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第六单元《爱护》的教学设计(共含2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宙斯不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六单元《爱护》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爱护》有两篇课文和语文天地,第六单元 爱护。课文《特别的作业》和《珍贵的纪念》描写的都是爱护大自然、爱护周围事物的,语言文字简单优美,要在读懂课文内容和进行语文天地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30个生字,学会写15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怎样做才是有意义的、文明的.,培养学生爱护公物 。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4、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怎样和睦相处,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注意句与句联系与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朗读、默读等各种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并使学生受到各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特别的作业》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春天来了,你能说说春天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吗?(学生说)
小丽的老师看到这美丽的景色,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作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爱护》。
二、学习课文
1、放录音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说说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什么?
2、请同学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小组讨论,并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3、检查朗读。正音:布置、桑叶、代表、爱护、奇怪。
4、出示投影仪:
读一读、找一找老师布置的特殊作业是什么?读 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都完成了吗?他们是怎样完成的?读二、三、四自然段。(请同学读)
5、请同学读课文,小组讨论说一说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
6、请同学读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小结:学习课文以后,你觉得春天的景色美吗?你应该怎样爱护这些美丽的景色?
作业设计:
把美丽的春天带回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8个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做游戏读生字:
作业 课桌 爱护 奇怪 代表
昨天 一幅 院子 指指 带来
(全班读)
二、学习生字表里的8个生字
1、出示生字:昨、作业、桌、画、玉、兰、让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些字,看看哪些字你会写,把会写的字在桌上练写,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小组讨论。
3、请同学上黑板上来写,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怎样记住的,同学点评,教师小结。
4、教师教学剩下的字。说说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你是怎样记住的,并用书上的词语组词。(书空)
5、比较词语:昨------作 请同学说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组词。
6、请同学反复读字词。(全班读、男、女生读、小组读)
作业设计:
在作业本上每个生字写2个,组一个词。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珍贵的纪念》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小动物的故事,你们喜欢听吗?(喜欢)教师讲故事。
你们想知道小动物们给小亭子留下了什么样的纪念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珍贵的纪念》。
二、放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让同学说说课文里有哪些小动物?
2、学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小组讨论并读课文。
2、检查朗读。
正音:珍贵、纪念、亭子、应该、刻下、留下、
刺猬、蜜蜂、周围、甜甜、台阶、名字、鲜花。
3、请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说说谁为小亭子留下的纪念最珍贵。
4、出示投影片,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请同学带头饰分角色表演课文,学生点评。
6、小组讨论说说为什么“这才是最珍贵的纪念”?
板书设计:
珍贵的纪念
刻――写――留
种花――最珍贵
高一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新教材听说课的教学设计
(SEFC)Book1A Unit6 Good Manners
江苏省天一中学 丁丹
目标设计:1) 按新课程标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采取启发式、创新式的教学方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想象、积极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 运用“语言的输入 语言的辅助输出 语言的输出”这一语言规律,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设计: 1)帮助学生复习使用表示道歉的用语。
2)教育学生如何做到行为规范,争做一个有良好行为举止的中学生。
过程设计:
一、导入(Presentation):
一首英文歌曲:(Thank you /You’re welcome.-----摘自《新概念英语》)
设计问题:1)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ong?
2) Why do we always use these expressions?
(歌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回答,巧妙地引出话题:Good Manners)
二、热身(Warming up):
1.展现图片,利用所给短语完整对话。
设计学生活动:1)Pair Work
2)集体校对:一问一答式
(学生在完整对话时,既有了开口说的机会,又复习了表示道歉的用语。)
2.对话内容提升:
设计问题: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dialogues?
设计填空:
When we want to enter a room, we should say: Excuse me. May/can I come in?
When we want to interrupt other’s conversation, we should say: Excuse me. May I interrupt you for a moment?
When we have troubled others, we should say: I’m sorry. Or: I’m terribly/really sorry.
(根据问题设计的填空,不仅提升了对话内容,而且使学生对使用道歉用语的场合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听力(Listening):
1. 听前导入:
步骤一:问题设计:What are the three words that we often use if we want to be polite to others in our daily life?(Answer: Please, Thanks, and Sorry.)
(从问题答案引出“表示道歉”的重点。)
步骤二:看图片,听故事。(图片及故事的听力材料附后)
问题设计:What’s it talking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young ma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
(这一步骤,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在公众场合打扰了别人要道歉,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道歉用语”来引出课本听力部分,而且为后面讨论部分“如何做一个具有良好行为举止的中学生”作了铺垫。)
附听力材料:
On the afternoon of July 2nd, I was traveling from Shanghai back to Shenyang by train. In front of me were sitting two men and a woman. A young man was sitting between the man and the woman. The man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and the woman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Later the young man brought out his tape – player and played some very loud music. What was worse, he was singing along and drinking. The people around looked at him angrily. When the train stopped at a station, he got off in a hurry. Suddenly, a man in the train called him as he hurried away. “Young man, you have lost something.” The young man stopped and returned, wondering what it might be. The man in the train said:” You have lost good manners, you should mind your manners next time.”
2 . 听力训练:
第一遍:整体理解,完成问题:
第二遍:了解细节,完成填空:
1. What does Bill say to apologise for taking the bike without telling Cliff?
Oh, _I’m sorry. I only used it to get to school because I was late.
2.What does Cliff say?
_That’s Ok. Just ask me next time, will you?
3.What does Bill say to apologise for losing the bike?
I really have to apologise . It’s about your bike.
4. What does cliff say?
Oh, that’s all right . I guess it wasn’t really your fault, wasn’t it?
That’s OK _. Forget it_ . It was an old bike anyway.
5.Bill took Cliff’s bike without asking him. He also lost Cliff’s bike.
He apologises for losing it by saying :
I’m really sorry about the bike.
第三遍:(视班级及学生实际能力情况而定。)
(分别设计听的任务,有利于学生听的任务的完成。)
3. 听后活动:
a) 根据听力内容,编对话。(抓住机会,趁热打铁,这是一个语言辅助输出的过程。)
b) 总结道歉用语及回答。(总结所听的内容,为下面的口语训练作准备。)
Ways of Making Apologies
(Please )Forgive me. I’m very sorry.
I apologise for…
I’m sorry. I didn’t mean to …
Oops. Sorry about …
Possible Answers
Oh, that’s all right.
Oh, well, that’s life.
It’s OK.
No problem.
四、口语训练(Speaking):
第一部分:任务一:Pair Work用所总结的道歉用语编对话,一两句即可。
任务二:Pair Work用所给场景(附后)编对话,并注意运用道歉用语。
(语言的输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Situation 1
You are at a school party. Your friend tells you that the man you are going to work with tomorrow has also come to the party. You have never met the man before, but your friend does not know. You ask him to introduce you to the man.
Situation 2 :
Many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me to the party. You are looking for two seats to sit down with your friend, but there are none. You see two seats, but there are bags on them. You go over to ask the girl sitting beside the bags.
Situation 3
Many people are drinking at the party and there are many glasses on the table. You take the wrong one. What will you say and what will you do?
Or: you can use your own situation.
第二部分:Discussion: What should we do if we want to be a student with good manners?
1) At school…(图片附后)
2) At home…(图片附后)
3) In public places…(图片附后)
(这一话题的讨论,完全是一个语言自由输出的过程。这一贴近生活的话题,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一讨论,还促使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做一个文明的学生。把德育教育融入了英语课堂教育中。)
1.At school….
2. At home…
3. In public places…
五、课堂内容总结(Summary):
问题设计:What have we learned today?(a:…how to make apologies;
b:…how to be a person with good manners.)
(这一总结使学生对一堂课的内容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也达到了让学生自我检查的目的。)
六、写的训练(Writing):
1. 观察图片,口头描述。(图片附后)
2. 写短文。(课上时间有限,可作为 Homework.)
(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语言的口头输出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笔头输出能力;而且,图片内容与课堂话题紧密联系,起到了复习的作用。)
第六单元测试题教学设计
单元测试一
一、填空题。
1.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 )
2.90°的角是( )角,180°的角是( )角
3.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 )个锐角。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角的两边是( )。
①射线②线段③直线
2.画一条射线把一个平角分成两个角,其中一个角是锐角,另一个角是( )。
①锐角②直角③钝角
3.如果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就( )。
①互相垂直②互相平行③不平行也不垂直
4.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
①4个角②4条边③对边
5.长方形是特殊的( )。
①正方形 ②平行四边形③梯形
6.从梯形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 ),这点和垂足之间的( )叫做梯形的高。
①直线②射线③线段 ④垂线
三、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平行。( )
2.角的边画得越长,角就越大。( )
3.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
4.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 )
5.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且相等。( )
6.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
7.等腰三角形一定有两个角相等。( )
8.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都只有一条高。( )
四、作图题。
1.用量角器和直尺作一个75°的角。
2.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过B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4.写出图形名称,并从A点向对边作高。
五、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指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
六、下图中,不能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是( )。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线段,射线 2.直,平 3.2
二、选择题。
1.① 2.③ 3.② 4.③ 5.② 6.④③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四、作图题。
三角形 平行四边行 梯形
五、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六、⑤
单元测试二
一、填空题。
1.一个平角等于( )个直角。一个周角的一半的一半是( )角。
2.任何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 )度。
3.通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通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4.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 )。
5.两条直线相交成( )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 ),它们的交点叫做( )。
6.∠1+115°组成一个平角,∠1=( )。
7.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 )度。
8.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有( )个锐角。
9.三角形具有( )的特性。平行四边形具有( )的特性。这些特性在实践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0.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时,这个图形就变成了( )形。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10分)
1.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
2.一条直线长10米。( )
3.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越大。( )
4.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来看一个30°的角,所看到的角是300°。( )
5.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6.两条直线平行,它们一定相等。( )
7.有两个内角度数和是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8.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
9.梯形的内角和是360°。( )
10.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20分)
1.一个三角形最多可以画( )条高
①l ②2 ③3
2.两条直线相交可以成4个( )
①锐角 ②直角 ③钝角
3.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可以引( )垂线。
①一条 ②二条 ③无数条
4.三角形三个内角中,至少有( )
①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②两个锐角 ③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
5.有两条直线都和一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 )
①互相垂直 ②互相平行 ③相交
6.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50°,另外两个内角( )。
①都是 65° ②是 50°和 80° ③是 50°和 80°或者都是 65°
7.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60°,另一个锐角是( )。
①30° ②45° ③60°
8.A、B、C三点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经过三点可以画( )条线段。
①1 ②2 ③3 ④无数条
9.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 )条。
①1 ②2 ③3 ④无数条
10.下图中,∠1是( )
①l40° ②145° ③105
四、画一画。(每小题6分,共24分)
1.过点P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2.如右上图,过点M分别画AB的垂线和AC的平行线。
3.画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4.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4厘米和5厘米,夹角是30°,画出这个三角形。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五、计算题。(1~4题各6分,第5题7分)
1.如图,已知∠AOC和∠BOD都是直角,∠1=30°,求∠2的度数。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6°,它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
3.甲角是乙角的3倍,甲、乙两角的和是136°,求乙角有多少度?
4.∠1、∠2、∠3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已知∠3比一个周角少300°,∠3的度数又是∠2的3倍,求∠1是多少度?
5.如图,已知在1=75°,∠2=20°,∠3=46°,求∠5=?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2,直 2.180 3.无数,一 4.1°的角 5.直角,垂直,垂足
6.65° 7.60 8.两 9.稳定,易变形 10.平行四边形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选择题。
1.③ 2.② 3.③ 4.② 5.② 6.③ 7.① 8.③ 9.① 10.③
五、计算题。
1.30° 2.57° 3.34° 4.100° 5.39°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内容,体会孩子们在大自然里那愉快幸福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夏天的
快乐。
教学准备:
夏天的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同学自由发言。
2、有一局部同学喜欢夏天,夏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
夏天不只是火热的,而且是喧闹的、快乐的,是属于我们的。今天,我们就一
起学习《我们的夏天》这一课,板书课题,让我们走进夏天,
感受夏天的美好、有趣。
3、出示夏天的图片。
你认为夏天是怎样的呢?
你能说说夏天的变化吗?
同学口头练习:
夏天到了,( )。
有人和我们一样喜欢夏天,他写下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
读吧。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考虑:你觉得作者写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2、想不想读读课文?以你们最喜欢的方式自身读课文,找出要
求认识的字,反复拼读。
3、分组交流识字情况,把自身学会的字教给组内的同学。
4、教师抽读生字卡片,同学说说识字方法。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同桌互相读读。
6、同学再自由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教师范写,同学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怎样才干把这些字写的好看呢?
5、同学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评价同学的书写。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066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夏天的几个
特点?
2、勾出自身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你最喜欢哪一段,就把它有声
有色的多读几遍。
3、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教师引导同学从自身的生活实际说说
喜欢的原因。
四、感悟朗读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教师读课文,考虑: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夏天是怎样的?
出示图片:火辣辣的太阳高高的挂在天空中。体会夏天是火热的。
指导朗读,同学试读,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呢?
指名读,分组竞赛。
2、学习2----4小节。
自由读,考虑:我们在夏天有哪些活动呢?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同学说图意。
用上“有的( )有的( )还有的( )”这个句式。
你有什么疑问吗?同学自主质疑解疑。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齐读2----4小节。
3、学习第五小节。
指名读。
你在夏天最想唱什么歌呢?为什么说夏天同友谊在一起,同探索
在一起呢?假如是你,你会探索什么呢?
分男女读这一小节。
4、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整篇课文呢?说说自身的感悟。
5、齐读全文。
6、同学试背课文。
五、拓展。
这样快乐的夏天,你喜欢哪些活动呢?请你在小组呢内说说,在
写下来,或画出来。
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2 月亮毯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二或四自然段。
3、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中埃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埃及的美丽与神秘,扩大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同学对埃及的向往。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搜优秀有关埃及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四的文明古国吗?
2、同学展示课前搜优秀的埃及资料,介绍埃及。
3、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系统介绍埃及。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2 月亮毯,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自身喜欢的识字方法,记住字形,
读准字音。
2、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要求
每位同学向小组同学介绍一下自身运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了哪些字,
其他的同学对他的发言可以进行补充。
有难记的生字,可以请小组的同学帮助。
3、全班汇报。
(1)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说识字方法。
(2)出示词语卡片,同学抢读。
(3)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4、指名朗读课文,优秀体评价。
三、流利的朗读课文
1、同学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课文,互相协助。
作业:
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二、感悟朗读
1、同学自由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同学自主质疑解疑。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考虑:
这是一块怎样的棉线毯呢?请你画出描写棉线毯图案的句子,
把它读读。
(2)丁丁为什么把它叫做月亮毯呢?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评读----教师引读----齐读。
(4)试背。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同学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
(2)分组反馈。
(3)师生分角色朗读。
(4)这段话有趣吗?有意思在哪里?请你说说看。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丁丁很喜欢这块毯子,找出来读读。
(3)他做了哪些奇异的美梦呢?他梦见了什么?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
(5)试背。
三、总结,拓展。
1、齐读课文。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3、假如丁丁有一天真的到了埃及,他应该为埃及小朋友准备什
么礼物呢?你们帮他想想?
作业:
读课文,背诵第二或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抽查背诵。
二、积累我的词语库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学生对连加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掌握了连加的运算顺序,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并不存在困难。100以内的连加计算是以后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并掌握了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顺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在学习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根据所给的信息正确列出算式,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加法的含义,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在观察、比较、交流等学习活动中,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连加的方法解决问题,理解连加的运算顺序,并会计算。
难点:算法的多样性及优化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口算卡、多媒体课件、小星星。
【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
4+3+1= 5+7+6= 9+1+4= 6+6+2=
9-6-2= 10+2-3=? 5-2+1=? 8-0-3=
师:先说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师:刚才我们做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从左往右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从中你知道了什么?(有3个同学在折小星星,每个人折了6个,要求“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师:观察得很细致!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要求“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我是用加法列式解答的,算式是6+6+6=18(个)。
板书:6+6+6=18(个)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吗?算式中的3个“6”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1:题目说“每人折了6个”,也就是说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也折了6个,求“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就是把3个“6”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所以列式是6+6+6=18(个)。
师:真聪明!说得真清楚!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我是用数数的方法解答的。因为有3个同学,每人折6个小星星,那就是6个6个地数3次。1人折了6个,2个人就折了12个,3个人就折了18个。
板书:6个→12个→18个
生3:还可以列表解答。列表方法:
人数 | 1 | 2 | 3 |
☆数 | 6 | 12 | 18 |
生4:还可以先画图,再数出结果。
2.总结、比较解答的方法。
师:同学们想了很多解题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它简便些。
生2:我喜欢画图、数数的方法,因为它不容易错。
师:解题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是有道理的都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解答方法。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八”第1、2题。(第2题重点练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练习时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快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6+6+6=18(个)
6个→12个→18个
人数 | 1 | 2 | 3 |
☆数 | 6 | 12 | 18 |
1
第六单元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认识11个生字。通过略读,浏览,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打蔫儿、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学习重点]
通过文中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学习难点]
通过文中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 电视机
2.软件媒体:文字?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课文
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2.检查认读生字词。
3.理解“打蔫儿”“喋喋不休”“按图索骥”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 体会母爱
1.那么这位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这是一位非常关爱孩子的母亲。具体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母亲呢?
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3.交流
(1)交流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谈一谈,你从中的感受。
齐读母亲喋喋不休的话,体会一下其间浓浓的母爱吧!
(2)交流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A.她后悔什么?
?? 为什么后悔呢?
B.作者是怎么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细腻的呢?
C.齐读这段话,体会母亲的悔意,深深的母爱!
D.时间过得越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母亲越忐忑不安,时间就过得越慢。想象一下此时母亲可能做什么呢?
4.体会母爱的深沉
母亲这样做,仅仅只是为了让儿子学会如何看病吗?
她不仅给儿子看病的路线图,更重要的是让儿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因为路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这真是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真是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四、简介作者
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出示作者照片)
简介作者
[课后练习]
拓展阅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感受伟大的母爱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锻炼儿子
母亲 独自看病 儿子
尽责的“爱”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自然引入新课。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领会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编写:彭建红
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到动物园游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拓展思路,提出创造性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
其次,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时,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有的学生给出的策略是先回到喷泉广场,再去猴山;有的学生则是以斑马场为中心,重新确定去猴山的.路径。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激劢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交流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再次体会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效果良好。
确定位置(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节课时,首先呈现了数学迷确定大本营的方法,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数学迷利用确定大本营位置方法的理解,并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迷确定位置的方法,如确定搜救的原点是哪里,每个方格的大小又是如何确定的。
其次,鼓励学生结合数学迷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从图中读到的信息,说说如何用数对表示大本营的位置,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本营的位置。
最后,鼓励学生说一说根据平面图确定图中任意两地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在对比中体会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多样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确定位置的方法:先确定观测点,再确定方向,最后确定距离,就能够确定物体准确位置了。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数字1到10。
2、能听懂所学的指令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教材分析:
Let's learn 部分主要学习数字1-10 的表达法, Let's do 部分是练习数字1-10的指令活动。
教法建议:
由于在 A 部分的Let's talk部分涉及询问年龄、表达年龄的用语,我们就把数字的教学安排在第一课时。
在 Let's learn 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制定学习数字的内容。在小组初步学习数字的基础上,教师展开综合性的数字练习,反馈学生自学效果,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最后利用全身动作反应法进行Let's do 部分的指令语。
教学重点:能认读数字1-10。能按指令语做相应的动作。
教学难点:数字的准确发音,尤其是3、5、9 三个数字的发音要到位。
教具准备:
1、教师和学生都准备卡片数字1-10。
2、教师准备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师生共同演唱歌曲 Old MacDonald ,让学生分别扮演歌曲中的动物,边唱边表演。
2、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教师为学生制定自学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制定学习数字的内容。可学习任意一个或几个数字,但要求每位组员都会说。教师可让学过英语的学生做组长工作,每组并设一名声音监控员。
(2)教师展开综合性的数字练习,反馈学生自学效果,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尤其是3、5、9 三个数字的发音。
步骤:1、教师用手指数数字1-10,全体学生说数字。
2、教师用扑克牌表示不同的数字,找个别学生说数字。
3、教师出示单词卡片,学生认读数字单词。
(3)教师用手指做示范: Show me 1 and 2. 让学生跟着做。
(4)让学生听录音,跟读Let's learn 的词汇,要求学生用手指指出相应的内容。
3、趣味操练 (Practice)
(1)游戏: What's missing?
将写有1-10 数字的扑克牌放在一个纸袋中,让学生闭眼的时候教师快速藏起其中的一个,让学生猜What's missing?
猜对的学生抽取下一次的扑克牌。
(2)小组比赛:
教师不出声音说单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口型举牌。各组有几个人猜对加几分。
(3)游戏: Follow me
让一个学生任意说一个数字如:4,并做一个动作如:跺脚,其他同学就要做跺脚的动作4次。
(4)让学生听录音,边说边做Let's do 部分的指令活动。
4、课堂评价 (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2部分的练习。
5、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游戏:耳语
把学生分为5-6个小组,教师向每组的第一个学生耳语一个指令,如 Show me one and two.每组的第一个学生又依次向组里的第二个学生耳语这个指令,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快步跑到讲台,根据指令做动作,又快又正确为胜利。
板书设计:
Unit Six Happy Birthday
(板书贴有数字1-10 的卡片)
1.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2.百分数单元教学设计
3.八下四单元教学设计
4.现代文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5.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
6.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7.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感悟教学设计
8.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9.初一上册语文第六课《理想》教学设计
10.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
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时间:23课时
26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芰Α*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v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溃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
用两段文字来表述你学习《短文两篇》的感受。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有很多,请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举办一次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
方今仲秋风起,平原色,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忧心辞矣。
(选自江淹《报袁淑明书》)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从秋光入笔,勾勒出一幅画图:时值八月,秋风飒爽,原野舒阔,水鸟集于河中的孤洲上,河湾处的芦苇已近枯黄。这画图很冲淡,既不悲凉,也不绚烂,仿佛没有注入任何感情色彩。其实不然,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恰恰融会其间。当作者静静地凝视这一派秋光时,觉得“忧心辞矣”,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不正是这廖廓的景色给了人以慰藉吗?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竹柏
寻张怀民
抒复杂情怀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教学后记:学生能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8 观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背景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溃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 chōn溃┤缏钠降兀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括В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溃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如下:
吴中地区有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一个个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逆流而上,出没在万仞高的巨浪之中,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而旗尾一点也不沾湿,以此来显示他们的技艺。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第二课时
四、理清文章思路,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教师点拨: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多媒体显示: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教师点拨:这个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3.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五、课堂小结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近又获喜讯,海宁市已于204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到那时候,与钱塘江潮有关的一切艺术作品将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产”。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在这样的国度中是自豪的。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说话训练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二、写作训练
请你展开想像,把文中的四幅画面改写成四个场景描写的片断,用第一人称改写。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以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荒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bì,增添,补助)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为加粗的字注音。
徘徊铭 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②悉皆怪石
③植松与桂
④遂命之曰“右溪”
3.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请选原文的句子回答。
4.全文可分两层,如何划分?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段): 。
第二层( 段): 。
参考答案:
1.pái huái mín馈zhān
2.①江合 ②全都 ③种植 ④就
3.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4.第一层为第1自然段,写右溪的位置、特点和两岸的景色。
第二层为第2自然段,叙述整治“右溪”的价值和开发的经过,点明“右溪”名称的由来。
附:板书设计
观 潮
海潮图-----雄伟壮观
演习图-----场面宏伟 正面描写
武艺高强 与侧面烘
弄潮图-----身怀绝技 托相结合
观潮图-----盛况空前
教学后记:学生能掌握本课的词语,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注重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29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
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括n溃┒ 毳(cuì)衣 雾凇(sōn溃 沆砀(hàndàn溃 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第二课时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学习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叙一件事,力求简洁、传神。
2.学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融的写法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3.写一段文字描写雪景,可以运用白描、渲染、烘托等手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了解有关西湖的文化,召开一次以“文人眼中的西湖”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关于组织一次诗文朗诵比赛的设想
五、六单元第一次将文言文合编,背诵量极大,为促进学生背诵,可以组织一次诗文背诵比赛,以五、六单元学过的13篇诗文为抽查对象,学生抽签选题,比赛背诵。
四、开放探究
阅读张岱《西湖七月半》,了解感受明末杭州一带士庶僧俗七月十五之夜赏月游湖的风俗,理解文章精到而简洁的议论,细致生动的描述。
西湖七月半
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荩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呜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共饮。此时月色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H(huǐ)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抗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茶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提示:本文写西湖七月半看月的风俗,它很鲜明地表现了作者鄙视那些达官贵人豪富无赖和追求风雅生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高度概括的文笔把成千上万的游客归纳为五类逐一评品。第一类是达官显贵,第二类是名娃闺秀,第三类是名妓闲僧,第四类是一些市井无赖、浪荡公子,第五类是一些鄙弃世俗、厌恶繁华的高洁之士。这五类人归纳起来只有两类:真心赏月之人和借赏月之名追欢寻笑或沽名钓誉之徒。作者将前者引为同类,对后者加以嘲讽鄙弃。第二段写游湖的热闹情景,以传神之笔极写一时之盛。第三段写真正懂得看月和领略湖光山色的,只有作者和一些风雅之士,西湖七月半的湖山之美也到此刻才显露出来:“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H面。”寥寥几笔,就把山川风物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关键语句翻译如下: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译文:因此二更以前,人声和音乐声,像沸腾,像摇撼,像发梦魇,像呓语,闹得别的什么都听不见,不好讲话,人们变得像聋子,如哑巴。大船小船一齐靠岸,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只见篙打着篙,船撞着船,肩摩肩,面看面罢了。
此时月色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H面。
译文:这时月亮像新磨的镜子,山也重新整妆,湖也重新洗面,山水都重新显出明净洁白的颜色。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译文:月色苍凉,东方将晓,客才散去。我们把船放开,酣睡在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扑人,清静的梦境使人感到非常恬适。
附:板书设计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 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奇遇
教学后记:学生能背诵课文,并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陆游
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 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 王维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 白
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板书设计:
归田园居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使至塞上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颌联: 写景(远)
颈联: 写景(近)
尾联: 抒情(思乡)
游山西村
受邀去农家 宁静、欢悦
去山西村的路上 景美
在山西村 风俗独特
别山西村 不舍
教学后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能对诗的语言进行品味,能体味诗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综合性学习六:怎样搜集资料
训练要求:
1、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2、选择搜集主题。
3、清理过程。
4、整会材料。
5、写作。
训练时间: 7课时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一缕春风,吹进了孩子们的心田,孩子们在学习中受到了教育,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教会了他们怎样做人。
本组教材围绕“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 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给人启迪,让人受益的古今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哲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启发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让他们懂得谦虚,勇于承认错误,孝敬父母及关爱他人这些优秀的品质,并愿意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教学建议:
《画家与牧童》是一个很优秀的古代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地向牧童学习。教学这课时由于生字多,课文长,应让学生多读,多感悟。教师可用一个问题来引领全文,“你佩服谁,为什么?”在学生感悟理解中,可以穿插渗透:要向戴嵩一样,无论多么有名,多么权威,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要向牧童一样,敢于提出意见,有胆识。文中生字很多,也较难认记,一定要调动学生乐于识字的愿望,让其在语言环境中认记。课后延伸可以让学生上网或看书找资料,了解更多以画动物闻名的画家。
《我为你骄傲》是一个常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因此它的教育意义也就显得更为突出。建议教学本课在揭题时让学生提问,“我为谁骄傲”“为什么我为你骄傲” 等等问题。让学生从读中品味,承认错误需要勇气。这类事情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课后延伸可以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如何处理。如果没有处理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拿出勇气去面对错误,去承认错误。深人地教育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要有承认错误与改正错误的勇气。”课后要求写的生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左右结构的字,教师可抓住字形特点加以指导书写。
《三个儿子》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课文要求认识的生字很少,也并不难,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文处理上应该以读为主。中自然段较多,段落较短,建议教师可采取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你佩服哪个儿子,为什么?“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在学习课文中学习句型“一个……一个……另一个……”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串编课本剧。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篇课文编排得特别好。而今的孩子被父母宠着,只会想自己。出门打车,见什么买什么,很少替家长考虑,也不懂得节俭。这册的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都没有要求写的生字,课文一般都比较长,旨在培养学生默读思考的能力。建议这课以默读为重点,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其自主提问,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引导为主。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延伸教育,让学生从小事做起,懂得体谅、关心他人,学会节俭。
本组教材总体建议:
建议教师在扩展活动中制作积分台,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学生以小学生守则为准则,无论在家里或是在学校做的好事都记录在案,用星级的方式表彰,还可以加写表扬信送回家 中。月末评比“星心队员”,用以激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具有优秀品德的人。
《我为你骄傲》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会认“滑”等9个生字,会写“报”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3.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A 案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句子投影片。
第 一 课 时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读课题,质疑:课题中的“我”是谁?“你”又是谁?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要求:a.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b.再读全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交流
1.请学生指出自学过程中最容易读错的生字,全班正音。
2.请班上朗读最好的学生分段读课文,老师用“我为你们骄傲”这句话来评价,请学生说说老师为什么为他们骄傲,铺垫“骄傲”在文中的意思。
3.解决课题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老奶奶“我”
送报的孩子“你”
默读课文,学习词句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带生字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自己喜欢的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自己画出的词语和句子。
3.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生共同评价。
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指导书写
1.请学生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细看生字,说说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璃”的右下部分是“撇折”“点”,不是“人”。“碎”的右边要注意“十”字要写在两个人字的下面,竖不能伸到两个“人”的中间。
“继”的笔顺是先写“纟”,再写“米”,最后写“”。
3.练习书写四个字、四个词。
4.点评反馈。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1.用多种方法认读生字、新词。
2.用投影出示一些句子,指名朗读。
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思考:
a.是什么事情,使老奶奶写了“我为你骄傲”这句话?(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说事情的经过)
b.老奶奶为“我”的什么品质感到骄傲?(引导学生懂得做了错事,要勇敢地承认并及时弥补)
2.分组或全班交流。
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1.分组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是怎么解决的。
练习书写
听写生字词。
积累语言
1.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个句子写得最好,用横线画出来。
2.读读抄抄课后词语。
3.交流评议,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鉴赏水平。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称一称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第一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我的创造:用节奏编故事
2、口琴演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相关事物声音自己的创编,使学生掌握一些相应的节奏和节奏演奏能力。
2、掌握吹奏和吸奏的交换演奏方法,做到轻巧快捷,速度稳定。
教学重点难点:
日常生活中动事物的声音能用简单的节奏表现或模仿出来。
教学过程:
一、学生表演前几节课的内容,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所学所长,教师激励评价。
二、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老师来讲一个故事:
1、清晨,远处走来一群鹅。鹅妈妈说:“今天天气好,我们去游玩。”小鹅高兴地叫起来。来到河边,哗哗,小鹅勇敢地跳下去。嗵嗵……
教师在讲故事时故意突出带有节奏的声音,让学生讨论往下编自己的故事。
2、各小组讲自己的.故事。
3、你们能为自己的故事加入节奏吗?
请一个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教师在旁边用打击乐器加入节奏。
4、下发打击乐器,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故事,分工合作为故事加入节奏。
5、小组表演,选出最好的一组。
6、教师小结,讲讲故事中常见的节奏类型。
三、口琴
1、教师示范演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2、出示节奏旋律段 55 543,和44 432 教师示范演奏吹奏和吸奏的交换方法,让学生先放慢节奏试一试,要求速度稳定。
3、放慢速度练习全曲2遍,然后让学生按照正常的速度演奏,吹奏和吸奏部分的交换要演奏得轻巧快捷。
四、教师小结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指定活动计划,使学生心中更加明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及意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利于更好的完成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迈进诗歌的殿堂。】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
第六单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有两大特点:学习内容,是“高新科技”;学习形式,是“自由读写”。
教学设计,要围绕这两个特点。也就是说,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自由读写”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去学习一组关于“高新科技”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自学语文的能力。
这其中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开展“自由读写”。
一是还权与生,将读写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教师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学生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二是授渔与生,将阅读的一般方法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自由”而不散漫,“读写”能有实效。三是搭好舞台,创设活泼丰富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单调的“读写”,那是索然无味的。
本单元,宜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把整个单元看作“一篇”课文,几篇课文是其中的章节。教学进程,也不宜以课文的顺序为顺序,而宜以合理的逻辑为序,教学的基本思路:发动准备——自由阅读——综合实践。之所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一是科技文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薄,我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可教”,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参见《教学参考书》P440~441)
(1) 掌握课文涉及到的一些高新科技方面的常识;
(2) 增强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树立投身科学、为国出力的志向;
(3) 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明白要“善用科技、造福人来”。
2. 使学生掌握序言的写法;能就课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作出自己的分析。
3. 使学生掌握或进一步巩固基本的阅读方法,并促其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三、单元总课时:12课时
整体感知 1课时
阅读方法交流学习1课时
自读、荐读 2课时
读书交流评比会 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科学 4课时
自由作文 2课时
第1课时 单元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1、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使命感;
2、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一、了解自己和公众的科学素养:
1、教师下发一份《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学生当场完成。
请按实际情况回答本问卷各个项目
一、判断题
1、地心非常热。
A对B.错C.不知道
2、人们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
A. 对 B. 错 C.不知道
3、千百年来,地球上的陆地一直在缓慢地漂移。
A. 对 B. 错 C.不知道
4、最早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A. 对 B. 错 C.不知道
5、抗生素能够杀死病毒。
A. 对 B. 错 C.不知道
二、选择题。
1、计算机病毒是:
A 计算机程序B 计算机部件C 寄生在计算机中的微生物D 不知道
2、DNA是指:
A 提供人体营养的主要物质 B 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物质
C 控制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 D 不知道
3、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
A、废气排泄过量。B、人口过多造成空气污染。C、氟里昂的使用。D、不知道。
4、如果要确认一种高血压药物的疗效,最好的方法是
A、征求患者的看法。
B、用医药知识来进行证明。
C、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级不服,然后观察、记录,比较两组的结果。
D、不知道。
5、你对算命之类:
A、非常相信B、有点相信C、说不清楚D、完全不相信。
2、教师下发一则调查报告,学生阅读。
我国第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历时一年多时间,5月19日终于得出结果。这是中国科协继1992年、1994年、和之后,于按照国际通用方法,对全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外)18岁-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公众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
公众迷信程度仍然严重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的0.2%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与历年相比,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但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距离,处于落后地位。早在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199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9%。此外,在对18个国家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我国名列最后,仅18%。瑞典第一,高达70%。因此,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
不仅如此,在调查公众对封建迷信相信的程度时发现:高达20.4%的公众相信(包括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26.6%的人相信“相面”;14.75%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蝶仙或笔仙”;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
年龄越大,科学素养水平越低
需要指出的是,从被调查者的年龄上看,年轻人的科学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科学素养的水平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小。如:18-29岁为3.7%,30-39岁为1.8%,40-49岁为1.4%,50-59岁为1.15%,60-69岁为0.5%。由此可见,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尽快“充电”,已提到每一个中老年人的议事日程。
在对不同职业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调查时发现,学生及待升学人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为15.6%;其他职业依次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有关人员、生产工人、商业及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相对而言,这可能与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有关。
一年中绝大多数人没去过科技馆
“什么时候能让公众像迷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迷科学就好了。”著名物理学家赵忠贤院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我们的现状看,要把科学变成像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通俗的东西,科普工作者还真得多费点脑筋。因为,这次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有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的比例仅为7.2%;而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1%。
令人关注的是,根据调查统计,在各种没去科技馆参观的原因中,门票价格并不像通常我们认为的是影响公众参观的主要原因(比例只有1.8%);而“本地没有”却占第一位,比例为57.7%;“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占第二位和第三位,比例分别为17.8%和8.9%。看来,政府应尽快加大科普设施投入的力度;同时,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科普教育,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例如美国的黄石公园,在进门的时候首先对参观者进行地貌、地况及其成因的介绍,这就是一种科普。可是在中国的景点,听到更多的是仙女、天师的传说,甚至在向导游询问有关地理知识时也只能听到一声“抱歉,我不知道”。
专家介绍,公众科学素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将为有关部门制定科技、教育、科普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也为国家制定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科普研究所负责人表示,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作为国家科技战略之一。我们不仅要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状况,也要努力找到如何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途径。
美国、日本、加拿大、原欧共体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和定期地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美国的研究从197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从来没有间断过。英国科学和工业馆中积累了长达170年的相关资料。学者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分析英国科技传播和经济、科技发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中国科协联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正在抓紧制定“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和“公民科学素质标准”(2049计划),使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按照分阶段的不同标准逐步达到较高的水平。
苏教版六下第六单元复习设计
寻觅节点 串珠成链――苏教版六下第六单元复习设计计亚萍
【复习思路】
苏教版六下第六单元,有《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等课文,还有一个单元练习。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以达到综合知识,形成知识结构链,促进学生智能和个性发展,采用“串珠成链”的方式,把散落在教材中各个知识点整合起来,让知识在整体中发生聚合效应,以达到高效地单元复习。
【复习过程】
一、寻觅课文异同,整体把握内容
1.第六单元有哪些课文?这些课文都有什么共同点?什么不同点?请同学说一说。
2.全班讨论交流。
共同点:《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三篇课文的内容都是状物的,作者通过写广玉兰、夹竹桃、石灰、墨梅,以表达赞美和喜爱之情,感受自然美和艺术之美。
不同点:
①体裁不同。《广玉兰》《夹竹桃》是散文,《古诗两首》是咏物诗。
②作者不同。《夹竹桃》作者季羡林,被誉为“学界泰斗”(齐读作家卡片――季羡林)。《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
③表达方式不同。写广玉兰突出幽香、纯洁、旺盛的生命力,夹竹桃是赞美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写石灰和墨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写梅花的鄙视流俗、贞洁自守,以寄托诗人的志向。
教师小结:第六单元的课文都出自名家之手,都是经典之作。这一组课文放在一起主要是学习状物、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二、寻觅重要视点,串珠知识之链
1.特殊字音:
这一单元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可不能疏忽。首先要注意几个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特殊读音。
出示:玉琢冰雕(zhuo)
参差(cen ci)
微风乍起(zha)
教师提示:“琢”“乍”都是翘舌音。“参差”是多音字,特别要注意“参”的读音,如“人参shen”“参加can”。“差”的读音,“出差chai"“差不多cha”。(学生齐读,抄写在笔记本。)
2.重点句子:
出示:(1)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
这句话写出了广玉兰绽放的花儿和
,从词语中感受到的,我觉得作者眼中、心中的广玉兰
。
(2)指名学生读句子,集体讨论:
这句话写出了广玉兰绽放的花儿洁净和高雅,从纯白、淡淡的、青绿色、玉琢冰雕、柔韧而有弹性等词语中感受到的,我觉得作者眼中、心中的广玉兰美得无法用语言描述。
3.重点段落:
出示:(1)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2)这段话写出了夹竹桃的____.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中写迎春花、玉簪花和菊花是为了突出____,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师生讨论共同完成。)
4.古诗:
(1)出示:《石灰吟》《墨梅》这两首古诗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诗人于谦借石灰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诗人王冕借墨梅抒发了
(2)集体讨论:《石灰吟》《墨梅》这两首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诗人于谦借石灰抒发了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诗人王冕借墨梅抒发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三、寻觅经典操练,重视语用表达
1.本单元中有值得注意的语言操练点,如《夹竹桃》一课出现了表示双重否定的句式: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仿照这句话造一句表示双重否定意思的句子。
学生操练:
2.“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状物的,都是名家经典之作,要会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语言。《广玉兰》的第三自然段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出了广玉兰的各种形态。仿写这一段:选写一种花的姿态,如梅花、桃花、迎春花、樱花等。
学生操练:
3.诗人借美好的事物用古诗的形式抒发自己的志向,这种方式是“托物言志”,学着这种方式写一种喜欢的植物,如竹子、荷花、蜡梅等,先写出植物的特点,然后由此抒发自己的志向。(学生同桌讨论,而后练习。)
(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
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
本着“不但要教,还要教会”的原则继续狂奔,开始落实课堂书面笔记的检查。一年级要求跟着指令走,到三年级确实应该开始培养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了。再加上这个班写字的速度慢,所以要把上课时写字的量与质都抓上来,对“画风”懒散的班级,真不能让他们闲着,就得一个一个抽起来问问题,一个一个巡查看笔记,终于做到尾巴上的同学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已经花了两个课时了。教写字的时候提前区别了“楚”和“定”,重点指导了“孤”和“帆”,另外花了几分钟一起练了练不同的字里横折弯钩的写法。“抹”和“未”的书写也是需要强调的,但是讲讲都会,一写就废,学生还是要多练习、多区分,才能写好字里的长短横。半包围的字写起来是个难点,我也还没摸索出来怎么能把这样的字教好。听课的时候学到老师教三点水时出示扇子的图片,教小朋友根据扇形来写三点水,这个办法很不错。我以前教小朋友把三点水写成一个三角形,没有扇子这么直观,以后可以改一改,见贤思齐嘛。那么半包围的字可以像什么呢?我苦思冥想,还没想到,慢慢想吧。
《富饶的西沙群岛》
从这一课开始教先概括后具体,教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从中找到关键句。第二段有个小陷阱,同学们下意识以为这段话只写了海水的五光十色,却忽略了后面几句写的是原因。由此来教先理解每句话意思对概括段意的重要性。
因为给了大量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孩子来说句子的意思,所以朗读的时间被压缩了,原本准备让孩子背一背第四自然段,积累一下里面的句子,但想到课堂上读得不够,背起来有难度,会增加负担,还是算了。
“贵”字虽然重点教了,但错的人还是很多。另一个错的比较多的是“厚”,以后再教到这一课要提前讲一讲。
小练笔是有难度的,先帮扶着带着用一句话写清楚一幅图,指导写法,再分别说了另外三幅图,然后调整句子的顺序,要求从海面写到海底,最后再加上一句总起句,连起来成为一个段落。像这样完成一个句子群的说与写,花了很多时间,但课堂上全部完成了,写得又快又好的和能够帮助后进生说完整写完整的都给了奖励。
唐太宗《帝范》里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顾为其下。”以高标准去提出要求,至少能保证中等的成效,所以还是要敢于提要求,想办法鼓励孩子去够上,去做到,去追求成就感。
之前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对关联词的掌握还不够,所以在这一单元里落实了“……是因为”“不仅……而且……”“既……又……”这几个关联词的用法。
《海滨小城》
这一课偷懒,照搬了王成老师的设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老师这棵大榕树真可靠啊,哈哈。这一课继续练习先读文,再理解句子意思,再找出关键句,最后概括段意的思维模式。生字重点指导了“载、滨、靠”的笔顺。最近描红本的质量有所下滑,于是又开始用红笔打样,提出更高的书写要求,订正后的描红本看起来规整多了。
从这个单元开始,把默词语改成默板书,一是这个单元的课文文本特性就是条理清晰,板书就包括了课文内容和重点词语,二是天天默词,学生有点倦怠,换个新鲜的'形式,找一点新鲜的成就感。学生说,开学的时候根本想不到现在还能默出板书来,现在可以完整地一边默一边梳理课文内容,小朋友很自豪,说觉得自己很牛呢。真可爱!
当然,要求和方法也是要先教的。翻开本子就默,那一定惨不忍睹。首先要记,记了回家要读,结合课文内容来一边读一边说,能把板书中的词串成句子说。说完一遍了,就是把课文复习过一遍了,这时再默,默完自己对照,检查错字,及时补漏,一切自助。实在差的,默不出也没关系,再抄一遍回顾回顾,也能起到复习效果。
这一课没有写话,但要赏析两个重点长句,练习册最后一题除了摘抄,还要求学生写了写为什么好的理由,一样是先读练习册上小女孩说的话,然后照样子说清楚“写得好”的理由。答题完整规范的习惯,就是要在每天日积月累的小练习中逐步夯实的。
学生说:“老师,你写错了,是石凳上坐满了人,怎么是石凳下呢,应该是树下!”
我说:“你说得对,是我错了。”
所以特地记录一下这个小错误。
《美丽的小兴安岭》
有了前两课的铺垫和过渡,这一课的“八爪鱼”思维导图推进得很顺利,一边读,一边画,写得急了,有几个错字是在所难免,但大家的手、脑都动起来了。理解“抽出、封、浸”这样的题目,以往我只要求学生说,课上各抽两三个同学说完就完了,现在要要求写下来,还得画好线写,写得干净漂亮。先读练习册上范例是怎么说的,梳理出学法:解释词语的意思,再说表达效果。第一句和学生一起说,一起写;第二句和学生一起说,让学生听写;第三句学生说,说完自己写。写得又快又好的,帮助写不出来的,说不出来的就先听别人怎么说的,再自己复述一遍,然后再照着说的来写。
这一课中难写的字有“酸”,容易写错的是“袋、线、脆”,很难写好看的是“密密层层”和“严严实实”。“库”的笔顺漏教了,下次写到时再补吧。
写家乡最美的季节分了两天两个小任务,第一步是先写清楚因果关系,选择合适的当季景物,这和前面看图写句段的要求又有不同,这一次的写话涉及到了选材。第二步是打磨词句,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把一段话写完整。像之前朱新亚老师在观察单元所做的一样,一个有难度的大任务可以拆解成两个小任务,有梯度地去完成,小朋友不容易觉得恐惧抵触,之后遇到生活中的难事,也能养成拆解步骤的思维习惯。
这一单元教了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帮助我们读懂文章,从语文园地的“车站的人可真多”开始教用思维导图梳理写作思路。这里只写一段话,所以图画得小,到这一单元的习作《这儿真美》,图就要画得大了,老师也从全画逐渐过渡到画一半,剩下的分支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写的内容去补足。写作之前先画这样一张图,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想的时候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写的时候就忘记了”和写作不按顺序、没有条理的问题也可以有些许改善。
本着“不但要教,还要教会”的原则继续狂奔,开始落实课堂书面笔记的检查。一年级要求跟着指令走,到三年级确实应该开始培养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了。再加上这个班写字的速度慢,所以要把上课时写字的量与质都抓上来,对“画风”懒散的班级,真不能让他们闲着,就得一个一个抽起来问问题,一个一个巡查看笔记,终于做到尾巴上的同学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已经花了两个课时了。教写字的时候提前区别了“楚”和“定”,重点指导了“孤”和“帆”,另外花了几分钟一起练了练不同的字里横折弯钩的写法。“抹”和“未”的书写也是需要强调的,但是讲讲都会,一写就废,学生还是要多练习、多区分,才能写好字里的长短横。半包围的字写起来是个难点,我也还没摸索出来怎么能把这样的字教好。听课的时候学到老师教三点水时出示扇子的图片,教小朋友根据扇形来写三点水,这个办法很不错。我以前教小朋友把三点水写成一个三角形,没有扇子这么直观,以后可以改一改,见贤思齐嘛。那么半包围的字可以像什么呢?我苦思冥想,还没想到,慢慢想吧。
★ 单元教学设计
★ 教学单元设计
★ 初二第六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