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清明节和清明节气是一个意思(共含5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joyw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清明节和清明节气是同一个概念
其实清明节和清明节气是同一天。但是这也一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名词。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气温、物候方面来划分的,有指导农事的作用。而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传统佳节,清明节习俗颇多有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
清明节气的含义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的含义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农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气起源是什么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__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健康踏青要注意
1、防过敏
预防花粉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与致敏花粉的直接接触,特别是在有风的天气,不宜长时间在户外停留,尽量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要随便去闻。既然要清明踏青,那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首先,外出时一定要戴口罩进行防护,还要穿长袖的衣服,最好同时戴上帽子。一般来说,中午日晒最强,花粉的释放量最多,此时对花粉过敏的人最好不要外出。春季植被繁茂,蚊虫开始滋生,也是外出旅行皮肤过敏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往往于腰部、下肢出现红疹、水疱等皮疹,瘙痒难忍,外出时建议带上花露水等防蚊虫的药水。
2、防晒
春季紫外线增强,外出旅行防晒至关重要,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日光下,可以采取打遮阳伞,戴帽子、口罩、墨镜等手段防晒,必须暴露时应外擦SPF指数>30的防晒霜。
春季户外紫外线强、风沙较大,皮肤水分散发增加,皮脂分泌旺盛,水油比例失调,容易干燥脱屑,皮肤敏感性增强,宜多饮水,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避免应用碱性沐浴用品,适量应用含水多含油少的保湿霜剂。
3、防感冒
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意思就是春风容易导致风寒入侵,加上清明多雨,湿气较重,在“风”和“湿”共同作用下,容易引发感冒、风湿、肩周炎等病痛。
因此,清明节气要尤其注意防止湿寒侵邪,建议外出踏青赏春的市民,穿衣仍然以轻便保暖为主,准备一件可随时穿脱的轻薄外套,及时增减衣物。容易出汗的市民最好随身携带一条小手帕或毛巾用来擦汗,以免“风邪入体”。
4、防腹泻
清明前后的天气雨水多,较湿冷,容易诱发各类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肠炎等。每逢清明节,福州的很多家庭都会准备清明粿。清明粿,用糯米粉、清明草制作,馅料大多含猪油、糖等。
清明粿黏性大,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多了,容易诱发胃肠道疾病,即使是胃肠道功能良好的人也应该少吃,而且要加热后再进食。清明粿中的馅所含的糖分较高,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食用。
外出旅行往往容易出现饮食不规律,饮食不适宜等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尽量按时进餐,可多吃维生素B、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橙子等,多食大枣,山药等食物,健脾益气,滋阴润肺,过敏体质者可少摄入光敏性食物和辛辣发物。
是同一天
清明节和清明节气,这两个日子其实是同一天,但二者也并不完全相同。这也一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名词。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气温、物候方面来划分的,有指导农事的作用。而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传统佳节,清明节习俗颇多有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
互为衍生关系
除此之外,清明节气和清明节这两个还是属于相互衍生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清明节是清明节气所衍生出来的产物,在古时候清明节气有着祭祀、扫墓的传统习俗,所以慢慢的开始就衍生出了清明节这个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会专门用来祭祀和扫墓。但是现在我们不常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从本质上来看,其两者是不一样的东西,清明节是一种传统节假日,而清明节气是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一般人们都会选择在清明节那一天选择祭祀扫墓,而清明节气则还是属于节气。
饮食清补为主
清明作为节气之一,在这一天当中的饮食方面是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在这时应该以清淡温补为主,不要吃太多重口味的食物,清明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之际,亦日渐趋暖,所以天气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阴雨绵绵,人体常会出现四肢麻痹,在汤品调理中,除了要利水渗湿外,还要适当补益,因而养血舒筋最为重要。
清明节气的含义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历史悠久,源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节气是上古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清明时节,吐故纳新、生气始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含义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气是什么时候
在公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不是一个固定的时期,而是一个大致的范围,清明节气时,斗指乙,太阳公转至黄经15°位置附近,此时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为什么既是节日又是节气
清明节是节气吗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气与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虽然我们在本文所谈的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的历史
清明节历史悠久,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日习俗的形成与此时的节气特点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冬至后第108天,也就是阳历4月5日前后。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期古人依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气候规律,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清明节后气温变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事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即初候,桐始华;二候麦花,田鼠化为驾,牡丹华;三候柳花,虹始见。清明节气来临之际,我国大部地区,万木凋零的景象已经逐渐消失,而代之的是驾飞草长、柳绿桃红的画面。这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惠风和畅、杨柳垂丝、绿草如茵。
城乡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由于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农耕社会中,清明是很重要的一个季节,一般是作为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时刻。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清明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就说明了清明节气对农业耕种的重要性。
总的说来,清明节气一到,大地气温回升,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说明清明节气前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此时,广东各地正是冬夏季风交替季节,气温回升。虽不是很稳定,但冷暖变幅不算很大。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呢?寒食节风俗有哪些?2020年寒食节是什么时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寒食节吧!
农历2020年寒食节的日期: 2020年04月03日 星期五 (庚子年(鼠年)三月十一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古时“清明节”与“寒食节”在时间上的关系是: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现在二者已经在习俗上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时节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据传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落难,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即位后,请介子推为官,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结果误将介子推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悔,下令从今往后这一天禁火。因为禁火,人们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节日。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
寒食节风俗有哪些
禁烟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拜扫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食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寒食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寒食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寒食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描写寒食节的古诗词】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寒食夜
唐·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寒食江州满塘驿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寒食日作
唐·温庭筠
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
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
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
自有玉楼春意在,不能骑马度烟郊。
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唐·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
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醉太平·寒食
元·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
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宋·丘处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
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
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顾太清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
移来古寺种朱门。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
绿云蔽日树输囷。
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 24节气之清明
★ 清明古诗的意思
★ 古诗清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