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共含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eaderyou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课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好课文。
2、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讲韩愈买蜡烛的故事。(课件①--④)
2.小结,导入新课,出示、板书课题。(课件⑤)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轻声读课文一遍,完成阅读要求:(课件⑥)
1.读准字音,用“○”圈出生字、词语。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认读生字,词语。(课件⑦)
zhào luò tuo mián fú ruò qià
召 集 骆 驼 连 绵 不 断 连 绵 起 伏 若 隐 若 现 恰 好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课件⑨)
1.课文讲到了哪些人物?(画师、三个徒弟)
2.课文讲画师与三个徒弟之间的什么事? (画师考三个徒弟)
3.画师要考徒弟什么?(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最多的骆驼。)
4.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即小徒弟的画受到了称赞)
现在,谁来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⑩)
课文讲了一位 画师 考_三个徒弟_。看谁_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最多的骆驼 ,结果 小徒弟的画受到了称赞_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1、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画骆驼的?请用“--”在文中画出来。(课件○11)
2、反馈,讲解。(课件○12--○18)
①大徒弟是怎样画的?(课件○12--○13)板书:大徒弟 密密麻麻 小骆驼
②二徒弟是怎样画的?(课件○14--○15)板书:二徒弟 许许多多 骆驼头
③画师看了看他俩的画 ,露出了怎样的神情?(课件○16)
画师看了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④小徒弟是怎样画的?(课件○17--○18)板书:小徒弟 山峰 两只骆驼
3、讨论:
这三幅图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画的画却点头称赞呢?(课件○19--○22)
画师是怎么说的?(课件○20)
(画师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以少代多)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是什么意思?用了设么修辞手法?怎样改为陈述句?(课件○21)
大徒弟和小徒弟明白了没有?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恍然大悟)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师:“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就像大徒弟和二徒弟那样,骆驼画得虽然多,但是数得清;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空间,他画得虽然少,但是数不尽。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课件○22)
板书:虽然多,但是数得清
虽然少,但是数不尽
四、谈感受,收获
1、通过学习这个故事,聪明的你有什么收获?(课件○23)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要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要有创新意识,想别人没想到的。)
2、先想一想,然后说一说:(课件○24)
(你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吗?)
五,再讲故事,升华理解
1、讲故事《传“香”》 (课件○25--○28)
2、脑筋急转弯(课件○29)
①、什么东西越洗越脏? (水)
②、什么马不能骑?(海马)
③、黑人为什么喜欢吃白巧克力?(怕咬到自己的手指)
▲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密密麻麻 小骆驼
虽然多,但是数得清
二徒弟 许许多多 骆驼头 创新
小徒弟 山峰 两只骆驼 虽然少,但是数不尽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学情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进行预习的好习惯,并且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初步掌握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语句,表达自己比较浅显的体会。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写作趣谈)
伍玉成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
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最佳。
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方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写作也是一样,作文之初要仔细分析题意,这就是审题。它是动笔的基础。然后精心地构思,寻找体现题意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好文章。
一、读一读,写一写。
召集 骆驼 得意 称赞 群山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
二、照样子,写一写。
密密麻麻 ( ) ( ) ( )
整理整理 ( ) ( ) ( )
三、不改变原意,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
3、怎么能这样做?
五、课外拓展。
1、学习古诗
风(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阅读《同步阅读》P66 《差别》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许伟云
课 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课 型:略读课文
总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解决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的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评价设计:
通过学生的自学实施学习目标1,在课堂上抽读检查达成度,预计达成度为90%。
利用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自读自悟与研读实施学习目标2,预计达成度为8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预设: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学习研讨: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集 骆驼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恰好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实施了学习目标1,又检验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设计意图:巧设问题,激发探知欲。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这样的疑问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产生探寻的愿望。)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文中留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我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穿插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我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了一个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通过比赛,鼓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就实施并达成了学习目标2。)
三、课堂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四、作业设计:
1、我会漂亮的书写。还会选其中一个写句子。
召集 骆驼 密密麻麻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恰好
2、学习了《想别人没想到德》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
五、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网友来稿)]
三年级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教学反思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第六册第三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故事,它采用了悬念的.手法,文章一开头并不急于告诉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读,最后才揭开奥秘。基于这点的考虑,我也在教学中力图准确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只做“提纲挈领”的指导,运用课件引导学生围绕“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这一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略读课文不是不咬文嚼字,只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经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自会随机肆应。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课堂上,我也力求能做到“一课一得”,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三个词语理解(换词)的小环节:1、连绵起伏——连绵不断;2、禁不住——情不自禁;3、用一个字夸夸小徒弟。希望学生在学习中也能积累丰富的词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桌合作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启发学生再次提出自己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挖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拓展延伸部分,先要学生为“深山藏古寺”诗句选择一幅最适合的图画,并让学生品评画妙在何处,想象当自己是当时的画师又会怎样画?然后请学生说说收集的有关创新的故事。这一环节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秦集小学 王丽兵
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本着积极践行“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此教学设计旨在“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分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反馈测评三个大的模块,教学流程力求完整呈现导学、自学、互学、展示、测评五个板块。
合理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自主学习,愉快交流,获取知识。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四组第16课,围绕着单元主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展开,讲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互比本领,主人公小柱子开始丢了面子,于是下决心苦练绝招,最后在不懈努力下出奇制胜,获得小伙伴们称赞的故事。课文充满着童心童趣,人物形象鲜明,正是这一阶段孩子的真实写照,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一个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个性活跃,自强,好胜,极其希望获取知识和认可的阶段,容易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产生好奇心,通过引导,很容易激发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自学与互学能力,能借助拼音朗读课文,通过交流简单的了解文章大意。
四、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憋、腮、攥”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3、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4、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大意,知道各个小伙伴都有什么绝招,绝招是怎么获得的。
教学难点:1、通过了解和评价每个小伙伴的绝招,分析小领子的绝招为什么引起大家的赞叹,从中体会小柱子的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
2、从绝招的评比中,体会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六、教学准备
制作简单课件
七、教学流程
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学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生问答引入课题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方法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个人物;课文中讲了哪几种绝招;动笔画一画)1、通过精彩的插图导入课题,小伙伴的“绝招”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兴趣
2、自学提示告诉学生们要从哪里去学,要怎么学,起到指导作用。
自学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2、课件出示“我会读”、“我会填”,指名点读,填空,检查自学效果 1、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合理的设计检查自学效果是防止学生不知重点的有效手段
互学 1、课件出示“我会评”,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讨论交流之后,评一评几位小伙伴的绝招
1、出示评价标准,可以合理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提示学习要点
展示 1、课件出示“我最喜欢___”
学生根据评价结果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位人物,并说出理由。
1、通过对人物的对比,体会各个人物,特别是小柱子的人物特征,从对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测评 2、课件出示“我有也绝招”
创设情境:假如“我”也是小伙伴中的一员,在下一次比赛中,“我们”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1、通过学生想象下一次比赛的情境,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中“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就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2、通过这一环节将本课与接下来的“教你学一招”口语交际联系起来。
八、板书设计
16* 绝招
人物 绝招 怎么得到的
九、教学反思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讲的是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第一次输了,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自练习绝招。结果,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学通,因此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积极践行“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授课时严格划分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测评三个板块,精心设计导学、自学、互学、展示、测评五个学习阶段,真正让课堂回归学生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没有网络资源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努力制作了简单的演示文稿来配合教学的实施,每一张演示文稿,就是一个教学板块的呈现,每一张演示文稿,也是一个学习要素的提示。
首先利用上节课的数学课,结合课文中小柱子的绝招--心算,再配合课文插图的展示,通过对话导入本课的课题,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听到孩子们响亮的回答声,我知道这节课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然后是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自学后出示“我会读”和“我会填”进行自学效果评估,并由评估结果决定下一步的互学进度。经过实际的课堂验证,我觉得在课前的阅读提示中有一部分和自学提示有重叠部分,一部分内容可以在学生完成自学测评后通过交流归纳出来会更好,直接给出稍显突兀。
学生的互学和展示是“535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点,在这里我创设了两个比较容易调动气氛的情境:“我会评”和“我最希望是___” ,通过交流评价对于文中人物和他们绝招的看法,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和绝招,使学生在互动探究中体会到童年的乐趣,以及绝招的来之不易。本环节有一处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在小评委投票环节耗费的时间比预设的要多出了几分钟,稍显拖沓。
反馈测评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围绕着引入第四组课文的口语交际来进行,学生讨论“如果自己也是小伙伴中的一员,在下一次比赛中,要展示什么绝招呢?”。这一环节突出了由课文延伸出去的理念,而学生们的表现也非常活跃,话音刚落,他们就迫不及待的交流起了自己的“绝招”,这样接下来的口语交际和习作都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鲜明,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比较积极和及时。不足之处是时间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对于放手给学生去总结还有些底气不足。
/4/23
[《绝招》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04页主题图及第10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①通过猜测和简单试验,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②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硬币;每个小组准备两个盒子(1号盒和2号盒),8个白球,4个白球和4个橙球;水果模型。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用它可以干些什么呢?”
师:利用这个硬币我们可以玩一个游戏,同学们想玩吗?
教师先介绍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再介绍游戏的玩法。
经过好几次的“猜正反”。(学生有的猜正面,有的猜反面。)
师:结果能确定吗?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可能性”。(板书课题)
出示主题图(第104页),联系生活,让学生发现: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件存在着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是数学课中的一项内容,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小组合作摸球活动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两个纸盒。
请每组的组长在1号盒里放入8个白球。
1、1号盒,体验“一定”
* 猜一猜,摸一摸
请每位小朋友从1号盒里摸出一个球,每次摸球之前先猜猜是什么颜色,摸球之后看看是什么颜色,看看猜得对不对,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颜色启示录下来,记录后,把球放回盒子中摇匀,再轮到下一个同学摸。
* 议一议,说一说
各人摸完后,根据各组记录球的颜色情况讨论一下有什么发现,再汇报摸1号盒的情况和猜的结果。
师小结:当我们知道摸的结果只有一种情况时,我们可以用“一定”来描述这件事情。(板书:一定)
2、体验“不可能”
师:大家都知道1号盒里只有白球,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发问:在1号盒里能不能摸出红球?蓝球呢?……
让学生体验到“不可能”。(板书:不可能)
3、2号盒,体验“可能”
师:我们继续摸球,请小组长在2号盒里放入4个白球和4个橙球,然后按照摸1号盒的方法来摸球。
师:这次我们又发现了什么?(盒子里面放了白色和橙色的球,所以摸出来的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橙球。)
师: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可能”来描述。(板书:可能)
4、小结
师:通过整个摸球活动,我们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发现,回答后。
师小结: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可能”与“不可能”三种情况。
(二)、小组合作学习例1
课件出示课本105页例1的图。
师:请同学们找开书本105页,认真观察例1,然后小组讨论图中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 请你来当判官
出示例2
师: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可能性”。那么,你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对下面几个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现象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说说理由吗?
“一定”的,画√;“不可能”的,画×;“可能”的,画○。
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解决。
(注:判断第六幅图时教师可引入小资料:经调查东莞市每天大约有2410人出生。供参考:www.stats.gov.cn/index.htm
zhidao.baidu.com/question/15066672.html)
* 说一说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可能性”,你还能想哪些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说一说后,教师指名说说。
四、实践活动,巩固新知
* 说一说
师:小精灵看到我们玩得这么高兴,他也想加入我们的游戏,大家欢迎吗?
课件出示,教师述说题意:老师把小精灵的眼睛蒙上,在3个杯子中放了一些球。一号杯放有红球、黄球、蓝球;二号杯里全部是红球;三号杯放了黄球和蓝球。现在有3个问题请同学们来解决。
① 在哪个杯子里小精灵一定能摸到红球?
② 在哪个杯子里小精灵不可能摸到红球?
③ 在哪个杯子里小精灵可能摸到红球?
* 涂一涂
课件出示书本108页第2题,让学生按要求涂一涂。
(注:正方体为红色,球体为蓝色,锥体为黄色)
五、巩固升华,活用新知
师徒四人西游
唐三藏:在这漫漫长的取经路上,三位徒弟保护师傅都很用功,为师准备了人参果、蟠桃和西瓜来奖赏他们,小朋友们你能帮帮我分一分这些奖品吗?不过,我这三位徒儿的口味可不一样:
孙悟空说:“我最喜欢吃蟠桃了,我要在我的袋子里任意拿一颗,都能拿到蟠桃。”
沙悟净说:“我最不喜欢吃人参果了,其他的就无所谓。”
猪八戒说:“我最喜欢吃了,要求不高,只要能吃到西瓜就行了。”
唐三藏:怎样分才能使我这三位徒儿都能满意呢?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合作装好奖品,然后汇报每袋的的方法,看看哪个组装得又快又好。
六、总结评价,深化新知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
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像这样存在“可能性”的问题,是数学课里面的知识,它包含“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三种情况,它跟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请同学们回去留意一下,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看看谁最有侦探头脑,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
七、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一定
确定事件 不确定事件: 可能
不可能
【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在教学中就是达成“三维”目标。《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学习朗读,表达;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边读边想,发挥联想与想像,练习说、写。在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策略】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方便适用。采用“故事连连看”的形式将课文与拓展的课外阅读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课件分为六个流程:故事激趣导入→自学提示及反馈→重难点探究→课外阅读拓展→生活创新事例拓展→读写迁移拓展。这个课件设计具有较强的导学功能,适用于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课件知识含量丰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多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六、设计意图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长知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文中留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复印教材时,我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补充教材的冲动。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三、课后设拓展,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穿插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如果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我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实践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对采用何种比赛,我思考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来的思维火花--比赛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比赛,鼓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和同桌交流一下。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10、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2、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许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妙)
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收集有关创新的故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南城区中心小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
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 ( ) ( ) ( )
熟( ) ( ) ( ) ( )
肃( ) ( ) ( ) ( )
嘱( ) ( ) ( ) ( )
审( ) ( ) ( ) ( )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行走。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幅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幅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就选中了这一幅。
板书设计:
大徒弟 把骆驼画小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徒弟 画骆驼头
三徒弟 骆驼与山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深圳路小学 王华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受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总结: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 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 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 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评价这三幅画,请用这些关联词来评评他们的画。(课件出示: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 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 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
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 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习说话。
(5)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 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课件出示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述:据说著名作家老舍曾经给画家齐白石出了一道画题:蛙声十里出山泉。画蛙声,也许只要画出鼓起鸣囊的青蛙就行了,但是要画出“十里”,还要画出“出山泉”,就并不容易了。齐白石思来想去,终于完成了--他以青山为背景,从山中留出淙淙泉水,水中欢快地游着好几条蝌蚪。老舍看见了,十分赞赏。
听完老师的叙述,请学生讲讲这幅画的妙处。
2.继续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3.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4.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5.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平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 果然
一只
三徒弟:两只 用有限表无限(妙)
另一只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位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创新思维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的题目也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感悟小徒弟的创新精神,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才能有新颖的思维。
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小徒弟画的蕴意及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他画了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假如你是皇上,你觉得哪幅画画得最好呢?为什么?
2、导入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3、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概括提示。
2、汇报交流。
三、细读感悟,理解课文
1、出示默读要求,自读自悟
(1)画师给徒弟们出了一道什么考题?
(2)他的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的?请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作画的句子。
2、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第一个问题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相机朗读)
(2)第二个问题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相机朗读)
①大徒弟是怎么画的?要读出“多”,强调重读哪些字词,指导读。猜猜大徒弟是怎么想的,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②二徒弟是怎么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多?猜猜他又是怎么想的?
③出示小徒弟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3、比较三幅画,哪个徒弟画的最多?
4、当画师面对三幅画时,他是怎样的表现?想一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是偏心还是另有原因?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出示画师的话)
⑴指名读。
⑵理解画师的话。(解释“若隐若现”)
6、现在你能明白画师为什么会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
7、你还有没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
8、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呢?(学过的课文: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