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狼群》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共含16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arlX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惩罚”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你见过原野上纵横驰骋的狼吗?你听过山谷中凄厉的狼嚎吗?一只狼是孤独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狼选择了群居生活,共同进退。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我们一样过着群居生活的狼的世界吧!
二、理解词语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在文中指一边跑,一边叫。表现速度快,气势大。
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畏,害怕。
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不与狼相争。
默契:没有明白说出谁做什么,但彼此却有一致的配合和行动。
至高无上:最高的,没有比它权力更高的了。
俯首帖耳:一切听从别人的命令,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
三、理解文章结构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总写狼友良好的群居生活习性。
第二段(第二至三自然段):写狼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团结,力量十分强大。
第三段(第4至11自然段):写头狼的产生、权力、责任。
第四段(第12自然段):总结全文,狼正是依靠这种集体力量生存下来的。
第二课时
一、讲解第一段。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狼的外形、动作等。比较它们和师、虎、豹等森林猛兽不同,的地方。
二、讲解第二段
1、品读感悟一只狼的攻击力量是有限的,而一群呼啸而过,能使凶猛的老虎、棕熊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这句话通过“呼啸而过”,“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将狼群的强大描写的淋漓尽致,也表现出团队力量的强大。
三、讲解第三段
1、品读感悟
(1)头狼在狼群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可以惩罚、攻击、教训别的狼。
这句话表明了狼群世界的等级制度。
(2)狼群常常围住头狼,热烈的嗅它、舔它,还轻轻的从下侧咬它的脖子。
这句话写出别的狼队头狼的臣服,也表现了狼是善于交流的动物。
四、讲解第四段,品读感悟。
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狼还是依靠狼群的集体力量顽固的生存下来。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写狼是通过自己的团结生存下去的,突出本文的中心,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人也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变得更强大。
板书设计:
狼群的群居生活
狼群
头狼在狼群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懂得人也是一样,要勇敢,要能团结别人一起做事,要能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
[《狼群》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狼群》这篇课文揭示了 狼不为人知的生活,这幅群狼生活图,展示了狼的另一面,赞颂了狼的团结和严明的纪律性。
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出狼群特点:集群生活;第二部分为写出群狼的巨大力量和“狼群”很团结 。在写狼群的力量和团结这部分中,以狼群的首领--头狼为重点。头狼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肩负的重责大任:抵抗敌害、调解纠纷、巡逻报警、踏路探险,还写了头狼的生产方式:“只有最健壮最机智勇敢的狼,才能战胜其他伙伴,夺取头狼的王位。”正是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和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才使狼群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学好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们懂得了人也是一样,要勇敢,要能团结别人一起做事,要能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
二、说目标
本课是篇精读课文,分两课完成,目标如下:
第一课时: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
2、能通过查字典理解 “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走投无路”等四字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内容,指导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说教学、学法
教师依据<< 新课程标准 >>的要求:边读边批注。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教师教学中依托文本,采用“读读、划划、议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落实语言文字学习,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批注感受,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读、划、议、写、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思考:同样是过群居生活,人类需要从狼的生活中学习些什么?
四、说教学流程
1、质疑导入新课
读课题,说说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
2、听读课文,解词造句
《狼群》这一课课文中四字词语比较多,先让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然后从中精心挑选了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走投无路、一拥而上、至高无上、俯首帖耳、身先士卒、机智勇敢、配合默契这十二个词语来让学生进行分组查字典比赛,在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后,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这样就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运用工具书弄清词义,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3、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狼群生活特点的,说说你对狼群有什么认识,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批在旁边。
4、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围绕“头狼有什么权力和义务”这一个问题,细读课文,勾划从哪些语句能体会到头狼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它肩负的重任的相关语句,从而理解群狼对头狼的服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交流、有感情的朗读进行感悟。
(1)、狼群发生争执纠纷,头狼就出面调解,这是通过它那权威性的姿态和叫声来进行的。
表达了头狼一个教训都可以让别的狼夹起尾巴,俯首帖耳。)
(2)、群狼熟睡时,头狼常常来回巡逻,警惕地放哨,随时准备向熟睡的同伴们发出警报。
(表达头狼有高度的责任心。)
(3)、一进陌生地带,头狼常常身先士卒,踏路探险。
表达了头狼有牺牲自己换来同伴安全的精神。)
从中明白头狼之所以能能当上群狼的首领,确实是“只有最健壮最机智勇敢的狼,才能战胜其他伙伴,夺取头狼的王位。”
5、提出问题,强化感悟
全班讨论:对于狼的集群生活,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6、拓展训练
课外小练笔:《假如我是一头勇敢的头狼》,写写如果你是头狼,你会怎样管理狼群?
五、说板书设计
合作捕猎
良好集群生活 头狼的权力 共同
对内团结,对外抵抗 顽强生存
竞争上岗
六、说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教学以突出语文工具性特点为主,以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四字词语为训练重点,通过感情地朗读词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并能运用词语造句,在此基础上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
第二课时重点通过抓住头狼的权力和义务的语句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体会思想感情,品读头狼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肩负的重责大任。
[《狼群》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俯首帖耳”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敝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2碧寤崂侨旱耐沤帷⒂赂摇
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狼的多媒体资料(文字)。
学生:收集一些狼的有关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开篇,导入课文
1.出示介绍狼的生活情况的多媒体资料。
2.师:同学们,这就是狼的生活,把你看到的介绍一下吧。
3.师:是啊!一只狼是孤独的,它苦苦挣扎在食物链的终端;一群狼是强大的,它们有资格笑傲“江湖”!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狼选择了群居生活,共同进退,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我们一样过着群居生活的狼的世界。(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生字,注意:“撤”是翘舌音,“逻”的声母是L,不是N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了解词语的褒贬色彩。呼啸退避三舍默契俯首帖耳身先士卒
5.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说说狼群给你留下的印象。
6.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7.再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语句旁作批注。
8.学生交流。
三、熟读课文,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狼群的生活习性?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四、精读感悟,交流体会
1.自由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并读关键语句。
A.(1)找出描写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边讨论边板书: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B.(1)找出描写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狼群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原因。(边讨论边板书:团结)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C.(1)找出描写头狼权利和义务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头狼权利和义务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头狼的权利和义务。(边讨论边板书:抵抗敌害、调解纠纷、巡逻报警、踏路探险)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五、总结延伸
面对如此勇敢、团结的狼群,它们的确有资格“笑傲江湖”!关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1.生交流汇报。
2.同样是过群居生活,人类从狼的生活中受到些什么启发?
同学们,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人类也像狼群一样勇敢、团结合作、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那么,我们才有资格笑傲“江湖”!
1.拿出你们的笔,写下你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独特感受。
2.交流。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狼群》。
愿狼群勇敢、团结的精神永伴我们左右。
[狼群(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惩罚”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懂得团结协作对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1课,请孩子们看着黑板齐读课题。
看了这样的题目,我们都知道这篇课文是和狼有关的知识的,那么有那些孩子知道有关狼相关知识和故事的吗?
讲一讲和同学分享一下。
二、新课
刚才孩子们讲的故事真是精彩呀!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狼的呢?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顺每一句话。边读边把文中的生字词勾画出来,并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全班齐读
分组读
男女生比赛读
指名学生读
全班齐读
3、检查课文读熟情况
刚才孩子们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边把课文的生字词学会,我相信孩子们也一样能把课文读得很好。
分小组读课文
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4、在快速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完以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孩子们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第11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学习和交流第11课。首先请孩子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把生字词复习一下。
二、新课:
现在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描写狼群生活的特点的?
(这是一个牵动全文的中心问题,要给足孩子们自学的时间)
1、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回答,老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回答。
2、狼群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概括说明。
3、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理解。
4、头狼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仔细读文分析体会,抓住具体的事例了解头狼至高无上的权利和他肩负的重任,从而理解群狼对头狼的服从。
5、讨论:对于狼的集体生活,你有什么启示?
6、了解狼的集群生活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三、总结。
[狼群(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一、质疑导入
读课题,说说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 轻声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2.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3. 根据课后第二题的要求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把自己的体会批在旁边。
三、感悟体会,合作学习
1. 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 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概括说明。
3. 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理解。
4. 头狼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仔细读文分析体会,抓住具体的事例了解头狼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它肩负的重任,从而理解群狼对头狼的服从。
5. 讨论:对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6. 了解狼的集群生活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四、完成作业
1. 听写生字词或用生字词造句、写话。
2.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勾画表褒义的词语。
[狼群(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明 月
边关 家 对英雄的渴望[
[《出塞》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田字格里的生字。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文中词语。朗读课文。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的方法(例如:准确使用动词生动再现人物动作,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描写感染读者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实践中了解不伤害别人的意义,引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捅马蜂窝》一课,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生活中的那段经历?你也捅过马蜂窝吗?
2、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3、提起冯骥才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上学期我们刚刚学了他写的《珍珠鸟》一课,他说的“信赖,会产生美好的境界”还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今天他又会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课文。
二、分小组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在小组中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几个人齐读,也可轮读等,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文中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例如:纠缠、罪孽、疙瘩、黄酱、捣毁、燃料耗尽等
3、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尽量简洁,互相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使语言更简练,能抓住主要内容。
三、重现捅马蜂窝的过程,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描写和场面描写
1、“我”捅马蜂窝的情景似乎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是怎么写的?请你仔细阅读有关段落。
2、引导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角色朗读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体会这段对话中爷爷和奶奶不同的态度,了解捅马蜂窝的方法。抓第八自然段作者的细致描写,再现当时的情景,学习作者场面描写的方法。)
3、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增强语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以朗读再现捅马蜂窝的场面。
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回文读书,引出好奇)
(一)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翻开书,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词语的句子。
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情?画一画核心词语。
3、老师适时板书:好奇、迟疑、惊呆、胆怯、愧疚、期盼
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好奇”
(二)体会情感,激情朗读。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好奇)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2、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
3、但他一切准备就绪,举竿要捅时迟疑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第二句)。过渡:这一捅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深入领悟。
(1)指导理解“惊呆”
(2)找一找与它密切联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了解惊呆的原因。(3)朗读,使马蜂不顾一切保卫家园的镜头在学生头脑中再现。
(4)引导: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
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书上原文又是怎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
4、过渡:你看作者从一个拼命,发掘出多少富有激情,富有魅力的词句来。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由于强烈的好奇,引发了一个冲动,结果被马蜂蜇了,事隔多日,作者的伤好了,他惊恐稍定,但心情沉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三、读中感悟,升华主题(辨析词义,体会心情)
1、配乐合读15、16自然段
2、这是一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马蜂,却因我而!
3、因此作者说:
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我真希望
4、朗读、感悟
5、字词训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盼望 希望 渴望 失望
那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一年过去了,我天天()……马蜂却没有来;转年开春,当我看到有两只马蜂在窗檐下转了转时,不禁心中充满了(),它又飞走了。空空又是一年;我心中()极了。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我()它们能回来。
6、过渡:你们看,作者的心情被描写得多具体呀!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在结尾,作者的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望着这一切,作者暗下决心,他说:“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出示: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2)思考:从题目来看更应该是不再做一件伤害马蜂的的事,那怎么作者又说是: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小组讨论
(3)总结: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作者从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情,悟出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记住文章,记住与旁人和谐相处。
四、积累:
这篇文章中许多优美的词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这些词句,然后动笔抄一抄。
五、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好奇--迟疑--惊呆--胆怯--愧疚--期盼
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5、捅马蜂窝
〖文本解读〗
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一段难忘的回忆----因好奇冒失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同时引发出我们的思考:人类要善待动物,要能与动物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及做事切勿冒失,要多为他人着想。
〖设计理念〗
本文内容浅近,思考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充满情趣、描写深入细致、人文性较强。《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还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文教学,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质疑探究,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生活对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简述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态度的转变。
(3)体会并学习作者是如何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合作探究,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尤其是最后一段。
(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3)搜集、展示资料,交流自己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马蜂誓死保卫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2)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情感。
(3)引导学生遇事不盲目,不冒失,多为他人着想的情感。
4、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写法。
(2)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誓死保卫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情感。
〖教学准备〗
1、有关马蜂的教学图片、课文重点内容探讨幻灯片,课文录音带。
2、作者冯骥才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有关马蜂的资料、了解马蜂的特性。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并能进行复述。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一)了解马蜂
1、板书“马蜂”二字,学生齐读。
2、教师:同学们,提起马蜂,你的脑海里会闪现哪些词语?(可怕、恐惧、疼痛……)
3、教师继续:是啊,马蜂很可怕,会蛰人。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马蜂还有哪些特性呢?现在请同学们把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做一展示交流。(活动:展示交流资料)
4、教师小结:马蜂简介。
(二)导入新课
1、继续板书:在马蜂的两边分别板书“捅”和“窝”。学生再次齐读。
2、教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搜集资料、师生交流等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抓住课题进行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可借助音节、字典、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
2、检查预习,纠正错音。
(可指名读、也可开火车读,遇到不好读的句子或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可做辅导)
3、小组合作,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组内交流。
4、集体反馈:不理解的字词,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重点引导“纠缠、捣毁、冒失鬼、痊愈、惊魂稍定、罪孽”等词的意思。
5、同桌合作,细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思考:文章叙述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与课本展开零距离对话,让学生达到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2、集体反馈。(只要学生能说出充分的理由,文章脉络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默读中思考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基。
四、学习巩固,生字新词
1、自由认读生字。(从音、形、义、组词等方面认读。)
2、集体学习,重点引导:
“纠、缠、疙、瘩”等字的字形、“甸、粘”的读音。
【设计意图】高年级同样要重视生字的学习,从音、形、义、组词等方面对生字加以巩固、理解。督促学生养成从字词积累的好习惯。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按下列方法完成本课生字。
生字
音节
音序
部首
余几画
组词1个
在本词中意思
纠 纠
jiū
J
纟
2画
纠缠
相互缠绕、缠绕不清
(其它生字也按这种形式写)……
3、从文中找出你认为重要的15个词语,5组近、反义词、多音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作业中养成查字典、查工具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抓重点词句,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感悟文本,体会课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捅马蜂窝》一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教师:同学们,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不紊地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结果;“我”对马蜂的再认识和“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那么作者是怎样环环相扣,将意图表达清楚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了解课文。
【设计意图】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成功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对教材有着浓厚的探究意识。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对旧知的回顾,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增强对文本的探究意识。
二、合作探究、体会内涵
(一)细读1-7段,了解捅马蜂窝的经过
1、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集体交流反馈:
马蜂窝的位置、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我”捅蜂窝的准备及过程。
3、相机重点引导:
(1)作者写捅马蜂窝,为什么还要写爷爷家的后院?对蜂窝的介绍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从这些内容,你了解了哪种写作方法?(环境烘托,为捅蜂窝埋下伏笔)
(2)从爷爷奶奶的对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影响?(引导出:捅蜂窝的方法及“我”强烈捅蜂窝的欲望)
(3)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验扣人心弦的捅窝过程(6-7段)
①、找出具体描写“我”捅蜂窝的段落,读一读。
②、指名反馈:
捅马蜂窝的经过真是__________________!(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紧张、恐惧、惊慌……)
③、教师小结:是啊,捅马蜂窝的情景紧张而扣人心弦,找出具体语句品读、体会。
④、指名反馈句子,相机出示:
A、“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自由读画出描写“我”捅蜂窝准备工作的动词,并谈谈读后感受。
(从动词中传神地透露出“我” 准备得细致周密,同时也突出了“我|既想捅又害怕的心理,进而体会捅窝的紧张和扣人心弦。)
B、“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得‘嗵 ’,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情景。指名谈感受。
(“嗵”写其声,“沉甸甸”写其沉重,“一团黄色的飞虫”用“团”来形容,只见黄色,看不见马蜂个体,写蜂群聚集之多,“腾空而起”“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蜂群受惊后猛然逃出可怕、紧张的情景。)
指导朗读,想像、感悟。
C、“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品读句子,找出关键词,体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指名反馈,重点引导:“径直而凶猛”“扑来”写出了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又用一个比喻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写出了马蜂的拼死一搏。
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⑤小组合作,再次感情朗读,体会捅窝的扣人心弦及马蜂誓死拼搏的精神。
4、教师小结:从捅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原因是什么呢?是的,靠的就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运用一些表示动作、行为、情态的动词,靠得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平时要留心观察,并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启发、点拨、引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环节正是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感悟文本内涵、以合作交流加深内容理解来体现这种理念的。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二)研读8-11段,了解马蜂的特性
1、轻声读文,想想:从爷爷的话中,我对马蜂的特性有了哪些了解?画出相关语句。
2、齐读课文第11段,思考:
(1)“我”对马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为什么会有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罪孽感”表达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①小组读文、思考、交流、讨论、汇报。
②教师小结:“我”对马蜂的态度由厌恶转为敬佩。因为“我”伤害无辜的生命,破坏了它们的家园而感到罪孽沉重。这种罪孽感更表达出了“我”的愧疚之情,要善待生命。
(3)再次读文,更深度理解:
“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引导学生明白:马蜂的这一特性,正是它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精神的具体体现,令人佩服。点明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抓重点句子研读感悟,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新课标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精读第12段,感悟文本内涵
1、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集体交流,教师引导:
作者运用设问句更表达出了“我”盼“无家可归”的马蜂归来重建家园的急切心情。特别是最后一句,既突出了儿童的幼稚之举,又表达了盼归的急切,更是在呼吁我们要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感悟的习惯。
(四)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速读全文,从每一部分中感悟作者的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明确:从捅窝的渴望到捅窝的受惊再到捅窝的忏悔,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把握文章基调,进而提高感情朗读水平。
三、质疑解疑、升华主题
1、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2、从文本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或者学习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做事冒失,不经调查研究,造成的后果有时是无法弥补的,要学会为他人着想。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文本的真正意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以达渗透人文教育之目的。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写一则50-100字的学文读后感。
2、根据课文第7段的描写,写一场景。(提示:注意人物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以达阅读之真正目的。
【附】板书设计
准备 细致周密
要善待生命
5、捅马蜂窝 经过 扣人心弦 不冒失做事
为他人着想
结果 挨蜇盼归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
2、在阅读实践中产生不伤害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归纳内容,回忆认知。(提速)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1课,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前、中、后)
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回文读书,引出好奇)
(一)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翻开书,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词语的句子。
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情?画一画核心词语。
3、老师适时板书:渴望、惊呆、惊恐稍定、沉重、舒心
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渴望”
(二)体会“渴望”,激情朗读。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2、马蜂窝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
4、体会朗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过渡:这一捅下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
三、深入领悟,品味词句。(挖掘词句,以读悟情)
(一)、自读自悟,品味含义。
1、指导理解“惊呆”
2、找一找与它密切联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二)、体会词语:
1、去掉这些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2、你喜欢那个词语,为什么?这种感情还能从哪看出来?
3、读一读,体会感情。
(三)、朗读:
(四)、不顾一切:
1、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
2、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书上原文又是怎样说的?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
3、书上还有表达它“不顾一切”意思的词语,自己找一找。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
4、读这句话,想一想,我们要读出什么语气?
5、什么样的气势与架势。
6、这是一只的马蜂。学生填空。
过渡:你看作者从一个拼命,发掘出多少富有激情,富有魅力的词句来。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由于强烈的好奇,引发了一个冲动,结果被马蜂蜇了,事隔多日,作者的伤好了,他惊恐稍定,但心情沉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四、读中感悟,升华主题(辨析词义,体会心情)
(一)配乐合读15段
(二)这是一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马蜂,却因我而!
(三)因此作者说:
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我真希望()
(四)朗读、感悟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盼望希望渴望失望
那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
一年过去了,我天天()……
马蜂却没有来;
转年开春,当我看到有两只马蜂在窗檐下转了转时,不禁心中充满了(),它又飞走了。
空空又是一年;我心中()极了。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我()它们能回来。
(五)、主题升华
过渡:你们看,作者的心情被描写得多具体呀!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在结尾,作者的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望着这一切,作者按下决心,他说:“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出示: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2、思考:从题目来看更应该是不再做一件伤害马蜂的的事,那怎么作者又说是: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小组讨论
总结: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
过渡:作者从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情,悟出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记住文章,记住与旁人和谐相处。
五、重换题目,育人训练。(回文读书,深入理解)
1、请你自己读书,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捅马蜂窝”这件事,想一想,我们还能不能在环几个其他的题目呢?
发生在我家后院的事难忘的教训难忘的一件事我和他们童年趣事
2、趣:什么有趣?捅马蜂窝无家可归被蜇三年才来
“趣”:经事明理人生回忆马蜂可爱的家
六、品味词句,动笔书写
这篇文章中又许多优美的词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这些词句,然后再动笔抄一抄。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构想】
本课内容浅近,思考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是充满情趣、深入细致的描写。文章每处的描写都有其明显的作用,抓住它们,就能很好地建构整个课堂的流程。文章开篇的描写,为马蜂窝提供了存在的背景,又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爷爷的后院,“很少人去”,“里面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成了“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那里有“筷子粗肥大的蝗蚓”,有“团团飞舞的小蜢虫”,自然也就有了马蜂的踪影,有了爷爷窗檐下壮观的马蜂窝了。这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既给了马蜂生存和活动的机会,也滋养了一个活泼好动、顽皮莽撞的“我”,这就使“捅马蜂窝”事件的发生成为了可能。
文章对话描写共有两处,都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处是爷爷姐姐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马蜂真有那么厉害吗?“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多简童啦,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一处是爷爷与“我”的对话。“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的这句话,在还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它“真像一个英雄”,敢于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一个死”。
文章最精彩最细致的是心量描写。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我”的成熟和长大。听了爷爷奶奶的对话,“我”心中“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渴望,那多么有趣啊!那颗好奇的心,在爷爷“捅不得,捅不得”的劝阻声中,越发鼓动起强烈的愿望。虽然,“我”曾因胆怯而迟疑过,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终于不顾一切地冒然行动了。可是,当“我”看到马蜂拼死的气势时,“我惊呆了”。被蜇之后,“我”再也“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我”。听了爷爷的一番话,“我”先是暗暗吃惊,后又赞叹它“真像一个英雄”,最后“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带着这种愧疚疚和罪孽感,“我”为马蜂的无家可归而担心,期待着它们能回来重建家园。三年的等待唤回了赤黄色的马蜂,“我”在开怀大笑之余,不由地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从好奇渴望到胆怯迟疑,由胆怯迟疑到浑然不顾,这段心理活动真实地再现了一个顽皮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由遭到马蜂反击后的心悸害怕,到听了爷爷的话后的吃惊、赞叹,进而产生的懊悔、自责和盼望马蜂归来的心理过程,则表现出孩子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心地。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2.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
3.结合自身体验,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说说“曾经冒失的童年”
提请学生思考: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为什么呢?
2.以读作为进入文本的路径,让学生走进文章,也走得作者的情感世界。
一读(整体阅读)--自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教师自语,语速放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原来这篇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一件难以忘怀的极其有趣的事,刚才大家读了书,想一想老师的说法对吗?有没有什么不妥?
学生反应:“有趣”似乎不妥,到底哪儿不妥一时还拿不准。
教师:用“有趣”来形容中心事件不妥,为什么呢?我们将这个问题先放一放,那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写到“有趣”的事?
学生:文章开头部分--“爷爷的后院是儿时的乐园。”
教师:“堆放杂物”“少有人去的地方”,却为何是“我”的乐园?
学生:有树,有鸟儿、蝶儿、虫儿……
教师:那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的乐园呀!
学生:好奇心,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使我觉得有无穷的乐趣。取蝉衣,挖蚯蚓,驱蜢虫……
教师:对,有好奇心,才会有无限乐趣。正是由于好奇心,才有了“捅马蜂窝”的故事发生。
二读(分解阅读)--朗读2至7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奶奶也要捅马蜂窝,为什么?哪里可以找到?
学生:为了通风和安全的需要。在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找到。(对话描写)
教师:“我”无意中听到这段对话,心理产生怎样的反应?找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渴望”、“有趣”、“难以抑制”
教师:而且奶奶的话中还教给我方法(头上蒙块布,竹竿一捅。)捅之前,有没有害怕或是别的什么心理?
学生:“迟疑”、“胆怯”
教师:但最终好奇心战胜一切。假如你是一个电影导演,让你将“捅马蜂窝”这部分拍摄下来,再现当时的情形,你该怎样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设计镜头,模拟再现。
活动汇报:
一个全景(一个手持竹竿,头蒙小褂的小子正在紧张的使劲摇撼。)
一个近景(“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
一个特写(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扑过来,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教师:“捅”是紧张、刺激、有趣的,那“捅”过之后呢?又进行了哪些描写呢?(继续关注文本)
三读(精选阅读)--带着问题选择阅读
问题:①与爷爷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②“我”对马蜂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③为什么我会有沉重的“罪孽感”呢?
问题解决:捅了马蜂窝之后,“我”对马蜂的看法是: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它能够视死如归,直至壮烈牺牲。
“我”产生这样的看法,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在捅了马蜂窝之后,一只“不顾一切而拼死的”马蜂狠狠地蜇了我。另一方面是爷爷的讲述。爷爷告诉“我”,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因蜇“我”而死的。爷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那句话,让“我”对小小马蜂有了新的认识。
听了爷爷的话,我明白马蜂不是害虫,你不惹它,它也不会蜇你,但是一旦你毁了它的家,它会不惜生命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现在“我”毁了它们的生活,使它们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生灵,所以“我”就有了一种沉重的“罪孽感”。
教师:这种对马蜂的敬佩和对自身的罪孽感,让“我”对马蜂有了深深的牵挂,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这种感情?
学生:“无家可归的一群”“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始终没能等来一只马蜂”“空空又是一年”。
教师:这件事后便有了“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的教训。回到前面我们提到的问题,能用“有趣”简单地概括整个事件吗?显然不能,因为“我”为自己的冒失行为而后悔、内疚,希望马蜂能重回家园,弥补自己的过失。
3.用辩论作为走出文本的跳板,让学生能跳出文章本身,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教师:结末的教训。有人认为,这个教训对我们很有意义,它教育我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要关爱一切生命,要有爱心,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人认为,这个教训对我们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很难做到不伤害其他生命,比如踩死蚂蚁,比如咬伤我们的蛇我们会打死它,再说马蜂如果威胁我们的安全,我们是应该捅窝的。
结束:对于学生的辩论,老师不必多说,可用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段台词作结。
小狮子:我以为国王是可以随心所欲。
狮子王:你错了,作为国王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
小狮子:不能吗?
狮子王:辛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仅要去了解所有的生命,而且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小狮子: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狮子王:我来告诉你,我们死后势必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我们是相互关联的。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读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重点 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难点 文章主旨的理解
课型 新授 使用教具黑板
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心情:好奇渴望--害怕惊呆--赞叹、心情沉重--舒心、关爱动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捅过马蜂窝吗?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景?有什么感觉?(学生讲述)今天我们和著名作家冯骥才一同感受他小时侯捅马蜂窝的情景。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谈直觉感受。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
(2)、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
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捣毁”、“罪孽”、“痊愈”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思考: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爷爷家的后院,感受当时捅马蜂窝的情景。三、品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四、全班交流
1、(1~7自然段)“……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从“乐土”、两个“我喜欢”、“最壮观”感受爷爷的后院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那里。
*3-6自然段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心情激动,跃跃欲试地想把马蜂窝捅下来。并付住于行动。“溜到”“脱下”“遮住”“只露”“接绑”开门见山,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调动他们的经验世界,走进这个故事。难认而又不知其义的生字词是学生认读、理解文章的障碍,只有把这一环节砸扎实,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才可能美读,从而享受阅读。文章最精彩最细致的是心里描写。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故中心话题由此入手。
“约定”……
2、(8~9自然段)“……这复仇者不顾一切的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
引导学生在我捅马蜂窝的过程中想象当时“马蜂”是怎么想的?“我”又想了些什么?“我”的心情由好奇、渴望变成了什么?(惊呆)
3、(10~16自然段)“……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似乎有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
爷爷与“我”的对话:“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的这句话,在还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它“真像一个英雄”,敢于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一个死”
4、(17-21自然段)“……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
三年的等待唤回了赤黄色的马蜂,“我”在开怀大笑之余,不由地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小结:从“好奇渴望”到遭到马蜂反击后的“惊呆害怕”,到听了爷爷的话后的“赞叹、心情沉重”,到马蜂回来后“舒心”的欢笑,看出这是一个多么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孩子啊。
五、拓展
1、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与动物和谐相处)
2、最后老师用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段台词作结。
小狮子:我以为国王是可以随心所欲。
狮子王:你错了,作为国王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
小狮子:不能吗?
狮子王:辛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仅要去了解所有的生命,而且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小狮子: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狮子王:我来告诉你,我们死后势必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我们是相互关联的。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感受到作者的心理变化。
教学反思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毖Щ岜究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蹦芗蚴龀隹挝牡闹饕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碧寤嶙髡呤窃跹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崩斫饪挝淖钅┮欢蔚暮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毖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2苯淌Τ鍪旧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3崩斫獯室狻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纠缠:绕在一起。
捣毁:砸坏、击垮。
4毖生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的程度。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5笨焖黉览全文,想一想: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教师:这篇课文的1~7段,写了“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认识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我”盼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
1毖习课文1~7段。
(1)学生自由读1~7段,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体会以下句子:“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体积、开头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
(3)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4)重点研读第6段。
①抽生读第6段,思考“我”捅马蜂选在什么时间进行。(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②“我”作了哪些准备?理解相关动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六段,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第6段。)
(5)重点研读第7段。
①请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边读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②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紧张,突破性。“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以上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细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动作、神态,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③重点词句研读后的小结: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
2毖习课文8~12段。
(1)学生默读课文8~11段,想一想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①马蜂有毒,蜇人后伤势严重。(第8段)
②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
③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服。
(2)抽学生读课文第12段。感悟“我”思想的转变。理解句子:“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表达了作者对马蜂的惦念。“它们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表达了作者盼望马蜂重建家园,也反映出对自己捅马蜂窝行为的忏悔。
(3)小结第8~12段内容。以上段落,反映出马蜂的生性特点和“我”了解其特点后对马蜂的忏悔、惦念之情。
四、回归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1痹俅我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故事的前因后果。
2币导学生采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3币导学生交流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加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五、作业设计
1背写生字词和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弊饕淮涡×繁剩合胂舐矸渲亟家园的情景及艰辛。
附: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起因 经过 结果
认识马蜂 精神 盼望马蜂回归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态度的转变。
3.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 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马蜂的资料,了解马蜂的特性。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叙述“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至“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写“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经过。第二部分从“当夜,我发了高烧”至“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通过“我”挨马蜂蜇后对马蜂的再认识,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抓住重点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体会“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课文的第一部分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始到“‘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说。”写马蜂窝给爷爷一家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第1段,先写后院的特点,然后点明它是小动物“生存和嬉戏的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爷爷的后院花木丛生,枝叶纠缠,所以才会成为“乐土”、“乐园”。接着突出描写了壮观的马蜂窝。先说马蜂窝的位置-爷爷窗檐下。“壮观”写其体积大;“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比喻其形状;“无数金黄色的马蜂”言其数量之多;“爬进爬出,飞来飞去”是马蜂活动的特点-每天忙忙碌碌;“不敢开窗”言其给爷爷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这段的描述看出“我”对马蜂观察得很仔细,但“我”从没想到去骚扰它们,大家自得其乐、互不侵犯,这里是大家共同的乐园。
爷爷奶奶的对话在文中作用很大,它引起了“我”想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
这段对话给“我”透出了以下信息:一是再一次印证了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奶奶想捅马蜂窝:“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二是爷爷坚决反对,不能捅马蜂窝:“要蜇死人的”;三是从奶奶的话中了解到捅马蜂窝的方法:“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
以上第一层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层具体写捅马蜂窝挨蜇的经过,是故事的发展与结局部分。
先写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
接着写“我”的准备工作。
最后写“我”挨蜇的过程。这一层是文章的重点,写得具体而细致。
捅马蜂窝的具体情况,描绘得形象生动,气氛紧张。当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有声音,有动作,但这时“我”已不顾一切,以至于听到爷爷呼叫,也顾不上去细听。当竿头顶住蜂窝又使劲摇了两下之后,蜂窝掉了下来,“嗵”写其声,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一、整体把握作者观察地点的变化
1. 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看潮时地点变化的词语,想象不同地点涨潮的情景。
山上- 沙滩-石块间
2. 让学生说出作者观察地点的变化,引出不同的场景。
二、以“愉快”为主线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点体会高潮时的情景
1. 读、议山上所看到的涨潮时的海。
(1)通过阅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语言美:叠、拥、盖。
(2)通过想象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潮水“叠”、“拥”、“盖”的动态美。
2. 读、议沙滩上看到的涨潮时的海。
(1)抽生朗读,体会潮势变化的过程。
初潮-高潮-退潮
(2)齐读该部分。
(3)读、议高潮时作者用词的变化,想象并体会沙滩高潮时的场景美,直到学生读出潮势渐强的变化美为止。
拥-跃-跌-跳-飞-怒号
3. 齐读潮水涌在石块间的情趣。
三、引导学生谈自己的遐想
四、以介绍海潮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喜欢的段落
[看海(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海娃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海娃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海娃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海娃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准备: 看电视--《鸡毛信》影片片断,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研究法 导读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的课文。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称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
下面,我们看电视--《鸡毛信》影片片断,欣赏儿童团团长小英雄海娃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教师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
鸡毛信: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军民创造的一种特殊邮件。需要火速传递的公文、信件,就插上鸡毛作为标志,让送信人和收信人明确它的紧急性和重要性。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
1.选择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说说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3)儿童团团长海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海娃接到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任务,没想到半道上遇见了日本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将信绑在羊的大尾巴下,并巧妙回答敌人盘问的故事。)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课文是按照放羊放哨--接受任务--巧妙藏信--巧答盘问--羊群被夺这样的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
(3)儿童团团长海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爱国、认真负责)
3.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1)羊群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只管朝川口跑着,跳着……看着颤悠悠的羊尾巴,海娃的心头忽然扑通跳了一下。海娃来不及多想,两步抢到头里,一头扑到头羊身上。老绵羊脖子上挂个铜铃。海娃把它拦腰抱住,掀起那肥腾腾的大尾巴来,就着羊屁股,拧了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绑在羊尾巴下。
师: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海娃是怎样处理鸡毛信的?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娃处理鸡毛信的动作?(抢、扑、抱、掀、就、拧、绑)
师: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你看到了什么?
(一个处变不惊、沉着机智的小孩儿形象。)
(一个年龄虽小,但斗争经验十分丰富的革命少年。)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谁来读读这段话。(生读)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觉到了你对他的敬佩之情。谁再来读?(生读)一个沉着机智的少年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男生齐读。(男生齐读)一个聪明可爱、热爱祖国的孩子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高大。女生齐读。(女生齐读)让我们一齐赞美这位可爱的小英雄吧!全班齐读。
(2)“你的--八路探子的!”小胡子吼叫的时候,嘴里龇出两颗大金牙,嘴唇又黑又厚,又凶又丑,恶心死了。
海娃一点儿也不怕,故意歪起脑袋说:“我不是,我是放羊的。”……
师:从这两段话体会到了什么?
(从“小胡子吼叫”我体会到鬼子的凶恶;从“嘴里龇出两颗大金牙,嘴唇又黑又厚,又凶又丑,恶心死了”一句我体会到作者和海娃对鬼子的憎恨与厌恶之情。)
师:带着这样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好吗?(生读)
师:你从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沉着机智。)
师:你能读读这几句话吗?(生读)
师:是啊,多么凶恶的日本鬼子啊,男生读鬼子的话--
师:多么机智的小英雄啊,女生齐读海娃的话--
师:怪不得张连长称赞海娃说:你真是个小八路,咱们的小英雄!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段含有连贯动作的话。
羊群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只管朝川口跑着,跳着……看着颤悠悠的羊尾巴,海娃的心头忽然扑通地跳了一下。海娃来不及多想,两步抢到头里,一头扑到头羊身上。老绵羊脖子上挂个铜铃。海娃把它拦腰抱住,掀起那肥腾腾的大尾巴来,就着羊屁股,拧了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绑在羊尾巴下。
板书
放羊放哨
接受任务
鸡毛信 巧妙藏信
巧答盘问
羊群被夺
[《鸡毛信》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团长海娃克服重重困难,把一封鸡毛信送给游击队并配合游击队消灭敌人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儿童在对敌斗争中的机智勇敢。课文很长,26个自然段,讲了六个小故事,重点是第二、三、五个,从中表现了海娃的机智、勇敢坚强。
我是这样设计的:
1、,一上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由于课前没有预习,我便利用梁老师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边读边画出并解决生字,然后对于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没读完一段便回过头来了解一下意思,再联系上下文了解意思,这样一遍既能读通顺流里又能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通过实践,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项任务,不错。
2、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将这篇长课文划分成了几个小故事,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这六个故事,比较哪几个故事写的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这样既理出了文章的思路,还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得很浓。
3、自主学习,感受人物品质。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海娃的句子,包括描写海娃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读一读哪写词语或句子能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品质?还有哪写词语或句子值得你去关注,值得你去思考?
两节课上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惊讶,离我们这个年代很遥远的一个故事,竟然引起了孩子们很浓的兴趣,并且对于人物的表现能够分析得非常透彻,能够将那个年代海娃为什么这样做跟他的爱国精神进行联系,的确非常了不起。我从这篇课文中的学习中还感受到,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已经非常强了,该放手时就要放手,要相信孩子们的能力。
《鸡毛信》教学反思
《鸡毛信》是“危急时刻”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片自读课文,在备课时我发现课文虽然很长,但是很符合孩子们的口味并且文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生动细腻,于是我想到了《一个苹果》和《“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设计思路,于是我计划让孩子们通过自主学习,能通过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感受到海娃的品质。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团长海娃克服重重困难,把一封鸡毛信送给游击队并配合游击队消灭敌人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儿童在对敌斗争中的机智勇敢。课文很长,26个自然段,讲了六个小故事,重点是第二、三、五个,从中表现了海娃的机智、勇敢坚强。
成功的地方:
我是这样设计的:
1、,一上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由于课前没有预习,我便利用梁老师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边读边画出并解决生字,然后对于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没读完一段便回过头来了解一下意思,再联系上下文了解意思,这样一遍既能读通顺流里又能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通过实践,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项任务,不错。
2、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将这篇长课文划分成了几个小故事,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这六个故事,比较哪几个故事写的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这样既理出了文章的思路,还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得很浓。
3、自主学习,感受人物品质。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海娃的句子,包括描写海娃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读一读哪写词语或句子能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品质?还有哪写词语或句子值得你去关注,值得你去思考?
两节课上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惊讶,离我们这个年代很遥远的一个故事,竟然引起了孩子们很浓的兴趣,并且对于人物的表现能够分析得非常透彻,能够将那个年代海娃为什么这样做跟他的爱国精神进行联系,的确非常了不起。我从这篇课文中的学习中还感受到,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已经非常强了,该放手时就要放手,要相信孩子们的能力。
[《鸡毛信》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