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病虫害防治生态经济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环城路电线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浅谈病虫害防治生态经济论文(共含15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环城路电线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谈病虫害防治生态经济论文

篇1:浅谈病虫害防治生态经济论文

浅谈病虫害防治生态经济论文

病虫害是阻碍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而且也影响了生态平衡,危害了我们生存的环境,那么在现在这个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显得至关重要,以往靠药物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已经变得不科学了,它在杀虫的同时对农作物或其它树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害,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以致于既能有效的防虫也能保护其他生态,促进整个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发展[1-2]。

一、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一)科学的规划,选择合理的搭配方式

不管在种植农作物还是树木,都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农作物的种植要考虑到环境是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应该在降水少的地方种植旱作物,降水多的地方种植水稻等;种植树木要考虑到是否对城市的大气污染有益,是否能够更好的净化空气,最大限度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物是多样性的,合理的安排种植,形成自己的格局,不仅会降低病虫害的入侵也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二)利用生物的天敌相互影响

任何病虫害都不是王者,他们都有自己的天敌,我们要很好的利用天敌来阻挡病虫害的来袭,更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比如说农作物种植后经常有病虫害的入侵,这个时候青蛙就是它的天敌,青蛙的防护效果好,能够长期的控制害虫的扩散,而且对农作物没有本质上的危害,在防治病虫的同时并没有降低农作物的质量;种植树木时,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分泌物来对病虫进行有效打击,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每种植物的分泌物对哪些种类的病虫有危害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病虫害的入侵,保护了生物。

(三)、使用生态、无污染的农药

农药杀虫是最为普遍、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但是有毒的农药在防治病虫的同时也对生物造成了危害,所以应该对有毒的农药禁止,推广无毒,无污染的药剂,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农药都不会对坏境或生物造成很大的污染,为了共同的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希望大家使用这些生态农药,不能为了节约经济成本而损坏经济建设,这是不科学的[3-4]。

二、病虫害防治对生态影响

(一)病虫害防治对生态的有利影响

病虫害的防治,减轻了对农作物的危害力,农作物能够很好的生长;植物也能够很好的生长,一方面可以净化空气,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的吸收,减轻空气中危害物生人体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美化城市的环境,有利于构件绿色城市;对整个生态环境起到了平衡用。

(二)病虫害防治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生态环境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的生态的保护也越来越严格,病虫害的防治越来越重要,大量的杀虫剂被人们使用,不管是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还是为了保证植物的生长,杀虫剂被广泛使用。但是,有些杀虫的危害是很大的,很多人为了节约成本使用有毒的杀虫剂,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对人的健康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

三、病虫防治的'经济效果

(一)病虫防治对经济有利影响

病虫害的防治对农作物来说,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些利用病虫天敌的做法更是大大的节约了经济成本;对植物来说,保证了植物的顺利生长,对城市的净化起着关键作用,减少城市对污染物处理的投入。

(二)病虫防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国家对有毒杀虫剂的禁止,对无毒、无污染药剂的推广,加大了资金的投入,病虫防治的成本都提高了,大笔资金的投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经济水平的提高。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生态建设日趋重要的环境下,病虫防治也就成为发展生态平衡的必然趋势,只有努力的与病虫作斗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才能更好的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环境建设,笔者提出,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是关键的,要针对病虫害对生态及环境的影响研究出更好的应对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有更好的认识,对病虫害防治提出更好的应对策略。

篇2:生态经济论文

1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分布

1.1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的地位

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面积35万km2,平均海拔200m以下,辽阔坦荡,沿河多沼泽。

包括三江、松辽、辽河平原。

黑龙江省的平原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占东北平原60%以上。

华北平原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面积30万km2,海拔100m以下,土层深厚。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长江冲积而成,面积16万km2。

平均海拔在50m以下,湖泊众多。

珠江三角洲平原位于广东中南部,由珠江在入海处冲积而成,面积1.13万km2,平均海拔50m以下。

1.2三江平原概况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总面积10.88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3.20%,海拔50~200m,地势低洼,沼泽湿地丰富,土壤主要为草甸土、白浆土和黑土,年均气温1~4℃。

无霜期为120~140d。

年降水量为500~650mm。

完达山脉将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4.25万km2(狭义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

山南8800km2(兴凯平原),由乌苏里江与兴凯湖共同冲积而成。

三江平原区内共有23个县市,分别为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市及其所属的县市,和牡丹江所属的穆棱市、哈尔滨所属的依兰县。

三江平原森林主要分布在周围低山、丘陵及完达山区域,原生地带性森林是阔叶红松林,目前红松仅零星分布在山脊的陡坡上,平原区只零星分布小面积的岛状林。

森林面积252万hm2。

天然沼泽湿地面积134.7万hm2。

1.3松嫩平原概况

松嫩平原是松辽平原的一部分。

位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及松辽分水岭之间,由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大部分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面积为15.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2.84%。

地势平坦,土壤主要为黑钙土、黑土和风沙土。

年均气温2~6℃,年均降水量约450mm,而年蒸发量却为1200~1400mm。

海拔100~200m。

松嫩平原黑土农业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包括五大连池、嫩江、绥棱、庆安、五常、阿城、宾县、巴彦、木兰、讷河、依安、克山、北安、

克东、拜泉、海伦、绥化、望奎、哈尔滨、双城等20县(市),脆弱带农业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包括齐齐哈尔、龙江、泰来、甘南、

富裕、绥化、安达、肇东、兰西、青冈、明水、大庆、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因自然灾害(洪水、干旱和风蚀)和人为干扰(过度开垦、草场过牧和石油开发),平原西部是我国东北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区之一。

除低山丘陵地区分布一些低质次生林外,核心区主要是农田防护林,是黑龙江省平原森林的主体,也称西部林业。

2黑龙江省西部主要自然特征及荒漠化现状

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包括齐齐哈尔、大庆和绥化地区。

年平均气温0.7~4.2℃,无霜期122~152d。

从科尔沁沙地到小兴安岭西缘,在46°~48°N区内,气候、土壤呈梯度变化。

2.1降水特征

西部年降水量340~600mm。

泰来、杜蒙340~400mm,齐齐哈尔、安达、林甸、甘南400~450mm,明水、拜泉、大庆450~500mm,绥化、巴彦500~550mm、庆安550~600mm。

2.2风特征

松嫩平原西南部年均5级以上风日数约100d,8级为19~24d,西部受大兴安岭阻挡,年平均风速不足3.0ms-1。

从科尔沁沙地到小兴安岭西缘,在46°~48°N区内平均风速:泰来、杜蒙、齐齐哈尔、安达、大庆、林甸、明水、肇州、巴彦、

绥化4.0ms-1以上,哈尔滨、绥化、甘南、拜泉、北安、庆安3.0~4.0ms-1,铁力、嫩江3.0ms-1以下。

2.3土壤特征从泰来到庆安,土壤变化复杂,梯度分布基本为沙土、风沙土、草甸土、栗钙土(白干土)、黑钙土、黑土、暗棕壤。

中间不规则的分布沼泽土和水稻土。

大庆和绥化地区还呈岛状分布大量的碱土。

2.4土地沙化现状

干旱区的流沙堆积形成沙漠,半干旱区沙化形成沙地。

科尔沁沙地是中国最大的沙地,面积约5.06万km2。

嫩江沙地位于松嫩平原西部的嫩江下游区域,在黑龙江省包括齐齐哈尔、泰来、杜蒙、甘南等地,面积为59.6万hm2,固定沙地约占2/3,目前仍以100km2/年的速度蔓延。

潜在沙漠化土地约占沙地的56%,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占36%,强烈发展的占7%,严重的约占1%。

向西已到亚湿润草原与森林草原,向东已到黑土农业区,严重威胁着黑土地商品粮基地。

2.5土地盐碱化现状

世界盐碱地面积约9.56亿hm2,中国9913.3万hm2,占10%。

松嫩平原盐碱地以苏打盐碱土为主,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之一,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盐碱化土地面积逐年增加,盐碱化程度不断加深。

目前,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面积已达320×104hm2,而且仍以每年2×104hm2的速度增长.新增的盐碱化土地主要来自于草原盐碱化,

其次是由于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耕地盐碱化和沼泽湿地盐碱化。

3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意义

生态经济型林业是现代林业的.集中体现,其宗旨就是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本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原则,农、林、牧、

副合理布局,多林种、多树种、种养相结合,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多结构的复合型林业生产体系,既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又创造经济效益的人工林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平原林业体系。

3.1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的先进性

由于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治理灾害与农业生产的高度统一、环境保护与农民利益的高度一致、

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有机结合、遵循了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立足于现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采用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

生产的果品(产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可持续经营,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是平原林业最科学的经营方式。

3.2建设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的对策

3.2.1采取老林改培、新林构建并举的原则。

3.2.2坚持经济、生态效益并重的方针。

3.2.3坚持经营者投资、国家补贴的经营体制。

3.2.4坚持统一规划、自主经营策略。

3.2.5科学选择经营模式(果品、饲料、肥料、木材、药材)。

3.2.6构建林产品产供销平台,可持续发展。

3.3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的经济效益

3.3.1速生丰产林基地

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光照丰富、劳动力充足和交通方便,农田林网是最佳的速生丰产林基地。

黑龙江省天然山杨和大青杨径生长平均为0.4cma-1,而银中杨达1.5cma-1。

蒙古栎材质坚硬、纹理美观、具有抗腐耐水湿等特点,是高档家具木材。

种仁的总糖含量占55.44%,(食用玉米总淀粉含量为68.55%)单宁含量达7.24%,产量0.5~0.75thm-2。

橡子种仁蛋白、脂肪含量均高于玉米。

种仁所含淀粉可用于纺织浆纱、酿造酒精,单宁可用于红酒酿造及工业原料。

3.3.2农畜的饲料和肥料基地

花棒地上部分干物质粗蛋白含量达14.32%、小叶锦鸡儿为17.01%、沙拐枣为10.07%、尖叶胡枝子为15.08%、紫穗槐为14.31%、苜蓿为10.52%。

紫穗槐叶子粗蛋白含量测定达23.2%[25]。

而食用玉米仅11.56%。

胡枝子播种第2年,枝叶干质量达6151.36kghm-2a-1,成熟植株达16.92g株-1。

小叶锦鸡儿在嫩江沙地不同立地4~9年群落地上生物量为504.4~1927.68kghm-2a-1。

花棒群落4~9年生物量可高达6885kghm-2a-1。

紫穗槐1000kg嫩枝叶,含氮素13.2kg、磷素3.0kg、钾素7.9kg[20],沙地平茬1年紫穗槐生物量最高可达2.93kg丛-1,以最佳密度以3600株hm-2(3030~3630)计算,产量可达10thm-2a-1以上。

3.3.3生产林特产品樟子松嫁接红松苗造林培育红松果林。

红松优良无性系果用林营建后5~7a初步结实,高枝嫁接2a就可结实。

无性系红松果用林的结实期可达180a以上。

优良无性系红松果用林定植(630株hm-2)后,9年间年均产种量为451.3kghm-2,平均每个球果质量为0.4kg,可产籽0.1kg,平均出种率为25%(人工果园种子千粒重达700g,野生的种子350g)。

的松子价格达30元kg-1,经济效益可达13539元hm-2。

山杏实生苗4~5a后开始结实,嫁接苗2a后开始结实,10a左右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可达30~40a。

吉林省西部地区栽植“薄壳l号品种,每hm2沙地可栽植1000~1200株,盛果期杏核产量可达3500~4000kghm-2,按目前市场价10元计算,产值可达3.5万元hm-2以上。

沙枣栽培密度以3000株hm-2为好,以最低结实量5kg株-1计,可产果实15000kghm-2,可出沙枣面9000kg(果粉与果核比例约6∶4),

50kg沙枣面可出60°沙枣酒12.5kg,可产2250kghm-2,按20元kg-1计算,可创产值45000元hm-2,木材坚韧细密,可作家具。

辽宁省建平县栽植大果无刺沙棘,栽植密度(雌株)为1359hm-2,果实产量达8~12kg株-1,10500~15000kghm-2。

叶子产量7.03kg株-1。

内蒙古沙棘净果收购价为2.6元kg-1,叶子1.5元kg-1。

果实产值可达27300元hm-2,叶子14330元hm-2,合计41630元hm-2。

4黑龙江省西部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建设策略

黑龙江西部平原从科尔沁沙地到小兴安岭西缘,农田防护林按功能基本可分为固沙、防风固沙和防风三部分,按结构基本可采取3种模式。

4.1固沙型防护林

在沙区前沿。

采用疏透模式,直接固定沙丘、锁封沙面、拦截沙粒。

经济树种可选择花棒、小叶锦鸡儿、胡枝子、沙棘,乔木可选取榆树。

4.2防风降沙型防护林

沙区与农田交错过渡地带。

采用紧密模式。

进一步拦截、削弱风沙流。

经济树种可以选择山杏、沙枣、枸杞,乔木可采取杨树。

4.3防风型防护林

在基本农田区。

采用通风模式。

栽培高大乔木,系统削弱风速。

可以选择蒙古栎和樟子松嫁接红松。

黑龙江省西部森林生态系统是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粮食安全的绿色屏障。

营造和维护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发展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民营造和管护农田防护林是利国利民、利生态利经济的最佳经营模式,应该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广泛推广。

篇3:生态经济论文

一、鄱阳湖“四大家鱼现状分析

统计资料表明,20鄱阳湖区有作业渔船18076艘,近几年鄱阳湖湖区捕捞船只数基本稳定。

全湖捕捞产量2.85万吨,与20的捕捞量相当。

鄱阳湖渔获物品种主要由“四大家鱼、鲤、鲫、鲇、黄颡、鳜、翘嘴红鲌、!鱼及短颌鲚等组成,由此可知其以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要捕捞对象,其中:“四大家鱼1891.52吨,占捕捞总量的6.64%。

朱其广等年的调查表明,四大家鱼幼鱼从长江由湖口通江水道进入鄱阳湖的最早时间为6月26日,高峰期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中旬。

整个通江水道在调查期间四大家鱼幼鱼总产量为3.1×106尾。

其中鲢鱼占78.75%,草鱼占18.43%,鳙鱼和青鱼分别占2.06%和0.76%。

而江西省鄱阳湖及长江江西段禁渔暨增殖放流活动3月20日在南昌市红谷滩秋水广场举行。

篇4:病虫害防治措施

可分为采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利用光或射线等物理能,或建造障壁的物理防治;改变作物品种,栽培时间或环境以减少为害的耕作防治;以利用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以有机合成药剂为主的农药的发展,杀灭病虫害已比较容易,但同时,由于抗药性的增加和天敌的减少而使害虫再度增加以及原来并无危害的潜在害虫造成危害,同时由于这些农药直接危害人畜,或农药的残留及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浓缩而造成危害等,对这些问题已意识到,要进行综合防治或病虫害的控制,即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应以不互相冲突的形式协调地使用所有可能利用的手段,一般应在经济的容许范围内,维持病原或害虫的种群控制体系。以有效地利用病原和害虫种群的天然控制机制为基础,再辅以各种防治手段,这要以降低病原和害虫密度,并使其变动幅度维持在小范围内为目标,只有在病虫害密度超过容许水平时,才可使用喷洒药剂等临时性措施。

同时,除非是新侵染的病虫害或者是人类传染病的媒介,最好勿使其绝灭。根据这一主张,重要问题是确定合适的病原与害虫的密度,使它和作物可容许的受害临界值相适应。V.M.Stern等(1959称此为经济的为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FIL)但这个词常会和作物的被危害程度本身相混淆,所谓“经济的为害水平”一词也易被误解,俊一和桐谷圭治(1973)建议把着眼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规定的作物被危害程度称作“为害限制量(tol- erable injury level)”、把与此相对应的病原或害虫密度称为“危害限制密度”(tolerable pestdensity)。此外,病虫害防治一词从广义上说,还包括有害鸟兽或杂草在内的有害生物的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目前常规生产中多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打农药是常用的方法。物理防治比如黄板篮板,黑光灯、糖醋液引诱等农业防治:主要轮作、有机肥料的科学使用,科学管理,适合的栽培方法等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天敌,如赤眼蜂、丽蚜小蜂、一些生物菌类的应用技术等。

篇5: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杨树食叶害虫

主要是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每年发生5-6代,两虫同时发生,同时危害,世代重叠,从5月上旬开始至10月上旬结束。杨扇舟蛾幼虫身体前后各有一个大枣红色瘤,叶丝卷叶,夜晚出来取食。杨小舟蛾幼虫体侧各具一条黄色纵带并身体前后肉瘤呈灰色,上生短的细毛,蚕食叶片,仅剩粗的叶脉和叶柄。受害轻时,叶片呈网状,有缺刻,杨树生长受阻,受害重时,叶片吃光,形成“光秆”,杨树生长量下降。其防治方法:(要掌握在幼虫3龄前进行,时间在5月底6月初)

1、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诱杀,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

2、用3%高渗苯氧威1000倍液、吡虫啉100倍液、敌杀死1000倍液进行防治。

3、用白僵菌高孢粉,森得保可湿性粉剂每亩15-20克喷雾或喷粉。

4、在郁闭度0.7以上,林内用1.2%苦、烟乳油每亩35-40克,药剂配比为1份药剂配9份柴油,早上或傍晚防治。

二、胡柚树脂病

也称流胶病,该病主要为害枝、干,也为害叶、果,是胡柚冻害后一种常见疾病,该病呈灰褐色,病部可产生流胶并有酒糟气味,导致枝、干枯死,甚至使整株树死亡。其防治方法:

1、小枝条发病,剪除烧毁。

2、主干、主枝发病,用刀刮除干净,用托布津涂刷。

3、50%多菌灵1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喷雾。

三、梨树锈病

又名赤星病,病害通常危害叶片、新梢,引起早期落叶,病斑在叶片反面形成黄褐色凸起,并着生5-7根刺状物,严重时引起叶片枯死,甚至幼苗枯死,果实受侵害后不但造成畸形,而且不能食用,每年5月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结束。其防治方法:

1、梨园周围5公里范围内不能栽植柏树,因为梨胶锈菌是一种转主寄生菌。

2、加强水肥管理,增加树木抵抗力,幼树每株施尿素、硫酸钾复合肥1-3两,结果树0.5斤,沟施、穴施即可。

3、选育或栽植抗病品种。

4、20%三唑酮乳油-2500倍液或15%粉锈宁1500-2000倍液,发病期可隔10天喷一次,连续喷3次即可。

四、梨蚜

危害叶片,每年发生10多代,新梢顶端的叶片受害较重,被害叶片向正面卷成角状,皱缩,蚜虫潜伏其中为害。影响光合作用,梨树生长受阻。

防治方法:梨树萌芽期,用10%吡虫啉3000倍,50%抗蚜威2000倍防治。五、胡柚防冻处理及树势恢复

剪除枯死枝条,摘除枯萎叶片,对剪口进行处理,用油漆、凡士林等涂抹伤口,整株用等量式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或1000倍多菌灵喷雾,防治病害感染。冻害轻的树,用0.3%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根外追肥2-3次。冻害重的树,施足腐熟有机肥,追肥宜薄肥多施,特别要注意控制施肥时期,以促进春、夏稍而控秋稍,有利于树势恢复。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篇6:病虫害防治措施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2)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3)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泡桐根颈打孔注药内吸防治大袋蛾;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篇7: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

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痛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王凤霞  作者单位: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黑龙江,尚志,150601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 “”(4) 分类号:S7 关键词:森林   病虫害  

篇8:夏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

夏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

夏玉米病虫害种类多,如灰飞虱、粗缩病、玉米螟、炭疽病等,防治对策:防治灰飞虱,预防粗缩病;适期化学防治玉米螟;对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分别选用特效药防治.

作 者:徐建梅  作者单位:涟水县石湖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苏涟水,223400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2009 15(14) 分类号:S435.13 关键词:夏玉米   病虫害   防治  

篇9:黄瓜主要病虫害防治

什么是生理性病害?

黄瓜病害分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两大类。

凡是由气候影响和管理不当引起的症状均属生理性病害范畴。

在黄瓜生产中,生理性病害则往往难以识别。

对生理性病害菜农则是认不准、分不清、胡乱猜、蒙着治,有的造成了重大损失。

目前,生理性病害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能占总病害的50%以上。

以下按症状表现具体分析生理性病害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黄瓜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有哪些?

黄瓜幼苗异常、黄瓜茎叶异常、黄瓜花果异常、温度异常对黄瓜的危害、药害、肥害和缺素症、营养过剩、流胶病等

黄瓜幼苗异常

1、黄瓜苗“戴帽”

黄瓜苗“戴帽”

症状:

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

发病时轻者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饥饿而死亡。

致病原因:

(1)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

(2)苗床底水不足,种皮干燥变硬,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

(3)种子竖直插入土中,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

(4)幼苗刚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方法:

(1)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

(2)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

(3)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从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

(4)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2、黄瓜幼苗子叶畸形

黄瓜幼苗子叶畸形

症状:

幼苗子叶畸形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两片子叶大小不一、不对称,有的子叶展开方向不在同一条线上,有的子叶抱合在一起,有的子叶开裂,有的子叶粘连在一起。

子叶是黄瓜幼苗生长初期的主要光合器官,子叶畸形会对幼苗生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例如:粘连在一起的子叶会影响真叶的伸展,减少黄瓜幼苗的光合面积。

另外,子叶的质量是黄瓜种子质量和幼苗质量的标志,子叶畸形,往往说明种子质量差,将来这样的幼苗的产量和瓜的品质往往也较低。

致病原因:

子叶畸形主要是种子质量本身造成的,如种子不成熟,发育不完全,放置时间过长,留种时选择母株不当,母株不够健壮等。

防治方法:

栽培者自行留种时,要选择植株中部大瓜留种,而不要用下部瓜,甚至根瓜留种,因为下部瓜发育时植株幼小,环境条件差,授粉不良,种子质量差,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清选或漂洗,剔除瘪籽,残破籽,小籽。

黄瓜茎叶异常

1、黄瓜的生理性萎蔫

黄瓜的生理性萎蔫

症状:

对产量影响较大。

早春栽培的黄瓜从定植到结瓜生长发育一直正常,但有时在中午特别是晴天中午,叶片会出现萎蔫现象,初期只是植株中下部叶片在白天萎蔫,到夜间尚可恢复,到后期整个植株叶片萎蔫且不能恢复,生长势减弱,结瓜能力降低,甚至整株枯死。

致病原因:

主要是由于种植黄瓜的地块低洼,雨后地面长期积水,或长期进行大水漫灌,使土壤含水量过高,土壤缺氧,造成根部呼吸受阻,吸收功能降低所致,植株缺水,而叶片蒸腾量大,植株水分不能满足蒸腾需要,就会发生萎蔫。

土壤干旱,也会出现生理性萎蔫现象,在土壤氧气含量很低的情况下,土壤中的微生物会产生有毒物质,使根系中毒,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露地栽培时,要选泽地势高燥,平整,排水良好的地块栽培黄瓜,切忌选择低洼地。

例如:栽培过水稻的地块是不宜栽培黄瓜的,如果确实需要在低洼地种植黄瓜,则一定要采用高畦栽培的方式。

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和浇水后要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土壤透气性。

2、黄瓜叶片边枯

黄瓜叶片边枯

症状:

枯边叶又称焦边叶,多发生在植株中部叶片上。

病叶叶缘发生干枯,深达叶内3~5mm。

致病原因:

(1)盐害,因大量施用化肥,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浓度过高。

失水,在棚室内高温,高湿的情况下,突然放风,致使叶片急速失水量过多。

衰老,植株下部叶片自然衰老。

(2)药害,喷农药时,因药液浓度;偏高或药液偏多,或药液积存在叶缘而造成药害,这类叶的坏死部分多呈白色。

防治方法:

(1)科学施肥,进行配方施肥,多施有机肥,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

追施化肥要适量,均匀,尽量少施硫酸铵等有副成分残留的化肥,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洗盐,对于土表有白色盐类析出的盐渍化土壤,可在夏季浇大水,连续泡田15~20d,使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淋溶到深层土壤中。

(2)科学放风,切记放风过急,过大,即使需要大放风,也要逐渐加大放风量。

黄瓜花果异常

1、黄瓜花打顶

黄瓜花打顶

症状:

在早春、秋延后或冬春茬栽培的黄瓜,苗期至结瓜初期常会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而是出现花抱头现象,植株停止生长,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致病原因:

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

(1)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溶液浓度高,根系吸收困难,导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

(2)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

(3)是夜间温度偏低,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

(4)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方法:

发生花打顶后,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1)烧根所引起的花打顶,应及时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不久即可恢复正常。

(2)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

(3)夜温过低时,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度在15℃左右,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

(4)采取地膜覆盖,避免中耕伤根。

追肥应采用施加液肥,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2、畸形瓜

(1)黄瓜尖嘴瓜

症状:瓜条未长成商品瓜,瓜的顶端停止生长,形成尖端细瘦。

病因:

(1)温棚内北部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小,密度过大,透光不良,瓜条膨大时肥水供应不足;

(2)植株长势弱,叶片小,黄叶,生长点受抑,根系受到损伤;

(3)植株生长后期表现衰老,或感病虫危害,或遇连阴天;一个叶节长出多条瓜,长势弱的易出现尖嘴瓜。

防治方法:

(1)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多施骡马粪等热性肥料,提高土壤的供水、供肥能力,防止植株早衰;

(2)合理建造温棚,采用高光效无滴棚膜,增加透光度;

(3)合理密植,保证每个植株有充足的营养和生长空间;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植株遭受病虫危害。

(2)黄瓜大肚瓜

症状:瓜条基部和中部生长正常,瓜的顶端肥大。

病因:

瓜条细胞膨大时,温度高,水分大,根系吸收能力强,浇水过量,不均匀。

防治方法:

适时适量浇水,控制温度,避免出现大的温差。

(3)黄瓜细腰瓜(蜂腰瓜)

症状:

瓜条中腰部分细,两端较肥大。

病因:

在温室后排,白天光照弱,夜间温度高,昼夜温差小;钾素供应不足;植株体内硼元素缺乏。

防治方法:

挂反光膜,增强光合作用,增加物质积累;增施微量元素肥料,亩施1公斤硼砂作基肥;亩施硫酸钾15公斤或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重施腐熟有机肥料,亩施5000斤以上。

(4)黄瓜曲形瓜

症状:

在植株生长的过程中,瓜条逐渐呈弯曲状态,在最初和最后的果穗发生较多。

病因:

光照不足,营养不良,温度、水分管理不当。

高温、低温、昼夜温差过大或过小易发生。

此外,幼果被架材及茎蔓遮阴或夹长也易形成曲形瓜。

防治方法:

做好温度、湿度、光照及水肥管理,要避免温度过高过低,温差过大过小。

(5)黄瓜苦味瓜

症状:

苦味黄瓜嫩瓜和正常的商品嫩瓜外观一致,但生食时口感涩麻,有苦味,花头和蒂头的苦味重于中间部分的苦味;切成片加调料后,稍有苦味,熟食时与正常黄瓜没明显差别。

黄瓜苦味的原因

黄瓜苦味的发生,是由于瓜肉中积累了过多的苦味素所致。

造成瓜肉中苦味素过多的原因分以下几种:

(1)施磷钾肥过少或施氮肥过多,易形成苦味瓜。

(2)低温弱光照生长条件下,氮素化肥施量过多,结的嫩瓜不仅有苦味,而口感涩麻,因为大棚较低温度条件细胞透过性较低,致使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受到抑制。

(3)大棚内高温持续时间过长,使植株同化能力减弱,损耗增多,黄瓜果实中积累苦瓜素。

(4)湿度。

苦瓜素是在干燥条件下产生的,如大棚中空气湿度较大,而土壤湿度较小,就会使植株发生“生理干旱”。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苦瓜素会从茎叶转移到果实中,产生苦味。

黄瓜苦味瓜的防治方法

(1)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

(2)苦味具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

(3)注意温度管理,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

(4)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6)黄瓜化瓜

瓜条长到2—5厘米长,停止生长,萎蔫。

黄瓜化瓜的主要原因:

(1)连阴天、光照弱、密度过大、透光不良、光合作用减弱、养分积累不足而化瓜;

(2)水肥不足、肥料配比不合理、植株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受阻,造成营养不良而化瓜;

(3)瓜条之间争夺营养而造成营养不良产生化瓜;

(4)白天温度高于32℃,夜温高于18℃,光合作用受阻,呼吸消耗骤增,致营养不良;

(5)高温或低温下雌花发育不良。

黄瓜化瓜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总的来说是因为小瓜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停止发育。

冬暖大棚育苗和生育前期昼夜温差大,形成的雌花多而雄花少,不进行人工授粉,主要为单性结实,单性结实弱的品种就易化瓜。

黄瓜化瓜的主要原因:

棚室内白天温度高于32℃,夜间温度高于18℃,黄瓜光合作用受阻,呼吸消耗增加,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而化瓜。

篇10:仙客来病虫害防治

仙客来病虫害防治(4)

2.7 棉蚜 2.7.1 原动物 为蚜科(Aphididae)棉蚜(Aphisgossypii Glover),俗称油虫、蜜虫、瓜蚜、腻虫. 2.7.2 形态 成蚜:无翅雌蚜体长1.5-1.9mm;体色变化大,夏季为黄色、黄绿色,秋季为深绿色、棕色或黑色,体外被有蜡粉;复眼黑色;腹管短,圆筒形,基部宽,有瓦状纹,尾片乳头状.

作 者:周淑荣 包秀芳 郭丈场 牛士良  作者单位:周淑荣,包秀芳(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吉林,132109)

郭丈场,牛士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干休所,吉林,长春,130022)

刊 名:特种经济动植物 英文刊名:SPECIAL ECONOMIC ANIMAL AND PLANT 年,卷(期): 12(1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1:玉米病虫害防治

玉米是东北农村最常见的一种庄稼,在东北农村的地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中上一篇玉米地。玉米可是一个好东西,它有着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由于其自身属于粗粮所以多吃玉米还不至于发胖,而且玉米可以代替发胖的主食起到一定的减肥作用。而且玉米还可以用来做玉米油,可以说玉米有着很多的好处,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加工。

虽然玉米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它的成长可不是那么顺利的。种过玉米的人都知道玉米经常会遭受病虫害,一旦玉米遭受病虫害就会影响玉米的生长也会影响秋天玉米的收成。那么对于玉米病虫害应该如何防治今天在这说一下。

玉米小斑病:

一般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和小斑病的发病程度呈正相关,当病株率达70%时,病叶率才开始自下而上的发展;降雨早,病株率上升早;反之就晚。在病株率70%、病叶率20%时,若遇见中到大雨后,15天左右暴发。当病株率100%、病叶率30%时,又遇连阴雨天气,就要进行防治。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叶集中销毁;喷洒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500倍液,或代森锰锌800倍液等。

玉米大斑病:

选择当地主栽品种和长势好的玉米田,采取五点取样,检查每点的病株数、单株叶片数和严重度。一般病株率达100%、病叶率30%时,有降雨过程,即可进行防治。可喷洒12%绿乳铜等。

玉米圆斑病:

选择抗病品种,采取五点取样,每点查10株,检查病株率和单株病叶数。一般在抽果穗吐丝盛期喷药防治,用25%粉锈宁500-800倍液。

玉米黑粉病:

发现病瘤要及时割除。

玉米病毒病:

有玉米粗缩和矮花叶病(花叶条纹病),该病毒是由灰飞虱和蚜虫传播的,而田间的灰飞虱、蚜虫的多少与田间杂草的多少密切相关,而灰飞虱、蚜虫带毒的多少又与小麦丛矮病发生轻重有相关关系,所以可依据小麦丛矮病发生程度来判断玉米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在防治上主要是消灭杂草和防虫来预防玉米病毒病的严重发生。在田间调查中,发现可疑病株,应立即拔除,并喷杀毒剂控制,如5%菌毒清等。

玉米螟:

注意田间卵孵化差度和幼虫危害情况,并抓住关键时期,对第一代玉米螟进行撒颗粒剂防治。可用Bt乳剂制成颗粒剂或用白僵菌颗粒剂等撒入玉米大喇叭口内,杀死初孵幼虫。

玉米灯蛾:

危害玉米田的主要有红缘灯蛾。在7月下旬开始调查100株上的卵数和幼虫数量,当发现500株玉米有2块卵,或被咬粒的果穗达15%以上时,立即进行防治。灯蛾初孵幼虫有集中危害的习性,在玉米吐丝后幼虫较多,可组织人工捉虫,或喷药防治。

了解了如何去做,就能有效的去防治玉米的病虫害了。没有了虫害的侵扰,人们就可以在秋天吃上好吃的玉米了,很多人都认为玉米甜会发胖,在这里要说一下玉米不仅不会发胖而且由于它能够给人们带来饱腹感,所以玉米可以用来代替米饭这类发胖的主食,而且玉米还有降血糖的作用。

篇12:西兰花病虫害防治

西兰花病虫害防治

西兰花又名绿菜花、茎揶菜、青花菜、绿花菜,属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中以绿色花球为产品的'一个变种.其食用部分为绿色幼嫩花茎和花蕾,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营养成分位居同类蔬菜之首,被誉为“蔬菜皇冠”.随着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西兰花各种病虫害亦日益加重,有效防治各种病虫害已成为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作 者:戚美玲  作者单位:沈阳市皇姑种苗有限公司 刊 名:新农业 英文刊名:MODERN AGRICULTURE 年,卷(期): “”(11) 分类号:S4 关键词: 

篇13: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为及时准确掌握杨树病虫害发生动态,确保20xx年不出现大的疫情,切实做好为农增收增效工作,我站暨6月中旬两次普查以来,近日对我县不同类型的杨树地开展了第三次调查。

一、基本情况

入夏以来,我县杨树食叶害虫危害严重,局部地方已经暴发成灾,形势非常严峻。今年食叶害虫发生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害虫种类增加。往年6、7月份,主要是杨树食叶害虫危害,虫种较单一,今年出现了二尾舟蛾、柳蓝叶甲等新虫种。二是虫口密度高,蔓延速度快。今年食叶害虫来势较猛,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均较罕见。三是发生面积广,且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造成今年食叶害虫大发生的原因:一是气候异常所致。今年的'高温高湿气候给食叶害虫提供了适宜的。繁殖条件。二是食叶害虫世代重叠,繁衍速度快,现有的防治器械、防治能力还不能完全控制其严重发生局面;三是防治组织困难,防治效率不高。由于林主过于分散,难以组织统一防治,往往是此防彼不防,东防西起,导致虫情扩散蔓延。

二、情况分析

1、现状

长期以来,杨树一直是我县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占面积的xxx以上,大面积纯林,极易爆发虫灾。因此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都很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每年防治率一般稳定在xxxx左右。全县推广塑料薄膜带阻隔蚧类等害虫、树干注射防治杨舟蛾等害虫、利用灌水、截干等措施减轻溃疡病的危害等,全县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生态、经济等原因,其病虫害没有得到更有效的遏制。近年来杨树病虫害呈蔓延扩散态势,吃花甚至吃光屡有发生,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原因

①树种单一,林相单纯,近年来全县每年杨树栽植数占当年造林总株数的8xx—xx以上。大面积纯林高速发展,树种单一,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森林生物群落,不能发挥自身潜能抵御病虫害的为害,一旦发生病虫害,就极易爆发成灾。

②管理粗放,树势衰弱,容易孳生病虫。一些经营者不顾“三分栽、七分管”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不能及时加强抚育管理,做到合理修枝、追肥等,造成树势较弱,病虫加重。

③部分经营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杨树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来得慢,特别是病虫害防治,往往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常使病虫害防治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除非病虫害严重到相当程度时才引起重视,而此时适期已过,防治起来相当困难,甚至难以奏效。

④病虫害防治管理薄弱。全县所有的农技服务中心都有一名林业技术人员,但基础条件薄弱,跟不上防治工作发展需要。

⑤防治资金严重短缺。每年几乎没有病虫害防治专项经费,一旦发生病虫害,四处告急,延误时机,影响了防治效果。另外“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难以落实,尚待时日。

三、防治建议

杨树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有自上而下比较全的组织机构和一套科学的技术措施,且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保证,在此基础上,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1、科学造林,提高林木的抗灾能力。要积极引进抗病虫优良杨树新品种;建立无检疫对象苗圃;加强检疫,禁止使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种苗进行种苗或造林;造林时要注意品种合理搭配,设置乡土树种组成病虫隔离带;加强幼龄林和中龄林的抚育管护,及时间伐,合理修枝,增强其抗病虫能力,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预防,逐步控制病虫害。

2、搞好测报,认真做好病虫监测。我们要重点抓好监测和预报工作,定期发布全县病虫短期、中期预报,为及时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乡站在做好本地病虫害监测预报的同时,一方面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另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县站做好指导工作。

3、合理用药,实行联防联治。认真筛选,应用高效低毒农药,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逐步提高生物防治的比例。建立病虫害防治专业队伍,实行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提高防治效果。

4、拓宽渠道,建立病虫害防治资金。要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和“谁收益,谁出钱”的合理负担原则,建立病虫害防治资金,以便及时做好防治工作,真正做到有虫不成灾。

篇14: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为深入宣传贯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普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依法推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我市于20xx年7月1日至31日在全市范围内积极组织开展了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为主题的《条例》宣传月活动。

一、专题培训宣传

7月23—24日组织举办了全市《条例》暨植物检疫月宣传培训班,特邀省植保检疫和农药管理总站、省农科院专家,以《条例》、《红火蚁监测及防控新技术》和《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及防治技术》为重点进行了专题培训。各区、县(市)也结合当前病虫发生情况,举办了植保信息技术培训、草地贪夜蛾现场会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宣传月期间,全市共开展培训班8期,参加人员1279名。

二、主题集中宣传

利用新闻报纸、滚动电子屏、微信及农民信箱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创新宣传手段,扩大宣传范围。宣传月期间,全市共播放新闻5条,通过杭州农业农村、萧山农业农村、余杭三农等10个公众号平台推送《条例》解读文章,播放《植物检疫是农业生产安全的保护伞》、《红火蚁防控》等农业植物检疫宣传系列动画,总点击量超1500人次。

三、重点区域宣传

依托“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走访,突出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花卉市场、农资经营门店等重点区域的区位优势,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摆放展板、专家答疑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普及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治、农药安全使用等技术,现场解答群众问题。宣传月期间,全市组织现场咨询活动7次,发放宣传资料余份,提高了全社会对《条例》及植保检疫工作的认知度。

四、特色活动纷呈

各地创新活动形式,集成优势资源,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富阳区组织开展“926工匠日”杯植保工职业技能竞赛,旨在选拔农业高技能人才,通过推动科学防控、绿色防治,更好地推进植保人才队伍建设。萧山区植检人员结合产地检疫和种子种苗执法检查开展上门宣传,走访了杭州郑氏蔬菜专业合作社、介丰园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业基地,检查植物疫情,发放《条例》手册及挂图。

篇15: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结合全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今年我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紧紧围绕水稻安全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农民,改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分布和发生为害规律等,通过建立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了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一年来,在水稻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第六、七代稻纵卷叶螟在全省范围内大发生的情况下,由于病虫情预报及时、准确,防治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水稻的安全生产。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也初显成效。一年来,估计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8100万亩次,防治面积8300万亩次,挽回稻谷20亿公斤。21个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面积60多万亩,有效地带动全省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粮食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

今年全省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三成左右,全年无台风无汛期是罕见的年份。由于天气原因等因子影响,今年水稻病虫的发生特点是:虫害重于病害,迁飞性害虫发生严重。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约8100万亩次。其中,纹枯病发生1800万亩次,属常发生性病害,发生面积与往年持平,发生程度比往年稍轻。稻瘟病发生150万亩次,在历史病区的晚稻个别品种发生较重,如清远市种植秋优998,苗期出现病斑,移植后遇阴雨天,病害迅速扩展,8月中下旬,出现整科禾苗枯死。稻纵卷叶螟发生2200万亩次,由于其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对早晚稻生长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尤其是8—9月,全省稻区普遍有3—4个迁入峰,粤东地区出现5个迁入峰,一般亩蛾量600―6000头,高的3万头以上,亩卵量3―7万粒,高的10万粒以上,为近年来少见。稻螟发生900万亩次,以三化螟为主,台湾稻螟和二化螟在部分地区有所回升。稻飞虱发生1900万亩次,早稻迁入早,迁入量不大,发生较去年轻,晚稻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发生较轻。

二、病虫防治措施和成效

针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的特点,各级农业部门,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目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植保防灾减灾的职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技术措施。尤其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使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有效地落实到田间。

1、领导的高度重视,确保了技术措施的落实

今年,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一年,我省各级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并把植保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黄华华省长在全省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谢悦新厅长在全省农业局长会议上,较大篇幅地阐述了植保工作在粮食安全生产的作用。根据农业部(农明字[20xx]第57号文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农业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晚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省站在5月发出《关于抓好早稻中后期病虫防治工作的通知》,9月发出《关于抓好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厅长谢悦新、副厅长蔡汉雄及植保总站站长陈忠南等领导在国庆、中秋前后,针对我省晚稻迁飞性害虫大发生的情况,多次组织有关人员研究防治对策,深入基层检查、督促防治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和农业局领导放弃节假日休息,到基层发动群众防治病虫害,揭阳市9月份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市府召集农业局长和有关专家研究防治对策,同时组织召开了市、县农业局长会议,部署防治工作。国庆节期间领导带头值班,大大鼓舞了植保人员的斗志,也改变了人们对植物保护“丰年无功、歉年有责”的看法,保障了植保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

2、掌握病虫情,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我省各级植保部门,积极开展病虫害的调查监测,认真履行病虫情汇报制度,做到病虫情上传下达迅速、畅顺。同时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和水稻生长季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措施,尤其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如早、晚稻生育中后期,针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发生特点、发生量和防治适期,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并将这些技术措施印发至农户手中,并张贴。省植保总站将水稻、柑桔等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印制宣传单张20多万份分发至各地。确保各项有效技术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森林病虫害防治标语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计划

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塑料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防治突击月方案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论文

小暑时节注意防治水稻病虫害

冬季苹果园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浅谈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核心

木瓜种植技术方法与病虫害防治

浅谈病虫害防治生态经济论文(集锦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谈病虫害防治生态经济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