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妨多说话美文(共含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沁园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不妨多说一句话美文
周末,和好友相约逛街。到达好友家楼下时,她恰好拎着包下来,身后还跟着她的儿子。和我打过招呼后,好友交代儿子:“路上小心点,别和同学玩太久,早点回来。”儿子点点头,骑上单车准备出发的时候,好友又笑着说:“今天你看起来很帅哦!”儿子突然就笑了,脸上似乎有一丝羞涩,但更多的是开心,骑着单车远去的身影似乎也多了几分自信和飘逸。
“真肉麻!”我笑着打趣好友。好友抿嘴一笑,轻轻说:“也许因为我这一句话,儿子就能够拥有一天的好心情,为什么不多说一句呢?”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心里却暗自想,都是一家人,何必这么客套呢?
逛了一大圈,我和好友都累得不行,恰好前面有一家新开的小冷饮店,我们迫不及待地冲了进去。小店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干净清爽,而且店主自制的一种小甜点香甜软滑,特别美味。可口的冷饮、美味的甜点,以及耳边若有若无的轻音乐,感觉整个人都放松起来,逛街的疲劳一下子消失不见了。
看到账单时,我又一次大吃一惊,小店不仅东西好,价格还很便宜。我满意地笑着付了账,转身准备离去。跟在身后的好友路过店主面前时,停下脚步对店主说:“你做的小甜点真好吃,简直比专业的西点师做得还要美味。而且价格还那么实惠,以后我们还会来的。”店主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脸上立刻绽放了甜美的`笑容,还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外。
回家路上,我忍不住问:“何必多说一句话呢?会不会觉得累呀。”“怎么会呢?我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感觉表达出来了而已。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和赞美,不是吗?”好友认真地接着说,“多说一句话,于我们而言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听到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极大的肯定和鼓励。我相信,每个听到这些话的人,心里一定会充盈着满满的美好,也许还会给他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这时,好友的电话响了起来,“老公,我和朋友在逛街呢,一会儿就回去,你先去超市买点菜吧。”好友在电话里柔声说道,“老公辛苦了!”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笑声,我知道好友老公的脸上一定浮现出了幸福的笑容。
是的,有时候幸福来的就是这么简单,它只需要你多说一句话,甚或只需要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这是一种最真诚的表达,也是一种对他人最大的肯定。所以,不妨多说一句话。人与人之间会因这一句话而变得更加和谐,生活也会因这一句话而变得更加美好!
勤奋并非多说话美文
销售人员常常被鼓励要用勤奋、热情来影响你的顾客。但是,勤奋并不是多话,热情也并不是强迫症。
拿多话来说,话太多是有危险的。
有的销售人员不注意涵养,随口说一句竞争对手的产品简直是“垃圾”,就把顾客推向了远处,因为顾客一般都喜欢和有涵养的人打交道。
还有一种“热情”的推销人员,顾客一进商场就紧盯着顾客不放,喋喋不休。他们不停地自说自话,时不时还会自以为是地说:“我说的你听明白了吧?”类似的语言都会引起对方不好的联想,感觉像在受教育和挨批评。正确的做法是,即使是销售人员觉得自己说得再怎么高妙,在询问对方感受的时候也要说:“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把您想了解的说清楚了?”
除了话太多能把顾客赶跑,还有一种眼神也能把顾客吓跑,那是一种随时盯紧猎物的感觉,瞬间就会让顾客产生逆反心理。
销售人员应该勤奋,但勤奋应该表现在提升扎实的销售能力上。例如,在健身器材的销售中,老李无论形象和内在都具备说服力。老李的专业知识很丰富,如果你让他讲述如何把健身器材销售好,他可以从宏观到微观解决你关于该品类所有的疑惑:从中国健身器材的发展和国外同行业的对比,到健身器材的科学运用和私人定制的训练计划;从人体肌肉的结构到同类产品的优缺点……
老李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可是,老李并不是一个话多的人,他不会让对方感觉自己是他的猎物,不会平白无故地给你讲什么是“子弹肌”等专业术语,但当你突然问起他某些问题,他又能非常精辟地予以解答的'时候,你才会真心佩服他的专业能力。
如何做到一开口就有说服力?先要观察到位,才能表达到位。
有两家户外用品店,经营的产品的差别并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全靠销售人员的能力来推动营业额。
一家店的销售人员这样接待一个来询问冲锋衣的顾客:“您现在穿的是羽绒服,羽绒服的性能当然不如冲锋衣。冲锋衣的户外功能特别强,防水指数和透湿指数分别是……”顾客听完,点点头,然后离开了。这样的介绍虽然很专业,但是在人情的观察和体察上存在不足,销售人员几乎没有看到顾客的任何信息,而是采用了一种背课本的方式与顾客进行了无效的交流。
另一家店的销售人员观察到顾客身上穿的羽绒服已经是国际大品牌了,价格不菲,显然对方很喜欢羽绒服,而对方既然来看户外用品了,一定就是有户外活动的需求了。于是,他这样介绍:“不知道您是在什么环境下穿的?如果是室内,羽绒服算是室内静态保暖之王了,但如果想去戶外,建议选择我们的冲锋衣,因为冲锋衣能适应户外多变的天气。例如,有水汽或者下雨的情况出现时,这款冲锋衣的面料能像荷叶一样让水珠产生自动滑落的效果。”生动的语言给顾客带来形象的感受。
当你发现顾客身上穿着羽绒服的时候,你去攻击羽绒服,就等于攻击顾客。
销售人员可以从自己的个人感受入手,不要硬碰硬地贬低羽绒服。如果顾客穿着羽绒服,问你羽绒服和冲锋衣哪个更好的时候,你怎么回答?
除了“羽绒服能战胜冲锋衣”这个思路,还可以是“羽绒服和冲锋衣并存”的思路。
你可以这样回答:“羽绒服轻快、保暖,在没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我也不理解冲锋衣的特殊作用。我和一群朋友爬山,大家都穿着冲锋衣,就我一个人穿着羽绒服。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后来过了一个小树林,我才发现,我的羽绒服破了好几个大口子。刚买的羽绒服,我挺喜欢的,真是可惜。那时,我才发现有些专业的事还是配专业的装备才靠谱。”
从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讲起,合情合理,让顾客从可买可不买的状态瞬间过渡到不管你有没有羽绒服,但是一定要买一件冲锋衣。
这样的故事中还暗含着这样的引导:你越珍爱羽绒服,就越应该有一套冲锋衣。
多动手,少说话,成功近在咫尺美文
越来越多的人爱说“现实打败了梦想”,可是我想说,所有没有行动的梦想都是空想。真正的梦想只会败给自己。梦想不会逃跑,会逃跑的永远是自己。
前阵子朋友圈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就在我们一群朋友之间激起了一阵去旅行的热议,有人说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大理,有人说梦中最美的地方是江南。我问樱桃小姐,“你想去哪?”“去厦门。”后来没过多久,就看到樱桃小姐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她的照片,定位是――厦门。
“樱桃真的去了厦门啊!”“那又怎样,人家有钱。”“不是啊,樱桃是穷游,穷游你懂嘛。”“我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唉,我得等我工作以后我再去。”“要不是担心天气我也去大连了!”
樱桃去了厦门的消息就像一颗炸弹在我们之间炸开,有人羡慕,有人嫉妒。而我,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佩服。在我们吵嚷着“钱包那么小,那也去不了”的时候,樱桃已经在兼职了;在我们还在担心着天气车票住宿的时候,樱桃已经做好攻略了;在我们抱怨着一堆事情没处理完的时候,樱桃已经把事情都安排妥当准备出发了;然后,当我们还在说着旅行的梦想的时候,樱桃的梦想已经实现了。
不是因为樱桃比我们有钱,比我们能干,只是我们动动嘴,没有着手去做的,她都一一做了。看吧,努力着去实现,才叫有梦想。我们,大概只会做梦吧。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有好几个女生都疯狂的要学习韩语,说是有朝一日到韩国旅行没有语言障碍,说不定还能带个“欧巴”回来。结果,没过几天,就看不见有人拿着小本子,抄着中文谐音,模仿着说着生硬的韩文了。后来有一次,橙子小姐来学校找我,我带她去我们学校的食堂吃饭,碰到了几个韩国留学生在窗口和卖饭阿姨正一边比划一边说着什么。橙子走过去一口流利的韩文和他们沟通了起来,然后又转身对阿姨说麻烦打包带走。
几个留学生走后,我还没从惊讶中缓过神来。天呐!橙子是不是在韩国定居过!橙子看着我瞪圆的双眼,笑笑说,“还是高中那会儿瞎学的,后来真的`感兴趣,就学了这么多年韩语。”当别人都忘了那年梦想的时候,橙子却默默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多少时候,我们都太爱口说梦想,却忘了行动。有些人之所以走的远,不是因为多聪明多幸运,不过是因为每天多走了一步。我终于相信真正能阻挡你做你想做的事的,只有你自己。
口说的梦想不叫梦想啊!当我们赖在被窝不愿意早起上课的时候,当我们流连于各种社交网站的时候,当我们拿着手机抱着电脑看剧的时候,当我们出去吃吃喝喝闲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自己都不敢说梦想了。所有没有行动的梦想啊,都是空想。
想拿奖学金,就不要“考前才预习”了;想毕业拿高薪,就不要整日窝在宿舍看剧打游戏了;想减肥就管住嘴,也别借口着不运动了。还有哪些别的或大或小的梦想,别梦了,也别想了,着手去做吧,有行动的才是梦想啊!
美文:不妨多出些老人书
一位年迈的写作者,写了一辈子散文随笔,他曾在报上著文表达了自己的决心,此生唯一难舍的还是手中的这枝秃笔。他手头积攒了一些杂文随笔,但苦于找不到出版单位,也不知道它们哪一天能得到出版社的认可,一种强烈的出版愿望溢于言表。
这使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年人写的书,简言之:“老人书。”近年来,退休之年钟情于写作的老人不在少数。一般来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过去曾酷爱写作或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的写作兴趣使之欲罢不能,仍笔耕不辍。如韦君宜晚年写了回忆录《思痛录》,巴金写了《随想录》。另一种是虽然过去没有写作习惯,但是其本人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甚至有着传奇的故事,他们很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形诸笔端,奉献给读者。如上个世纪末,上海的董竹君老人写了《我的一个世纪》,新凤霞出版了许多回忆文丛。这些自传以其丰富的资料和传奇色彩的故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鼓舞。
应该说,这些年来,“老人书”得到出版部门的一定重视,不断传来老干部及退休人员出版新书的消息。但是,也应当看到,不少“老人书”还难以出版,不少老人们还在为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东西不能面世而苦恼。我曾听说,他们有的是在病床上看到自己的样本而瞑目的,有的是没有来得及看到自己的新书就辞世了,人们只得把新书送到骨灰匣前算是了却憾事。难怪已故出版家范用就曾建议出版社最好规定一条:风烛残年老人的书稿,优先安排出版。这是很有道理的。
重视出版“老人书”,实际就是挖掘珍贵的.历史资料。我们的不少老前辈,一生坎坷,历经磨练,他们在晚年殚精竭力地写作,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火花和箴言,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读一读这些“老人书”,能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出“老人书”也是在抢救历史!
重视出版“老人书”,其实就是对前辈的尊重。一个老人,退休之后不去游山玩水,不去养花遛鸟,而是孜孜以求寄情文字,这是何等的精神追求啊。我想,对于这样勤奋好学的老人最大的尊重和安慰,莫过于帮助他们圆了作家梦。
重视出版“老人书”,还具有一种参照和牵引的意义在。老人写作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试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珍贵、深厚、睿智的“老人书”,我们的图书出版领域、我们的文苑是不是显得有些单调呢。看看那些已过花甲古稀甚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不知疲倦地写作,对我们年轻的作者,难道不是一种激励与鞭策吗
前人有诗云:“世间功名兼将相,人间声价是文章。”人生苦短,老人写书不易,多出一些“老人书”,多读一些“老人书”,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 说话检讨书
★ 说话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