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loveoov”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花团锦簇” “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花满窗前,汇成花海的美丽景象,体会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看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理解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句子的内在含义,感受花美人更美,懂得分享和奉献。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的内在含义,感受花美人更美,懂得分享和奉献。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作者生平和美好行为的小故事。
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爱美、创造美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
激趣导入
1、 孩子们,海记得老师上学期带到教室来的腊梅吗?
2、 这是老师家种的各式各样的花草,今天把图片带来和大家分享。(课件:播放图片)
3、 老师今天之所以要把它们和大家分享,和我多年拜读过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我们一起再去阅读,看你们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看老师是否又能温故而知新。
回忆上学期的情景,(榜样的力量)
看老师种的花,感受美好,接受分享。
认真聆听,带着兴趣和疑惑开始学习。
二、初读指导,感知内容
1、 自学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不会的字可查字典解决;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3)初步懂得文章写的是什么事。
自由轻读课文。
检查、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 检查指导:读生字、词语
3、 分段读课文。
4、 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6.说说: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自由读文
学生注意生字的字音
学习多音字 着
学生读词语
分段读文。
理解部分词语
曾经 莞尔 花团锦簇
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堵满 颇 耐人寻味
说说段意
学生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可以从题目入手)
三、指导写字
1、自由读一读
2、用你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3、交流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读生字
辨别字形,注意“簇”、“缭”、“暇”等字的字形。要求把字写得工整、美观。
作业:
一、朗读课文。
二、写生字新词。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2. 感受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看的情怀。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词语
3、哪位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力量什么?
朗读
读词语
德国人种花主要是为了让别人看
二、细读课文,感悟快乐
1、浏览全文,勾画出德国人爱花的行为和收获的句子,自己试着多读几遍。
2、交流: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指导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这几个四字词语。
我们请一个孩子来朗读课文,其他孩子闭上眼睛,看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3、想象美景,我们再把我们的想象溶入进去,再一起朗读这两个精彩的句子吧!
4、现在我们请男生朗读自己的花给别人看的句子,女生读在街上看花的句子
5、是啊,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吗?谁结合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6、默读第四段,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没有改变的是美丽”这句话的理解。(这美丽仅仅是看得见的美丽?)
7、现在,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花是种给别人看的”这种美好的情怀。
读文,勾画
体会
朗读
读文,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想象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感受
聆听,想象读句子
齐读文
读句子体会种花人和看花人的心情
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明确中心意思。
从外在美丽,内在美丽“爱美的心和与人分享的情怀”
配乐美读课文,全景感受
三、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l.老师介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些小故事。
2.学生讲自己搜集的学会分享美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聆听
介绍,同时也事一种分享。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选2个造句。
2、背诵课文第三段。
板书
看花: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美在眼前
种花:给别人看 学会分享 美在心头
课后小结: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结合上下文娱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代上你们的语文课。希望你们积极配合好不好?听说你们很爱我们燕山小写学是吗?能告诉我理由吗? 我们长沙美不美丽?她具体美在哪里? 你去过北京吗?你的感受如何? 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地球是美丽的!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都有她美丽迷人的地方。现在让我们拟乘坐播音2009次航班一起飞往德国在去领略一下德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去感受德国淳朴民俗风情。
1.播放德国风光图片
2.学生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风景。(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4、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学生推荐四位同学轮流读课文
2、师生共同作出评价后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四、汇报交流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五、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特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í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七、布置作业
1. .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读后感。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教案教学设计]
1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准备:第2、3小节部分内容,课前黑板上画好一盆花。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习知道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
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来……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 ”、“耐”
查字典理解“颇 ”。“ 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
“暇”的意思是“空 ”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 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19《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生字。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读懂课文,想象花满窗前、汇成花海的美丽景象,理解有关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看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句子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明白真正的美来源于真正无私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
1生字、词卡片;
2准备几幅花卉图画;
3了解作者季羡林生平及美好行为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质疑
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儿是美好的象征,人们爱用五颜六色的花装点生活,也爱亲手种花,领略那份独特的花香花色。德国人也不例外,不过他们种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花是种给别人看的)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花要种给别人看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用两种不同符号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再把它们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识记生字情况。(全班读,或开火车读等)
3抽学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精读第1~3段,感受德国人爱花的美好情怀。
①默读课文,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分别用“”和“”画出来。
②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联系课文和实际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③对比朗读写种花人在自家养花和街上看花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④老师把准备好的花卉图画发给坐在中间的同学,朝同一方向(左边和右边)高高举起,让看到正面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⑤师小结:德国的种花人就和举画的同学一样,虽然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影,但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花儿美丽的笑脸。德国的种花人用自己的勤劳和爱心创造了美,并把美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怀啊!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收获到了美,这才是美的真谛。
⑥齐读第2、3段,读出自己的感情。
2抓住中心句,学习第4、5段。
(1)
自由读课文,谈谈“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的意思。(提示:“变化”包括哪些变化?没有变的是什么?)
(2)
“美丽的东西很多”,这里“美丽的东西”有哪些?(建筑;公园、服饰,人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怀)
(3)
作者说这种做法“耐人寻味”,你“寻味”到了什么?德国种花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花是种给别人看的”这种美好情怀。
四、补充拓展,指导积累
1老师讲讲作者季羡林的作品与人品的小故事。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背一背。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优美的语句。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看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想象画面,感受花美人更美,懂得分享和奉献。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的内在含义,感受花美人更美,懂得分享和奉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质疑
1、出示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家种的花。
2、读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几次走进德国?第二次走进德国时说了一句话找出来读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里的美丽指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花美、景美。
(1)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 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你感受到了花美花多?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等词语的意思。
(3) 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透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4) 引导学生交流:把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5) 观看德国美丽的街景图片。
(6) 指导朗读,读出愉悦的心情,美的感受。
2、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人美、心美。
(1) 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2) 体会中国人种花和德国人种花有什么不同。
(3) 交流:他们为什么这样种花,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 讨论:假如你是种花人,为什么要这样种?
(5) 从德国人种花这种现象体会人美、心美。
3、读四、五自然段,再次感悟不变的美丽。
(1) 学生读第四、五自然段。
(2) 交流: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3) 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
4、教师小结。
四、补充拓展指导积累
1、分享小诗。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花是种给你别人看的
花美景美
美丽
人美心美
分 献
享 奉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庇米约旱姆绞饺鲜渡字。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倍炼课文,想象花满窗前、汇成花海的美丽景象,理解有关句子。
3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看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句子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明白真正的美来源于真正无私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1鄙字、词卡片;
2弊急讣阜花卉图画;
3绷私庾髡呒鞠哿稚平及美好行为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读准了生字读通了课文,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季羡林先生四五十年前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 ),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都是( )、( ),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作者觉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颇( )的。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继续跟随国学大师季羡林一起感受德国让人留恋的人文情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两次)寄老先生又是怎么赞美德国的景色和民俗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两句话概括。
生汇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生读)板书:奇丽 奇特
释义:奇丽 奇特中“奇”三种释义:“奇”的释项:少见的;特别的;非常的 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惊异的
师:这里的两个“奇”字,选哪个比较恰当?(选第一个意思)
师:那么,奇丽就是少见的;特别的景色,奇特就是少见的;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民族。
是的,这里有一种少见的特别的美丽;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奇怪而特殊的民族。带这种感受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三、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师:德国的景色有多么奇丽?民族又是怎样的奇特呢?再次默读课文, 从书上找到具体的词句作依据,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 “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 ”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随机出示课件
生:(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课件出示句子 )
师 :这些句子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奇?
预设生1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 生2:脊梁 生3、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你家养花吗? 师:谁家没养花? (部分学生举手 )
生 :养。 师:那你家是把花养在哪里?(养在屋子里,养在阳台。)你们养花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好看、为了自己欣赏
师:刚才还有些同学没有举手,你们不喜欢花的那还会养吗?不会,我们是只有喜欢花的人在家里养花,而在德国呢?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他们是-- 生 :(读)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 :我们在屋里看着一朵争奇斗艳的花,他们是--
生:(读)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请同学们摸摸自己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的是(花的茎、叶片)并不好看
师 :也就是说 ,德国人在家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 只能看到花的-
生 :脊梁 。
师 :感到奇了吧 !你们还画了哪一处?
生1: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景色的奇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 课件
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什么是“花团锦簇”( 是说花儿成团,一簇挨着一簇,十分茂盛,看,像这样……(出示图)这就是“花团锦簇”它侧重写了花的样子、形态,你们看这一簇簇的花有的像张开的小手,有的像展翅的蝴蝶) “姹紫嫣红”又怎么理解?(是说花有紫有红,五颜六色,就叫“姹紫嫣红”看,像这样一朵朵五颜六色,娇艳欲滴的就叫做姹紫嫣红。(出示图)
这么美的词语请大家一起读读。 生:齐读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出示课件图四幅画
师 :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花的形态 、色彩。请同学们看图,结合你们平时积累的词语,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作者在德国所看到的花?
预设1:颜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万紫千红)
有红色、有黄色、有紫色……
红的像火、粉的如霞 ,白的像雪……
刚才同学们都是从花的颜色上来说的,那能从形态或数量上来说说么?
课件出示补充句子:家家户户的窗子前______________,让我们______________
备用:竞相开放、百花争艳、争奇斗艳、百花怒放、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花香四溢、百花争艳、花香醉人、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如:婀娜多姿(我仿佛看到了一支玫瑰花在微风中摇曳,就像一位芭蕾舞演员在跳舞)
如:多姿多彩(有的花含苞待放,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怒放)
如:竞相开放(郁金香花开了,玫瑰花也开了,一串红……)
如:争奇斗艳(这朵花有这朵花的美,那朵花有那朵花的风姿)
如:花香四溢(闭上眼睛闻一闻,走过这条街到处都弥漫着醉人的香气,真叫人舒服啊)
师引读、串读:走过这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到马路上,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楼上、楼下左边、右边……(板画花朵的外圈,边说边画。)“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师 :花的世界 。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海洋 ,花的世界 !读--
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
(听音乐)师:漫步在这样的大街,两边的楼房都成了开满鲜花的山壁,就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左边是花 ,右边也是花 ,前方是花 ,后方还是花 .花朵从四面八方迎面扑来,你的眼睛才会-- 生 :应接不暇 。此时走在这样的开满鲜花的山阴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角色体验:(课件出示)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_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
(带上你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个别读(2个)师:孩子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预设朗读评价:读得快的,这么美的景色,你舍得走吗?让我们慢慢走,慢慢欣赏,读--
看来你很心急,急于把德国的美景一览无遗
读得慢的,看来你对德国的美景恋恋不舍呢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壮观的景色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
为什么作者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先说说对“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生: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师:这是他的理解,接着说。
生: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师: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却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出示这段文字课件)
生:齐读句子。
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生: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总是留给大家。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请大家自由的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课件出示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生:会的
师: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半个世纪后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课件出示两幅图,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事隔四五十年后,你们依然会看到……抬头一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师:不变的除了美丽的景色,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
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节选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师: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小结
师:今天, 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生齐读: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五、作业超市:
1、抄写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或对自己启发很大的句子,背诵第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再返哥廷根》《月是故乡明》、《黄昏》等
3、查阅资料,了解德国的风情、民俗。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式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学生多德国人某些特点进行了了解的基础上,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想象,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由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理解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马上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然而在本堂课中,课件出了一点问题,打断了学生的理解思路。虽然学生也理解到了,也读了,但总是感觉欠缺那么一点点。另外,在读写结合这方面点得还不够透,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说话的表达仍需坚持训练。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庇米约旱姆绞饺鲜渡字。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倍炼课文,想象花满窗前、汇成花海的美丽景象,理解有关句子。
3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看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句子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明白真正的美来源于真正无私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1鄙字、词卡片;
2弊急讣阜花卉图画;
3绷私庾髡呒鞠哿稚平及美好行为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质疑
1卑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儿是美好的象征,人们爱用五颜六色的花装点生活,也爱亲手种花,领略那份独特的花香花色。德国人也不例外,不过他们种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花是种给别人看的)
2倍亮丝翁猓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花要种给别人看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弊杂啥量挝模用两种不同符号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再把它们多读几遍。
2背鍪旧字、词卡片,检查识记生字情况。(全班读,或开火车读等)
3背檠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彼邓悼挝慕擦艘患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本读第1~3段,感受德国人爱花的美好情怀。
①默读课文,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分别用“”和“”画出来。
②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联系课文和实际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③对比朗读写种花人在自家养花和街上看花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④老师把准备好的花卉图画发给坐在中间的同学,朝同一方向(左边和右边)高高举起,让看到正面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⑤师小结:德国的种花人就和举画的同学一样,虽然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影,但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花儿美丽的笑脸。德国的种花人用自己的勤劳和爱心创造了美,并把美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怀啊!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收获到了美,这才是美的真谛。
⑥齐读第2、3段,读出自己的感情。
2弊プ≈行木洌学习第4、5段。
(1) 自由读课文,谈谈“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的意思。(提示:“变化”包括哪些变化?没有变的是什么?)
(2) “美丽的东西很多”,这里“美丽的东西”有哪些?(建筑;公园、服饰,人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怀)
(3) 作者说这种做法“耐人寻味”,你“寻味”到了什么?德国种花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庇懈星榈乩识寥文,再次感受“花是种给别人看的”这种美好情怀。
四、补充拓展,指导积累
1崩鲜讲讲作者季羡林的作品与人品的小故事。
2卑炎约合不兜拇省⒕涑下来,背一背。
附:板书设计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
种花人:创造美看花的背影
街上人:分享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收获美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准备
教师:1?生字、词卡片;
2?准备几幅花卉图画;
3?了解作者季羡林生平及美好行为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质疑
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儿是美好的象征,人们爱用五颜六色的花装点生活,也爱亲手种花,领略那份独特的花香花色。德国人也不例外,不过他们种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花是种给别人看的)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花要种给别人看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用两种不同符号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再把它们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识记生字情况。(全班读,或开火车读等)
3?抽学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精读第1~3段,感受德国人爱花的美好情怀。
①默读课文,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分别用“”和“”画出来。
②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联系课文和实际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③对比朗读写种花人在自家养花和街上看花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④老师把准备好的花卉图画发给坐在中间的同学,朝同一方向(左边和右边)高高举起,让看到正面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⑤师小结:德国的种花人就和举画的同学一样,虽然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影,但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花儿美丽的笑脸。德国的种花人用自己的勤劳和爱心创造了美,并把美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怀啊!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收获到了美,这才是美的真谛。
⑥齐读第2、3段,读出自己的感情。
2?抓住中心句,学习第4、5段。
(1) 自由读课文,谈谈“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的意思。(提示:“变化”包括哪些变化?没有变的是什么?)
(2) “美丽的东西很多”,这里“美丽的东西”有哪些?(建筑;公园、服饰,人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怀)
(3) 作者说这种做法“耐人寻味”,你“寻味”到了什么?德国种花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花是种给别人看的”这种美好情怀。
四、补充拓展,指导积累
1?老师讲讲作者季羡林的作品与人品的小故事。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背一背。
附:板书设计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
种花人:创造美看花的背影
街上人:分享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收获美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生字。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读懂课文,想象花满窗前、汇成花海的美丽景象,理解有关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看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句子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明白真正的美来源于真正无私的爱。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季羡林与小作者的对话内容。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出示季羡林简介。
师:今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了,从1935年起,曾经留学德国十年,被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被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深深感动。1985年他又一次来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反义词),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围绕着花,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出示两个新词。
wǎn
莞尔一笑
抽读。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chà yān
姹紫嫣红
抽读。
师:“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在生字表边上写一写。
再齐读一遍。
3、交流: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全文的脉络,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试着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领略风情。
1、师: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找出来。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层是“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两层意思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2、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分别找出来。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师:自由读读这段话,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①“花朵都朝外开”
②“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在这儿“花的脊梁”是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屋子的主人,你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让花都朝外开?
这时,你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的心情怎样?
师: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特。)齐读。
B、交流:“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自己再读读这段文字,从哪些地方,让你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让你陶醉其中?
交流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情朗读(注意:任何、家家户户、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
齐读。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花的海洋”
师:你是怎样理解“花的海洋”?
②“应接不暇”
师:什么是“应接不暇”?
有感情朗读
C、(看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在这样的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想象说话
交流
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
④写一写:假如你就是一名游客,你想对花的主人说些什么呢?
写后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3、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什么吗?
投影出示: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我为人人――我把花种在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看到什么?
人人为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又看到什么?
师:是啊,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有什么让我们“颇耐人寻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师: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过了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引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引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指什么?
师:鲜花是美丽的,在季老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
再次齐读,出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把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思辨,交流。
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
名家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有亵渎之嫌。近日教学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感受颇多。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澹,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在文章的结构上,季先生首先从人类爱美的天性写起,从宇宙间堪为美之典范的鲜花,写到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大气磅礴,自然晓畅,浮想联翩,而又结构绵密,紧扣主线。接下来,季先生带我们来到一个奇异的国度――德国,把我们引入德国的普通民居中,把德国人奇特的养花方式展示给我们看,“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确,从德国居民的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么做似乎不可思议,因为我们习惯了孤芳自赏,习惯了关起门来欣赏自己的花。但是,随着镜头逐渐伸展,季先生带我们来到大街上,抬头仰望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在这片花的海洋中,人们不禁感慨万端,很自然地体验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最后,作者又回到故事中,用总结和回味的语言,再次让读着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揣摩再三,总觉得难以入手。文章的语言之美,意蕴之丰富,让我不敢轻易触及,唯恐亵渎了这道美丽的风景。
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在教学时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各组交流资料。一是有关德国民俗风情的资料,对德意志这个“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查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国留学的历史,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交流评改,再全班展示。
下课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短短一节课,很难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给学生,由于朗读指导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名篇的教学总是带着缺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和想像。
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也许大家集思广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学做得更好。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季羡林与小作者的对话内容。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出示季羡林简介。
师:今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了,从1935年起,曾经留学德国十年,被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被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深深感动。1985年他又一次来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反义词),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围绕着花,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出示两个新词。
wǎn
莞尔一笑
抽读。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chà yān
姹紫嫣红
抽读。
师:“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在生字表边上写一写。
再齐读一遍。
3、交流: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全文的脉络,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试着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领略风情。
1、师: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找出来。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层是“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两层意思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2、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分别找出来。
A、交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师:自由读读这段话,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①“花朵都朝外开”
②“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在这儿“花的脊梁”是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屋子的主人,你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让花都朝外开?
这时,你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的心情怎样?
师: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特。)齐读。
B、交流:“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自己再读读这段文字,从哪些地方,让你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让你陶醉其中?
交流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情朗读(注意:任何、家家户户、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
齐读。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花的海洋”
师:你是怎样理解“花的海洋”?
②“应接不暇”
师:什么是“应接不暇”?
有感情朗读
C、(看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在这样的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想象说话
交流
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
④写一写:假如你就是一名游客,你想对花的主人说些什么呢?
写后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3、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什么吗?
投影出示: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我为人人——我把花种在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看到什么?
人人为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又看到什么?
师:是啊,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有什么让我们“颇耐人寻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师: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过了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引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引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指什么?
师:鲜花是美丽的,在季老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
再次齐读,出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把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思辨,交流。
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名家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有亵渎之嫌。近日教学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感受颇多。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澹,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在文章的结构上,季先生首先从人类爱美的天性写起,从宇宙间堪为美之典范的鲜花,写到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大气磅礴,自然晓畅,浮想联翩,而又结构绵密,紧扣主线。接下来,季先生带我们来到一个奇异的国度——德国,把我们引入德国的普通民居中,把德国人奇特的养花方式展示给我们看,“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确,从德国居民的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么做似乎不可思议,因为我们习惯了孤芳自赏,习惯了关起门来欣赏自己的花。但是,随着镜头逐渐伸展,季先生带我们来到大街上,抬头仰望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在这片花的海洋中,人们不禁感慨万端,很自然地体验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最后,作者又回到故事中,用总结和回味的语言,再次让读着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揣摩再三,总觉得难以入手。文章的语言之美,意蕴之丰富,让我不敢轻易触及,唯恐亵渎了这道美丽的风景。
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在教学时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各组交流资料。一是有关德国民俗风情的资料,对德意志这个“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查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国留学的历史,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交流评改,再全班展示。
下课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短短一节课,很难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给学生,由于朗读指导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名篇的教学总是带着缺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和想像。
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也许大家集思广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学做得更好。
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有教育意义。教学本文要注意朗读、默读、浏览相结合。通过默读、浏览,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点研读关键的词句,积累与感悟词语的精妙,学习细腻的写作方法,从而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教师担任导游的角色,播放德国的风光片,请同学观看,并讲解: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把画面停在街道画面上)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什么?原来……(板书课题: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 自己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了解德国的兴趣。巧妙引出课题,学生读课题提出问题更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易产生学习兴趣,有学习主动性,教师加以整理,使问题有研究的价值。]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A、认读生字与写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要注意“莞”是个多音字,在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嫣”“暇”“颇”“姹”“脊”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还有一些字虽然笔划较多,但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记忆。写字要认真,注意书写的习惯。)
B.认读词语,体会词语的含义。
房东 莞尔一笑 天性 宇宙 真切 脊梁
家家户户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 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4)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收集你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读回顾,再感“美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感悟境界。
1、引读第三自然段,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7)理解“颇耐人寻味”。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扩散思维,激发情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引导交流: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你做事,为你服务。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试举例谈谈:(课件出示)
在家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校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参与活动,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给学生自主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引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