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送僧归日本》诗词翻译及鉴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明烛天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钱起《送僧归日本》诗词翻译及鉴赏(共含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明烛天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钱起《送僧归日本》诗词翻译及鉴赏

篇1:钱起《送僧归日本》诗词翻译及鉴赏

钱起《送僧归日本》诗词翻译及鉴赏

《送僧归日本》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钱起。古诗全文如下: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前言】

《送僧归日本》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作品。此诗写作者送别日本僧人,表达了对日本僧人不畏艰难精神的敬重,赞颂了日本僧人品格的圣洁和道行的高尚。诗之写法别具一格,诗句清丽,音韵和谐,由于被送的是归日本的.和尚,句句运用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

【注释】

⑴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住:一作“至”,一作“去”。

⑵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一作“东途”。

⑶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一作“浮云”。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

⑷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一作“法船”。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⑸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⑹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⑺惟怜:最爱;最怜。一作“惟慧”。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一作“一塔”。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翻译】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鉴赏】

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

“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

“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

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本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

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篇2:唐诗:钱起 《送僧归日本》

作者: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注解】:

1、上国:这里指中国。

2、水月:佛教用语,比喻一切象水中月那样虚幻。

3、惟怜:最爱;

4、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韵译】: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评析】: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前两句不写送归,而写来处三、四句才暗示归途邈

远。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

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

“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

篇3:钱起《送僧归日本》古诗赏析

钱起《送僧归日本》古诗赏析

《送僧归日本》唐代: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译文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注释

⑴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住:一作“至”,一作“去”。

⑵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一作“东途”。

⑶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一作“浮云”。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

⑷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一作“法船”。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⑸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⑹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⑺惟怜:最爱;最怜。一作“惟慧”。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一作“一塔”。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鉴赏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此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并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全诗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篇4:《送僧归日本》钱起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送僧归日本》钱起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送僧归日本》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作品。此诗写作者送别日本僧人,表达了对日本僧人不畏艰难精神的敬重,赞颂了日本僧人品格的圣洁和道行的高尚。诗之写法别具一格,诗句清丽,音韵和谐,由于被送的是归日本的和尚,句句运用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

作品原文

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⑴,来途若梦行⑵。

浮天沧海远⑶,去世法舟轻⑷。

水月通禅寂⑸,鱼龙听梵声⑹。

惟怜一灯影⑺,万里眼中明。

词句注释

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住:一作“至”,一作“去”。

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一作“东途”。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一作“浮云”。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

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一作“法船”。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最爱;最怜。一作“惟慧”。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一作“一塔”。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白话译文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创作背景

唐代国势强盛,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来到中国,还有不少僧人同来学习文化、技艺,求取佛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即将回国的僧人的,当时诗人在长安。

作品鉴赏

唐时与日本国际交往频繁,有许多日本人来中国学习或作官,唐人集中多有寄赠日本人的 篇章。诗人送一位回国的日本僧人,赞扬了僧人不畏艰险,勇敢实现自已理想的精神,因为是写僧人,所以用了许多佛家术语。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日本僧人,具有特殊性,故诗之写法也很特别。当时,日本派了不少遣唐史来到中国,还有不少僧人同来,学习文化、技艺,求取佛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

诗的前四句写日僧“浮天沧海远”来华,实属不易: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随着因缘和合,您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一路烟雾苍茫,船只就像在睡梦中航行。“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

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天寥廓,航船驶向远处一望无际的大海;超凡脱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矫捷,一身轻松。“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

后四句写日僧“万里眼中明”归国,普渡众生:

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水中澄澈空明的月亮,亦通晓清寂澄静的禅理;海中的鱼龙等众多生灵,也会出来倾听你诵经的佛音。“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最可爱的是船头那一盏佛灯,纵然是万里之遥,它光照在人的心中,眼前永远是一派璀璨光明。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

本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大海展开想象,笔底含情。它通过生动景物的描绘和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作者简介

钱起(722?—780年),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区)人。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登进士第,曾任蓝田尉,官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有《钱考功集》。

篇5:《送僧归日本》诗歌鉴赏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注解

1、上国:这里指中国。

2、水月:佛教用语,比喻一切象水中月那样虚幻。

3、惟怜:最爱;

4、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译文: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赏析: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前两句不写送归,而写来处三、四句才暗示归途邈远。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

篇6:《送僧归日本》古诗原文及鉴赏

《送僧归日本》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

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

【出处】

唐·钱起《送僧归日本》。

【意思】

水中明月同您清寂空明的禅心相通,海底鱼龙也跃出碧波聆听您诵梵经。

【全诗】

《送僧归日本》

[唐].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赏析】

颈联的'描写为上一句关于这位僧人的品格作了注脚:“水月通禅观, 鱼龙听梵声。”禅观即寺院,日僧东去,所乘坐的只有船只,并无寺院。然 而“水月通禅观”,既是写实,亦是写佛法。船在水面,孤寂地航行,只有船 下之水与天上月亮在水中的投影,能够连通僧人的禅观之地——东归之 船。日僧持律精严,晚间持经念佛,并不拉下每日功课,而佛声梵唱之声, 吸引得水中鱼龙升至水面,静心潜听。这两句写日僧持律精严,在东归之 船上仍不废顶礼佛祖。从另一个层面看,水月象征的水中之月,颇有禅 意,《佛说大净法门经》 曰:“于是文殊师利复问其女:‘又当云何观于色身? 答曰:‘犹如水中之月影也。’”后世严羽以禅喻诗,即取水月之喻。

篇7:《送僧归日本》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僧归日本

朝代:唐代

作者: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译文: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注释:

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住:一作“至”,一作“去”。

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一作“东途”。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一作“浮云”。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

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一作“法船”。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最爱;最怜。一作“惟慧”。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一作“一塔”。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鉴赏: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此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并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全诗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创作背景:

唐代国势强盛,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来到中国,还有不少僧人同来学习文化、技艺,求取佛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即将回国的僧人的,当时诗人在长安。

篇8:《送僧归日本》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古诗简介

《送僧归日本》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作品。此诗写作者送别日本僧人,表达了对日本僧人不畏艰难精神的敬重,赞颂了日本僧人品格的圣洁和道行的高尚。诗之写法很特别,诗句清丽,音韵和谐,句句运用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

翻译/译文

随着机缘来到中国居住,来的路途就像在梦中游走。来自远处茫茫大海,就像浮在天际,去时乘着法舟轻快地离去。水中月与清寂澄静的境界相通。海中的鱼龙也来听你诵经。最爱这盏佛灯,万里之遥,眼中仍然明亮。

注释

⑴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

⑵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

⑶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一作“浮云”。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

⑷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⑸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象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⑹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⑺惟怜:最爱;最怜。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赏析/鉴赏

唐代国势强盛,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来到中国,还有不少僧人同来学习文化、技艺,求取佛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即将回国的僧人的,当时诗人在长安。

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本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用了很多佛家用语,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篇9:唐诗《送僧归日本》

年代: 唐 作者: 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注解】:

1、上国:这里指中国。

2、水月:佛教用语,比喻一切象水中月那样虚幻。

3、惟怜:最爱;

4、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韵译】: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篇10:《送僧归日本》原文及译文

钱起〔唐代〕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送僧归日本》古诗译文及赏析

钱起——《归雁》

送韦信爱子归觐,送韦信爱子归觐钱起,送韦信爱子归觐的意思,送韦信爱子归觐

归园田居·其二诗词鉴赏

韩愈《送湖南李正字归》鉴赏及译文

《中山孺子妾歌》诗词翻译及鉴赏

陶渊明诗词鉴赏《归园田居 其一》

和归工部送僧约,和归工部送僧约韩愈,和归工部送僧约的意思,和归工部送僧约

送赞律师归嵩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何遁山人归蜀翻译及赏析

钱起《送僧归日本》诗词翻译及鉴赏(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钱起《送僧归日本》诗词翻译及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