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探究土木工程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ummerishere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探究土木工程论文(共含15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ummerisher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探究土木工程论文

篇1: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探究土木工程论文

摘要:水泥混凝土中加入纳米材料在现代建筑行业中应用十分广泛。综合讲述了纳米材料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 并总结了目前的应用现状。分析对比了在水泥混凝土中常用的几种纳米材料的效果以及将来在其中运用的趋势。

关键词:纳米材料; 水泥; 混凝土; 探索;

0 引言

纳米材料典型的晶粒尺寸为1~100nm, 作为一种新材料在各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当今建筑行业, 水泥混凝土被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其成本的原因, 还没有对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在水泥混凝土的改造性上加以重视。研究证实, 水泥硬化浆体的组成是:纳米级孔、纳米级粒子和毛细孔。研究成果证实:用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可以进一步改善水泥混凝土的微观机构, 可以对水泥混凝土进行改性, 显着提高混凝土的物理学性能和耐久性。

1 纳米材料的特性及作用

实验研究显示, 使用纳米技术将纳米材料加入水泥混凝土, 水泥混凝土的空隙将会被纳米矿粉填充, 是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加, 还可以使混凝土中水泥和骨料的结构面得到改善, 增加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渗性能, 这是由于纳米粒子的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的结果。使用纳米技术将粒子的尺寸减小到纳米级, 会引起表面原子数急剧增加, 粒子的表面积和表面能都会随着上升, 与普通粒子相比, 化学活性和催化活性都有很大的变化, 这样可以使纳米矿粉和水化产物大量键合, 同时在以纳米矿粉为泾河的颗粒表面形成水化硅酸钙凝胶相, 把相对松散的水化硅酸钙进行胶凝, 变为以纳米矿粉为核心的网状结构, 致使水泥石的徐变度降低, 由此可以提高水泥硬化浆体的强度及其他的性能[1]。

篇2: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探究土木工程论文

应用在混凝土中的纳米材料主要有纳米Si O2、纳米Ti O2、碳纳米管、纳米Zr O2、纳米碳酸钙、纳米粘土等。

(1) 纳米Si O2是较早被应用于提高混凝土性能的.研究中的。纳米Si O2具有更强的凝硬性, 纳米Si O2与氢氧化钙晶体发生反应, 在骨料—水泥界面过渡区形成C—S—H凝胶, 有效的降低了氢氧化钙晶体的数量和大小, 由此可以提高早期的水泥混凝土的强度, 并可以提高31%~57%的抗折强度。混凝土中加入纳米Si O2, 较之以前, 结构更加紧密。均匀, 有效提高了水泥混凝土的水渗透性。

(2) 纳米Ti O2作用于水泥混凝土中可以发生光化学反应, 起到催化作用。在道路工程中, 可以起到吸收汽车尾气的作用。使用纳米材料Ti O2颗粒, 制备具有光催化自净作用的混凝土, 可以吸收城市污染物, 且在被雨水冲刷过程中可直接进入回收处理系统。纳米Ti O2加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 能配制出机械强度更高、耐久性更好的混凝土, 其原理是颗粒更小, 比表面积更大, 反应速度加快, 其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实纳米粒子的尺寸。

(3) 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碳纳米管经常被用来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承载性。纳米成像证实, 增强水泥浆的微观机构的稳定性, 是碳纳米管通过桥接纳米孔实现的;纳米压痕实验结果证实, 碳纳米管通过减少孔隙度并增加C-S-H的量来使水泥浆的纳米结构增强。碳纳米管也是智能混凝土的原材料之一, 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电学性能。根据此特性, 可以将碳纳米管应用到水泥质的材料中去, 合成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高应变灵敏度和信噪比的压阻和应变感测特性, 利用此特性, 可以制造自感纳米复合水泥将, 可以实现混凝土结构的结构健康监测。还可以实现自感混凝土的制备等。

(4) 纳米粘土的主要成分是Si O2和Al2O3, 掺入混凝土中, 致使水泥水化的早期速度加快, 增多水化产物的量;与没有加入纳米材料的水泥混凝土相比, 加入以后的水泥混凝土水化的孔结构改善, 大孔数量减少, 小孔数量增多, 微观结构更加致密;加入纳米粘土材料后, 增强减水作用, 促使晶核发生反应, 密实性更好, 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能。试验证明, 在相同流动度的条件下, 加入水泥质量的0.75%的量的纳米粘土材料, 可以将水泥净浆和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10%左右。将纳米粘土材料加入混凝土后, 可将混凝土3d、7d、28d的抗压强度分别提高20%、15%和10%;加入纳米粘土材料后, 对于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冻性也有很明显的改善。在纳米黏土材料的填充、减水和晶核的多重作用下, 水泥的水化速度和程度显着加快, 由于水泥石的孔结构和密实性的改善, 致使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都有相对的提高。通过XRD、DSC-TG、SEM分析等可以认为纳米粘土掺入混凝土中能起到减水、填充和晶核3个作用, 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2]。

(5) 纳米Zr O2由于其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在高性能陶瓷中被广泛应用。由于纳米Zr O2粉体具有相变效应和纳米颗粒相应, 所以可以提高陶瓷的致密性。有学者认为将纳米Zr O2掺入水泥材料中, 可以制备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Mcolm研究小组在水泥基裁量中加入纳米Zr O2, 水泥石的断裂强度可以提升到44Pa, 水泥石的断裂韧性提高了将近4倍[3]。

3 结语

混凝土通过加入纳米材料改性后, 强度、任性、耐久性等各方面的性能都有显着的提高。所以对于建筑材料来说, 纳米矿粉将成为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材料。另外, 我们可以将特殊的纳米材料加入混凝土中国, 制备不同具有不能性能的混凝土。但是纳米材料的价格是其运用于水泥混凝土中的最大阻碍, 要从纳米材料的制备入手, 降低成本, 同时还需要展开大量的试验和机理研究, 对纳米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引入进行定量分析, 以提高利用率, 降低成本。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 纳米材料之间的差异也较大, 不具有普适性。需要开展系统性的试验研究, 形成指导性规范。

参考文献

[1]李君尉.纳米技术在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建材发展导向, , 15 (20) :37-39.

[2]许耀群, 李曙光, 王娟, 等.纳米材料对混凝土耐久性和功能性影响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 2017, 48 (09) :208-215.

[3]赵岩.纳米Ca CO3等对掺防水剂的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17.

篇3:浅议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论文

一、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配置技术

混凝土的配置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所以,技术人员在配置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标准以及工程实际要求,对水泥、砂石、掺合料以及水等材料通过科学配比对混凝土进行配置。与此同时,必须严格按照顺序投放材料以及进行搅拌。在对配合比配置时,不能凭借以往工作经验来确定,需要根据材料选择以及施工需求进行适配试验,确定配合比,从而保证配置出的混凝土符合施工要求以及技术需要。

(二)混凝土搅拌技术

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时,必须确保其连续性以及稳定性,因此,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检查现场搅拌机械是否配备良好。例如,需要对搅拌机通电加水做好空车试转,监测搅拌桶的湿润状态。另外,在搅拌混凝土时,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含碱量以及碱集料反应等,还需要计量好混凝土原材料。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果搅拌桶砂浆在出现损失时,需要参考配合比范围,减少砂石用量。同时,还应该严格控制水以及其他原材料的使用量。之后,需要对搅拌后的混凝土其性能以及外观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合理调整搅拌技术。另外,如果混凝土在进行浇筑时,出现了分层、离析以及漏浆等问题时,就应该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二次搅拌,只有搅拌后的混凝土性能达到标准后,才能在土木工程施工中使用混凝土,才能保证浇筑质量,为后续施工奠定基础。

(三)混凝土碾压技术

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接下来就应该进行混凝土碾压。碾压工作属于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关键环节。想要保证碾压技术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需要对以下几点内容进行关注:首先,需要保证压路机始终保持在匀速状态,也就是说在使用过程中,压路机的速度应该控制在2~4km/h范围内;其次,在进行不同阶段碾压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碾压设备,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碾压质量;最后,想要保证碾压质量,在作业过程中必须避免急刹以及掉头等现象出现,避免产生过压,影响碾压质量。

(四)混凝土养护技术

众所周知,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水泥和水会发生水化反应,在这种反应的作用下,就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而导致裂缝产生的额主要因素在于混凝土表面结构中存在的水分会快速流失,进而导致表层以及结构内部之间产生较大的温度差。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想要避免裂缝情况的出现,就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表面温度,对混凝土进行科学养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在混凝土表面敷设防护层,减少水分流失,还可以在混凝土表面浇洒冷水,进而缩小温差。

(五)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完成混凝土搅拌后,就应该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同样,在进行浇筑时,工作人员应该需要加强注意,控制浇筑质量。首先,工作人员应该进行浇筑前检查模板以及钢筋预埋件所在位置是否合理,一旦发现模板上有杂物就需要及时清理,并且,还应该封堵模板中存在的缝隙。其次,在完成准备工作后,工作人员就可以进行浇筑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浇筑过程中必须连续不能间断,一旦出现间断,那么之前浇筑的混凝土就会发生凝固,如果继续浇筑,就会引发质量问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在第一层混凝土凝固前完成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最后,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工作人员应该对钢筋表面进行检查,如果有污染问题就应该及时处理。

二、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一)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应由混凝土搅拌车运输,混凝土搅拌车装车前,需将混凝土搅拌车内清理干净,在运输中,混合罐应保持在5r/min慢旋转。混凝土向浇筑场地的运输应符合浇筑时规定的坍落度。当坍落度不符合施工的具体标准时,可以根据混凝土设计的要求用水填充。如果有偏析现象出现,必须重新搅拌。场地尽可能平整,运输的道路应设置为圆形车道,以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施工质量的稳定性。

(二)混凝土的浇筑及裂缝处理技术

混凝土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施工的连续性,中间不能间断,如果非得间断时间不能相隔的太长。如果在需要分层浇筑的时候,首先需要掌握新旧两层之间相互间隔的时间以及新旧相接的粘合度有多大。同事要准确掌握浇筑的时间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浇筑完成,保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不要受到影响,同时还要避免混凝土裂缝儿的产生。在浇筑的时候也要注意天气的变化,一般不能在多雨,或者多风下雪的'天气中进行浇筑因为这些不良的天气会给施工的质量造成直接的不利影响,在混凝土道路施工中用宽幅度的摊铺机进行操作时摊铺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少纵向接缝可却无法逃脱产生横向接缝颇率是每天至少出现一条无法控制的混凝土作业缝。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处理混凝土施工缝否则会影响混凝土的整体强度。还有接缝处必须得压实如果缺乏力度与结合强度就很容易出现裂缝,导致出现严重的松散问题。

三、混凝土养护的技术要求

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混凝土的养护直接关系到后期的使用寿命和工程质量,在红泥土浇筑完成之后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不能给新浇筑的混凝土面造成任何压力,要尽最大的可能避免其造成破坏,或者损坏,同时对于婚姻土施工中的施工人员要制定一系列的保证质量措施,在施工,完成之后要及时的洒水进行养护,也可以用塑料纸覆盖等方法进行养护,在一定时间段内要保持混凝土的湿润,避免后期出现裂缝儿发生的可能。

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将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根据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各阶段的技术要点,针对各阶段不同的施工要求选择不同的混凝土施工方案,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意见。

参考文献

[1]王广林.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術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5:81~82.

[2]谢勇智,姚战胜.浅析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J].科技展望,2016,03(24):52.

[3]钟奇.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09.

篇4: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1】

【摘要】在土木工程中,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因素较多,且对于目前混凝土的施工情况而言,不仅需解决对混凝土施工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因素,而且还应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予以有力控制,不断提高与改进混凝土施工技术,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工程建设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混凝土;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建设

1、土木工程混凝土概述

混凝土是指由水资源与水泥、砂子、石头根据固定比例而研究调制,其主要用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大面积采用的材料。

分析混凝土特点,商品混凝土具备可持续作业、运输能力大,且易于成型的特点,比其他建筑材料更具优势。

混凝土运输的速度较快,其能够使现代的混凝土在施工作业时较传统土木工程的建设节省更多的时间,从而加快工程的竣工。

2、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2.1 混凝土的配制

在配制混凝土的过程中,通常会因混凝土的生产方责任意识较弱,或者其技术的局限性等因素,导致其生产的混凝土将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致使不能够更好的满足于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要求。

因此,在混凝土的配制比例方面应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予以严格要求。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强度可对土木工程竣工后的建筑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但混凝土的强度大小取决于生产者对混凝土的配制比例,因此,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配置的比例应按照标准范围合理设计,尽可能的保证其合理性、准确性及科学性。

除此之外,在调配混凝土比例的实验过程中,应以经济的最大化为前提,追求合理性及科学性,从而更好的满足于土木工程建筑的需求和竣工之后的工程耐久性,因此,工程施工方对提交的实际材料,应予以严格抽检与对比程序,以确保土木工程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2.2 混凝土的拌制

混凝土的拌制对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的施工者需对搅拌混凝土的相关材料予以反复核算并严格控制。

在每一项土木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都需对混凝土的

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然而,对于混凝土的拌制这项操作,少数搅拌混凝土的相关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技术及相关经验,其无法正确的理解关于拌制混凝土的合理性、科学性,其中加水过多是最为常见的问题。

若在搅拌混凝土时加入的水量过多,则会出现多余水分,当混凝土变硬后,剩余水分将极易变成水泡,而当水泡被蒸发后,混凝土将会形成大量的水封,从而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因此,拌制工作人员在进行混凝土的拌制操作时,需全面掌握关于如何控制水量等基本技能,并准确掌握搅拌的时间,从而提升混凝土的性能,并在土工工程施工中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2.3 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的运输也是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耗费太多的时间,则很容易出现离析或初凝现象,因此,若想要缩短混凝土的运输时间,运输司机可尽可能的将路程缩短。

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施工方可以在浇筑混凝土的附近找一个适合于混凝土的拌制地点,从而有利于混凝土的快速运输,特别是对于以滑模施工的无缝浇筑而言,比运输混凝土的要求上更高,其中包括浇筑混凝土期间绝不可中断对混凝土的供应,且在运输的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要求。

通常把混凝土的运输种类分为三类,垂直运输、楼面运输、平面运输。

楼面运输的主要方式为双轮手推车;垂直运输则具有更多的方法,如混凝土泵的运输、井架的运输、快速提升架的运输等;而平面运输则主要采用自卸汽车和混凝土运输车。

2.4 混凝土的浇筑

在浇筑混凝土工作前,应对模板的位置、尺寸及标高等各方面予以仔细检查和确认,同时也需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尤其是在雨雪较大的天气时,应该避免在露天的恶劣环境中进行浇筑。

在开展竖向混凝土浇筑工作前,需要首先在其基部垫筑一定的水泥砂浆,且在浇筑的过程中保证混凝土振捣匀速且不间断,以防止离析现象的发生。

如果浇筑的混凝土超过3 m 的高度,此时需采用溜管,且在实施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时,应认真检查各结构部件,以避免移动变形,从而更好的保障浇筑质量。

为确保浇筑的混凝土保持完整性,应尽可能的把停歇的间隙缩短,而且在混凝土的浇筑标准中,停歇的间隙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会因相关施工人员技术的欠缺及设备原因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中间的停歇时间超时,从而导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此时则需留设一定的施工缝,且对施工缝留设的位置则应以设计的要求及相关技术为依据。

此外,新旧混凝土的有效结合同样是浇筑施工缝时需注意的方面,由于新旧混凝土结合型较为薄弱,致使其承受的剪力相对较小,因此需合理控制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其不仅需满足于施工的便捷,而且应降低其所能承受的剪力。

浇筑工作完成后,振捣同样不可缺少,这可使整块模板均被混凝土填充满,且还应严格保障其质量,以便排除混凝土中存在的多余气泡,进而使混凝土更加密实、均匀。

2.5 混凝土的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工作中,养护是其结束后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

由于水泥和水发生水化反应,致使混凝土凝结并硬化,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为了使混凝土更快更好的发生反应,首先应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手段,创造适合于发生水化反应的良好环境。

若要使水化反应快速、充分的完成,并使凝结、硬化的速度加快,则有必要对过度吹风、干燥、暴晒等环境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从而有效防止混凝土发生异常或裂缝遭受破坏,因此,当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完成时,为使其表面保持湿润,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做好洒水等工作,这样可防止因表面太过干燥而生成裂缝。

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不可间断混凝土的养护时间,而且养护期间养护的建筑表面需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应短于4 周;洒水操作需于混凝土浇筑结束后8h~16h内进行;对于低塑性混凝土而言,在浇筑工作完成后应立即进行喷雾等一系列养护工作,然后再进行洒水等养护工作。

3、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各建筑施工单位应保证施工中每项施工技术严格落到实处,这不仅可从根本上确保施工的质量,而且可使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更加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只有不断完善及改进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并将其管理水平提升至更高的平台,施工的每一个相关主体则应共同努力,才能使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变得更科学、更先进。

参考文献:

[1] 吴 云. 工民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13(10):105-106.

[2] 孙立营. 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J]. 科技与企业, ,16(20):512-513.

[3] 周 彦. 土木工程混凝土工程技术应用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2014,12(13):105-106.

[4] 孙悦成. 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10(13):210-211.

[5] 黄永平.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 科技风, 2014,2(15):612-613.

[6] 王 琼. 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J]. 江西建材,2012,13(15):162-163.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2】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全球建筑技术的不断进展和增强,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提高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人民生活与建筑息息相关也离不开与混凝土打交道。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选用的材料是异常严格的。

材料质量好坏往往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本文对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总结了一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1.混凝土的运输

对混凝土拌合物运输的基本要求是:

(1)不产生离析现象,保证浇筑时规定的坍落度和在混凝土初凝之前能有充分时间进行浇筑和捣实。

(2)运输混凝土的工具不要吸水和漏浆,而且在运输的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

(3)当混凝土从运输工具中自由倾倒时,由于骨料的重力克服了物料间的粘聚力,大颗粒骨料明显集中于一侧或底部四周,从而与砂浆分离即出现离析,当自由倾倒高度超过2m时,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混凝土将严重离析。

为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应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4)道路尽可能平坦且运距尽可能短。

尽量减少混凝土转运次数,或不转运。

2.混凝土的比例配制

在混凝土的配制过程当中,常常会因为混凝土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存在局限性、或者混凝土生产者责任意识的不完善,而使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存在着质量上的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的需要。

所以,对于生产的混凝土的配制比例,我们要在国家安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的要求。

(1)混凝土的强度对于进行土木工程建筑竣工后的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混凝土强度的大小取决于混凝土生产者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的配合比,因而对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配合比应该在国家安全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准确性。

(2)在进行多次混凝土的比例调配实验之中,必须要从经济最大化的前提出发,追求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以满足土木工程工作进行的需要以及竣工后工程的耐久性。

所以,施工方对于提交的混凝土实际材料,要进行严格的抽检以及对比程序,保证土木工程工作的合理性。

3.混凝土的浇筑

(1)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浇筑的高度如果超过了3m时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用串桶或溜管等。

(2)浇筑混凝土时应该分段分层的连续进行,浇筑层的高度根据结构的特点,钢筋的疏密度来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倍左右,最大不能超过50cm。

篇5:纳米材料在混凝土中应用的思考

纳米材料在混凝土中应用的思考

简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一些特殊性能,并就纳米材料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及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作 者:熊国宣 邓敏 宋碧涛 唐明述  作者单位:熊国宣(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210009;华东地质学院)

邓敏,宋碧涛,唐明述(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210009)

刊 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PKU英文刊名:CHINA CONCERETE AND CEMENT PRODUCTS 年,卷(期): “”(5) 分类号:N11 关键词:纳米材料   特殊性能   混凝土  

篇6:灌浆技术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

灌浆技术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

针对广西柳王高速公路K531+000~K531+700(左幅超车道)段病害情况,采用灌浆技术进行处治.通过室内试验,提出灌浆材料的配比与性能指标,并对灌浆工艺及检测方法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可对灌浆技术的应用推广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 者:张文武 周晓峰 张顺先 蒋文力 ZHANG Wen-wu ZHOU Xiao-feng ZHANG Shun-xian JIANG Wen-li  作者单位:张文武,张顺先,ZHANG Wen-wu,ZHANG Shun-xian(山东交通规划设计院,山东,济南,250031)

周晓峰,ZHOU Xiao-feng(山东胜利油田胜利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蒋文力,JIANG Wen-li(广西区高速公路管理局,广西,柳州,545005)

刊 名:交通标准化 英文刊名:COMMUNICATIONS STANDARDIZ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U416.6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   预防性养护   灌浆技术  

篇7:混凝土结构施工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混凝土结构施工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1、混凝土结构内涵与特点

1.1、混凝土结构的内涵

在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混凝土结构,其主要的组成是水泥、砂、石以及水和其他的辅助从材料,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在进行混凝土结构浇筑的时候尤其要重视温度的控制,从而才能够更好的保障混凝土结构,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1.2、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其具有很多优势,包括:1)其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能够根据施工的实际需求进行多种样式的设计。2)该材料中的很多内置钢筋能够进一步保障结构抗震和抗暴性能,在进行结构塑造过程中会经过多次振捣和夯实,具有非常强的固定性。3)混凝土结构组成材料非常多,包括砂、石、水泥,这些非常采集和运输。

2、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现状

2.1、材料质量不达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检测方面得到很大发展,过去所使用的手工检测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在工程中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非常有必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进行实际的检测的时候混凝土材料质量达不到标准,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采购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购买,不能够有效的保障材料质量。

2.2、调配技术不规范

混凝土材料的组成是多个原料进行拌制的',而在最开始的拌制是在实验室进行的,为了更好的保障配合质量,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控制,但是因为目前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搅拌配制的时候,很容易没有达到相应标准,从而会直接影响到材料的质量,对于工程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控制。

2.3、易出现裂缝现象

在土木工程建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混凝土结构,在进行实际的施工中会使用很多的混凝土材料,因此需要引起重视。对于混凝土结构其组成是由很多性能不同的材料所组成的,其很容易发生裂缝情况,这也就是混凝土中比较长江的“多发病”,而目前主要的裂缝主要有以下几种,包括表面裂缝,贯穿裂缝及结构深层次的裂缝等,混凝土表面裂缝不会对建筑产生很大影响,其也方便进行维修,而贯穿裂缝及结构深层次的裂缝就比较严重,其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能,同时不好进行维修,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

3.1、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对于混凝土浇筑技术来说其是混凝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主要是将顶板和相应的墙体、底板方面混凝土实际浇筑包含在内。因为基础底板和顶板的厚度非常大,并且整个过程中会使用很大的量,进行施工的时候必须要讲混凝土的散热考虑在其中,特别是要保障设施和材料都要在其中,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裂缝情况发生,或者是因为温度所产生的顶板裂缝。而其中的基础底板或顶板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更好的确保整个过程的稳定性。在进行浇筑的时候需要预先予以厚度为5cm左右砂浆,在进行下料的时候对其进行直接的灌模。对于这个过程中要控制好灌模的性能,合理的控制浇筑的高度,一般情况下是在35~41cm。

3.2、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控制技术

为了做好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控制技术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主要是:1)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确保混凝土结构更符合实际需求。一万水泥自身的特性,因此很容易在水化过程中因为释放太多的热量使得混凝土内部有很多的热量,而这些热量就会影响到混凝土,进一步扩大温度应力。对于在进行实际施工时候为了控制热量,需要对水泥的使用进行控制。在进行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发挥搅拌效果。总之,在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控制技术中合理的控制温度非常重要。2)需要进行浇筑时间的合理控制。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混凝土的温度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对此在进行实际操作中需要对温度进行有效把控,尽量控制高温作业。而对于一些大面积的混凝土浇筑,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问,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温度降低,使其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

3.3、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木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裂缝是需要进行合理控制的,为了控制这种现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抗裂性能的控制,从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在混凝土结构中需要使用一些添加剂,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混凝土自身的自缩数值,从而能够合理的控制裂缝。对于添加剂的使用虽然能够达到其标准,需要注意相关事项:进行实际的添加时候主要是将混凝土添加剂规范化技术规定作为一个标准来进行。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际抗拉水平,进行混凝土中进行增加性材料最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使用增强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有机纤维材料、金属纤维材料、多种无机纤维材料。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木工程建筑项目要求越来越高,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也是越来越重视。在进行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的时候需要相关单位对混凝土结构主要施工技术予以深入性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技术水平,最终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本文分析了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究,以期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秦伟光.浅谈混凝土结构施工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06:117+119.

[2]华东.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探究[J].智能城市,2016,03:260.

[3]刘春燕,节春利.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裂措施综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3).

篇8: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浅析论文

当前,国内的建筑行业发展势头迅猛,竞争激烈。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土木工程项目都在使用先进的工程建设技术,这也提高了建筑的科技含量,保障了建筑的质量。建筑行业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混凝土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诸如胀模,裂缝等情况,这些都影响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值得建筑行业从业者深入研究。

1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1.1地基的因素

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裂缝的问题,产生裂缝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地基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受地基的影响比较大,在混凝土施工结束之后,地基会受到各种不同力学效应的影响,地基的沉降会出现不均匀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不同方向的位移,这些因素会对混凝土结构产生一定的作用力,当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混凝土结构的承受范围以后就会使整个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情况[1]。

1.2温度的因素

土木工程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由于体积庞大,在施工的具体过程之中极容易在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出现化学热效应,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热量不能及时的传导到表面,散热效果较差,这就会使混凝土结合的局部热量过大,致使混凝土出现变形和裂缝。同时,由于混凝土结构体积庞大,当环境的温度出现变化时,混凝土结构内部和表层的温度很难达到一致,热胀冷缩之后会使混凝土结构受到力的作用,当作用力超过混凝土的承受限度之后,混凝土结构就会出现裂缝。

1.3施工技术的因素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对于施工的工艺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施工的工艺是否合理而且足够严谨,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混凝土施工的最终质量。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过关,施工的工艺设计不合理,操作不按照流程等情况,这些都会对混凝土施工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篇9: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浅析论文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一直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优势比较明显,在大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施工成本,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的建筑强度比较高,结构坚实稳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施工难度有所增加,周期也比较长,这就要求相关施工单位严格把控施工的质量,保证建筑工程顺利进行。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技术应用

3.1减少裂缝出现情况的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裂缝的有效控制非常关键。在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于混凝土使用的基础材料进行科学比例的配制,技术人员需要对不同配比的`混凝土材料进行抗裂缝性能的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混凝土材料在实际施工过程进行使用。另外,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实验结果严格对混凝土的材料进行配制,操作过程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从源头阶段控制好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同时,可以在混凝土材料之中适量的加入配筋和一些添加剂,配筋的使用可以增强混凝土材料的抗裂能力,增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提升混凝土薄弱部分的抗力性能。添加剂可以把混凝土的热胀冷缩现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的减少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可能性[2]。

3.2控制温度的施工技术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对于温度的把控非常关键。首先需要调节好浇筑时的温度。外界环境温度的不断变化会影响到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在过于炎热的气温下进行施工,还可以使用一些降温的措施来控制好浇筑的温度。同时要把控好水泥的使用量,水泥使用过程中会释放比较多的热量,这些热量会影响到混凝土施工的最终质量,因此应该控制好水泥的数量,水泥用量过大会影响混凝土的温度,用量过少则会造成混凝土结构的轻度偏弱。在许多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采用低热水泥,有效的解决了水泥使用的问题。另外,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需要采取强制降温的措施,可以在混凝土结构中预设冷水管来达到降温效果。

3.3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情况,适当使用增强材料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和内部的约束力影响。对于外部的约束力,可以预设混凝土滑动层,提高滑动层来减少地基的沉降等情况对混凝土的不良影响,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对于内部的约束力,主要应该加强对施工温度的调控,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法避免混凝土结构内外的温度差过大,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使用增强材料可以增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提升抗拉能力,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使用无机纤维或者金属纤维等材料来起到混凝土结构的增强作用[3]。

4结束语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建筑安全,也关系建筑的质量,建筑企业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保质保量的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

参考文献

[1]耿连峰.浅析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06):174.

[2]汤斐.浅析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17):101+105.

[3]高琛琛.试论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5):79~80.

篇10: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前景

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前景

纳米技术是一种具有深刻理论研究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通过概述纳米技术的内涵和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以及综述近几年纳米技术与材料在废水化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如光催化纳米材料、纳滤膜等可用于处理有机或无机废水,较传统的水处理技术有较大的.突破,并指出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认为该领域在水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 者:刘庆禄 林波 Liu Qinglu Lin Bo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2(11)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   纳滤膜   废水处理  

篇11:浅谈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 无损检测技术是利用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因为存在缺陷或组织结构上的差异而使其物理量发生变化的现象,在不使被检物使用性能及形态受到损伤的前提下,通过测量这些变化来了解和评价材料,产品和设备构件的性质,状态或者内部结构等的一种特殊检测技术。本文将重点论述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以及非接触超声换能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无损检测技术;信息融合;非接触

无损检测是在不损伤材料和成品的条件下研究其内部和表面有无缺陷的手段。它利用材料内部结构的异常或缺陷的存在所引起的对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评价结构异常和缺陷存在及其危害程度。无损检测可以定量掌握强度与缺陷的关系,评价构件的允许负荷以及寿命或剩余寿命;检测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结构不完整性及缺陷情况,以便我们改善制造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建筑物的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

一、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目前,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有超声、涡流、磁粉、射线检测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性。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多种技术的不足,因此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信息融合(或数据融合)是指对来自多个信息源的数据进行检测、关联、相关、估计和综合等多级与多方面的处理,以获得对被测状态的精确估计和评价。信息融合的基本目的是要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适当的综合来获得比任何单一信息源所能表达的更多的信息,即通过多传感器协调和联合运作的优势提高检测系统的整体性能。信息融合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层次将信息融合系统分为3个层次:即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

1、数据层融合

数据层融合是直接将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关联后,送入融合中心,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数据层融合是传感器水平上的融合,其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原始信号信息,缺点是处理的信息量过大,速度慢,实时性差,而且当传感器不一致时,数据融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2、特征层融合

特征层融合是指把原始数据先经特征提取,再进行数据关联和归一化等处理,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特征层融合属于信息的中间层次融合。其优点是既保留了足够数量的原始信息,又实现了一定数量的数据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但是,该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健性和系统的容错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改善。

3、决策层融合决策层融合

决策层融合是指在融合前,将各传感器的信号先作本地处理,即与每一传感器相应的处理单元分别独立地完成特征提取和决策等任务,然后进行关联,再送入融合中心处理。决策层融合是数据融合中的高级融合。其优点是数据通讯量小、实时性好,可以处理非同步信息,能有效地融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而且,在一个或几个传感器失效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具有良好的.容错性,系统可靠性高。因此,决策层融合是目前信息融合研究的热点。由于土木工程无损检测受环境影响很大,故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有利于搜集大量信息,可以提高无损检测准确性,此方法可以在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

二、非接触超声换能技术

非接触超声换能技术是新型超声检测新技术。传统的超声检测均采用接触式换能方法,即在超声探头与被检材料或构件间用诸如油脂或水等声耦合介质使超声波的大部分能量传入被检构件。无论使用何种耦合介质,在检测工作结束后我们都应该将其清除,残留的耦合介质有时会造成工件的质量问题。另外,在高温或高速生产的流水线上,一般的超声探头无法稳定地耦合到被检工件上。目前发明了一种新型非接触超声换能技术——激光超声技术。它利用脉冲激光产生窄脉冲超声信号,再用光干涉检测方法检测超声波。它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高分辨力,且光学上的聚焦可使检测点很小。该技术不仅适用于高温和快速运动等非接触检测的工作,而且可对形状结构较复杂或尺寸较小的工件进行无损评价。激光超声技术在检测时不需加任何介质并且超声探头不与被测工件直接接触,也就不存在稳定耦合问题。在土木工程中,激光超声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对大型网架结点、杆件稳定性的测量,进而可以有效减少工作量,使检测工作更方便。

无损检测技术大多采取相对测量与间接测量方法,并由无损检测人员对检测结果做出解释,分析,评定与判断,其中会涉及设备变量,工艺变量和应用变量以及无损检测人员主观因素等诸多因素影响,为了保证无损检测技术能得到正确实施,能够得到可靠准确的检测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要求无损检测人员应具备和保持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应能在统一的标准或规范下,使用标准化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材料,正确实施无损检测,获得相同的,能复现的检测结果,尽可能防止错误的检测与判断,特别是无损检测与常规的破坏性试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仅是对被破坏试验的试样负责,而前者要直接对所检测的产品负责,因此在无损检测技术运用与土木工程之时,则有其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的提出,是针对于土木工程的特点而提出的。土木工对质量要求严格,因此其对质量检测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无损检测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所以我们要强调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 (06)

篇12: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论文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论文

摘 要:1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由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应用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通常是一个整体的浇筑施工结构,一般会受到外力的约束影响和内部张力的制约,时间一长遇到热胀冷缩就会出现严重的裂缝变形。产生裂缝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大体积混凝土的

关键词:土木工程论文

1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由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应用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通常是一个整体的浇筑施工结构,一般会受到外力的约束影响和内部张力的制约,时间一长遇到热胀冷缩就会出现严重的裂缝变形。产生裂缝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项目中,建筑物的结构与体积通常都呈现出比较厚与比较重的情况,这种大体积的建筑会使地基的承重加大,对地基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加了混凝土结构的约束作用。一般外部原因造成混凝土受到约束重力非常大,如来自施工项目外观及框架上的要求等等,再加上由于受到内部自身热胀冷缩的影响,也会增加内部结构的约束作用,这样就会出现严重的裂缝问题。

(2)在混凝土结构水化制作的过程中,有一少部分的热量会通过水泥散发,这是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结构的横断面比较厚,所以外表的系数就会相应的减少,这样很不利于内部热量的散发,而混凝土大部分的热量都集中到了混凝土施工结构的内部,在施工以后内部混凝土在熟化作用下还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致使混凝土内部出现了非常高的温度释放不出去,由此引起了内外温差较大。在混凝土固化的过程中这种温度得不到释放与缓解,从而形成了内部膨胀而外部冷却收缩的现象,最终会导致裂缝的形成。

(3)土木工程施工使用这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浇筑施工的时候会受到外界温度差异的影响,一旦外界温度突然降低,就会使得混凝土结构内部和外面的温度差异过大,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温差作用力,如果这种作用力比较大,就使得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几率变大。

(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结构在硬化水泥成分的时候,有五分之一的水分是必需的,而剩下的80%的水分需要蒸发干净,如果水分处理控制不好,很容易出现混凝土结构自身收缩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和制作材料联系很密切,如果在制作混凝土的时候应用的是比较细密的材料,出现收缩的可能性和使用比较粗略的矿渣成分制作的混凝土后期出现收缩的可能性会不一样。

2技术对策

2.1控制温差作用影响

在对混凝土施工结构进行现场浇筑施工的时候,由于很容易受到施工现场温度变化情况的.制约,一旦温度过高就会给混凝土结构带来比较大的作用力,所以要注意不在温度特别高的户外施工条件下进行混凝土浇筑,而且要加强施工材料的降温和冷凝,确保混凝土浇筑的温度科学适中,防止混凝土结构后期出现裂缝现象。

2.2控制施工结构材料

应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混凝土建筑施工,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的配比,事先要要求专业人员提前做好现场测试,多次重复试验和分析比对再决定选用合适的配比材料,以确保混凝土结构能够符合土木工程施工的标准,增强混凝土结构的坚固性能,而且搅拌混凝土的时候,也应当遵循规定的施工流程,确保各种材料能够完全融合,避免出现离析造成裂缝情况。

2.3控制外界约束作用

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出现严重的内部和外部约束作用,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减少混凝土结构受到温差和地基性能的制约。

2.4控制水泥配比数量

由于水泥自身存在着一定的水热作用,尽量控制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数量,降低水化作用的几率,同时要注意使用减水剂等各种辅助材料来增强水泥材料的坚固程度,或者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混凝土内部结构中的热量能够充分释放,确保在搅拌的时候能够比较均匀,防止出现使用中的离析情况,导致裂缝影响工程质量。

2.5控制防御裂缝能力

(1)做好施工材料配比。施工制作混凝土前要事先进行配比试验,优中选优,保证施工坚固程度,满足设计标准和现场施工规范。(2)增加一些辅助材料。应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土木工程施工,可以适当添加各种纤维材料来改善混凝土结构的防裂效果,使其能够增加防御外界拉力的影响。(3)注意辅助制剂比例。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混凝土结构自身收缩产生裂缝问题。

3结语

运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对施工质量是一个有效保证。

篇13:纳米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的论文

摘要:基于纳米技术的纳米包装材料相对于传统包装材料有着机械性能良好、物理化学性能高、加工性能良好的优势, 纳米银、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都能够被应用在食品包装领域当中。主要针对纳米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纳米材料; 食品包装; 纳米技术;

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食品包装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纳米技术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兴起的交叉性科学领域。纳米包装材料是纳米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纳米包装材料相对于其他包装材料优势明显。因此, 针对纳米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对于食品包装领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 纳米技术与纳米包装材料

纳米技术是一项在纳米尺度上对物质的性质与作用进行研究, 并且利用物质性质与特征开展多学科、交叉性研究的技术。纳米材料即为材料的几何尺寸已经达到了纳米级别, 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当前对于纳米材料的学术研究分为两大方面:第一, 针对纳米材料的性能进行系统的研究, 并且对纳米材料的微结构进行分析, 与常规材料性质、作用进行对比, 总结出纳米材料的规律、作用, 构建出描述与表征纳米材料的概念与理论。第二, 发展应用纳米材料。当前纳米材料应用的核心问题大于在大量制备纳米材料的过程中如何做到稳定化、均匀化制备。纳米材料的体态可以分为纳米颗粒、纳米粉体、纳米薄膜等。纳米材料凭借其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特有的效应决定了纳米材料存在一系列与传统材料不同的独特性质, 使得纳米材料的电学、热学与光学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纳米包装材料主要是对包装材料技能型纳米处理, 使得包装材料拥有纳米的包装特性, 相对于传统包装材料来说纳米包装材料的机械性能良好, 韧性高、可塑性好、使用年限长;物理化学性能高, 拥有高耐热性、高透明度、高阻隔性, 可以用于特种包装中;加工性能良好, 纳米包装材料可塑性强, 能够实现吹塑、浇注、注塑成型。

篇14:纳米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的论文

2.1 纳米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纳米银在食品包装中起到保鲜作用主要是由于纳米银能够对乙烯氧化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在食品保鲜包装材料中适当的添加纳米银能够加快乙烯的氧化速度, 食品保鲜效果更加理想。同时, 纳米银的耐光性能好、耐热性能佳、化学性能稳定, 作为食品包装材料纳米银对细菌和霉菌都能够起到良好的抗菌作用, 并且可以长时间起到抗菌通。另外, 纳米银较为稳定, 不会由于光照等因素而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刘伟等[1]对纳米银的抗菌效果进行了研究, 针对纳米银对G+菌、G-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在相同浓度下纳米银对抗菌作用大小分别为G+菌>G-菌>酵母菌和霉菌。同时, 银的浓度与作用时间也会纳米银的抗菌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将纳米银加入到包装材料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宋益娟等[2]针对纳米银与聚乙烯制备的保鲜袋来包装酱鸭, 在包装存储过程中发现纳米银与聚乙烯制备的包装能够良好地保持酱鸭的风味, 减少鸭肉中盐基氮的出现, 并且减少微生物的生长。

2.2 纳米二氧化钛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二氧化钛是一种能够在紫外光下被激发的光催化剂, 纳米二氧化钛能够对紫外线形成一定的抵御作用, 避免紫外线照射到肉类食品中加快氧化, 从而防止由于维生素流失与芳香化合物破坏所导致的食品营养成分下降与腐烂。纳米二氧化钛在食品保鲜应用领域中有着十分广泛的情景。同时, 纳米二氧化钛作为一种新型包装材料能够满足生态保护需求, 在光照环境下还能够粘污塑料、玻璃表面的油污、细菌等。陈丽等[3]将纳米二氧化钛运用在PVC保鲜膜的制作当中, 制备出了能够隔绝氧气的苹果保鲜膜。经过实验测定后, 该保鲜膜纵向拉伸强度提升了36%, 透氧率下降了18%, 透湿率减少了10%, 二氧化碳渗透率仅变化了1.5%。实验结果显示, 含有纳米二氧化钛的PVC保鲜膜保鲜效果明显优于普通苹果专用保鲜袋。Sunada K等[4,5]所进行研究指出, 纳米银与纳米二氧化钛的结合能够获得更好的保险效果。纳米二氧化钛的孔状结构可以为纳米银提供更多结合的触点, 优化了纳米银单体容易流失的缺陷, 进一步强化了纳米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2.3 纳米氧化锌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纳米氧化锌是一种能够被紫外光激发的'宽带隙半导体, 拥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纳米氧化锌作为一种无机金属氧化物拥有无毒、成本低、使用便捷、生物相容性优良的特征, 当前已经被普及使用到光催化讲解有毒有机污染物、太阳能电池等行业当中。相对于纳米二氧化钛来说纳米氧化锌的光催化活性更强, 量子产率更高, 是当前市面上最具应用前景的光催化剂之一。基于纳米氧化锌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其在食品包装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毛桂洁等[6]充分利用了纳米氧化锌的紫外线屏蔽作用, 将其运用到PVA当中, 有效提升了PVA薄膜的保留率与断裂伸长率。日本学者Sawai等[7]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纳米氧化锌分体通过接单接触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高艳玲等[8]研究发现, 在自然光照与普通室温环境下纳米氧化锌改性聚烯烃复合材料能够有效抵抗枯草芽孢杆菌, 抗菌率高达99.99%。同时, 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上述一系列研究可以得知, 纳米氧化锌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抑制效果良好, 但是对霉菌、酵母等真菌的抑制效果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 纳米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包装材料的发展将会有力推动食品包装工艺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将会是研究热点, 将为食品包装应用纳米材料提供重要的学术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伟, 张子德, 王琦, 等.纳米银对常见食品污染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 , 27 (5) :135-137.

[2]宋益娟, 关荣发, 芮昶, 等.纳米包装材料对酱鸭贮藏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 40 (32) :15913-15914.

[3]陈丽, 李喜宏, 胡云峰, 等.富士苹果PVC/Ti O2纳米保鲜膜研究[J].食品科学, , 22 (7) :74-76.

[4]SUNAD AK, WATA N A B E T, H AS HIMOTOK.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Copper-deposited TiO2 T hin Film under Weak UV Light Illumina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37 (20) :4785-4789.

[5]YA NG Q, KAPOOR M P, IN AG AKI S.Sulfuric A cid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Benzene-silica with a Molecularscale Periodicity in the Wall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124 (33) :9694-9695.

[6]毛桂洁.聚乙烯醇/淀粉/Zn 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

篇15:浅谈水泥混凝土面板冲压技术在老路恢复工程中的应用

浅谈水泥混凝土面板冲压技术在老路恢复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对胶轮式冲击压实杌在修复面板断裂、稳固路基路面的工程实践,总结冲压技术的`应用特点,并通过对路面恢复情况的分析,为以后老路路面恢复工程积累数据、经验.

作 者:潘文贵 Pan Wengui  作者单位:繁昌县公路管理局,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安徽建筑 英文刊名:ANHUI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09 16(3) 分类号:U418.6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面板   冲压技术   老路恢复   应用  

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反思论文

土木工程中钻孔桩技术的应用论文

探究建筑工程中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论文

混凝土施工土木工程论文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电气控制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机场水泥混凝土的管理论文

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探究土木工程论文(共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探究土木工程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