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医学生和谐人格培养的探索(共含5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terwar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医学生和谐人格培养的探索
和谐人格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应然的目标追求,是个体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内在驱动力.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使加强医学生的和谐人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既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整个家庭和社会.
作 者:胡春贞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医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刊 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G40-012.9 关键词:医学生 和谐人格 医学教育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中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更为确切地讲,音乐作为人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其价值和魅力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和取代的,它是培养健康和谐人格的现实需求。所谓人格就是个体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和谐人格培养是现实针对性很强的基础教育命题。和谐人格是一种情感丰富、深刻和审美化的人格。和谐人格深受中学艺术教育的影响,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具有直接作用。我们只有对中学音乐教育塑造和谐人格的路径和方式的进行深入探讨,才能更好地明确音乐教育承载的使命和发展的方向,将和谐人格培养目标变成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
一 中学音乐教育通过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打牢和谐人格基础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既是中学生品德修养的内容,又是形成和谐人格的品德基础。中学音乐教育正是在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分清善恶美丑的过程中,推进了和谐人格基础建设。
一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音乐教学要依靠师生共同努力,同时,也体现了同学与同学间的合作关系。比如,在进行大合唱训练时,如果每个学生都不是集中精力,力求发音的高低、强弱、节奏、旋律的准确性与和谐性,而只是“人手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不积极与他人配合,只凭借自己的感受任意发挥,那么,大合唱练到最后,只能是不欢而散。因此,音乐教学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具有团结向上,互相带动,凝聚力强,教学效果明显的特征。
二是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时代的号角,能够表达人的心声,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有其内在的涵义。在京剧艺术进课堂的实践中,如果欣赏《沙家浜》选段,就可以通过刁德一、胡传奎,阿庆嫂三人形象和语言的对比。认清人的本质,认清当时的社会环境,教育学生要具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勇于奉献,挑战自我。同时,青年学生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爱好与兴趣,教师的因势利导,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音乐作品的具体形象感受来完成。
三是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学习音乐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样,要有吃苦耐势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毅力。对于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能朝秦暮楚,也不能敷衍了事,不能不思进取,更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只有在本职岗位上脚踏实地,恪尽职守,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对待,树立报国之志,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与意义。
二 中学音乐教育通过提高学生智力素质,推动和谐人格发展
智力因素与条件是和谐人格发展的内驱力,也是中学音乐教育承担的重要任务。音乐教育包括了众多学科知识。如文学、舞蹈、历史、文化等等,通过具体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的感召下,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可以拓展知识的框架与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比如在上音乐欣赏课时,选《黄水谣》、《黄河怨》等作品来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生命的残酷暴行,学生不但学习了音乐知识,并通过音乐语言,增加对生活的感受力,而且重温了历史,从而也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感。此外,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分析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音乐形象和学习音乐理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音乐教育不但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掌握了基本音乐技能、技巧,同时也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三 中学音乐教育通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实现和谐人格升华
美育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以美感的教育,从而达到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影响人们的道德情操的目的。音乐的影响力较之其他学科更纯洁、更平和、更持久,更深刻,是现代人生慰藉情感的最佳选择。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创造音乐的一种主体力量。音乐价值在于它的情感渗透力,增强了和谐人格培养的可控性。如果中学生在长期的音乐熏陶和感染下,就完全有可能通过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洞察并鉴别流行音乐中不良因素,矫正浮躁、浅薄的情绪宣泄倾向,排斥低级、丑恶情调的氛围,自觉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自身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
中学音乐教育有助于增强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音乐审美情趣是学生在进行对音乐美的体味、欣赏和表现过程中养成的。美妙的音乐氛围与环境,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例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们一边聆听教师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和主题的分析,一边欣赏多媒体带来的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和沿岸的瑰丽风光,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感受到如同音乐厅一样的现场效果。它对学生的整个身心都起到一种包围、熏陶、感染的作用,使人情不自禁而萌生出某些美妙动人而真实的感受,从而实现了和谐人格升华。音乐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与特长。在具体音乐教学中,要通过表情的利用、身体语言的运用、音乐作品的处理等方面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发一个音,每做一个动作,都要保持一种和谐美、姿态美、声音美,把美蕴藏在声音与动作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质。
四 中学音乐教育通过提高学生协调能力,拓展和谐人格空间
培养和谐人格,塑造完美高尚的人性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诉求,也是音乐从传统走向现代,秉持自身特色的现实需求。中学音乐教育正是通过提高学生协调能力,达到这一目标的。它通过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能力。通过中学音乐教学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各种身体机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能力,增强自立能力。比如,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及呼吸的运用,可以达到配合和谐,促进大脑的正常发育,增强肺活量的目的。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声音的强弱处理,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又是中学生顺利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例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拉纤歌》、《打夯歌》等,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知难而进的高尚品格。其实每一件音乐作品,都有其深刻的内涵与神韵,如何欣赏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把它通俗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借助理论思维与语言表达等手段,通过由浅入深的渗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无知到有知,由无形到有形,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发生质的变化,增强对生活的热爱,拓展和谐人格发展的空间。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分析目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结果更新教学理念、构建临床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创新临床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是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建设现代化教学平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积极性、建立教学督导反馈机制是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结论通过以上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可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关键词]临床工作能力;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临床实践能力或临床基本能力是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也是评价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2]。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进一步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深化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医学人才,本研究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目前,在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由于教学观念落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对临床见习和实习的认识不足、病人的保护意识增强以及缺乏严格训练等,直接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和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1重理论知识轻临床实践
在1~2年级缺乏早期接触临床、了解医学的机会;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会背操作步骤,不会动手实际操作[3]。
1.2重临床技能轻人文素养
临床实践能力不仅包含临床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医学人文精神,也就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患沟通技巧等[4-5]。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只注重操作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2]。
1.3重实训训练轻临床培养
由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病人的保护意识增强等原因,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只重视实训训练,而缺乏床边教学。实训只是床边教学的补充,绝不能完全取代床边教学与考核,其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差距极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
1.4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培养
由于模拟技术的发展,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单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就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操作,而忽视了思考,也就是忽视了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1.5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课程结束、见习结束或实习结束的考核与评价,甚至只有毕业时的理论知识考核,无平时学习、培训的考核,无实习时出科考核等形成性评价。同时,也缺乏考核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和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1.6重医疗轻教学教学工作对医疗、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是隐性的和滞后性的[6],再加上繁重的临床工作,使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淡漠、教学积极性不高。另外,大多数教师重视理论授课,忽视临床实践能力培训,致使临床教师重医疗和科研、轻临床教学的现象十分严重,也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2.1提高认识,更新教学理念
临床实践能力是临床工作的`基础,是正确临床决策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1]。要充分认识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刻理解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意义,积极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深厚的医学文化素养、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过硬的临床基本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卓越医生。
2.2构建临床实践能力教学内容体系
开设《临床技能学》课程,将分散在不同临床专业课程中的职业素养、沟通技巧、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诊断性检查结果判读、病例分析等内容进行重组。构建了以问诊方法与技巧、常见症状为基础,以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为重点,医学人文素养培养贯穿始终的教学内容体系[7]。
2.3创新临床实践能力教学方法
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模拟教学与床边教学相结合、教师指导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7],通过亲身体验、研读经典、名师指导、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反思强化等方法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①从1年级开始,利用寒暑假组织医学生参加社会医疗实践,通过早期接触临床、走进临床的活动,使医学生亲身感受、感知医学,了解医生的责任、医生的工作,实现感受临床、接触临床、实践临床和服务临床的目标。②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和循证医学等课程,以及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材料研读等活动,将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医学文化纳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7]。③聘请医德师德好、教学水平高、临床能力强的名师(医)指导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与考核,使医学生感受到名师(医)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精神,增强其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动力。④利用模拟技术训练具有创伤性的操作,如各种穿刺技术、注射技术、清创缝合技术;采用床边教学方法,如查房、病例分析、死亡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训练无创伤性检查,综合训练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选择和运用诊断性检查、临床思维与临床诊断能力和临床治疗能力等。
2.4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考核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8-9]。①考核与评价内容包括医学人文素养、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岗位技能。②考核与评价时机有平时考核、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③考核评价项目有单一项目、组合项目和综合能力。④考核与评价方法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计算机模拟病例分析和床边考核,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严格无菌要求,注重医患沟通能力和医学人文素养,并实行全程考核与评价。
★ 人格座右铭大全
★ 九型人格读后感
★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