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莫高窟的课件(共含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r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敦煌莫高窟课件
《敦煌莫高窟》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预设目标:
1.感受敦煌莫高窟这个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魅力,为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3.学会找重点词句,正确理解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仔细研读第4段,了解其写作顺序,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态描写,学有余力者可进行仿写。(上限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了解作者精妙的写法(顺序与用词,见闻与联想)
课时安排:2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合课件,教师讲述)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除了茫茫的戈壁、黄沙,还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那便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它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3000余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
敦煌莫高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接答,允许答案的不同)
(二)揭开面纱,初识宝库。
1.仔细读读课文开头,想想莫高窟因何成为艺术宝库?
2.自由朗读“塑像”或“壁画”其中的`一块,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塑像”与“壁画”给人的总印象。(旨在找出重点词句)
(三)走入宝库,欣赏艺术。
1.反馈句子,阐述理由。
2.感情朗读,欣赏艺术。
(四)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1.指名用不同的方法读读“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当你驻足在一幅壁画前,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画的轮廓。
3.再次与课文对话,自由读第4自然段,把这幅画读活。
4.全班齐读,用朗读来奏响这美的交响曲。
5.通过多媒体欣赏壁画(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真人表演)
6.驻足画前,看着看着,作者有何感受?(师引读第5自然段)
7.你呢,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五)抒发情感,搜集资料。
1.作业(任选一题)
①写下你的感受,想说的,想做的。
②从教师给出的几幅壁画中选择一幅仿照第4段的写法,介绍壁画。
2.告诉学生搜集莫高窟资料的网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了解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敦煌莫高窟,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地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悠久的历史孕育出敦煌灿烂的文化。那精美的石窟艺术,那遍地的文物遗迹,那浩瀚的典籍文献,那神秘的高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敦煌莫高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西北的大漠上。
今天,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去触摸莫高窟,去欣赏莫高窟,去感受莫高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分节指读课文?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
三、精读课文,指导点拨
1、指导学生精读“彩塑”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段内容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2)哪些词语写出了彩塑的特点?围绕这个特点描写了哪些彩塑?
(3)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彩塑。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壁画”一段。
(1)总结学习“彩塑”的方法:①朗读课文,画出该段中的中心句,说说壁画的特点。②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壁画,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壁画。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小组合作学习“壁画”一段。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3、略读“藏经洞”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指导提升
1、出示莫高窟壁画中的“五台山图”,指导学生观察。
(1)谈谈观看“五台山图”的总体感受。
(2)说说“五台山图”上画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
(3)说说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2、将自己观察到的、体会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注意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方法去写。
3、组织学生交流。
五、总结谈话,学习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了解了敦煌艺术的特点,感受到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且我们还学会了怎样读书,学会了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写作方法,为我们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莫高窟_小学作文
大家好,我姓吴,是你们的导游。我将带你们去看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我们走!
朋友们,向我的左手边看,这就是莫高窟。它是在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它建在甘肃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一千六百米。始凿于三百六十五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石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余身,飞天四千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敦煌石窟艺术中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就是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
现在,我们进入285窟参观。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建筑形成覆斗顶方形禅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莫高窟最早的一个有记年的洞窟。南壁禅窟上面绘有《五百强盗在佛因缘》故事,讲的是: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为盗国王派军队捕获,挖去双眼,放逐山林,他们痛苦不堪,呼唤佛的名号,佛听到后,用神力让他们恢复光明,并现身说法,终于使五百强盗皈依佛门。
参观完285窟,我们再进入有名的藏经洞。这个洞窟位于系统工程号洞窟甬
道的北侧,原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洪的影窟。它也有一个故事:19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一个道士在一个机会下打开了藏经洞。由于他的愚昧和清王朝的腐败,很多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夺和盗劫了,只有一部分留下来了。
好了朋友们,现在可以解散了,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摸石像和墙壁。
2、不准照像。
3、注意安全。
时间过得真快,要和大家再见了。记得,欢迎下次再来参加安欣旅游团的旅游噢!
《莫高窟》
《莫高窟》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陈明珠
莫高窟教学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考
情景导入、确定研究主题
1、导入:
在我国西部甘肃省漫漫黄沙之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游览了莫高窟,那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那迷人的魅力。 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很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情景氛围。
使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网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点击进入莫高窟网页,认真阅读2-4小节,“网学习。
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
3、通过“在线测试”、“学与玩”来巩固所学知识。 1、带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利用教师准备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2、利用位置或兴趣爱好组成各个不同的兴趣学习小组,学习相关内容,讨论相关问题。
3、学习之后可利用“在线测试”和“学与玩”来测试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 1、通过学习指南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究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3、通过“在线测试”和“学与玩”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自由
交流
1、组织学生进入”讨论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也可以提出质疑。
2、教师可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学习,进入”讨论交流“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见解。 1、通过畅谈深化学生对莫高窟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解释、组织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在”讨论交流“里畅谈就像同学们平时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一样,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交流的氛围。
拓展
延伸
1、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边游览边介绍。
2、把学习所得利用计算机制成演示文稿、WORD小报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引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信息博览“上网浏览相关网站,并且提供为学生解题的“教师留言簿”。 1、组织学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美丽风景。
2、通过”信息博览“继续了解有关莫高窟的资料。
3、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给教师留言,教师会给你满意的回答。 1、通过”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课文内容,把知识消化透彻,把知识用活。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快速收集、处理、组织信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用留言的方式来及时交流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交流的快速、方便。
《莫高窟》教学设计
《莫高窟》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的一颗明珠,去年,我领略了它的真面目,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一进入莫高窟,就看见了一个个如蜂窝一般的洞窟排列在高低不平的墙壁上,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气息。跟着导游的脚步,近了,更近了,终于,我们到了第一个洞窟,刚一进去,我便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哇!太壮观了!”其他的游客也是赞叹不已。
看到那一尊尊惟妙惟肖的佛像、彩塑、雕刻……我仿佛真的听到了群佛念经的声音,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殿堂。
莫高窟,不仅有精彩绝伦的佛像,彩塑,还有四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浏览完一个个洞窟,看完一幅幅壁画,我的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这艺术品是那么的美,这做工是那么的精细,不愧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游完莫高窟,我明白了什么叫艺术,知道了什么是艺术,这里的每一件工艺品,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于劳动的结晶,我们一定要好好保存,让这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永世长存!!
莫高窟!我爱你!!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里面有上千佛像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秦朝的前秦时代,还称16国时代。历经16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时期历代的兴建规模浩大,是人们心中的佛教圣地。
洞窟有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如此庞大,竟还有2415尊,想想看,这工程是多么大呀。还有人说,这么多尊彩塑有可能,都是佛教的信奉者自愿造的。
至今历经一千六百余年,期间虽经时光磨难,战乱摧残,仍保有完整的洞窟492个,里面珍藏着历史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还有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集佛教艺术、建筑、彩塑、壁画之大成的旷世奇葩。
莫高窟之辉煌顶峰虽不在乐樽之时,但所有后来者均公认:乐樽的人品修行最高,所有后人,莫高与彼。为表对乐樽的崇敬之意,便将此处命名为“莫高窟”。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大部分为写本,小部分。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约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等等。文书主要内容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等等。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
莫高窟,还有很多的秘密,就等你自己探究了。
莫高窟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目录
主要评价历史沿革主要评价外国 旅游者 对莫高窟的评价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 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 宝库 。”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 公元 366年,一直到 现在 ,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九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 封闭 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 经卷 , 文书 , 画卷 等。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历史沿革莫高窟现存 北魏 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 壁画 4.5万平方米、泥质 彩塑 2415尊、唐宋木构 崖檐 5个,以及数千块 莲花 柱石、铺地...... 莫高窟前临 宕泉河 ,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 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 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 乐尊 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 、 西魏 和 北周 时,统治者崇信 佛教 ,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 时期,随着 丝绸之路 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 武则天 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 后,敦煌先后由 吐蕃 和 归义军 占领,但 造像 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 、西夏和 元代 ,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 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 康熙 四十年(17)后,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
《莫高窟》是小学语文第9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课文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通过《莫高窟》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感悟“彩塑”的特点,同时深刻体会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由于莫高窟距离学生比较遥远,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因此选择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
说教学目标,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说重难点,能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重点感悟“彩塑”的特点,牵移学法。学会编写段落提纲,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
说教学过程,1、紧扣题目,设置疑念,激发情趣,引导初读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编写提纲,寻文思路3、精读课文,欣赏彩塑,感悟语言,积累运用4、总结课文,编三字经,激发兴趣,拓展提高
这部分设计,主要让学生结合题目,猜猜莫高窟名字的由来,然后相机进行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接着播放有关莫高窟简介的视频,这段视频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想要继续探究的兴趣。
这部分设计,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学会编写段落提纲。看着这段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如何编写段落提纲,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这部分设计主要紧扣“形象鲜明,神态各异”八个字,从整体上把握彩塑的特点,然后出示相应表格。
看着这样的表格,学生很形象地理清了层次,并对彩塑的特点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接下来让学生观看彩塑图片,当学生看到这幅图片时,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这就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再看这幅图的时候,学生也很快辨别出这就是威风凛凛的天王。继续看这幅图的时候,学生同样也很快地知道这就是强壮勇猛的力士。最后看这幅图的时候,那神态安详的卧佛形象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心中。
接下来,让学生尽情想象还有哪些彩塑形象,在充分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时,再适时出示大量丰富的彩塑图片,并同时播放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以此来缓解学生的疲劳,让学生在这种舒适的环境下,更为全面地了解了莫高窟的彩塑文化。
最后指导学生进行第2小节的填空、背诵。
这部分设计,主要是指导学生编写三字经。三字经三字一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这就是最终编写的三字经内容。
接下来布置“预习3-5小节,尝试着编写三字经”的作业,定能在学生的内心掀起一股学习三字经的热潮。
最后提供莫高窟的官方网站,让学生上网了解更多的有关莫高窟的知识,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语文变得有趣、有效。
说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
1.媒体助学,激发情趣
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的过程中,适时播放一段有关“莫高窟”的视频简介,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
2.图片运用,增强感悟
适时地呈现相应彩塑图片,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达到有效融合,增强了学生对莫高窟彩塑特点的感悟。
3.音乐渲染,创设氛围
在让学生观赏莫高窟彩塑的其他图片时,同时播放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也能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状态。
前途中有我的老师,后途中有我的学生,簇拥在这条七彩的路上,我唯有竭尽全力,方能坦然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充满希冀的、求知若渴的眼睛。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份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科版第七册课文]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huáng)市东南,坐落在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在断崖绝壁之上,492个洞窟蜂窝似的排列着,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莫高窟保存着三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lǐn)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wò)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右手托着头,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xiào)的彩塑,游人无不啧(zé)啧称赞。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guī)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lù)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mó)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经卷、文书、帛画、刺绣(xiù)、铜像等文物六万多件。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腐(fǔ)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外国入侵(qīn)者掠(lüè)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想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的?每个方面重点介绍的是什么?
讨论 你发现了吗,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背 背诵第三自然段。
认 凛 卧 肖 瑰 录 摹 绣 侵 掠
写 绝 价 值 卧 详 宏 录 绘 银 降 辉 铜 库
自选词语 丰富多彩 引人注目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这次敦煌莫高窟一日游的导游,我姓陈,你们就叫我陈导吧!你们的眼前就是莫高窟的大门,想知道莫高窟是什么样的吗?听我慢慢道来。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部,距城约25公里,洞若观火窟开在鸣沙山东的断崖上。它是中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也是佛教艺术中心。
洞窟数目达到492个,塑像尊以上,其中最大者33米,最小者仅10厘米。所以,塑像在莫高窟中最有名。壁画总面积为45000平方米,若将所有壁画排列起来,就有30公里长。如果说是莫高窟使的敦煌闻名全球的话,那么,使得莫高窟闻名的就首推这些壁画,是旅游时的参观重点。
游客们,你们知道吗?莫高窟始建于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传说有个名叫乐尊的各党路过此地,忽然见到金光闪耀,似有千佛显现,认为这就是佛家的圣地,遂四处募捐,开掘了第一个石窟。消息传开后,商旅纷纷差使在此修造石窟,以期旅途平安。这样一直延续到元代,经历1000多年。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受最重点的文物保护。
好了,现在我介绍到这儿,请大家漫步欣赏。不能乱扔果皮等垃圾,不能在壁画上乱涂乱画,要保护文物。谢谢!
读了《莫高窟》后我才真正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读了《莫高窟》我好像身临其境,亲自摸到那精妙绝伦的彩塑,亲眼看到那宏伟瑰丽的壁画,亲脚踩在那藏经洞的地板上・・・・・・
读了《莫高窟》我又有点愤怒,愤怒那些那野蛮无理的侵略者,无情的掠夺毁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读了《莫高窟》我不禁想起了《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在没受到侵略者的毁害时是那么的美丽辉煌,充满着历史长河的气息。可自从八国联军到圆明园后的日子,一切都变了。凶悍的侵略者把能带走中国历史的“宝贝”全掠走,不能带走的便无情的毁灭。
读了《莫高窟》我就立志要好好学习,不再让历史的悲剧在上演,不再让中国的历史长流哭泣!
读完全文细细想想文章后的问题――莫高窟的存在价值?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不能够做出资深的回答的。也许,莫高窟是历史、宗教、道德与美的结合吧!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也许这就是莫高窟存在的价值......
“色流”在文章后的解释中他就是一个很生动形象的词。然而,在本文作者的眼里“色流”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不同的朝代在莫高窟中的演绎。
北魏时期的色流“青褐浑厚、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一般都高大威猛。古代多战争,在这般文化孕育之下的儿女作的画自然多了一分强悍,少了一分温柔。
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的色流却跟北魏大不相同了。战乱少了,天下有了一定的太平,文人、才子一一涌现,人们不在满足于过去的粗布衣服,毫无生气。于是“衣服和图案都变的华丽”那这时的色流当然就是“开始畅快柔美”了。
喜气洋洋,天下百姓载笑载言;山间豪气升天,文人才子赋诗连连。在这样一个盛世,色流当然是“猛的一下涡旋卷涌”。
唐代已成为过去,五代已经到来,他已没有唐代的雄风,而是变得温柔了。于是“精细”成了这个时代的色流。
色流中少了鲜明的色彩,变得有点灰暗了。那一定是宋代了,国破家亡的滋味有谁尝过呢?在这个战乱多于太平的年代哪里还回有欢快的整体气象呢?
色流中没有了红色,想必是到了元代了。
色流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写照。
作者能够如此仔细的.观赏莫高窟,从着一方水土中看出一千年的生命来;看出莫高窟存在的价值来,这实在是令人惊叹呀,想一想自己游览名胜古迹时马马虎虎,匆匆而过的情景真是惭愧呀!只有用动情的眼光,真挚的心才能够看得明明白白!
《莫高窟》是《道士塔》之后的一篇,这一篇脱离了《道士塔》中的对莫高窟文化被破坏的惋惜和痛心,那一句“我好恨”实在是震撼了我,在这一篇里余秋雨撇下所有,一心去欣赏这“受伤”的的莫高。
很喜欢其中有一段,余秋雨论述了中国文化遗址与外国的不同,他写了,中国的文化遗址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他认为外国的很多都是历史上当时修建然后兴盛于一时,之后就是纯粹的遗址,而中国的文化遗址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或者是其他原因,在不断地更替着,才有生生不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理解威风凛凛智慧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背诵二、三段。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激发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准备
教师:1.本课生字、词语卡片,中国地图,走进敦煌影碟,音乐磁带;
2.其他两大石窟的相关资料。
教材简析
在祖国西北那神奇的地方,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殿堂,那姿态各异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栩栩如生的卧佛、姿态纷呈的飞天图,向人们展示着迷人的风采。人们不由感叹,这一奇观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啊!它如明珠般熠熠闪光。让孩子多读读,从读中定会有不少收获。
本篇文章描述的内容具有鉴赏性,教学中要注意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学会本课的生字;二、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欣赏莫高窟的美,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激发对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莫高窟教学反思
《莫高窟》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藏经洞,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课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语言优美,有鲜明的特色,很值得细细品读。特别是一些排比句把彩塑和壁画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光是品读语言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莫高窟的世界,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彩塑、壁画(飞天)的图片和莫高窟的视频材料,内容丰富,欣赏性很强。当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惊叹之声不绝于耳,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同时,多媒体的呈现还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如宏伟瑰丽、精妙绝伦等。网络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丰富了想象力。
欠缺之处:课堂上学生缺乏思考,在让学生模仿说话的时候,似乎美妙的词语都让文章的作者给说尽了,学生的语言贫乏,没有美感。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李怀让重修佛龛碑》记载,乐?禅师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创凿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经过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遂成巨大的石窟群。南区近千米长的崖面上,洞窟鳞次栉比,密若蜂房,中部尤为集中,上下多达5列,已编号洞窟492个,存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位列全国石窟之冠,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艺术的内容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三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窟的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方形佛殿式的覆斗式。塑像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除了几尊高达数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绘泥塑。壁画大致可分为佛像、神怪、故事、肖像、经变、佛教史迹、装饰图案画等七大类。
十六国晚期(北凉)的洞窟,继承和发展了河西走廊汉晋文化的传统,同时由于敦煌与西域各国交流频繁,显现出明显的西域艺术风格。西魏洞窟开始出现中原艺术新风。以中国神话为内容,以秀骨清像为造型特征,注重神韵气度表现。北魏时期璧画多以土红色为底色,用青、绿、赭、白等色敷彩,色调热烈厚重。西魏以后则多用白色壁面为底色,色调趋于清新雅致。
隋代是敦煌艺术发展史上体现变革精神的活跃时期,在敦煌艺术的发展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彩塑千姿百态,高达30多米的特大塑像出现;壁画题材繁多,场面宏伟,金碧辉煌。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达到空前的水平。第156窟的张议潮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两幅画中表现晚唐时期归议军节度使张议潮和夫人出行的情景。在横幅长卷式壁画上,仪仗、音乐、舞蹈、随从护卫等人物分段布满画面,组成浩浩荡荡的出行行列,开创了莫高窟在佛窟内绘制为个人歌功颂德壁画的先例。艺术匠师们在融合外来艺术精华和继承、发展前代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艺术。
五代洞窟承袭了晚唐的遗风。宋代洞窟、形制、内容及技法多沿袭五代旧式,有少数精美之作。西夏时期基本上没有新开洞窟,只对前代窟重修。元代的洞窟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出一种新的风貌,有些精湛的佳作。这一时期的壁画中,虽然新题材很少,但在构图和敷彩上却有特点,构图锐意简化,色彩多用大面积的绿色为底色,用土红色勾线,整个画面色调偏冷。壁画中较多地使用沥粉堆金手法,这是前代所少见的。
在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内容。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样和宝贵资料。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美术史上记载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敦煌艺术的大量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以后,又受到人们的注意。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道士王圆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7、19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19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
现在敦煌学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瞩目的学科,敦煌遗书被学术界誉为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课文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份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莫高窟》片断赏析
一、借助媒体激情。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儿童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便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莫高窟》这一经典历史文化艺术,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尤其是南方的孩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讴歌的敦煌艺术和世界文化历史,降低教学难度,景老师在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通过一组图片了解敦煌,感知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教师设问:为什么说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介绍了莫高窟有些什么?这样教师的一点一拨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了起来,对文中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部分一目了然,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就不言而喻。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调控,由此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在语文课中做数学题。
看起来这有悖于教学常理,有违于教学的常规逻辑。但这一案例的教学结果却显示,这两道简单的算式犹如两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让整个课堂都变得生动起来:
师:莫高窟的壁画有什么特点?
生:莫高窟的壁画宏伟瑰丽。
师:你从哪儿觉得莫高窟的壁画宏伟?
生:我从莫高窟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话中觉得壁画宏伟,因为她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师:(赞赏地点头)你读课文读得真仔细!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算式题。
生:(都好奇地看着老师,有同学嘀咕:语文课上怎么做数学题?)
师:请大家听好题目:我们的教室大约30平方米,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少个教室那么大?
生:(想了一会儿,七嘴八舌地说)150个教室那么大。
生:不对,是150多个教室那么大!
生:哇!
(这时,学生的情绪普遍激动起来)
师:再听好:我们的教学楼底层共有6个教室,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占地大约有几幢教学楼那么多?
生:(有沉思的,有拿出纸笔计算的,有用手指在台上比划的,不一会儿,都说出了答案)
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占地面积那么大。
生:(情不自禁地)好大啊!
师:哦,现在想说什么?
生: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能造出这样宏伟的壁画,真是了不起!
生:我真想亲自到莫高窟去看一看!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下,要让人听出宏伟。
生:(纷纷举手,一名学生站起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一齐来读!
(师与生大声地朗读)
这是两道简单的一步除法算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连平时成绩较落后的同学也很容易便做了出来,都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带给他们心灵的愉悦,消除了课堂中的紧张感,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的学习情感。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势。
经过这样一算,抽象的数字就与文中的语言、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就使学生有了更为真实深切的感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与150多个教室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哪一个更易在学生心中引发共鸣呢?很显然是后者。由此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这已不是书本中的语言,而是学生由衷发出的感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语言的距离,真正地感觉出壁画的宏伟。有了深切的感受,再来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自然把感情孕育到了读中。
语文课上做数学题,显示的是教者的机智与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把握,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理念和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牢牢抓住的还是语文教学的实质。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广辟蹊径,独具匠心,就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更丰富实在,更精彩纷呈!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赏读、积累课文介绍莫高窟的优美词语、句段,初步感知文章排比句式的语言魅力。
3、了解作者点面结合、用词精准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学生的文化底蕴。
2、积累优美语段,熟读成诵。
3、感知课文的写作方法与特色,能迁移运用。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
2、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在祖国的西北,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一颗明珠)它就是我们昨天新学的课文――(读题)莫高窟。
2、复习词语:这些词你能读正确吗?
断崖绝壁 举世闻名 神态各异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3、读了这些词,你能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莫高窟哪三方面的内容?(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适时板书)
4、你抓住了课文的哪两句话?
(1)出示过渡句:莫高窟里不仅有精彩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前半句是第二小节的内容,后半句是第三小节的内容。
(2)出示: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师:抓住段落中提纲挈领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渡:作者又是如何突出彩塑的精彩绝伦、壁画的宏伟瑰丽呢?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探究
1、彩塑
(1)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指名回答并出示: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师:作者概括点明了彩塑的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彩塑有多少尊?(两千多尊)作者能面面俱到,一一写来吗?(不能)作者怎么写的?谁来读。
(2)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作者用了什么句式?让你感受到什么?
朗读指导并评价::把结构相同的短语进行排比,句式整齐,读来很有气势,增强了感染力,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彩塑的个性鲜明。板书:运用排比。
作者仿佛用摄像机给我们呈现了三个分镜头,(示图)展示出了菩萨的特点是――慈眉善目,天王的特点――威风凛凛,力士的特点――强壮勇猛,你看,作者用一个词就形象地表现出了一尊彩塑的特点,用词多么精准。(板书:用词精准)让我们读出彩塑各自的特点。
作者的三个分镜头可以说是一闪而过,是一个概括的面的描写,(板书: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彩塑得多,而且――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3)作者为了突出彩塑的特点,还对准一个独特壮观的卧佛拍了个特写镜头,引读第四句:有一尊卧佛长达――……
16米有多长,我们把他竖起来,一层楼有3米多,大概几层楼高?真是壮观,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寥寥数语就把卧佛的特点细致传神地描绘出来了,这是一个点的描写。(板书:点)
朗读指导并评价:让我们一起读出卧佛的特点。
(4)作者点面结合(板书:结合)去写这两千多尊彩塑,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气息。(读三、四句)
由这两句不难想象到所有的这些彩塑都是精致巧妙,绝无仅有,这叫“精妙绝伦”。看到这儿,你会如何赞叹?(适时理解“啧啧赞叹”)你们称赞的到底是谁?(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师:作者最后自然地以游人的赞叹作为总结,齐读第二小节最后一句。
(5)出示: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强壮勇猛 神态安详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文章写这两千多尊彩塑,用了一连串精准的四字词语,才形象地突出了彩塑的特点。让我们把这些四字词语积累背诵下来。
(6)指导背诵:引导学生把积累的四字词语填入课文第二自然段中。
出示: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 ),( )。有( )的菩萨,有( )的天王,还有( )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 )。看到这一尊尊( )的彩塑,游人无不( )。
(7)示四幅相应的图,师引背。
师总结: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式,点面结合地来写,而且用词精准,从而突出了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
过渡: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2.壁画
(1)作者同样运用了这些写作方法,请大家自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排比句,如何体现出“点面结合、用词精准“的特点,可以圈画批注。
(2)学生自读后交流第一句排比句式:
◆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A 用了“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让你感受到什么?(不仅句式整齐,而且感受到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这样的壁画有多大的面积?(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相当于我们的体育馆有100多个。真是宏伟瑰丽啊。读中体会。
B 作者选取了一些壁画,拍摄了一组分镜头,(示图)这是概括的“面”的描写。
C 出示:( )佛教故事
( )神佛形象
( )民间生活
( )自然风光
请学生把括号里的词语填好后,问:你体会到什么?(用词精准) 朗读体会。
引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在这些壁画中,飞天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作者浓墨重彩地来描写,这是一个“点”的描写。
◆出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A这句又用了什么排比句式?(有的……有的……)而且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列举了飞天的优美造型,课文一口气用了几个“有的”?你体会到什么?(飞天造型得多)还从哪里体会到?(成百上千、一个省略号)
朗读指导并评价:飞天的姿态万千,真让人身临其境,眼花缭乱啊。
B用词的精准又体现在哪里?
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花篮,( )鲜花;有的怀( )琵琶,轻( )银弦;有的( )身子,自天而( );有的彩带( ),漫天( );有的( )双臂,翩翩( )……
请学生把括号里的词语填好后,问:你体会到什么?(动词的精准,突出了飞天的姿态万千、妩媚动人)
让我们图文结合,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欣赏飞天万千的姿态。(出示五幅飞天造型图)
过渡:这就是敦煌的飞天,敦煌宏伟瑰丽的壁画。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3)激发情感,朗读体会。
这么精美的文字值得我们积累背诵。出示填空,指导背诵。
◆学生练背。
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 )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的壁画。壁画的内容( ),有( )佛教故事的,有( )神佛形象的,有( )民间生活的,还有( )自然风光的。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
◆指名四个同学分句背。
◆示相应的图,师引背。
3.藏经洞
引读过渡: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1)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像:它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
(2)学生读课文。
(3)学生交流,适时指导:请你再读这一句:“洞里曾藏有……”,从这个“曾”字读出来什么?(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如今都没有了;帝国主义的野蛮与无耻。)板书:曾经辉煌。
这数万多的珍贵文物都到哪里去了?(出示一段话,学生阅读)
敦煌遗书流散
藏经洞发现后,帝国主义探险家闻风而至,纷纷来到敦煌,用骗取等手段,将敦煌遗书及壁画雕塑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
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圆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卷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一叠银圆换去了十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就这样,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4)是啊,我们多么希望历史能够改写,但历史毕竟已经成为历史。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沧桑,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小节。
三、总结提升。
1.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它仍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依然是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因为莫高窟不仅有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的众多文物,由此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时我们不由得赞叹道: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外国的旅游者也这样评价:(出示)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而我国著名作家作秋雨这样评价:
出示: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3、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最后一小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默写课文中描写飞天的语句。
2、学做小作家:运用这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如狮子林中的假山,云雾的变化等。写作方法指导:(指板书)可以运用排比句式,注意点面结合、用词精准。
3、盛大的敦煌莫高窟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阅读,了解莫高窟更多的资料。
★ 《莫高窟》课文
★ 莫高窟教案
★ 莫高窟教学反思
★ 莫高窟教学设计
★ 游敦煌莫高窟
★ 莫高窟原文阅读
★ 2《敦煌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