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斯智断瓶中线》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共含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万寿村村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 读懂课文,感受高斯的聪明才智。
3. 学习前面部分描写为后文做铺垫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太阳灶的有关知识。
学生:搜集与故事有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数学题引出主人公。
教师:虽然是语文课,但是老师要给大家出一道数学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题目是1+2+3+4+…+100=?(5050)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
教师:有一个小朋友在小学一年级就通过思考很快算出这道题,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通过这道巧算题目你觉得高斯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作答。(机智、聪明、爱动脑筋)今天就来学习有关他的一个小故事。
2.揭示课题。
(1)读题,本课的主人公是谁?(高斯)
(2)课题中也有一个字给予了高斯很高的评价,是“智”。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背鍪旧字,检查预习。
(1)教师:这篇课文中易错的生字、生词不少,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读得准哦。出示第一组词语:一枚沁出啪嗒紧张聚焦困境适时表扬读的同学,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鼓励同学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2)教师:两个字的能行,四个字的就不一定都能读得好。出示第二组词语:恭恭敬敬聪明才智炎炎烈日风马牛不相及教师相机理解词语意思,这些词有的形容人物,还有的形容天气。猜想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2敝室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怎样智断瓶中线的?)善于提问题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希望你们都成为这样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并把课文读好,当然,如果你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提出来。
3弊远量挝模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蓖ü朗读,你了解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吗?(生汇报)
5闭个故事中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高斯)从课题我们就看出了他是一个非常机智聪明的人。难怪当地的人们都称他为天才。
三、品读课文,探究智慧
1痹俣量挝模边读边想,找高斯智断瓶中线的那一部分读一读。(第7段)抽学生朗读这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高斯是怎样断瓶中线的,断瓶中线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太阳光、老花镜)
①默读课文第1~6段,找出描写太阳光的句子,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品读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如:一天,高斯顶着烈日……赶去。太阳光是那么的强……炎炎烈日下。品读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第4段,高斯紧张地……石板路上)讨论: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找出描写老花镜由来的段(第5、6段),品读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铺垫)
2备咚沟哪男┍硐至钊司磁澹靠焖倌读勾画,读一读勾画的部分,想想你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3毙∽榻涣鳎谈谈你的发现。
4比班交流。
(1)第1、2段,“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大大出乎高斯的意料”“一时间,他不能解决这个难题”“他认认真真地动起脑子来”。相机指导学生理解体会高斯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沉着镇静,冷静思考。理解“风马牛不相及”,适时质疑这个问题是哪方面的难题,相信大家学了课文会找到答案。
(2)第3、4段。教师:在小镇街心,高斯就这样认认真真地思考着,瞧他还是皱着眉,眯着眼,紧盯着那个玻璃瓶。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分钟、2分钟、3分钟……10分钟,这时除了难题在困扰高斯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干扰他?
①围观的人多。引读“这时,街中心……如何走出别人给他制造的困境”。如果是你面对挑衅者的起哄,你的心情如何?
②天气恶劣。
教师:加上此时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高斯……
学生:(接读)紧张地思考着……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教师:可以看出此时的天气是(恶劣)的,此时的高斯心情是(紧张)的,此时高斯思索的神情更是(凝重)的。(3)第5~9段。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为高斯捏出了汗、憋足了劲,最后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难题的呢?在解决问题中高斯的哪些行为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学生汇报。
适时介绍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补充太阳灶、太阳能利用的有关知识。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条件:阳光、老花镜、物理知识。利用了阳光这一自然资源,巧妙利用了老花镜,结合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为什么说高斯很聪明机智?谈谈自己的看法。
5闭馄课文除了高斯以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文中也有几处描写老人的语句,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关键人物?(与旁人的行为对比、缓解高斯的紧张情绪给他鼓励、为高斯解决问题带来启发。)再读,感受这位慈祥的老人给予高斯的安慰。
四、朗读课文,感受品质
1毖Я苏馄课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们?
2蹦阆不豆适轮械哪男┢断?读一读。
3毖Я丝挝哪阌惺裁词栈瘢
[《高斯智断瓶中线》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 读懂课文,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感受高斯的聪明才智。
3. 学习前面部分描写为后文做铺垫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凸透镜聚光的常识或动手做做实验。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材简析
本课《高斯智断瓶中线》为我们讲述的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年轻时的故事。
故事先讲在高斯顶着烈日上学的途中,一群人出了一个难题,要高斯不打开瓶塞,把瓶中线弄断;接着讲正当高斯一筹莫展时,一位好心老人的老花镜给了高斯启发,于是他借用老花镜把太阳光聚集在瓶里的棉线上,高斯成功解决了难题;最后讲人们都佩服高斯的聪明才智。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故事,层次清楚。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一个有礼貌、聪明机智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1段:介绍故事的起因。“顶着烈日”为后来的智断瓶中线做铺垫。“匆匆往学院赶去”,在这种情况下高斯也能停下来解决别人的难题,说明高斯乐于接受挑战。
*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两者完全不相干。
* 第3段:高斯的神态说明高斯被突如其来的问题考住了,但他没放弃思考。其他人的言行给高斯极大的心理压力,衬托出高斯不畏惧困难的品质。
* 第4段:“太阳光是那么的强”的描写既是照应开头,又为下文做铺垫。对高斯神态的再次描写,表现了高斯不畏惧困难、敢于挑战的品质。
* 第5段:这个细节为后来高斯解决问题做了铺垫。正是老人的老花眼镜给了高斯启迪,让他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 第6、第7段:这部分是高斯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加之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对凸透镜有聚光作用不能理解,故这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可以补充太阳灶、太阳能利用的有关知识辅助理解。结合上下文说说高斯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利用了阳光这一自然资源,巧妙利用了老花镜,结合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高斯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什么(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科学知识)。
* 第8、第9段:在大家的赞美声中,高斯表现得很平静。对他动作、语言的描写,再现了高斯谦虚谨慎、有礼貌的形象。
* 识字写字教学:“沁”字形与“泌”区分,“恭”的下部分不要少写一点。
* 课后第1题:旨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一理:断线前发生了什么?怎么断线的?断线后怎样?
* 课后第2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完成。
* 课后第3题:要鼓励学生从高斯的智慧表现中受到启发,不在所受启发的大小,而在触动学生的思考。
* 课后第4题:品读句子,这一细节描写对后文起铺垫作用。学会这种写作方法,会使自己的作文既有悬念又顺理成章,让读者感到新奇而又自然。
教学设计参考
一、引入课题
1. 同学们听说过太阳灶吧,人们用一种装置将太阳光聚集在一起,利用它来替代煤、电等能源为人类做贡献。今天我们来读一个与利用太阳光有关的故事。
2. 揭题,板书课题:高斯智断瓶中线。
(1)读题,说说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人、事。)
(2)质疑,围绕关键字“智”你想知道什么?(“智”表现在哪里?“智”从何而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 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三、细读课文,感受品质
(一)快速默读全文,找出高斯智断瓶中线的那部分内容。(第7段。)
抽学生朗读第七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高斯是怎样断瓶中线的,断瓶中线必要的条件有哪些(老花镜、太阳光)。
(二)快速默读,找出高斯智断瓶中线前的部分内容,思考这部分的描写有何用处。
1. 快速默读(1~6段),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想一想它在文中起的作用。
品读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
(1)一天,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
(2)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
品读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
高斯紧张地思考着,他的额头不断沁出汗珠来。一颗晶莹的汗滴跟其他几颗汇成一大滴,沿着高斯高高隆起的额头往下淌,啪嗒一下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讨论: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找出描写老花镜由来的段落(第5、第6段),品读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突出高斯的聪明智慧)
3. 讨论:高斯的聪明才智表现在哪里?这对你有何启发?(善于观察、巧妙利用身边的资源、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四、总结全文
1.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2. 复述课文。
(蒋文利 邓洪莲)
参考资料
☆ 数学天才-高斯
高斯(1777~1855),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分,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
1787年高斯10岁,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次,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一则故事说,高斯10岁时算出布特纳给学生们出的将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的算术题,布特纳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就算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很可能是一个不真实的传说。据对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数学史家ET贝尔考证,布特纳当时给孩子们出的是一道更难的加法题:81297+81495+81693+…+100899。
当然,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公差为198,项数为100)。当布特纳刚一写完,高斯也算完并把写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ET贝尔写道,高斯晚年经常喜欢向人们谈论这件事,说当时只有他写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孩子都错了。高斯没有明确地讲过,他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史家们倾向于认为,高斯当时已掌握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一位年仅10岁的孩子,能独立发现这一数学方法实属很不平常。贝尔根据高斯本人晚年的说法而叙述的史实,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而且,这更能反映高斯从小就注意把握更本质的数学方法这一特点。
高斯的计算能力,更主要的是高斯独到的数学方法、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使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直到巴特尔斯逝世。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高斯智断瓶中线》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一、引入课题
1. 同学们听说过太阳灶吧,人们用一种装置将太阳光聚集在一起,利用它来替代煤、电等能源为人类做贡献。今天我们来读一个与利用太阳光有关的故事。
2. 揭题,板书课题:高斯智断瓶中线。
(1)读题,说说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人、事。)
(2)质疑,围绕关键字“智”你想知道什么?(“智”表现在哪里?“智”从何而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 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三、细读课文,感受品质
(一)快速默读全文,找出高斯智断瓶中线的那部分内容。(第7段。)
抽学生朗读第七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高斯是怎样断瓶中线的,断瓶中线必要的条件有哪些(老花镜、太阳光)。
(二)快速默读,找出高斯智断瓶中线前的部分内容,思考这部分的描写有何用处。
1. 快速默读(1~6段),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想一想它在文中起的作用。
品读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
(1)一天,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
(2)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
品读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
高斯紧张地思考着,他的额头不断沁出汗珠来。一颗晶莹的汗滴跟其他几颗汇成一大滴,沿着高斯高高隆起的额头往下淌,啪嗒一下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讨论: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找出描写老花镜由来的段落(第5、第6段),品读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突出高斯的聪明智慧)
3. 讨论:高斯的聪明才智表现在哪里?这对你有何启发?(善于观察、巧妙利用身边的资源、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四、总结全文
1.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2. 复述课文。
[高斯智断瓶中线(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读懂课文,感受高斯的聪明才智。
3.学习前面部分描写为后文做铺垫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太阳灶的有关知识。
学生:搜集与故事有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数学题引出主人公。
教师:虽然是语文课,但是老师要给大家出一道数学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题目是1+2+3+4++100=?(5050)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
教师:有一个小朋友在小学一年级就通过思考很快算出这道题,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通过这道巧算题目你觉得高斯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作答。(机智、聪明、爱动脑筋)今天就来学习有关他的一个小故事。
2.揭示课题。
(1)读题,本课的主人公是谁?(高斯)
(2)课题中也有一个字给予了高斯很高的评价,是智。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生字,检查预习。
(1)教师:这篇课文中易错的生字、生词不少,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读得准哦。出示第一组词语:一枚沁出啪嗒紧张聚焦困境适时表扬读的同学,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鼓励同学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2)教师:两个字的能行,四个字的就不一定都能读得好。出示第二组词语:恭恭敬敬聪明才智炎炎烈日风马牛不相及教师相机理解词语意思,这些词有的形容人物,还有的形容天气。猜想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怎样智断瓶中线的?)善于提问题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希望你们都成为这样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并把课文读好,当然,如果你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提出来。
3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朗读,你了解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吗?(生汇报)
5整个故事中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高斯)从课题我们就看出了他是一个非常机智聪明的人。难怪当地的人们都称他为天才。
三、品读课文,探究智慧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找高斯智断瓶中线的那一部分读一读。(第7段)抽学生朗读这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高斯是怎样断瓶中线的,断瓶中线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太阳光、老花镜)
①默读课文第1~6段,找出描写太阳光的句子,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品读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如:一天,高斯顶着烈日赶去。太阳光是那么的强炎炎烈日下。品读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第4段,高斯紧张地石板路上)讨论: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找出描写老花镜由来的段(第5、6段),品读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铺垫)
2高斯的哪些表现令人敬佩?快速默读勾画,读一读勾画的部分,想想你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3小组交流,谈谈你的发现。
4全班交流。
(1)第1、2段,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大大出乎高斯的意料一时间,他不能解决这个难题他认认真真地动起脑子来。相机指导学生理解体会高斯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沉着镇静,冷静思考。理解风马牛不相及,适时质疑这个问题是哪方面的难题,相信大家学了课文会找到答案。
(2)第3、4段。教师:在小镇街心,高斯就这样认认真真地思考着,瞧他还是皱着眉,眯着眼,紧盯着那个玻璃瓶。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分钟、2分钟、3分钟10分钟,这时除了难题在困扰高斯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干扰他?
①围观的人多。引读这时,街中心如何走出别人给他制造的困境。如果是你面对挑衅者的起哄,你的心情如何?
②天气恶劣。
教师:加上此时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高斯
学生:(接读)紧张地思考着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教师:可以看出此时的天气是(恶劣)的,此时的高斯心情是(紧张)的,此时高斯思索的神情更是(凝重)的。(3)第5~9段。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为高斯捏出了汗、憋足了劲,最后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难题的呢?在解决问题中高斯的哪些行为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学生汇报。
适时介绍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补充太阳灶、太阳能利用的有关知识。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条件:阳光、老花镜、物理知识。利用了阳光这一自然资源,巧妙利用了老花镜,结合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为什么说高斯很聪明机智?谈谈自己的看法。
5这篇课文除了高斯以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文中也有几处描写老人的语句,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关键人物?(与旁人的行为对比、缓解高斯的紧张情绪给他鼓励、为高斯解决问题带来启发。)再读,感受这位慈祥的老人给予高斯的安慰。
四、朗读课文,感受品质
1学了这篇课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们?
2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片断?读一读。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一、辨字组词。
枚( ) 境( ) 啪( ) 炎( ) 恭( )
牧( ) 镜( ) 拍( ) 淡( ) 添( )
二、词语模仿秀。
恭恭敬敬
炎炎烈日
三、用下列词语造句。
紧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人故事:高斯智断瓶中线的故事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1855年)是德国19世纪着名的数学家、理物学家,高斯不到20岁时,在许多学科上就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对于高斯接二连三的成功,邻居的几个小伙子很不服气,决心要为难他一下。
小伙子们聚到一起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道难题。他们用一根细棉线系上一块银币,然后再找来一个非常薄的玻璃瓶,把银币悬空垂放在瓶中,瓶口用瓶塞塞住,棉线的另一头也系在瓶塞上。准备好以后,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瓶子,在大街上拦住高斯,用挑衅的口吻说道,“你一天到晚捧着书本,拿着放大镜东游西逛,一副蛮有学问的样子,你那么有本事,能不碰破瓶子,不去掉瓶塞,把瓶中的棉线弄断吗?”
高斯对他们这种无聊的'挑衅很生气,本不想理他们,可当他看了瓶子后,又觉得这道难题还的确有些意思,于是认真地想着解题的办法来。繁华的大街商店林立,人流如川。在小伙子为能难倒高斯而得意之时,大街上的围观者越来越多,
大家兴趣甚浓,都在想着法子,但无济于事,除了摇头自嘲之外,只好把期冀的目光投向高斯。高斯呢,眉头紧皱,一声不吭。小伙子们更得意了,他们为自己高明的难题而叫绝。有人甚至刁难道:“怎么样,你智力有限吧,实在解不出,就把你得到的那么多荣誉证书拿到大街上当众烧掉,以后别再逞能了。”
高斯的确气恼,但他仍克制住,不受围观者嘈杂吵嚷的影响而冷静思考。
他无意地看了看明媚的阳光,又望了望那个瓶子,忽然高兴地叫道:“有办法了。”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一面放大镜,对着瓶子里的棉线照着,一分钟、两分钟..人们好奇地睁大了眼,随着钱币“铛”的一声掉落瓶底,大家发现棉线被烧断了。
高斯高声说道:“我是把太阳光聚焦,让这个热度很高的焦点穿过瓶子,照射在棉线上,使棉线烧断,太阳光帮了我的忙。”
人们不由发出一阵欢呼声,那几个小伙子也佩服得连连赞叹。
高斯智断瓶中线课文探究感悟
探 究
1、读题,说说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人:高斯;事:智断瓶中线。
2、围绕关键字“智”你想知道什么?
“智”表现在哪里?“智”从何而来?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
感 悟
①快速默读(1~6段),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想一想它在文中起的作用。
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
(1)一天,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
(2)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
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
高斯紧张地思考着,他的`额头不断沁出汗珠来。一颗晶莹的汗滴跟其他几颗汇成一大滴,沿着高斯高高隆起的额头往下淌,啪嗒一下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讨论: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找出描写老花镜由来的段落(第5、第6段),品读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主要作用是突出高斯的聪明智慧。
③讨论:高斯的聪明才智表现在哪里?这对你有何启发?
善于观察、巧妙利用身边的资源、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明 月
边关 家 对英雄的渴望[
[《出塞》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惩罚”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你见过原野上纵横驰骋的狼吗?你听过山谷中凄厉的狼嚎吗?一只狼是孤独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狼选择了群居生活,共同进退。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我们一样过着群居生活的狼的世界吧!
二、理解词语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在文中指一边跑,一边叫。表现速度快,气势大。
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畏,害怕。
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不与狼相争。
默契:没有明白说出谁做什么,但彼此却有一致的配合和行动。
至高无上:最高的,没有比它权力更高的了。
俯首帖耳:一切听从别人的命令,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
三、理解文章结构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总写狼友良好的群居生活习性。
第二段(第二至三自然段):写狼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团结,力量十分强大。
第三段(第4至11自然段):写头狼的产生、权力、责任。
第四段(第12自然段):总结全文,狼正是依靠这种集体力量生存下来的。
第二课时
一、讲解第一段。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狼的外形、动作等。比较它们和师、虎、豹等森林猛兽不同,的地方。
二、讲解第二段
1、品读感悟一只狼的攻击力量是有限的,而一群呼啸而过,能使凶猛的老虎、棕熊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这句话通过“呼啸而过”,“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将狼群的强大描写的淋漓尽致,也表现出团队力量的强大。
三、讲解第三段
1、品读感悟
(1)头狼在狼群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可以惩罚、攻击、教训别的狼。
这句话表明了狼群世界的等级制度。
(2)狼群常常围住头狼,热烈的嗅它、舔它,还轻轻的从下侧咬它的脖子。
这句话写出别的狼队头狼的臣服,也表现了狼是善于交流的动物。
四、讲解第四段,品读感悟。
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狼还是依靠狼群的集体力量顽固的生存下来。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写狼是通过自己的团结生存下去的,突出本文的中心,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人也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变得更强大。
板书设计:
狼群的群居生活
狼群
头狼在狼群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懂得人也是一样,要勇敢,要能团结别人一起做事,要能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
[《狼群》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田字格里的生字。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文中词语。朗读课文。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的方法(例如:准确使用动词生动再现人物动作,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描写感染读者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实践中了解不伤害别人的意义,引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捅马蜂窝》一课,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生活中的那段经历?你也捅过马蜂窝吗?
2、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3、提起冯骥才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上学期我们刚刚学了他写的《珍珠鸟》一课,他说的“信赖,会产生美好的境界”还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今天他又会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课文。
二、分小组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在小组中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几个人齐读,也可轮读等,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文中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例如:纠缠、罪孽、疙瘩、黄酱、捣毁、燃料耗尽等
3、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尽量简洁,互相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使语言更简练,能抓住主要内容。
三、重现捅马蜂窝的过程,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描写和场面描写
1、“我”捅马蜂窝的情景似乎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是怎么写的?请你仔细阅读有关段落。
2、引导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角色朗读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体会这段对话中爷爷和奶奶不同的态度,了解捅马蜂窝的方法。抓第八自然段作者的细致描写,再现当时的情景,学习作者场面描写的方法。)
3、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增强语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以朗读再现捅马蜂窝的场面。
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回文读书,引出好奇)
(一)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翻开书,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词语的句子。
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情?画一画核心词语。
3、老师适时板书:好奇、迟疑、惊呆、胆怯、愧疚、期盼
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好奇”
(二)体会情感,激情朗读。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好奇)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2、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
3、但他一切准备就绪,举竿要捅时迟疑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第二句)。过渡:这一捅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深入领悟。
(1)指导理解“惊呆”
(2)找一找与它密切联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了解惊呆的原因。(3)朗读,使马蜂不顾一切保卫家园的镜头在学生头脑中再现。
(4)引导: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
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书上原文又是怎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
4、过渡:你看作者从一个拼命,发掘出多少富有激情,富有魅力的词句来。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由于强烈的好奇,引发了一个冲动,结果被马蜂蜇了,事隔多日,作者的伤好了,他惊恐稍定,但心情沉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三、读中感悟,升华主题(辨析词义,体会心情)
1、配乐合读15、16自然段
2、这是一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马蜂,却因我而!
3、因此作者说:
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我真希望
4、朗读、感悟
5、字词训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盼望 希望 渴望 失望
那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一年过去了,我天天()……马蜂却没有来;转年开春,当我看到有两只马蜂在窗檐下转了转时,不禁心中充满了(),它又飞走了。空空又是一年;我心中()极了。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我()它们能回来。
6、过渡:你们看,作者的心情被描写得多具体呀!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在结尾,作者的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望着这一切,作者暗下决心,他说:“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出示: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2)思考:从题目来看更应该是不再做一件伤害马蜂的的事,那怎么作者又说是: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小组讨论
(3)总结: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作者从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情,悟出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记住文章,记住与旁人和谐相处。
四、积累:
这篇文章中许多优美的词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这些词句,然后动笔抄一抄。
五、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好奇--迟疑--惊呆--胆怯--愧疚--期盼
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5、捅马蜂窝
〖文本解读〗
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一段难忘的回忆----因好奇冒失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同时引发出我们的思考:人类要善待动物,要能与动物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及做事切勿冒失,要多为他人着想。
〖设计理念〗
本文内容浅近,思考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充满情趣、描写深入细致、人文性较强。《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还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文教学,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质疑探究,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生活对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简述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态度的转变。
(3)体会并学习作者是如何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合作探究,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尤其是最后一段。
(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3)搜集、展示资料,交流自己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马蜂誓死保卫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2)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情感。
(3)引导学生遇事不盲目,不冒失,多为他人着想的情感。
4、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写法。
(2)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誓死保卫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情感。
〖教学准备〗
1、有关马蜂的教学图片、课文重点内容探讨幻灯片,课文录音带。
2、作者冯骥才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有关马蜂的资料、了解马蜂的特性。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并能进行复述。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一)了解马蜂
1、板书“马蜂”二字,学生齐读。
2、教师:同学们,提起马蜂,你的脑海里会闪现哪些词语?(可怕、恐惧、疼痛……)
3、教师继续:是啊,马蜂很可怕,会蛰人。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马蜂还有哪些特性呢?现在请同学们把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做一展示交流。(活动:展示交流资料)
4、教师小结:马蜂简介。
(二)导入新课
1、继续板书:在马蜂的两边分别板书“捅”和“窝”。学生再次齐读。
2、教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搜集资料、师生交流等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抓住课题进行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可借助音节、字典、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
2、检查预习,纠正错音。
(可指名读、也可开火车读,遇到不好读的句子或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可做辅导)
3、小组合作,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组内交流。
4、集体反馈:不理解的字词,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重点引导“纠缠、捣毁、冒失鬼、痊愈、惊魂稍定、罪孽”等词的意思。
5、同桌合作,细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思考:文章叙述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与课本展开零距离对话,让学生达到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2、集体反馈。(只要学生能说出充分的理由,文章脉络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默读中思考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基。
四、学习巩固,生字新词
1、自由认读生字。(从音、形、义、组词等方面认读。)
2、集体学习,重点引导:
“纠、缠、疙、瘩”等字的字形、“甸、粘”的读音。
【设计意图】高年级同样要重视生字的学习,从音、形、义、组词等方面对生字加以巩固、理解。督促学生养成从字词积累的好习惯。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按下列方法完成本课生字。
生字
音节
音序
部首
余几画
组词1个
在本词中意思
纠 纠
jiū
J
纟
2画
纠缠
相互缠绕、缠绕不清
(其它生字也按这种形式写)……
3、从文中找出你认为重要的15个词语,5组近、反义词、多音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作业中养成查字典、查工具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抓重点词句,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感悟文本,体会课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捅马蜂窝》一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教师:同学们,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不紊地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结果;“我”对马蜂的再认识和“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那么作者是怎样环环相扣,将意图表达清楚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了解课文。
【设计意图】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成功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对教材有着浓厚的探究意识。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对旧知的回顾,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增强对文本的探究意识。
二、合作探究、体会内涵
(一)细读1-7段,了解捅马蜂窝的经过
1、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集体交流反馈:
马蜂窝的位置、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我”捅蜂窝的准备及过程。
3、相机重点引导:
(1)作者写捅马蜂窝,为什么还要写爷爷家的后院?对蜂窝的介绍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从这些内容,你了解了哪种写作方法?(环境烘托,为捅蜂窝埋下伏笔)
(2)从爷爷奶奶的对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影响?(引导出:捅蜂窝的方法及“我”强烈捅蜂窝的欲望)
(3)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验扣人心弦的捅窝过程(6-7段)
①、找出具体描写“我”捅蜂窝的段落,读一读。
②、指名反馈:
捅马蜂窝的经过真是__________________!(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紧张、恐惧、惊慌……)
③、教师小结:是啊,捅马蜂窝的情景紧张而扣人心弦,找出具体语句品读、体会。
④、指名反馈句子,相机出示:
A、“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自由读画出描写“我”捅蜂窝准备工作的动词,并谈谈读后感受。
(从动词中传神地透露出“我” 准备得细致周密,同时也突出了“我|既想捅又害怕的心理,进而体会捅窝的紧张和扣人心弦。)
B、“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得‘嗵 ’,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情景。指名谈感受。
(“嗵”写其声,“沉甸甸”写其沉重,“一团黄色的飞虫”用“团”来形容,只见黄色,看不见马蜂个体,写蜂群聚集之多,“腾空而起”“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蜂群受惊后猛然逃出可怕、紧张的情景。)
指导朗读,想像、感悟。
C、“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品读句子,找出关键词,体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指名反馈,重点引导:“径直而凶猛”“扑来”写出了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又用一个比喻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写出了马蜂的拼死一搏。
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⑤小组合作,再次感情朗读,体会捅窝的扣人心弦及马蜂誓死拼搏的精神。
4、教师小结:从捅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原因是什么呢?是的,靠的就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运用一些表示动作、行为、情态的动词,靠得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平时要留心观察,并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启发、点拨、引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环节正是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感悟文本内涵、以合作交流加深内容理解来体现这种理念的。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二)研读8-11段,了解马蜂的特性
1、轻声读文,想想:从爷爷的话中,我对马蜂的特性有了哪些了解?画出相关语句。
2、齐读课文第11段,思考:
(1)“我”对马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为什么会有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罪孽感”表达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①小组读文、思考、交流、讨论、汇报。
②教师小结:“我”对马蜂的态度由厌恶转为敬佩。因为“我”伤害无辜的生命,破坏了它们的家园而感到罪孽沉重。这种罪孽感更表达出了“我”的愧疚之情,要善待生命。
(3)再次读文,更深度理解:
“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引导学生明白:马蜂的这一特性,正是它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精神的具体体现,令人佩服。点明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抓重点句子研读感悟,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新课标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精读第12段,感悟文本内涵
1、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集体交流,教师引导:
作者运用设问句更表达出了“我”盼“无家可归”的马蜂归来重建家园的急切心情。特别是最后一句,既突出了儿童的幼稚之举,又表达了盼归的急切,更是在呼吁我们要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感悟的习惯。
(四)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速读全文,从每一部分中感悟作者的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明确:从捅窝的渴望到捅窝的受惊再到捅窝的忏悔,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把握文章基调,进而提高感情朗读水平。
三、质疑解疑、升华主题
1、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2、从文本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或者学习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做事冒失,不经调查研究,造成的后果有时是无法弥补的,要学会为他人着想。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文本的真正意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以达渗透人文教育之目的。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写一则50-100字的学文读后感。
2、根据课文第7段的描写,写一场景。(提示:注意人物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以达阅读之真正目的。
【附】板书设计
准备 细致周密
要善待生命
5、捅马蜂窝 经过 扣人心弦 不冒失做事
为他人着想
结果 挨蜇盼归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
2、在阅读实践中产生不伤害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归纳内容,回忆认知。(提速)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1课,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前、中、后)
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回文读书,引出好奇)
(一)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翻开书,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词语的句子。
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情?画一画核心词语。
3、老师适时板书:渴望、惊呆、惊恐稍定、沉重、舒心
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渴望”
(二)体会“渴望”,激情朗读。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2、马蜂窝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
4、体会朗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过渡:这一捅下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
三、深入领悟,品味词句。(挖掘词句,以读悟情)
(一)、自读自悟,品味含义。
1、指导理解“惊呆”
2、找一找与它密切联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二)、体会词语:
1、去掉这些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2、你喜欢那个词语,为什么?这种感情还能从哪看出来?
3、读一读,体会感情。
(三)、朗读:
(四)、不顾一切:
1、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
2、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书上原文又是怎样说的?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
3、书上还有表达它“不顾一切”意思的词语,自己找一找。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
4、读这句话,想一想,我们要读出什么语气?
5、什么样的气势与架势。
6、这是一只的马蜂。学生填空。
过渡:你看作者从一个拼命,发掘出多少富有激情,富有魅力的词句来。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由于强烈的好奇,引发了一个冲动,结果被马蜂蜇了,事隔多日,作者的伤好了,他惊恐稍定,但心情沉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四、读中感悟,升华主题(辨析词义,体会心情)
(一)配乐合读15段
(二)这是一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马蜂,却因我而!
(三)因此作者说:
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我真希望()
(四)朗读、感悟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盼望希望渴望失望
那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
一年过去了,我天天()……
马蜂却没有来;
转年开春,当我看到有两只马蜂在窗檐下转了转时,不禁心中充满了(),它又飞走了。
空空又是一年;我心中()极了。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我()它们能回来。
(五)、主题升华
过渡:你们看,作者的心情被描写得多具体呀!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在结尾,作者的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望着这一切,作者按下决心,他说:“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出示: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2、思考:从题目来看更应该是不再做一件伤害马蜂的的事,那怎么作者又说是: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小组讨论
总结: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
过渡:作者从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情,悟出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记住文章,记住与旁人和谐相处。
五、重换题目,育人训练。(回文读书,深入理解)
1、请你自己读书,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捅马蜂窝”这件事,想一想,我们还能不能在环几个其他的题目呢?
发生在我家后院的事难忘的教训难忘的一件事我和他们童年趣事
2、趣:什么有趣?捅马蜂窝无家可归被蜇三年才来
“趣”:经事明理人生回忆马蜂可爱的家
六、品味词句,动笔书写
这篇文章中又许多优美的词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这些词句,然后再动笔抄一抄。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构想】
本课内容浅近,思考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是充满情趣、深入细致的描写。文章每处的描写都有其明显的作用,抓住它们,就能很好地建构整个课堂的流程。文章开篇的描写,为马蜂窝提供了存在的背景,又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爷爷的后院,“很少人去”,“里面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成了“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那里有“筷子粗肥大的蝗蚓”,有“团团飞舞的小蜢虫”,自然也就有了马蜂的踪影,有了爷爷窗檐下壮观的马蜂窝了。这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既给了马蜂生存和活动的机会,也滋养了一个活泼好动、顽皮莽撞的“我”,这就使“捅马蜂窝”事件的发生成为了可能。
文章对话描写共有两处,都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处是爷爷姐姐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马蜂真有那么厉害吗?“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多简童啦,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一处是爷爷与“我”的对话。“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的这句话,在还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它“真像一个英雄”,敢于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一个死”。
文章最精彩最细致的是心量描写。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我”的成熟和长大。听了爷爷奶奶的对话,“我”心中“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渴望,那多么有趣啊!那颗好奇的心,在爷爷“捅不得,捅不得”的劝阻声中,越发鼓动起强烈的愿望。虽然,“我”曾因胆怯而迟疑过,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终于不顾一切地冒然行动了。可是,当“我”看到马蜂拼死的气势时,“我惊呆了”。被蜇之后,“我”再也“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我”。听了爷爷的一番话,“我”先是暗暗吃惊,后又赞叹它“真像一个英雄”,最后“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带着这种愧疚疚和罪孽感,“我”为马蜂的无家可归而担心,期待着它们能回来重建家园。三年的等待唤回了赤黄色的马蜂,“我”在开怀大笑之余,不由地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从好奇渴望到胆怯迟疑,由胆怯迟疑到浑然不顾,这段心理活动真实地再现了一个顽皮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由遭到马蜂反击后的心悸害怕,到听了爷爷的话后的吃惊、赞叹,进而产生的懊悔、自责和盼望马蜂归来的心理过程,则表现出孩子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心地。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2.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
3.结合自身体验,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说说“曾经冒失的童年”
提请学生思考: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为什么呢?
2.以读作为进入文本的路径,让学生走进文章,也走得作者的情感世界。
一读(整体阅读)--自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教师自语,语速放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原来这篇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一件难以忘怀的极其有趣的事,刚才大家读了书,想一想老师的说法对吗?有没有什么不妥?
学生反应:“有趣”似乎不妥,到底哪儿不妥一时还拿不准。
教师:用“有趣”来形容中心事件不妥,为什么呢?我们将这个问题先放一放,那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写到“有趣”的事?
学生:文章开头部分--“爷爷的后院是儿时的乐园。”
教师:“堆放杂物”“少有人去的地方”,却为何是“我”的乐园?
学生:有树,有鸟儿、蝶儿、虫儿……
教师:那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的乐园呀!
学生:好奇心,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使我觉得有无穷的乐趣。取蝉衣,挖蚯蚓,驱蜢虫……
教师:对,有好奇心,才会有无限乐趣。正是由于好奇心,才有了“捅马蜂窝”的故事发生。
二读(分解阅读)--朗读2至7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奶奶也要捅马蜂窝,为什么?哪里可以找到?
学生:为了通风和安全的需要。在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找到。(对话描写)
教师:“我”无意中听到这段对话,心理产生怎样的反应?找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渴望”、“有趣”、“难以抑制”
教师:而且奶奶的话中还教给我方法(头上蒙块布,竹竿一捅。)捅之前,有没有害怕或是别的什么心理?
学生:“迟疑”、“胆怯”
教师:但最终好奇心战胜一切。假如你是一个电影导演,让你将“捅马蜂窝”这部分拍摄下来,再现当时的情形,你该怎样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设计镜头,模拟再现。
活动汇报:
一个全景(一个手持竹竿,头蒙小褂的小子正在紧张的使劲摇撼。)
一个近景(“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
一个特写(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扑过来,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教师:“捅”是紧张、刺激、有趣的,那“捅”过之后呢?又进行了哪些描写呢?(继续关注文本)
三读(精选阅读)--带着问题选择阅读
问题:①与爷爷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②“我”对马蜂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③为什么我会有沉重的“罪孽感”呢?
问题解决:捅了马蜂窝之后,“我”对马蜂的看法是: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它能够视死如归,直至壮烈牺牲。
“我”产生这样的看法,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在捅了马蜂窝之后,一只“不顾一切而拼死的”马蜂狠狠地蜇了我。另一方面是爷爷的讲述。爷爷告诉“我”,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因蜇“我”而死的。爷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那句话,让“我”对小小马蜂有了新的认识。
听了爷爷的话,我明白马蜂不是害虫,你不惹它,它也不会蜇你,但是一旦你毁了它的家,它会不惜生命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现在“我”毁了它们的生活,使它们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生灵,所以“我”就有了一种沉重的“罪孽感”。
教师:这种对马蜂的敬佩和对自身的罪孽感,让“我”对马蜂有了深深的牵挂,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这种感情?
学生:“无家可归的一群”“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始终没能等来一只马蜂”“空空又是一年”。
教师:这件事后便有了“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的教训。回到前面我们提到的问题,能用“有趣”简单地概括整个事件吗?显然不能,因为“我”为自己的冒失行为而后悔、内疚,希望马蜂能重回家园,弥补自己的过失。
3.用辩论作为走出文本的跳板,让学生能跳出文章本身,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教师:结末的教训。有人认为,这个教训对我们很有意义,它教育我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要关爱一切生命,要有爱心,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人认为,这个教训对我们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很难做到不伤害其他生命,比如踩死蚂蚁,比如咬伤我们的蛇我们会打死它,再说马蜂如果威胁我们的安全,我们是应该捅窝的。
结束:对于学生的辩论,老师不必多说,可用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段台词作结。
小狮子:我以为国王是可以随心所欲。
狮子王:你错了,作为国王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
小狮子:不能吗?
狮子王:辛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仅要去了解所有的生命,而且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小狮子: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狮子王:我来告诉你,我们死后势必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我们是相互关联的。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读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重点 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难点 文章主旨的理解
课型 新授 使用教具黑板
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心情:好奇渴望--害怕惊呆--赞叹、心情沉重--舒心、关爱动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捅过马蜂窝吗?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景?有什么感觉?(学生讲述)今天我们和著名作家冯骥才一同感受他小时侯捅马蜂窝的情景。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谈直觉感受。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
(2)、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
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捣毁”、“罪孽”、“痊愈”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思考: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爷爷家的后院,感受当时捅马蜂窝的情景。三、品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四、全班交流
1、(1~7自然段)“……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从“乐土”、两个“我喜欢”、“最壮观”感受爷爷的后院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那里。
*3-6自然段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心情激动,跃跃欲试地想把马蜂窝捅下来。并付住于行动。“溜到”“脱下”“遮住”“只露”“接绑”开门见山,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调动他们的经验世界,走进这个故事。难认而又不知其义的生字词是学生认读、理解文章的障碍,只有把这一环节砸扎实,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才可能美读,从而享受阅读。文章最精彩最细致的是心里描写。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故中心话题由此入手。
“约定”……
2、(8~9自然段)“……这复仇者不顾一切的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
引导学生在我捅马蜂窝的过程中想象当时“马蜂”是怎么想的?“我”又想了些什么?“我”的心情由好奇、渴望变成了什么?(惊呆)
3、(10~16自然段)“……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似乎有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
爷爷与“我”的对话:“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的这句话,在还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它“真像一个英雄”,敢于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一个死”
4、(17-21自然段)“……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
三年的等待唤回了赤黄色的马蜂,“我”在开怀大笑之余,不由地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小结:从“好奇渴望”到遭到马蜂反击后的“惊呆害怕”,到听了爷爷的话后的“赞叹、心情沉重”,到马蜂回来后“舒心”的欢笑,看出这是一个多么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孩子啊。
五、拓展
1、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与动物和谐相处)
2、最后老师用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段台词作结。
小狮子:我以为国王是可以随心所欲。
狮子王:你错了,作为国王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
小狮子:不能吗?
狮子王:辛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仅要去了解所有的生命,而且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小狮子: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狮子王:我来告诉你,我们死后势必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我们是相互关联的。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感受到作者的心理变化。
教学反思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