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节《密度》的教案(共含1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宇李爱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三节《密度》的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
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有各种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下面就请同学们鉴别一下你们桌上摆放的贴有A、B、……字母标签的是什么物质?根据什么特性鉴别的?
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
生乙:我们桌上放的两块金属,根据它们的颜色及其中一块的锈迹,可以鉴定一块是铜,另一块是铁.
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师:由此可知,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请丙同学告诉我,你能否判断你桌上的两个物体是不是同种物质?
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
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
生:体积相同.
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
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
[实验1]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
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师:对.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一密度.
[板书1]三、密度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
师: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2.建立概念
(l)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
[实验2]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2)分析实验数据(投影片见表1)
表1
师: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甲: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
生乙:铁块a的体积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a的质量就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c的体积是铁块b的4倍,铁块c的质量就是b的4倍.
生丙:木块a的体积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a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c的体积是木块b的四倍,木块c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四倍.
生丁:对铁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木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个定值.只是这两个比值不相等.
师:很好.这就表示,对于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不同物质,这个比值不同.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
(3)建立概念
[板书2]2.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
3.密度的公式
师: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板书3]4.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师: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克/厘米3.”
[板书4]常用单位: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4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物质的密度表.
师:铜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用克/厘米3作单位,其数值多大?
生甲: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表示体积是1米3的铜其质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单位,它的数值是8.9,即8.9克/厘米3.
师:铁的密度是多少?铜比铁的.密度大,这说明什么?
生乙:铁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铜的密度比铁大,说明1米3体积的铜的质量比1米3体积铁的质量大.
师: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气的密度是多大?
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
师: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看,在气体的密度表旁边有个条件—0℃,在标准大气压下.其实不仅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实验测出的.
师: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哪种较大?哪种较小?
生丁: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呢?你们查查看,固体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再查查看,水银的密度是多大?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
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银是液体.可它的密度却比一些固体的密度还要大.
师;所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只是对一般物体而言.好,若有一种金属,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属?
生己: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
师: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
3.实验与讨论
师:(拿一个戒指或螺母)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
生:可以测密度来鉴别,这需要测质量,用天平测;还要测体积,用量筒来测;将数据带入密度公式进行汁算.
师:下面我们分成4个大组,每个组完成下面一个实验内容.
(1)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内容用投影映出)
[实验3]用天平、量筒来测定:
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
B.大铝块、小铝块的密度;
C.同体积的铁和铜的密度;
D.涂色的两种物质的密度,鉴定它们是什么物质.
(以上实验两人一个小组,六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内容,四个实验内容并进).
(2)实验记录
(见表2用投影片,请同学回答,教师填写).
表2
(3)思考与讨论
师: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板书5]实验与讨论:
A.对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与质量、体积V的关系.
B.不同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生甲:对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变化时,质量也变化,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与V的比值不变,也就是密度不变.这说明,同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与、V都无关.
生乙: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这说明: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板书6]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讨论题.既然对同种物质,与、V都无关,那种这个密度公式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丙:用它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
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计算式.
[板书7](写在板书1,密度公式的右边):计算式.
4.巩固练习
(投影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大铝块的质量是4千克,小铝块的质量是1千克,则大铝块的密度是小铝块密度的4倍
B.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
生:(略)
5.本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这是我们后面学习要讨论的问题.
6.布置作业
第三节密度教案一
第三节密度习题二
第三节密度习题二一、是非题
1.密度是物体的属性,不同物体一定有不同的密度. ( )
2.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不同物质制成的物体一定有不同的密度. ( )
3.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中,质量大的,体积一定大. ( )
4.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密度小的体积一定大. ( )
5.密度相等、质量较大的物体,体积一定较小. ( )
二、填充题
1.某液体的质量是110克,体积是100厘米3,它的密度是______克/厘米3,等于______千克/米3.
2.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4∶1,体积之比为2∶3,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______.
3.铁、铜、铅三种金属分别制成质量相等的立方体,其体积最大的为______,如分别制成体积相等的立方体,则质量最大的为______(已知ρ铁<ρ铜<ρ铅).
三、选择题
1.气体是很易被压缩的,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体积被压缩后,它的密度 [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不确定
2.甲、乙两个同种金属制成的金属实心球,甲球体积是乙球体积的4倍,那么甲球的质量是乙球质量的 [ ]
A.4倍 B.1/4 C.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3.已知铁的密度比铜的`密度小,现用铁和铜各做一个实心球,则下列陈述中不正确是 [ ]
A.铁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铜球大
B.铁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铜球小
C.铁球的体积比铜球大,铁球的质量比铜球小
D.铁球的体积比铜球小,铁球的质量比铜球大
4.一只100厘米3的铜球,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为100克,那么这铜球的内部 [ ]
A.一定是实心的 B.一定是空心的
C.一定装满了水 D.一定是装有其他金属
[ ]
A.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1/2
B.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2倍
C.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
D.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和密度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
四、计算题
能装500克水的瓶子,能够装某种液体400克,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密度答案
一、1.× 2.√ 3.√ 4.√ 5.×
二、1.1.1,1.1×103 2.6∶1 3.铁,铅
三、1.A 2.A 3.D 4.B 5.C
四、0.8×103千克/米3
第三节密度习题一
第三节密度习题一一、是非题
1.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质量是不等的. ( )
2.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铝块,体积可以相等. ( )
3.一块铜块和一捆铜丝,质量不等,体积不等,但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相等. ( )
4.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它们的密度一定相等. ( )
5.密度相等的两个物体,体积一定相等. ( )
6.液体的密度一定比固体小. ( )
7.气体的密度比固体、液体的密度都小. ( )
8.铁块的密度比铁粉的.密度大. ( )
9.盐水的密度与纯净水的密度相同. ( )
10.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一定温度、一定状态下,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 )
二、填充题
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______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是______.
2.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______,体积的单位是______,密度的单位是______,读作______.
3.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表示的意义是______.把200克酒精倒掉150克,剩下酒精的密度为_______.
4.密度的公式ρ=______.有一块金属质量是5400千克,体积是2米3,该金属的密度是_______.
三、选择题
1.下列物理量中表示物质属性的是 [ ]
A.质量 B.体积 C.温度 D.密度
2.把一根均匀的铁棒锯掉1/3,剩下2/3铁棒的密度[ ]
A.是原来密度的1/3 B.是原来密度的2/3
C.与原来密度相同 D.是原来密度的3倍
3.某金属块质量为m,体积为V,密度为ρ,现使金属块的质量成为3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四、说理题
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而冰的密度是0.9×103千克/米3.根据水和冰的密度,又知冬天户外水缸常会破裂.请你说出冰的密度小的原因.
密度答案
一、1.√ 2.× 3.√ 4.× 5.× 6.× 7.√ 8.× 9.× 10.√
二、1.质量,1.0×103千克/米3 2.千克,米3,千克/米3,千克每立方米 3.每立方米体积的酒精质量为0.8×103千克,0.8×
三、1.D 2.C 3.D
四、水结冰时体积变大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cm×3cm×1cm)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cm×3cm×2cm)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cm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3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cm3和24cm3的铁。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密度”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三、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演示实验: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Qcm、3.00cm和1.00Cm,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重复步骤(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2)相同。
(5)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松木块重做上面的实验,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里。
(实验表格见下)
(6)全班学生计算表格内“质量/体积”,将结果填入表中。
2.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提问:课本练习2。
三、密度的公式
提问:知道物体的总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答:由密度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讲解: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密度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由例题看出:密度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密度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密度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1)克/厘米3读作什么?(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3.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
提问:课本例题中铁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提出: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数字不一样,可见,写物质密度时一定要写出具体的单位。
请二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课本练习1,其余人在笔记本上完成。
四、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五、布置作业:章后习题2、3。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物质的密度教案
密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
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新授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教师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块铜,一块铝,一块肥皂、一块泡沫、要求学生鉴别。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出发,通过生活中的常识,通过观察和学生亲自的体验,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物理有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再拿出两块大小不同并且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地断定它们是同种物质?
教师可以指出:单凭气味和颜色这些明显的特性来鉴别物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研究物质的一种隐蔽的特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长生困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什么一样?
那么怎样知道哪个是肥皂、哪个是泡沫呢?它们的质量、体积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
2、探究实验
①提出问题
将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橡皮泥)分割成两半,其中体积被分割成了两半,物质的质量也被分割成了两半,通过以上的体验和实验感知到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②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以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猜想:想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也是原来的两倍。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分析实验,要测质量和体积应选什么器材?讨论得出:天平、刻度尺、物体。
设计实验表格:
质量(g)
体积(cm3)
1cm3物质的质量m/v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木块1
木块2
木块3
进行实验:(1)用提供天平铝块1的质量,用刻度值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重复对铝块2、铝块3重复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2)用提供天平木块1的质量,用刻度值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重复对木块2、木块3重复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④汇报实验数据,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点名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结论。师总结:同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切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哪方面看数据,怎样得出结论,对同种物质的测量数据讨论时,提醒学生既要竖着比较也要横着比较。让学生知道每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每种物质都遵守共同的规律,渗透“异中求同”的比较方法。然后比较不同物质在遵守共同规律的前提下是否有不同之处,渗透“同中求异”比较方法。
⑤引入密度的概念
由实验结论可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能反映物质的种类的这样的特性,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为ρ。进而引出公式:展示密度计算公式:公式:ρ=m/v,单位符号以及关系。
⑥应用:观察课本,了解密度的意义;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 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中考撷要
密度是中考试题中重要的考试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并能用密度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近几年中考中,有关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题也经常出现。
教学工具
天平、各种金属块、酒精等常见物体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课前感悟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______________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写出来就是________,其中符号表示密度的是________,表示质量的是________,表示体积的是________。
二、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物体的质量用来鉴别物质行吗?
密度的单位是:
自学导航
一、实验探究:物体体积与质量的关系
1、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出示: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3、提问: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关于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
让学生讨论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什么关系?
4、验证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同学们(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5、根据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小组分别用体积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二、建立概念
从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
3三、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ρ=m/v的物理意义。
知识梳理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ρ=m/v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
3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技能迁移
1、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了体积为100mL的液体,总质量为130g,求该液体的密度。
2、一个空瓶质量是200 g,如果装满水总质量是700 g,今先向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总质量为1 kg ,然后再向瓶内装满水,则三者质量
一、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时,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如何来鉴别一瓶自来水和一瓶矿泉水呢?这时这种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不可以用它们来鉴别物质呢。
思考:单纯地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的种类,行吗?
1、这里有两个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一个是铜块,一个是铁块,它们的体积相同,质量相等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2、如果是同种物质,体积相等,质量相等吗?这两个都是铝块,体积相等,那质量相等吗?
3、如果同种物质,体积不相等,质量还相等吗?如图,这两个木块哪个质量大?
4、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
二、实验探究
1、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实验: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
3、提出问题: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
4、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枝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
①.请你把粉笔的质量和体积绘制成图。(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 ②.用体积大小相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三、密度
1、密度定义
2、一些物质的密度值
对于同一种物质,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也是不同的,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
33关;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kg/m;还有
33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kg/m;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33
水的密度是1.0×10kg/m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3、
练习
1、一枝粉笔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与原来的相比(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D、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2、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它的真实含义是( ) A、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B、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C、木头比铁轻一些 D、铁的质量和木头的质量实际上是一样的
3、对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质量不变的时候,密度与体积成正比 B、当体积不变的时候,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D、密度与体积成正比,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4、一根均匀的铁棒,去掉1 /2,剩下的一半是原来的质量的 ,剩下的一半体积是原来的 ,剩下的一半密度与原来的 。
3
35、铝的密度是2.7×10kg/m,读作 。它表示的意思是 。
6、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体积是100mL 的液体,总质量是130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7、下面是调节天平和使用天平的步骤,请把正确的排列序号写在横线上 。
A、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B、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线处
C、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算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D、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E、整理器材,把物体放回原处
3
38、一只瓶子能装2kg酒精(ρ=0.8×10kg/m),如果用来装满水,那么瓶内水的质量( ) A、小于2kg B、大于2kg C、等于2kg D、无法判断
9、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块砖,切去一半,对剩下的半块砖,正确说法是( ) A、质量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 B、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 D、以上的说法均不正确
10、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g和20g 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g,则物体的质量为( ) A、124g B、122g C、118g D、116g 能力提高
311、一辆油罐车装了30m的石油,小明想测量石油的密度,从车上取出30mL石油,测得它
的质量是24.6g。求:
(1) 石油的密度。
(2) 这辆运油车所装的石油的质量。
12、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猜想:
实验器材:一盒粉笔,天平,量筒,细沙,水油。
实验步骤:
画图:
以横坐标表示体积V,纵坐标表示质量m。作图。
分析论证:
13、一个质量是40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变为140g,装满油后质量变为120g。求油的密度。
14、小兮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宽
3380cm,厚50 cm,计算它的质量是多少(ρ= 2.6×10kg/m)有机会的话参观调查你见到的纪
念碑并实地测量,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
315、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60cm,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
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体积是多大?
【考纲要求】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2.理解密度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3.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4.会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
一、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要点诠释:
(1)单位:国际单位:kg ,常用单位: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
一只鸡约2kg。
(2)质量的理解: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测量:
教育成就梦想
知识引领未来 我在学习的路上
既选择远方,必风雨兼程
考点
二、密度及测量
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要点诠释:
(1)公式:
变形:
(2)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
3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其物理意义为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理解密度公式:
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与密度ρ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密度ρ成正比。
(4)图象:如图所示:ρ甲>ρ乙
(5)测体积——量筒(量杯)
①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②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教育成就梦想
知识引领未来 我在学习的路上
既选择远方,必风雨兼程
(6)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7)测液体密度:
①原理:ρ=m/V
②方法:a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b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c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d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考点
三、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2.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可以算出它的质量。
3.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4.判断空心实心。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性,对于学生认识物质本身有重要的意义,与后面的压强和浮力关系十分密切,同时测量密度又考察了学生对于基本工具托盘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辨别物质的一些简单方法,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这个时候让学生学习用密度去辨别物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与密度的测定方法;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六、教具准备
1.演示实验:四杯液体:白醋、白开水、雪碧、可乐。金属铜条,大小不同的铁块。
2.学生实验:每组学生都有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天平,刻度尺,量筒,烧杯,水,细线,小石块。
七、课时安排 :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两杯液体可乐和雪碧,提问:如何区分它们? 请学生回答,学生立马答出答案。
再出示两杯液体白醋和白开水,提问:如何区分它们? 请学生闻一闻或者尝一下。 学生很快答出答案
出示黄铜金属块,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 暗示学生在用质量比较,用质量进行区分。
此时展示大小铁块,质量不一样,可见质量和体积之间有数量关系。到底什么关系?会不会从中帮我们找到鉴别刚才金属的办法?
需要用实验来测量,
二、利用器材,自助实验
和学生一起回顾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讲解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助测量提供的实验器材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和巡视,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师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引导学生将质量与体积相比。进而发现规律 总结为:
1.同种物体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 2.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大小不同。
四、发现规律,引入密度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由此可知,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体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着物质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10g/cm)
阅读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讲出起物理意义. 现在你知道老师的戒指可以用什么办法鉴别了吗?
3-3
3九、小结
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十、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单位:㎏/m3
(1g/m
3
3
=1000kg/m)
3
33.水的密度:1.0×10㎏/m
3
物理意义:每立方米的纯水的质量是1.0×10千克.
4.公式:ρ=m/v 十
一、教学反思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学情分析】
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 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板书2]密度的公式:=m/v 其中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3]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 密度的测量:
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学生分组实验
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22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 [板书3]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 巩固练习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
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
学生回答出颜色。(还有其他答案)
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
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哪个质量大?
学生回答:体积大的木块质量大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记录表:
物理量
物质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体积(g/cm3)
铝块1 5
铝块2 10
铝块3 10
铝块4 20
采集实验数据,并由学生分析数据
4、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质量/体积若体积是 1m3,1dm3,1cm3等单位体积的话,就有质量/体积=质量,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根据速度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密度的定义式。
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 m/v
注意:(1)ρ的读法和写法。(与p的区别)
(2)密度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相同物质的密度相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是复合单位。
有:千克/米3 kg/m3 (板书)
讨论说出“kg/m3”这个复合单位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若质量的单位为g,体积的单位为cm3,则密度的单位是:g/cm3(板书)
展示: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学生练习做题。
学生查看小资料,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三)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展示:例题
学生做题,讲解,点评学生做得情况。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启发,提示一下学生)
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三、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它是这章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
四、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2、5、6
板书设计:
密度
1、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公式:ρ=m/V
3、单位:kg/m3、g/cm3等。1kg/m3=10-3g/cm3。
4、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
(2)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习“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习“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铺垫: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学生回答。
1.1cm3= dm3= m3
2.1.5㎏= g
3.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说明: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学习密度的单位要用到体积和质量的单位,所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随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出示后放在讲桌上)
图1:铜丝 图2:食用油
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等,就是物质的不同特性。依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2.教师再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问:你有哪些方法区别它们?
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能不能利用一种更好的判定方法来区分这两种物质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出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生齐答:想。)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活动与探究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感受一下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大小,根据质量来判断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从而得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说明:也可以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
说明: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以便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见图3:其中铜块、铁块、铝块的体积都是10cm3),研究一下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
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三、密度概念的建立
师:同学们根据在上面的探究中得到的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吗?
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
⑴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 ),它的质量( ),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 )。
⑵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
生: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在以上实验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板书: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四、密度的公式、单位、密度表
师: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
生: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
师板书: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 (kg)
V──体积──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课堂训练1】
练习1.1m3=_____dm3=______cm3
练习2.1.0×103kg/m3=________g/cm3
参考答案:1.103,106;2.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对密度公式的理解:
(1)要理解公式中ρ、m、V的物理意义,记住公式。
(2)明确ρ、m、V的关系,同一种类物质m和V的比值不变即ρ值相同,不同种类物质的ρ值一般不同。
(3)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某一种物质的ρ(密度)值与m及V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
⑷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活动与探究】
课题:巧测密度。
要求:给你一个玻璃瓶、一架天平(附砝码)、足量的水和待测液体,如何测出待测液体的密度?(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及测量结果的表达式、实验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中的物质鉴别引出物理问题,最后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去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本课用情境引导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引入,到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导学,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 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中考撷要
密度是中考试题中重要的考试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并能用密度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近几年中考中,有关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题也经常出现。
教学工具
天平、各种金属块、酒精等常见物体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课前感悟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______________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写出来就是________,其中符号表示密度的是________,表示质量的是________,表示体积的是________。
二、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物体的质量用来鉴别物质行吗?
密度的单位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
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新知效果会更好。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火柴,纸风车,冷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故事引入:多年前,当希腊希洛王取得王位后,决定在一座教堂里向永垂不朽的神献上金制的皇冠。于是,他称给工匠所需要的金子并付给酬金。工匠按规定的期限做好了金冠。事后,有人告密,说工匠盗窃了做皇冠的一部分金子,而掺进去同等数量的铜。希洛王为有人欺骗他而大为恼火,可是又找不到揭破这个盗窃案的方法。后来,希洛王在召见阿基米德时,交给了他一项重大任务:鉴别工匠制造的皇冠是否为纯金制成。阿基米德接受任务后忧心忡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
有一天,阿基米德在身体泡入盛满水的澡盆中洗澡时,发现水从澡盆中溢了出来,而自己的身体却在水中轻了许多。他突然受到启发:盆里溢出来的水的体积,不就是自己的身体浸入水里的那一部分体积吗?用这个方法测量出皇冠的体积不就可以鉴别皇冠的真伪了吗?阿基米德由此揭开了金冠之谜,断定皇冠是掺了假的。因为金子密度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比较小,掺进了别的金属后,体积增大,排出的水就多了。阿基米德运用密度知识解决了国王提出的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 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第三节《激素调节》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说出人体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区别。
2、了解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
3、说明激素的概念。
4、指出生长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产生的部位和主要生理功能。
(二)能力方面:
通过课堂阅读并进行概括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了解部分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增强同学们珍爱生命的意识。
2、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率先用化学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伟大成就和科学家勇于探索,不为名利的科学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名称、位置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2、生长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三、教学难点:
1、生长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为名利的科学奉献精神。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准备相关的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2、收集我国科学家率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相关资料,用于教学。
学生准备:1、准备一张小学三年级以前的照片和一张最近的照片。
2、通过互联网、书籍等途径搜集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
六、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融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阅读理解法等教学方法。
七、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区分内、外分泌腺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生长激素
甲状激素
胰岛素认真观察、比较,找出二者最主要的变化,并回答,如身高突增,男生出现胡须,女生乳房明显增大等。
可能与*丸分泌的雄性激素,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有关 。
回忆自己进入青春期后还有哪些变化。
观察内、外分泌腺的结构,小组讨论二者的主要区别。举手回答:外分泌腺有导管,而内分泌腺没有导管。
领会老师的阐述。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借助大屏幕,展示和汇报用甲状腺激素饲料喂蝌蚪的对照实验。
观看内分泌系统图,通过光标闪烁,学生找到了分泌甲 状腺激素的器官是甲状腺。
观察内分泌系统组成图,找出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搞清楚它们各自分泌的激素,并准确地进行连线。大致内容如下:
回答:一位是巨人症患者,病因是患者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另一位是侏儒症患者,病因是患者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小组讨论后回答:甲状腺激素能使人和动物的发育提早。
观看大屏幕(大脖子病患者),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内容,认为:可能是由于食物中缺碘造成的,所以我们平时要适当吃一些海带等含碘丰富的食物。
阅读、讨论后回答:糖尿病就是尿中有糖,表现为多尿、多饮、同学们,请拿出你们各自准备的两张照片进行观察,说说现在你与小学三年级前相比较发生的主要变化。
回答得很好,你们知道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非常正确,你们身体出现的这些大的变化,就是与它们分泌的性激素有直接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激素”这个话题。[:Zxx]
请看大屏幕(展示内、外分泌腺的结构),同学们观察并讨论二者的区别。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它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掌声有请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展示和汇报他们做的对照实验。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真大,请问甲状腺激素是哪个器官分泌的?(展示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除了甲状腺外,人体内还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它们分泌什么激素?请在图上找出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并把二者进行连线。
请问这两个人 患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请阅读资料分析1后回答。(大屏幕展示巨人症和侏儒症患者照片)
看来生长激素的作用很大。那么甲状腺激素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结合生物兴趣小组的汇 报,阅读教材资料分析2。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人体发育等作用。如分泌异常时,对人的影响很大,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收集到了这方面的资料。请介绍一下。
说得很好,堪称一位实习医生了。哪位“医生”能给大家解释一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分析3,并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讨论。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得出结论
珍爱健康多食、消瘦。应该用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
深切地感受到王应睐等我国科学家获得的伟大科研成就和科学家勇于探索,不为名利的科学精神。
(多名足球爱好者举手)一名同学说:“我感到面红耳赤、情绪激动、有些紧张、心跳加速等”。
(摇头)不太清楚。
对照老师的讲解,体会自己这方面的感受。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
应合理饮食,积极锻炼身体。
从我们获得信息来看,有人为了获得高额利润,竟将动物激素添加到家畜、家禽及鱼类的饲料中。吃了这些含有较多激素的动物肉,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我们应唾弃这种行为,并动员周围的人们一起来抵制它。阐述得很全面,我们不但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及内容,还应学习他们那种精神。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科学家的故事”,谈谈你们的感受。
前面探究了激素对人体的调节作用,那么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有什么联系呢?请足球爱好者谈谈点球时的感受。
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原因?
好,老师帮你分析原因:大脑皮层兴奋→促使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
通过上面这个现象,说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激素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你们掌握的信息,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八、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1: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男女形体有别,这是为什么呢?有些人患侏儒症个子矮小,有的人患巨人症又非常高大,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现象都与人的激素调节有关。人体在受神经系统各种反射方式调节的同时,还在生长、发育、生殖、代谢等许多方面受内分泌系统的激素调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对激素调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3节激素调节。
教学环节2:探究新知——内分泌系统与激素
教师提问:同学们先回忆我们学过的汗腺、肝脏、唾液腺等这类腺体,它们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它们一般有导管,不进入血液而是排出或进入官腔,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另外人体还有一类腺体,它们同外分泌腺的特点恰恰相反;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这类腺体称为内分泌腺。那么,人体都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示意图,然后回答人体内主要有哪些内分泌腺?
学生讨论:略。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人体的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性腺和胰岛等。垂体位于脑下部,甲状腺位于喉两侧,胸腺位于胸骨处,胰岛在胰腺内,肾上腺位于肾的上部,女性性腺在盆腔内。
教师提问:内分泌腺组成了什么系统?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组成内分泌系统的内分泌腺能分泌什么物质呢?科学家们把它们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激素在调节着人的生理活动。可见,激素就是由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
教师讲述:激素的种类很多,但含量极少,其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基本上内生命活动。激素种类很多下面我们以生长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为例来学习有关激素的知识。
教学环节3:探究新知——生长激素的调节作用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生长激素的调节作用,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1、生长激素的分泌器官是什么?
问题2、生长激素有什么作用?
问题3、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时出现什么病症?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调节 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期分泌不足患侏儒症,分泌过多患巨人症。成年时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教师强调: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它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为什么这样讲呢?第一,它除了分泌生长激素外,还能分泌其它多种激素;第二,它分泌的促激素能促进其它内分泌腺的生长发育和分泌。例如促甲状腺激素就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垂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教学环节4:巩固与练习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学习了人体的内分泌腺,内分泌系统与激素以及生长激素的调节作用等内容。不同的内分泌腺分泌不同的激素,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极其微少,但其所产生的调节作用却非常显著,如果分泌异常 ,就会产生相应的病症。可见,激素的调节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本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共同完成一组巩固与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巩固与练习:
1、填空题:
(1)有的腺具有导管,将细胞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去,叫做___;如___ ___ ___等等。
(2)有的腺无导管,其分泌物可进入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里,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这类腺称为___;如______等等。
(3)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___作用的物质,叫做___。
2、判断题:
(1)分泌物在体外的叫外分泌腺,分泌物在体内的叫内分泌腺。[×]
(2)胰腺既是外分泌腺,也是内分泌腺。[√]
(3)胰岛也就是胰腺。[×]
(4)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它产生出来的调节作用却非常显著。[√]
3、选择题:
(1)下列四组腺体中,哪一组的分泌物都是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的[A]
A. 甲状腺、胰岛、卵巢C.唾液腺、肠腺、垂体
B.皮脂腺、甲状腺、肾上腺 D.胰腺、皮脂腺、垂体
(2)下列腺体不属于内分泌腺的一组是[B]
A.垂体和甲状腺C.性腺和肾上腺
B.胃腺和唾液腺 D.胰岛和甲状腺
(3)垂体在内分泌生理中占有枢纽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垂体[C]
A.由腺细胞构成 C.能分泌多种促激素
B.能分泌生长素D.与大脑有联系
教师:本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我们达到 了预期的目的。请同学们预习下节课的相关内容。
(第2课时)
教学环节1: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略。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拿出你们各自准备好的两张照片进行观察,说说现在的你与小学三年级前相比较都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学生回答:如身高突增,男生出现胡须、喉结突出,女生乳房明显增大等。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可能与*丸分泌的雄性激素,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有关。
教师:非常正确,你们身体出现的这些大的变化,就是与它们分泌的性激素有直接关系。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学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教学环节2:探究新知——性激素的调节作用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性激素的调节作用,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1、性激素的分泌器官是什么?
问题2、性激素有什么作用?
问题3、性激素分泌异常时出现什么病症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进入青春期之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许多微妙而显著的改变,这都是性腺明显生长发育并分泌性激素的结果。男性的*丸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性激素具有促进相应的男、女生殖器官生长和发育的显著作用,同时还能够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进入青春期后自己都出现了哪些明显的第二性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强调:男性和女性的性腺所分泌的性激素对于保证生殖系统的功能尤为重要,如果分泌异常不仅影响生殖健康而且造成第二性征减退,男性和女性的外貌特征减弱。
教学环节3:探究新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器官是什么?
问题2、甲状腺激素有什么作用?
问题3、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时出现什么病症?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甲状腺激素是由喉两侧的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引起呆小症;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表现出怕冷、水肿、智力减退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症状;成年时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甲亢,有“越吃越瘦”、神经系统过于兴奋、易激动等症状。
教师提问: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是什么?如果缺乏会引起什么疾病?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强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需要碘,如果缺乏碘时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可以采用食盐加碘及多吃含碘食物的方法来防治。
教学环节4:探究新知——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胰岛素的调节作用,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1、胰岛素的分泌器官是什么?
问题2、胰岛素有什么作用?
问题3、胰岛素分泌异常时出现什么病症?如何防治?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胰岛素由胰腺的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泌,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浓度就会升高,从而造成糖尿病。据此病因,可以用注射胰岛素制剂的方法来治疗糖尿病。
教师提问:治疗糖尿病要注射胰岛素制剂,能否口服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强调:治疗糖尿病要注射胰岛素制剂而不能口服,因为它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掉而不起作用。
教师讲述:1965年,我国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轰动了世界。这是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感到骄傲和自豪。它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智慧的民族。
教学环节5:巩固与练习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学习了性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激素对于生长、发育、代谢、生 殖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特别重要而显著的调节效能。激素调节也是影响神经调节功能的重要生理条件。
教师:本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共同完成一组巩固与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巩固与练习:
填空题:
(1)甲状腺激素是由___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___;促进___,加速体内物质的___;提高___的兴奋性。
(2)侏儒症不同于呆小症的特点是侏儒症患者的___和___都是正常的。
(3)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___,通过胰导管输送到___。胰腺的内分泌部叫做___,它分泌的一种激素叫做___。
2、判断题:
(1)如果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侏儒症。[×]
(2)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或口服胰岛素来治疗。[×]
(3)胰腺的作用仅仅就是分泌胰液。[×]
(4)食物中缺碘,合成甲状腺激素减少,因此甲状腺逐渐萎缩。[×]
选择题:
(1)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是[D]
A.甲状腺激素中缺碘C.因缺碘甲状腺不能合成
B.甲状腺中缺碘D.因缺碘甲状腺激素不能合成
(2)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人,尿液里常含有 [C]
红细胞C.葡萄糖
B.白细胞D.蛋白质
(3)在一段时间内,定时给白鼠静脉注射甲状腺激素,白鼠可能出现的
症状是[B]
A.身体臃肿C.身体停止发育
B.食欲旺盛,身体消瘦D.食欲不振行动迟缓
(4)下列四组疾病中,因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是[C]
A.呆小症和地方甲状腺肿B.夜盲症和佝偻病
C.侏儒症和糖尿病D.白化病和色盲症
(5)甲亢病人的体温偏高的原因是:甲状腺素[A]
A.加速物质氧化分解B.促进发育
C.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D.加快生长
(6)下面的叙述与呆小症有关的一项是[A]
A.婴幼儿时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C.生殖器官发育正常
B.新陈代谢过于旺盛D.幼儿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7)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只能注射而不可口服是由于[D]
A.口服有副作用C.口服疗效缓慢
B.小肠粘膜细胞不能吸收D.口服后胰岛素将失效
(8)患肢端肥大症是由于成年阶段[A]
A.生长激素分泌过多C.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D.胰岛素分泌过多
教师:本节课的最后布置一组拓展与创新,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教师:本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请同学们预习下节课的相关内容。
九、小结:
本节课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因此,课前就让部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一个对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上,通过学生对一系列资料的分析讨论、观看、图片等活动,进行探究及合作学习,搞清楚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等内容。最后,学生明白了吃含较多激素的动物肉,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应抵制向动物饲料中添加激素这种不良行为,珍爱健康。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同时,也试图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
教学后记: 此课堂设计,从整体上看:结构完整,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过程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是理念,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除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外,还很注意基本知识的落实。教学方法有创新,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开头较好,贴近学生生活。学科知识科学准确。课后有小结。
不足:①课前准备中,提到的“、录像和图片”,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出示的过程和内容说明的不够。②从“激素”调节,过渡到“神经调节”,铺垫不够。最好是先举例,再说明。③教案后面,应附有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资料。④教学设计还可以再放开些,只要学生自己能说的出来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说。⑤尽量多补充学生身边常见的“内分泌失调”的案例。
典型例题
1.下列器官内分泌腺和激素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A.甲状腺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胰腺可分泌胰岛素
C.垂体可分泌生长激素D.卵巢可分泌生长激素
【答案】C
【分析】这道题目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甲状腺不能自己促进自己分泌激素,胰腺和胰岛不一样,卵巢是雌性的生殖器官分泌的是性激素。
2.在某些山区,能见到经过很长时间也不变态的大蝌蚪。根据这一现象判断,这个地区人们易患()
A.地方性甲状腺肿B.地方性侏儒症
C.地方性呆小症D.地方性“甲亢”
【答案】A
【分析】本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首先,蝌蚪长期不能变态成青蛙,说明缺乏甲状腺激素。激素不能合成的原因最可能是水和土壤中缺乏碘。那么那里的人们饮食中也必然缺乏碘,因此会引发甲状腺代偿性增生,既“地方性甲状腺肿”。
习题精选
1.判断题
(1)糖尿病患者可以注射或口服胰岛素来治疗。
(2)胰腺的作用就是分泌含有消化酶的胰液。
(3)食物中缺碘,合成甲状腺素减少,因此甲状腺逐渐萎缩。
(4)分泌物在体外的叫外分泌腺,分泌物在体内的叫内分泌腺。
(5)胰腺既是外分泌腺,也是内分泌腺。
(6)胰岛也就是胰腺。
2.下列四组腺体中,哪一组的分泌物都是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的?[]
A.唾液腺、肠腺、垂体; B.皮脂腺、甲状腺、肾上腺
C.甲状腺、胰岛、卵巢; D.胰腺、皮脂腺、垂体
3.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将引起[]
A.肢端肥大症B.巨人症
C.呆小症D.侏儒症
4.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人,尿液里常含有[]
A.红细胞B.白细胞C.蛋白质D.葡萄糖
5.下列四组疾病中,因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是[]
A.呆小症和地方甲状腺肿B.夜盲症和佝偻病
C.侏儒症和糖尿病D.白化病和色盲症
6.甲亢病人的体温偏高的原因是:甲状腺素[]
A.加速物质氧化分解B.促进发育
C.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D.加快生长
7.下列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疾病无关的是[]
A.饮食中缺碘B.甲状腺代偿性增生
C.甲状腺素合成减少D.甲状腺素合成增多
8.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糖元分解,抑制血糖利用
B.促进糖元分解,加速血糖利用
C.促进糖元合成,加速血糖利用
D.抑制糖元合成,抑制血糖利用
9.下面的叙述与呆小症有关的一项是[]
A.婴幼儿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 B.新陈代谢过于旺盛
C.生殖器官发育正常; D.幼儿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10.垂体在内分泌生理中占有枢纽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垂体[]
A.由腺细胞构成; B.能分泌生长素
C.能分泌多种促激素; D.与大脑有联系
11.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是[]
A.甲状腺素中缺碘B.甲状腺中缺碘
C.因缺碘甲状腺 不能合成D.因缺碘甲状腺素不能合成
12.在一段时间内,定时给小鼠静脉注射甲状腺激素,小鼠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A.身体臃肿; B.食欲旺盛,身体消瘦
C.身体停止发育; D.食欲不振行动迟缓
13.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只能注射而不可口服是由于[]
A.口服有副作用; B.小肠粘膜细胞不能吸收
C.口服疗效缓慢; D.口服后胰岛素将失效
参考答案:
1.× × × × √ ×
2 3.B 4.D 5 6.A 7.D 8 9.A 10.D 11.D 12.A 13.D
高中地理第三节《新加坡》的教案
第三节新加坡教学目的
1.了解新加坡的位置特点,领土组成及居民构成。掌握新加坡经济特点及发展原因。
2.通过对新加坡发展经济的基本条件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联系我国国情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新加坡的经济特点及发展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法与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东南亚地形图》、《新加坡图》、热带经济作物及新加坡城市风光景观图。
教学提纲
第三节新加坡
一、位置、领土和居民
1.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1.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主要经济
三、花园城市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通过第一二节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位置、居民特点,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但各国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讲东南亚的国家地理。
学习新教材
[指导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8页《东南亚国家概况》表,使学生对东南亚国家有一概括的认识。
[教师讲授]在上述国家中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新加坡更为突出,本节我们重点分析新加坡。
第三节新加坡(板书)
一、位置、领土和居民(板书)
读《东南亚地形图》
[提问]新加坡的位置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位于马来半岛南面,把守着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处在赤道附近。)位置特点非常突出。
1.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读新加坡地图]
[提问]新加坡领土、人口有什么特点?(新加坡是由新加坡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属世界人口稠密区。)
[教师补充]新加坡为一城市岛国,面积狭小,约600多平方千米,但人口达到260万,平均每平方千米4000人以上,属人口高度密集区。居民以华人为主,约占四分之三。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上述地理特征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条件。
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板书)
1.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提问]新加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提示从所在位置、领土、自然资源等方面考虑。
[教师讲授]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境内几乎没有矿藏,又无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亚中心,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还是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亚欧非和澳大利亚之间海、空航线交汇处。加上新加坡沿海水深浪静,暗礁较少,拥有天然良港。新加坡正是从本国具体情况出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发展了本国经济,成为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2.主要经济
新加坡是怎样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阅读思考]新加坡的经济以哪些方面为主?
[教师讲授]新加坡利用位置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和航运业。利用引进的.资金、技术及进口原料,发展了许多新兴工业,如炼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还积极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美的城市环境发展了旅游业。
对外贸易、航运、新兴工业、旅游业(板书)
新加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很注意环境保护和城市的美化,并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阅读课文]第137页“花园城市”。
[提问]新加坡市政建设如何布局的?(可按课本归纳,并配合新加坡城市风光景观图,做简单介绍。故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三、花园城市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第137页“读一读”。
[提问]从上述新加坡经济发展特点中,可以吸取哪些对我们有益的经验?
[教师讲授]只有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才是发展经济的正确方向。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一方面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德育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模式】
激趣——质疑——讨论——反馈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取2个大小不同的试管,在大试管内装一半的水,将小试管套在外面,我们将看到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用比较新颖的实验,学生会感到十分惊讶、好奇。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好奇心能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1:瓶吞鸡蛋
将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扔进集气瓶中,然后将鸡蛋塞在集气瓶口,我们能看到的现象:鸡蛋被吸入瓶子中。
演示实验2:冷水浇塑料瓶实验
拿一空塑料瓶,倒入热水,然后将热水倒掉,盖上瓶盖,小心放入水槽,然后用冷水浇塑料瓶,观察塑料瓶发生的变化。
通过这2个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空气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称为大气压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猜想的能力。注重实验的趣味性,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的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认识到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体会大气压强。)
提问学生:对于大气压强,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实验探究1:空气的“力量”
取2个小吸盘,将吸盘对接,挤出其中的空气,然后拉开吸盘,感觉拉开吸盘时所用的力。
演示实验3:马德堡半球实验,并用视频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通过以上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是十分大的。
学生实验探究2:利用玻璃杯和纸片完成实验。
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将杯子倒置,纸片不会掉下。引导学生分析,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纸片紧紧的贴在玻璃杯上。用以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探究过程 | 原因分析 | |
实验探究1: 空气的“力量” | 将两个吸盘紧压,然后拉开,观察实验现象。 | 吸盘内部空气被挤出,吸盘内部气压?? 减小 ,吸盘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 被紧紧的压在一起 |
实验探究2: 杯子和纸片的故事 | 将纸片压在空杯子上,然后倒置,观察实验现象。 | 纸片在?? 重?? 力的作用下,向?? 下 运动 |
将纸片紧紧压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然后倒置,观察实验现象。 | 纸片受到? 水对纸片的压 力和大气压?? 力的作用,而且?? 大气压?? 力大于 水对纸片的压?? 力,使得纸片?? 不会下落 |
(设计意图: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视频演示: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问题:
(1)为什么要灌满水银?
(2)管内水银面为什么会下降?
(3)水银下降后,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否有空气?
(4)水银面为什么下降一段后又不再下降了?
(5)怎样通过计算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根据实验,让学生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前面几个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3.小结:让学生举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4.作业:如何将瓶子中的鸡蛋在不破坏瓶子的前提下取出?
5.板书设计
附录:
空气的“力量”课堂分组记录表
探究过程 | 原因分析 | |
实验探究1: 空气的“力量” | 将两个吸盘紧压,然后拉开,观察实验现象。 | 吸盘内部空气被挤出,吸盘内部气压 ,吸盘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 |
实验探究2: 杯子和纸片的故事 | 将纸片压在空杯子上,然后倒置,观察实验现象。 | 纸片在 力的作用下向? 运动 |
将纸片紧紧压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然后倒置, 观察实验现象。 | 纸片受到? 力和?? 力的作用,而且 力大于 力,使得纸片 |
大气压强能支撑起760mm高的水银柱,而水银的密度是13.6×103kg/ m3,大气压强等于? Pa。
如果用的是水而不是水银,能撑起?? m的水柱。
《龟兔赛跑第三节》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大意。
2、掌握单词:slow tied的意思及发音。
3、理解会用句子;(1) The tortoise is so slow!
(2) Let me have a rest!
(3) Hold on!
4、生活化:
(1)….is slow.
(2) Let me/us have a rest!
(3)Hold on!
活动准备:
小动物头饰活动过程:
1、问候、律动。Hello!Boys and Girls. It’s time to have English class now.
2、教师讲述故事。复习对话、单词(先复习几个小动物的名称)并带领幼儿一块学说对话。
师:上次我们讲故事的时候介绍了故事中小动物的.英文名字叫什么呢?
乌龟:tortoise兔子:bunny猴子:monkey小松鼠:squirrel熊:bear3、学习新内容:
咱们看看他们这次到终点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讲述故事)兔子在干吗呢?What is the bunny doing?----休息。
他在想:Let me have a rest。
领读:Let me have a rest。
他在比赛,可为什么敢休息呢?----跑得快。
他想;The tortoise is so slow。
领读:The tortoise is so slow。
Let me have a rest。哪位小朋友可以来学一学bunny说这句花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T:那乌龟呢?还在走。他累不累呀?
C:累。(领读单词:tied)那小朋友们猜猜看其他小动物这个时候有可能在干什么呢?(幼儿自由猜测)T:对呀,其他小动物在给乌龟加油呢。他们说Hold on!(坚持住!)我们也来给tortoise加油Hold on!
教师再次讲述故事。让幼儿注意小动物的对话,重复讲述对话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跟读对话,教师读旁白,幼儿说对话。
讲了这么久的故事小朋友们想来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
分角色表演现在我找5个小朋友来演故事中的5个小动物,教师说旁白(用英语解说,幼儿不理解的地方用动作来解释)。
幼儿根据故事进行表演。
4、生活化:---….is slow.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什么时候也可以说is slow呢?
--- Let me/us have a rest!是什么意思呢?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也可以用到呢?
什么时候可以用--- Hold on! 呢?
讨论什么时候还可以用到以上句子.(鼓励幼儿想象,也可进行情节表演)。
★ 第三节密度习题一
★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 第三节 青春期
★ 密度教案示例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