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的研究概况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昔日和风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的研究概况论文(共含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昔日和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的研究概况论文

篇1: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的研究概况论文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的研究概况论文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一直是困扰人类医学的难题。最近的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神经元的修复不仅与营养因子、生长相关因子表达等有关,还取决于缺血区血管新生(angiogenesis,AG)营造的微环境[1]。AG是缺血区组织的抗损伤和神经元修复的结构基础,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后AG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的再生[2]330[3],并受AG相关因子的调控[4]。近年来,中医药对AG的研究逐渐展开,中医的“生脉”法、活血化瘀法、电针疗法等能促进缺血周围区的AG,从而挽救脑缺血半暗区濒死的周围组织细胞,减少后遗症。现将近些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AG的中西医研究概述如下。

1 脑缺血后AG相关因子的表达及调控机制

AG的概念首先由Hockel等于1993年提出。AG是指先前已经存在于组织的成熟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增殖和游走以发芽或者嵌入的方式形成新的子代血管的过程。AG是从内皮细胞(EC)受到刺激增殖游走开始的,其 EC 来源于已存在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在正常成人,EC 和血管平滑肌不进行有丝分裂 ,但在生长发育、缺血缺氧、炎症及其他应激情况下,可以发生游走和分裂,从而启动AG的一系列过程[3]6-18。

1.1  血管生成生长与抑制因子

研究发现,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内的血管一经新生即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受到许多具有正负向调节性质的关键分子(key molecule)即血管生长因子和抑制血管生长因子的调控[5]。血管生成生长相关因子参与AG的信号转导并起决定作用。目前已发现300多种AG诱导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Ang-1)等促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增生抑制因子如血管新生抑制素、内皮细胞抑制素、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血栓反应素-1,2 (thrombospodin-1&2,TSP-1&2)、血小板因子-4(PF-4)等。其中VEGF、Ang-1、TSP-1和TSP-2与AG密切相关。VEGF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和活体AG诱导者,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明对血管形成起关键和特异性作用的生长因子[6], 在成体组织中,它能通过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2个酪氨酸激酶受体(Flt-1,KDR/Flk)结合启动AG中最初始的出芽过程,形成未成熟的血管;Flt-1可控制细胞的适度增殖和有组织地组合;KDR/Flk则启动细胞的增殖;Ang-1可通过与其同样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特异性表达的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Tek结合,参与新生血管的稳定、成熟和重构;TSP-1和TSP-2则与其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CD36结合,通过抑制细胞迁移和诱导凋亡以实现其血管增生的抑制作用[2]331。

1.2  细胞外基质(ECM)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调节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微环境。ECM和内皮细胞特异性的生长因子相互作用,调节内皮细胞的形状和结构,促进增生。内皮下基底膜的降解、BBB的破坏和血浆外渗是内皮细胞迁移和新血管出芽的必要条件。许多血管因子参与了ECM成分的调节,如VEGF增加血管渗透性,Ang21可抑制其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及其特异性内源性的组织抑制剂TIMPs参与了所有ECM成分的调节。MMPs是一族钙依赖性的蛋白水解酶,水解ECM[7]。它的作用可被TIMPs抑制。

MMPs还通过激活和释放VEGF、bFGF、IGF21 等影响血管新生。Romanic等用大鼠MCAO模型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在MACO后12 h开始增加,24 h达到高峰。MMP29的染色主要存在缺血中心区和周围的`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中。MMP22表达的时间性同MMP29接近。在MACO前1 h静脉内注射MMP29的单克隆抗体可使梗死体积缩小30%[8]30-31。

1.3  AG的调控机制

AG机制在脑缺血后立即启动。许多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在缺血后1 h即开始表达增加,TSP同时增加,1 d后与对照组相比,TSP下降到较低的水平[2]331。这表明缺血后经历一个从血管保护到血管新生的转换过程。脑缺血后许多分子相互和谐的作用有助于脑缺血后的血管新生。缺氧通过诱导缺血区周围的血管新生来代偿局部血供不足。缺氧诱导因子(HIF)在介导缺氧与血管新生的信号传递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缺氧细胞通过激活HIF 诱导VEGF等基因的表达。提示缺氧-HIF-VEGF/VEGFR系统-血管新生可能是主要的调节通路[9]。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系统、血管外基质、蛋白水解酶系统、血管生成生长因子以及血流的剪切应力等因素参与了血管的生成。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不但与促进抗血管生成因子有关,而且也受到基质降解蛋白酶和细胞间基质等因素的调节。

2 中医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AG的影响

2.1  中药

AG属于中医学“生脉”的范畴。“生脉”应该涵盖3方面的含义:一是血管管腔增粗;二是处于关闭状态的血管出现再通现象;三是生成新的血管。中医认为,脉的柔韧、舒缩、生成以及血液的畅行与五脏的功能均有关系,其中以肾气为本,并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濡养。“气血互根、脉为血之府”,“经乃脉所有由之真路也,脉者,资使之肾间动气,资生胃中谷气,贯出于十二经脉”(《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因此,调整五脏阴阳气血,益气通脉使之平衡协调,可促进血脉之生成达到“生脉”功效,且益气活血生脉也包含有“祛瘀生新”的含义,瘀血去,则新血及新脉生,生新脉又反过来促进瘀血祛除。

梅爱农等[8]32-33观察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干预大鼠脑梗死皮层AG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通心络干预组缺血皮质血管密度和VEGF阳性细胞数量均较对照组为高(P<0.01);Wstern blot显示通心络组大鼠缺血侧与对侧皮层caspase-3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通心络胶囊可促进脑梗死大鼠脑皮质AG和保护皮层神经元。廖维靖等[9-10]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当归多糖对大鼠MCAO短暂缺血性脑损伤后Ang-1和Ang-2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归多糖治疗组梗死灶周围Ang-2蛋白表达水平比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增强(P<0.05)。还观察了当归在MCAO缺血损伤再灌注后3、6、12 h,1、3、7 d不同时间点对VEGF和层粘连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归组除再灌注后3 h外各个相应时间点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当归组层粘连蛋白在缺血再灌后3、7 d时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5)。提示当归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生成。周琴等[11]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右旋糖苷标记血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阿魏酸钠(川芎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血管形态和脑微血管直径的变化。结果显示,阿魏酸钠组在术后2、7、14 d的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术后7 d,治疗组脑血浆灌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直径<3 μm的血管约占47%,新生血管增多。提示中药提取物阿魏酸钠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有关。中药复健片可显着增加MCAO大鼠脑内bFGF、VEGF、PDGF的表达[12]。中药(脑溢安)可上调脑内与血管新生关系最为密切的VEGF表达,体外培养也发现中药(脑溢安)可上调缺氧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13]。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上,用线栓法复制一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到中药单体环维黄扬星D能促进脑缺血-复流神经轴突和微血管的新生[14,15]。

2.2  电针

传统针刺疗法具有“整体良性的调节”作用,对机体发挥多环节、多水平、多途径的调节作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显效是否与调控血管新生有关的认识,正倍受关注。有研究表明,针刺可增加bF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16],促进短暂性大脑中动脑闭塞(MCAO)大鼠VEGF星状胶质细胞的表达和梗死大脑血管的形成,增强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VEGF、Flt-1的表达,减轻缺血后脑损伤,促进脑功能的康复。电针对高血压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时神经黏蛋白表达递增有一定调控作用[17]。现代研究表明,电针大椎、百会穴可改善脑血流量,阻止脑缺血后血流量的下降,从而保护缺血性脑神经元的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数量上升,增进缺氧缺血模型的神经修复功能,可使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表达在细胞数量上及强度上明显递增,从而阻止神经细胞内Ca2+超载,稳定细胞内环境。

3 展望

缺血性脑血管病AG的中西医研究是近些年来医学的热点。AG是机体在血管闭塞状态下的病理生理性代偿反应,除受其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严密调控外,还受到内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交互作用的影响。AG属于中医学“生脉”的范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的“生脉”法、活血化瘀法、电针等能促进缺血周围区的AG和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由于中医药对AG研究刚刚开始,因而对单个指标研究较多,而对AG因子之间作用规律研究较少,应从AG系统出发,研究中医药促进AG的作用环节,以及这些环节相互作用规律。拓展中医药对AG的研究范围,开展对中药有效部位及有效单体的研究,以开发能促进AIS的AG特效中药。如果能用中医理论深入阐述疾患与AG的关系,这将会从AG视角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和临床治疗与应用开辟新的领域。

篇2: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研究的弊端论文

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研究的弊端论文

1 抗血管生成机制研究较少

目前,大部分有关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药的研究多集中在药效学方面,而对中药抗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比较少。肿瘤血管的生成涉及一系列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改变。

形态学改变包括内皮细胞降解母体小静脉的基底膜、内皮细胞的定向运动并且发生有丝分裂、管腔的形成、芽式生长并形成血管襻、产生新的基底膜、外膜细胞的'形成等一系列步骤。

其生物化学方面的改变主要体现于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调节失衡。而中药因其所含成分复杂,它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有可能是多靶点、多层次的,既作用于相关的基因,又作用于相应的蛋白和受体。

因此,对抗血管生成中药的研究应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组织模型,以及肿瘤模型等不同层面入手,做系统全面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

2 缺乏与其它抗肿瘤方法联合应用的研究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的过程,仅用单一治疗方法难以获得最佳效果。因此,目前对肿瘤的治疗强调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即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29]。

抗血管生成药物并不能彻底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它只能阻止肿瘤形成新的血管,而对已经生成的血管却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另外,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主要靶点是细胞外基质和(或)血管内皮细胞等非恶性细胞,而成功的肿瘤治疗需要将所有的恶性细胞进行清除,这就需要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与传统化疗、放疗等手段联合应用。但是,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至于联合的最佳方式、应用的先后顺序、最适剂量等内容均有待于深入研究。

篇3:生物工程本科新生专业教育研究论文

生物工程本科新生专业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专业教育在引导新生正确认知、树立专业观念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在华侨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开展新生专业教育的多种方法和实践经验中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教育;本科新生;实践

本科新生刚刚进入高校,对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的认识一般是基于填报志愿时的宣传以及父母、亲戚、身边朋友及中学教师的口头信息或见闻,大多数新生对专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了解。而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又多以通识课程为主,新生能接触到专业领域的内容很少,影响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引起新生对本专业的误解,无法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1]。此外,本校生物工程专业新生的调剂率较高,很多新生对本专业几乎一无所知,再加上兴趣不高,容易导致新生意志消沉而堕落,因此大一学年的专业教育极为重要。专业教育的核心是针对学生从事专门领域的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2],是引导新生正确认知、树立专业观念的重要途径。本文就近年来本校生物工程专业开展新生专业教育多样化实践的情况作简要介绍和探讨。

一、做好新生的学习动员工作

与高中学习相比,大学的学习表现出显著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多数新生对大学学习认识不足,无法很快地适应这一转变,再加上经过高考结束后三个月的假期,在思想上有所松懈,因此大多数新生刚开始学习时表现得很迷茫,甚至无所适从,此时新生急需专业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基于这一情况,在新生正式上课前,本系组织了两次新生交流大会。第一次交流大会是迎新活动的一部分,由系主任为大家介绍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方向以及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内容,让新生初步认识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第二次交流大会是新生学习动员大会,由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主持,邀请高年级成绩优异的同学与新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探讨对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的认识,传授先进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并解答新生的困惑。此举的优点:(1)能够在新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让新生对大学的学习不再迷茫和畏惧。(2)能够让新生接触到本专业的优秀学生,学习其先进经验,树立榜样的作用,走上正确的道路。在几年的实践中,学生反响热烈,不少新生对优秀的学长、学姐投以钦佩的眼光,多数学生还积极地记录他们的学习方法要点,亦主动吐露自己的心声。每一届参加学习动员大会的新生中又会产生一些优秀学生,将成为下一届新生学习的榜样。如此以旧带新,新旧交流,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导师组授课在新生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加强新生对生物工程专业的认同感,尽早了解专业内容,本专业在第一学期设置了《现代生物技术》这门专业选修课(限选),并采取导师组授课制,每学年安排15位本系教师,从他们自己所熟悉的研究领域向新生讲授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内涵和外延。授课教师团队根据需要每年进行微调,但每学年都能保证三分之二以上的授课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博导至少为6人。授课形式由每位教师灵活掌握,采用讲授、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成为课程的主人,加强新生的专业认同感,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念。在第一次课上,由课程负责人发给学生一份介绍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英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而后从材料最后的十道大题中任选五题作为平时作业,并建议用英文作答。所有题目均无标准答案,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做答。在学期末,每位学生必须提交一篇课程论文,要求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生物技术领域,阐述他们对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的认识以及学完《现代生物技术》这门课的收获。几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新生对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的热爱出乎所有教师的意料,他们在作业和论文中表现出来的想象能力令人惊异。例如作业中有一题是谈谈学生对克隆人的态度,有些同学联想到科幻片里人造生物反客为主对人类痛下毒手的情景并加以类比;而有极少数同学支持克隆人,认为克隆人可以作为自己的分身,让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尽管某些观点有待商榷,但经过这门课所进行的头脑风暴,学生对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认识显著加深了,在期末论文中他们已经可以较完整地描述基因工程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方法,能说出生物技术在工业和服务业中的应用;甚至有些学生能紧跟学术前沿,把最新的学术成果及个人看法体现在论文中(如CRISP基因编辑技术、3D打印人体组织器官等)。虽然没有强制使用英文,但不少学生用英文完成了作业和论文,说明他们对这门课相当重视。相比由一两名教师承担课程所有内容的授课形式,导师组授课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每位教师对各自研究方向的了解比较深入,可以把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讲得很“专”。(2)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讲授风格,这就使课程的知识面扩展得很“广”,可以涉及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各个方面。(3)选用英文版教学资料,与通识课英语教育安排在同一学年,可以锻炼新生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并及早接触一些专业词汇,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4)导师组授课方式是建立并加强师生联系的重要渠道,可以让新生尽早接触到本专业的教师,还促使了新生对教师的研究方向产生兴趣,并为今后的课外创新实践等创造条件。

三、重视认知实习

生物工程专业现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因此新生专业教育不仅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实验和实践的要求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3]。仅仅依靠理论课的教学难以使新生对生物工程有直观的印象,因此我们必须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让新生能够亲身体会生物工程的应用。基于这一考虑,我们把认知实习作为新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实习由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作为总负责人,直接负责实习单位的联系和指导教师的安排,并亲自带队。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必须满足具有工科背景、工程实践经验、熟悉仪器设备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这三个基本要求。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的研究方向,需要上下游兼顾。根据这些原则,我们选择了学院自行建设的壳聚糖氧化降解中试平台、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古龙酱文化园四个单位作为本专业的认知实习基地。这四个实习基地涵盖了从上游基础研究、中试放大到下游工业化生产这一完整的产业化流程,囊括了细胞培养、植物育种、生化分析、生物医药、生物活性物质开发、食品加工、生物过程工程等不同的方向,能够较好地反映生物工程专业的特征。学生在参观、认知的同时,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一些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从而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并加深了印象。实习期间,还邀请实习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经理为新生介绍就业条件、招聘岗位、待遇、公司福利等情况,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坚定他们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四、试行本科新生导师制

本科新生导师制是指由专业教师担任本科一年级新生的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需求,对其进行学业、生活、思想品德等多方面及个性化指导的一种教育制度,旨在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形成合理的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提升育人质量[4,5]。我们试行导师制的初衷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通过专业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开学初,系主任向本系新生提供专业教师的名单、联系方式和研究方向等信息,并根据教师的职称设定指导学生的数量上限,而后由新生各班班长安排全体学生进行导师的选择和协调。学生根据每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学生必须在名单确定后一周之内主动联系导师见面,积极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并当面向导师请教;导师主动指导学生如何建立专业自信心和树立人生目标,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高效地学习。导师和学生每月至少需见面一次,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给予积极的鼓励,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实行了本科新生导师制后,新生能够通过导师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不少新生还提早进入学科实验室开始了科研训练,并在之后申请了课外创新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等,积极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对新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同时,导师制也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避免了因大一专业课接触较少而导致的新生专业热情消退的弊端。从教师方面来讲,导师制的实行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潜在的后备人才,对解决实验室人员紧缺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在首届试行导师制的`级学生毕业反馈中,能够明显地看到学生对导师制的肯定,他们认为导师制的实行让他们对生物工程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还让他们提前接触了科研,坚定了对这个专业的发展信心。

五、引导新生做好人生规划

前几年在与学生交流时发现一个问题,只有少数学生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做好了规划,这些学生的目标比较明确,在平时会主动向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因此在各方面都比较主动,而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在学习上往往比较被动,也说不清自己毕业后的打算,甚至有些学生到了高年级依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考研、找工作都像跟风似的,遇到困难又退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在学生刚进大学时就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我系自行设计了一份《生物系新生目标意向调查表》。在表中,我们设置了“您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何规划?在大学毕业之后,您认为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您准备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制定一个在大一学年结束时要实现的短期目标”这三个小问题,其初衷是督促新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人生规划进行思考。此表一式两联,分别由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签字后,一联为学生自行保管,另一联交由系副主任保管。大一学年结束后,对偏离短期目标较远的学生,系里组织谈话,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鼓励。这一举措从级新生入学时开始实行,目前已实行了两届。学生对这一做法普遍表示欢迎,从交上来的表格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和就业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思考,因此可以说这一举措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也发现了少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不以为然,随便敷衍了事。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如不少学生把短期目标设定得过低,像所有科目考试都及格、读一两本好书等;有不少学生只是在学习方面给自己定了目标,而缺乏从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方面提升的思考;对“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时光”这一问题,有些学生写得简略而虚无,如努力学习、参加校园活动、充实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之类的过于宽泛的话屡见不鲜,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我们将对今后的调查表进行修改和完善,考虑更换提问的形式,并添加适当的注解。此外,还应在新生填写时给予更多的指导。

六、定期交流,了解新生所需

在每学期期中,本系都会组织一次新生座谈会,正、副系主任和部分专业教师一同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新生在交流会上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习方法、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学校活动、对大学的适应、勤工助学及兼职等方面,其中有不少问题每届学生都会提到。我们对这些问题均作了记录,能解答的问题就在现场进行答复,部分问题会及时与学院和学校的沟通,寻求解决的办法。在日常的学生管理方面,本学院还建立了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的制度。每学期班主任走访学生宿舍四次,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就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向系里和学院反馈。此外,本系学生遇到问题,除了向班主任和辅导员反映外,还可以直接向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单独面谈,寻求帮助。

七、总结

新生进入大学之后,应当尽快适应大学的环境,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并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因此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是必需的手段。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专业教育的形式,从最初的由个别教师担当的短学时课堂讲授,逐步改进并融合新的方法手段,发展到目前的多样化及全方位指导。专业教育对新生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这几年生物工程专业申请转专业的人数明显减少,甚至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转入。(2)这几年大一、大二学生联系教师开展科研训练及申请课外创新创业等项目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说明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较高,重视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应该说,我们的实践是比较成功的,当然,我们在工作中还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而且新生专业教育的形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生群体成长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彭惠.大学生物专业新生启航工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J].生物学杂志,,26(3):87-88.

[2]徐晓燕,何应森.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研究———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31(5):11-13.

[3]张茜.生物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及发展[J].西部皮革,2016,(20):226.

[4]王颖,王笑宇.本科新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的影响路径及实施效果研究[J].教育研究,2016,(1):26-34.

[5]于超美,赵静贤,张岩.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新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6,(4):71-74.

篇4:90年代以来海外心理词库研究概况论文

0引言

心理词库(mental lexicon),有些人又称之为大脑词库。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心理词库定义为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这种可以用来对一系列信息进行储存、加工、过滤、产出的系统,称之为心理词库。它属于语言心理学的范畴,同时也属于“内在”语法的研究范畴。要揭示人类语言的秘密,加强对心理词库的研究是必要的和必须的。 因此很多心理学研究者对心理词库做了或深或浅的研究。 实际上,心理词库是一种隐喻的说法,因为大脑中的这种信息中心和我们现实中的词典和词库比较相像。故将其喻为心理词库。但是和普通的词典相比,心理词典(词库)又有很多独特之处,它是一个虚拟的词库或词典,看不到摸不着, 然而又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 帮助我们学习、加工、创造语言知识。本文在阅读大量心理词库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介绍总结了心理词库的研究历史, 并对最近20 几年来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做了简单概述。

1心理词库的特征

和普通的词典/词库相比,心理词库有着自身的特点。 第一,心理词库的容量要比普通词典大得多,它既包括了丰富的语言学知识,也包括了百科知识的内容,也包括个人的经验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普通的词典,通常是专门的、有针对性的,但是心理词典却包罗万象,各类语言知识信息尽藏其中。 同时这些信息又是不断更新的,新的内容不断补充进来,原有的内容可以是继续存在的,也可能被替换,被遗忘,但是旧的知识又可以通过习得而继续储存。 第二,心理词库的提取要比普通词典快得多。 我们正常人说活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 125-180 词(Liberman,1970),这意味着我们每秒钟至少要提取 2 到 3 个词汇,并且在提取的过程中,还要筛选出符合语境的词语,因为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的。

2心理词库研究方法

研究心理词库的方法有很多,前人已经做过这方面的综述,这里简单提一下。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词汇判断任务(lexical decision),词义验证任务(semantic verification),词义分类任务(semantic categorization),stroop 类任务 (stroop-type task),因素监察任务 (phoneme monitoring),图片或词汇命名任务 (picture/word naming), 词汇联想任 务(wordassociation)以及言语失误(speech errors)等。 研究者主要是从这些任务入手,建立相关模型,探索心理词库的特点。

篇5:90年代以来海外心理词库研究概况论文

3.1 心理词库研究简史

一般认为心理词库的研究历史从 19 世纪开始, 但是真正利用模型开始研究心理词库的,应该是从 Triesman(1960)。 他首先建立衰减模型,认为心理词库是由词条组成的理论,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心理词库的研究当中, 使得心理词库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模型。 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是研究者包括 Allen Collins,Ross Quillian,Eleanor Roseh, Brown and McNeill, Taft t and Forster,McClelland,他们对心理词库的语义结构 、语音表征、正字法表征以及词语的.提取和辨认等涉及到心理词库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Victoria A. Fromkin,Jean Aitchison 等人在对心理词库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除此之外,也加强了对心理词库的整体把握,使心理词库的研究更加深刻准确。 七八十年代的心理词库研究还有很多,如单词产生器模型,这个模型本身是建立在表征意义层次之上的,是基于单词、字母、语音、词形层次,还有基于词素结构的词素网络模型 (Dell,1986)。 而 Murrell and Morton 在试图找出词汇正式启动证据的研究并未成功,主要是因为学习和测试间隔时间太久的缘故。 Shirley E. Napps and Carol A. Fowler(1986)在单词和心理词库组织的正式关系中 (Formal Relationships among Words and theOrganization of the Mental Lexicon )通过语音和正字法的研究,利用三个试验证明了在正式启动发生时,一些阻抑词库启动的因素发生了变化。这种结论证明词库的正字法和语音组织是不会通过使用启动程序而直接获得的。 20 世纪 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以来,人们对心理词库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化。

3.2 1990 年以来心理词库研究概述

近些年心理词库的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利用前人的语音、语义、语法及正字法的表征成果对心理词库进行的持续研究,如 Betty S. Phillips所做的各种音变导致的词汇扩散研究,研究证实了心里词库的一系列特点:(1)心理词库是链接存在的而非生成的;(2)它一定包括语法范畴的信息;(3)一定提供了词频或是词沟信息;(4)词条一定包含语音细节。 并从词汇扩散和链接模型、词汇扩散和语法类别、词汇扩散和词频、词汇扩散与语音细节四个方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

3.2.1 利用词典对心理词库进行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使用的词典也在不断发展,而词典的发展实际上折射出语言的变化,包括心理语言,所以心理词库势必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Frank Anshen 和 Mark Aronoff (1999)在之前的词典工作的基础上,使用三赛道赛马模型(MacWhinney, 1975, 1978),同时通过他们近期对牛津词典 CD-ROM 第二版的分析,追踪英语词缀-ment和-ity(这两个词缀都来自法语)的长期发展变化,根据研究结果,笔者对一系列已经存在的词语无意相类的有效性是词素产出的背后的驱动力这一说法提出质疑。证明心理词库中存在的词汇的多少并不是由量来决定的,一个多产的词形消失的时候,会留下很多相关残余词汇,但是它们只是存在,不会再次复兴。

3.2.2 通过视觉词汇加工/精神刺激角度研究心理词库

Christian J. Fieback,Argela D. Friedcrici 和 D. Yves vcn Gramon()利用词汇判断任务(lexical decision task 简称 LTD)实验研究视觉词汇加工。 LTD 为心理词库提供了首要通道,但任务在实施时并非被要求直接激活大脑区域,而是帮助语义语音进行加工。 任务的这一作用为视觉词汇加工前期、来自正字法组成的、用来储存词形的大脑工作区域提供了直接视角。

Jeffrey L.Elman () 在他的 An alternative View on MentalLexicon(2004)一文中提出单词的理解源于某些对精神状态的直接刺激。单词的语音、语义和句法特征由于这种对状态的刺激而显现出来。他通过四个模型,并经过详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这一结论。

3.2.3 利用具体的词例研究心理词库的某一领域

Carolyn J. Buck-Gengler, Lise Menn and Alice F Healy 利用名词研究心理词库对复合名词“数”的反应,指出层级顺序模型在证实词素理论方面是不充分的( 2004)。 有些试验结果让人无法解释,即在英语复合词中,小孩对不规则复合名词的接受能力问题。 研究者经过进一步研究对这些结果做出解释-这些结果可以被这样解释:当经过复数刺激的复合词被在线创造时,在语法上对不规则名词单数的选择会变慢。 作者通过英语名词-名词复合产出以及来自同一词形或者相反词形(既单数或者是复数)的单、复数产出时,在这些复合词中,不规则复数名词要比规则复数名词用的多。这表明复数名词在变成不规则单数时,要比变成规则的单数慢。 而当某种暗示线索较少或者是要求做出反应的“数”较难时,这种复数反应也会变慢。

3.2.4 言语(口语)词库提取加工方面的心里词库研究

Jorg D. Jescheniak, Anja Hahne and Herbert Schriefers ()对言语规划期间心理词库中产生的信息流进行研究,为大脑潜能中与时间相关的词汇提取提供证据。作者认为以往的对言语产出的研究主要是从讲话者如何从所谓心理词库中提取词汇的问题。 在讲话时,当前的词汇提取模型集中在目标词类关联方面,词汇是受到语义激活才发生的, 而这些相互竞争又相互联系的类别词汇是否也与语音激活有关,这一点很少有人赞同。 而笔者认为词汇的提取不仅是语义激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语音激活的过程。 所以说启动效应是依赖于词汇认知中与事件相关的大脑潜能活动。 研究结果证明在言语规划期间,间接启动效应的缺失对大脑词库里信息流的激活造成很大的阻碍。 RoelienBastiaanse 和 Ron Van Aonneveld(2004)做了布罗卡失语症 、动词和心里词库的相互关系研究。

3.2.5 语调在心里词库中的作用研究

Kimbenly C. Lindfield, Arthur Wingfield and Harold Goodglass 等研究者认为当前口语词汇认知模型考虑的因素主要是词频,词汇启动同群规模,语音相邻密度等,笔者使用词汇启动闸门来测试受试者时,过滤掉受试者可以听到的全部的语调模式,他们便被剥夺了部分包含在词汇启动闸门部分的某些信息片段。 结果显示,受试者听到的要么是词汇启动信息加后续信息,要么仅仅是词汇启动信息而已。 结果表明在心理词库中语调是表征出来的,是在口语词汇认知中,听者要有效运用的。

4结语

心理词库是人类语言的核心机构,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总结,我们熟悉了当前心理词库研究的主要范围和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前,针对心理词库的研究愈来愈广泛、深入。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心理词库依然是研究者热衷的课题,而出于帮助语言习得,特别是二语习得的需要,双语词库对比研究将是今后心理词库研究的发展趋势。

篇6: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学新生入学的家庭教育就是要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帮助大学新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各项准备工作。当下的大学新生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尤其是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育效果。大学新生家庭教育不但要做到与大学相衔接、与社会相适应,还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前置高校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协同社区青少年社会教育,是提高大学新生教育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大学新生;家庭教育;教育前置;社区教育

一、引言

大学新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期。在入学前的近三个月时期,父母或其他年长者的家庭教育替代学校教育,成为大学新生入学前逐渐完成角色转变的依托。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会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与中学相比,现代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与大学生不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之所以不在中学阶段呈现出来,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阶段普遍延后,另一方面是“高考的沉重压力暂时掩盖了因不良家庭教育带来的心理问题”。[1]大学新生入学前,如何避免家庭教育的误区,探究依托家庭教育推进大学生新生的前置教育,对于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未来大学生活,培养独立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此对所在学校大学新生进行了调研,以此来分析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误区以及解决的路径。

二、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体现出启蒙性与终身性、个别性与灵活性、感染性与权威性等特点,具有不可替代性。[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离不开家庭教育。大学新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心理上还不很成熟,在进入大学前后,仍然要依赖于家庭的帮助,加强入学前的家庭教育相当必要。家庭教育作为非正规教育,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而言,前者是指“家庭成员之问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后者是指父母或家庭中的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3]

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属后者,即在正规学校教育暂时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家庭中年长者的言传身教,帮助大学新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有别于中学时期的传统家庭教育。传统的学生家庭教育是偏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中学生的应试能力以考取理想的高校,成为家庭关注的重点。家庭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运转,除了学业成绩外,其他似乎可有可无。高考结束以后,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使得传统的家庭教育失去重心,学生家长普遍出认为,子女已经考上大学,成为大学生,将来要远离家庭,独立生活,无需再如以前那样严格要求,“所以现实中很多家长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向子女提供充足的资金方面”,家庭教育不太关心。[4]

这其实是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新生尤其要加强家庭教育,只不过是家庭教育的侧重点由关心子女的学业成绩,适时转变到教育子女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子女在离开家庭呵护的情况成够成长。大学新生入学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大学新生入学以后会面临的各种困扰,这些困扰归根结底是心理适应能力不够。心理适应能力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相关,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不高,会使学生产生“新生综合症”,严重的可能会引发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研究报告表明,在大学生新生心理适应困扰中,“资源利用、人际关系困扰最为明显,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困扰次之,学习方法困扰最低”。[5]

因此,大学新生入学前,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围绕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确定自己职业目标、如何学会独立生活等问题,进行有针对地进行预备,是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尽管是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教育,但是也不是简单的过程,家庭教育也受种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的家长素质、生活环境、社会关系、成员关系等内部因素,都会对家庭教育产生影响。子女考取大学,对家庭而言是件大事。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大学生活是陌生的、充满期待的人生新阶段;对于家长而言,离开家庭生活庇护的子女进行大学生活,同样也是未知的、充满期盼的新生活。调查表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新生入学前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但是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误区。

一是将未实现的愿望设定为子女目标,误导大学新生未来职业规划。许多大学新生在对大学生的生活充满期待的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并不清晰。在对大学新生未来职业规划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中,长辈的教诲影响很大。部分家长尽管并不了解新生所学的专业,甚至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兴趣、志向,但却对孩子将来做什么都进行了设计,而这些设计往往更多地渗杂了父母没有实现的人生目标,包含了家长对于社会功利化的理解。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成为大学新生职业规划的目标。由此,在大学新生中,由于期望的目标与现实的条件的差距,造成心理上的落差,专业兴趣不浓、追求目标不明以及学习动力不足,使得大学新生产生诸多的困扰。

二是将大学教育简单理解为学业教育,忽视大学新生综合素质教育。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尽管都是正规教育,但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却有根本的区别。如果说中学教育是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那么大学教育是综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的主旨。大学新生入前的家庭教育,最常见的教诲就是:到大学以后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其他什么事也不要问。教育大学新生入学后抓好学业成绩,这并无不妥,但是仅此还不够。大学教育毕竟不是应试教育,大学新生,在有效地开展大学学习之前,“最重要的莫过于大学意识的觉醒”,而不是“急于埋头努力读书,毫无遗漏地接受新的书本知识,而是要首先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充分的认识,明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6]

大学教育的内容丰富,除了知识学习外,还有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理想信仰教育、职业道德培育、社会责任感养成,等等。三是将大学生活基本等同于物质生活,延长大学新生校园适应周期。大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利用课外时间,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培训、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科研项目、文学艺术创作、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但是初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面临选择困惑问题,因为在入学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入学以后的衣、食、住、行,认为大学除了学习以外,生活就是简单的物质生活,鲜有家长会告诉孩子大学生活会面临什么。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家长对新生入学以后生活的关注,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在入学前的教育中,缺失帮助新生如何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内容,甚至有些家长教育孩子不要参与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这无形中延长了大学新生校园适应周期。四是将部分社会陋习视为社会的`阅历,传递大学新生错误的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时期,大学新生入学后新生第一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样,入学前的家庭教育是新生迈入大学,树立人生新标杆的起步教育。以自己的社会阅历教导孩子掌握为人处事的方式,这对于提高大学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部分家长将投机取巧、贪小便宜、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等一些社会陋习作为社会阅历,渗杂在新生入学的家庭教育中,显然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学新生入学以后出现的功利思想、自私自利以及不诚信行为,住住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联。

四、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路径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既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又要讲究适当的方法,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7]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中,围绕即将面临的大学生活,有针对地选择切合实际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培育积极的情感,使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事半功倍,从而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打好良好的基础。但是,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做到与大学相衔接、与社会相适应,这还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协同。现代教育学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注重情感的作用,富于情感感染力;社会教育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富于兴趣吸引力;学校教育全面系统,能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方向明确”。[8]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相互配合可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与整体效率,促进教育方向的统一。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大学新生入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并辅之基本的社会教育。从中学毕业到进入大学,这段时间虽然只有二个多月,但却是正规教育的空档期,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可以促进大学新生完成角色的过渡。由此可见,新生入学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前置高校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协同社区青少年社会教育,是提高大学新生教育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前置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就是将高校的专业思想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入学教育内容前置新生入学以前,由家庭教育来完成。通过教育前置,使大学新生了解大学、了解专业,从而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缩短入学以后的适应期。新生入学教育前置关键是要构建大学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相互沟通机制,学校提供教育内容,而具体如何传递给大学新生,需要家长根据家庭情况和学生个性,自行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时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生入学教育前置不仅可行,而且必要,这可以有效地防止大学新生“空档期”可能出现的失范问题。同时理为重要的是,借助前置教育,家长与大学之间架构起相互通联桥梁,这无疑对大学生入学以后的成长成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协同社区青少年社会教育就是依托社区社会教育资源,将社会公德、社会服务、社会交往等内容融入家庭教育,培养大学新生的社会责任感,以为大学生入学以后的素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社区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和目标,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家庭教育本身就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形式。[9]

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大学新生社区教育需要注意教育形式的趣味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方式的时效性。例如,通过社区桥梁,组织大学新生家庭,参与社会调研、社区义工、尊老帮扶活动,这些活动看似简单,但却能培养大学新良好的社会风尚,同也提升大学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当然,前置入学教育与协同社区教育只是提高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效果重要路径,但是不是唯一路径。实施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还涉及到家长观念的转变、高校入学教育模式的创新,同时针对不同家庭环境与大学新的个性特点,还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徐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31.

[2]王世意.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145.

[3]闫旭蕾,杨萍编.家庭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7.

[4]王春梅.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4):32-34.

[5]钟向阳,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4):128-132.

[6]赵百刚,王明哲,顾念念.大学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12.

[7]柏凤岐.现代家庭教育实践与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读者出版集团,2012:53.

[8]杨兆山.教育学原理[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3.

[9]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理性透析[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90.

篇7: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如何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全校2107名学生应用SCL-90量表施测。结果新生SCL-90量表得分高于一般人群;不同排行的学生得分不同,在恐怖因子上,四种排行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源地因素上,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之间在多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均分等;贫困生在强迫、恐怖以及阳性项目均分得分上显著高于一般群体大学生(P<0.05)。结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通过有效措施加强。

关键词: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性人才培养的主力军[1],并且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关乎到学校的成长发展,也是社会素质的体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各流派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费孝通[2]指出:“讲究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良好之道,即心理健康”。当前社会心理问题频发,逐渐趋于年轻化、群体化、严重化。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学校开展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对学生自身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但贫困现象依然存在,研究表明贫困生约占学生人数25%左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也值得关注。本文主要采取SCL-90量表对某高职院校(以下简称“我院”)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探究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数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全校大一新生共计2146人,共发放问卷2146份,回收问卷2107份,回收率为98.2%。剔除其中无效问卷5份,问卷有效率为99.7%。其中贫困生为151人,贫困生比例为7.2%(此处贫困生为经过访谈并结合我校生源地贷款以及辅导员反馈出来的名单)。

(二)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统一施测,并统一指导,集中发放问卷,使用标准化的SCL-90[3],问卷当场回收,不存在漏选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问卷的有效率。该问卷主要从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情况。每个项目分为五级评分制,从1分到5分,总分超过160分或单项均分超过2分就应作进一步检查(本文选取单项因子分分析)。

(三)统计学方法对于回收的数据采用Excel录入,并将结果导入SPSS,采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

二、结果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

全校学生在各个因子上,除了恐怖因子,其他各因子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4分。与全国常模[4]对比,我校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以及总均分上高于全国常模,其他因子上,我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基本一致,这也折射出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二)各因子在家中排行上的差异检验

如表2所示,在恐怖因子上,四种类型家庭排行存在显著差异,老大得分高于其他三种类型孩子得分。其他因子在家庭排行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得分上显示老大得分>中间孩子得分>最小孩子得分>独生子得分(个别因子上可能存在出入)。

(三)各因子在户口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

如表3所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均分上,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敌对因子上城市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其他因子上均为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四)各因子在是否贫困上的差异

检验如表4所示,在强迫和恐怖维度上,贫困生与其他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总体阳性项目均分上也显著高于一般学生(P<0.05)。其他维度上,贫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启示我们要重视贫困生与一般学生的差异。

三、分析讨论

大学新生刚入学会存在各种不适,主要因为高考后过度放松自我,但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学习压力依旧很大,而且周围人际关系复杂会加大新生的压力;加之有些学生由于高考失利而自我评价降低;再者大学新生想法单纯,未意识到大学的重要性;最后在人格上,大学新生处于转向成年初期的转折,心理上较为敏感,因而在心理健康得分上稍低。再加上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为家中集体保护的对象,家人对孩子要求极高,重压之下,导致被测对象心理状况堪忧,在强迫症状上尤为明显;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让当今大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在从事一项工作时更多地是追求结果,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今速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和所处的地位,对其的性格会产生重要影响[5],老大作为家中第一个孩子,深受家人的疼爱,但是当有更小的`孩子出世后,他的家庭地位会受到威胁,进而导致他的恐怖得分偏高。农村地区学生与城市地区学生在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城市地区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主要通过资产、受教育水平、职业等关键指标来衡量[6]。外国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经济地位存在负相关;国内研究也表明,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更多[7-8]。

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环境较为简单,在来到大学读书后,面对周围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人际交往会更加敏感。贫困生在强迫、恐怖以及阳性项目均分上显著高于一般家庭的学生,可能是由于贫困生从小生活的环境较为艰苦,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视及关爱不够,这与前人研究成果不谋而合[9]。与全国常模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10]。不同的是,本文研究发现,贫困生在恐怖这一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恐怖的对象与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关系,贫困生由于从小的生活环境比较差,来到大都市生活,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也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提醒我们在接下来的教育中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各方面积极关注。高校应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平稳健康发展。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课堂的先导作用,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给予学生关怀及关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应把握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给予相应的教育,以期学生平稳健康发展;家长应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排行进行相应的教育工作,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对于贫困生,解决其经济问题首当其中,加之南京消费水平较高,学校应积极探索贫困生的帮扶计划,并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让这些学生获得报酬,解决他们一部分经济压力,另外一方面通过这些工作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公益机构作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也应肩负起引导社会和谐的责任,使更多的人投身到贫困生的教育事业中去。最后作为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应及时疏导并加以引导,用专业性的视角帮助他们解决好自身面临的困惑,对具有相同问题的个人,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针对性地解决同一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大学生是个脆弱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是未来民族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需要重点关注这一群体的相关状况。同时,对贫困生来说,经济帮助对他们来讲是非常迫切的,但相比较而言,心理关怀也必不可少,而且是更重要的方面。所以对他们不仅要“物质扶贫”,更要帮助他们“心理脱贫”。这不仅有利于贫困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对社会的长治久安也具有重要意义。

篇8:综合运输、运输效率及我国综合运输研究概况简介工学论文

综合运输、运输效率及我国综合运输研究概况简介工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综合运输;运输效率;运输管理体制

【论文摘要】交通运输效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回顾综合运输和运输效率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综合运输、运输效率等重要概念和我国综合运输研究概况,提出了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结构,分析了不同阶段各种运输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转变,最后论述了我国综合运输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综合运输是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防止运输方式间过度竞争和垄断,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利用导致运输资源的巨大浪费,适应各国经济和运输向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而提出和发展起来的。

1相关概念及研究成果回顾

1.1综合运输

综合运输的内涵主要是指: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续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综合运输体系由三大功能系统组成:一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装备系统;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手段为基础的安全、高效的运营与管理系统;三是充分体现市场经济规律与“用户选择-以人为本”服务准则的优质高效服务系统。

1.2运输效率

运输效率是运输资源投入与实际有效产出的对比关系,最优的投入产出比是指以最低的投入成本把产品生产出来,投入要素在这种情况下被认为是有效率的。运输效率是运输资源利用状态的反映。运输效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运输效率既有宏观层面全社会的运输资源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也有运输行业运输资源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还有微观企业运输资源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2)运输效率反映一个运输经济主体以最小的投入生产出一定水平的产出,或者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达到最大产出水平;(3)从宏观层面看,运输资源的空间分布、部门分布能够有效的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从微观层面上看,在资源分配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合理组织这些资源,有效的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4)运输系统是个动态系统,内部各种因素都是运动的,随着运输技术进步和运输需求的变化,运输供给与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发生变化,对运输效率的衡量标准也要相应改变。

1.3成果回顾

我国的.综合运输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实施了货物铁水联运,50年代中期又提出调整运输结构,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以及建设能源运输系统等政策措施,尤其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把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调整和改造交通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之后,我国政府运用综合运输理论指导和调控运输行业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对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相较于综合运输,我国对运输效率的研究比较滞后,开展研究也是近些年的事,相对而言薄弱很多,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我国运输研究情况介绍

2.1我国交通运输结构研究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可以分为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以后至上世纪末和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结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主要由铁路和水运承担,建国至1978年,铁路和水运承担了90%以上的货运周转量和70%左右的客运周转,公路承担一定量的客货运输,这样的运输结构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交通运输得到较快的发展,铁路运输仍然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主框架,但所占比重与过去相比大大下降,水运中远洋运输发展迅速,内河运输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公路运输的地位逐步上升,民航运输发展势头较大;21世纪初,我国还将处于工业化初期,交通运输自然带有这个阶段的特点,第一调整结构,第二铁路运输仍然是我国综合运输网络的主框架,第三公路运输所占比重将逐步提高,第四民航运输稳步增长,第五远洋运输业进一步发展,内河运输面临挑战。

2.2影响我国综合运输效率的因素分析

影响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水平、地理和能源条件、信息技术和管理体制。综合运输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由于交通基础设施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其赖以存在发展土地、岸线、空域、航道等都为政府所控制,统一的管理体制有利于集合政府力量,优化利用各种运输资源,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合理的交通运输基础。在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1)我国交通决策部门和主管部门之间规划、协调不畅,阻碍综合运输效率的提高;(2)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无法形成合力,阻碍综合运输效率的提高;(3)在政府职能的运行方面,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重叠现象依然存在,既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又容易导致政府管理的无序化;(4)相关法律法规条款中,有些行政管理领域没有明确相关责任的归属,使得部分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

3结语

目前我国综合运输效率的研究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特别对综合运输效率定量分析,以及综合运输效率相适应的管理方面问题等。对综合运输效率的定量分析不仅是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而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孙巍.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生产前沿面理论及其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FareRandCtosskopfS.ANonparametricCoatApproachtoScaleEficiency.JournalofEconomics87.1985:594-604.

篇9: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论文

2.1 建构—整合模型(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CI Model)

Kintsch提出的建构—整合模型用来说明人是如何对句子和课文进行理解的。该模型认为,理解过程由建构和整合两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是建构阶段(construction phase),是根据输入的语言信息,结合理解者的目的与知识,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建构一个原始的、不连贯的命题 网络 的过程。该过程主要是自动加工的过程,受意识控制较少,相对不受语境制约,所用规则也极为粗糙,所形成的表征结构松散,混杂着许多无关的信息。第二阶段为整合阶段(integration phase),这是一个受意识控制的,满足各种限制的加工过程。它通过扩散激活或抑制的加工机制,进一步激活与语境一致的信息,并清除先前命题表征中的无关信息,使不符合语境的命题去激活,并整合词汇、句子和课文的信息,逐渐形成一个有序连贯的稳定的心理表征[4]。由此可见,无关信息先激活,而后受到抑制。Kintsch的建构—整合模型首先将抑制的思想引入到语言理解过程,并且认为抑制与激活有着类似的加工方式,即通达扩散的方式激活有关概念并抑制无关的概念,而且抑制的加工过程属于控制加工;但是该理论对抑制的机制缺乏实质性的说明。

2.2 结构建造框架(Structure Building Framework,简称SBF)

Gernsbacher提出的结构建造框架理论认为,语言理解的目的是要建构一个连贯的心理表征或结构,包括奠基(laying a foundation),映射(mapping),转移(shifting)3个过程。首先,利用最初输入的信息建构一个基础结构,即奠基。其次,当新输入信息与原结构较为一致时,就把新信息映射到该结构上,从而使原结构不断 发展 ,这就是映射。当新信息与原结构不一致时,则转而开始建立一个新的子结构,即为转移。结构表征的建造材料是记忆单元(cells),记忆单元由输入的信息自动激活,信息一旦激活便传递加工信号,增强有关记忆单元的激活,同时抑制其他无关记忆单元的激活。如果记忆单元所表征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发展的心理结构所必须的,则得到增强;反之,受到抑制。记忆单元的激活水平受到增强(enhancement)与抑制(suppression)两种认知加工机制的调节[5]。Gernsbache认为抑制加工既有自动加工也有控制加工,并且认为抑制是一种积极压制(suppress)激活的过程。

由此可见,结构建构框架明确提出,语言理解过程即心理表征的建构受增强与抑制两种一般的加工机制的调节,这比建构—整合模型中关于抑制的思想前进了一步。结构建构框架用已建立的心理结构来说明对新信息的增强与抑制的`作用,这是对抑制加工机制的一种比较明确的解释。结构建构框架既然可以包括抑制的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这就使得该理论更具灵活性和解释力。

但是,结构建造框架也是为了说明句子和课文理解过程而提出来的,其理论重点并不在于说明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而且,结构建造框架也只涉及句子和课文水平理解中的抑制机制,难以说明词汇和亚词汇水平理解过程中的抑制现象。

2.3 抑制和工作记忆容量(Inhibition and Contents of Working Memory)

Hasher和Zacks将工作记忆与阅读理解、年老化联系在一起,认为抑制效率的下降导致阅读理解加工效率下降和认知老化。他们认为工作记忆在阅读理解中占据重要地位。工作记忆操作的效率、注意的选择和集中影响着抑制机制;而抑制机制在功能上负责限制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只有那些沿着理解这条“目标路线”(goal path)的信息才能进入工作记忆。“脱离目标路线”(off-goal-path)的信息对建构精细连贯的课文表征来说是无关或边缘的信息。由于注意的大门并不完美,所以一些脱离目标路线的信息有时会侵入工作记忆之中。例如,个人的某些想法,与语境不一致的信息,白日梦等。如果无关信息进入了工作记忆,那么抑制机制应该负责迅速抑制(dampen)这些无关信息的激活。抑制效率的下降会导致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并在工作记忆中保留较长时间;进而影响对有关信息的有效加工。Hasher和Zacks认为抑制机制有两个重要的功能:阻止通达和负责清除的功能。阻止通达是指限制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确保与当前任务直接有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将那些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信息阻止在工作记忆之外。清除功能是指将无关的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清除出去,包括清除那些先前有关,但随后由于话题的变换或实验任务的改变而变成无关的信息[2]。

Hasher和Zacks强调工作记忆操作的效率、注意的选择和集中以及抑制机制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这很有意义。但是工作记忆效率、注意的选择和集中与抑制机制的关系比较复杂,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现在还不清楚。更为重要的是,Hasher和Zacks所说的抑制机制与语言理解的加工过程是分离的,这就难以说明语言理解过程中抑制机制的实质。

篇10: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论文

Bjorlund与Harnishfeger把抑制定义为一种基本的认知压抑,它阻止与任务无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把无关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排除出去,从而有助于任务的执行[1]。Hasher与Zacks认为抑制负责监控哪些信息应进入工作记忆,并根据当前加工的要求编辑工作记忆的 内容 [2]。而Gernsbacher所说的“抑制”(suppression)是指一种积极降低已激活了的与当前任务无关信息的激活水平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这两方面[3]。

总之,抑制是指阻止无关信息进入或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且使无关信息在总体上不损害认知加工的一种主动压抑过程。抑制受损将导致无关信息的激活、保持与提取,从而影响对有关信息的加工。

对于抑制可以有多种分类 方法 ,根据加工的目的性或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将抑制分为自动抑制(automatic inhibition)与有意识抑制(intentional inhibition)两类。自动抑制也需要注意的参与,但并不是有目的的加工过程,可以阻止(gate)某些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清除工作记忆中的无关信息。

篇11: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论文

为了保证有效阅读理解,读者或听者需要对来自于语言内外无关的或不适当的信息进行有效抑制,以保证激活适当的意义,建立适当的心理表征。语言理解中,抑制过程可以在亚词汇、词汇、句子和课文等多个水平上发生。

3.1 对语言内部无关或不适当信息的抑制

3.1.1 词汇加工中的抑制

词汇信息加工的“多层次交互作用模型”(multileve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简称MIA)认为,词汇加工包括由低到高的字素、词体、词素和复合词等多个层次,最后通达词义。视觉呈现一个词时,它将从底层开始激活各层次上的词形单元或“结点”。激活也将传播到与各层次上词形单元相连接的读音单元和概念表征单元。在层次结构中,激活既可以往上扩散,也能向下传播来加强低层次单元的激活水平,即交互激活[6]。词汇的语音加工依赖于读音单元的激活,字素、词体和词素层的语音加工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例如,词的不规则性延迟了命名反应时是因为字素—音素层次的读音输出与词素层次的读音输出之间发生了冲突,所以词素层次的读音需要抑制字素—音素层次上的读音。在词体—尾音水平上发生的一致性效应(consistency effect)说明词体激活一个以上尾音后产生了竞争。

在汉语字(词)的加工中,亚字声旁激活与整字语音激活之间也存在促进和抑制。周晓林等认为在汉字阅读中整字与亚字是平行加工的,在汉字的识别过程中,成字声旁(或形旁)的字形结构从整字的视觉输入中抽取出来,匹配到它们自身的字形,语音和语义表征上,这种匹配与整字的加工平行进行,导致整字和声旁的语音激活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如果声旁的语音激活与整字的语音激活一致,它们将相互支持。如果声旁的语音激活与整字的语音激活不一致,它们将相互抑制。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当启动字(如“紫”)与合体目标字(如“猜”)的声旁有语义联系时,对合体目标字的命名时间会延长;即声旁的语音激活对整字的语音激活产生了干扰[7]。汉语合成语中词素意义加工与整词意义加工之间的也存在促进和抑制。如,启动词“华丽”可以促进对目标词“华贵”的加工,但是启动词“华侨”在获得充分的加工时间后,会抑制目标词“华贵”的加工[8]。

以上所述的词汇和亚词汇加工中的抑制一般属于自动抑制的性质。

词汇歧义消解的过程及其抑制机制。在无语境条件下,歧义词多个意义是顺序激活的。歧义词的主要意义首先通达,随后歧义词的次要意义得到激活。如果歧义词得到充分的加工时间,那么注意将集中指向于歧义词主要意义,次要意义受到抑制。所以,与次要意义有关的探测词出现后,需要重新引导注意到达心理词典中次要意义的位置[9]。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语境能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与语境不一致的意义受到抑制。Simpson在一个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个歧义词,在歧义词呈现后200ms,呈现探测词,要求被试对探测词进行命名,这是一轮实验(trial);例如,BANK-MONEY。同一个歧义词在间隔0,1,4,或12轮实验后,再次呈现给被试,其后的探测词可能偏向先前的探测词的意义(一致),如,BANK-SAVE;可能偏向歧义词的另一个意义(不一致),如BANK-RIVER。结果表明,与控制条件相比,在一致条件下被试对探测词的命名时间较短,在不一致条件下被试对探测词的命名时间较长。这说明,先前对歧义词某个意义进行加工的过程,可以作为一种情节(episodic)语境,对随后歧义词意义的通达产生 影响 ;所以,与先前一致的意义得到促进,与先前不一致的意义受到抑制[10]。Simpson认为本实验中抑制的性质类似于负启动。

3.1.2 句子理解过程中的抑制机制

3.1.2.1 语言歧义消解过程中及其抑制机制

语言理解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有序连贯的心理表征,所以需要阻止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将无关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清除出去。歧义词多重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的多个意义都得到通达,随后与语境不一致的意义受到抑制。而选择通达模型则认为,语境能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同时阻止其不适当意义的通达。两种模型都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这表明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的抑制有两种作用方式,其一是歧义词的多个意义首先激活,随后与语境不一致的意义受到抑制,被排除到工作记忆之外。其二,与语境不一致的歧义词的意义从开始就受到抑制,被阻止在工作记忆之外。例如,Swinney采用跨通道启动技术,从听觉道呈现含歧义词的句子。在歧义词之后立即呈现探测词或延迟4个音节后呈现探测词。实验结果表明,在即时测试点上,歧义词的两个意义都得到激活。在延迟测试点上,与语境一致的意义保持激活,与语境不一致的意义受到抑制,即歧义词的不适当意义先激活后被抑制[11]。也有许多研究表明歧义词的不适当意义从开始就被阻止在工作记忆之外。语境的偏向性强弱以及歧义词类型可能是影响抑制机制起作用方式的重要原因。

以上所述词汇歧义消解中的抑制属于自动抑制。语言歧义消解过程中更深入的加工则需要有意识抑制的参与,而且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抑制歧义词的不适当意义。Gernsbacher在一项研究中要求被试阅读含有歧义词的句子,并判断探测词与句子的意义是否相符合。例如:实验句为He dug with the spade.探测词为ACE.实验句子后的探测词与句子的意义不一致,被试要做出正确地判断,需要抑制句尾歧义词的不适当意义。即实验任务要求被试有目的、有意识地抑制歧义词的不适当意义。结果发现,ISI为850ms时高理解能力者抑制了歧义词的不适当意义[12]。陈永明,崔耀曾采用句子验证任务,探讨了汉语歧义句的解析过程。结果发现,对歧义句主要意思的抑制比对次要意思的抑制更加困难,前语境在句子歧义解析中的作用优于后语境[13]。

3.1.2.2 代词指代解决与抑制机制

为解决代词指代,保持课文表征的连贯而进行推理时,指代者可以促进所指者的激活,抑制非所指者的激活。

Macdonald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当代词所指者和非所指者为不同性别时,对代词非所指者的抑制较早出现。当代词的所指者与非所指者为同一性别时,对代词非所指者的抑制需要较长时间[14]。Gernsbacher曾研究过代词指代和重名指代中的抑制机制。研究发现,在名词重复指代的情况下,抑制机制立即被触发且抑制的强度很大,即对非所指者的提取受到了强烈的抑制。代词也能触发对代词非所指的抑制,但是这一抑制过程强度较弱且需要一定的时间 发展 。如果代词所指者与非所指者为不同性别时,代词的性别特征能触发较强的抑制[15]。周治金,陈永明等也发现,指代者对所指者的激活有促进作用,对非所指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6]。

结构建构框架能较好地解释上述句子理解过程中有关抑制机制的研究结果。

3.1.3 课文理解过程中推理与抑制机制

Hasher和Zacks认为,在阅读理解中抑制机制在功能上负责限制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抑制效率的下降会导致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并在工作记忆中保留较长时间;进而影响对有关信息的有效加工。Hamm和Hasher所进行的一个关于段落推理的实验支持了这种观点。实验以两个段落组成的课文为材料,前后两个段落分别给出课文的最初解释与最终推论。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课文的中间和结尾处呈现一些探测词。一部分探测词与课文意思一致(“靶子词”),一部分探测词为似是而非的“竞争词”(与课文意思不一致)。让被试依次迅速判断这些探测词与课文当前的解释是否一致。结果发现:对靶子词的判断老年人与年轻人成绩同样好,但对“竞争词”的判断上老年人比年轻人的成绩差。表现出老年人难以抑制这些“竞争词”[17]。

3.2 对外来刺激的抑制

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读者或听者还需要抑制来自于语言以外的许多因素的干扰,如噪音、其它分心刺激、白日梦等。抑制机制是有效理解的重要保障。对外来干扰刺激的抑制效率与理解能力的高低有关。例如,Connelly,Hasher和Zacks在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阅读短文,短文中插入了干扰材料。干扰材料有3种类型:无意义的X字母串、与所读段落无意义联系的词和短语、与所读段落有意义联系的词和短语。结果发现:在插入干扰材料的情况下,老年人比年轻人的阅读时间要长;分心材料与短文有意义联系时对老年人造成的不利影响更大,说明老年人对干扰材料的抑制能力较差[18]。杨丽霞采用移动窗口阅读与选择性再认相结合的范式,在要求加工的目标词汇或目标句子中插入干扰信息。结果发现,抑制机制的效率受到干扰材料性质的影响,有意义的、与目标材料有关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干扰材料的性质对语言理解能力不同的被试有不同的影响,低理解能力者更难以抑制与目标材料有关的干扰材料[19]。

3.3 跨模态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

多模态(Multimode)信息是当今信息加工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多模态信息加工过程中,不同模态的信息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其影响作用包括促进与干扰两个方面。与促进效应相比,干扰效应在多模态信息加工中的作用更引人注目;其中,研究得较多的是词—图干扰效应。词—图干扰实验是Stroop效应实验范式的一种变式,即将词与熟悉物体的图片相结合,考察词与图的关系对图片认知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词—图干扰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1)词—图的语义联系性质与程度。如果分心刺激与目标刺激相同,则促进对目标的反应。如果分心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间在语义上有差别(但也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就会干扰对目标的反应。例如,Gernsbacher发现分心刺激对目标的判断有干扰作用,不同理解能力的被试对分心刺激的抑制过程不同,高理解能力者在1s后对分心刺激出现抑制[20]。(2)时间间隔(即SOA)。研究发现,当词呈现400ms(SOA=+400ms)时再呈现图,可以促进对图的命名;在SOA为+100ms到-100ms之间时,词对图的命名有干扰效应。另外,正确的基本水平的名字词可以促进对次级水平的图片命名[21]。

4 小结

语言理解可以从简单的亚词汇、词汇水平到复杂的句子和课文水平,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有语言内部的歧义或指代,有来自于语言外部的插入刺激、声音、图形等不同形态刺激的干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抑制机制的作用方式和抑制效率。结构建构框架可以较好地解释发生在句子和课文理解过程中的许多抑制现象,而图—词干扰,词汇、亚词汇水平上一些抑制现象,从负启动的角度来解释似乎更加合适。 目前 ,对语言理解中抑制的种类,抑制的机制及其与激活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存在着许多争议,这些 问题 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篇12:高职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调查与研究论文

高职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调查与研究论文

摘要:良好的校园环境适应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会产生积极效应。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校园环境适应能力令人担忧。教育体制、社会、家庭、学校与学生个体的相对分离,形成了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方式、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适应性障碍。这就要求高校要营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校园环境适应能力。

关键词:高职新生;适应性;校园环境

环境适应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校园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环境,包括校园里的各种建筑设施和绿化,如教学楼、图书馆等;文化环境,包括学校的校训、文化底蕴、学习氛围、教育理念等等;制度环境,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各种文件精神等等。能否较好的适应校园环境对今后三年大学学习生活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高职教育在注重知识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校园环境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一、大学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涵盖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工商、经贸等系的12个专业,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4份。回收率达94.67%,数据真实、可信度较高,可以相对真实的反映我院大一新生对校园环境的适应情况。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采取封闭式问卷形式,在被调查学生无任何压力的宽松环境下,要求其回答适应校园环境的时间、影响因素等问题。在影响因素的选择上,问卷设计了8个选项,要求被调查学生按顺序选择3项,然后按照5、3、1的权重进行加权处理。

2.访谈式调查。采取座谈、个人随机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就校园环境的整体印象、适应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畅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对校园环境的适应性,进而印证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的真实性状况。

(三)结果与分析

1.适应校园环境所需时间较长。能够在一个月内适应校园环境的学生不足15%;47.18%的学生所需的适应时间为一至二个月,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率最大;有8.1%的学生适应时间在三个月以上。

2.校园环境的适应时间集中在一至三个月。适应时间在此期间的学生加总比率达到77.11%,其余的仅为22.89%。

3.较难适应校园环境的学生占一定的比率。8.1%的学生适应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在这部分中有45%学生有休学或退学的打算。这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村独生子女身上,占总人数的91.45%。

4.不同类别的学生适应性差异明显。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男学生、城市学生以及非独生子女对校园环境的适应性明显好于女学生、农村学生以及独生子女,特别是在快速适应(一个月内)方面更为明显。

5.学习方式是影响适应性最为显著的因素。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是大学新生普遍现象,其首选比率为31.75%,加权后比率达到30.09%。

6.专业认可度的影响程度较大,所占比率为9.09%,这可能与学校存在大量专业调剂学生以及部分专业定位不明确有关,在调查的284名学生中,所学专业为志愿首选专业的比率仅为68%。而普遍认为的高职学生存在的自卑感反而不明显,所占比率仅为2.27%。

二、高职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问题原因探析

一个问题的产生不是单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高职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较差这个问题看,在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家庭状况以及学生个人等等方面都是作用因子,是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1.教育体制。高职教育与中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首先是培养目标上,中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高一级别的学校提供新生;高职教育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具有较高操作能力的职业化人才。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中学的课程是单层次的内容,属于基础性知识;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社会的相关职业直接挂钩,属于操作性知识。另外,在课程安排上,中学教育仅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高职教育的一门课程基本上一学期就结束,在学习上具有跳跃性。最后,二者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不同。中学的教学是教师主导型,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学生记忆力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实验、实习、探讨课和社会实践相对增多,注重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而现行的教育体制缺乏两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中学教育只注重学生升学率数据,对学生走进大学步入社会后的状况不予关注;而高职院校缺乏了解关注中学教育的动力以及运行机制。这就使得中学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对如此明显的知识体系、教学方式的差异,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

2.社会环境。学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学校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穿着、消费等等情况较为普遍,这对贫困学生来说在心理上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渴求与他人相同,另一方面经济情况又不允许。此外,这种现象对学生人际关系的融洽也存在不利影响,作为一个集体的学生自然会分成相应的数个小团体,不利于学生集体管理的形成、团队意识的培养,对班级的管理也带来难度。

3.学校管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在管理方面的进步相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人员配备上,由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的现象极为普遍。专业教师缺乏学生管理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如心理学等。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较重,很难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关注学生,另外,教师不需坐班,学生发生问题时很难在第一时间解决。在学生活动上,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很难兼顾到每一位,能参与其中的只是少数;而且学校活动较为单调,如晚会等,成为少数有才艺学生的舞台,大部分普通学生就没有机会参与,而容易出问题的学生却集中于此。在服务意识上也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依旧存在作风粗暴等现象,这会给学生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状况。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远离生活、远离社会。一切围绕着考试转,成绩代表一切,缺少必要的生活技能课程。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多读书,包办一切,学生被逼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长此以往,在家长的羽翼下,连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也失去了,不利于大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培养。

5.学生个人。在实践安排上,与中学的严格管理相比,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要宽松的多,学生有大量的自由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然而,正是这种自由宽松时间的存在让部分学生觉得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下手,无法合理有效的安排自由时间,大量宝贵的时间在无聊中度过了。在学习目标上,从高中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目标,将自己从紧张中释放出来,一放松就迷失了自我。此外,高中教育将大学描绘成“人间天堂”以激起学习动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根据调查有85%以上的学生觉得大学不如自己想象的美好。

三、提高学生校园适应能力的对策

根据调查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但是部分原因不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也不是学校层面能够解决的,如教育体制、社会环境与家庭状况等,在此不作讨论,以下主要针对学校层面进行探讨,以提高学生适应校园环境的能力。

1.做好入学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第一印象的好坏对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评价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学校要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首先,要做好接送工作。学生报到时在车站合理安排车辆接送学生到校,安排高年级学生帮助搬运行李等,一方面给学生带来方便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互助精神的宣传。其次,在宿舍安排上,可考虑专业互配。不同专业的学生居住一室,考虑到管理的难度,可将两三个专业的学生集中安排。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接触到不同的知识。最后,要做好后备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校园活动很少,有机会参加的活动更少。学校在增加校园活动举办次数的同时,也要考虑不同活动学生的参与的差异度。从现举办的校园活动看,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参与的学生较少;二是侧重于文体方面的活动占绝大部分。基于以上特点,绝大部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不能得到展示,如棋艺、书画等,学校在增加活动次数的同时,要注重活动的差异度,使得其他学生亦可参与其中,如趣味运动会等。要明确开展校园活动的目的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适应校园的生活。

3.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建立班级—系部—学校一体化的心理辅导机制,由班级辅导机构关注个别适应性有问题的同学,在不能解决的情况下上报系部和学院。其次,学校应改变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根据调查84%的学生出现问题时不会主动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其中75%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的效果不显著。最后,学校要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认识在新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的主要方法与途径,减少学生的忧虑情绪。

4.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90%以上的新生在入学之初均有“空虚”、“无聊”之感,主要原因是高中时没有自由时间,在严格管理下,咬定高考不放松,一旦进入大学管理放松,自由时间增加而又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在短时间内就产生了“无聊”之感的不适应。学校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进入大学不是终点只是继续前进的一个跳板,要重新树立新的目标,如考研考证、扩大知识面、增加工作经验等。

5.根据新生心理普查筛选结果,重点关注问题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的学校适应问题展开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的同时,洞察和收集个别存在严重心理适应问题的学生并给予个体辅导和追踪观察,以防止个别危机心理事件的出现。

6.优化辅导员队伍,提高工作成效。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人员,其工作效果对学生有直接影响。学校要重视辅导员的工作的开展,加大对辅导员工作所需知识的培训,开展辅导员之间工作经验交流,制定合理有效的工作激励措施。

能否高效率的适应校园环境对今后学校生活将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校管理者,特别是学生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根据新生的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培,叶宏,白彦刚,刘志强.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4).

[2]叶礼群.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

[3]李辉,陈文豪.当代大学生环境适应的主要障碍及其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08,(9).

[4]王轶君.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J].心理学探索,2008,(5).

篇13: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德育管理研究论文

对大学新生思想品德进行测评的结果,可以帮助德育工作者有效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与协调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实际发展的德育活动,确保育人效果。笔者作为一线辅导员对两届专业相同的学生进行对比。13级初等教育专业四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在新生入学后开展思想品德测评工作,随后开展的各类德育活动依据的是学校与学院的部署计划。而14级初等教育四个班级的学生在9月份入学军训后进行了以自评问卷、互评问卷、宿舍座谈、个人谈话、电话家访、学生档案袋评价为主要形式的思想品德测评,其中以寒假为节点,寒假前的近四个月时间侧重于过程测评,寒假后的大一下学期侧重于依据测评结果设计规划德育活动。虽然为同一专业相邻两年入学的学生,14级学生的思想状态与道德水平明显高于13级没有经历过测评的学生。目前14级学生已经完成了大一、大二两学年的学业,无人有作弊等违纪经历,在学生会与各类社团工作的学生数也高于13级,各科专业老师也反应14级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好。而13级学生仅在大一阶段就有6名学生因作弊得到处分。很明显,根据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结果开展的德育工作效果更好,价值持久。以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结果为基础,依据学校与学院的德育目标、任务对德育工作做出整体设计,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施加有效影响的目的,实现德育管理优化的具体思路如下:

(一)激励学生自主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进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方法。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是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的主要形式之一。如果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的测评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将会极大程度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所以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可以纳入到学生自我管理的激励机制中。教师需要提供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我管理实践中充分体验,在自评中认真反思。主题班会承办制与班委轮换制是公平增加学生参与自我管理实践的方法。通常辅导员指派工作任务和评优评先评奖的首选对象是班委,普通学生难以得到充分重视。但是笔者在对新生进行持续的思想品德测评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良好,有能力承担班级管理任务。相应的活动经历记录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二)尊重学生差异

来自不同生源地,具有不同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的学生彼此间是有差异的。德育工作者采用同一种方式教育培养全体学生就等于抛弃了一部分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讲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单亲、生活曾遭遇重大变故、个性偏激、学习困难等特殊学生,如果不进行针对、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孤僻的性格与偏激的行为。因此在对新生进行思想品德测评时就应避免班级同学对特殊学生的偏见所导致的测评偏差,适当增加教师测评、学生自我评价的权重,使测评结果更具真实性。并且对特殊学生群体更为关注,谋划针对此群体的德育活动。

(三)联合家校力量

中国学生普遍对家长的依赖程度都比较高,进入大学之后基本都需要家长提供学费与生活费。而学生家长也很难做到对进入大学的孩子完全放手不管。在暑期,笔者利用大家访调查问卷了解到基本上全部家长都渴望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而仅约61.90%的学生家长表示基本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27.38%的家长表示了解一些学生的在校表现,4.76%的家长表示了解极少,仅有5.95%的家长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在育人工作中,家长是学校老师的盟友。学校可以联合家长做德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德育工作者在新生思想品德测评中要纳入家长对孩子的认知与评价,在后期的德育活动中也要积极将家长纳入到活动规划中,比如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寒暑期自我培养等。面对“95”后大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对科学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现实意义。测评过程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成长,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在多方参与测评时团结一切帮助教育学生的力量。作为优化德育管理的依据,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能够避免将学生粗暴的划分等级,而是描绘出学生的成长轨迹,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逐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玉萍.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4).

[2]傅宝英.学生思想品德测评的三个问题[J].中国德育,(1).

[3]陈桂淑.大学生德育测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篇14: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德育管理研究论文

学生思想品德测评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收集被测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品德特征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被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做出判断,或者概括出其思想与行为的独特性。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是对入学新生思想品德素质做出的第一次“摸底”检查,测评结果有利于优化德育管理,增强德育工作价值。

一“95后”大学新生思想品德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对角色转换的思想认识

大学与高中相比有很大不同。包括学习内容变多,学习范围变广,学习时间变得自由,不再是高中时的“老师要我学”。生活上也存在显著变化,远离家长,不能再依赖父母安排,凡事要靠自己处理。因此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自主独立的解决衣食住行、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目前新生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这一角色的认识,缺乏对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意识。

(二)知行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各个阶段学校学习生活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式高考”的特殊导向性导致学生在高中把学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作为重中之重。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只能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相信每个学生都知道尊老爱幼、劳动光荣以及诚信做人的社会公德,但是很少能看到有人真正会在公交车上让座、自觉值日做家务。另外除了认知与实践的脱节,在观念和行为以及意愿和能力上也存在着差距。

(三)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弱、心理素质较差、存在逆反心理

“95后”正处于少年阶段转入青年阶段的心理断乳期,在此期间,在校生中能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渴望独立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大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但缺乏换位思考的精神,更缺乏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加之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不强,久而久之会挫伤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

(四)缺乏调控社会道德与社会现象矛盾的能力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出现,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而事实却是学生们在多元化的冲击下认知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尤其在义利的取舍方面,当代大学生认为以前社会道德所提倡的先义后利的义利观,放在新时期不切实际。比如课堂学习和社会兼职相矛盾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先利后义”,以至于部分学生把学业荒废无法顺利毕业。

二针对大学新生开展思想品德测评的原则

(一)测评标准坚持正确导向

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是大学生入学后对其品德素质的第一次评估。此时的'测评对象正处在由高中情境转换进入大学情境的过渡适应期,思想敏感,容易受到影响。针对新生开展思想品德测评最首要的功能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建立自觉检查自己思想品德素质的意识。所以测评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且贴合所属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以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向上发展为理念,结合“95后”学生成长过程与思想发展的特征,在对新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行把脉诊断的同时,及时归纳和挖掘学生的特点与德育需求,为提高后期德育管理实效奠定基础。

(二)测评内容多元全面

科学有效的思想品德测评不能仅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学校纪律要求与道德规范,更要考验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状况,力求角度多元化。对传统道德具有良好认知是进行人际交往、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可促使学生自觉评价思想品德素养,不断追求更高级的道德要求。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决定了大学新生融入大学后能否抵御各类诱惑和不良思想侵蚀。为了使新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能针对不同年份入学的大学新生的特征差异来开展工作,对新生思想品德进行多元全面的测评是十分必要的。

(三)测评过程以学生为主多方参与

思想品德测评不仅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情况的摸底调查,还是对其发展状态的监测。整个测评过程需要新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多元化的测评主体有助于清晰全面的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但是教师和家长作为“他评”的主体,也是学生意识中的“说教者”和“施压者”。过多的他评和高度一致的评语会使学生刻意迎合测评教师或者过度压抑自己。因此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是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的主要环节。

(四)测评结果服务学生发展

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的真实可靠依赖测评主体多维度,测评内容多元全面。但是测评结果的价值体现在能否服务学生未来发展。目前大部分的学生道德评价、思想评价、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应用于选拔评优。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建立的初衷是优化德育管理,使德育工作者采用最适合学生特点的育人方式引导学生整体大学阶段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地球空间数据集成研究概况

化学修饰血红蛋白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成本会计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论文研究方法

论文研究方法范文

矿产资源工作研究论文

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的研究概况论文(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的研究概况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