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中教案(共含14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妹空发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 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 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
对于“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配乐朗诵。
1.配乐师范读。
2.指生配乐朗诵。
3集体配乐朗诵
四、本课总结: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五、课后练习题
1、此诗的作者是 ,他和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
7、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
8、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10、此诗中,王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予远方朋友,表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赏析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赏析】
离别时的不舍与痛苦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抛弃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9-20题。(4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注】,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曛:昏暗
18.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两首诗都是唐诗,其中第一首是律诗,第二首是绝句。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两者的偶数句都要求押韵。
B.王勃诗的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一个“望”字已经透露诗人对朋友远行的关切之情。C.王勃诗的尾联描写二人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挥泪告别、泣下沾襟的情境,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
D.高适诗的三、四句是对朋友的安慰和勉励,格调昂扬向上,情感积极乐观,与王勃诗的第三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1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别董大》一诗的前两句。(2分)
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9-20题。(4分)
19.C【2分】
20.这两句(采用白描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黄云、落日、北风、飞雪、孤雁等典型意象,营造出苍凉雄浑的意境(描绘出黄昏时分日色昏暗、千里黄云蔽天、北风吹雁、大雪纷飞的苍凉景象);烘托出离别时的感伤(凄凉、惆怅、依恋不舍等)/对朋友远行的关心牵挂。【共2分,描述意境(画面)1分,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原文
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是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的,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的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的。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的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的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赏析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的与友人出发的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的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相关阅读:改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夕阳西下,天淡淡的,冷冷的。在曲折的小道上,我和友人相对而站,谁也不愿多说一句话,仿佛空气此时也停止了流动。友人即将离京而去,彼此之间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远处海鸟深沉的鸣叫,惊醒了我和友人。夕阳染红了如血的天空,遥望五津渡口,只见一片烟雾弥漫。我先开了腔故作轻松的说道:“要说这离别的心情嘛,咱们都一样,谁不是背井离乡,出来做官呢!其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男子汉志在四方,在哪都一样!”友人听了轻轻的抬起头,皱着眉头欲言又止,两只手死死的抓紧包袱。顷刻间,我看到友人那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惆怅和不舍,带着泪痕的脸上,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凄别的感伤。仿佛在说:“我真的不舍和你分开。”我读懂了他的心,微微一笑抓紧友人的手,随口轻吟了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听了这句话,友人点点头,微微的笑了笑,笑中带着些丝丝的苦意,眼眶里有忍不住的泪珠。
望着眼前“念天的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友人,我强装笑脸说道:“哎,咱们大男人可不能像小女人那样,在分手时沾湿手巾啊!”友人听后,如释重负般深呼一口气,动了动喉咙将泪珠咽下。深情的说道:“我走了,保重!”“你也保重!”我们互相报以微笑,那微笑,美丽而又安详。四只手紧紧的扣在一起,暖暖的,重重的。
猛的,友人抽出与我紧握的手抓起包袱,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的走向远方,我在心里默默的说着:“朋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勇敢的往前走吧,我会用微笑永远陪伴你!
远处,传来海鸟的鸣叫,夹带着几分欢悦,此时的夕阳染红了天空,暖暖的,甜甜的……
【原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一作“蜀州”。据《旧唐书地理志》:“剑南道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县置。”垂拱二年为公元686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⑵城阙(què ):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辅三秦:一作“俯西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⑷君:对人的尊称。
⑸宦(huàn)游:出外做官。同:一作“俱”。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这句意思是像小儿女那般挥泪告别。
【作者简介】:
王勃简介与生平(本站最新考证) 王勃描写天地山水的诗。
【朗读节奏划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约作于乾封(唐高宗年号,公元666年正月―668年二月)年间,是王勃为送别一位到蜀地任县令的杜姓朋友而作,是其游蜀之前供职于长安时期的作品。
【翻译】: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翻译二】:
在三秦护卫着的长安城,遥望五津的风尘烟雾。
跟您离别的心情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不要在分别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样,一起哭得泪水沾湿了手巾。
【简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形式整齐,平仄协调,对仗工稳。首联写景,描绘送别时的环境;次联点题,突出诗人自己与杜少府的共同点;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强调友谊的真诚与持久,鼓励友人乐观对待人生,展现出诗人的宽广胸襟;尾联继续劝勉朋友,壮其行色,鼓其勇气。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诗人以朴实、洗练的语言,表达出真实、自然、亲切、豪爽的感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白话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赏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鉴赏】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不要效仿。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
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赏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人生如寄聚散匆匆,古往今来多少文字写尽别离之痛,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可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八行四十字,以深情豪迈之态恣意汪洋,拂去寂寥惆怅,扫尽萎靡气象,别来一种格局,重构一种风尚。
首联写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在点明送别之地的同时,体现了作者眼界之高远,胸次之辽阔。一个“辅”字和一个“望”字,让无边景色真实可感。景中含情,由近及远;情中喻景,由实及虚。有城阙之庄严,三秦之沧桑;有风烟之缥缈,五津之迷离。整首诗起势宏阔,意境高华,为下文的承、转、合奠定了基础。
颔联写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整个文笔从自然景观,进入社会层面,这一句是比较平实的写作。视觉上来说,是从千里高空回落到送别的现场。所谓“同是宦游人”,交代了双方惺惺相惜开创未来的心态。虽是别离,但作者正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时节,对彼此的未来都充满了期许。一首诗,句句是高山大海,也不能显示山之高海之阔了。若音乐只有高音没有低语,岂有旋律可言。若生活只有激情,没有沉静,哪有和谐可说。这里颔联承接首联,婉转低回,充分为颈联铺垫。
颈联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颈联是全诗精华,一峰突起。此句一出,气象斑斓,境界顿觉悠远。此句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如同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样,化用前人名句,别出心裁,赋予它新的意义,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所以千年不绝,绵绵永续,就在于它做到了“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近几日,为了写作《中国诗歌之美》和《伟美人生》上卷,思维经常被打穿,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呢?见识,时间,健康,我觉得这三点无论对古代诗人,还是对现代名士,都具有相同的意义。首先见识:只有视野开阔的作者才有思路开阔的诗篇。王勃少年便有神童之誉,不但文采开唐之新风,学问也是享誉海内,若内心无此气魄见识,纵读书万卷,也难有此神来之笔。其次时间:生命就是时间延续,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应该是最好的。这一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可为明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少年、青年和中年、暮年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言行相应截然不同。再则健康:不妨看看“老病有孤舟”的杜甫是如何悲叹“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病中之人自然难免触景伤怀悲鸣悲叹。写作此诗时,王勃正青春年少,少年得志,人称神童,送别朋友,踌躇满志,憧憬宦途,生命、健康正步向巅峰,期待完美绽放,所以写出如此气干云霄的诗句,充盈活力,充溢自信。这是王勃用笔谱写的激昂的青春之歌。一首诗的高妙动人之处,在于真实地艺术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王勃无疑做到了,千年之后的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万里胸襟是何等样的开阔与自信。
尾联写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里又从思幻的未来拉回到现实中去。送别的友人不知何时才能再相逢,即便是鸿雁可以传书,信札可以寄情,但无论如何不如相逢时一颦一笑可触可感的真实。在此王勃没有简单地贬斥儿女之情,而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升华了这种人之常情。他用山川河流的历史感,用彼此创业的励志心,用胸襟无限的空间意识,把离别的悲伤升华为一首壮丽的歌行。这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别,也不是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的悲情之别,亦不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之别。此一别,充满了作者内心洋溢的积极入世的情怀,充满了作者来日相逢于平步青云的期许。生命中许多时候不在于你处于怎样的境地,而在于你的心处于怎样的高度,你的心向往着怎样的未来。洒泪也好,笑别也好,都是生命中美的存在,因为有真实的感情,有真实的朋友,有可以思念的彼此。也许生命中支撑我们的,是万里之外的朋友,是寄托在思想深处万里比邻的自己。
我选择赏析的任何一首诗歌,都不是为了填充一本书来混文字的,也不是为了说教硬把古人的胸怀改用现代人的语言为他说话。这首诗的意义,我是想和朋友们一起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点是一个人的境界见识高的时候,同样的遭逢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一点王勃做得很好,本书稍后章节中的苏轼做得更是登峰造极。第二点就是对时间的思考,在这里就是对青春的思考。当你觉得某一件事该做的时候,那就立刻去做,当然前提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个“对”,是相对的“对”,不是绝对的“对”)。因为时间是不可回溯的,你一旦错过这个时间,便再也找不回当时的你了。这不是人生虚无及时行乐的论调,也不是说盛年不重来一日再难晨的勤勉,而是说无论是要写诗歌,还是要经历苦乐,都不要等。很多事,错过了,就永远地错过了。纵使王勃不英年早逝,宦海浮沉历经苍凉的他也许能写出更多《别薛华》,但是这种英气逼人充溢青春之美的离别之诗,恐怕再也写不出来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谢谢远方的你能够阅读这篇文章,祝愿每一位与我心灵相通的朋友,在时间的长路上,健康快乐地生活,有千里的视野,有万里的胸襟,把生命中的悲伤化作前行的力量,不辜负年华,不辜负岁月,永远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尊敬的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考试重点诗句
1、诗中带给我们壮阔的意境,奠定感情基调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诗中意似悲凉而胸襟旷达的句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离别让人惆怅,但只要友情在,心境就十分豁达,所以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诗中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不要存儿女之态,表现出一种大丈夫气概的诗句:两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重点字词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修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运用了对偶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相信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乐观豁达的胸怀。
首联和颈联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宦,做官。宦游,是外出做官。这两句的意思是是,今天我们分别,心中都充满了离情别绪,我们俩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地做官的人。
因为是好朋友,所以我舍不得离开你,可是你又不能不离开;因为都是做官不自由的人,所以我更能理解你的心酸悲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指朋友。海内,指整个中国。古人认为自己在世界的中央,周围都是大海。天涯是天边, 极远的地方。比邻, 即近邻。
这两句的意思是, 如果有真正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彼此远隔天涯海角, 也会像亲近的邻居一样。
要与朋友离别了,诗人不是没有悲伤,但如果一味沉溺在悲伤中,王勃就不是王勃了。年轻的诗人心胸开阔,乐观豁达,他告诉朋友:真正的知己互相理解,心意相通,不管年龄、地位、身份如何,它都不会阻隔彼此的友情。人一旦有了这样的朋友,即使你在天的那边,我在天的这边,也没有什么好伤心的。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是不必的意思。歧路,岔路口,指分手的地方。儿女,指年轻的男女。 巾,是古人用来裹头或者缠束衣服的腰带等。沾巾,泪水沾湿了布巾。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们不必在分手的路口,像那些年轻人一样挥泪告别,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胸怀更开阔一点。
在这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歌颂了朋友之间友谊的真诚与长久。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经得起时间与空间的考验。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问世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便成为了表达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名句,到现在仍然常常被人们引用。
(四)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22.“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文解释】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词语解释】
城阙:指京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项羽灭秦后,曾把关中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史称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诗文赏析】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