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唐四杰是(共含8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acky00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
公元664年,时任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当时年仅十五岁的王勃上书右相,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句丽。刘祥道看完王勃上书的资料之后,十分欣赏王勃的才华,于是向朝廷举荐王勃。
王勃在刘祥道的举荐之下,拥有了参加麟德三年制科考试的资格。之后王勃对策高第,在年仅十七岁时,就成为了大唐的一名公务员。他的仕途之路碾压唐朝大多数的诗人,众多诗人蹉跎半生才得以入仕。
王勃无疑是幸运地,然而他毕竟缺乏政治经验。于是皇帝让他做沛王李贤征的侍读,这是王勃不幸的开始。沛王平时喜欢与皇子李显相约斗鸡,王勃为了给沛王助阵,于是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高宗得知此事后,认为王勃作为侍读,不辅佐皇子读书,却让他们不务正业,就将王勃逐出了长安城。
咸亨二年,王勃在朋友的帮忙之下,谋得了小小的参军之位。同僚们大多贪污腐败,王勃自然看不惯,于是他受到了同僚们的排挤。同僚们为了拔出王勃这枚眼中钉,于是让一名犯罪的官奴去寻求王勃的庇护。王勃只要对其收容,他们就能够告王勃私藏嫌犯之罪。
王勃看穿其中的阴谋之后,没有冷静的应对此事,而是杀死了官奴。因为此事,王勃被关入监狱,而他的父亲也被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
之后皇帝大赦天下,王勃幸运地躲过一劫。他担心自我父亲的身体,便赶去交趾探望自我的父亲。在走过南昌之时,他登上滕王阁,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最终他到达了交趾,见自我的父亲安好,于是又踏上了回到的道路。
在他返程的途中,他不细心落水,然后被人救了上来。他所以受到了惊吓,染上重病。没过几日,王勃因病去世,年仅26岁。
杨炯
杨炯,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举神童。上元三年应制举及第。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杨炯与其他三人一样,自幼被称为神童。当时的朝廷为了吸纳天才专门设立了童子举,杨炯九岁时童子举及第,待侍弘文馆。还是孩子的他,就已经成为了公务员,这样的履历超越了唐朝所有的诗人。
可是他在弘文馆待了十多年,却苦苦得不到升职。无奈之下,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参加了科举考试,高中之后成为了一名九品的秘书郎。
唐永隆三年,杨炯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被提拔为太子詹事司直,成为了太子的贴心官员。可是意外却随之来临,杨炯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选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兵变。
杨炯因为血缘关系受到牵连,被贬去四川梓州任司法参军。公元692年,杨炯出任盈川县令。他写了一首《从军行》,其中尾句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因为这句话,他得罪了诸多心胸狭隘的文人。这群文人编造、篡改杨炯在颍川的贡献,将其宣传成了一名“酷吏”,指责他乱用刑法、不恤民生。在舆论的指责之下,杨炯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只在盈川作了两三年县令,就因病去世。
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卢照邻的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
卢照邻年轻时是邓王李元裕的王府典签,邓王赞其为:“此吾之相如。”之后邓王去世,他被调任为益州新都的县尉。
在益州,他于郭氏相爱。之后他为了长安的“典选”,离开了益州。而郭氏在卢照邻离开不久后,产下了孩子,却不幸夭折。悲痛不已的郭氏一向没有等到卢照邻归来的来一天,骆宾王在一次偶然的情景下,遇到了郭氏。
骆宾王听完郭氏与卢照邻的故事后,写了一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将郭氏的深情和卢照邻的渣男本质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卢照邻之所以没有回到益州的原因,是因为他患上了“风疾”。这种病让他腿脚不听使唤,他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了他从长安回到益州。
卢照邻为了治病,拜药王孙思邈为师。孙思邈也没有办法治愈卢照邻,只能控制住卢照邻的病情。高宗要去甘泉宫避暑,命孙思邈同行,卢照邻的治疗不得不中止。之后卢照邻的病情得不到控制,变得越来越严重,导致双腿萎缩、左手残废。
卢照邻忍受不了残疾的模样和病痛的折磨,于是爬到颖水河边,投江自杀。他写的《长安古意》中有几句这样写道: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
双去双来君不见?
这是他与郭氏感情的最佳写照,数千年后,电影《倩女幽魂》上映,其中的背景插曲是一首名为《十里平湖》的诗作:
十里平湖霜满天,
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
只羡鸳鸯不羡仙。
这句“只羡鸳鸯不羡仙”是根据卢照邻写的“愿作鸳鸯不羡仙”改写而成。
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在他七岁之时,他写了一篇《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因为此诗,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神童。成年之后,骆宾王参加科举考试,却因性格直率得罪了考官,被恶意陷害导致除名。没有功名傍身的他只能四处漂泊,在基层谋得一些小官位。
骆宾王四十五岁的时候,高宗前往泰山封禅,当时的山东文坛推荐骆宾王写歌颂高宗功业的文章。他写了一篇《请陪封禅表》,高宗看完后十分喜悦,于是提拔骆宾王为东台祥正学士,负责校理朝廷书籍。
可是骆宾王在官场上又因性格直率,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被人诬陷,导致罢官。当他52岁时,他跟随薛仁贵从军出征。这一段金戈铁马的生涯,是骆宾王诗歌创作的黄金期。比如“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又譬如“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西南的战事节节胜利,骆宾王给朝廷写了几道“报捷书”。因为这些“报捷书”,骆宾王再次受到了朝廷的赏识。回到长安后,他被封为朝廷侍御史,这个六品的官职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的职务。
可是不久之后,他再次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幸运的是,他遇到朝廷大赦,逃过一劫。当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兵变时,他邀请骆宾王与他一齐共事。骆宾王于是写了一篇《讨武曌檄》,痛斥武则天的罪行。
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跟随徐敬业的旧部一齐逃往高丽。在他们行进于江水之中时,徐敬业的旧部为了得到朝廷的原谅,杀死了骆宾王。
古人不期望骆宾王的结局如此悲惨,于是编造了一个故事:
诗人宋之问来到灵隐寺,欲写一篇《灵隐寺》作为纪念。可是当他写道:“鹫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寥”时,却不知如何写出下句。这时,一位僧人说道:“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之问在第二天找这位老和尚时,却不见踪迹。经过打听之后,他才明白这名老僧就是骆宾王。
大唐虽大,却容不下初唐四杰。他们四个人的结局都是不幸的、悲惨的,无一人善终。诗人大多感性,与理性的世界总显得格格不入。异常是有风骨的诗人,他们终究一生都不会选择与这个世界妥协。
有风骨、有气节,这就是他们不得善终的根本原因吧。而初唐四杰的这种精神影响了之后的唐朝诗人,他们大多数都坚持了自我的风骨与气节。
能够善终的结局就是好的结局吗?我想没有人会认同这一点。生命的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生命的长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深度。正如臧克家在鲁迅先生的悼词中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初唐四杰也一向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诗作一遍遍慰籍平凡的我们,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
王勃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简介
《旧唐书·杨炯传》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活动于唐朝高宗、武后时期。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勇于改革齐梁浮艳的诗风。
王勃作为“初唐四杰”重要人物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有着惊人的成绩,并给予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诗歌。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仕途的挫折,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写下了很多抒发自己情怀的诗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间的酬唱,仕途艰难的感叹和一些抒写乡思的作品。在蜀期间,朝中曾先后征召过王勃,王勃都称病辞谢。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长安,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他很想去,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谁能想到,等待他的却是第二次沉重的打击。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
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为交趾令。至于王勃擅杀官奴的具体情况,史无详载,是非莫辨。不过,王勃没有象第一次废官后那样寄情于山川烟霞,而是更珍惜这劫后余生。“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着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辞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虽恢复王勃原职,但他决计弃官为民而不就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这是王勃一生中创作最宏富的时期。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于十一月初七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文学成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风也受到了王绩的影响,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的功劳尤大。在当朝,世人并不公认王勃以及“四杰”的诗文,但他的诗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篇佳句都是公认的唐诗极品,而“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诗圣”杜甫赞赏“四杰”的诗文是“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其二)》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
王勃(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人。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若水点评:
此诗是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一文末尾的概括性七言古诗。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江南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任都督,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滕王阁在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诗人王勃远道去探望在交趾(今越南)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州,参与都督阎伯屿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是古代送别赠言的文体,又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为千古不朽的词句。
起始两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点出滕王阁的地理位置,以及豪华的宴会的情景;三四两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写高阁画栋飞翔着南浦的朝云,高阁珠帘卷伴着西山的暮雨,表现了滕王阁的峻伟;五六两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光流转,季节更迭,自然引出结尾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感慨人去阁在,江水自流。全诗收束《滕王阁序》全篇,从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境界宏大,语言凝练,气度高远,感慨遥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都蔚点评:
纵观古诗词中,送别是最常见的题材,士人宦游、商人经商、军士戍边,都难免常有别离之痛,其中朋友送别的千古名句如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连一向潇洒豪放的李白也会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依依惜别之意;情侣送别名句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更是让人泪湿青衫、肝肠痛断。因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很多的送别都是长别、甚至是永别,“此去经年,不知何时见也”,故而送别时的心情也是感伤沉重、凄恻婉转,但也有少数情绪高昂、洒脱豁达的壮别诗歌,譬如王勃的这首。
诗歌也是极具时代性的,反映了特定时代的审美情趣,但王勃的这首诗却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从古到今大家都说好。这首送别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雄壮!“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是一个地名对,两个地名,一个“三秦”,一个“五津”。一开始就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和远行的方向。首句“城阙辅三秦”五个字,就把帝都描摹的浑雄大气。长安城雄伟的城墙,高高的城楼,是由辽阔的关中平原所拱卫着的。一句“风烟望五津”,跟“城阙辅三秦”严整对仗,不仅仅点出了杜少府远行的目的地,而且把诗人心中如烟雾的迷茫和翘手相望的心情,都点画了出来,这心情自然是难舍的。但它是秦和蜀的对望,就显得格外的浑厚壮阔,气象万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由实入虚讲心情了,因为实在一言难尽,所以干脆不说了。改口说,同是宦游人。宦游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因为做官,诗人们从故乡来到他乡,又从一个他乡辗转到另一个他乡。同是宦游人意味着我们早都尝惯了背井离乡之苦,也早都认定了飘萍随风的宿命。既然是客中作别同病相怜,那“与君离别意”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句“同是宦游人”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算分别是我们的宿命,分别也不必非要悲悲戚戚的,海内也罢,天涯也罢,虽然都是极远的空间距离,但是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那么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是一样的。庄子不是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朋友在乎的不是每日的厮守,而是心灵的共鸣。这句话豁达大度,掷地有声,诗的境界也就显得非常的开阔了,情调也从黯然转向了雄壮。这句千古名句,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曾是毕业留言册里的标配赠言。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谓歧路就是岔路。古人送行,常常是在大路分叉的地方分手,所以歧路其实就意味着分手,因此人们也把临别称为临歧。在这里是说,既然“天涯若比邻”,那我们就不要学小儿小女在分手的岔路口哭哭啼啼了吧。这是在劝慰朋友,其实也是在宽解自己。送别自然是难过的,就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告别仍然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泣下沾襟的,所以才要相劝。这么一劝,诗也从刚才那种极高的情境舒缓下来了,舒缓到了温柔的情感世界里,情绪就显得收放自如,让人觉得刚柔并济、委婉动人。
这首诗之所以写得潇洒浑厚、独树一帜,一是因为王勃年轻,另外一个是因为他处在初唐盛世的大背景,人生的青春豪情与时代的青春脉搏相呼应,才能焕发出这样浑厚雄壮的气象。大家都知王勃是少年天才,六岁就能写文章,十六岁,就科举及第。虽然后来不小心卷入了王子们之间的内斗,仕途受挫,但是内心终究是雄壮的,正所谓诗如其人。
杨炯
杨炯(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93年武周则天顺圣皇后长寿二年)。华州华阴(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詹事司直,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武周则天顺圣皇后长寿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长寿元年(693年)卒于任上。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若水点评:
《从军行》本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诗人杨炯借为题目,实际上创作了这首五律,反映从军的历程。
“牙璋”是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诗中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是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诗中以凤阙指皇宫;“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诗中指塞外敌方据点。
边塞的烽烟警报传到了西京长安,士子胸中的壮志久久不能平复。朝廷的将帅离开皇城远征,身着铁甲的骑士围攻塞外敌方的战略城池。漫天的大雪搅昏了军旗的色彩,凛冽的寒风狂刮,裹夹着进军的鼓声。诗人自己宁愿作一个冲锋陷阵的军官,也远胜持笔弄砚的读书郎。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年—681年),吐蕃、突厥等边境民族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战城南》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也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以征战者的亲身经历讲述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首联以对句开起,交待战争的地点,正面描述塞外广袤的战争环境。颔联以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飘展,盔甲明亮,军队威武雄壮,战士斗志昂扬。颈联写战事的悲苦,塞外苦寒,生死攸关,边地远战,征人思乡。尾联又以对句作结,眼前是千里大漠的黄沙战场,将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因为他们心系国家,是怀着必胜的信心驰骋疆场的。诗人豪情满怀,信心万丈,充满了胜利的希冀,全诗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约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约在今河北省保定市以北,北京市以南一带)人。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尉。在文学上,他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长安古意》)等,被后人誉为经典。有7卷本《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幽忧子集》存世。
《元日述怀》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诗记述了诗人辞官归隐后在家中欢度新年的心情。“元日”就是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筮仕”原指古人将出做官,卜问吉凶,后引申为初出做官;“中秩”中级的官职;“归耕”回家耕田,谓辞官回乡;“外臣”方外之臣,指隐居不仕者;“小岁”即指元日;“花舞”是唐代舞蹈名;“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全诗的意思是:出仕做官都是一些低级官员,(不能施展才华)还不如归隐家乡。家中的新年,人们欢歌舞蹈,欢庆宴饮,来迎接着大唐美好的新春。元日伊始,万象更新,草色风光,一派欣欣向荣,真心希望年年如此,幸福永在。大唐的新年:人歌、花舞、岁酒,草色,风光,隐者乐道,庙堂者之功。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名霎,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李都蔚点评:
“开芳宴”是夫妻(有情人)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通过举办这样的宴席不仅体现出两人的钟情与爱意,也向外人传递了他们的恩爱信息;“兰釭”亦作“兰缸”,燃兰膏的灯,亦用以指精致的灯具;“早年”:年轻的时候,这里指年轻人;“缛彩”:也作“縟采”,绚丽的色彩;“汉”指银河;“千金笑”指美丽女子的笑;“九枝”是一种一干九枝的灯具,枝上放置蜡烛或加灯油,也泛指一干多枝的灯。全诗的意思是:正月十五夜晚,在流光溢彩的灯火里,有情人举办芳宴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彩艳丽。远处那绚烂的灯火好像分开了天地,缀满琼宇,直通天河,楼畔的明灯又同那圆月一起高悬。当然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少不了美丽女子的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灯光下。元宵节将新年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高悬的明月伴着年轻姑娘的笑容,人们尽情歌舞游戏,尽情互诉衷情。
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84年武周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唐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在“初唐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其中名句如“一贵一贱交情见”;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清陈熙晋编有《骆临海集笔注》。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王若水点评:
华人自幼爱诗歌,懵懂开蒙唱《咏鹅》。一首儿童的诗歌,开启了我们的美好回忆——这就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这首五言古诗《咏鹅》。诗的开篇以“鹅!鹅!鹅!”的鸣响先声夺人,再以“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写出鹅的形体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李都蔚点评: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借咏史以怀古伤今,抒发感慨,创作了这首五绝。易水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是战国时燕国的燕太子丹送别壮士荆轲前去刺杀秦王嬴政之处,《战国策·燕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骆宾王愤愤不平于自己的际遇,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他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在易水之滨送别友人,很自然的想起了荆轲的故事,愤激之情难以遏止,诗人将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友融为一体,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手法精炼,饱含情感的吟出此诗,其壮怀激烈一如在《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中云:“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的原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初唐四杰记忆窍门
1、选择对应联想法: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用字头合并法简化: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
3、形成物象:
天太冷了,初唐四杰受老百姓拥护,在东都洛阳成王,都围着煤炉取暖。(注意:这不是历史)
简化为:洛阳王围炉。
4、回放:
洛(骆宾王)阳(杨炯)王(王勃)围炉(卢照邻)。
初唐四杰介绍
王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
杨炯
杨炯,唐代文学家,华州华阴人,9岁就被举荐为神童。杨炯恃才傲物,初唐时,以文章见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为“四杰”,名气是比较高的。
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彩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
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初唐四杰代表作
1、王勃:少有才名,六岁即能写文章,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2、杨炯:在“初唐四杰”中,杨炯诗文数量较少,成就也略小,但是在边塞诗领域,其诗作大放异彩。代表作有《战城南》、《从军行》等。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战城南》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3、卢照邻:擅长诗歌、骈文,其诗以抒发仕宦不遇、贫病交加之忧愤为主,亦有揭露上层统治者之骄奢淫逸,嘲讽其权势荣华不可久恃之作。代表作《长安古意》。
4、骆宾王:“初唐四杰”中骆宾王诗歌成就最高,其诗《咏鹅》、《在狱咏蝉》、《于易水送人》等均为经典之作。
★ 初唐四杰王勃
★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 诗坛三杰
★ 明杰心得
★ 王杰经典语句
★ 石秋杰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