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早市散文(共含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梧桐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早市经典散文
弟弟前几日大婚,作为亲姐姐,我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参与其中。婚后第三天,按家乡风俗,弟媳要回门,得带点礼品。于是我早上六点就起床载着母亲去县城买礼品。
家乡县城是楚国古城,整个县城被古城墙围住,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是县城唯有的四个进出口。我家住在北门外,自然就是从北门进城。
几分钟后到了北门口,我惊呆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俨然一个菜市场。卖鸡鱼的,卖水果的,卖菜的,买东西的各色人等。静谧古朴的古城门配上这热闹的菜市场,那种感觉,无法形容。
这里怎么会有个菜场,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想了一下,很普通的一天,没有什么节假日。这个北门,我无数次经过,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个菜场。是刚成立的吗。无从知晓。
回家路上,遇见好几个送孩子上学的邻居也往回赶,心里想,真是早。一位送孩子回来的姐姐说,来早点街上人少,还能带孩子吃个早饭,迟了到学校门口挤不动。
下午,我又进城帮侄女买学习机。经过北门时,寂静无声,古城墙上的野草在初秋微风里懒洋洋的摇摆着,此门限制机动车进出,所以路上只有电瓶车和稀稀拉拉的行人,是四个城门里最安静的一个了。这和早上的拥挤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突然想起,原先我每次经过这里的时候,都是早上八点以后或者下午,而那天和母亲一起,是早上六点。
原来这菜市场是早市,只有早上那么个把小时。时间一到,买和卖的人们会自觉散了。
母亲是非常勤劳的人,一刻不能闲着。记得小时候,母亲养很多只鸡。每到中秋或年关,便把鸡拿到县城去卖。那时候,她是天不亮就把我喊起来。我们从田间小路,大概走二十多分钟就能到北门口。母亲走在前面,步伐很快。我缩着头跟在后面,时而跑上几步跟上前面的母亲。路两旁茂密的.杨柳树在淡淡的月光下显得很阴森。
记忆中来过很多次的菜市场。一条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并肩而行的巷子一直通到菜场大门。天虽然还没有亮,但是菜场里已经是人声鼎沸。各种鸡鸭鹅的叫声,讨价还价声。
我感到很惊讶,天明明还没亮,为什么菜场里已经这么多人了,他们都不用睡觉的吗。母亲说,好东西都在早上,去下面乡镇叫卖的小贩们想拿到质量好的货一般三点钟就得过来,家里要招待重要客人想买到新鲜的菜,也得清早就到菜场挑选,等到八九点钟再过来,只能捡人家挑剩下的了。菜都是烂叶,鱼肉都不新鲜,鸡鸭也都是小个的卖相难看的。
这是记忆里难以抹去的场景。母亲在菜场门口空地放下篮子,站在那里等着有人来买她的鸡。我站在旁边的巷口看着人来人往发呆。
不一会儿,就有几个人过来问价格。母亲很利索的谈价格,称重量,收钱。然后我们去街上吃早餐,天亮了起来。吃完早餐,我们开始逛街。
这时候,商铺也都开门了。母亲有固定的几家买衣服或者鞋子的店。进去试穿合适以后,就是各种价格博弈。
最后,店主们往往都会说上这样一句,不能再低了,清早开门生意。
按照店主们的说法是,开门生意是不赚钱的,就是图个吉利。有生意就要卖,不然这一天生意都会很冷清。
小时候我常常觉得,清早去店里买东西是比较划算的,很容易谈下来价格。
高中开始,除非前一晚太嗨熬夜至凌晨两点以上,不然我的生物钟就一直是每天早上六点多点就会自然醒来,然后再也睡不着。
以往五年,都是早上七点半最晚八点上班,起床后磨蹭一会也就差不多了。今年,当上班时间变成九点时,各种不适应。刚开始,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洗漱完毕后再躺回床上,想强迫自己再睡个回笼觉,听说睡眠好皮肤才好,关键是离上班还有两个半小时多,提前二十分钟出门即可。
结果不如人意,躺在床上各种难受,于是我就刷微博逛微信,广告、求赞、求砍价以及各种牢骚。后来,我干脆起床洗衣服。因为前一晚都已经把脏衣服洗了,于是就翻开箱子,找些可以洗的衣服。总之,就是要折腾着才行。
这种没事找事的日子过了大概两周,我再也受不了自己这强迫症。既然生命本就是一场浪费,那我何不“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于是我开始寻求早上这两个小时的意义。
回笼觉和洗衣服无法填补我内心的空虚。后来很偶然的关注了“罗辑思维”。每天早上六点半,罗胖六十秒的语音,回复关键字推送的主题文章。然后,我又去优酷上开始扒拉罗辑思维的视频。
至此,每天两个小时开始变得有事可做。
罗胖清晰的思路、有理有据的评论以及憨态可掬又狡黠的表情,让早起的昏沉一扫而光。我把好的句子和段子都记录下来,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一点肤浅的思考,像中学时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时候一样认真。
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已不可避免,不少人早上醒来、午休时候、睡前一会都会抱着手机翻一翻,碎片化已侵蚀我们的脑袋,我们开始变得急躁,甚至急功近利。
曾经,我们信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现在,我们践行早起一定要刷微博逛微信。然而,越刷越空虚,越逛越无聊。
高中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早起看书学习的习惯,大学过于轻松的氛围让我养成了拖延和熬夜的恶习。工作后,往往是晚上不加班时翻几页书,但是,忙碌一天后,精神状态往往很差,看书的效果自然不必说,一不小心就会睡着。久而久之,书没看几本,脊椎病倒是因为不正确的看书姿势偷偷侵袭,总感觉脖子硬胳膊酸。
自从早上两个小时有了事做以后,我发觉心境在产生变化,说的矫情点,就是浮躁的心开始慢慢变得安静了。潜移默化中,我不仅是在听一段评论读一篇文章看一个视频,更是在学习怎样独立、理性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当然,我不是在为罗胖做广告。
你不用非看罗辑思维,其他的书籍或者有声学习都值得尝试。清晨,静下心做点什么,我感觉很开心。
我们深知清晨的安静和清新异常宝贵,但是让你早上五六点就起床跑步或者学习,并一直坚持下去,你愿意吗?能做到吗?
我们热爱清晨,它干净、清爽、安宁,但却最易蹉跎。
我想起母亲说的话,想买到好菜,就得趁早。
早市散文
今天起了个大早,为的是去早市买些辣椒、花生米和黄豆,学做辣椒酱。早市上人山人海,叫卖声,坎价声,还有商贩们的谈论声,总之乱糟糟的。
我不会坎价,也不懂行情,买东西的时候,只凭感觉,觉得哪个商贩比较随和,就买哪家的。基于这样的心理,我先观察商贩们的表情,再作决定。是的,我每次都是这样,只要哪位大爷大妈或者是大哥大姐,脸上有笑意,从不货比三家,有笑意的那位老板就是我的首选。
买完红辣椒,我就去买花生米和黄豆,这样比较省事,花生米和黄豆是一家子的,不用多走路。看好了一位阿姨的摊位,直奔而去,前面有三个人在称重交钱,和我一同来的还有一位大妈,卖花生米的阿姨一边给别人称重,一边问我需要什么。我说,三斤花生米,一斤黄豆。
身边的这位大妈问:“花生米多少钱一斤?”
“六块!”
“来五斤。”
“好的,先给姑娘称完,你稍等一下。”
我赶紧说:“不急,她先来。”
很快称好,三十二块钱的。
大妈接过花生米递给了一百元钱。
“找你五十八。”
大妈没有说话,接过钱就往钱包里装。
我一听显然不对,低声告诉阿姨:“阿姨,你少找大妈十块钱。”阿姨没有说话,我生怕自己惹了事,也没有声张。“三十二,六十八才对。”阿姨说着转身又递给大妈十元钱,大妈一愣,“找完钱了。”
“对不起,我算错了,还是姑娘提醒的呢。”
我心情瞬间愉悦了起来,她们都是可爱的人,大妈收下钱,并没有着急走,而是在那里等我买完东西,我们一起离去的时候,大妈说:“这家人不错,我经常来,她这里人天天就这么多,难免出错,每天笑脸相迎很不容易。”
我说:“是啊,我说少找十块钱,她还是那么笑呵呵的,没有说什么,赶紧把钱给你了。要是别人该不承认了,反正你也已经把钱装进钱包了。”
“她不会,她做小买卖很实诚的,从不缺斤缺两,做人就这么厚道。”
有了这个愉快的经历,我突然感觉早市热闹却不吵人,瞬间对这个城市我多了几分的喜爱,以前总觉得自己身居闹市,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格格不入,物欲横流,而我在茫茫人海中孤孤单单,在寻求内心的丰盈的道路上跌跌撞撞。
竟然破天荒地流连起早市来,跟着人群一起再次融入这个特别的环境中。叫卖声一下子把我拉入了家乡的集市上。在那个偏远的地方,逢集才能有市场,才会有买卖的机会,生活的极为不便,让今天生活在闹市的我们无法想象。赶趟集就得大半天时间,给东家捎包盐,给西家捎包洗衣粉,反正去一趟不容易,给乡亲乡邻们多捎点东西,也算去得值了。
村子里有一户五保小脚奶奶,出门极为不便,从我记事就没有见过她出过村子里,可是她生活得依然衣食无忧,邻居们只要有去集市的,没有不去问问奶奶需要的。就这样,奶奶所需物品一直靠邻居捎回来,也从来没有缺过油盐酱醋。
后来,我工作了,地点就在集市附近,每每上班逢集的时候,我总是大包小包地给邻居捎些东西回来。成了名副其实的采购员,当然采购员物品的钱,邻居们总会如数给我的。
记得那天大雨过后我回家的特别晚,有好几位邻居都在我家门口或站或蹲,一直张望着我上班回来时的路,突然感觉好亲切,平时里也没有真正地帮助过他们什么呀,只是顺便捎些东西回来。一个小小的女孩子得到这么高的礼遇,心里是暖暖的感动。当我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他们一齐向我走来:“终于回来了!”好像都松了一口气似的。那个场境,至今我都没有办法忘却。妈妈告诉我,他们不光是等我,还想让我给五保的小脚奶奶捎回来一些豆腐回来,因为怕耽误我上班,也不好意思开口,我问妈妈:“奶奶怎么了?”妈妈告诉我,奶奶最近牙不好,总是咬不了硬东西,大伙都担心奶奶吃东西费劲,又怕豆腐不好拿,就没有好意思开口。
我很想去看看奶奶,可是天已经很晚了,路也不好走,就没有去。第二天,我早早地从单位请假回家,为得是赶上给奶奶中午吃上豆腐,当我拿着豆腐出现在奶奶家门口的`时候,奶奶说:“没有事的,喝稀饭还行,不用那么麻烦买豆腐,从集市上往家里拿豆腐很不方便。”我听出了奶奶的心疼之意,也理解奶奶这么多年一直把我当自己的孙女一样疼的心情。我和奶奶一起做了豆腐汤后,就要回家,奶奶非要给我钱并且一定让我在她家吃饭,盛情难却,我平生第一次吃了奶奶家的小半碗饭,淡淡地,像没有放盐一样,只是感觉满满的情,心里很温暖。豆腐钱我收下了,只不过是收了个零头,这是妈妈特别交待的,一定要收钱,但只收零头,这也是大伙对奶奶爱的一种方式,奶奶多年不出村,不知道行情,而我们只要收钱了,奶奶就心安理得了。
以后的日子,我依然是奶奶的牵挂,离开家乡来到这个城市,奶奶满心的惦记,一直和我妈说起我,问我的情况,想我如同我想家的心情。
今天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早市,我找到了家乡的感觉,很亲切,很随和。在早市看到了满满的正能量,看到了家中的父老乡亲的淳朴和真实。我觉得自己不那么孤单了。
早市见闻散文
早上五点钟起床,骑单车赶早市去。
空气真新鲜!昨天下午刚刚下过一场大雨,空气如浣洗过一样清新,四周的松树、柳树、杨树,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堂来的灌木,都是那么洁净,鲜润!路上低洼处有积水,骑车飞越,划出一道带着白色“流苏”的水浪,感觉很爽!一路上经过三道刚铺好没几天就损坏了的减速带,路旁是青青的草地,甚至可以嗅到沁人心脾的草香,带着那么一点苦,可我就是偏爱这种青气。
公路上没有几个人,身心轻松地踏着车,感觉真不错!为了这新鲜的空气,为了这轻松的心情,舍弃了懒觉,也是值得。
早市上有附近屯子的农人起早来卖菜的,在路两旁摆上自家的菜蔬,或是一篮黑紫黑紫的茄子,或是几把碧绿碧绿的香菜,或是一筐尚带着黄花的青青的小旱黄瓜,或是几篓红艳艳的柿子,还有的带来几把带着露水的空心菜,几棵嫩绿的生菜……不一而足。人们上早市多冲这个而来。
我在前天的早市上,碰巧就买到一些上好的小米。一个四台子的老汉卖菜,旁边编织袋里有小半袋小米,他说:“我这是内蒙小米,朋友给的,搁家吃不了,怕过伏天长虫子,就带来卖掉。”我拿手抓上一把,重新放回后手上有很多粉状物,说明这小米确实不错。2.5元一斤,我买了四斤。意犹未尽,想想算了,好东西也不能贪多,就我和孩子喝粥,吃不了多少,买多该坏了。回家当即煮成粥,儿子素爱大米粥,不耐烦小米粥(以前都是在杂粮摊点上买)。这次却连声说好喝。我心中自是得意,感到买来的东西物有所值。那个香浓的淡黄的小米粥,真够地道!
市场内长长地几排固定摊贩,门可罗雀;短短的一行农人的菜担子,门庭若市,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此,有不少固定摊贩佯装是农人,也搬过来一些时令菜蔬,口中喊着:“快来看看!自家小园种的菜呵!”,也想分得早市生意兴隆的一杯羹。不过,这只能欺骗不常买菜的人,经常买菜的,一年四季在市场上走,那些长年在市场上的老面孔还是认得出来的。
市场是临时迁过来的,因为刚下过雨,泥泞的.很,简直无从落脚。过道上全是稀泥汤汤。我绕了个大弯,挑稍好些的路勉强进到里面,来到那家卖西红柿的摊前,问价,今天是一元一斤。只见大部分果实上都裂开了口子,但是这家的柿子确实味道纯正,好吃。每天总有一大群人围着这辆三轮车,挑挑拣拣。我挑了一些大致不裂口的,过秤,六斤。付过钱,看其他家的菜类,西红柿的份数倒不少,却少有人问津。看来人们还是识货的,吃过她家的好,记在心上,再来,还找她。
这家还有一个特点,从不吆喝。别的摊主见到人经过,都不由自主会喊上一嗓子:“买点啊?自家小园的黄瓜啊!新摘的啊!顶花带刺儿!”等话语,招徕顾客。这家从不,就在三轮车前站定了,人说:“今天的不太好啊……”她就回答:“是,就剩这些了,早上三点就来了,卖了四筐了!要好的,明天早上早些来,明天的果子好。”结果有人就放弃了挑选,口中说着明早再来,离开了。象今天早上的情况,来的人几乎每人都说一嘴:“哎呀!都裂了呢!”说归说,挑归挑。她也随声附和:“是,基本都裂了!前几天高温,这几天接连下雨,就裂成这样了!”她说的很平静,既不刻意表示对顾客的挽留,也没有显露出对果子的惋惜。我不甘心地问:“明天还有么?”她淡淡的说:“没有了,罢园了!要吃还得等二十多天,晚的一茬能上来。”她不主动开口说话,就在那里安静地看着人挑拣,安静地约称,安静地收钱。我想到一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她的摊位并不显眼,并且很靠里面,她又从不吆喝,从不夸赞自己的果实,但就是生意奇好。她不开口,货物自己会说话呢!
为了少踩泥水,返回时绕到学校一侧过,听到“嗒、嗒、嗒、嗒”的声音从那边传来。定睛一看,哦,原来是五六个职工围成一个圈,你一下我一下轮流接替踢毽子呢!有男有女,两圈人。看上去年纪都在三十岁以上。配合默契。这场景倒让我很振奋,我观望了一会,想到自己也曾买过一个毽子,在家门口踢过几次,就一直歇着了。看看他们,想想自己,我要敦促自己克服懒惰和害羞,把毽子踢起来,把绳子跳起来……
乡村早市散文
天不到五点,乡村的市场上就热闹起来。
生活在集镇上的家庭主妇,有的提着篮子,有的挎着便袋,就进入菜市。喜欢活动的健康老人开始登攀老街后面的石龙寺小山,准备进城的车“嗡嗡”的发动起来,奏响清晨第一道乐曲。来自乡下的菜农在菜市场摆开摊位,农妇们也把辛勤种出的葱蒜、瓜果象珍宝一样排在街道上,等待着来人挑选,那样子,完全是一副待价而沽的神情。集镇上人们,从早市开始了一天新鲜愉快的生活。
但是在10多年前,团堡集镇是没有早市的,因为人们还是紧抱着“赶场打铁,一天到黑”的旧观念,生活在集镇上的人爱贪恋点早床,乡下的农民也是要吃罢早饭,才把自己的产品慢慢往街上背挑搬运,到太阳靠西时才收场回家。进入改革开放的90年代初起,早市就悄悄在团堡集镇兴起,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兴隆。
放开市场经济以后,人们从争取最大效益中发现到“早”的重要。那些种蔬菜的村民说:“早就是钱!”所以凡是离团堡集镇10里以内的乡下农民,天没亮就或背或挑着自己头天就准备好的蔬菜特产,三五成群的邀约,一路嘻嘻哈哈的上路,进入集镇时天刚放晓,而这时来自利川城里的农副产品的收购者也恰好把车开拢集镇,这样,农户们的蔬菜特产往往能顺利的卖到他们手里,获得比白天好几倍的价钱,而收购的.另一方,也因为能早些赶回城里推销,同样能使自己收取的货物得到更高的利润。这样一来,乡下集镇的早市就自然形成了一道热烈的风景。其实,除开早市的经济效益因素外,早市上的东西最新鲜,比如一蔸白菜,早上水灵,到中午就嫣兮兮的了,这也是人们热衷于早市的一个原因。
早市很热闹。人群中除了经营买卖的双方,还有相当一部份是来逛早市的。镇上的老者、等待时间上班的机关工作人员、没有早课的学校老师、退休的老干部们,都爱一大早出去溜溜逛逛,把去早市说成“逛”早市,有的吃些零星早点,有的看看瓜菜新鲜,闻闻那些菜们发出的综合香气,显得悠闲自在,散漫平和,真是不亦乐乎。在这些“逛”早市的人中间,还不乏爱好诗词文学和热中于通讯报道的爱好者,他们在早市上迈着散漫的步子,东瞧瞧,西望望,张开机灵的耳朵探听着来自各方面的语言,捕捉着适合自己写作的信息,遇到熟悉的人,就停下脚步聊上一阵,还不时的与认识的摊主打个招呼,侃上几句。或者在早点摊下坐下来,吃个油饼、或喝碗豆浆······乡村的早市、对于那些含有“逛”味的们来说,简直像个生活小剧场,一边看别人表演生活秀,同时也在别人眼前表演自己。
吆喝,近年也成为乡村早市的一大特色。往些年,人们信奉“酒好不怕巷子深”,卖东西一般很少吆喝。现在人们做生意的方式变了,讲究推销产品,于是不管男女,都喜欢扯起嗓门呼喊。“来呀来呀,最新鲜的黄瓜,吃了美容健身的优质黄瓜,2元一斤啊!”“刚离土的包包菜,五块钱三斤,三斤五块!”“买得好不如买的巧,我的茄子是最新品种,是真正的环保美菜!”声音你长我短,你高我低,交织成动听的晨曲。这种吆喝是从特色和价格上来吸引顾客。还有另一种吆喝,比如那个买水果的青年汉子,他的吆喝却是:“香甜的大李子,不甜不要钱!”那个面前摆着一大挑鸡蛋的壮年人也在喊:“我这是自己喂的鸡生的,标准的土鸡蛋,假一赔十!”这是从质量上来拉拢购买者的人心。我也爱到早市上闲逛,一次我看到一个卖葡萄的青年,他的生意做得特快,小摊上剩余的葡萄不过二三斤。他见我站到他的摊子前,以为我是来买葡萄的。就吆喝说:“我的葡萄卖的三块钱一斤,眼前就只剩这点点,你扔五快钱就全部拿走。”他把“扔”字喊得很重,吸引得过往者不免多望几眼,有个老太婆觉得很发算,真的给5块钱就包走了剩下的葡萄。
团堡,一个不大的乡村集镇,但是他的早市确实是这样的富有魅力,充满活力。每当我看到这些生动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场面,不能不激起我创作的灵感,也激励我更加热爱火热的生活!
繁华的早市散文
我的家乡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人民广场南面有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在那条马路上有个规模相当的早市。早市的商品从食物到服装、首饰、盆栽的鲜花、布制的盆花、束花,小商品应有尽有。
服装有裤头、背心、鞋袜、半袖、短裤、长裤,本地加工的反季棉衣、保暖内衣等;床上用品有棉布、被罩、毛毯,沙发垫。所有的尚品价位都不高,所以卖得很火。
端午节前夕,我们路过老北京布鞋摊,看到老年人穿的一带鞋,我选了一双可心的,送给了我的婆婆,婆婆看到我给她买去了漂亮的鞋,很是高兴。看到婆婆开心,我的心里也特别舒畅。
吃的有瓜果蔬菜、冷鲜肉、早点、炒货、调味品……
看,满车绿得鲜亮的西瓜。满市场香味四溢的巴盟香瓜。绿色、橘黄的南瓜。又绿又嫩的青椒、尖椒。嫩灵灵的青菜、菠菜、小葱。紫得发亮的茄子,毛茸茸的红脸鲜桃。本地产的红灯笼似的西红柿、还有那长长的.嫩嫩的黄瓜等,所有蔬菜一种挨一种摆在马路两边。
不少农民大叔也赶着毛驴车走进了早市,他们的产品主要有土豆、小白菜、芥菜、香菜、野生的苦菜等。他们的产品也很受人们的青睐,因为现在人的健康意识都很强,觉得农民大叔的产品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所以毛驴车旁围满了买菜的人。
乔粉三元两个,鲜奶两元一斤,凉糕四元一斤。早点有饼子、麻花、面包、馒头片、饼干等。卖煎饼的现煎现卖,卖锡盟奶食的,奶豆腐、风干牛肉、奶油一应俱全。
远远望去早市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在早市东边马路南,有个东北口音的小媳妇在卖木耳。以前我买她的木耳得托人买。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我去胜兰服装店买衣服,看到她家泡的木耳特别好,经过打听,是在隔壁的鞋店老板的朋友那里买的。那个鞋店是丈夫同事的妻子开的,随后我也托她买了二斤。因为木耳是软化血管的,我们夫妻都是高血压,所以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黑木耳。之后我们买木耳都是通过鞋店,因为那个木耳是货真价实的东北木耳。去年那个东北媳妇把自己的产品搬到了早市,我们自己买着吃,还买了送人。有一年国庆,我们负了儿子的使命去包头会亲家,其中我就带了东北木耳送亲家。因为买的次数多了,我和那个买木耳的小媳妇渐渐熟了。有一次我们攀谈起来,原来她是吉林人,是嫁到内蒙古这个小县城的,她的家乡盛产木耳,开始是小打小闹,现在成了这个县城的木耳商。
这个早市我是亲眼目睹它是怎样发展到今天,是商贩自发形成的。回想2009年只有十几家卖菜的,都是些农民大哥,他们的四轮车上装的是土豆、萝卜、白菜、洋葱等农产品,他们站在广场东南那个十字路口,买主大都是晨练的人们。2010年商贩多起来了,产品也有所增加,顾客也多了。2011年早市形成规模,从蔬菜发展到肉类、小型服装等,城管干部开始管理市场。而今的早市吃的、穿的、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光顾这个早市的不仅是附近居民,有广场、体育场晨练的群众,还有来自四面八方专程赶早市的市民,到早市来的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2008年,我搬到新区居住,因为附近的商店商品不太新鲜,我常常步行好几里回旧城消费,来回一趟至少要两个小时,提着大包小包回到家的我,常常是大汗淋漓,腰酸背痛。自从有了早市,我的生活方便多了。我是早市忠实的顾客,我爱小城的早市。早市造福许多人,方便了市民,富了商贩,也搞活了小城的经济,它是小城的一大新鲜事物。
我衷心地祝愿我的家乡乌兰察布市化德小城的早市一年比一年更加繁荣昌盛。
★ 早市见闻
★ 早市优秀作文
★ 露水早市随笔
★ 早市见闻叙事作文
★ 散文朗诵技巧
★ 雨夜散文
★ 情感散文
★ 张小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