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一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空舟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一(共含1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空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一

篇1: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一

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学习噬菌体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2.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总路:

组织指导学生收集课外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形成印象

利用实例纠正错误,引出主题

播放录像,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识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利用教学软件学习病毒的三种类型

学生讨论交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对其形态结构等情况比较生疏,甚至有误解之处,单凭课堂上一节课的教学是微不足到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最好在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记录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团结奋进的自信心。

(2)本节课的导言可以直接导入。如病毒不都是有害的,也有有益的。或者由学生代表发言导入,只要能引出主题即可。如某学生:“最近,我收集、记录了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使我对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我们能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3)关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部分的教学,最好借助录像,展示病毒的多种形态和结构,还可制作教学软件比较形象地展示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构成涉及到比较深的化学知识,不必过多解释,只要求学生知道就可以了。

关于病毒在寄主细胞里增殖的内容,可结合图片略加解释。病毒的营养方式是寄生,教师最好利用软件的动画形式表现病毒在寄主细胞里的增殖过程,这对理解这部分知识起到关键作用。

(4)关于病毒的类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部分的教学,以其中一类为例,利用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详细介绍其在寄主细胞里寄生和增殖的过程,其他类型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痢疾杆菌噬菌体的作用机理。

本节知识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像、教学软件的形象、直观、动画的.作用,把学生用肉眼见不到的事物再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收集、记录的资料可能很广泛,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如可依据与人类的关系分成两大类,一类对人有益,一类对人有害;也可以根据病毒的类型或寄主的不同分类:

a.微生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无脊椎动物病毒;

d.脊椎动物病毒。

还可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如

a.通过水传播;

b.血液传播;

c.空气传播等。

教师适时强调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只能说病毒是一类十分特殊的生物,不能把病毒说成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有益和有害的两个方面加以描述,特别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如艾滋病病毒的危害等,通过讨论、分析会加深印象,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也可以结合录像或软件向学生介绍目前关于病毒的最新信息或其他有关内容,激励学生有很多科学领域等待着他们去开发创造,造福于人类,效果会更佳。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病 毒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1.比细菌小得多,电镜下才能看到。

2.有近似球形的多面体、杆形、蝌蚪形等。

3.组成:

衣壳――由蛋白质组成

核心――由核酸组成(DNA 、RNA)没有细胞结构

4.传播途径:接触、空气、水、伤口、血液、蚊虫叮咬等。

5.营养方式:寄生在寄主细胞里。

6.影响:病毒的增殖对寄主造成危害。

二、病毒的类型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1.类型

(1)微生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无脊椎动物病毒

(4)脊椎动物病毒

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如利用病毒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2)有害:如艾滋病病毒引发艾滋病。

篇2: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学习噬菌体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2.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总路:

组织指导学生收集课外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形成印象

→利用实例纠正错误,引出主题

→播放录像,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识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利用教学软件学习病毒的三种类型

→学生讨论交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对其形态结构等情况比较生疏,甚至有误解之处,单凭课堂上一节课的教学是微不足到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最好在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记录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团结奋进的自信心。

(2)本节课的导言可以直接导入。如病毒不都是有害的,也有有益的。或者由学生代表发言导入,只要能引出主题即可。如某学生:“最近,我收集、记录了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使我对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我们能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3)关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部分的教学,最好借助录像,展示病毒的多种形态和结构,还可制作教学软件比较形象地展示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构成涉及到比较深的化学知识,不必过多解释,只要求学生知道就可以了。

关于病毒在寄主细胞里增殖的内容,可结合图片略加解释。病毒的营养方式是寄生,教师最好利用软件的动画形式表现病毒在寄主细胞里的增殖过程,这对理解这部分知识起到关键作用。

(4)关于病毒的类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部分的教学,以其中一类为例,利用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详细介绍其在寄主细胞里寄生和增殖的过程,其他类型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痢疾杆菌噬菌体的作用机理。

本节知识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像、教学软件的形象、直观、动画的作用,把学生用肉眼见不到的事物再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收集、记录的资料可能很广泛,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如可依据与人类的关系分成两大类,一类对人有益,一类对人有害;也可以根据病毒的类型或寄主的不同分类:

a.微生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无脊椎动物病毒;

d.脊椎动物病毒。

还可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如

a.通过水传播;

b.血液传播;

c.空气传播等。

教师适时强调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只能说病毒是一类十分特殊的生物,不能把病毒说成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有益和有害的两个方面加以描述,特别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如艾滋病病毒的危害等,通过讨论、分析会加深印象,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也可以结合录像或软件向学生介绍目前关于病毒的最新信息或其他有关内容,激励学生有很多科学领域等待着他们去开发创造,造福于人类,效果会更佳。

篇3: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三

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三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三

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调查有关病毒的内容: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电脑特长组合成若干小组(每组以3-4人为宜),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教师提供的课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调查。

可选择的课题:

①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它是如何被发现的?

②请两组分别患过腮腺炎和流感的同学查阅此类病是由于什么病毒引起的?你是怎样患上这种病的?有哪些症状?医生对你进行了什么治疗?大概经过多久你痊愈的?

③现在危害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病――癌症是由癌症病毒引起的'?请任选一至两例你熟悉的癌症病毒查阅,进行比较细的说明。

④目前被人们誉为最可怕的病毒――艾滋病毒,请查阅有关它的资料:如艾滋病毒的特点,最先发现情况,现在全世界及中国的感染人群数,发病症状,传播途径等,

⑤现在非典型性肺炎正横行于中国大地,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发言,让学生更多了解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因,防护知识等。

⑥动物的口蹄疫是由病毒引发的一种严重威胁动物生命的疾病,同时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请你对这方面的内容做一个报告。

⑦人类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请举例说明。

2.通过查询网络或者书籍、报刊完成你选定的主题。记录清楚你的信息来源,尽量确保它们的可靠。

3.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电脑知识好的同学最好作成幻灯片或电脑网页在课堂上展示,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二、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安排好的顺序作主要发言。其他各组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学生当堂完成讨论提纲的填写:

病毒

1.病毒的形态结构:

(l)大小: 。

(2)形态: 。

(3)结构特点:。

(4)营养方式:。

2、病毒的类型:。

3、病毒与其他生物: 。

4、病毒与人类:

(l)病毒与人类疾病:

①病毒引发的人类疾病:(列出五种以上)

②病毒的传播途径:

③病毒疾病的预防:

(2)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篇4: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三

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三

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调查有关病毒的内容: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电脑特长组合成若干小组(每组以3-4人为宜),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教师提供的课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调查。

可选择的课题:

①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它是如何被发现的?

②请两组分别患过腮腺炎和流感的同学查阅此类病是由于什么病毒引起的?你是怎样患上这种病的?有哪些症状?医生对你进行了什么治疗?大概经过多久你痊愈的?

③现在危害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病――癌症是由癌症病毒引起的?请任选一至两例你熟悉的癌症病毒查阅,进行比较细的说明。

④目前被人们誉为最可怕的病毒――艾滋病毒,请查阅有关它的资料:如艾滋病毒的特点,最先发现情况,现在全世界及中国的感染人群数,发病症状,传播途径等,

⑤现在非典型性肺炎正横行于中国大地,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发言,让学生更多了解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因,防护知识等。

⑥动物的口蹄疫是由病毒引发的一种严重威胁动物生命的疾病,同时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请你对这方面的内容做一个报告。

⑦人类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请举例说明。

2.通过查询网络或者书籍、报刊完成你选定的主题。记录清楚你的信息来源,尽量确保它们的可靠。

3.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电脑知识好的同学最好作成幻灯片或电脑网页在课堂上展示,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二、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安排好的顺序作主要发言。其他各组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学生当堂完成讨论提纲的填写:

病毒

1.病毒的形态结构:

(l)大小: 。

(2)形态: 。

(3)结构特点: 。

(4)营养方式: 。

2、病毒的类型: 。

3、病毒与其他生物: 。

4、病毒与人类:

(l)病毒与人类疾病:

①病毒引发的人类疾病:(列出五种以上)

②病毒的传播途径:

③病毒疾病的预防:

(2)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篇5:《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38度》片断:

同学们你们知道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期,什么事件吗?

非典在30个国家和地区造成8000多病历和900多人死亡。它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其实由病毒引起的疾病还有:埃博拉,禽流感,艾滋病等。可是病毒到底什么样?它为什么能引起动植物患病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病毒,了解病毒的秘密。

观看、讨论

利用视频,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病毒的种类

非典病毒,埃博拉病毒,艾滋病毒等是怎么传播到人的身上呢?

提供相应的资料:1有人认为人类通过食用果子狸这种动物而感染非典。2禽流感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引起从呼吸系统异常到严重的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3人类通过密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等感染埃博拉病毒。

根据已经掌握和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分析

阅读资料:明白人类所患有的这些疾病实际上是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过来的,并且动物之间也可以传播。

理解病毒的种类

引导同学们关爱生命

病毒的结构

病毒可以寄生在动物、植物细胞和细菌中,它的个头一定特别小,它是如何被发现的?

到底病毒长成什么样子呢?

它有哪些结构?

展示多种病毒的图片

阅读课本,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

同学们观看多种病毒图片后归纳出病毒的结构。并用自己的方式区别动、植物细胞和病毒。

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病毒之“小”,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能力。

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病毒这样简单的结构如何能寄生到细胞中呢?带着问题播放视频:病毒的生活

观看视频

借助视频资料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病毒不是只有有害的一面,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例如在基因工程方面对病毒的应用,人类研究病毒的结构和特点生产疫苗预防疾病等。

分析资料,认识到人类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取得的可喜成绩,认识到应辩证地审视问题。Ww

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

小结

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病毒

篇6:《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病毒知识;

2、学会查杀计算机病毒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计算机病毒的信息,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安全使用计算机。当计算机遭受病毒侵袭时,可以合理查杀病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同时计算机病毒也随之到处传播。计算机一旦感染病毒,就会影响正常使用,甚至会引起系统瘫痪。

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

二,学生阅读课本,把不明白的记下来

三、师生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填写表格,可上网查找资料。

1.了解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不同。计算机病毒的实质是一段程序代码,它是某些人有意开发出来的有破坏能力的计算机程序。

2、计算机病毒的种类、特点、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A计算机病毒分类:由于计算机病毒种类繁多,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搜集、整理,并介绍相应的杀毒软件使用方法等,填写P34,36,37。

B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性:明白计算机病毒会隐藏潜伏在计算机内,时机合适时便会发作。

C如何预防、防治计算机病毒

关于“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根据搜集整理的病毒资料,讨论病毒对网络的危害以及从哪些方面对病毒进行防治。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交流如何从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上做文明守法的公民。

五、交流:

学生示范查杀计算机病毒的操作过程,使大家学会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师适时提醒各种杀毒软件有其独特的优点,再好的杀毒软件也不能清除所有的病毒,所以还是应以预防病毒为主。

篇7:《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病毒的传播途径

2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

3掌握日常预防方法,学会正确佩戴口罩。

【教学重难点】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并练习、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年的春节我们过的跟以往不太一样,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一场流行病)

2同学们知道这种病的名字叫什么吗?(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可不像我们平时的小感冒,它比较严重。(展示各省市每日数据)所以我们更要谨慎对待。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浑身无力、深呼吸时感到疼痛等等,出现以上症状我们就要及时去医院。

3病毒是我们看不见的,这种“隐性”的东西是通过飞沫传播,所以我们一定要——(戴口罩)

二、戴口罩

1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是怎么佩戴口罩的,请同学们看一看他的做法对不对。(自由发言、点评)

2强调不能接触口罩接触口鼻的内层,双手覆盖住外层捂住口鼻,挂到耳朵上。捏紧鼻子处的金属条,防止飞沫进入。

3教师展示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

4小组之间比一比,选代表上讲台展示

三、勤洗手

1同学们,快要吃午饭了,我们在吃饭前先要做什么事呀?(洗手)

2为什么要洗手呢?(自由交流)

3观看视频《为什么要洗手》

4小结:我们每天都要用手要接触很多很多的东西,虽然肉眼看不到,但我们的手沾满了细菌。比如说你触摸了污染物,然后又用你的手触摸鼻子、嘴巴、眼睛等粘膜,那病毒就进入你的身体了!同时,人们还容易通过手接触传播疾病。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做到勤洗手。特别养成吃东西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5所以我们总结一下,遇到哪些情况需要洗手呢?(学生交流)小结:①外出回家②饭前便后③咳嗽或打喷嚏后④触摸口、鼻、眼睛之前⑤触摸动物之后

6是不是随便洗洗就可以了呢?(要用肥皂/洗手液+流动的清水,搓手时间不得少于20秒)。

7洗手方式正确才能有效杀灭细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正确洗手吧!

第一步:掌心搓掌心

第二步:手指交错,掌心搓掌心

第三步:手指交错,掌心擦手背,两手互换

第四步:两手互握,互擦指关节

第五步:指尖摩擦掌心,两手互换

第六步:握住拇指转动,两手互换

8观看视频,学习正确的洗手方式。

9请几个小朋友上台示范洗手,并询问孩子洗手后有什么变化。

10共同朗读《洗手歌》

手心相对搓一搓,手心手背搓一搓;

小小手指相交叉,重复一遍不嫌多;

小小指尖在手心,左边转完右边转;

每根指头别放过,小小手腕转一圈。

四、总结

出现身体不适,就要呆在家中,不要外出,这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预防,回家也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家里通风换气、多吃水果蔬菜,每天锻炼身体。做到以上几点,你就能练成“金刚不坏之身”这样病毒就不会找上门来!

篇8: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捕食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各种系统的挂图,生态平衡破坏后对环境影响的`录像。

参考课时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分小组调查校园中的生物。尽自己所能认识校园中的生物并记录它们的生存环境和主要特点。调查时应注意,观察对象不仅为地面上生长或栖息的生物,还包括地下生活的各种生物以及依附其它生物而生存的各种生物。调查结果整理后供上课时讨论。

2.复习上一节课教学内容:

以教材P.150图V-14为例提问,图中老鼠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3.引入新课,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教材的要求,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

(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小结: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各种生物。各种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约的。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将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根据地域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

4.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1)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在校园观察时看到的生物。教师可以将学生看到的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写在黑板上。如:

(2)校园中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以校园为一定的地域,在校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

各类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

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叫做分解者。

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蚯蚓这种动物,蚯蚓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

(4)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什么因素?

(5)分析教材P.152图v-l5“湖泊生态系统”、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组成。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可以用P.153图V-16表示。

小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该包括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

生物部分: 生产者(如绿色植物)

消费者(各种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5.“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学生将P.151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如:

植物→昆虫→食虫鸟→鹰

植物→吃草籽的鸟→鹰

植物→兔→鹰

小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如P.153图V-l7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根据我们知道的人类的生物学特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6.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读书P.154~155,讨论: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这种平衡关系会不会被破坏?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提问: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7.本课小结: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各种非生物因素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这一规律,树立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

小资料

1.食物链的几种类型:

(1)捕食链:捕食链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食物链形式。它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捕禽与被捕食的关系形成的。如植物→昆虫→蛙→蛇。

(2)寄生链:寄生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些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之间存在的营养关系。哺乳动物为营寄生生活的昆虫寄生,寄生的昆虫又可能成为原生动物的寄主。如鹿→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3)腐生链:腐生链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部分。腐生链指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在不同生物尸体的分解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如动植物尸体为土壤中蚯蚓分解,蚯蚓死后可被营腐生生活的真菌或细菌分解。

2.澳大利亚的“三害”:

澳大利亚的三害是指野兔、蛙和仙人掌。这三种生物如何成为澳大利亚的“害”?

先谈谈野兔。在二百多年前,澳洲大陆没有什么家畜和家禽,也没有兔子。兔子和其它家畜一样是从国外引进的。1859年,墨尔本动物园引进了24只欧洲家兔供人欣赏。1863年,动物园遭到火灾,关兔子的木笼被烧,幸存的兔子逃窜于旷野,在澳洲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迅速繁殖,最后变为野兔。五六十年后,野兔破坏庄稼,危害牧场,成为澳大利亚的一害。

澳大利亚种有大量甘蔗。为消灭危害甘蔗的一种甲虫,澳大利亚从国外引进了一种体重可达三四斤重的蛙。未曾想到,这种人类的朋友在澳大利亚这片土地上却成为人类的敌人。这种“新移民”很快帮助农民消灭了甘蔗田里的甲虫。但是,消灭了害虫后,这种蛙就大吃起益虫。除了益虫,它们还吃纸团、硬纸板、烟头等等。它们还能从肛门喷出一种毒汁,这种毒汁不仅伤害人,还会使猫、狗、小牛、小羊毙命。

仙人掌,一种观赏植物,在非洲它是大自然的宠儿,它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的生长。当它们被引进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时,它们到处蔓延,侵占土地,以至一些肥沃的土地被它们侵占不能种植牧草和庄稼,被农民称为“恶魔”。

所以,人类处在生态系统中,要特别注意维持生态平衡。任意的破坏,盲目的“引进”,管理的失当,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篇9: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捕食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各种系统的挂图,生态平衡破坏后对环境影响的录像。

参考课时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分小组调查校园中的生物。尽自己所能认识校园中的生物并记录它们的生存环境和主要特点。调查时应注意,观察对象不仅为地面上生长或栖息的生物,还包括地下生活的各种生物以及依附其它生物而生存的各种生物。调查结果整理后供上课时讨论。

2.复习上一节课教学内容:

以教材P.150图V-14为例提问,图中老鼠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3.引入新课,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教材的要求,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

(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小结: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各种生物。各种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约的。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将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根据地域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

4.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1)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在校园观察时看到的生物。教师可以将学生看到的'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写在黑板上。如:

(2)校园中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以校园为一定的地域,在校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

各类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

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叫做分解者。

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蚯蚓这种动物,蚯蚓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

(4)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什么因素?

(5)分析教材P.152图v-l5“湖泊生态系统”、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组成。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可以用P.153图V-16表示。

小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该包括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

生物部分: 生产者(如绿色植物)

消费者(各种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5.“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学生将P.151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如:

植物→昆虫→食虫鸟→鹰

植物→吃草籽的鸟→鹰

植物→兔→鹰

小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如P.153图V-l7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根据我们知道的人类的生物学特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6.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读书P.154~155,讨论: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这种平衡关系会不会被破坏?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提问: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7.本课小结: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各种非生物因素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这一规律,树立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

小资料

1.食物链的几种类型:

(1)捕食链:捕食链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食物链形式。它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捕禽与被捕食的关系形成的。如植物→昆虫→蛙→蛇。

(2)寄生链:寄生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些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之间存在的营养关系。哺乳动物为营寄生生活的昆虫寄生,寄生的昆虫又可能成为原生动物的寄主。如鹿→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3)腐生链:腐生链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部分。腐生链指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在不同生物尸体的分解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如动植物尸体为土壤中蚯蚓分解,蚯蚓死后可被营腐生生活的真菌或细菌分解。

2.澳大利亚的“三害”:

澳大利亚的三害是指野兔、蛙和仙人掌。这三种生物如何成为澳大利亚的“害”?

先谈谈野兔。在二百多年前,澳洲大陆没有什么家畜和家禽,也没有兔子。兔子和其它家畜一样是从国外引进的。1859年,墨尔本动物园引进了24只欧洲家兔供人欣赏。1863年,动物园遭到火灾,关兔子的木笼被烧,幸存的兔子逃窜于旷野,在澳洲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迅速繁殖,最后变为野兔。五六十年后,野兔破坏庄稼,危害牧场,成为澳大利亚的一害。

澳大利亚种有大量甘蔗。为消灭危害甘蔗的一种甲虫,澳大利亚从国外引进了一种体重可达三四斤重的蛙。未曾想到,这种人类的朋友在澳大利亚这片土地上却成为人类的敌人。这种“新移民”很快帮助农民消灭了甘蔗田里的甲虫。但是,消灭了害虫后,这种蛙就大吃起益虫。除了益虫,它们还吃纸团、硬纸板、烟头等等。它们还能从肛门喷出一种毒汁,这种毒汁不仅伤害人,还会使猫、狗、小牛、小羊毙命。

仙人掌

篇10: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病毒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提出几个名词:埃博拉(Ebola virus)、非典(SARS)、禽流感(H7N9)、艾滋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学生对于这些疾病都特别熟悉,他们也会说出这些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且都是特别危险的疾病。教师可以进一步请同学思考,其实好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肝炎、手足口、感冒等,而且植物也可以感染病毒,可是病毒到底什么样?它为什么能引起动植物患病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病毒,了解病毒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与生活实例相联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病毒的分类

同学们你们知道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怎么传播到人身上的吗?同学们根据新闻上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 资料1:人类通过密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等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人们因接触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等受到感染。因此,预防的重要方式是要减少接触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包括捡拾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或处理其生肉。

资料2: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特别是在云贵高原及两广(广东、广西)地区,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常被捕捉食用,因此医学界许多人士认为人类通过食用果子狸而感染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简称SARS或“非典”)。因为有证据表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与果子狸关系密切,支持者有钟南山等,这种观点致使果子狸在中国部分地区遭到大规模的宰杀,但是也有人认为其证据不足以证明这一点。

资料3:禽流感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另外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许多家禽如火鸡、鸡、鸽子、珍珠鸡、鹌鹑、鹦鹉等陆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也易感染,并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大量死亡。

资料4:从佛罗里达长尾猴分离到的艾滋病病毒接种到恒河猴时,经过一段临床潜伏期后,产生类似艾滋病的临床症状。人们还发现在野生的非洲绿猴体内分离到的病毒相互间的遗传变异非常大,并且这一变异和不同种属猴的进化关系相一致,提示了猴艾滋病病毒已在猴体内共同进化了相当长的时间。所有这些研究都提示人类的艾滋病毒可能是通过不同种属间交叉传播的形式从猴类传播到人。大约有30%的野生佛罗里达长尾猴感染有艾滋病病毒。大比例的野生猴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直接地证明了佛罗里达长尾猴为艾滋病病毒的自然宿主。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知道了,人类所患有的这些疾病实际上是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过来的,并且动物之间也可以传播,病毒可以寄生生活在被传播者的细胞中,比如埃博拉病毒就可以生活在人体的很多细胞中。而这里所有的只提到了动物并没有提到植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特定的病毒能寄生的细胞是不同的。跟据它们寄生的细胞的种类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还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同学分析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怎么传播到人身上的,进而理解不同种类的病毒寄生在特定种类的细胞里,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病毒的种类。在资料中,同学们关注到人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任意宰杀动物,不仅危害环境更危害自身,引导同学们关爱生命。

(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到底病毒长成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在上面的学习,能认识到病毒可以寄生在动物、植物细胞和细菌中,它的个头一定特别小。教师通过资料,讲解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是如何研究烟草花叶病,让同学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进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显微镜问世,科学家才看到了病毒的真面目。教师展示多种病毒的模式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多种病毒图片后归纳出病毒的共有结构为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构如何能寄生到细胞中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师播放“病毒的生活”的视频,请观看视频后总结病毒生活和繁殖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抽象的,但是通过视频的影像直观展现,同学们很容易归纳和理解病毒的生活和繁殖过程。

【设计意图】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是学生不知道的,也无法通过探究获得,因此教师借助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在提到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问题时,同学们首先想到病毒会引起包括人在内的很多动植物患病。然而病毒是不是就只有有害的一面呢?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例如在基因工程方面对病毒的应用,人类研究病毒的结构和特点生产疫苗预防疾病等。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人类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取得的可喜成绩,认识到应辩证地审视问题。

【设计意图】资料分析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资料涵盖病毒的利害两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辨析地审视问题。

六、板书设计

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

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

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

(二)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

(三)病毒的繁殖

侵入到细胞内──依靠自己的遗传物质,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篇11: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让我骄傲和欣慰,具体如下:(1)剧本的编写大部分由小编剧们完成,而且不同的班级剧情还差不少,小演员们或可爱或搞笑或认真的排练真让人感叹又感动,也见识了他们的创造力。(2)布置的两个收集资料的任务其实网上不太好找,课堂上同学们能说出那么多而且言简意赅,课前一定是下了不少功夫,相信经过这次磨练他们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应该提升了不少。(3)课后小演员们急着向我要表演时的录像,有的同学还问什么时候还能演,看来这次的表演经历将成为他们青春岁月中美好的一页被珍藏、被纪念。

作为整堂课的设计者和主导者,我独立完成了这节课的设计、课件的制作、情景剧的排演并得到前辈老师们的肯定,增强了自信。此外,这次排演节目是一次很好的师生互动,不仅增加彼此的感情,还深入了解了当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喜好,对今后的教学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篇12: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的物理通性有哪些?

(1)金属在常温下的状态

除汞是液体外,其他在常温下是固体。

(2)金属的颜色、光泽

绝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少数金属是特殊颜色如铜是紫红色,金是金黄色。

(3)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4)延展性

延性:拉成细丝的性质。展性:压成薄片的性质。

2.化学通性有哪些?

(1)化合态金属元素只有正化合价

(2)金属单质易失电子,表现还原性

(3)易与氧气反应,得到氧化物

(4)活动性排在氢前的金属元素与酸反应得到盐和氢气

(5)与盐反应,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单质

3.金属钠的性质有哪些?

(1)物理性质有哪些?

钠银白色、质软、熔点低、密度比水的小但比煤油的大。

(2)化学性质有哪些?

①很活泼,常温下:4Na + O2=2Na2O (新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容易变暗)

②加热条件下:2Na+O2 Na2O2

(先熔化成小球,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

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Na―→Na2O―→NaOH―→Na2CO3·10H2O(结晶)―→Na2CO3(风化),最终得到是一种白色粉末。一小块钠置露在空气中的现象:银白色的钠很快变暗(生成Na2O),跟着变成白色固体(NaOH),然后在固体表面出现小液滴(NaOH易潮解),最终变成白色粉未(最终产物是Na2CO3)。

③钠与水的反应与H2O反应

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注意配平)

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哧哧的声音,最后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浮——钠密度比水小;游——生成氢气;响——反应剧烈;熔——钠熔点低;红——生成的NaOH遇酚酞变红”。

知识拓展:

a: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置换出铜单质?

不能,2Na + 2H2O = 2NaOH + H2↑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实验现象: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有蓝色沉淀生成,有气泡放出

K、Ca、Na三种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碱再和盐溶液反应

b:将钠放入盐酸中,钠将先和H2O反应,还是先和HCl反应?

2Na + 2HCl = 2NaCl + H2↑

钠与酸反应时,如酸过量则钠只与酸反应,如酸不足量则钠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

一般规律:

钠与酸溶液反应时,钠直接与溶液中的酸反应,但当钠与其它溶液反应时,一般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再看生成的氢氧化钠是否与原溶液中的溶质反应!

(3)钠的保存方法是什么?

①钠必须保存在隔绝空气环境中,实验室将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

②钠着火的处理?用干燥的砂土扑灭

3、钠的存在:以化合态存在。

4、钠的保存: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

5、工业制钠:电解熔融的NaCl:2NaCl(熔融) 2Na + Cl2↑

6、钠的用途:① 在熔融的条件下钠可以制取一些金属,如钛、锆、铌、钽等;

② 钠钾合金是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

③ 钠蒸气可作高压钠灯,发出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4.铝的性质

1、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较软,但比镁要硬,熔点比镁高。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

2、化学性质:铝是较活泼的金属。

① 通常与氧气易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起保护作用。4Al + 3O2 == 2Al2O3。

(Fe形成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Mg和Al形成的氧化膜致密,能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

加热铝箔的现象和解释是什么?

现象:铝箔熔化,表面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现象解释:(因为铝表面有一层氧化膜保护了铝。即使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也会很快生成新的氧化膜。铝与空气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层金属继续与氧气发生反应。)

同时也容易与Cl2、S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② 铝的两性体现在哪里?

①铝与稀盐酸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2Al + 6HCl == 2AlCl3 + 3H2↑

离子方程式为:2Al + 6H+ == 2Al3+ + 3H2↑

(与酸反应:强氧化性酸,如浓硫酸和浓硝酸在常温下,使铝发生钝化现象;加热时,能反应,但无氢气放出;非强氧化性酸反应时放出氢气。( 2Al+6H+=2Al3++3H2↑ ))

③②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离子方程式为: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反应可以看成两步进行:

第一步:2Al + 6H2O == 2Al(OH)3↓ + 3H2↑

第二步: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所以在这个反应中Al做还原剂,H2O水做氧化剂。

铝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是两性金属。

与强碱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 2Al+2OH-+2H2O=2AlO2-+3H2↑)

铝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是两性金属。

④ 与某些盐溶液反应:如能置换出CuSO4、AgNO3等溶液中的金属。

⑤ 铝热反应:(了解就行)

铝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V、Cr、Mn、Fe的氧化物)叫做铝热反应

2Al + Fe2O3 Al2O3 + 2Fe。Al 和 Fe2O3的混合物叫做铝热剂。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

5.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规律和步骤是什么?

(1)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横(量)相当,竖(单位)相同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基本步骤 :

①根据题意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③对应计量系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要求的量用n(B)或设未知数x、y等代表)

④根据计量关系进行计算。

6. 金属镁的性质有哪些?

①镁与稀盐酸的反应

②镁与盐溶液的反应

③镁与氧气的反应

④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5. 镁与氮气的反应

7.铁 Fe

1、单质铁的物理性质:铁片是银白色的,铁粉呈黑色,纯铁不易生锈,但生铁(含碳杂质的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原因:形成了铁碳原电池。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2、单质铁的化学性质:

①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3Fe+2O2 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2Fe + 3Cl2 2FeCl3, Fe + S FeS。

② 与非氧化性酸反应:Fe+2HCl=FeCl2+H2↑ ( Fe+2H+=Fe2++H2↑ )

常温下铝、铁遇浓硫酸或浓硝酸钝化。加热能反应但无氢气放出。

③ 与盐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 Fe+Cu2+=Fe2++Cu );

④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的现象和方程式是什么?

反应现象:加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

实验装置:

反应方程式::3Fe + 4H2O(g) Fe3O4 + 4H2↑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钠的重要化合物有哪些?

(1)Na2O 和Na2O2 有哪些性质?

①氧化钠是白色固体,过氧化钠是淡黄色固体。

②碱性氧化物有哪些性质?

1、Na2O

白色固体,是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Na2O + H2O == 2NaOH,

Na2O + CO2 == Na2CO3,

Na2O + 2HCl == 2NaCl + H2O .

另外:加热时,2Na2O + O2 == 2Na2O2

碱性氧化物+水→碱 Na2O + H2O = 2NaOH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Na2O + CO2 = Na2CO3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Na2O + 2HCl = 2NaCl + H2O

Na2O属于典型的碱性氧化物。

③2、Na2O2:淡黄色固体是复杂氧化物,易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

Na2O2与H2O的反应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离子反应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 + 4OH- + O2↑

实质:Na2O2 + 2H2O = 2NaOH + H2O2 2H2O2 = 2H2O + O2↑

实验现象:产生气泡,试管壁发烫,溶液(滴加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④Na2O2与CO2的反应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中,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这两个反应是典型的歧化反应。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因此Na2O2常做生氧剂,供氧剂,同时,Na2O2还具有强氧化性,有漂白作用。如实验:Na2O2和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变红后又褪色。

⑤Na2O2的用途

可做漂白剂 (强氧化性漂白),呼吸面具或潜艇中的供氧剂。

⑥)Na2O和Na2O2性质比较 (2)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有哪些?

①碳酸钠俗名纯碱,也叫苏打,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为白色细小晶体。碳酸钠晶体的化学式是Na2CO3·10H2O,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失去结晶水变成碳酸钠粉末。

②与酸反应(HCl)

a、Na2CO3 + 2HCl ==2NaCl + CO2 ↑ + H2O

CO32- + 2H+ == CO2 ↑ + H2O

b、NaHCO3 + HCl ==NaCl + CO2↑ + H2O

HCO3- + H+ == CO2 ↑ + H2O

结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易与酸反应,但是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比碳酸钠更剧烈。

碳酸钠与酸反应之所以缓慢是因为:

Na2CO3 + HCl =NaCl + NaHCO3(无气泡产生)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有气泡)

③与盐反应(BaCl2和CaCl2)

Na2CO3与可溶性的钙盐、钡盐反应生成沉淀

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 CO32- + Ca2+ = CaCO3↓

Na2CO3 + BaCl2 = BaCO3↓ + 2NaCl CO32- + Ba2+ = BaCO3↓

NaHCO3可与NaHSO4反应

NaHCO3 + NaHSO4 = Na2SO4 + H2O + CO2 ↑

HCO3- + H+ = H2O + CO2 ↑

应用:利用能否与可溶性的钙盐、钡盐反应生成沉淀来来鉴别Na2CO3与NaHCO3

④与碱反应(Ca(OH)2和Ba(OH)2 )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CO32- + Ca2+ = CaCO3↓

Na2CO3 + Ba(OH)2 = BaCO3↓ + 2NaOH CO32- + Ba2+ = BaCO3↓

NaHCO3与 Ca(OH)2(或Ba(OH)2 )反应遵循“以少定多”的原则

当NaHCO3少量时,NaHCO3+ Ca(OH)2= CaCO3↓ + NaOH + H2O

HCO3- + Ca2+ + OH- = CaCO3↓ + H2O

当Ca(OH)2少量时,2NaHCO3 + Ca(OH)2= CaCO3↓ + Na2CO3 + 2H2O

2HCO3- + Ca2+ + 2OH- = CaCO3↓ + 2H2O + CO32-

Na2CO3易与Ba2+、Ca2+的碱反应生成碳酸盐沉淀和NaOH

NaHCO3能与所有可溶碱反应生成碳酸正盐和水

例如: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HCO3- + OH- = CO32- + H2O

⑤热稳定性

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结论:加热时,碳酸钠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则分解。即:碳酸钠比碳酸氢钠更稳定。

所以利用它们对热的稳定性来鉴别它们。

⑥a2CO3与NaHCO3的相互转化:

a、CO2+H2O

Na2CO3 = NaHCO3

b、固体加热c、氢氧化钠溶液

a、Na2CO3 + H2O + CO2 == 2NaHCO3 CO32- + H2O + CO2 = 2HCO3-

b、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c、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HCO3- + OH- = CO32- + H2O

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比较 ⑧如何区别Na2CO3和NaHCO3?

a、加热

加热固体,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NaHCO3

b、滴入CaCl2或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c、逐滴滴入稀盐酸

反应较剧烈的是NaHCO3

d. PH值法

e. 指示剂法

f. 溶解法

注意几个实验的问题:

1、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足量的CO2有晶体NaHCO3析出。

2、Na2CO3溶液与稀HCl的反应①: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稀HCl,先无气体,后有气体,如果n(HCl)小于n(Na2CO3)时反应无气体放出。发生的反应:先Na2CO3 + HCl == NaCl + NaHCO3,

后NaHCO3 + HCl == NaCl + H2O +CO2 ↑

② 向稀HCl中滴加Na2CO3溶液,立刻有气体,反应是: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3、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鉴别:取两种试液少量,分别滴加CaCl2或BaCl2溶液,有白色沉

淀的原取溶液为Na2CO3,另一无明显现象的原取溶液为NaHCO3

4、侯氏制碱法(了解就行)

反应式:NaCl + NH3 + CO2 + H2O == NaHCO3 + NH4Cl.

注意:在生产中应先在饱和的NaCl溶液中先通入NH3,后通入CO2,NaHCO3晶体析出过滤,在滤液中加入NaCl细末和通NH3析出NH4Cl晶体为副产品。NH4Cl晶体析出后的母液进行循环试用,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四)氢氧化钠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易潮解,有强腐蚀性,具有碱的通性。

2.焰色反应的概念和实验步骤是什么?

(1)概念:

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焰色反应。

(2)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反映的是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发射一定波长的光而产生各种颜色。

(3)钠的焰色是黄色,钾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焰色是紫色。

(4)实验步骤

①将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用稀盐酸洗涤后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火焰颜色与原来相同;

②用铂丝蘸取待测碳酸钠溶液放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③用盐酸洗净铂丝,在外焰上灼烧至火焰无色后,再蘸取碳酸钾溶液在外焰上灼烧,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

(5)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烟花,就是碱金属、以及锶、钡等金属化合物所呈现的各种艳丽的色彩。

3.铝的重要化合物有哪些?

(1)氧化铝(Al2O3)有哪些性质?

①物理性质:Al2O3是一种白色难熔的固体(熔点高(2054℃),沸点2980℃),可作耐火材料,不溶于水。

②我们常见到的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原因是在宝石中含有一些金属氧化物的表现。如红宝石因含有少量的铬元素而显红色,蓝宝石因含有少量的铁和钛元素而显蓝色。氧化铝(天然产物称作刚玉),刚玉氧化铝的天然晶体,硬度大小仅次于金刚石、金刚砂(SiC),工业生产中的矿石刚玉主要成分是α-氧化铝,硬度仅次于金刚石

③化学性质——两性氧化物

Al2O3是两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Al2O3 + 6H+ = 2Al3+ + 3H2O

与氢氧化钠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Al2O3 + 2OH?= 2AlO2- + H2O

既能和强酸又能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但不与弱碱氨水(NH3·H2O)反应。

Al2O3是工业冶炼铝的原料,由于氧化铝的熔点高,电解时,难熔化,因此铝的冶炼直到1886年美国科学家霍尔发现在氧化铝中加入冰晶石(Na3AlF6 ),使氧化铝的熔点降至1000度左右,铝的冶炼才快速发展起来,铝及其合金才被广泛的应用。2Al2O3 4Al + 3O2↑

(2)氢氧化铝(Al(OH)3 ) ——两性氢氧化物的性质有哪些?

①物理性质:氢氧化铝是几乎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在水溶液中新生成的氢氧化铝呈胶状,能凝聚水中悬浮物,又有吸附色素的性能。

②用途:氢氧化铝胶体可用作净水剂、色素吸附剂等。胃舒平又名复方氢氧化铝,

能治疗胃酸过多。

③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氨水(NH3·H2O)与铝盐反应

现象:生成白色胶状沉淀

Al2(SO4)3 + 6NH3·H2O=2Al(OH)3↓ + 3(NH4)2SO4

Al3+ + 3NH3·H2O = Al(OH)3↓ + 3NH4+

④AlCl3与NaOH的反应

AlCl3 + 3NaOH = Al(OH)3↓ + 3NaCl Al3+ + 3OH- = Al(OH)3↓

AlCl3 + 4NaOH = NaAlO2 + 3NaCl + 2H2O Al3+ + 4OH = AlO2- + 2H2O

⑤Al(OH)3的化学性质

a、不稳定性:加热易分解

2Al(OH)3 Al2O3 + 3H2O

b、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Al(OH)3 + 3H+ = Al3+ + 3H2O

c、与氢氧化钠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既能和强酸又能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但不与弱碱氨水(NH3·H2O)反应。是两性氢氧化物。

(3)NaAlO2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①NaAlO2与盐酸的反应

盐酸少量时:NaAlO2 + HCl + H2O = Al(OH)3↓ + NaCl

AlO2- + H+ + H2O = Al(OH)3↓

盐酸过量时:NaAlO2 + 4HCl = AlCl3 + NaCl + 2H2O

AlO2- + 4H+ = Al3+ + 2H2O

②NaAlO2与CO2的反应

CO2少量时:2NaAlO2 + CO2 + 3H2O = 2Al(OH)3↓ + Na2CO3

2AlO2- + CO2 + 3H2O = 2Al(OH)3↓ + CO32-

CO2过量时:NaAlO2 + CO2 + 2H2O = Al(OH)3↓ + NaHCO3

AlO2- + CO2 + 2H2O = Al(OH)3↓ + HCO3-

(4)硫酸铝钾{ KAl(SO4)2 }是如何净水的?

KAl(SO4)2·12H2O俗名明矾或白矾,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是一种复盐,常用作净水剂。电离方程式:KAl(SO4)2 == K+ + Al3+ + 2SO42-

铝离子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使之沉降已达净水目的。

净水原理:Al3+ + 3H2O == Al(OH)3 (胶体)+ 3H+ 。

四)铝的冶炼(了解就行)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自然界中主要是以氧化铝的形式存在。工业生产的流程:铝土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铝)→用氢氧化钠溶解过滤→向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酸化,过滤→氢氧化铝→氧化铝→铝。

主要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

2Al(OH)3 2O3 +3 H2O ,2Al2O3 4Al + 3O2↑。

(五)铝的用途:铝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主要用于导线、炊具等,铝的最大用途是制合金,铝合金强度高,密度小,易成型,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迅速风靡建筑业。也是飞机制造业的主要原料。

知识整理:

①(Al(OH)3)的制备:在氯化铝溶液中加足量氨水。AlCl3 + 3NH3·H2O == Al(OH)3↓+ 3NH4Cl

② 实验:A、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现象是先有沉淀,后溶解。

反应式:先Al3+ + 3OH- == Al(OH)3↓, 后Al3+ + 4OH- == AlO2- + 2H2O。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铝溶液,现象是开始无沉淀,后来有沉淀,且不溶解。

反应式:先Al3+ + 4OH- == AlO2- + 2H2O,后Al3+ + 3AlO2- + 6H2O == 4Al(OH)3↓。

③ 实验: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通二氧化碳,有沉淀出现。CO2 + 3H2O + 2NaAlO2 == 2Al(OH)3↓+ Na2CO3。

④ 将氯化铝溶液和偏铝酸钠溶液混和有沉淀出现。 Al3+ + 3AlO2- + 6H2O == 4Al(OH)3↓。

⑤ 实验:A、向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先有沉定,后溶解。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2- + H+ + H2O == Al(OH)3 ,Al(OH)3 + 3H+ == Al3+ + 2H2O 。

B、向稀盐酸中滴加偏铝酸钠溶液,先无沉淀,后有沉淀且不溶解。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2- + 4H+ == Al3+ + 2H2O ,3AlO2- + Al3+ + 6H2O == 4Al(OH)3↓。

铝 三 角 4.铁的重要化合物有哪些?(胶体)

(1)铁的氧化物(FeO、Fe2O3、Fe3O4)的性质有哪些?

①物质性质

FeO是一种黑色粉末,不稳定,在空气里会迅速被氧化为Fe3O4。

Fe2O3是一种红棕色粉末,俗称铁红。用于制红色油漆,涂料。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

Fe3O4是一种复杂的化合物,是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俗称磁性氧化铁,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

FeO、Fe2O3、Fe3O4的比较

②化学性质

a、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b、与酸反应:

FeO + 2HCl = FeCl2 + H2O FeO + 2H+ = Fe2+ + H2O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Fe2O3 + 6H+ = 2Fe3++3H2O

氧化亚铁,氧化铁是碱性氧化物

Fe3O4 + 8HCl = 2FeCl3 + FeCl2 + 4H2O Fe3O4 + 8H+ = 2Fe3+ + Fe2+ + 4H2O

c、FeO不稳定 6FeO + O2 = 2Fe3O4

d、均能被CO还原成Fe

Fe2O3 + 3CO ===高温 2Fe + 3CO2

Fe3O4 + 4CO ===高温 3Fe + 4CO2

(2)铁的氢氧化物(Fe(OH)3和Fe(OH)2)的性质有哪些?

①Fe(OH)3和Fe(OH)2的制备

Fe(OH)3的制备现象:产生红褐色沉淀。

FeCl3 + 3NaOH = Fe(OH)3↓ + 3NaCl

Fe3+ + 3OH- = Fe(OH)3↓(红褐色沉淀)

Fe(OH)2的制备现象: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FeSO4 + 2NaOH = Fe(OH)2↓ + Na2SO4

Fe2+ + 2OH- = Fe(OH)2?(白色沉淀)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②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Fe(OH)2 + 2HCl == FeCl2+ 2H2O;Fe(OH)2 + 2H+ == Fe2+ + 2H2O;

Fe(OH)3 + 3HCl== FeCl3 + 3H2O; Fe(OH)3 + 3H+ == Fe3+ + 3H2O;

2Fe(OH)3 Fe2O3 + 3H2O;

(3)铁盐和亚铁盐是如何让鉴别的?

Fe2+、Fe3+常用的检验方法

① Fe3+的检验:

a.观察颜色:Fe3+的溶液呈棕黄色

b.加碱液:Fe3+ + 3OH- = Fe(OH)3?(红褐色沉淀)

c.加KSCN溶液(显色反应):Fe3+ + 3SCN- = Fe(SCN)3(血红色溶液)

②Fe2+的检验:

a.观察颜色: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b.加碱液:Fe2+ + 2OH- = Fe(OH)2?(白色沉淀)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红褐色沉淀)

(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c.将Fe2+转化为Fe3+检验:

加KSCN溶液 加氯水

Fe2+ → 无现象 → 血红色溶液

③小结:Fe2+和Fe3+的鉴别 ①与铜片反应离子方程式:2Fe3+ + Cu = 2Fe2+ + Cu2+

②与淀粉KI试纸反应离子方程式:2Fe3+ + 2I- = 2Fe2+ + I2

篇13:永远的记忆 (第三章)(一)作文

丁香的

“丁先生!丁先生!丁先生!小蕾!你快去叫林医生过来,就说这里有一位死者的家属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而晕倒了!快!胖胖!快把这位死者推到太平间里去,免得这位死者的家属看到她之后会因为情绪的激动而再次晕倒过去!快!笨笨,快帮我把这位先生扶到病床上去!快呀!”

看着丁香的爸爸愈来愈激动的神情,看着他愈来愈激动的情绪,直至晕倒……在丁香爸爸晕倒周围的人,都被吓得手忙脚乱、手足无措起来。

好在,丁香的爸爸并没有受伤,只是陷入了昏迷。果然,没过多久,丁香的爸爸便清醒了过来。丁爸爸在醒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询问护士自己心爱的亡妻徐莉——莉莉在哪里。

“护士,请问徐莉在哪里?”丁爸爸一看见有护士进来了,便抓紧一切机会询问道。

刚进来的护士听到这虚弱至极的声音后,不免有些

“徐莉,是吗?”

“是,是的!那便是我的妻子,但是她刚刚……死了......”,一阵沉默过后,丁爸爸终于从一时的悲痛中缓过劲儿来,接着说道“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吗?”

“哦,她已经被冷医生推到太平间里去了。你应该知道的,所有已经死了的人都要被推到那家医院的太平间里,所以……”

还没等那护士说完,原本十分虚弱,本应该躺在病床上休息的丁爸爸在听到护士说了哪句话之后,便立刻起身,死命地抓住那护士的手臂,红着眼睛喊道:“太平间在哪里!”

那护士被丁爸爸的这一举动给吓着了:“先……先生…...你......”

“快说!太平间在哪里!”原本就十分虚弱的身体,再加上如此的激动,使丁爸爸的脸色越显苍白,声音越加嘶声竭力,几乎是咆哮的,用来吼得。

“在……在……在医院大……门的右手边往……左拐,一直……走到头,有一个电……梯……到医院负……负……负二楼……”护士被丁爸爸吓得,几乎是用颤音说完这一整段话的。

“钥匙!!!”

“在……在林护……护士……长……长那里……”

“啊!!!!!”

这个护士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丁爸爸拽着手臂,拖着去找林护士长了,

“够了,我不需要听你说这些没有用的废话,总之,我就问你一句话,太平间的钥匙在哪里!”

……

本想着好好安慰一下这位先生这件事情就会平息了(太平间是所有死者所呆的地方,在这家医院中死去的人都将会被送去那里,但是除了送他们进去的医生和需要到那里办事的之外,其他人一律不准进入。)这件事,可没想到,话才刚说到一半就被无情地打断了,而自己却半晌说不出话来。

“快把钥匙交出来!”丁先生无情地打断了这安静的时刻。

“啊……啊……”护士长好不容易才从丁先生的无情中缓过劲来,却不知道应该怎么说。

“我最后再说一遍,把太平间的钥匙拿来,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到时候可别怪我,我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我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这句话使护士长的心慌了。“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那我怎么办,要知道私自给其他人太平间的钥匙可是死罪,要知道,我登上这个护士长的位置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啊。搞不好还会被降职,再严重一点,我这份工作可就不保了,这可怎……”护士长低下头喃喃自语道。

“喂,你在嘀嘀咕咕地说着什么呢!?你最好别逼我出手!”丁先生看见面前这个胆小如鼠的护士长那么久了都不回话,不免有些急了。

“没……没……没什么……么……”护士长的眉头紧锁,缠绕得就像麻花一样。

“哎,算了,遇到这样的病人有什么办法呢,就让他看一眼吧……哎……”

想着,护士长摇了摇头,也便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一边大迈步地往前走,一手伸进白大褂的口袋,显然是在拿钥匙。丁香爸爸见到这个动作,也没有再说什么,再做什么。乖乖地跟着护士长往前走。

站在太平间的门前,护士长的脚步不免顿了顿,随即,便从口袋里拿出一串钥匙来,打开了那沉重而死气沉沉的生锈铁门。

“莉莉,我来了!我来陪你了!啊——快放开我!”原来,早在丁香的爸爸精神失控时,护士长就已经叫了保安,现在他们刚好赶到,并抓住了丁先生。

……

六年级:许佳颖

篇14: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基本要求: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值及变化范围.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难看出,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关键是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因为物体的运动是比较直观的,但千万不要认为“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方向,这是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所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例如,你在运动的汽车上推动箱子时,箱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箱子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当然这里的关键也是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成为一个难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①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摩擦力大小的确定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遵循关系式F=μFN,式中的F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称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式中的μ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及是否发生相对滑动无关,μ没有单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与物体的运动性质无关,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只要出现相对滑动,滑动摩擦力恒为F=μFN.

(2)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部因素决定,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确定其大小.目前可根据初中二力平衡知识求解静摩擦力.当人的水平推力增大到某一值时,物体就要滑动,此时静摩擦力达到值,我们把它叫做静摩擦力(Fm).故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

3.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效果

(1)两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

②两物体间存在弹力;

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因此,若两物体间有弹力产生,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若两个物体间有摩擦力产生必有弹力产生.

(2)静摩擦力中的“静”指的是相对静止,滑动摩擦力中的“滑动”指的也是相对滑动,其中应以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参考系.静摩擦力产生在相对静止(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两物体间,但这两个物体不一定静止,它们可能一起运动,所以,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滑动摩擦力产生在相对滑动的两物体之间,但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静止的.

(3)在两种摩擦力的定义中都出现了“阻碍”一词,所以有些同学就认为,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其实不然,摩擦力的方向只是与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的只是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对于物体的实际运动(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例如:人跑步时地面给人的摩擦力就是动力;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时,摩擦力也是动力.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习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习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平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学习技巧

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篇15: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基本要求: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值及变化范围.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难看出,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关键是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因为物体的运动是比较直观的,但千万不要认为“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方向,这是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所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例如,你在运动的汽车上推动箱子时,箱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箱子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当然这里的关键也是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成为一个难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①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摩擦力大小的确定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遵循关系式F=μFN,式中的F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称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式中的μ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及是否发生相对滑动无关,μ没有单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与物体的运动性质无关,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只要出现相对滑动,滑动摩擦力恒为F=μFN.

(2)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部因素决定,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确定其大小.目前可根据初中二力平衡知识求解静摩擦力.当人的水平推力增大到某一值时,物体就要滑动,此时静摩擦力达到值,我们把它叫做静摩擦力(Fm).故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

3.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效果

(1)两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

②两物体间存在弹力;

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因此,若两物体间有弹力产生,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若两个物体间有摩擦力产生必有弹力产生.

(2)静摩擦力中的“静”指的是相对静止,滑动摩擦力中的“滑动”指的也是相对滑动,其中应以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参考系.静摩擦力产生在相对静止(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两物体间,但这两个物体不一定静止,它们可能一起运动,所以,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滑动摩擦力产生在相对滑动的两物体之间,但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静止的.

(3)在两种摩擦力的定义中都出现了“阻碍”一词,所以有些同学就认为,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其实不然,摩擦力的方向只是与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的只是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对于物体的实际运动(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例如:人跑步时地面给人的摩擦力就是动力;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时,摩擦力也是动力.

压强知识

1. 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

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 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 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 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 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 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14. 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 V物

15. 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电动势的方向知识点

电动势的方向可以通过楞次定律来判定。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指出:感应电流的磁场要阻碍原磁通的变化。对于动生电动势,同学们也可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也就找出了感应电动势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楞次定律的应用更广,其核心在”阻碍”二字上。

(1)E=n_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sinA(切割磁感线运动) E=BLV中的v和L不可以和磁感线平行,但可以不和磁感线垂直,其中sinA为v或L与磁感线的夹角。{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其中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显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对其本质的深入研究所揭示的电、磁场之间的联系,对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电磁感应现象在电工技术、电技术以及电磁测量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篇16: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金属及其化合物合物

一、钠

1.物理性质:银白色、固态、质软(可用小刀切)、密度比水小、熔沸点低、导电导热性好。

2.化学性质

(1)和非金属反应

①常温下和空气中氧气反应:现象:生成白色固体,方程式,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产生黄色火焰,生成黄色固体,方程式

②和卤素单质的反应方程式。

钠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涉及到的方程式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过关)

(2)和水的反应:现象①浮(Na的密度比水小)、熔(Na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且Na的熔点低)、游和响(Na与水反应放出气体,且产生气体的速度很快,反应很剧烈)、红(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说明生成了碱性物质)。

(3)和酸反应:现象比与水反应剧烈。

(4)和盐溶液作用时,一般金属钠首先和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产生气泡,生成蓝色沉淀,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3.钠应置于煤油中保存,其原因是Na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不和煤油反应,可以隔绝氧气。

4.钠的重要用途

(1)利用钠的强还原性可冶炼金属;

(2)钾钠合金可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3)利用钠在高温下发出黄光的特性可作高压钠灯。

二、碱金属

碱金属包括(按核电荷数增大顺序填写元素符号)Li、Na、K、Rb、Cs。它们的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故化学性质和钠相似。一般说来,按上述顺序,金属性越来越强,反应得越来越激烈。需指出的是:单质在空气中点燃,锂只能生成Li2O,钠可形成Na2O、Na2O2,钾可形成K2O、K2O2、KO2,而铷形成的氧化物就更复杂了。

焰色反应是许多金属或者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的时候是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是物理变化。是元素的性质。Na的焰色:黄色

K的焰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紫色

三、氢氧化钠

1.物理性质

氢氧化钠是白色固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溶解时放热,有腐蚀性,溶液呈强碱性,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2.化学性质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具有碱的一切通性。

碱的通性:①遇酸碱指示剂发生显色反应②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③与酸性氧化物(如CO2、SO2等)发生反应④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3.保存:NaOH应密封保存,试剂瓶用橡胶塞,原因NaOH易吸水,与CO2、SiO2反应。

四、钠的氧化物比较

氧化钠过氧化钠

化学式Na2ONa2O2

电子式

氧元素的化合价-2-1

色、态白色固态淡黄色固态

稳定性不稳定不稳定

与水反应方程式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4H2↑

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

氧化性、漂白性--强氧化性质、漂白性

用途--氧化剂、供氧剂、漂白剂、杀菌剂

保存隔绝空气,密封保存隔绝空气,远离易燃物,密封保存

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校

Na2CO3NaHCO3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固体细小的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

热稳定性受热不分解2NaHCO3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与二氧化碳反应

--

用途制玻璃、造纸、制肥皂、洗涤剂发酵粉、医药、灭火器

铝和铝的化合物

一、单质铝

1.化学性质

铝及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涉及到的方程式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过关)

(1)和氧气反应。铝极易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保护里边的金属不易和氧气反应而被腐蚀。铝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热铝箔实验时,融化的铝并不滴落,原因是Al2O3薄膜将熔化的Al承接住了,这个实验也说明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

铝也能和其他非金属反应,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①铝在氯气中燃烧;②铝粉和硫粉混合加热。

(2)和酸反应。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和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Cl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

②H2SO4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

(3)和NaOH溶液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

等质量的铝粉分别和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相等,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和足量的铝粉反应,产生的氢气NaOH的多。

(4)铝和盐溶液的反应。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和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铝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

(5)铝热剂的反应。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①铝粉和四氧化三铁粉末混合加热;

②铝粉和三氧化二铬粉末混合加热。

3.用途:写出下列关于铝的用途是利用了铝的什么性质:

铝制导线、电线:良好的导电性;包装铝箔:良好的延展性;

铝合金用于制门窗:美观、硬度大;铝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

二、铝的化合物

氧化铝既可和酸反应还可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它是两性氧化物。

实验室制取Al(OH)3的方法:

。用氨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主要原因是Al(OH)3能与NaOH反应生成对应的盐。氢氧化铝是两性的氢氧化物。加热时,Al(OH)3易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三、复盐: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形成的盐叫复盐,如KAl(SO4)2。明矾是一种重要的复盐。它是离子晶体,溶于水生成Al(OH)3胶体,它可以吸附水里面的杂质,使水澄清,所以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铁和铁的化合物

一、单质铁

1化学性质:

(1)铁和非金属反应。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

②在氯气中燃烧;

③铁粉和硫粉混合加热。

(2)铁和酸反应。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铁和HCl: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②铁和H2SO4: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3)铁和水反应:

铁不和冷、热水反应,但在高温下能和水蒸气反应,下图是铁粉和水蒸气反应的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试在装置的空白处填上对应的试剂或用品名称。

②写出此图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二、铁的氧化物(参照白皮书)

三、铁的氢氧化物Fe(OH)2和Fe(OH)3(参照白皮书)

四、Fe2+和Fe3+的性质

1.Fe3+的检验:

滴入KSCN溶液

FeCl3溶液现象:溶液变成血红色;离子方程式:

FeCl2溶液无现象

2.Fe3+的氧化性。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FeCl3溶液和铁粉反应:,

FeCl3溶液和铜片反应:,

3.Fe2+的还原性。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FeCl2溶液中加入氯水:,

常见物质的构型

AB2型的化合物(化合价一般为+2、-1或+4、-2):CO2、NO2、SO2、SiO2、CS2、ClO2、CaC2、MgX2、CaX2、BeCl2、BaX2、KO2等

A2B2型的化合物:H2O2、Na2O2、C2H2等

A2B型的化合物:H2O、H2S、Na2O、Na2S、Li2O等

AB型的化合物:CO、NO、HX、NaX、MgO、CaO、MgS、CaS、SiC等

能形成A2B和A2B2型化合物的元素:H、Na与O,其中属于共价化合物(液体)的是H和O[H2O和H2O2];属于离子化合物(固体)的是Na和O[Na2O和Na2O2]。

化学物质分类方法

1.单一分类法

对对象使用一种标准的分类法(如氧化物按组成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2.交叉分类法

对对象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如将H2SO4按是否有氧元素、酸的强弱、酸的元数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H2SO4分别属于含氧酸、强酸和二元酸)

3.树状分类法

根据被分对象的整体与分支的类型之间的关系,以陈列式的形状(树)来定义。

篇17:识字一教学设计

关于识字一教学设计

识字一(3)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认识偏旁“辶”,掌握带有偏旁“辶”字的书写顺序以及“耳”的笔顺。

3.通过阅读浅显易懂的识字儿歌,使学生快速识记本课生字,并学会运用这种有趣的方法识字。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认识走之旁,掌握带有走之旁字的书写顺序。

教学准备

图片、识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儿歌吧!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组有趣的识字儿歌,快来读一读吧!

二、认读儿歌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儿歌。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三、识记生字

1.这两组儿歌中藏着9个生字宝宝,谁能快速地找到它们?找到后圈上它,再多读几遍。

2.看看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你真棒!能从生字结构中发现秘密。老师真高兴,因为老师发现同学们个个会读书,都是善于观察和发现的好孩子。

3.好,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这些生字?

4.淘气的生字宝宝把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5.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四、指导书写

1.小组合作把生字按结构归类,说一说不同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1)灾、实:上下宽窄相同。

(2)客:上窄下宽。

2.交流汇报。

怎样写好这些字?找同学到前面写一写,其他同学评一评。认识新偏旁“辶”,并学会书写最后一笔平捺,带有“辶”旁的字书写顺序是先里后外。板书“耳”字的笔顺,比较4个横的长短。

3.学生练习写字,每字写3~5个。

五、拓展识字

1.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字,有什么收获呢?(指名说说)

2.像这样的识字儿歌你能试着编一编吗?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平小学张立华)

《病毒》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二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搭一搭一教学设计

《语文百花园一》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词语盘点一》教学设计

《搭一搭》的教学设计

《口算除法一》教学设计

《复习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识字一农家四季歌》教学设计

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一(精选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一,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