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蜀之鄙有二僧翻译(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聚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出处及译文
出处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译文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创作背景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答案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9- 13 题 (14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君之力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公亦以此自矜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D. 告之于帝
义不杀少而杀众 皆以美于徐公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
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10.C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 畚:______________
②汝之不惠 惠:______________
③帝感其诚 感:______________
④越明年 越: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2.D
3.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4.A
5.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②甲文以神话结尾,乙文以议论结尾。
文言文《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理解附答案
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②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为学》)
【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 ②去:距离 ③顾:难道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子何恃而往 ②越明年
25. 翻译句子:吾欲之南海,何如?
26.读了这段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答案(略)
文言文阅读理解:愚公移山与蜀之鄙有二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蜀鄙二僧》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人们订立志向,还不如四川偏僻地方的两个出家啊?
翻译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顺江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你一无所有,就别做美梦吧!”
可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惭愧得羞红了脸色。
评析
需要凭借的东西越多,就越多地被这些外物所限制;而不需要依靠什么外在的东西来完成自己的计划,也便更大程度上地获得了行动的自由。当初不知电脑为何物时,人脑的记忆力强得惊人,一旦发明了电脑,人们把信息一股脑地存在电脑里,又整天在那里担心,电脑什么时候会“卡壳”、“会生病”。物质的极大丰富所造成的表面自由,实际上正在远离生命原初的自由自在。
人穷志不短。蜀鄙的穷僧能只身到南海,凭的.就是“志”。相反,人富了却能丧志,蜀鄙的富僧不就如此吗?看来,决定事物成败的,是内在因素,而不是客观条件。
现实生活是,我们一定不要做那表面富有,头脑却空空的富僧,而要学习穷僧矢志不移、不畏难艰的精神。
蜀鄙二僧原文及翻译
蜀鄙二僧原文及翻译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⑨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①而往?”越明年②,贫者自⑩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④,可恃⑤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⑥者也。昏与庸⑦,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⑧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阅读练习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子何恃而往?
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参考答案
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4.对比,立志。
注释
【注释】
①恃:凭借。
②越:到。明年:第二年。
③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难道,反而。
④聪:耳朵听觉灵敏,引申为有智慧。 敏:反应迅速,引申为机智。
⑤恃:凭借。
⑥败:衰弱,颓废。这里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自己荒废。
⑦昏:糊涂。庸:平常。 这里指不聪明,才华不出众。
⑧限:限制。
⑨之:去,往,到。
⑩自:从。
24鄙:边境
25.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的海上。
26.瓶:水瓶。
译文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想要买舟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评析
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采用的是一种对比。
需要凭借的东西越多,就越多地被这些外物所限制;而不需要依靠什么外在的东西来完成自己的计划,也便更大程度上地获得了行动的自由。当初不知电脑为何物时,人脑的记忆力强得惊人,一旦发明了电脑,人们把信息一股脑地存在电脑里,又整天在那里担心,电脑什么时候会“卡壳”、“会生病”。物质的极大丰富所造成的表面自由,实际上正在远离生命原初的自由自在。
人穷志不短。蜀鄙的穷僧能只身到南海,凭的就是“志”。相反,人富了却能丧志,蜀鄙的富僧不就如此吗?看来,决定事物成败的,是内在因素,而不是客观条件。
现实生活是,我们一定不要做那表面富有,头脑却空空的富僧,而要学习穷僧矢志不移、不畏艰难的精神。
人不仅要树立志向,还要付出行动。在付出行动的同时,要凭主观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由“天下事”推论“人之为学”,是从一般到个别,由一个普遍道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辑推理。都用一问一答,句子对称整齐。)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很有说服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这一部分以事喻理。故事的内容主要写对话。对话最能表现两个和尚不同的主观因素,最能证明论点,证明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启示: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这篇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
蜀鄙二僧原文翻译
《蜀鄙二僧》是清代彭端淑创作的一篇文章,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文集》,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人们订立志向,还不如四川偏僻地方的两个出家啊?
译文: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顺江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你一无所有,就别做美梦吧!”
可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惭愧得羞红了脸色。
评析:
需要凭借的东西越多,就越多地被这些外物所限制;而不需要依靠什么外在的东西来完成自己的计划,也便更大程度上地获得了行动的自由。当初不知电脑为何物时,人脑的记忆力强得惊人,一旦发明了电脑,人们把信息一股脑地存在电脑里,又整天在那里担心,电脑什么时候会“卡壳”、“会生病”。物质的极大丰富所造成的表面自由,实际上正在远离生命原初的.自由自在。
人穷志不短。蜀鄙的穷僧能只身到南海,凭的就是“志”。相反,人富了却能丧志,蜀鄙的富僧不就如此吗?看来,决定事物成败的,是内在因素,而不是客观条件。
现实生活是,我们一定不要做那表面富有,头脑却空空的富僧,而要学习穷僧矢志不移、不畏难艰的精神。
读《蜀鄙二僧》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蜀鄙二僧》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言文,名叫《穷和尚和富和尚》,它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它的主要内容是: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他们都想去南海。穷和尚要用一个喝水的.瓶子,一个吃饭的泥盆去。而富和尚则要租一条船才能去。结果,一年后,穷和尚已经从南海朝圣回来,富和尚却还在为租赁船只筹钱。
这两个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富和尚有钱,但他不敢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梦想,老是想着条件“更成熟” 。但穷和尚不这么想,他认为,不管多难的事情,用心做,不惧怕,什么事都能做成。哪怕身无分文,哪怕一路化缘乞讨。即使只有水瓶和泥盆,一样能帮助他实现心中的梦想。所以,天底下的事没有难易之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生活中也是这样,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光想不做,到头来什么都没有。作事要用心去做,把事情做好,不然的话容易的事也会变成难事。有时勇敢的闯一闯,比总是等待机会要好得多。我们一定要自己创造机会!
这一篇文言文,教给我的可真不少,古人真有智慧。
评:此为《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的故事。写的还可以,语句比较通畅。但是倘让我选择,我还是选富僧的做事方式。南海可去,美国可去乎?一瓶一钵可去南海,但一瓶一钵可去美国么?所以要做到:“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则还是有知识,有金钱,有内功才行,这些攒足了,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坐飞机去南海,去美国。坚持梦想和采用聪明的方式并不违背,磨刀不误砍柴工吗,这才是有心人的思维方式。
★ 送南海僧游蜀,送南海僧游蜀张?,送南海僧游蜀的意思,送南海僧游蜀赏析
★ 黔之驴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