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多一事与少一事美文摘抄(共含4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董二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多一事与少一事散文
有个口头禅叫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它与“少一事不如多一事”只是多与少两个字的先后颠倒,但其注释却完全相反。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注释为:少管闲事威信高,多吃馒头身体好,是自私。信奉此格言者的表现有三:一是工作职责份外的事,但又与本身工作紧密相关。需要共同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的事,统统划到多一事之列。因而工作相互推诿、扯皮,遇到问题装糊涂、溜边走,遇到矛盾围着看着绕道走,宁可闲得无聊,也不愿多管一点、多做一点;二是工作职责分内的事,也凭个人的好恶而分成“乐意干和不乐意干”,“想干和不想干”的组成部分,不乐意干和不想干的自然就成了多余的事,也打入一推六二五之列;三是自己少管事也罢,别人管事还得说个风凉话或找别扭,别人来扫地,他说活雷锋来了;别人救死扶伤,他说那是装的;天塌砸大家,不砸我一个,少管少麻烦。如此这般,许多只要抬抬手动动嘴就能办好的事,却没人问没人管。于是,你少管一点,他少管一点,事情本身不但没少,反而以少变多,制约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注释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奉献。信奉此格言者的表现也有三:一是爱管闲事的人,是一心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为了社会、为了后人的人,他们经常忘记个人的休息与得失,从不计较个人的恩恩怨怨与讽刺笑话,活得充实而有价值;二是工作敬业的人,这种人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在自扫门前雪的同时关心他人瓦上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他人谋福祉上去:三是创造奉献的人,人才在忙碌中凸现,事业在劳累中成功,智慧在创造中产生,人的本能是劳动是创造是奉献,只有劳动和奉献才能创造一切,这个连小孩都知道的简单道理,在许多成年人的头脑里却难得糊涂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很多很多,需要人人信守“少一事不如多一事”好,为事业成功、为社会发展,不怕事、争做事、多做事、做实事、办好事。
滨江小学 二(3) 周扬帆
秋天的一个清早,天空像刚洗过的蓝宝石,万里无云。妈妈带着丁丁去游乐园玩,在路上丁丁发现一口阴井盖被人掀开了,丁丁想:这儿又臭又危险,得把阴井盖盖上。丁丁赶紧上前,拉住妈妈说:“妈妈把那儿的'阴井盖盖上,要不然,有人掉下去了,怎么办?”妈妈一看,那里臭烘烘,脏兮兮的,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就不带你去游乐园了。”丁丁说服不了妈妈,只好跟着妈妈走了。
一天过得真快,丁丁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游乐园,不知不觉的他们还是走回了那条路,丁丁一不小心,掉进了井里。
妈妈问丁丁:“今天玩得开心吗?”丁丁没有回答,妈妈觉得很奇怪,转身一看,丁丁掉进阴井里了,妈妈赶紧趴下去,伸出手,把丁丁拉了上来,她后悔地说:“早知道会这样,早上就听丁丁的话把阴井盖盖上。”说完,她早已泪流满面。
(投稿:zhyf 于 -8-29 16:28:14 编审: xiaoshanwu)
少一两与多一两美文
嘉庆年间,江浙地区有位张老板做皮革生意亏了本,不得已回到家乡开了家杂货铺。小生意赚钱少,奸猾的张老板便想到一个缺斤短两的主意——买通制秤匠,让他给自己做一把十五两一斤的秤杆(当时的市斤采取十六两进制)。
张老板的女儿得知此事,私下找到制秤匠说:“家父经商向来讲诚信、重信誉,你一定是听错了,把他说的多一两听成了少一两。”说完,还掏出两锭银子以示酬谢。
哪有人会出钱把秤杆做得多出一两?制秤匠心里清楚,张老板的女儿在撒谎,可实在禁不住银两的诱惑,还是答应了。
张老板用上了新秤,总以为自己占了“少一两”的`便宜,便天天满面堆笑地待客,想方设法改进服务。久而久之,乡亲们都发现张老板卖的东西比别处“多一两”,认为他重情轻利,热情大方,小店的生意越做越大,张老板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发了财的张老板把这一切都归结于那杆秤,一再向制秤匠表示感谢,同时恳求其不要泄露自己的秘密。制秤匠实在不忍心隐瞒,便如实道出了那杆秤“多出一两”的秘密。张老板气急败坏地找到女儿,恼怒地说:“你怎么这般糊涂,害我每笔生意都少赚了二两?”
“俗话说,吃得眼前亏,可保百年福。如果那杆秤不是多一两而是少一两,众人又怎么会争相来买你的货呢?”女儿撅着嘴反问道,“正是它让别人多得了一两,才给咱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商机和财富呀!”
当眼前摆着一粒“小芝麻”时,不要高兴得太早,要想清楚是否会因为它“丢了西瓜”。对做人而言更是如此,有时候,为了更长远的利益,得先吃点“眼前亏”。
多琢磨事少琢磨人美文摘抄
两个职场新人同时进入公司,一年后,一个担当重任,一个却原地踏步。提起这两个职员的经历,公司人事部经理感慨道:职场新人的首要任务是充实自己,干好工作,做出成绩,而不要将太多精力花在猜忌领导和老板上。他们应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那年大学刚毕业的聂伟和陈治刚同时进入该公司,做销售工作。聂伟言语不多,在公司时,他上网收集资料,和客户电话沟通,和同事谈的大多是工作。相比之下,陈治刚则显得八面玲珑:夸女同事衣服好看,与男同事称兄道弟,更不忘抽时间陪部门经理“搓搓麻将”,似乎颇有人缘。他也因此了解了颇多“内幕”:某某是靠谁的关系进了公司,某某的奖金发了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聂伟的业绩开始领先于陈治刚,同样是提出方案,大家对聂伟的方案讨论得很详细,对陈治刚的则往往“一笔带过”。就这样,总经理对聂伟赞赏有加,不久聂伟就得到了提升。
喜欢琢磨人,大概也是中国的一大传统、一大特色。林妹妹就是心眼太多之人:今天想宝哥哥怎么和我说了一句赌气话呢?明天想宝姑娘怎么又有事没事往宝哥哥跟前凑呢?后天又被史姑娘调笑宝哥哥的一句话吓了一跳,回潇湘馆琢磨得一夜睡不着。其结果是尽管聪明绝顶,可也未能干点事出来,反倒还把人际关系搞得十分紧张。
机关里有句行话:“君子做事,小人做人。”小人做人是指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琢磨人上面。比如哪位领导有什么背景、喜好憎恶,家住哪里、家人姓甚名谁、电话是多少,最近有什么升迁、喜庆的事情,等等,他们简直就是一本活的领导联络图。至于其他人,谁跟谁是一派的、谁是他的竞争对手、谁有什么家世背景、谁有什么稀奇隐私,他简直就是个无事生非的“包打听”。然后他有目的、有选择地溜须拍马,投靠派系。这些人,不是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地工作,而是总想走“终南捷径”,投机取巧,专干些讨好领导的“营生”。“琢磨”领导的人,一般都了解领导的喜好厌恶,说话行事时,就能根据这些喜好厌恶办出个子丑寅卯来,自然能讨得领导欢心。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台资企业等的老板,最怕琢磨人的人,他们把这些人归为心术不正之人,总是敬而远之,一点机会也不给他们,甚至会及时地把他们扫地出门。
而其实人是不可琢磨的,琢磨人是最得不偿失的。人是什么?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他们各有不同,各具个性。人总是在巧妙地掩饰自己。另外人还具有多面性,所以说人是琢磨不透的`。为此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但千万不要去研究人!当你辛辛苦苦建构起人的理论大厦时,你会因为忽然间遇到某个具体的人而让这个大厦立马“轰隆”一声倒塌。
再说,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在揣摩老板的心理,观察领导的脸色,领导咳嗽一声,心里都要跳几下,不落得个心力交瘁的下场才怪呢!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讲的就是一个小官吏,不小心打喷嚏喷到一个大人物身上,道歉后还成天揣摩人家的心理,一会儿认为人家会对他这样,一会儿又认为人家会对他那样,结果被吓死的故事。
品行正派的人,琢磨事;心术不正的人,琢磨人。喜欢琢磨人的人,看起来是事半功倍,其实是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断送了前程。
★ 一生一事美文
★ 一事一议实施方案
★ 作文初一事
★ 一事一情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