验挫折的机会,消除其害怕心理;在行为方面,教孩子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形成正确的挫折观。通过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全面培养和教育,达到知、情、行的统一。

2.利用榜样进行挫折教育

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生动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儿童。首先,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要冷静、客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中各种事情。其次,以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和的典型范例为榜样进行挫折教育。让儿童明白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都是战胜挫折、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人。最后,用身边的榜样进行挫折教育。老师要善于找寻学校、班级的闪光点“英雄”,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榜样教育学习。

3.教会儿童一些战胜挫折的技巧与方法。

教师可运用教育学、结合心理学等知识,教给儿童对待应付挫折、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首先,如(1)宣泄法,。教会儿童善于将心中挫折经历中的悲伤,烦恼等消极情绪向同学、朋友、老师或、父母倾诉。其次,(2)补偿法,。当儿童在某方面的目标受挫后,尝试使用另一方面的成功来补偿代替,使儿童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最后,(3)转移法,。当儿童遭遇挫折时,教会其转移注意力改变消极情绪,如散步、唱歌、听音乐、运动等,使消极的挫折心理逐渐消除或缓解。

篇3: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

“满挫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相信这些话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不要说大人了,何况是小孩子呢!我就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她各科成绩都很好,也包括体育在内,可是相对的她也越来越骄傲,成绩远不如从前。原因就是太骄傲了,或许是因为这个学生在平时没受到过什么挫折或失败,遇事都一帆风顺,所造成的。所以我就抓住这一点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我并非是用一种比较乏味普通的语言交流来教育学生,而是让学生自我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我在体育课上运用各种障碍让她无法顺利的.通过,进而促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从而达到自我改正自我完善的过程。

事实证明,我利用给学生制造障碍,从而教育学生,人生道路并非像他们觉得那么一帆风顺,自身并非十全十美,没有瑕疵。若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努力外,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人的一生难免有些挫折,人生的道路不是一条鲜花和掌声铺成的大道,而是一条泥泞并且曲折的小路,时不时小路边还有许多的荆棘,所以不要因为这些而退缩应该奋然前行。鲜花和掌声只是人生的一次次过客。不要过分的沉溺于其中,因为那些只是代表过去现在的我们必须为更远的目标而努力。

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学生更深层的了解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篇4:浅谈挫折教育(网友来稿)

山东省长岛县第一实验小学 赵妮 赵苗

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一种教育方式。给学生失败的机会,让教会学生面对挫折,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且有时会受用终生。

人生不如意常有,没有经受过挫折的心灵怎么能坚强地面对复杂的人生?而没有坚强品质的人格如何面对充满竞争的社会?可以说,温室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而缺乏韧性的生命也是弱不禁风。有人说:“少不经磨难是一种悲哀。”也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某种角度看,这都是对挫折教育的传统解读。

随着生活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心理承受力差、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正与日俱增。我班就有不少学生有类似的表现。前不久,我们班级开设了“作文广场”,就是每天范读一些优秀的或有进步的作文。肖纯的作文在我班一向属于最棒的那一类,自然每天都被范读。可有一天,因为她的作文写得太精彩,被另一位老师拿走了。情急之下,范读时我就用了别人的作文。好强的肖纯顿感强委屈,回家之后,既不吃饭,也不言语,只是一味地在本子上写着什么。家长知道她的犟脾气,只好依着她,直到自己写满意了,才去吃饭。下午一到校,她就把写的内容交给我看。她的意思我明白了,原来是向我提意见。于是,我把她的作文本给她看,当见到那个鲜红的“优”字时,她才舒心地笑了。这件事使我意识到:肖纯的顺利有点过火,她 从小听惯了表扬,从未经受过挫折和失败,更经不起批评。象肖纯经受的这种“挫折”对许多人来说根本就不是挫折,如果以后遇到真正的挫折,她该怎样去面对?一些未成年人为一点小事出走甚至自杀的事情近年来屡见报端。这不得不令我发省。给学生一次跌打的 机会,让他自己爬起来,即使增加他们的免疫力,就是增加他们的抗击打能力,也就等于给他们的人生上了一份保险。这难道不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吗?

记得我曾读过这样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其内容:

一位母亲为他18岁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青年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系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您嫌他笨手笨脚,于是就越俎代庖,对吗?这位母亲惊谔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孩子大学毕业之后,您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利使孩子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工作,是吗?这位母亲惊谔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您给他准备房子;他没有钱时,您给他送去。这是您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上述故事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但决非空穴来风,类似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确实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那就是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得到了暂时的、盲目的快乐。但他们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于是就失去了挑战人生的能力。对此,我们是不能袖手旁观,教师的职责即使填死陷阱,或者去拯救那些掉进陷阱的孩子。

当然,我们提出挫折教育并不是否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而是要辨证的看待成功和失败,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挫折中体验成功。

敬爱的老师们!如果我们不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心理残疾者,不想使我们的学生患上精神侏儒症,那么,请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吧!

[浅谈挫折教育(网友来稿)]

篇5:各国的“吃苦”教育

各国的“吃苦”教育

各国的“吃苦”教育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各国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

美国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个“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孩子不管家里多么富有,12岁以后都会帮着邻居或父母剪草、送报,赚取零用钱。4岁的詹妮每周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德国 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如给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外出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取自己的学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 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家长会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在加拿大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得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点读: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明白这样的道理:“让孩子吃点苦有好处”,但就是做不到。给孩子一把放飞的伞吧,既明之当笃行之。

篇6:挫折教育名言

山穷水复无一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失败是成功之母

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 ——歌德【德】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美】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爱迪生

暂时的失利,比暂时的胜利好得多。 ——阿卜•法拉兹

幼儿教学不等于小学教育

抗挫折教育心得

浅谈大学生挫折教育

直面挫折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挫折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浅谈挫折教育(网友来稿)

学前教育中的挫折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老师的教育经验:谈娃的挫折教育

适当的挫折教育助孩子成长的作文

挫折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挫折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