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一语文论语句子解读(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在岗保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一语文论语句子解读
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读: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别人堕落下去。
⑵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解读: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一犯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人都会仰望着(敬仰)他。”君子一旦承认并改正错误,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度。
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读: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永远是碧绿的。赞美松柏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
⑷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解读: 知,可以理解为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
《论语》十二章解读及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者与课文解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 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其中以山东曲阜的孔府为代表。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其中所记载的孔子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本文辑选的12则,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教育的方法,有的谈做人的道理,都给人以很强的教育意义。
[注释]: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属语录体的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在《论语》里“子曰”都是指孔子。
3、而:连接,表示顺承,然后。
4、时习:时常地复习。习,本指鸟多次飞行,这里引申为诵习,复习,温习等。
5、亦yì:同样,也是。
6、说yuè:“说”的古字,愉快。
7、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吗”。
8、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平邑)孔子的学生。
9、吾:人称代词,我。
10、日:每天。
11、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2、为:替。
13、谋:出主意,谋划。
14、忠:忠诚。
15、信:真诚,诚实。
16、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7、有,通“又”,即十五岁。
18、而,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的相承关系。
19、志,在此为“立志”之意。朱熹《集注》曰:心之所之谓之志。又曰: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20、学,学道。杨树达《论语疏证》曰:此独言志学,不言志道者。孔子之谦辞,实则志学即志道也。
21、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22、惑:迷惑
23、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24、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25.不逾(yú)矩(jǚ):指不超越礼法。
26、温:温习,复习。
27、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8、而:连词,表顺承。
29、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知识。
30、以:介词,凭借。
31、为:动词,成为,做。
32、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33、而:连词,表转折。
34、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35、罔:迷惑。
36、殆:有害。
37、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38、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9、乐:乐于学。
40、好:爱好。
41、乐:以……为乐
42三人:几个人,不一定实指三人。
43、行:走路。
44、焉:于此,在这里,指在这几个人当中。
45、择:选择。
46、善者:指优点。
47、之;代词,指代“善者”
48、而:连词,表顺承,就。
49、之:代词,指代“不善者”。
50、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51、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52、夫:助词。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夫战,勇气也。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人定胜天,信夫
53、舍:停
54、三军:军队的通称。
55、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56、博,广也。
57、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完并按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按时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辨别其真伪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又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而论语导读则是针对你在论语中不明白的,注意说明背景、说明用意,并对原义作适当的发挥和展开,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论语,并学会运用其。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那么在孔子眼里何为君子呢
论语导读中有很多话都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并作了解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认为家世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须先齐家,家齐而后国治。为什么呢因为家就是人的调教之所,在家里把人调教好了,86.明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了,到社会上去自然会服从领导,尊君爱上。明白服从与尊敬,也就自然能与社会和谐,恪尽职守。
孝顺父母、善事兄长,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
所以作为君子首先必须具备的基础就是“孝顺父母、善事兄长”。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说明了仁在孔子眼里是十分重要的。
解读《论语》作文450字
在上了初中后,我们接触了《论语》。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另外他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不过,我觉得《论语》并不好学,因为它是文言文,不是很好理解,但是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深刻的哲理。
其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温习已学的.知识,就可以从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也就可以凭此当老师了。
复习时一种最基本p最简单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每天把老师上课的知识点归纳出来,将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画出来,向家长p同学或老师请教,在将这个不懂的知识点做上笔记,隔几天复习一次,直到记下来为止。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吗?
另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也让我明白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论语反映出一个现象,现在的孩子都非常自私,自己不想吃的东西给父母吃,自己的很多事也让父母做,根本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也不帮父母承担一点家务。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只想着自己,也要替他人着想,这才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我希望我能接触更多的《论语》,让我明白更多的人生哲理。
语文 -论语七则
《论语》七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 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教学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在你们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回答,作大致的讲评)
二、.写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住⑺究埽?虿宦?饴彻?凑?净缸铀???肼扯?苡挝馈⑺巍⒊隆⒉獭⒊?泄??疾晃?本??茫?樗烙诼场T?て诰弁浇惭В??饺私惭У姆缙???涤械茏尤??耍?硗??照?SPAN lang=EN-US>72人,被称为“贤人”,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对于当时的“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三、《论语》简介
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看课文注释①,《论语》专门记录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时可以翻看一下。
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
(三)全班朗读 ,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第一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谁?
回答:孔子
① 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 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③ 恶乎: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何”,凭什么,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举例:
(1)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序应为“惟图利”、“惟从命”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④ 违:离开
⑤ 造次:仓猝、匆忙
⑥ 颠沛:困顿挫折
【译文】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则首先提出“富与贵”和“贫与贱”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
听着风的声音独自徘徊在幽静的小路上,手里拿着本《论语》,边走边看,随着孔老先生,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生课堂,多么希望我的面前出现孔子,出现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
也许,我的愿望被愿望女神实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白胡子留到胸口的年过花甲的来正披着长衫头戴高帽坐在草地上诵读,宽宽的额头充满智慧,炯炯的眼神那样尖锐,我有点不相信了,上前问道:“您是孔丘先生吗?”孔丘先生满脸微笑回答道:“敞人乃孔丘也!”他悠悠的扇着羽毛扇,我听他那么一说,嘴巴变成了O型,他摸摸胡子,又有点诧异:“小姑娘,又什么事吗?”“我能和你聊聊吗?孔老先生。”我恭恭敬敬的问。孔老先生放下书,拍了拍长衫,“我们去湖边走走,我好散散心。”
我们并排走到湖边,我望孔老先生,久久凝望他。“您的论语为什么能感动他人?”“是生活,身活的影响啊。”
孔子和我在一处驻足了,前面一棵柳树。孔子摸摸柳树,说“你能从这棵树上找到什么亮点吗。”我望望树,这棵树一无所有,没有粗壮的树干,我摇了摇头,“看他马上就要死了还那么顽强。”我忽然想想,生命原来那么强大。孔子说:“写作也是这样,领悟了美,发现了美,就能写出真递。”天以暗下,一切归于宁静,其实美就在身边,就在心里,只是人们把它抛弃了。
★ 论语格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