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冰花》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随机跳水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冰花》教学设计(共含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随机跳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冰花》教学设计

篇1: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冰花》教学设计

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冰花》教学设计

详细介绍:设计理念:

1.主体性教学理论。从教学角度来看,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但学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个体。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激励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不断的创造新的自我。2.活动内化理论。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形成,总是在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内化和建构的。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必须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运用、规范、提高,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3.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习惯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1.经过课前谈话,已经基本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板书“花”,引导学生转换话题,继续谈话,聊聊见过的各种花的形状,及自己最喜欢的花。2.补充板书“冰”字,继续谈话:见过冰花吗?哪儿见过?让学生谈谈对冰花的认识。3.引入课文: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也发现了冰花,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发现的吗?[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创设了学生喜爱的谈话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及时地从学生的谈话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不露痕迹地转换话题。这样的设计由于遵循了“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学生乐意参与,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初读课文,激发学生识字、读文的兴趣1.听录音,边听边标好小节。2.激发兴趣,指导读文:你能像录音机里的阿姨那样读吗?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告诉学生读文的方法(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把拼音多读几遍)3.交流:(1)哪些字你是通过拼拼音学会读的?(2)生字会读吗?组词。(3)检查读文情况。指导学生读准确。[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注意了识字方法的渗透,并注意了反馈评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拼音识字的妙处,乐于用拼音识字。同时在教学生字的时候,不仅关注它的读音,而且更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力求识用结合。

三、朗读想象,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1.学习第一小节

(1)刚才有好些同学愿意读第一节的,你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第一节吗?(2)交流,理解“一朵朵、晶亮”,并指导读好第一小节。2.学习第二小节(1)最喜欢第二节的同学站起来,齐读第二小节,指导读好“惊奇地喊”的语气。(2)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3)当学生说出喜欢冰花的形状或样子时,让学生找找有哪些形状并板书:宽大的叶子柔嫩的小草丰满的牡丹(4)看着这些冰花,你们想说些什么?指导读好“啊,真漂亮!”并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好。[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上面的设计,正是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由学生自己喜欢的原因出发,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荚的熏陶。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做做说说,发展学生语言。(1)你觉得冰花可能还会像什么?你们想做一做吗?让学生拿出纸、剪刀剪自己想到的形状,剪好后贴在窗玻璃上。(2)交流各自做的形状,教师小结。(3)运用语言,内化语言。用“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像,像,像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说说这些漂亮的冰花。可自己说,也可几个人一起说。(4)指名说,及时评价。[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

四、反馈评价,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1.让学生回去每天早上起来都观察一下自家窗户,哪天看到了冰花就告诉老师,看看有你想到的那种吗?还看到了哪些?及时记录下来。2.让学生评价自己今天的表现。[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应体现开放性,应注意与自然学科等的综合。这样的设计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了课外,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热情。另外,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心中有数,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1.出示今天所学到的生字:见、他、它、丰。读一读。2.在书上描红。3.交流书写笔画,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设计意图]: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地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篇2:一年级学生朗读训练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十项目标,其中重点之一是确保人人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看起来简单,但要真正落实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那就更难了。他们经常是一字一蹦地唱读,没有停顿,更没有语调变化,朗读水平也相差太大等等。 学生之所以出现一字一蹦地唱读现象,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对汉字的读音掌握得不牢,不能达到看到字,马上就读出音来,还需要时间来思考。所以孩子读起书来自然就一字一蹦了。针对这种现象,我进一步强化了生字教学,确保生字堂堂过关,课课过关。同时采用了不同形式加强复习,防止遗忘。复习的方式之一,便是反复地朗读课文。学生出现唱读,没有停顿,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词的概念,不知该如何停顿,也不知道应该在哪里停顿,更有甚者是经常出现读破句子的现象。为此,我在进行生字教学时,做到字不离词,把生字教学和生词教学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词的概念,积少成多,为孩子有节奏感地读书做好知识的铺垫,为朗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做好准备。二是老师的范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老师的范读显得更为重要。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指导低年级朗读最省时,最见效、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示范朗读。”为了提高学生 从老师范读中学习朗读的效率,我在朗读时向学生提出倾听要求,要求学生做到: 手到、眼到、心到,注意听老师在哪里停顿、哪几个词读得比较轻、哪几个词读得比较重等。学生听后,马上练习,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课文中有些长句子光凭听孩子是不容易记住的,我就指导孩子们划出停顿线,强化停顿。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的词感很容易形成了,语感也就出来了。孩子们不会把握文章的情绪,所以读书时无语调变化。要想把一篇文章读好,要有科学的停顿、合乎文章的情绪、适当的语调变化。这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当难的问题。我就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学会朗读,并创设情景,努力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出现朗读水平相差较大的这种现象,其原因很多,之一便是课堂朗读时间太少,后进生缺少必要的指导。要想让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就尽量少齐读,多自由读。每个孩子的朗读水平是不一样的,齐读时,朗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往往跟不上大家的速度,于是便浑水摸鱼,滥竽充数。齐读时,看似整齐,其实有很多孩子并没有真正得到朗读训练。而自由读正好可以让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能力去练习,也便于老师的指导。过去我喜欢请朗读优秀的孩子读,请其他孩子听,当然,这是很好的范例教学,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被动的接受,朗读能力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朗读时间中形成的。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有更多的朗读实践,本学年我采用更多的是同桌互读互评,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一个学期的努力,本班孩子大部分已经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我想只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教育儿童,用儿童的眼光审视世界,用儿童感兴趣的事情去教育他,引导他,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让他们有章可循,有最简单的奋斗目标,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一直在鞭策着我。让我们在课改的一线展翅高飞吧!

篇3:诗意语言训练教学设计

董一菲说:“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言表达更是教学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多少,而在于感染、激励、唤醒学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寻求适合自我的语言艺术,增强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语文课堂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一、优美的导入语言

董一菲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确是提高学生兴趣的砝码,而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导语艺术就不仅仅要求准确、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最好要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使学生在导语中获得审美感染和熏陶。① 例如,在校本课专题《诗的色彩与民族审美》一课中,她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俄国画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有自己钟爱的色彩。向日葵的金黄是梵高生命的向往;莫奈用棕色表现伦敦漫天的迷雾,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缕寂寞和孤独;多瑙河流淌的是施特劳斯的湛蓝;四月的天空飘洒的是诗鬼李贺瑰丽的红雨。

在一片缤纷色彩中,学生接受了审美的洗礼,他们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绚烂多姿,诗歌是如此的璀灿夺目。 再如,在诗歌专题《诗经》教学中,她设计的导语是:《诗经》是我们古老先民的第一声吟唱,而“爱情”这个亮丽的字眼也已从河洲水湄的《关睢》里隐隐传来,已从水乡泽国的《蒹葭》里淡淡呈现,已从灼灼的《桃夭》中闪烁成幸福,已从青青的《子矜》里低徊成爱恋。“一日不见,如三日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就是《诗经》爱情诗的“纯度”,这就是它的深度。赤诚可表,日月可鉴。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经》中的爱情诗。

董一菲的诗歌专题教学,每一则导语都是一首优美的诗。其特点是语言优美、广征博引、直抒胸臆、诗情浓艳。风格因专题基调而定,或粗犷,或细腻,时而欢快,时而严肃。

二、精美的解读语言

诗意的语言很精美。董一菲擅长用诗意的语言解读文本,精讲知识。精美的语言常常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作品语言,“力求做到教师语言与作品语言的完美融合”。②即使用本色的语言解析,也透出女性的精细之美。

例如,《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便是体会文章中貌似平淡的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在分析这些句子时,她这样精讲:这里有着悠悠的态度和颓唐的情调,更有着沉重与无奈。面临着抗日战争的古城故都,朝不保夕,这不禁让人生出无限的眷恋,留住过去的辉煌,过去的色彩,过去的北国的秋天,缠绵于既往的久久不能释怀的眷恋,是《故都的秋》颓唐情调的另外一层意味,也是最动人心弦的地方,因为对逝去的“美”的眷恋有谁不曾有过呢?

在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教师力求用最贴近作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入作品,感受作品,从而升华出他们独特的感悟。也正是这种诗意的讲解让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她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之中,去主动地品味、欣赏诗歌。

再如,在一节汉字课上分析“间谍”“雉堞”“通牒”“喋血“这几个词,她是这样解读的:“间谍”主要是探刺情报,无论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和语言有关,因此是“讠”字旁;“雉堞”是墙城,因此是“土”字旁,中国有墙文化,国有国墙,城有城墙,家也有家墙,呈现一种封闭状态,这个词对你了解古代诗文会很有帮助;“通牒”牒是一种文件,古代的木牒,所以是“片”字旁,如“通关文牒”;“喋血”就是血流出来的样子,既然血流出来必须有伤口,因此是“口”字旁。如“沙场喋血”等等,有一种壮美惨烈的味道,“喋血”这个词表现力很强,能够强烈地冲击人的视觉,形成一种审美效应。

董一菲说:“教师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而学生在语文课上往往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以语言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③在这里,她用最本色的语言来细致地分析这几个读音相同、字形相近的词,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学生便当堂消化理解了这几个词,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致的对话语言

董一菲说:“课堂是师生对话的生命场,这里有激董一菲诗意语言教学艺术教学大参考·名 师 研 究22情的闪烁,有美的陶醉,有理性的沉思,灵动的飞扬,静穆的升华,沉醉的超拔,思维的碰撞,汇成涓涓的细流,润物无声,有时像惊涛拍岸,雪浪千重。”④董一菲用诗意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学生也回报以诗意的语言。师生对话充满智慧,课程资源有机生成。 例如,在《采薇》自主学习交流的环节,师生有一场精彩的对话。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那么,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情感总会显得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 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

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在这段对话中,先是学生提出“采薇之作、之柔、之刚,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老师自然追问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学生回答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情感的加深”。紧接着老师用精致的语言概括了“两处比兴‘一繁一简’”,再用“痛苦焦灼”简析了复杂情感交织的妙处,含蓄地告诉学生不要把情感单一化。当学生将“采薇”的推演比喻成“电影镜头”时,教师立即以杜甫《兵车行》里的诗句来关照,并引用柳中庸的诗句加以强调“太悲苦了”。师生用精致的语言在对话中多元解读文本,配合很默契,表现很精彩。 再如,教学《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课时,教师引用于右任的《国殇》后师生的对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于右任先生表达故国故园之思的时候要用一个反复的形象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因为他是一个爱国人士嘛,不能回到祖国。所以希望葬在高山之上,望着大陆的山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也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心。

师:在台湾啊,最高的山脉是哪一座山呢?

生:著名的阿里山。他就想葬在阿里山上,望我大陆,望我故园。

师:有这样一句话说“远望以当归,悲歌以当泣 ”,“远望”就全当回故乡了,于是古人忧愁的时候都要登高望远;怀乡的时候也要登高望远。我们回忆一下,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由君主的地位沦为阶下囚的时候,曾经写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也曾在她的青春岁月的时候,当她的丈夫赵明诚远离家乡的时候,说“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作为南宋的爱国主义词人之一,辛弃疾是将那“栏杆拍遍”,想一想那“栏杆”在哪里?有楼的地方,可以望远的地方。岳飞也这样抒发感情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北望中原,还我山河。这一切都是———“登高望远”。那么“登高望远”,结合独特的、生命的感受,家国之感,身世之痛,于右任老人是这样说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然后他运用的在这里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典故, 这个典故来自那遥远的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乐府民歌, 写出了北中国的雄奇壮丽,那就是我多情的国土,六个字怎么说?(师生齐说“天苍苍,野茫茫”。)“天苍苍,野茫茫”这是一种深痛的家国之思。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最为精彩的是教师的知识拓展,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她丰厚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由此让我们更加具体地领略了“诗意语文”文学、文化、审美叠加形成的“语文味”。师生通过对话不断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教学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知识与情感,就这么自然地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了。

四、丰富的情感语言

董一菲说:“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就是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语文教学就是要设置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悟,去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例如,鲁迅的文章的特点是旗帜鲜明,语言犀利泼辣,感情强烈,但由于年代的差异,现在的很多学生能够理解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却难以产生共鸣,而《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又是作者怀着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鞭笞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歌颂刘和珍等英雄的献身精神,去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一篇作品。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学生却体会得不深。如何把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通过教师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呢?董一菲说:“我在课前查阅了许多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在备课时,英烈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教学大参考·名 师 研 究23的精神使我眼睛湿润,我想,要让学生动情首先就要让他们对背景有深入地了解,于是我将有关的材料,打印下发给学生,课堂上介绍背景时,用自己的语言对一些细节进行生动地描绘,给学生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视频的直观感受,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对烈士的尊敬之情。”

教师要“披文以入情”,只有教师自己被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感情所打动才会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并打动学生,使他们也产生巨大的共鸣。

再如,在讲李煜词专题时,董一菲先向学生介绍了李煜的生平经历,讲了他“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身世与才气,讲了他与大小周后的浪漫爱情,也讲了他历经国破家亡的愁苦,当同学们都沉浸在老师的介绍中时,教师问:“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红’字用得好不好?”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李煜诗中的‘红’字,寓意深刻。红不仅指花,而是艳丽如花的红颜知己,此时的李煜已失去了国家,又失去了此生的挚爱,自古就有无数为红颜而洒泪、洒血的英雄,而李煜饱蘸心血,用‘红’怀念他的爱人。”还有学生答:“我认为‘红’代表的应该是黄昏,这便有了一种强烈的悲壮色彩,春天本来是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季节,可春天的黄昏是这一切美好事物将要逝去的时刻,诗人借此来表达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悲痛的心情,使诗愈发的悲壮、动人。”

学生被教师的语言所感染,使他们能够体会到词人当时的心境,也能用他们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解读作品,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五、睿智的点评语言

凡是听过董一菲语文课的人,都会被她睿智的课堂点评语言所折服。她的点评语言机智敏锐,常常用极富诗意的长句,喷薄泉涌般的铺陈排比,创设一种美的意境,让学生深受感染,继而激活思维,产生个性化顿悟。

例如,教学《西地平线上》,她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西部自然景观时,学生说:“人都说大漠的月亮很漂亮。”她这样点评:“这词很耐人寻味,应该说天下的月亮是一般圆。但人们爱说他乡月更圆,或者说大漠月更圆,很有哲理。以后我们在研究边塞诗时,要想想为什么大漠边关的明月是天下最圆的明月,最漂亮的明月。”进而,在下面就有学生提到古代诗人写边塞诗的很多,并且继续补充内容:“我想到了大漠、孤烟、戈壁、胡杨和百草”,这正是边塞诗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启发学生想到的内容,而这一内容中所提到的胡杨和百草正是西部落日所呈现出的人文内涵的一个表现。

她敏锐地把握住学生回答的言外之意,随即机智巧妙点评,用她那诗一般的语言,内蕴十分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点评的语言诗意而充满智慧。因为,她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师生合作描绘出“西部落日的壮阔景象”。 再如,教学《乡愁诗鉴赏》,她表达了“用简单的意象表达最深的乡愁,就是本诗成功所在”观点,而当有学生在赏析诗句时引用其它诗句时,董老师立即指出“用诗歌来解释诗歌,善于联想。暗含时间的绵延,是大开大阖的空间,偌大的空间中,小小戍卒,他的悲欢离合、他的爱恨情仇,才显得如此的真挚,如此的扣人心弦”。

教师用诗化的语言点明了学生发言中最闪光的部分,也对全诗的意象进行了一个高度的概括,并突出了凝聚于意象上最真挚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将探究的重点转向探究诗歌的情感。

同样是教学《乡愁诗鉴赏》,当学生回答自己从戴叔伦的《调笑令》的诗句“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中读出了横越山南山北的征人的乡愁与胡人的音乐相通的感受。这一观点似乎有些背离了诗人的原意,但董老师说:“(胡笳的演奏)谁人有此情?谁人奏此曲?其实普天下战争带给人永远是创作,于是海明威会说‘永别了,武器’,李益会说‘胡儿眼泪双双落’,战争带来的创伤不仅是中原,也有胡人的眼泪,于是一曲胡笳谁在弹奏?山那边,雪中的,一轮明月,共同照耀的胡儿。”

这哪是一般的思维方式,也不是一般的语言表达方式。感性而充满逻辑性,理性而耐人寻味。睿智的点评语言极富诗意,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这么真实。学生在诗意氛围的创设中被感化、被牵引,继而思维被激活,瞬间便产生了顿悟。 “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最美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惟美、豪迈;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教师的语言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修炼、魅力。”⑤董一菲正是用这种标准来修炼自己,才让我们看到了她教学语言艺术所焕发出的别样的风彩。

篇4:丰富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言发展美术教学反思

丰富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言发展美术教学反思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使学生接受更完整、更全面的教育。

语言表达在学生个体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把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机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和心态下,利用美术创作宣泄情感、交流思想、开启心智,同时刺激其语言机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利用听觉感官,激发学生原创灵性和语言兴趣

培养学生有益的倾听,是发展学生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奇的心理特征,利用听故事、童谣、猜谜预计清晰的讲解,调动学生听觉感官,让学生学会听,听的懂,听的准确,在激发学生原创灵性的同时,激发学生语言兴趣。

如教授《美丽的印纹》一课,我先播放童谣《雪地里的小画家》,让学生认真听,并告诉老师这首童谣的内容。“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鸭画枫叶,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听着听着,学生不自觉的跟着有声有色的说起来。在听的过程中,不但能发展学生的听觉感官,加强对语言声音的结构分析,而且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他们在创作中跃跃欲试……

此外,在手工制作中,我通过清晰的讲解、演示,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白了“开始”、“其次”、“接着”、“最后”等顺序词语。

二、众说纷纭,扩展思维,提高学生口语发展

小学生想象丰富,创新意识播发。课堂上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教师所设置的情景,激活学生表现欲和创作冲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说”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同时提高他们语言的`发展。

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让学生想说――用鼓励的方式、互相激励的方法让学生产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敢说――即通过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增强学生大胆表现的欲望;让学生会说――就是要把话讲清楚、讲完整,讲的生动、形象些。

如《泡泡飞呀飞》教学活动中,我与学生一起在室外吹泡泡。看着漫天飞舞的泡泡,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并鼓励他们用语言交流。“我的泡泡是五颜六色的!”、“泡泡是透明的!”、“我的泡泡会变色!”、“我的泡泡两个连在了一起!”、“要想吹大泡泡,就得慢慢吹!”……学生在活动、观察、讨论中及时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表扬、鼓励后,我又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想象一下,你的泡泡飞到哪儿去了?会发生什么事?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争先恐后,越说越说生动、越说越具体,越说越形象……学生在扩展思维的同时,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我在教学评价中也注重学生的口语发展。如《风来了》作业展评时,我要求学生用语言讲述自己的画面或根据自己的画编一个小故事。这样,将绘画和说话训练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敢于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也让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三、多读、会读,提高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还能提高阅读技能和语言表达,对学生发展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的“读”。

1、多读

如美术《通话人物》一课,我提前布置学生课外读几篇童话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并说说自己喜欢的通话人物及喜欢的原因。看着学生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我知道学生都用心读了并熟读了童话故事。

2、会读

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我教学生“会”读,掌握读的技巧。如《画画古诗大意》教学中,我告诉学生:诗人不管是欢喜、感伤,还是进取,都是他们实际生活和真实生命的一部分。给他们的诗配画,就要先读好,要“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在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生命元气。我指导学生读杨万里的《小池》:用同样高低的调子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并重读“惜”、“爱”,学生体会出作者对小池的喜爱。在用一种由平到高的句调读“小荷/才露/尖/尖角”,并重读“才”,用先平后降的句调读“早有/蜻蜓/立/上头”,并重读“早”,体会了诗人对蜻蜓的欣赏。这样读,学

生也多了几分投向大自然的亢奋情绪,并把品赏到的意境情味画出来。

四、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绘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在美术课堂作业中,将绘画与写作在此互助,图文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绘画和写作的兴趣和潜能。

如美术《用画来写信》一课,我让学生先欣赏信件、信封、范作,鼓励学生分析、归纳、判断,然后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文字和图画完成。用这种图夹文的创作方式,在绘画和作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提高表现力的同时了解了写作的格式,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是姐妹学科,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小学美术与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发挥共振效应。借美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有机的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多听、多说、多看、多读、多写,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在词汇、口语、写作等方面得到发展。

篇5:作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语言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语言

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可见,学生能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就是学生的个性语言。培养学生的个性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在个性语言的发展中提高培养。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语言呢?  一、在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中培育个性认知  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早在19世纪梭罗就指出:“表达是整个人的活动,我们的语言机制或许连着血管的,如果没有心脏、肝脏和其他所有器官的帮助,智力是没有能力表达思想的。”在智力活动中培育个性认知,对个性语言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千世界,多彩人生,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观察、在思考、在想象。同是观察,有的喜欢着眼于整体观察,把握整体特征;有的乐于观察局部,对细微之处也不轻易放过。同是思考,有的喜欢求同,概括出事物一般特征;有的则喜欢求异,追求答案的多样性;有的喜欢打破沙锅纹(问)到底,体现思维的深刻性;有的却如行云流水,灵活之极。同是想象,有的习惯于由此及彼地联想,有的却常常突发奇想,犹如天马行空,正因为有了智力活动的个性,才会有个性语言的表达。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时,既要教给一般的智力活动方法,如观察一般要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思考要从分析到综合概括,想象要有一定的原型等,同时要细心保护学生智力活动的天然的个性。比如观察时,教师指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有的学生却不照着做,答问时,能把局部说得很具体,而却把整体忽略了。从保护学生个性的认知出发,应首先表扬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再指点他看看、说说整体特征。此外,在教学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爱怎么观察就怎么观察,爱怎么思考就怎么思考,在掌握一般的'智力活动方法的同时,使个性认知也得到培育。  二、在感受、体验中培养个性情感  感受和体验是指在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特殊的情感。没有情感的参与,智力活动将变得枯燥无味,甚至难以为继,诚如凯洛夫所说的“感情有着巨大的鼓舞力量。”  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个性的色彩最为强烈。如同是对待小狗,有的孩子喜爱有加,有的孩子无动于衷,有的孩子则十分厌恶;同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不同的心境感受则可能截然不同,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去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淫雨霏霏”的诗句。因此,在指导智力活动时,要允许学生真情的流露,而不能压抑学生的情感,不能让学生老是板着脸孔,甚至是一脸的哭丧相。  在指导表达时,要指导学生写出对生活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如,在一次题为《生日的礼物》的作文练习中,多数同学能按“生日前想礼物,生日时得礼物”的顺序写出事情的经过,但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因而表达也就没有个性。讲评时,教师要求学生修改时补上“感受”;(1)生日想礼物,怎么想?心情怎样?(2)生日时得到礼物?心情怎样?有什么感想、联想?在作文中补上“感受”,语言的个性也就突出了,如,同是盼礼物,性急而外向型的孩子是吵着要,内向型的孩子则在焦急中默默地等待;家贫又善解人意的孩子则抱着既盼望又担心的矛盾心理,想得到自己喜欢的生日礼物,但又担心使爸爸妈妈为难……  三、在自由表达中培养个性语言  “爱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同样的道理,个性也只能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地发展。新大纲强调作文的核心是“自由表达”,这有助于个性语言的发展。  (一)在“简单”上下工夫  新大纲进一步把学生作文明确为练笔的性质,因而把“作文”改为习作,小学生习作是写

[1] [2]

篇6:作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语言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语言

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可见,学生能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就是学生的个性语言。培养学生的个性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在个性语言的发展中提高培养。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语言呢?  一、在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中培育个性认知  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早在19世纪梭罗就指出:“表达是整个人的活动,我们的语言机制或许连着血管的,如果没有心脏、肝脏和其他所有器官的帮助,智力是没有能力表达思想的。”在智力活动中培育个性认知,对个性语言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千世界,多彩人生,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观察、在思考、在想象。同是观察,有的喜欢着眼于整体观察,把握整体特征;有的乐于观察局部,对细微之处也不轻易放过。同是思考,有的喜欢求同,概括出事物一般特征;有的则喜欢求异,追求答案的多样性;有的'喜欢打破沙锅纹(问)到底,体现思维的深刻性;有的却如行云流水,灵活之极。同是想象,有的习惯于由此及彼地联想,有的却常常突发奇想,犹如天马行空,正因为有了智力活动的个性,才会有个性语言的表达。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时,既要教给一般的智力活动方法,如观察一般要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思考要从分析到综合概括,想象要有一定的原型等,同时要细心保护学生智力活动的天然的个性。比如观察时,教师指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有的学生却不照着做,答问时,能把局部说得很具体,而却把整体忽略了。从保护学生个性的认知出发,应首先表扬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再指点他看看、说说整体特征。此外,在教学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爱怎么观察就怎么观察,爱怎么思考就怎么思考,在掌握一般的智力活动方法的同时,使个性认知也得到培育。  二、在感受、体验中培养个性情感  感受和体验是指在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特殊的情感。没有情感的参与,智力活动将变得枯燥无味,甚至难以为继,诚如凯洛夫所说的“感情有着巨大的鼓舞力量。”  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个性的色彩最为强烈。如同是对待小狗,有的孩子喜爱有加,有的孩子无动于衷,有的孩子则十分厌恶;同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不同的心境感受则可能截然不同,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去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淫雨霏霏”的诗句。因此,在指导智力活动时,要允许学生真情的流露,而不能压抑学生的情感,不能让学生老是板着脸孔,甚至是一脸的哭丧相。  在指导表达时,要指导学生写出对生活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如,在一次题为《生日的礼物》的作文练习中,多数同学能按“生日前想礼物,生日时得礼物”的顺序写出事情的经过,但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因而表达也就没有个性。讲评时,教师要求学生修改时补上“感受”;(1)生日想礼物,怎么想?心情怎样?(2)生日时得到礼物?心情怎样?有什么感想、联想?在作文中补上“感受”,语言的个性也就突出了,如,同是盼礼物,性急而外向型的孩子是吵着要,内向型的孩子则在焦急中默默地等待;家贫又善解人意的孩子则抱着既盼望又担心的矛盾心理,想得到自己喜欢的生日礼物,但又担心使爸爸妈妈为难……  三、在自由表达中培养个性语言  “爱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同样的道理,个性也只能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地发展。新大纲强调作文的核心是“自由表达”,这有助于个性语言的发展。  (一)在“简单”上下工夫  新大纲进一步把学生作文明确为练笔的性质,因而把“作文”改为习作,小学生习作是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而不是写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别人而写。因此,小学生作文应该简简单单,没有心理障碍。新大纲不要求小学生作文要有中心,把“有条理”改为“有一定的条理”,也是在“简单”上下工夫,降低作文难度,使学生没有心理障碍或比较容易克服心理障碍。  要培育学生的个性语言,就必须按新大纲要求,把习作难度降下来,学生习作时不要老是在乎别人怎样要求,而是怎样把自己的见闻、感想、想象写下来。  (二)要题材上放宽要求  学生能不能自由表达,题材是个很大的制约因素。既然是教学,就要有序,每次训练都要的一定的作文范围,训练次数多了,也就自然涉及到了题材的方方面面。但具体到每一次习作,若只局限于一定的范围而画地为牢,就有可能制约学生的自由表达。如“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出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样的题目,假若有的同学喜欢写大动物怎么办?也应该允许,前面的题目补上“也可以写大动物,写自己熟悉的方面”,这样一来,就照顾到全班同学都能自由表达,每个同学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不就容易体现出“个性”了吗?  四、在作文批改、讲评中指导欣赏个性语言  作文讲评,既可以纠编,也可以强化某种导向。指导欣赏作文中写得好的个性语言,可以强化学生在表达中培育个性语言。如传播所报道的,有的学生写出:“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等典型的儿童个性语言,体现了天真烂漫,他们把现实当作童话般的世界,因而赋平常的事物以奇特的想象。教师若能在批改时用眉批或在讲评进及时肯定、欣赏学生的表达,学生则可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个性语言来,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表达得更为精彩。不恰当的批评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使得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这样又怎么说得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呢?  总之,培育个性语言是作文教学的一项任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原载《中小学教材教学》.16)

篇7:扎实训练 着眼发展--《五彩池》教学实录与评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扎实训练 着眼发展--《五彩池》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山东省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 刘雁

评析: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李家栋

一、教学设计说明

《五彩地》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作者抓住了水池的数量、大小、深浅、形状的特点和池水瑰丽多彩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五彩地的美丽神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表达了“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彩池》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第一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教师相机将学生读懂的内容与不懂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使预习落到实处,二是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三是了解学生感知课文的情况,准确把握教与学的起点,四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步,将学生读懂的内容进行梳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归纳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训练学生分段。在学生汇报分段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意见比较一致,没有出现分歧;二是不能把握第2、3、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出现几种分法。若学生出现分歧,便存疑,待进一步理解课文,真正弄明白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后再进行分段训练。学生虽然在三年级已进行了归纳自然段主要意思的训练,在学习第七册第二组课文时已初步进行了分段训练,但学生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教学环节设计应体现年段性、阶段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读懂的内容归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给课文分段,使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学习新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将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梳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并能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培养学生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和习惯。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体会五彩地的美丽神奇,并渗透思想教育,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根据学生读懂的内容或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使学生预习时的初步认识得到发展,读不懂的问题得到解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与提高。

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通过抓重点句子,利用图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水池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等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到五彩地的美丽神奇;二是使已学过的读书方法(如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等)得到运用;三是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真正体会到五彩池那美妙神奇的景象,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熏陶。

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我们设计了一个理解“更”字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认真读书,对照教师出示的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投影片上的一段话中少了一个“更”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这个字与没有这个字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这样设计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出作者看到水池神奇时感到很惊奇,看到池水瑰丽多彩时感到更惊奇的感受;使学生意识到2、3、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密切,为进一步训练学生分段做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学习第4自然段,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书,了解池水出现不同色彩的原因。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其主导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自己学习,力求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在预习时对课文的初步认识得到发展,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第三个环节:总结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对课题的认识,并将五彩池与天上瑶池进行比较,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五彩池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景象,比天上的瑶池更美丽,更神奇,更令人陶醉,再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淡化对课文内容空泛的分析,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淡化“教”的痕迹,强化学生活动,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力求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高。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11 五彩地。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请大家把课本翻到60页,再看看书,想一想,通过预习,你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汇报交流一下。

(学生读书,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交流前,让学生读书,能结合预习,做好交流的准备。)

师:想好了吗谁先说说

生:我读懂了五彩池的形状很多。

师:通过预习你自己读出了水池形状多。

师:(板书:水池形状多)真不错,就像他这样,直接把你读懂的意思说出来,谁还想说

生:我读懂了五彩池的池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颜色。

师:你自己读懂了池水显出各种颜色的原因。学到这里的时候,就请你来讲给同学们听。(板书:原因)其他同学还读懂了什么

生:五彩池有很多颜色。

师:也就是池水颜色非常多。(板书:颜色多)哪位同学还想说,不用举手,站起来就可以讲。

生:我知道五彩池在哪儿。

师:在哪儿啊

生: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

师:对。(板书:四川藏龙山)

生:我还读懂了五彩池里的水其实都是清水。

师: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各种颜色呢学习课文时请你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汇报读懂的内容,是对学生自学效果的肯定,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若能稍加引导,紧扣预习要求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预习。]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自己读懂了这么多,那预习当中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师:其他同学注意,要认真听这位同学提问题,看他提出的问题你想到了吗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师:你是不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板书:在人间)

生:为什么池水会有那么多颜色

师:你是不明白池水有那么多颜色的原因。(板书:原因)同学们看,这位同学不懂的问题正是刚才那位同学读懂的,一会儿我们相互交流一下,大家就都明白了。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叫“五彩池”

师:你能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不错。(板书:五彩池)

生:池里的石粉是哪儿来的

师:看来你对石粉是哪儿来的感兴趣。(板书:石粉)

(此时学生举手提问十分踊跃)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为教学重点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归类提示,可以有机地渗透发现问题的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还有不少问题,这样吧,在进一步学习课文时,看你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好吗我们先看大家读懂的,想一想,这些内容分别和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汇报时读懂的内容齐答相应的自然段,教师在读懂的内容前标序号。]

师:根据这些内容,结合预习,谁来汇报一下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先说说第1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生:第1自然段主要讲五彩池在哪儿。

师:在哪儿啊

生: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

师:也就是说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五彩池的位置。(板书:位置)第2自然段呢

生:讲五彩池的样子。

生:水池的样子。

师:对,主要讲水池的样子。(板书:水池)谁来说说第3自然段

生:第3自然段讲池水的颜色。

师:非常好。(板书:池水)第4自然段呢

生:讲池水呈现多种颜色的原因。

师:对。(板书:原因)你能接着说说第5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吗

生:第5自然段讲五彩的瑶池在人间,不在天上。

师:说得好。(板书:在人间)

师: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大家都读懂了,结合预习,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试着给课文分段的

生甲:分三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2至4自然段,第三段是第5自然段。

(板书:一(1)二(2一4)三(5))

师:谁还有不同分法

生乙:分四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自然段,第三段是3、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

(板书:一(1)二(2)三(3-4)四(5))

师:同学们看,这两种意思第一段一样,最后一段也相同,那么分歧主要在哪儿呢

生:2、3、4自然段。

师:究竟怎么分合理呢相信通过进一步学习,同学们能自己做出选择。

[分段产生的分歧不立即处理,是教师教学的匠心。这节课的训练重点之一是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产生分歧在情理之中,简单地处理不能使学生得到训练,而通过阅读具体的段落,让学生自悟就扎实了。]

师:从刚才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大家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第2、3、4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个自然段,看通过进一步学习,同学们对预习中读懂的内容有什么新的理解,不懂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我们首先看第2自然段。(出示第2自然段投影)

师:刚才,同学们都没有提到有关这一段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看来大家都读懂了,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自己读读这句话(在第2句下画曲线),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甲:水池很多。

师:你读出了水池很多,其他同学呢

生乙:水池像宝石一样,很美。

师:水池还非常美。

(板书:美丽)

师:如果这句话这样说(出示投影:“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自己读读,感觉怎么样

生:去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我们就想象不出水池美丽的景象。

师:那加上“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出示原句投影)你看,有了这部分内容,怎么样

生:更能看出水池的美,更能帮助我们想象出漫山遍野的水池是什么样的。

师:根据老师查找的资料,五彩地的水池总共693个,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水池遍布山野,就像一颗颗晶莹的宝石。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

师:你读得太美了!

[“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一句的教学,训练目标明,层次清,淡化了内容的分析,着力于引导学生体会、感受语言的美。]

师:(打全段内容投影)同学们,刚才,我们读出了水池很多,很美,那么,这些像宝石一样美丽的水池都有什么样的呢我们再来读读后面的这几句话,看你还能感受到水池怎么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接读。老师读句子的前半部分,同学们接着读,咱们先来试试。

师:水池大的--

生: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

师:小的--

生: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

师: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

生:一圈圈彩带。

师:把大大小小的水池--

生: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师:有像--

生:葫芦的。

师:有像--

生:镰刀的。

师:有像--

生:盘子的。

师:有像--

生:莲花的。

师:大家知道该怎么读了吗我们再来读一遍,这次要求大家要带着感情来读。

师:(最后一句读完后)还有像……同学们,还有没有啊

生:有。

师:大家根据什么说有啊

生:句尾有一个省略号。

师:省略号在这里说明什么

生:水池除了这四种形状,还有其他好多形状。

师:大家很会读书,都注意到了这里的省略号。是啊,这个省略号就告诉我们水池还有好多形状呢!那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一下,水池还会有像什么的

生:有像花朵的。

师:你想象得真美。

生:有像树叶的。

师:像树叶,真奇呀!

生:有像圆月的。

师:啊,还有像圆月的,真是太美了。

(此时,学生举手十分踊跃)

[省略号的教学设计精巧,学习标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三者有机统一。]

师:同学们,水池竟然还有那么多形状,可能还有我们想也想不到的呢!大家见过这么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千姿百态的水池吗除了读出水池多、美,还能体会出什么

生甲:水池很奇特。

生乙:水池非常神奇。

师:是啊,这些水池真是太神奇了!(板书:神奇)

师: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去看看那些美丽神奇的水池,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师配乐朗读第2自然段)

师:同学们想象到了吗那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五彩地啊

生:想!

师:好,大家看这儿。(放录像)

师:刚才看录像时,我发现同学们都被五彩池深深吸引住了,那大家想不想把这美丽神奇的景象读出来呀谁愿意读啊(许多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都想读啊!这样吧,你觉得怎么读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就怎么读,放开声音自己读。

[第二段的总结,先后采用听、看、读多种方式,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感情层层加深,认识不断升华。]

师:同学们,预习时大家自己就读出了水池的形状多,通过刚才反复认真地读书,我们又体会出水池的美丽、神奇,这就是大家新的理解,新的感受。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大家还会有什么新的理解。请同学们看第3自然段,结合板书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生:池水的颜色。

师:池水的颜色怎么样呢自己再读读第3自然段,看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池水颜色多。

师:对,那池水都有些什么颜色呢除了多,还可以看出池水怎么样

生:池水很美。

师:是啊,池里的水五颜六色,十分美丽,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这样的池水啊同一个水池里,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除了感受到池水很美,还能体会出什么

生:神奇。

师:这一段应该怎样读才能把池水的美丽神奇读出来呢自己试着读读。谁愿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师:大家不但体会出了池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真不错。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这样一段话(出示少“更”字的第3自然段投影)你看,这段话和书上的那段话哪个地方不一样

生:这段话比书上的那段话少了一个“更”字。

师: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马上就发现少了一个更字。(出示有“更”字的第3自然段投影)自己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没有这个“更”字行不行为什么

生:没有“更”字不行,因为有“更”字,就看出作者更加惊奇了,没有“更”字就看不出来了。

师:抓住这个“更”字,就能看出作者更加惊奇了,这是一点。其他同学呢,你们为什么认为没有这个“更”字不行

生:有“更”字,就能看出作者在看到水池时就感到惊奇了,看到池水就更加惊奇了;没有“更”字,只能说明作者看到池水时才感到惊奇。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好,他自觉地联系了第2自然段的内容。那这个“更”字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谁知道

生:把2、3自然段联接起来了。

师:对,大家看,一个“更”字,就把2、3自然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在水池、池水、美丽神奇之间连线,表现2、3自然段之间的密切联系)你们看,这个“更”字多么重要啊!

[“更”字不是生字,也容易理解,之所以抓住对其进行训练,是因为通过“更”字能使学生认识到2、3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另外,这一内容的教学还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师:那么,形成池水美丽神奇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预习时有同学也提出了这方面的问题,请大家来看第4自然段,相信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自己读读这一自然段,看有哪几个原因,用铅笔在书上标上序号。然后请前后位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刚才有同学预习时就读懂了这些原因,可以先给小组的同学说说,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提的这个问题现在你懂了吗能不能代表你们小组汇报

生甲: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池底长着许多石笋,形状不同,第二个是阳光照射,第三个是池边的树木花草的倒影。

师:他们小组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他小组呢

生乙:我给他们补充一条,还有石粉的原因。

师:同学们想一想,没有石粉行不行,为什么

生:没有石粉不行,因为阳光照到石笋上,是石笋上的石粉反射阳光的,没有石粉的话,阳光就无法反射了。

师:看来,石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现在大家明白了吗形成五彩池池水美丽神奇的原因有哪几个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齐答。)

师:你看,通过讨论,我们自己就弄清了形成池水美丽神奇景象的原因。

[池水美丽神奇的原因,学生感兴趣,理解也无难度。放手让学生组成小组自学,符合教材、学生的特点,也很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师:预习时,同学们的分段意见有分歧,读到这里,你认为哪种分法更合理为什 么

生:我认为第一种分法合理,因为2、3、4自然段都是讲五彩池美丽神奇,应该归并为一段。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那谁能再来说说为什么要把2、3、4自然段归并为一段

生:2、3、4自然段主要讲五彩池的美丽神奇,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要把它们归并为一段。

师:看来大家对前面学习过的归并法掌握得不错。

[预习时分段的不同意见得到了统一,水到渠成。]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知道五彩池和瑶池有什么不同

生甲:瑶池在天上,是神仙住的地方,而五彩池在人间。

师:在哪儿啊

生: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

师:这一点不同找得好,还有什么不同

生乙:瑶池只有五种颜色,五彩地是五颜六色的。

生丙:瑶池只有一个,五彩池却有许许多多的水池。

师:由此看来,现实中存在的五彩池要比神话故事中的瑶池更美丽、更神奇!所以,面对这人间的仙境,作者发出了由衷地赞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现在明白了吗谁来说说这里五彩的瑶池指什么

生:指五彩池。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预习时读懂的内容又有了新的理解,还解决了这些不懂的问题(用红笔在已解决的问题上打V),大家学习得不错。还有池里的石粉是哪儿来的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解决,没关系,老师向大家推荐《中国名胜经典》这本书。课下,同学们看一看,我想你自己就能弄清其中的奥妙,同时,也会对五彩池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关于“石粉是哪儿来的”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读课外书自已解决,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内知识的学习,也得到了延伸。]

板书设计:

副板书:

-(l)2水池形状多 在人间

二(2-4)4原因 原因

三(5)3颜色多五彩池

1四川藏龙山 石粉

一(1) 3清水

二(2)

三(3、4)

四(5)

(以上是根据学生汇报预习情况,教师随机板书)

正板书:

11五彩池

位置

水池

池水--美丽神奇

原因--

在人间

总评:

《五彩地》教学需2课时,刘雁老师执教了第1课时的内容。就第1课时的教学看,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扎实训练

《五彩池》一课的教学,以教材为凭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教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至少有四方面的原因。

1.准确理解教材,确定精当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

《五彩池》第1课时的教学确定了三个目标:(1)通过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2)练习给课文分段;(3)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其中第1点是课文内容方面理解的要求,第2点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第3点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色。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课前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学,达到这三个目标是可能的。

2.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训练点。

一篇文章有许多词句,训练哪些词、句、段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研究比较,下一番功夫。《五彩池》一课的教学,重点抓了一个“更”字,一处标点(省略号)和“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一句。其中“更”字的教学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另外两处是围绕第一、三目标设计的。

3.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

执教老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训练点采用比较朗读等易于操作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如第2自然段中的重点句教学,先让学生读课文原句,谈感受,然后去掉句中的比喻内容让学生再读,谈感受,最后再朗读体会。这里教师虽没讲比喻的作用,但通过具体的语言已认识到了比喻的作用。

4.课堂上很好地落实。

刘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凭借教学训练点,渗透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

二、以读为本

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义,具有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学即了的特点。另外,汉语语音有高低起伏的四个声调,也就容易造成音乐般的旋律。这两个规律就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五彩池》一课的教学,课文的理解,采取的主要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课堂上先后采取了默读、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快速读、引读等多种形式,重语言的感悟、积累,淡化了内容的分析。如阅读第3自然段,先读后交流感受,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通过不同要求读的训练,感受越来越深,情感得到陶冶,不知不觉中还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三、着眼发展

面向每一位有个性差异的学生,使其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刘雁老师执教《五彩池》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着眼发展,使学生在预习中读懂的内容要有更深的认识,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五彩池》一课教学的第一环节,是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情况,老师将学生读懂的与不懂的问题都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自学情况,认知水平一目了然。二、三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以及对课文的总结,解决学生的疑难,完成本课应达到的目标,发展学生的认识。在二、三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机板书了反映课文主要内容的重点词语,并及时与同学们预习的结果比较,强化学生的发展。如第2自然段的学习,学生通过预习读懂了这段主要写水池的样子,但通过课内教师的引导,学生又读出了水池的美丽、神奇。这既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也体现语文教学的效率。当然,如果能再深一步引导:预习时的读与课内的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学生通过思考,比较出其中读书方法等的不同,这样在读书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学生会有更大的发展。

三、执教教师简介

刘雁,女,27岁,大专学历。现任教导处副主任。曾荣获区“新长征突击手”“济南市学科带头人”“济南市教学能手”“济南市百佳教师”等称号。她积极进行阅读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多次执教省、市、区级公开课、观摩课。自1994年以来,先后5次在济南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观摩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9月,在山东省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评比观摩活动中,执教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获一等奖。10月,在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

[扎实训练 着眼发展--《五彩池》教学实录与评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重视聋儿口语训练促进其语言发展的教学论文

重视聋儿口语训练促进其语言发展的教学论文

聋生学习口语的目的不在于“聋生会说话了”或者提高聋生的说话能力,而在于让聋生具备基本的唇读能力,能够帮助区分聋人手语与书面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异(虽然口语与书面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基本的语法顺序是一致的,语法关系也是一致的),在聋人手语与书面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便于聋生掌握书面知识,便于促进聋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的一种手段。为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聋生的口语能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全体参与,营造口语环境

培养聋生的有声语言能力是聋校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台湾学者林宝贵指出:“世界的聋教育,事实上就是一部语言沟通与语文教学的发展史。”但是,聋校的其他学科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都兼有口语教学的任务,单靠语文课是不行的,其他课不重视口语教学,甚至给学生不规范的语言影响,则不行。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要让他们在学校内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中都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使校园的每一处都成为口语训练之地。根据聋生视觉较发达的特点,注重环境布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都对孩子富有教育意义”。学校应有意识地把周围环境布置地引起孩子的.某种欲望和某种联想,并设法使孩子的某种欲望成为强烈的要求。在低年级的楼道,应以图片为主。中高年级应以知识性较强的内容为主。教师应该利用孩子的要求进行口语训练。当学生有什么事要告诉你或希望得到你的帮助,他可能拍拍你,拉拉你的衣服或比划,你可装作不知道,不理,直到他着急,说出某些词,引导他叙述完整,对常用的词可不打手语,也可以突然中断,使孩子自己说下去。甚至在两个学生闹矛,找老师评理时,都能进行口语训练,老师不急于批评,先让他们各自述说原因,要求述说的要清楚,要有条理,老师在旁边可随时纠正学生发音的不准确和词语的颠倒,养成说话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如果我们每个教职员工时刻把学生的语言训练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完成,学生就会养成说话的习惯,也会形成说话的氛围。

二、贯彻“即时教学”原则

“教学处处有,处处皆课堂”。聋生言语能力差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聋校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聋生做的时候不说,而说的时候不做,“教什么,什么时候教,往往与学习所经历的时间不同步”,这就是现行的课堂教学弊端造成了经验与语言的严重脱节。应该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的同时,按照自然语言环境的特点来“改造”课堂教学,采取“语文课本”和“生活语言”相结合的方法来创造语言环境。在教学中让聋生置身于情景教学中,下雪了就教和雪有关的词句,秋天到了就教和秋天有关的句子,打破常规,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在生活中进行口语教学,到商店就教他商品名称;到动物园就教他动物名称;吃饭时就教他碗、筷子、勺子、吃、喝、咸、辣、甜等词;睡觉时就教他被子、衣服、帽子、袜子、鞋、脱等……看见什么就教什么,多说多练。中高年级应采用季佩玉老师说的“扬长补短,以长促短,依文学语,依语导文,因人而异,多种渠道,视听结合,说写并举”的方法。聋生失去听觉,以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功能来补偿,依据书面文字学习口语,以口语主导书面语,才能有效的防止聋生出现字词颠倒的通病。又由于聋生的听力损失程度不同,听力补偿不同,智力发展不同,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在聋童身上奏效。在教学中多种感官参与,充分发挥聋生自身的有利条件,要向美国聋教育那样,强调聋生能干什么,而不是我们强调的聋生不能干什么。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聋生由于生理缺陷,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基本局限于学校和家庭。除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聋生的康复就是家长的康复。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习惯和个性特点,可以利用和孩子相处的一切机会进行教育。这种教育针对性、随机性强,效果明显。所以在聋生教育中家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家长虽然认识到语训的重要性,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听会说,却苦于没有方法。这就迫切需要开设家长学校,让家长有机会坐在一起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地进行交流,得到成功的信息,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孩子除听音外可以做世界上任何事情。举办家长学校,讲授内容可以是:听觉训练、发音训练、交往能力的训练、中国手语等,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要求他们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口语训练,竭尽全力地从无声世界里把自己的孩子回归主流。聋童的父母学会了训练方法,又把方法传给其他的家庭成员,家里的成员都成了语训老师,聋童练习说话的机会就多了,对孩子来说,在家中进行训练,受到亲情的包围和赞赏,就有安全感、信任感,效果会更好。

四、引导聋生多读多背

语言就是工具,使用工具的能力,只有通过使用者的实践才能获得,对聋生的语言教学就要强化训练,多练多说,聋生要真正理解一个词语,不在于教师或家长把词义讲得多么深透,却在于反复运用把其意义“悟”出来。让聋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正确的读、熟练的读,有表情地读、流畅地读,好的语句篇章要背,要积累,在读、说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发音训练。课文是聋童学习语言的依据,聋童可以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教师的讲解联系起来,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提高口语的流畅程度,掌握句子顺序,积累语言,并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一般的语法规则。教师应是指导聋生读书的“先生”,不是“讲书”先生,要牢固树立“讲”是为了扫清“读”的障碍,是为了理解的读的教学意识。

篇9: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不论怎样设计,最终目的是要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2.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才算是有效的?这是一个课堂教学设计评价或诊断问题,它应以课堂教学设计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问题是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最优化的组织教学环节,怎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是有效的或是高效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被看成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比照,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换句话说,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⑴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设计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的主人。

⑵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设计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上。所以说,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⑶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

有研究者提出,要“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实际上,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应看教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在师生的教学交往、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⑷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关注师生生命成长

有人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篇10:运用尝试教学法发展学生主体性 教案教学设计

主体性是热作为对象性活动的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积极的.生动活泼的思维发展。尝试教学法是以尝试题为训练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提问,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获得“尝试--成功--再尝试--再成功”的心理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并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运用尝试教学法,发展学生的独特性。

1. 尝试教学法运用学习不可替代律,强调学生自学.尝试。让学生从小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能依赖别人。长期训练能养成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性。例如“小数除法”中“循环小数”一节,我出示尝试题“1÷6”后,请学生自学例7、例8,并自写思考题。讨论时,学生提出的思考题有:“10÷3的商有何特点?应该如何表示?”,“例7、例8的商有何共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之处?”,“什么叫做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怎样表示?”等等。我又补充了一些问题,像“遇到商是循环小数时,应在竖式中除到哪儿为止?”等问题。这节课学生上得极有兴趣,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 尝试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试”。教学适时,总是让学生先“试一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然后教师再给予针对性指导。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人,是探索的主体,他们在不受任何思维禁锢的状态下,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使学生产生我能学好的意识,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独立性。

例如,教学《比一比》时,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和“<”的这几个符号的读法和用法吗(边板书)?”话音刚落,他们就七嘴八舌、自信地猜测着,我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阅读书本的图文,感受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文字,小组开展讨论找答案。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也可通过看书思考找到答案,并且清楚地知道“=”、“>”和“<”的用法,接着通过尝试练习,证明他们总结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同时,在他们的细心观察下,又想出了独特的方法来区分“>”和“<”,有个别小组甚至看着这些符号的读法和用法,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享受尝试成功的喜悦,而教师只要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加以小结强调就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运用尝试教学法,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对现实的选择,是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尝试教学法强调和谐气氛的创设.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宽松的环境和可预见性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获得“人人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的心理取向。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维的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学生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为学生获取知识、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实现学习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

1.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将目标具体化,鼓起学生尝试的勇气和学习兴趣。尝试教学法要求教师把每次学习的内容明确地.分层次地设计在一个个具体的尝试题中,使学生在每次尝试成功的同时,激起他们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敢于尝试。 善于阐释 的心理指向,从而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主动地 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后,教师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何异同?你能用最简捷的方法求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吗?”这样,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尝试.讨论.交流,进而获得问题的解决,避免的相关内容分课教学的思维中断,遗稿了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

2.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动作思维。尝试教学法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首先布置一些课外准备课:(1)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2)观察这个圆柱体由哪几部分组成?(3)圆柱体各部分有什么关系?这样,在学新课时。学生因具备了课前操作练习,很容易回答出圆柱体侧面面积和表面积公式。即便回答不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检查尝试操作题中的个别错误,进行反馈自省,从而在遭受挫折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运用尝试教学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对实现的超越,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尝试教学法设置的尝试题,允许学生“越轨”,给予学生思维的广阔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有学生质疑:比的后项不能为零,为什么足球比赛会出现1比0”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发现,足球比赛中使用的比是表示两个队进球数的相差关系,而我们学习的“比”是表示两个数想除的关系,它们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尝试教学法同时强调题组训练,通过多样.多变的练习,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须知,小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仅仅以接受知识为目的。对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教学法正是采取学生尝试.操作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主动地解决问题以获得新知识的。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推动了学生个性的蓬勃发展。

内  容  提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目前学生被 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主体性是热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须知,小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仅仅以接受知识为目的。对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尝试教学法理论:“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其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其特征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正是采取学生尝试.操作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主动地解决问题以获得新知识的。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推动了学生个性的蓬勃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积极的.生动活泼的思维发展。

尝试教学法是以尝试题为训练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提问,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获得“尝试--成功--再尝试--再成功”的心理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并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运用尝试教学法发展学生主体性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论文

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论文

内容摘要: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唱好歌曲,而歌曲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体。歌词在歌曲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对歌词内涵的理解和清晰地表达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声乐训练中,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基本功,苦练语言基本功。

关键词:语言基本功 歌词创作 情感表达 文化修养

当今的声乐教学,大多比较重视声音的训练,而轻视语言的训练。有的教师认为,学习声乐主要就是塑造美好的声音,声音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了好的声音,再加上高超的声乐技巧,就能成为优秀的歌手,甚至歌唱家。可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歌唱是音乐和语言的结合体,没有很好的语言能力是唱不好歌曲的。在这里,歌唱者的语言能力主要指语言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什么要加强歌唱者的语言基本功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一、歌词在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性

声乐与器乐不同,器乐是纯音乐,是靠音色、旋律、节奏等音乐的要素表情达意的。而声乐是有歌词的,是语言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忽视了歌唱中语言的作用,就等于说人声只是一种乐器而已。在我国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中,长期以来是以追求技术为核心的,教师希望用技术手段开发出最美好的音色和最宽广的音域进而塑造一个成功的歌者。可是往往最终的结果是演唱者只专注于声音的表现力,而忽视了歌词内容的准确表达。音色千人一面,演唱者唱不出歌曲的灵魂,打动不了欣赏者,甚至语言发音不清楚,更影响了听众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在声乐表演中,歌唱者是通过歌词向听众传达歌曲内容的,所以一个好的歌者首先要自己理解歌词的含义,然后通过演唱技巧的运用,把每一个字、词、句通过轻、重、强、弱、明、暗等音乐上的处理传达出歌曲的神韵,达到感动听众的目的。比如由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的歌曲《儿行千里》,歌曲通过对儿子出行前妈妈为儿子煮粥、缝衣服、收拾行李等细节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慈祥母亲与即将远行的儿子依依不舍的场景。相信有过远行经历的人,或者长期在外生活、工作的游子都会对这样的歌词有深深的感触。歌唱者如果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就能够打动听众。问题是有了真实感受未必就能够表达得清楚、明白,歌者只有具备了突出的乐感、技巧和语言基本功,才能把歌词的内涵表现出来。

歌词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是否优秀。在歌曲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为事先创作好的歌词谱曲是最常用的创作手法。任何国家的歌曲发源之源头——民歌,都与该民族的母语音韵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中的“四声”“平仄”,极具音乐性。把歌词声调略为夸张地朗诵,即可“吟咏”出曲调来。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北京语言韵味很浓厚的歌曲,作曲家就是在京腔京韵的基础上稍加夸张,形成朗朗上口的特性鲜明的音乐,歌曲一经演唱就很受大家欢迎。演唱者要唱好这首歌曲就应该了解这首歌曲创作的特点,了解北京语言的特点,才能把这首歌的韵味唱出来。所以说,很多歌曲是在歌词的音韵和歌词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作曲家完成了一度创作,演唱者要进行二度创作,就需要很好的语言能力,把自己读懂的东西用歌声传达出来,让听众也能懂得并且感受到。

二、歌词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这牵涉到一个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在歌唱中,技术是第一位的还是情感是第一位的?其实技术和情感的和谐统一才是最佳答案。歌唱中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欧美的摇滚乐,摇滚歌手的.歌声大多为喊唱式的唱法,不注重音色的美好,唱法没经过技术修饰,可是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为其疯狂,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各种社会问题使青年迷失方向,对社会充满了反抗的情绪,而摇滚乐手的歌词正好表达了青年人心中的想法,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摇滚乐的核心——歌词,在电声乐队这样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载体上,极大地释放了青年人心中的能量,所以摇滚乐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音乐类型之一。在80年代的中国,涌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旋律清新美好,歌词积极向上,听到这些歌曲会使人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心灵是那么的快乐。这是因为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歌唱家们那清晰、准确、饱含深情的语言配合上美妙动听的旋律,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可见,歌曲如果恰当地表达了听众的思想情感,就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而触发听众情感的除了美好的旋律外,就是歌词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歌唱者的任务就是把旋律和歌词的意蕴统一起来,把歌词的内容表达出来,达到感人的效果。

一首歌就像一首诗,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诗经》,就是一首首优美的民歌。劳动人民用质朴的语言把内心的情感唱出来,就因为诗歌内容真实感人才能够传诵千年。所以歌唱者首先应该是个诗人,这句话适用于创作型的歌唱者。诗人需要的是语言的创作能力。歌唱者还应是个朗诵家,朗诵家需要有很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作为一名歌唱者,充分地表达歌词的内涵和意境是最重要的。笔者建议演唱者在拿到歌词后,应该像一个朗诵家一样,把歌词好好地、多次地朗诵,把握好每一个字的语气、每一个词的重音。如果能把歌词读得很感人,就为演唱打下了基础。

三、提高歌唱者语言基本功应注意的问题

1.学好普通话很重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歌唱者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方言,即地方口音。他们在歌唱时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地方口音,造成发音的不标准,这对于习惯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艺术表达语言的听众来说,会造成听觉上的不舒适感,影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普通的歌唱者身上,甚至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些歌唱家能够在普通话语音上再提高一些,他们的艺术造诣会更高。

还有一些歌唱者存在语言发音上的欠缺,比如发音含混不清、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舌尖音太重等,都非常影响歌唱语言的美感。对于这些欠缺,需要歌唱者花大量的时间练习,予以纠正。

2.有些歌曲对语言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仅是流行音乐中的饶舌风格,在美声和民族唱法中,也有很多歌曲要求用快速、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这对于仅仅会说话而没有进行过专门训练的歌唱者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歌唱者应该进行专门的语言基础训练,这样在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时,语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笔者在教一些学习过播音主持的学生时,能感觉到他们在演唱歌曲时,语感、语速以及语言的清晰度、圆润度就比只学了声乐的学生要好很多。因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语言基础课,语言基础课能纠正常见的发音缺欠,所以在演唱歌曲时一般不需要再纠正语言发音的问题。

3.提高歌者的文化修养。有很多歌手演唱技巧已经很高了,可还是成不了歌唱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文化修养跟不上。歌者的嗓音的确很重要,可是歌者的灵魂更重要。动听的歌声一定是出自情感充沛、思想丰富的灵魂。像我国老一辈歌唱家应尚能、周小燕等,他们都是有着很高文学修养的艺术家,他们歌声的感染力来自于其对歌词意境的深刻理解和诠释。流行音乐界的知名歌星刘欢,他的成功也不仅仅因为他那高亢嘹亮的嗓音,而是他高出一般流行歌手很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正因为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他有很强的词、曲创作能力,演唱自己的歌无疑能更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使歌声有更强的感染力。流行音乐界还有更为知名的歌星罗大佑,他的嗓音是很普通的,甚至沙哑,谈不上具有好听的音色,可就是这样普通的嗓音却在流行乐坛叱咤风云,他凭借自己较深厚的文学修养把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和反省写成歌词。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罗大佑成为影响深远的歌者。可见,一个歌者,他的嗓音和技巧都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歌者都应该加强自己在语言能力上的锤炼,尤其是学习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歌手,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用灵魂去歌唱,这样才能使音乐和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歌者。

4.歌唱者应该尝试创作歌词。要求一个优秀的歌者同时拥有歌词创作的能力是很苛刻的,很多人也会认为没有必要。可是,只有歌者亲自参与到歌词的创作过程中,才能够深刻体会歌词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歌者的感情也能够被激发出来,并能够把歌词创作中的激情状态传递到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这样才能使歌词和旋律更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演唱者的情感和技巧更完美地统一起来。

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好的歌唱者,单纯的声音技巧训练只能训练出声音华丽而内涵肤浅的艺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使歌唱者的美妙音色和歌词、曲调的表现力完美结合,才能唱出感人的歌声。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12:分档设计作业发展学生个性的历史教学反思

分档设计作业发展学生个性的历史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全班学生同做同一种作业的教学观念已根深蒂固。由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掌握知识水平不一样,这种“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不利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作业单一化的弊端,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课外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思,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

分档作业是按学生学习程度分类对待,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并且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畏困难,努力向更高一层次的作业题挑战。作业题设计要做到“上不封顶下保底”,定内容而不定人数,让不同层次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各有所得,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学习乐趣。实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发展,人人各有所得,人人得到发展。分档作业的编排设计一般遵循对低层次的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次的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对高层次的学生: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设计题型可以按照以下的要求进行:  C档: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训练。本栏作业来源于B档作业的.调整(稍有变化的题目数量减少,难度降低,比较基本的题目可以强化训练)。这类题目运用对象是班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训练,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学会最基本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真正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B档: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变式、判断比较和一般综合题等)。本档作业来源于课本章节后的训练题和相对应的学习指导训练题。本档作业题面对的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基本技能,完成学习目标,并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A档:作业题型属于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智力训练题、提高题(它包括综合面广、灵活程度深、创新意识强的题目等),作业来源于课后和相对应的学习指导训练中的星号题或教师自编的补充题。这类题目面对的是班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B档作业的基础上,再完成A档作业。通过训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达到熟能生巧,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具体操作过程中,把作业本首页做成自由夹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选好自己做的那层次的作业,按照A、B、C三档做好标签,学习课代表在收作业的过程中根据A、B、C三档分好,以便于教师批阅,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且在自己做作业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成长记录下来,以激励自己的学习兴趣,学困生可以在做作业的过程寻求高层次学生的帮助,在自己完成选择层次的作业的同时,积极地尝试做高一层次的作业,以使自己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收获的乐趣。

篇13:新课标下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山市小榄镇九洲基小学 罗美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它还强调口语交际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科学认识,也反映了经济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意味着一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教学在新课标下面临更高的挑战。在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中,我做了以下五方面的尝试。

一、利用资源,挖掘口语交际的素材。

一年级学生识字少,词汇贫乏,抽象思维能力弱,常常出现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现象。苏教版教材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我们训练口语交际提供了广泛的内容。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资源,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训练。如进行拼音教学时,我利用苏教版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结合语境图,情境歌,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如教学韵母“O”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的?学生各抒己见。如“一个圆圈”,“像个0字”,“圆圆嘴巴”等等。这样的教学,既掌握了韵母“O”的音和形,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学会了运用。识字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汉字的基础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分析记忆字形以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如在教学生字“池”时,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有的学生用换部首法来学习,有的同学用熟字加部首法来学习。只要学生能独立找出字的难点,解决难点,想出独特的记忆字形的方法,我都予以肯定。而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语文教材既是读写训练的教材,同时也是进行听说训练的教材。我在阅读教学中,捕捉听说点,渗透听说训练,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课文《小池塘》时,结合看课件,我组织学生讨论“你喜欢小池塘吗?为什么?”。学生在美丽的小池塘课件中畅所欲言。有的说:“因为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所以我喜欢它。”有的说:“因为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所以我喜欢它。”还有的说:“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所以我喜欢它。”……在此基础上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幼小的心灵完全沉浸在小池塘风光旖旎的诗情画意中。而此前进行的讨论,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宝库,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激励评价,激起口语交际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思维就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激励”。老师经常的肯定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所以,我对学生是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对学生微小的进步及时肯定;不轻易挑剔他们用词的不规范或有毛病,当他们用错词时我则引导他们换个词,当他表达出来时,及时肯定表扬;当他表达不出来时,让他再想想。我经常对学生说“你真棒!”“这个词用得真好!”“你说得又响亮又对,表扬你!”“你讲得太好了!”“你讲话声音比以前响亮了,表扬你!”“你还没想到吧,坐下再想想,想好了再告诉老师,好吗?”“能大声点吗?试一试好吗?”亲切的话语,丝丝沁人心脾,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口语交际,并付诸行动。

三、创设情境,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

一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这就要我们创造情境,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的交际热情。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叮咚的泉水涓涓流出。《我叫“神舟号”》这篇充满童趣的课文,学生本来就喜欢。让他们戴上头饰,播放FLASH背景,配上音乐,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再把家乡美景制成课件投放到屏幕上。此情此景,我让他们想想:飞船弟弟带嫦娥姐姐回到家乡后,嫦娥姐姐会看到什么?如果你是飞船弟弟,你会怎么告诉她?嫦娥姐姐看到家乡的变化会说什么?接着我让学生扮演飞船弟弟和嫦娥去家乡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学生已迫不及待模仿飞船弟弟和嫦娥姐姐说话。有一组同学这样说“飞船弟弟,那座最高的房子是什么?”“那是建委,嫦娥姐姐,它是我们小榄现在最高的楼,旁边是政府和会议中心。”“路上跑得很快的又是什么?我以前都没见过。”“那是汽车和摩托车。”……这一路游来一路说,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

四、迎合心理,满足口语交际的的欲望。

好动是一年级学生的天性。当他们向我们讲述某件事时,他们总是一边说,一边用丰富的动作来补充,有时甚至手舞足蹈。这除了因为他们的好动外,还因为他们的词汇量不丰富,表达能力不够强,所以必须借助动作来帮助表达。我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动起来,最终说出来。在我校今年举行的第一届口语交际教学竞赛中,我上的《动物乐园》抓住孩子们好动的特点,一开始播放各种动物的声音,让他们听一听后说一说,接着我又让他们学一学这些动物的叫声,并配以动作。后来在播放完动物的FLASH后又让他们戴上各种动物头饰去交朋友。学生早已迫不及待,有的同学竖起两只小手,蹦跳着边走边说:“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长着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穿着雪白的衣裳。我最喜欢吃萝卜和青菜。谁愿意和我交朋友?”一只“青蛙”跳出来说:“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穿着绿色的衣裳,鼓着白色的大肚皮。我是捉虫能手,我愿意和你交朋友。”一只“蝴蝶”飞过来说:“我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我很会跳舞,我愿意和你交朋友。” 他们饶有兴趣的模仿,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教室成了交际的海洋。

五、延伸课外,拓宽口语交际的天地。

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意于课外”。利用各种课外活动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故事会”,“朗诵会”,“打电话”等进行相应的练习,都是很好的训练方式。而学校每学期的各种活动,也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学期的“六一文艺汇演”节目丰富,我让学生做小记者采访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并说出为什么。小记者:“你好,我是一(3)班的小记者,请问今年的‘六一’文艺汇演,你最喜欢哪个节目?为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老师弹琴,因为她弹得很动听。”有的说:“我最喜欢我们班的时装模特表演,他们个个都很漂亮,走得很好看。”……学生胸中有竹,又何愁表达不出呢?而我要做的就是在他们采访中鼓励他们说得有条理,说具体。

总之,培养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我们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一堆金子。而口语交际的训练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训练点,又何愁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更上一层楼呢?

作者邮箱: lmy@zsedu.cc

[新课标下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4:Unit 17 Great woman 语言点训练 (师大二附中)教师版(新目标版高一英语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Unit 17 Great woman

I. Spelling:

1. The big success inspires/inspired us greatly.

2.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there is an extreme climate, and it is very hot in summer and very cold in winter.

3.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means that someone who works all of the time will become boring and uninteresting.

4. It is most generous of you to lend me the money.

5. He is always mean with his money.

6. I was thankful for all the training I had had.

7. The terrorist threatened to blow up the plane if their demands were not met.

8. The experts are optimistic about our chances of success.

9.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people are still struggling against hunger.

10. He seemed not to value his life at all.

11. It is said that personality from the film will come here.

12. My parents suffered great hardship(s) during the war.

II. Complete the sentences from the books with the words and phrases given:

be about to, inspire, imagine, admire, regret, promise

come to terms with, threaten, mean, die down,

1. Imagine you are trave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2. Another journey of challenge and danger was about to begin.

3. Within a few minutes the winds increased to a howling storm that threatened to blow me and my tent away, but none of that happened.

4. I had to think of my family,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and do the right thing. I did so without regret.

5. Oprah Winfrey is not just a very successful TV personality in the US, she is also a woman who has inspired millions.

6. Write a short letter to a famous person you admire.

7. On November 12th the storm died down.

8. She has helped thousands of men and women come to terms with things.

9. For her family, life seemed to hold no promise.

III. Com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and phrases given:

be about to, inspire, imagine, admire, regret,

come to terms with, threaten, mean, promise

Inspire

1. His speech inspired us to try again.

2. I was inspired to work harder.

3. You inspire me to greater efforts.

4. The good news inspired us with hope.

5. His best music was inspired by the memory of his mother.

6. You can’t paint a picture without an inspiration.

7. He is an inspired poet.

8. We remembered the inspiring talks he gave us last time.

Threaten

1. The farmer threatened to beat the boy if he came into the field again.

2. Father is threatening a beating if I don’t obey.

3. Whatever you do, don’t threaten people.

4. Floodwaters are threatening the town.

5. This rough life threatened to injure his health.

6. They threatened him with punishment.

7. The weather looks very threatening.(rainy)

Mean

1. The words are spelt differently, and mean quite different things.

2. I mean what I say.

3. Life to him meant action, rather than thought.

4. Your friendship means a great deal to me.

5. I mean to go, and nothing is going to stop me.

6. Missing this bus means waiting for another hour.

7. I had meant to go on Monday but have stayed on.

8. At last he knew the meaning of life.

9. She gave her husband a meaningful look.

10. Life seemed all of a sudden empty and meaningless.

11. He’s mean-----he likes to see people suffer.

12. He hoped to achieve his goal by peaceful means.

13. This is by no means the first time you have been late.

Admire

1. As you admire the scenery, you’ll agree there’s no better place for a spectacular adventure!

2. He much admires your poems.

3. We really admired him all the more for his frankness.

Imagine

1. Can you imagine life on the moon?

2. As I lie in bed I like to imagine that I am in a spaceship.

3. Try to imagine being on the moon.

4. Can you imagine these fat men climbing?

5. Don’t imagine that you are the only person in trouble.

6. She had plenty of imagination.

Regret

1. I regret the loss of her friendship.

2. I regret that I shall not be able to come.

3. I deeply regret having said those words!

4. I regret to say that we have no news for you!

5. They said goodbye with great regret.

Be about to

1. He waited until she was about to leave.

2. He’s about to go out when it began to rain.

Come to terms with

1. He managed to come to terms with his illness.

2. He was once a millionaire and he can’t come to terms with being poor.

3. It had taken him a long time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fact that he won’t be able to go to college.

Promise

1. You must promise me to take a thorough rest.

2. You’ve got to promise me that you won’t do that again.

3. I can’t give you the book; I’ve promised it to Susan.

4. It promises to be fine tomorrow.

5. The rainbow promises fair weather.

6. The weather looks promising.

7. A very promising lawyer, that young man is.

die of, die from, die down, die away, die out,

1. Many old customs are gradually dying out.

2. His father died of hunger in Ireland.

3. His anger has died down a bit.

4. He died from a wound.

5. The sound of the car died away in the distance.

IV. Translations:

1. 过了很长时间他才甘心接受公司已经倒闭的事实。(come to terms with)

It took him a long time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fact that his company had closed down already.

2. 不要对别人那么刻薄。(mean)

Don’t be so mean to others.

3. 他恐吓说要把那些照片公开。(threaten)

He threatened to make the photo public.

4. 她的美妙的事业激励着许多人,使人相信成功和幸福是伸手可及的。(inspire)

Her wonderful career inspires many people to believe that success and happiness in life are within reach for everyone.

5. 风暴渐渐平息下来。(die down)

The storm slowly died down.

6. 我们佩服他的勇气。(admire)

We admire his brave.

7. 注意你所说的话,否则你可能会后悔的。(regret)

Have a care what you say or you may regret it.

8. 我相信你会后悔离开这里的。(regret)

I believe you will regret leaving here.

9. 很遗憾地告诉你这次你又失利了。(regret)

I regret to tell you that you failed again.

10. 他正要说话的时候他的同学却先开始了。(be about to)

He was about to speak when his classmate began first.

11. 他总是想象根本就不存在的危险。(imagine)

He’s always imaging dangers that don’t exist.

12. 我简直不能想象你会做任何蠢事。(imagine)

I can’t imagine you doing anything stupid.

13. 期中考试就在眼前。

Mid-term examination is around the corner.

V.Writing Practice:

1. A letter to a famous person I admire (P35)

2. An introduction to a great woman

3. Steps of my future career (P100)

篇15:北京师大二附中高一unit 19语言点(学生版)(人教版高一英语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Unit 19 Modern agriculture

I. Spelling practice:

1. Her thin coat gave little p_____________ against the cold.

2. If you want to learn to paint, I suggest you study Raphael’s t______________.

3. They have built canals to i_______________ the desert.

4. She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p________________ of several well-known films.

5. The country became very rich following the d______________ of oil.

6. I would question the w_____________ of borrowing such a large sum of money.

7. The astronauts soon got used to the c_____________ of weightlessness.

8. He g_______________ us through the narrow streets to the railway station.

9. He lacks p____________________ experience.

10. He r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mud from his shoes.

II. Complete the sentences from the books with the words and phrases given:

effect; raise; make use of; stand for; the shortage of;

condition; remove; go against ;depend on; control

1. What _______________ do you think the changes in eating habits will have on agriculture or nature?

2. Farmers have to ___________ more pigs , sheep and cattle.

3. To ___________ as much ___________ the land as possible, two or more crops are planted each year where possible.

4. Future agriculture should ____________ high technology as well as traditional methods.

5. The biggest problem of Chinese farmers is ____________ arable land.

6. The temperature is ___________ with computers, no matter how the weather is outside.

7. “M” ____________ “modified” ,which means “changed”.

8. But if you ______________nature and do things at the wrong time of year, you will have to do more work and the results will not be so good.

9. The _________ of the soil is also very important.

10. Before sowing or planting crops, rough ground must be cleaned and weeds _____.

III.Com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effect; raise; make use of; stand for; the shortage of;

condition; remove; go against ;depend on; control

1. It had had such a bad __________ upon him.

2. I shouldn’t expect it to have any ________________.

3. Since 1975 the forty hour work week has been____________.

4. The law _____________________ yesterday.

5. He drank too much, and neglected his wife and children, and was, _________, a disgrace to the village.

6. The new rule __________________ at once.

7. It was nearly an hour before the sleeping pill ___________.

8. His teaching was not very _____________.

1. The weight is too heavy; I can’t _____________ it.

2. Please _________ your voice a little. I cannot hear you.

3. His wife _____________ the money by selling her jewellery.

4. That discussion ______________ my interest.

5. He is a farmer and _____________ horses.

6. May I ___________ the question of a new football, before you close the meeting?

1. She began to consider what______ could ____________ it.

2. You can ________________ it you like.

3. Do you want to ________________ this brush?

1. Our flag ________________ our country.

2. The new President ______________ honest government.

3. The teacher wouldn’t ______________ such behavior.

4. The governor did not _________________ reelection.

1. There is _______________ grain because of poor crops.

2. ________________ skilled workers is our main difficulty.

1. The _____________ of the land is poor for planting.

2. Economic ______________ were very bad.

3. Trust and respect are _______________of a happy marriage.

4. He was allowed to go swimming ________________ he kept near the other boys.

1. He _____________ his desk to another office.

2. People _______________ their hats in a theater.

3. He _____________all the evidence of his crime.

4. That officer must be ________________.

5. They have decided to___________ to a warm climate.

1. They are __________________ our wishes.

2. The game was ______________________ us.

1. Health ______________ good food, fresh air and enough sleep.

2. I ______________ his coming at seven o’clock.

3. The price _____________ the quality.

4. It _____________ whether you want to do it or not.

1. She also had a temper, but she _____________ it.

2. I’m sure you believe in birth _________________.

3. The children were ________________.

4. Even Bass _________ of himself for a moment or two.

5. The children are ___________.

6. It took the teacher months to bring his class __________________.

IV.Translation:

1.我试图劝服他,但是无效。(effec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不能永远依赖你的父母。(depend 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收成不好而出现粮食短缺。(a shortage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能再容忍你的无理了。(stand fo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身体条件使我不能努力工作。(condi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违背自然规律,你迟早会受到惩罚。(go again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他充分利用他在那儿的时间来学习语言。(make use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他把盘子从桌上拿走。(remo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努力克制我的脾气。(contr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他们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rai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Writing:

1. Working on the farm

2. Imagine you have a vegetable garden and you want to grow beans, cabbages, onions, tomatoes and sunflowers. Write a plan for your vegetable garden. What will you do in each month of the year?

篇16: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快乐学习-- 一堂英语Project课的教学启示 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版英语高考复习)

浙大附中 张丹旦

【摘要】根据人类知识习得的规律,只有知识接受方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所实践和体验,知识及技能才能被真正习得。同样,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分析被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英语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能参与、实践、体验、交流和展现的舞台,帮助他们创造成就感,才能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虽不是舞台的主角,但却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他需要及时观察和洞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困惑,适时地去引导和教育学生,实现教育做人和教学知识的实效性。

【关键词】体验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一、引言

可能有同行在探讨教学工作的时候,谈到的最大困惑要数“教育主体学生缺乏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对待学习不够主动”这个问题了。仔细思考之后,发现原因还是出在我们一贯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磨灭了学生对教学内容主动接受的兴趣,而且还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另外,缺乏主动参与,没有体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也不会给学生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习得。正如法国大教育家卢梭提倡的教育应当“归于自然”,我们必须要重视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发育过程,而且还必须要注重他们习得知识的自然过程。所以,只有将一些教学内容设计成为体验性的学习活动,鼓励全体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才能帮助他们获得语言的习得,实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学习过程中和谐的人际交往,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究性学习以及学习成果展示时得到的老师的肯定和评价,都会有助于学生自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真正做到快乐学习。

那么,如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一个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真正乐于学习?我们又将如何帮助学生将良好的乐学状态保持和延续下去呢?下面就以具体一堂课的设计准备、课堂实录、课后拓展等实践工作为依据,谈谈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不同个性,从而让学生快乐学习。

二、一堂实践课

1)、设计准备

教学内容:高一第一模块Unit 4 Earthquake 第三课时的Project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了解地震前、中、后的相关常识及生命安全教育

2、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手段和工具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料

3、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学习

4、训练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设计思路和依据: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进入高中的这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弱,而且几乎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高一英语的总体教学目标应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本单元以唐山大地震为话题,教育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常识,并且要了解如何在一些自然灾害中进行自救。考虑到浙江省不是一个地震多发带,多数学生对于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又了解得不多,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整个单元主旨的理解和兴趣。所以,在上该单元新课的前一个礼拜,就事先布置预习任务,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分别研究一个有关地震的话题。如,组一:What preparations can we make to lessen the damage before earthquakes? 组二:What unusual events will happen before earthquakes? 组三:What should we do to survive during earthquakes? 组四:What should we do to return to normal after earthquakes?

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在网上或书上查阅资料,对地震就预先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根据认知规律,自然也会对阅读课唐山地震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指定四名学生作为各个大组的组长,组织管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进程。要求每一组选派代表,届时在课上结合课件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大组的研究成果。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性学习,去体验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发展学生的不同个性,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和能力,我特别指导每位组长学会将组员再分配,分成若干小组,根据他们对每个同学的了解,按照他们不同的能力和爱好分派不同的工作,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加工整和信息、课件制作、成果介绍等。各个大组长又可以权利下放,选择几位同学担任小组长工作,负责监督和管理各小组研究工作的开展。

同时,为了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真正落实教学的实效性,我事先制作了一份评价表,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如何有效展示研究学习的成果,并且可以成为每位同学到时考核评价各大组的依据。另外,在学生展示研究成果之后,又设计了一个地震常识的知识竞赛。要求学生根据同学讲述的有关地震前、中、后的有关知识,就这些内容即兴用英语编出相应的问题和答案,在大组之间展开一问一答的知识竞赛。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研究成果的介绍,同时锻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要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增加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创造成就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去运用英语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英语写下给教师的建议。建议内容:一、“Suggestions on Class Reward”,即如果各大组的研究展示工作都完成得不错的情况下,该如何奖励;二、“Suggestions on Team Reward”,即在知识竞赛中胜出的大组该获得怎样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可以训练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运用英语书写进行交流,在轻松和民主的氛围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还能帮助教师征集到富有创意和受学生欢迎的奖励措施。

2)、预习指导

【镜头一】教师:Jxx,听说你是网络高手,你是如何寻找相关资料的?

J同学:在搜索栏里键入“地震”,再下载相应的网页。但我觉得相关信息不太多。

教师:我建议你尝试用英语直接进行搜索,而且键入的搜索内容范围再缩小,针对性也可以更强些。比如,在Google搜索栏里键入“signs before earthquakes”,这样可以帮助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对应资料的密集度也可以更高一些,同时你也可以训练英语快速阅读,但记住不要将整个页面下载,而是应当有选择的把围绕你们组话题的相关信息下载,或通过自己的高度概括,处理并整理有关资料。晚上去试试我这个方法,有问题再来找我!

【镜头二】教师:Mxx,寻找资料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困难?

M同学:其他没什么,就是打开的英文网页里生词实在是太多,影响了理解,查词典又很费时间,看不了几个网页。

教师:我倒觉得你没有必要翻查词典。如果碰到生词,要根据上下文去猜测该词的大致意思,只要能了解网页上内容的大概意思就足够了,当作训练快速阅读,要学会快速地浏览并掌握一段文章的主要大意。如果实在生词过多的话,可以借助词典查找个别生词的意义,也每必要每个都要查一遍的。

【镜头三】Z同学:张老师,我们组找到了一些有关地震的录像,打算做成课件!嘿嘿,肯定要比其他组强!

教师:真不错!我都还没找到过录像资料!什么时候一定要教教我如何搜寻和下载音像资料!不过,我得提醒你们,制作成课件是好事,但得考虑你们的成果展示时间是五分钟,所以你们要注意材料的筛选和剪辑。不是看你们的课件内容有多么丰富,而是要看你们的课件能否紧密围绕主题,能否帮助你们组的代表清楚地介绍你们的研究成果。

【镜头四】G同学:张老师,我们大组的同学口语都不太好,谁都不愿意上台介绍研究成果。

教师:还没试过就把自己给否定了?只要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具备足够的自信,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想办法让你的组员充满勇气地去承担责任。到时,我们可以一起来指导他们的口语表达。

3)、课堂实录

主持 A: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I’m Kathy. I’m so glad to be the hostess of today’s Project Presentation. I guess Oscar must have the same feeling.

主持B:Yeah, but I’m even happier that I will appreciate our fellow classmates’ wonderful work! I can’t wait to see it! Now, Let’s welcome Group 1 to show us what preparations we should make to lessen the damage before earthquakes.

主持 A:Oh! Oscar, it seems that you are too excited to remember that you should tell our classmates something important. First, each group has to represent your work in no more than five minutes, or you will be stopped. Second, each of the rest class will complete the Evaluation Form whiling listening to the presentation.

教师课前设计了一张评价表,用于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

课前布置学生做预习工作的同时就已将表格分发到每位学生手上,作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我考核依据。评价表如下:

Evaluation Form

Information

(A~C) Demonstration

(A~C) Cooperation

(A~C) Total Score

(A~C)

Group 1

Group 2

Group 3

Group 4

A--- Excellent B--- SatisfiedC--- Needing improvement

Signa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

Directions:

1) Information

1.to the point 2.reasonable and believable 3.clear to understand

2) Demonstration

1.in perfect English (correct pronunciation, fluent and logical in speech)

2.in good manners (eye contact with audience, graceful in appearance, full of confidence)

3.of great ability to handle sudden problems (able to draw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and finish the speech within the time allowed)

3) Cooperation

1.effective group work

2.well prepared and organized

4) Total Score

1.overall impression based don the three previous aspects and other performance

组一代表:Hi, class! I’d like to introduce our group members and the different work they have done first …(略)

组二代表:Our group focus on the topic about the unusual signs before earthquakes. It’s said that animals usually have very strange behaviors before earthquakes happen…. (略)

组三代表:Although we don’t live in an earthquake zone, I suggest we should know some common sense about how we can survive an earthquake. Who knows whether you will study or live in a country in an earthquake zone one day in the future. (略)

组四代表:I am the last to show you our result, but I believe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s. It’s about how we can return to normal if we survive the earthquake. (略)

主持B:Thank you very much! You really have taught us so much knowledge about earthquakes. Don’t forget to evaluate our fellow classmates’ performance, everybody!

Now, let’s invite Maggie to give comments on our project work. Welcome!

教师:Okay! First I want to say I am so glad to see all of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It’s the first time for you to search for information in English on the Internet. It’s the first time for you to deal with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to express yourself in your own words. It’s also the first time for you to cooperate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in order to finish the group work. I have seen your hard work, great creativity and effective cooperation in your presentation. I’m very proud of each of you. However, you will have to make improvement in some aspects. For example, some of you were not confident enough while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class. They seemed much too nervous.

Someone else didn’t mention the work that the fellow members had done. In my opinion, it’s better to express thanks to your group memb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ome grammar and spelling mistakes in your computer work. Be more careful in future. Anyway, I believe you will do it better. Next, we will have a competition. …(略)

地震知识竞赛:

1、 每大组选派三名代表参加知识问答竞赛。

2、 组一和组二就地震前的相关知识进行即兴的相互问答,在规定时间内赛出胜利方。

3、 组三和组四就地震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即兴的相互问答,在规定时间内赛出胜利方。

4、 两个胜出组就地震后的相关知识进行即兴的相互问答,在规定时间内最终赛出胜利方。

教师:Congratulations to Group Three. Your wishes in the exercise book will come true tomorrow. Meanwhile, the whole class will get a present tomorrow.

【镜头一】第一组的代表还未演讲完毕,第二组的学生已经轻声轻脚地绕到多媒体讲台前等候着了,生怕宝贵的五分钟会因上场而白白损失哪怕一分或半秒。

【镜头二】学生们都饶有兴致地欣赏着自己同学们的研究成果。时不时地,有人轻声地咕哝着“哎呀,这个背景颜色太深,屏幕上的字都看不清楚了!” “他怎么声音都在颤抖啊!太紧张了吧!”

【镜头三】老师一直以赞赏的眼神关注着每一位演讲的学生。

【镜头四】许多学生为答不出题的组员捏了一把汗,恨不得取而代之的样子。

【镜头五】课刚结束,W同学跟老师说:“都怪我提供给我们组选手的题写得太潦草,害他读不出题来了。”

4)、课后拓展

在临近下课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向学生提出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方向:

1、地震的成因是什么?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一种人为结果?

2、在浙江省有哪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如果面临这些自然灾害,我们该如何逃生?

3、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环境的人为破坏有关吗?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5)、学生课后的感受

C同学是这样在课后谈论这节英语课的:

“好玩”的英语课

假如地震发生,你会怎么做?可不要单单回答是“躲到桌子底下”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哦!要知道在今天的英语课里,初次进行课题研究的我们可就为这一句话作了许多探究性学习呢!大家根据自己组的研究方向,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个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研究成果展示。

课前,其实我们作了许多的准备工作,查找了许多的资料和信息。有了互联网的帮忙,收集资料的工作比较方便和快捷。但是,太多相关的内容都会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就需要同学们进行资料的筛选和整理。由于此次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示都是全英文的,所以资料收集的过程无疑也成了同学们进行快速阅读的极好时机。

终于都找齐了!可面对着这些长篇大论,我们又开始犯愁:这么长的文章,这么多的内容,还有这么多的生词,如何把它们压缩在张老师规定的5分钟内展示完毕并让每一名同学都听得懂,看得懂成了一个棘手但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没办法,解决的办法只有两个字:删!改!于是,若干人等又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改造,压缩,再加工。

接下来就是如何把文字转化成一张张幻灯片的过程了。借助Powerpoint,大家都还算是齐心协力圆满地完成了对这个课题的初步研究。

重头戏的帷幕终于被拉开了,每个组都派出了代表展示自己的成果。欣赏着别人的课题研究成果,在锻炼英语阅读和听力的同时,我们又学到了许多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而展示过后的趣味竞赛也吸引了每一位同学都投入其中,大家都“玩”过了瘾。

三、教学反思

1)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延续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快乐学习并不是一堂课的任务。相反,这是个系统的工程和长期的过程。比如,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奖励他们出色地完成了研究学习的任务,我在第二天让学生们欣赏了一部关于火山爆发的原版电影。在轻松的氛围中,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又增加相关的逃生常识。另外,指导有积极性的学生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不代表忽略教师的重要性

高品质的教学即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在什么层面上参与学习,直接影响着认知结果。但要让学生在有序的组织中体验学习,实现学习的目标,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调控。比如,教师要在学生以收集资料为主的预习阶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讨论和合作等方式发展综合语言技能。指导学生通过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而且,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3)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安排和布置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而且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为所有的学生都创设发展各自个性和特点的空间和舞台,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每一位学生,懂得欣赏每一位学生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

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正如实践课上的评价表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旨在指导和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感和态度。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要有助于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教育和教学的实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而且能走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要使学生乐学,教师必须通过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比如,在对某同学进行课前预习指导的过程中,发现他打算下载音像资料来使得自己的学习成果更有竞争力,教师适时地向该生表达赞许和肯定,同时希望该学生能教授老师一些收集下载资料的方法,这其实就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孩子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孩子,使学生和你心心相印、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冰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反思

冰花教学反思

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

作文训练教学设计

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方法策略

材料作文训练教学设计

《听说训练》教学设计示例

朗读教学反思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冰花》教学设计(共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冰花》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