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箜竹情结心情日记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伊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箜竹情结心情日记(共含5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伊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的箜竹情结心情日记

篇1:我的箜竹情结心情日记

我的箜竹情结心情日记

我爱上抖箜竹,是在去年的五月。一天,我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让我去参加一个培训。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培训现场后,只见那里人头攒动,说话声、叫喊声、惊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我挤进去瞧了一下究竟,原来有一位年轻人两手提着线杆,来回拉动着一个像陀罗一样的东西,它一会飞上头顶,一会儿在线上穿梭,这个陀罗上下翻飞的灵活劲和在现场示范的.那位老师,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从那以后,我就成了一名箜竹“运动员”,我们把箜竹队里的伙伴叫“箜友”,男箜友们把我们叫“箜姐”。做“箜姐”可不容易,为了练好箜竹的二十四式,我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早上,箜竹队在小区广场上跟老师学习抖箜竹,老师新教的动作,脑瓜灵活的箜友操练几下就能掌握要领,可我却总是慌里慌张、手忙脚乱,学会了的箜友们一个接一个走了,只有我还留在原地一边练习一边琢磨,一遍、两遍、三十遍、五十遍……不摸出点眉目,我就不回去吃饭。

抖箜竹中有个动作叫转体360度“大回环”,别人都练得让箜竹跟着身子转至三百六十度,我却总是两手空转两圈,两只脚还一个给一个使着绊,几次都摔趴在地下。看着别人转得越来越娴熟,我急火攻心,竟急得嘴上起了个大泡。晚上做梦也梦见自己在为练好一个动作劳心费神。一次,从梦中醒来的我突然茅塞顿开,一下子明白了练好“大回环”的关键所在。心里的那个高兴呀,真是无法言说。

金秋十月,我们箜竹队要进行晋级考试了。考前的十几天,我天天“奋战”在小区的广场上,每个动作都要练上百遍、千遍,因为练习抖箜竹,我手上的老茧前仆后继地长出来。勤能补拙,我终于将二十四式抖箜竹法练得烂熟于心,顺利晋级了。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三十六式抖箜竹的“魔鬼训练”。前几天,我听一位“箜哥”说,有一个在北京举办的抖箜竹比赛正在网上报名,我回家上网一查,那个比赛规定具有北京市户口的人才可以报名参加。失望归失望,但我想,不管怎么样,咱先把抖箜竹的“功夫”练得棒棒的,总会有机会让我大展身手。

篇2:我的台湾情结心情日记

我的台湾情结心情日记

20多年前,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语文课文,文章的名字已经淡忘,但文中描述的美丽的日月潭却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到了中学,听到了流行歌曲里唱到“晚风轻拂澎湖湾”、“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心中更是泛起了无穷的向往,宝岛台湾到底有多么的美丽、多么的神秘呢?再长大一些,看到余光中先生所写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我似乎看到宝岛台湾那个浅浅的海峡……

被勾起台湾情结的我,开始关注起台湾的风土人情,通过电视、电台、书刊杂志———丰富的媒体资料让我对台湾这片可以隔海相望却又貌似无比遥远的土地有了更多了解,从台北故宫到台南安平古堡,从担子面到“棺材板”,从温泉浴到高山茶,台湾的自然风光、风俗文化和各类水果美食都让我感到既熟悉又新奇。熟悉的是,台湾的城市生活与桂林有太多的相近之处,不论是穿着服饰还是烹饪手法、不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生活习惯,都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新奇的是,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是那么艳丽,丰年祭的仪式是那么隆重,富饶的土地好客的人,对我散发出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于是乎只要看到台湾的东西自己就会莫名其妙地高兴,过去看白先勇的作品就觉得跟大陆不一个味儿,其实《谪仙记》、《玉卿嫂》和《金大班》都是很素的写法,后来王安忆一路赶来,全不在白之下,但李彤和尹雪艳们还是在心里做了厚茧。接着唱苏芮、罗大佑的歌,从“午夜梦回”到“爱人同志”,耳熟能详到胜过自己的门牌楼号,有一天在楼道里听人哼“边个两手牵”,竟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还不能不提李敖、余光中,两人拳路迥异,南能北秀,心却摆他们一样平,要是两人对阵,自己恐怕只能在一边跺脚,谁落水都得滂沱。当然还有高阳、柏杨、圣严、南怀瑾……都不是大地方出来,却都是可以称之为大的东西。

我想去台湾,宝岛风光入梦来。如果是在30多年前,我说这句话,一定被当作是里通国外、投敌叛国的证据而审查一番。不过,现在已是今非昔比了。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早就过去了。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广阔的胸怀走向世界。在今天,说起到台湾旅游,那可是一个热门话题了。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融洽,台湾离我越来越近了。包机开通后,身边的.台湾朋友往返两地更勤了;大陆农产品市场开放后,我尝到了台湾莲雾等特色水果。现在台湾的旅游也向我们敞开了大门,虽说赴台旅游的门槛还较高,目前我的这个梦想还不可能实现。先不说经济上的原因,而是因为此次首先开放赴台旅游的大陆居民,只限于13个省份,其中并不包括广西。所以,我不可能成行,这多少有点遗憾。但我依然为这个新的历史时刻而高兴。我相信,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大陆其他省份的同胞们也一定能够快乐地赴台旅游的。到阿里山、日月潭、太鲁阁、台北故宫等地方去看一看,走一走,尽情地饱览宝岛秀丽的湖光山色。感受同胞们的亲情、热情。我们去台湾会像去海南一样方便,那时候,我可以穿着邵族的服饰逛士林夜市,或者吃着花枝羹泡温泉,还可以在一个美丽的傍晚荡舟日月潭……

我期待着那一天早点到来。因为,作为同根同源的中国人,总有同样的梦想,正如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会长邵琪伟所感叹的那样:“湖光山色梦千回,一枝一叶总关情。”我坚信,美好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篇3:我的鸡蛋情结心情日记

我的鸡蛋情结心情日记

鸡蛋,对于现代人来说,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只需三毛钱一个,只要你消受得了,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虽说吃多了难保胆固醇会升高,没准还会有人白眼你,说你是个“老土”:没吃过好的,只拿鸡蛋当宝呢!然而我恰恰是这“老土”中最“土”的一个,在我眼里,鸡蛋不但是味美无比,而且还是充满爱的,珍贵无比的佳肴呢!

鸡蛋——等于美味,这是我从幼年起就深深植于心中的信念,并终生信奉,绝不会动摇。在那物质匮缺的年代,想吃饱肚皮已非易事,营养二字是无法企及的。我奶奶当时已七十多岁,非常清瘦,孝顺的母亲想方设法弄来了几个鸡蛋,每天给她老人家煎上一个以弥补营养的不足。望着黄澄澄香喷喷的煎蛋,我馋涎欲滴。奶奶心疼孙女,就把煎蛋周围的一圈蛋白撕下来放到我碗里:“边上的硬,我嚼不动,你吃了吧!”我就心安理得的吃了下去,只觉得鲜美无比,余香满口,恨不得吃上满满一碗才过瘾。于是我每次都眼巴巴地望着煎蛋,奶奶每次都会撕下蛋白给我,自己只吃蛋黄。虽然父母也曾阻止过我这种既馋又无知的行为,但每次都在奶奶“我嚼不动,让娃娃吃点!”的'愤怒的喊声中妥协了。当时我心中的愿望就是:将来有了钱,一定要煎上一大碗吃个够!每当回想起这件往事,心中总是又酸又甜,我真不该没心没肺地去分享奶奶那一个可怜的鸡蛋!如今,亲爱的奶奶早已远去,好东西我已不知吃了多少,但我觉得最好吃最稀奇的,仍是煎鸡蛋。

鸡蛋——等于过生日,这是在我幼年时就根植于心中的又一个企盼。每逢我的生日,不论多么艰难,慈爱的母亲总会煮上两个鸡蛋以示祝贺,从未间断过。我和妹妹守着那煮鸡蛋的小锅,手舞足蹈地欢笑,望着那白白的鸡蛋在水中翻腾,我小小的心房中就像那煮鸡蛋的沸水,扑腾着幸福的水花,那快乐美好的感觉,溢满全身,滋润一身。

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浓浓的鸡蛋情节,使得我嗜鸡蛋成癖,百吃不厌。夫君常会为我煎上两个鸡蛋,他深知这马屁绝不会拍错,况且三毛钱煎个鸡蛋便能哄得老婆眉开眼笑,这等便宜事何乐不为?每逢做客,筷子总是会不自觉地伸向鸡蛋,熟知我的同事会把盛鸡蛋的盘子转到我面前,我则毫不脸红地笑纳之。在家独自用餐,犒劳自己的当然是煎鸡蛋。儿子过生日,我也曾仿效母亲,喜滋滋为其煮上两个鸡蛋,结果,每次均以我“自食其果”而告终。记得有一年适逢夫君的生日,他问“你准备犒劳老公点啥?”“煎上两个鸡蛋不就得了?”“什么?过生日只给吃两个鸡蛋?”夫君愤怒地瞪眼喊,我只得狼狈地堆出一脸的笑以示抱歉。说来也好笑,如今我一天一箩鸡蛋也消费得起,但仍视鸡蛋为奢侈品,从未放开大块朵颐过。尽管如今已是无生猛海鲜不成席的年代,但在我心中,鸡蛋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最美味的珍品。

特殊的年代,铸成了特殊的眷恋。幼年时的企盼,种下了难解的情结,注定了我今生必定要“土”下去。正是:舍我之外,还有谁解其中味?小小的,浸满了爱的鸡蛋,是我永远不变的珍爱。

篇4:我的自行车情结心情日记

我的自行车情结心情日记

近日,电瓶车丢失,我又骑那辆旧自行车了。有人揶揄我:你就是骑自行车的命。我想也是。每次踩着自行车出门,我感到很自在很舒服呢,仿佛自己又回到年轻时代。

学骑自行车,还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我在部队。一个星期天,有位战友从通信连骑着自行车来看我。不知为什么,一见那玩意,我就特别喜欢。于是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学骑自行车。只半天时间,居然能单飞了。学会后,由于自己没车,一有机会便借别人的车过把瘾。由于一直步行,骑着自行车行驶,感觉像飞一样。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

直到一九七八年,我转业到地方,一位朋友帮我弄到一张自行车票,我才真正有了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自行车不需凭票购买了,我又给妻子买了一辆自行车。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每逢星期天,吃过晚饭后,我们夫妻一人骑一辆自行车,载着孩子和生活用品,从偏僻的乡下往县城赶。送孩子去城里上学呀。虽然路途比较遥远,但我们一路说笑,一点儿不觉得累。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那是一段美好快乐的时光呢。

九十年代后,摩托车、汽车逐渐普及,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曾一度退居次要的位置,仅在农村和学校有较大市场。我虽然在城里工作,但一直舍不得丢弃相伴多年的那辆自行车,每天还是骑着它上下班。直到退休后,已参加工作的孩子硬是要给我买了一辆电瓶车。结果没骑几年,就丢了。呵呵,真是骑自行车的命!

在晴朗的日子,骑着自行车出门观光、访友,既方便,又能锻炼身体,其乐无穷。

篇5:我的三轮情结心情日记

我的三轮情结心情日记

早些年,我是不敢坐三轮车的。倒不是怕危险,而是出于对劳动人民的敬畏。坐在三轮车上,大模大样,架子十足,叫人不禁想起电影里旧上海的情景来:“先生,坐黄包车吗?”“小姐,黄包车坐吗?”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一种近乎乞求的眼神,是最具特色的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素描画。因而我打心底里不敢坐三轮车,跷着二郎腿去“压迫”一位劳动人民。

后来,我转变了想法。

每天清晨赶着去上班,无论阴晴雨雪,小区门口总是停着几辆三轮车。他们满怀期待地等着一天里的第一笔生意。当我从车旁经过,车夫的目光便随着你移动。我揣测:倘若我能坐他的车,他定是十分开心的。这样的次数多了,我也会偶尔“心安理得”地坐上去,请他把我踏到公交车站。当然,坐在车上我是不跷二郎腿的,而是端端正正地坐着。时而跟车夫聊聊天,时而提醒他注意安全,时而也打听一下他的生计。如若是外地来的,我就问他是不是河南人,因为我有一个来自河南的同事也是这样的口音,于是就感到亲切起来。久了,竟然对三轮车,对三轮车夫,对这一个特殊的阶层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更多的则是一种敬仰——他们是在靠自己的'劳动——最原始的劳动形态——体力劳动来获得生存的机会。这样的人,难道不比有些靠出卖灵和肉来生存的人可敬么?

“的士”自然跑得比三轮车快。然而,坐在的士车里,就如被关进了一个封闭的匣子,叫人想起儿时常玩的游戏:弄个纸箱,放入一个玩偶,推着它往前走。乘车的人不就是这个玩偶么?坐三轮车可就不同了,身体暴露在空气中,感观被暴露在空气中,那就是一种自由的感觉了,慢慢地看看周围的人和事,就像在看一部立体电影,让我觉得自己既是一位观众又是其中的某一个角色。这个角色也许很小很小,小得连配角都不是,只是一个群众演员而已,可那感觉真好。

坐三轮车久了,居然认识了一位父辈的三轮车夫。他很慈祥,很随和。有次清早送女儿去上学,他把我们娘俩踏到校门口,像一位祖父般地把女儿抱下车,给她背上书包,看孩子安全地进了校园,他才回到车上,把我送到车站。我目送他消失在雨雾中,像目送父亲离去。

有时,跟车夫讲定了价钱,如若我觉得便宜了,我就会在离目的地还有一程的地方停下,步行前往。有时,为赶时间我到目的地后路程超过了他的预算,就提出要加一块钱,我是不会计较的,很热情地多加一块给他。难道还有比让一个人如愿以偿而令人快乐的吗?

现在,我不仅敢坐三轮车了,而且,产生了深深的三轮情结。

遍地信竹的心情日记

七年级日记: 竹

我和你心情日记

我和她心情日记

红薯:我的红薯情结

校服情结

白露情结

水仙花情结

我的生活心情日记

我是知青心情日记

我的箜竹情结心情日记(推荐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的箜竹情结心情日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