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满族传统图形文化特征(共含9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荣耀199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摘要] 在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图形符
第一文库网号是人们表达各种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思想情感的重要形式。这些图形符号在人们长期的生存和生活实践中已经成为俗成的符号标志,满族图形以其独特的视觉形式传承于今,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关键词] 满族图形 图腾崇拜 满族文化
满族文化在民间艺术上依然有着封闭、凝重、古朴、粗旷、豪放的特点,这是与满族早期的游牧生活有关。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原初图形已形成为一种恒定的视觉符号,形成了带有地域特点的、特征鲜明的、有着暗示作用的图形艺术符号。要探寻满族的艺术渊源,必须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风貌,并通过对其民间传统图形的研究了解满族人在民族艺术上的`审美追求。
一、满族人对图腾符号的崇拜
满族文化所代表的图腾崇拜,可从“女神崇拜”、“鹰崇拜”以及祭祀符号标志等现象中加以阐释。
1.崇拜“神”的符号
人类在与自然抗争的同时,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认为有一个叫“神”的力量在统治着自然,诸对其产生了敬畏的心理,这一心理直接反映在带有暗示功能的视觉图形中。在各种艺术图形中经常出现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对代表自然中某些事物的图腾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中留下对各种神灵崇拜的痕迹。这些神灵是人们心理和精神活动的直接反映,反映在艺术作品中的图形,已不是自然
相看 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询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礼(俗称过礼)。彩礼一般经较丰厚,有衣服,首饰,器皿和现金等。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这种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布置洞房 结婚这天,由父母子女俱全的长辈妇女布置洞房,铺好床后,在被子四周放置枣子、花生、桂圆、栗子,取其早生贵子之意,然后在被子中间放一如意或苹果。同时在洞房内奏乐,称为响房。喜轿要装抢得十分漂亮,并摆在院子里,叫做亮轿。 迎亲 婚礼这天,新郎由长辈陪同到女方家迎亲,在女方家向岳父岳母叩头后,即可迎娶新娘返家。一路唢呐高奏,鼓乐喧天,吹吹打打地一直把喜轿抬到洞房外。进洞房前,地下放一火盆,新娘的喜轿从火盆上经过,据称这是为了避邪。喜轿到了洞房门前,新郎手拿弓箭,向轿门连射三箭,俗称为箭射新娘,射完后新娘才能下轿,新娘下轿后,有人将一个红绸扎口,内装五谷杂粮的花瓶(俗称宝瓶)放在新娘手中。接着在门坎上放置马鞍,让新娘从上面跨过去。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就可以揭去姑娘头上的盖布。这时候,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的位置并肩坐在新床上,举行坐帐仪式:由长辈妇女把新郎的右衣襟压在新娘的左衣襟上,然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半生不熟的面食,以含生子之意。 举行拜堂仪式 接着还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祖先、父母和长辈,夫妻要对拜。晚上也有闹房的习俗。婚礼期间,男女双方家里都要大宴宾客,接受亲朋好友和来宾的祝贺……
满族婚礼有比较固定和较为繁琐的礼节,散居在各地的满族举行婚礼的过程也略有出入,但总的过程可归纳为:相看、送小礼、过彩礼、婚礼四门五个部分。 过彩礼 满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姻风俗习惯,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满族结婚一般先由男方择出吉日,同女方协商,最后由姑爷携礼物去女家“送日子”,并将原议定的聘礼如数备齐,送至女家,称为“过大礼”或“过彩礼”。结婚前1天,两家相距路远者,男方要代女家就近选好落脚之处,称之“打下处”。女家提前1天,亲友女眷陪同新娘抵达“下处”,并将妆奁送至男家。 婚礼 结婚,男家要正式操办3天。第一天为“杀猪”,作杀猪、宰鸡、借餐具、打帐棚等准备工作。第二天为“亮轿”或“走轿”,午后抬花轿近处绕一圈、接待送妆奁的客人,新郎上坟祭祖。第三天为“正日”。清晨,新郎披红戴花,在伴郎陪同下,鼓乐吹奏,乘轿或骑马带领迎娶新娘的彩轿或彩车,去女家或“下处”迎亲。一般来说迎亲的队伍都是在天没亮的时候就要出发,整个队伍一路上吹吹打打,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新郎出去迎亲,在新郎出发迎亲同时,新娘在家也要做一些充分准备,最主要的是由新娘长辈和全福人给她进行梳妆打扮,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把脖子上带的锁解下来还给娘家人。生命伊始便挂在脖子上的吉祥锁,是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祝福,如今要出嫁的女儿留下这锁又表达了女儿的恋恋不舍和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同时解下这把锁,也标志着女孩子从此成人,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一路上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到了,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子要由哥哥或者是叔叔背上花轿,并护送到男方家里。下轿之前,新郎要把在轿上挂的弓和箭拿下来,搭上箭对着花轿要连射三箭,射箭的意思就是要驱赶一路上带来的邪气。射箭反映出满族是一个射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习俗。新娘下轿之后,在左右搀扶下要脚踩红毡,象征一生一路永远走鸿运。接着新郎要用秤杆将新娘的盖头揭开,然后抛到屋顶上去,一桩称心如意的婚姻就这样上达天神了。抚一抚新娘的发,再摸摸自己的头,以示夫妇二人白头偕老。 拜天地进入洞房 在庭院中设有供奉天地牌位的桌子。新人在天地桌前对牌位跪拜,称为“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公婆,夫妻对拜。拜完天地进入洞房之前,要跨过一个火盆,寓意将来的日子红红火火;还要跨过一副马鞍,以示全家老老小小平平安安。进入洞房之后,便是要坐帐,也叫“坐福”,所谓“坐福”实际上是“坐斧”,将一把新斧子置于被褥之下,新人坐在上面,寓意坐享幸福。小孩子们在一旁会把花生、大枣、栗子等干果撒在炕上,大枣加栗子表示早生贵子,花生则是希望新娘子日后生男又生女,生女又生男。洞房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喝交杯酒,此外还要吃一些食物,有的吃面条,象征着长寿;有的吃饺子,饺子还要半生不熟的象征着早生贵子;还有的吃用豆、肉、米做的饭,象征着家庭兴旺、家族兴旺。 婚礼渐入高潮,由德高望重的族老在庭院当中为新人唱起了《阿察布密歌》,也就是《合婚歌》,人们把酒和食物抛向空中祭告上天,祝愿新郎、新娘合合美美,祝愿整个家族兴旺延绵。 上亲客和回九 午间洒宴,以女家客人为尊,称之为“上亲客”。新郎与其父母要出面寒暄,新郎要敬酒谢亲。新郎新娘依桌向来宾敬酒拜席。饭后,新娘要为郎家至亲“装烟”、点烟(火),亲友须回赠“装烟钱”。晚间,新郎平辈男女,有闹洞房的习俗,同新郎、新娘吃、闹、耍笑,直至深夜。婚后9天,有“回九”之俗,新婚夫妇携带酒、糖、鱼、粉条等4彩礼物去娘家回拜。称为“占九”。 满族的婚姻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满族几百年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文化的特点。
同学们,你知道满族吗?满族的来源可往上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两汉的挹娄,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和辽、宋江、元、明的女真人。这些都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祖先。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穿马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登高底花鞋。入关后在很长时期我国妇人流行旗袍。
满族的住房,一般际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花。东次间开门,也称口袋房,目的在于保暖。屋内北、西、南三面有炕,称万字炕。满族以西为上,西炕不堆放杂物,不坐人。在饮食方面,满族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适年过节吃饺子,除夕必吃手扒肉。满族重视礼节。最主要和常见的礼仪有见面礼、请安礼、告别礼三大类。其中抱见礼是满族的大礼,满族打狗、杀狗,忌食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因为狗曾救过努尔哈赤所以满族不用狗。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直到解放前,在东北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和爱辉等地,满族民间仍保持有萨满教,萨满祭祖、祭天是每年的大事。
满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它,了解它吧!
满族,现有人口982。1余万人。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居住在农村的满族的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舞时二人相对,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称为“莽势”;舞者歌唱时众人拍手以“空齐”二字相和,叫“空齐”。“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中期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的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满族的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的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人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人服饰,风靡全球。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例如人参、鹿茸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此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这就是满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介绍后,你熟悉它了吗?
满族饽饽,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的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的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的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的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的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
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民族信仰文化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杂。祭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清王朝初期,皇宫里的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女人担任,称萨满太太,专管皇帝举行各种神典,口诵满语祭神,与民间为人治病的萨满不同。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的宁古塔和爱辉等地,满族仍然保有萨满教。民间萨满分两种,一种是跳神的萨满,为人治病、问卜、求神驱鬼,另一种是管理祭祀的家萨满,负责祭祀祖先神。过去满族的农民“信巫不信医”,有病先请萨满跳神,无效才请医生诊治。萨满祈祷跳神时,头戴尖帽,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念有词。而家萨满在各姓氏中都有一名。在祭祀祖先时跳神唱满语神歌,歌颂一年的丰收,或赞颂祖先的功德。
萨满教
古代满族信仰萨满教,神职人员分为管祭祀的家萨满和跳神的萨满。早期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是“巫”的意思,是多神论。萨满教信奉世界为三层,上层为“天堂”,诸神所居:中层为人类所居;下层为“地狱”,鬼神所居。人类的祸福是诸神赐给的。猎人离家外出捕猎,要祷告诸神。祷告猎神,求得能多捕获一些猎物;祷告路神,求得在密山中不迷路;祷告福神,求得在山里少受痛苦。早期满族人敬的神多达一百多种,大多是女神,只有几个是男神。经常出现的男神是猎神。各种神都有偶像,有的是泥塑的,有的是木制的,也有用布缝的。猎神身材魁梧,佩带弓箭,嘴边还有两缕小胡,形象逼真。
猎人祭神的时候,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先竖起一个杆子,再用土堆起一个高两米的土台子,猎人排到台前,推选一位有威望的长者,在土台上钉牲祭祀,祷告诸神,然后奔向山区。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我国北方各民族原来都信仰过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受着社会与经济的变迁,这种教在许多民族中已被佛教(喇嘛教)和伊斯兰教所取代。惟有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直到解放时还信仰它。萨满教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活动仪式。
满族先人对自然的崇拜是同狩猎生活和采集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条件下,衣食都取之于野兽,人们把狩猎所获取的野兽,视为主宰野兽的“神灵”的恩赐,因而加以崇拜。
满族的先人当时还不理解人类的起源,认为某种动物与他们的氏族有着血缘联系,于是视作自己的祖先,因而对它加以崇拜,这叫作图腾崇拜。
满族的先人,随着灵魂观念的发展,逐渐形成对死者及周年的悼念活动。于是有了自己的祖先的“神”。人们既然创造了这些被崇拜的神,必然把自己的安危与福祸寄托在这些神的身上。于是逐渐形成祈求“神灵”的各种祭祀活动。这便产生了交往于人和神之间的使者——萨满。
萨满教信仰的“神”有几十种,其中属于自然崇拜的“神”有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火神。还有来源于众多动物名目的神。所有这些“神”,都有自己的偶体和偶像。比如“熊神”是以一张熊皮为其偶体。有的削木为偶,有的以石为偶,有的把被崇拜的“神”绘制在纸上或布上。
这些偶像还不是真正的“神”,只能做为象征而存在,要通过这些偶像与真正的“神”打交道,需要能通“神”的萨满。可见萨满是古代社会中作为现实世界和超自然的世界之间的交往者。
萨满非世袭,上一代萨满死后相隔数年后,产生出下一代萨满。新萨满被认为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选择的。因而婴儿出生时未脱胞者、神经错乱者、久病不愈者,被认为是当萨满的征兆。学习当萨满者,要学会祭神的祷词,熟悉萨满宗教活动的内容。最后考试时,跳得神智不清,才被认定这是萨满“神灵”已附体,这才取得进行宗教活动的资格。
萨满必须有“神帽”、“神衣”、“神鼓”等一套用具。“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帽架,帽顶前侧有一只铜制的鹰,后侧是两根铜制鹿角,角的多少表明萨满的品级。“神衣”是紧身对襟长袍,一般用鹿皮制作,周身上下缀有铜镜、小镜、腰铃等。下身后侧是飘带。“神鼓”以板条做鼓边,用山羊皮、小牛皮或狍皮做鼓面。此外还有神刀、神杖等用具。萨满跳起”神来,有节奏地敲“神鼓”,大小铜镜和腰铃相击作响,飘带四飞,俨然如沙场上的勇士,用以显示“神灵”的威严。
萨满的宗教活动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声称“消除灾祸,保佑人的安全”,为祭家消除灾祸。第二,声称“为病人祭神驱鬼”,这是萨满经常性的宗教活动。根据患者的症状,如果认为是“外来的鬼”致病时,在大门外或村边上生起篝火,萨满在篝火边“跳神”,并做象征性的射击,表示“驱鬼”。如果认为是触犯某一种神致病时,便杀猪、杀牛或杀羊进行祭礼,由萨满主持献祭,“请求神的宽恕”。遇到病危的患者,认为其“灵魂”已经离开肉体,到了“阴间世界”,便在夜间祭祀,萨满的“神”到“阴间”把病人的“魂”带回来附还于肉体。据说不管你患了何种病,病情多么严重,萨满都可以用不同的办法给你治好。第三,声称能“祈求生产丰收”。不同地区的生产活动方式不同,祈求生产丰收的宗教活动的形式也不同。狩猎的人长期捕获不着野兽时便供祭萨满的“神”。祭祀时先用柳条做成鹿、猪等模型,萨满披挂上阵,做拉弓射箭的模样,于是鹿、猪模型纷纷射倒,这时猎人便可以上山,据说马上便能获得大批猎物。如果遇到旱灾、虫灾或水灾。萨满当然也有办法,他们又披挂起来,去祭祀“河神”、“虫神”,于是便风调雨顺,害虫绝迹,牲畜兴旺,五谷丰登。
萨满向每一种“神”祈祷,都有不同的祷词。祷词中有各种“神”出身历史、丰功伟绩以及这位神仙的性情爱好等,从而使每一种神都有了各自不同的“高大形象”。祭祀不同的“神”都有不同的祭祀方式。有的“神”在白天供祭,有的“神”必须在夜间供祭,有的“神”需在室内供祭,有的“神”必须在野外供祭,有的“神”喜欢猪、羊、牛等家畜,有的“神”则喜欢飞禽或鱼类。供品一定要适合“神”的不同口味,供错了不但不灵,还会引起“神”的愤怒,带来灾难。萨满的宗教活动不仅使萨满教的内容更加复杂化。而且使各种“神”的形象也定型化了。
服饰文化
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满族的礼仪习俗文化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
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
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
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
”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
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
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
西炕不许随便坐人。
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
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
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
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
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
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
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
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
“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
“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
“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
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
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
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
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
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
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
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
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
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
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
来了客人,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 ,再去干活。
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
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
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
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
”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
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旧时农村旅店少,过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
主家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自然留宿。
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
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为有礼。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示谢意即可赶路。
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来后会感到很荣幸。
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
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
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
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B在文化方面,满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早期满文著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
《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
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著,大多有满文译本。
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
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
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文学家。
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
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满族人,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曲艺家。
他的作品众多,而且脍灸人口。
不愧为当代的“人民艺术家”。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
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
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
《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虽士大夫无以蹄也”。
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
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
铁保、永理是满族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镛齐名,并称四大家。
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
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也是满族。
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
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
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
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
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
②宇宙关系神话。
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
③灵魂神话。
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满文老档》:中国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共180卷。
主要记述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宫廷生活、习俗、天文、地理等等。
《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研究清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和满族语言文字演进史提供了较系统而翔实的资料。
《八旗通志》:由鄂尔泰等奉旨撰写。
雍正五年(1727年),鄂尔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铁保等奉赦续修。
至嘉庆四年(17),历时完成。
该书分八志、八表、八列记叙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世宗时八旗沿革、社会及军事组织、人物传略等项。
对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价值。
《御制五体清文鉴》:清代官修满、藏、蒙古、汉、维吾尔五种文字对照辞书。
成书于乾隆末年。
内容丰富,是我国少数民族辞书中的巨著。
《尼山萨满》:史诗《尼山萨满》也叫《音姜珊蛮》。
满族著名史诗。
流传于黑龙江流域。
讲的是一个女萨满为从阴间救一少年的魂,经历重重难关的故事。
有多种手抄本流传。
剪纸:满族喜欢贴窗花。
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
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
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
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
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补绣:满族民间工艺。
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
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
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回答者:标致607 - 举人 四级 2-14 18:00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文化的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和谐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非凡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形的`判定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假设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排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筛选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相宜的、可以引起踊跃回应的,并倾向于筛选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坚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体味的积存,是人们通过比较和筛选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坚持下去,这就是文化坚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4)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假设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 作文 满族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