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教案-密度知识的应用(共含1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近期沉迷樱田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 ,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 习惯,以美的作业 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第 1 2 页
密度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厘米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厘米3和24厘米3的铁。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密度”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 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 演示实验: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0厘米、3.00厘米和1.00厘米,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重复步骤(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2)相同。
2. 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提问:课本练习2。
三、密度的公式
提问:知道物体的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答:由密度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2.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密度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由例题看出:密度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密度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密度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1)克/厘米3读作什么?(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3.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1×103克/ 106厘米3=10-3克/厘米3,1克/厘米3=1×10-3千克/10-6米3=103千克/米3)
提问:课本例题中铁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指出: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数字不一样,可见,写物质密度时一定要写出具体的单位。
请二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课本练习1,其余人在笔记本上完成。
四、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四)说明
设计思想
本节课刚开始让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及换算,认识1厘米3和1分米3物体的大小,有利于分化密度的计算及密度的单位教学中的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密度的概念。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密度的兴趣,要做好实验研究“同一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它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有什么规律?”该实验在知识顺序上承接了前面学过的质量和天平的使用,为后面学习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应用打下了基础。该实验最好让学生自己做,条件不具备的学生可由教师演示、学生读实验数据的方法完成该实验。
教法建议
一、密度的概念
1.实验:研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如让学生完成该实验,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铁块1与铁块2、松木块1与松木块2的体积,学生只要用天平测出这些物体的质量,就可以较快地完成实验。
如本实验所用小铁块的体积与上节课小铁块的体积相同,可以直接将上节课测出的小铁块质量的数据填入本实验的表格中。
2.密度概念要注意的问题
给出密度概念后,要让学生注意下面的二个问题:
(1)单位体积的意义。
(2)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跟所取的质量大小、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密度的公式
得到密度的公式后,要引导学生注意下面三点:
(1)密度符号ρ的写法和读法,指出ρ和英词字母P写法不同。
(2)由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所以,密度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对基础好的学生可让其推导得到:①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密度也大。②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密度较小。
三、密度的计算
密度单位是个组合单位,教学中要讲清以计算密度引出单位的过程;突出复合单位的意义;可通过复习速度单位的读法,让学生学会密度单位的读法、写法;通过板书使学生明确“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的关系,知道克/厘米3是较大的单位,从而懂得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时数值不同。
初三物理教案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以物质本质特征来定义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自制幻灯片、天平、石块、木块、水、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5100.5
木块210200.5
石块11042.5
石块220xx.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幻灯片出示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
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
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
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 ρ=
辨析: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密 度》。
4、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
练习: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6、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
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 =8.9克/厘米3
练习: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
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 ;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五、布置作业。
一、说教材
《密度知识的应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苏教版8年级下册第六章的第四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密度的测定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会用量筒和量杯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会用转化替代法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从整体上看,本节是本章的总结,也可以说是本章内容的理解应用,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本章与第十章内容的有密贴联系,为学习“物体的沉浮”做好了铺垫,是初中阶段难理解的内容之一,也是中考必考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及本课内容确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和技能:
(1)、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
(3)、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测金属螺母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2、难点:测密度时,如何安排实验步骤,才能减小误差。
课前准备:
托盘天平、量筒、螺母、烧杯、适量的水和细线
二、说教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利用故事导课,分组实验探究,讲授、自主讨论,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物理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结论。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通过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故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2、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及积极思考,对问题有独立判断能力。
3、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良好的开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针对初二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我以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知识的学习
1.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学“物质密度的测量”,设计测量固体(小石块)密度的步骤及测量液体(盐水)密度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学会优化实验方案,以减小误差。
活动1:测量石块的密度
(1)实验讨论设计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2、实验依据什么原理?
3、需要测哪些物理量?测各物理量的仪器?
4、怎样测小石块质量和体积?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引入量筒的使用:
出示量筒、量杯,讨论下列问题:
①观察量筒、量杯,它们的刻度有何不同之处?
②量筒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它与立方厘米是什么关系?
③这个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④使用量筒应注意什么问题?
5、如何使用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
(2)设计并进行实验
想一想:是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若步骤不合理,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归纳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②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
③用细线悬吊着石块慢慢没入水中,记下总体积V2;
④石块的密度
设计记录用的表格
进行实验并且处理数据
交流与评价
活动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
(1).在玻璃杯中盛盐水,称出总质量m;
(2).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3).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盐水的质量m1;
(4).盐水密度
想一想:如果先测空杯子的质量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2、鉴别物质
例1. 一枚第25届奥运会的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1g,体积为1.8cm3.试求制成这种纪念币的金属的密度,并从密度表中找出它是那种金属。
3、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1)求质量
让学生估测教室空气的质量。
由密度公式 ,可以得出 ,,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2)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 ,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估测人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三).归纳小结
1、鉴别物质
根据ρ=m/V,测出质量,量出体积,算出密度,通过查密度表,就可以知道这是哪种物质了
2 、计算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根据m=ρV,知道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的密度,量出物体体积,就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质量
3、计算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根据V=m/ ρ ,测出质量,查出密度,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该物体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www:4、5。练习巩固密度知识的应用。
课后作业:
思考:阿基米德是如何鉴别出皇冠是否是纯金的?
补充习题:密度的应用
五、说板书
本板书共分三块。第一块:测量密度。包括固体和液体,学生讨论实验得出优化步骤。
第二块:鉴别物质。通过例题的讨论、讲授得出如何鉴别物质。
第三块: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通过身边的常见事物说明密度公式的灵活使用。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习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 ,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 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学运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
2.组织学生练习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习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教师用:4千克的铅球、细铁丝或细铜丝一卷。
学生用:托盘天平、砝码、量筒、一瓶酒精、一把小铝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达式是什么?体积V的表达式又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运用讨论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使同学弄清楚,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讨论的问题如下:
1、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2、物理课本P83中的第一个问题。怎样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质量?
3、物理课本P83中的第二个问题。教师出示一卷细铜丝或细铁丝,问:怎样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楚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可适当地书写副板书。并注意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如是“测量”,还是“计算”等。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小结,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三)讲授新课
板书:五、密度的应用。
板书:1、应用。
(1)可以鉴别物质。如勘探人员鉴别矿石等。
(2)计算不便于宜接测量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体会密度知识的应用。
【实验一】用托盘天平测定小铝勺的体积。
【实验二】用量筒测出质量为40克的酒精。要求学生边实验,边在笔记本上简要写出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对学生的实验和计算进行指导。
让一两个实验组,汇报测定过程和结果。
板书:2、解应用题
【例1】测得体育课上用的质量为4千克的铅球,体积约为0.57分米3,此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题目中的已知量,并加注角标。注意书写的格式。
已知:铅球=4千克,V铅球=0.57分米3=0.57×100米3
铅=11.3×103千克/米3、
求: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解。
=7.0×103千克/米3、
铅球≠铅
答:铅球不是用铅制成的。
【例2】一个瓶子能盛1千克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的煤油?(煤油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教师用分析法,讲述解题思路。并使学生注意到题中的隐蔽条件V水=V煤油。
由学生表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包括明显的已知条件和隐蔽的已知条件。并加注角标。
已知:水=1千克,煤油=0.8×103千克/米3
水=1.0×103千克/米3V水=V煤油
求:煤油=?千克
所以煤油=煤油·V煤油
=0.8×103千克/米3×0.001米3,
=0.8千克。
答:这个瓶子能盛0.8千克的煤油。
解题完毕,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希望学生课下考虑,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87中的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
书面作业:课本P83中,6、7、8、9、10。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物理意义。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了解密度表。
(4)知道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5)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难点
(1)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2)灵活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
【知识点1】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的;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
2、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可以作为区分物质的重要依据。
【知识点2】密度的概念、公式
定义: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知识点3】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
1.原理:
2.用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利用和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可以用方法。
(3)测液体的密度
误差较小的实验步骤如下①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m2;④液体的密度ρ=
【知识点4】密度的应用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ρ=m/v)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m=ρV)
(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v=m/ρ)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示例之一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学 高康宁)
(一)教学目的
1.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具
运动会奖牌1枚,形状不规则的铁或铝制机器小零件1个,铝电线1卷,小黑板(抄有2个例题).
(三)教学过程
一、由提问引入课题
教师分别出示:运动会奖牌及1卷铝电线.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2)不用尺量,怎样知道这一大卷铝电线的长度?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8,教师提问:该纪念碑上长方形的花岗岩石碑很大,怎样能知道它的质量呢?
用前面学的密度知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7.5密度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密度表
讲解:由于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密度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为了便于大家查各种物质的密度,科学家们测出了各种物质的密度.课本上列出了“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
(1)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密度表.从表中查出待查物质的密度,知道每种物质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
教师示范:待查物质“铝”的密度值,它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请两位学生用“千克/米3”为单位,分别查出铜和水的密度并读数和说明它的物理意义.
再请两位学生用“克/厘米3”为单位,回答上述的提问.
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
(2)通过阅读密度表,了解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的规律.
提问:比较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的大小,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得出:一般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是同一数量级,气体的密度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2.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质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8.
提问:(1)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能称出来吗?(2)谁能想出求这块碑心石质量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碑心石的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花岗岩的密度;由ρ=m/V,得m=ρV可算出它的质量.
让学生根据图7―8的数据,求出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请二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利用密度知识求体积
教师出示:1个铝制的机器零件.
提问:(1)不用量筒或量杯能测出这个零件的体积吗?(2)谁能想出求这个铝制零件体积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可用天平称出这个零件的质量;由密度表查
出示:抄好例题的小黑板.〔例1〕某个钢制零件的质量为46.8克,它的体积有多大?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出示:一卷铝电线,提问:不用尺,谁能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到:称出铝电线的质量m;从密度表查出铝的
可以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l.
4.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出示:运动会第一名的奖牌.
提问:奖牌是用什么做的?是真金的吗?谁能找到鉴别的办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用天平称出奖牌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奖牌的
制成的.
(板书:3.鉴别物质)
让学生看小黑板的例题2:“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正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教师指出: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5.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例题〕
(1)全班读题,请一学生说出已知条件.
(2)教师分析题意并板书解题过程.
三、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请3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完成课本节后练习1、2、3.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完成这三道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5、8.
第五节《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教师用:4千克的铅球、细铁丝或细铜丝一卷.
学生用:托盘天平、砝码、量筒、一瓶酒精、一把小铝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达式是什么?体积V的表达式又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运用讨论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使同学弄清楚,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讨论的问题如下:
1.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2.物理课本P83中的第一个问题.怎样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质量?
3.物理课本P83中的第二个问题.教师出示一卷细铜丝或细铁丝,问:怎样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楚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可适当地书写副板书.并注意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如是“测量”,还是“计算”等.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小结,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三)讲授新课
板书:五、密度的应用.
板书:1.应用.
(1)可以鉴别物质.如勘探人员鉴别矿石等.
(2)计算不便于宜接测量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体会密度知识的应用.
【实验一】用托盘天平测定小铝勺的体积.
【实验二】用量筒测出质量为40克的酒精.要求学生边实验,边在笔记本上简要写出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对学生的实验和计算进行指导。
让一两个实验组,汇报测定过程和结果.
板书:2.解应用题
【例1】测得体育课上用的质量为4千克的铅球,体积约为0.57分米3,此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题目中的已知量,并加注角标.注意书写的格式.
已知:铅球=4千克,V铅球=0.57分米3=0.57×100米3
铅=11.3×103千克/米3.
求: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解.
=7.0×103千克/米3.
铅球≠铅
答:铅球不是用铅制成的.
【例2】一个瓶子能盛1千克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的煤油?(煤油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教师用分析法,讲述解题思路.并使学生注意到题中的隐蔽条件V水=V煤油.
由学生表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包括明显的已知条件和隐蔽的已知条件.并加注角标.
已知:水=1千克,煤油=0.8×103千克/米3
水=1.0×103千克/米3V水=V煤油
求:煤油=?千克
所以煤油=煤油·V煤油
=0.8×103千克/米3×0.001米3,
=0.8千克.
答:这个瓶子能盛0.8千克的煤油.
解题完毕,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希望学生课下考虑,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87中的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
书面作业:课本P83中,6、7、8、9、10.
【评析】
这个教案增加了两个小实验是很值得推广的做法,使同学对密度的应用感到更具体,印象更深刻.两个实验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但教案反映的不够.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两个实验的目的,实验及计算过程都应写清楚,并注意要向学生提醒些什么问题.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第五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1.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具
运动会奖牌1枚,形状不规则的铁或铝制机器小零件1个,铝电线1卷,小黑板(抄有2个例题).
(三)教学过程
一、由提问引入课题
教师分别出示:运动会奖牌及1卷铝电线.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2)不用尺量,怎样知道这一大卷铝电线的长度?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8,教师提问:该纪念碑上长方形的花岗岩石碑很大,怎样能知道它的质量呢?
用前面学的密度知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7.5密度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密度表
讲解:由于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密度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为了便于大家查各种物质的密度,科学家们测出了各种物质的密度.课本上列出了“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
(1)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密度表.从表中查出待查物质的密度,知道每种物质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
教师示范:待查物质“铝”的密度值,它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请两位学生用“千克/米3”为单位,分别查出铜和水的密度并读数和说明它的物理意义.
再请两位学生用“克/厘米3”为单位,回答上述的提问.
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
(2)通过阅读密度表,了解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的规律.
提问:比较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的.大小,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得出:一般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是同一数量级,气体的密度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2.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质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8.
提问:(1)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能称出来吗?(2)谁能想出求这块碑心石质量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碑心石的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花岗岩的密度;由ρ=m/V,得m=ρV可算出它的质量.
让学生根据图7―8的数据,求出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请二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利用密度知识求体积
教师出示:1个铝制的机器零件.
提问:(1)不用量筒或量杯能测出这个零件的体积吗?(2)谁能想出求这个铝制零件体积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可用天平称出这个零件的质量;由密度表查
出示:抄好例题的小黑板.〔例1〕某个钢制零件的质量为46.8克,它的体积有多大?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出示:一卷铝电线,提问:不用尺,谁能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到:称出铝电线的质量m;从密度表查出铝的
可以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l.
4.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出示:运动会第一名的奖牌.
提问:奖牌是用什么做的?是真金的吗?谁能找到鉴别的办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用天平称出奖牌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奖牌的
制成的.
(板书:3.鉴别物质)
让学生看小黑板的例题2:“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正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教师指出: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5.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例题〕
(1)全班读题,请一学生说出已知条件.
(2)教师分析题意并板书解题过程.
三、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请3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完成课本节后练习1、2、3.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完成这三道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5、8.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第五节《密度知识的应用》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具
运动会奖牌1枚,形状不规则的铁或铝制机器小零件1个,铝电线1卷,小黑板(抄有2个例题).
(三)教学过程
一、由提问引入课题
教师分别出示:运动会奖牌及1卷铝电线.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2)不用尺量,怎样知道这一大卷铝电线的长度?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8,教师提问:该纪念碑上长方形的花岗岩石碑很大,怎样能知道它的质量呢?
用前面学的密度知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7.5密度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密度表
讲解:由于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密度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为了便于大家查各种物质的密度,科学家们测出了各种物质的密度.课本上列出了“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
(1)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密度表.从表中查出待查物质的密度,知道每种物质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
教师示范:待查物质“铝”的密度值,它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请两位学生用“千克/米3”为单位,分别查出铜和水的密度并读数和说明它的物理意义.
再请两位学生用“克/厘米3”为单位,回答上述的提问.
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
(2)通过阅读密度表,了解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的规律.
提问:比较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的大小,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得出:一般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是同一数量级,气体的密度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2.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质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8.
提问:(1)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能称出来吗?(2)谁能想出求这块碑心石质量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碑心石的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花岗岩的密度;由=/V,得=V可算出它的质量.
让学生根据图7—8的数据,求出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请二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利用密度知识求体积
教师出示:1个铝制的机器零件.
提问:(1)不用量筒或量杯能测出这个零件的体积吗?(2)谁能想出求这个铝制零件体积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可用天平称出这个零件的质量;由密度表查
出示:抄好例题的小黑板.〔例1〕某个钢制零件的质量为46.8克,它的体积有多大?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出示:一卷铝电线,提问:不用尺,谁能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到:称出铝电线的质量;从密度表查出铝的
可以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l.
4.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出示:运动会第一名的奖牌.
提问:奖牌是用什么做的?是真金的吗?谁能找到鉴别的办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用天平称出奖牌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奖牌的
制成的.
(板书:3.鉴别物质)
让学生看小黑板的例题2:“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正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教师指出: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5.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例题〕
(1)全班读题,请一学生说出已知条件.
(2)教师分析题意并板书解题过程.
三、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请3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完成课本节后练习1、2、3.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这三道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5、8.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
第三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三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物理意义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了解密度表 (4)知道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5)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难点
(1)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2)灵活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
【知识点1】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的;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的。
2.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 可以作为区分物质的重要依据。
【知识点2】 密度的概念、公式
1.定义: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其国际单位是 ,常用是 ,它们的换算关系: 。
【知识点3】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
1.原理:
2.用 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利用 和 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其实验步骤是:① m。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V1的水,再将用细
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 V2,那么固体的体积V =
③用公式 计算出物质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可以用 方法。
(3)测液体的密度
误差较小的实验步骤如下① 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 m2 ;④液体的密度ρ=
【知识点4】密度的应用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ρ=m/v)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m=ρV) (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v=m/ρ)
四、典型例题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ρ= 看出,一个物体的质量m越大,它的密度ρ就越大
B.煤油的密度是0.8g/cm3,若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是0.8g/cm3,则说明这种液体肯定是煤油
C.一滴水和一杯水的质量不同,所以它们的密度也不同
D.使一个铜块温度升高时,铜块的密度将变小
例2. 一个能装1kg水的瓶子,它一定能装1kg的 ( )
A.硫酸 B.汽油 C.煤油 D.酒精
例3. 一个质量为158g的空心铁球,体积是30cm3,已知铁的密度是7.9×103kg/m3,则该铁球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 )
A.20㎝3 B.14㎝3 C.17㎝3 D.10cm3
例4. 一个容器盛满水总质量为65g,若将30g砂粒投入容器中,溢出水后再称,其总质量为83g。求砂粒的密度。
例5. 测不规则的小固体的密度时,质量可用天平直接称量,而体积要用 和 配合测量,然后用公式 计算密度。测盐水的密度时,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步骤安排很有讲究。请写出最主要的操作步骤及表达式:
(1) ;(2) ;
(3) 。 表达式:ρ=
五、课后巩固
1.一瓶铭牌标有5L(1L=10-3m3)的“鲁花”牌花生油,密度为0.94×103㎏/m3,质量为________㎏.这瓶花生油用去一半后,剩下花生油的密度为________㎏/m3.
2.A、B两种液体的质量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5∶4,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
A.5∶2 B.2∶5 C.1∶2 D.2∶1
3. 一铁球的质量为158g,体积为30cm,用三种方法判断它是空心还是实心?若是空心的,求空心部分的体积(ρ铁=7.9×10kg/m)?
4. 五一黄金周,征征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
(1)请你帮征征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5. 某烧杯装满水总质量为350g;放入一金属块后,溢出部分水,这时总质量为500g;取出金属块后,总质量变为300g。求金属的密度。
第五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
第五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一)教学目的
1.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具
运动会奖牌1枚,形状不规则的铁或铝制机器小零件1个,铝电线1卷,小黑板(抄有2个例题).
(三)教学过程
一、由提问引入课题
教师分别出示:运动会奖牌及1卷铝电线.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2)不用尺量,怎样知道这一大卷铝电线的长度?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8,教师提问:该纪念碑上长方形的花岗岩石碑很大,怎样能知道它的质量呢?
用前面学的密度知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7.5密度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密度表
讲解:由于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密度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为了便于大家查各种物质的密度,科学家们测出了各种物质的密度.课本上列出了“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
(1)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密度表.从表中查出待查物质的密度,知道每种物质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
教师示范:待查物质“铝”的密度值,它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请两位学生用“千克/米3”为单位,分别查出铜和水的密度并读数和说明它的物理意义.
再请两位学生用“克/厘米3”为单位,回答上述的提问.
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
(2)通过阅读密度表,了解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的规律.
提问:比较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的大小,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得出:一般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是同一数量级,气体的密度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2.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质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8.
提问:(1)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能称出来吗?(2)谁能想出求这块碑心石质量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碑心石的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花岗岩的密度;由ρ=m/V,得m=ρV可算出它的质量.
让学生根据图7—8的数据,求出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请二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利用密度知识求体积
教师出示:1个铝制的机器零件.
提问:(1)不用量筒或量杯能测出这个零件的体积吗?(2)谁能想出求这个铝制零件体积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可用天平称出这个零件的质量;由密度表查
出示:抄好例题的小黑板.〔例1〕某个钢制零件的质量为46.8克,它的体积有多大?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出示:一卷铝电线,提问:不用尺,谁能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到:称出铝电线的质量m;从密度表查出铝的
可以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l.
4.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出示:运动会第一名的奖牌.
提问:奖牌是用什么做的?是真金的吗?谁能找到鉴别的办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用天平称出奖牌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奖牌的
制成的.
(板书:3.鉴别物质)
让学生看小黑板的例题2:“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正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教师指出: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5.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例题〕
(1)全班读题,请一学生说出已知条件.
(2)教师分析题意并板书解题过程.
三、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请3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完成课本节后练习1、2、3.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这三道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5、8.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物理教案
关于残缺圆盘重心的分析
例1 一个均匀圆盘,半径为 ,现在在园盘靠着边缘挖去一个半径为 的圆孔,试分析说明挖去圆孔后,圆盘的重心在何处.
解析:由于圆盘均匀,设圆盘的单位面积的重力为 ,
为了思考问题的方便,我们设想在大圆盘的另一侧对称地再挖去一个半径等于 的小圆,如图所示,我们要求的是红色的小圆盘与灰色部分的重心位置,根据对称性, 一定是大圆圆心 与小圆圆心 连线上,设 ,则 .
如果我们用手指支撑在 点,则这个物体会保持平衡,这两部分的重心对 点的力矩满足平衡条件.这两部分的重力分别是 及 .
可列出力矩平衡方程
解方程,得出: .
关于一端抬起的木杆重力问题
例2 一个不均匀的长木杆,平放在地面上,当我们抬起它的一端(另一端支在地面上),需要用500N的力;如果抬另一端,发现这回需要用800N才能抬起.请分析说明这根木杆的重力是多少?
解析:设木杆长为 ,重力为 ,已知抬起 端时用力为500N,抬起 端时用力大小为800N.可以假设木杆的重心距 端为 ,距 端为 .
抬 端时,以 端点为轴 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抬 端时,以 端点为轴 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联立上面的两方程式可得
关于圆柱体滚台阶的问题
例3 如图所示,若使圆柱体滚上台阶,要使作用力最小,试分析作用力的作用点应作用在圆柱体截面的什么位置?
解析:根据题意:
在圆柱体滚上台阶的过程中,圆柱体与台阶相接处为转动轴.
由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在匀速转动时圆柱体的重力的力矩应与作用力的力矩相等.又因为圆柱体的重力和它对转动轴的力臂是确定的,所以要使作用力最小其力臂一定最长,又因为转动轴在圆柱体的边缘上,作用力的作用点也要在圆柱体的边缘上,要想作用力的力臂最长就只有圆柱体截面的直径,如图;作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圆柱体截面直径向上,如图所示:
一、三维目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 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 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2. 过程与方法
・ 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 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1.展示学生设计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提前自己复习本章知识,并进行整理归纳。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故事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
本节课,首先展示学生总结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密度的物理意义、测定方法,以及密度知识的`应用,弄清质量与密度的区别。
(1)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的质量只是原来的1/2,但密度却不变。
(2)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温度变化,但密度却随温度变化,如一瓶水,温度由0℃上升到4℃,体积变小,质量不变,密度却变大,故4℃的水密度最大。
(3)一个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但因为体积要发生变化,所以密度要发生变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探究课题
通过三组学生汇报自己密度应用的探究课题,让学生不但了解了密度的应用,而且还学到了利用密度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
该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自主的、开放的、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活动过程一般包括:选择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总结、交流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是学生课下进行的,“交流”安排在课上。在活动实施之初,一般由教师设计撰写活动方案,但随着活动的展开,就要指导学生撰写方案、计划。这个活动安排在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节,学生通过前面几章的实验探究和活动,已有了开展这一活动的基础,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特将各报告的教学意图简述如下,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参考。安排报告1是要让学生掌握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报告2是要让学生掌握利用天平测质量,利用量筒测体积,然后应用密度公式来计算物质密度大小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报告3是要让学生掌握应用密度公式来计算物体体积的方法。
在整节课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比如:第一小组在报告了他们如何证明了铅球不是铅做的之后,其他同学提出用直尺、三角板测铅球的直径,就能测出铅球的体积。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溢水杯、量筒测量铅球的体积等等。
本节课也可以设计其它活动。如:①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是什么物质的?②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③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线的长度?等等。
方位密度中子(ADN)成像测井技术及应用
介绍了方位密度、中子(ADN)成像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以海上某油田A18井为例,分3个方面(砂体边界几何属性和产状、岩性序列、古水流方向)阐述了该测井方法在储集层研究中的应用.最后通过该方法在海上该油田的实用情况,分析了该方法可以实现的目标和不能实现的'目标,并指出该方法应加强与常规测井的结合来更精确地刻画砂体参数和沉积单元的序列.
作 者:刘书强 周海燕 商明 王贵文 LIU Shu-qiang ZHOU Hai-yan SHANG Ming WANG Gui-wen 作者单位:刘书强,LIU Shu-qiang(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开发部,天津,300452)周海燕,ZHOU Hai-yan(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技术部,天津,300452)
商明,SHANG Ming(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王贵文,WANG Gui-wen(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
刊 名:新疆石油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年,卷(期):2007 28(6) 分类号:P631.829.1 关键词:随钻测井 成像测井 方位 密度 中子★ 物理教案
★ 密度教学反思
★ 密度教学设计
★ 八年级物理教案
★ 高一物理教案
★ 高二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