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共含6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与世界只差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揣摩再三,总觉得难以入手。文章的语言之美,意蕴之丰富,让我不敢轻易触及,唯恐亵渎了这道美丽的风景。
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在教学时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各组交流资料。一是有关德国民俗风情的资料,对德意志这个“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查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国留学的.历史,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交流评改,再全班展示。
下课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短短一节课,很难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给学生,由于朗读指导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名篇的教学总是带着缺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和想像。
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也许大家集思广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学做得更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
(配乐范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段朴实、意境深远的文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八组开篇之作,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现在我以本文为依托,呈现我的思考。我说课的题目是(出示)《品“奇丽”,悟“境界”》。本课的设计特色: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读听、读想、读写结合,品读作者描写花的语句,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一、【课文简说】
本文讲述了季羡林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语言朴实、娓娓道来。
纵观全册,第八组课文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从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找到共鸣点,达成教学目标:(出示)
1、体会语言美。
2、感受人情美。
3、搜集风情美。
其中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出示)
二、【词语理解】
①(出示)莞尔一笑。这个词代表的是德国的风情,德国人的品质。教学时,避免孤立理解词语,师生角色互换,教师通过角色模拟,用表情朗读让学生体会莞尔一笑就是轻轻一笑、微微一笑。正音:作地名时读GUAN,如“东莞”。
②姹紫嫣红。教师出示诧、嫣,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不难发现都是女字旁,都是左右结构,老师让学生猜测古代这两个字都用来形容女子,姹表示“美丽”,“嫣”表示娇艳,这里用来形容花的美丽。
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从音、形、义来理解“姹紫嫣红”,通过表情朗读体会“莞尔一笑”,潜移默化中渗透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本文文字简练优美,充满北欧风情,孔老师图文并茂、视听结合,把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境界体现的淋漓尽致。听课的我也深受感动。为让学生感受这种美,孔老师先从美丽的风景入手,展示德国风情图片,将学生引入异国的美丽风情之中。随后研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从而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入体会,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难能可贵的是,孔老师课堂语言生动传神,那激昂的语调营造出活力四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略显美中不足的是,朗读教学的指导我觉得还不够到位。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能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能让学生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美好的心境,但是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并没有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这点有待提高。
章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听后颇有收获。本节课教学中章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顾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一、鼓励学生质疑,抓“吃惊”贯穿整堂课
学贵有疑!章老师在检查学生字词以后,鼓励学生质疑,学生:为什么说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德国人为什么会喜欢花?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吃惊?……章老师把这些问题梳理后板书在黑板上,重点解决“吃惊”的问题。
层次清晰。学生读课文找让作者吃惊的句子,读吃惊的句子,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吃惊的原因。
着重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课前学生提出问题,课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解决问题,课上完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章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吴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三、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课件
章老师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多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如欣赏德国风光片、重点的句段等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文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吴老师适时地播放了有关课件,还播放了德国街道的有关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
教学是一门艺术,她总有瑕疵,下面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词语教学不够扎实,读完后,章老师把几个自认为难写的生子变红,请学生写一写,最后强调一个字“暇”是日字旁,不要写成目字旁,我认为这个字如果只是这样强调,学生没有知其所以然,还会错,如果联系字义来记字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章老师安排了小练笔,怪不得季羡林爷爷发出这样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你也一定有话要说,写一写。我觉得这个练笔范围太大。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一天,一位老师拿来一张光盘,我一看,是天津张其庆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录象。当电脑屏幕再一次定格的时候,我才发觉一节课已经上完了,心里频频出现的一个词语就是“有味儿”。一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那“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呢?我在慢慢地回味着,咀嚼着。
一、语文味──文化的味道
一篇文本,一位作者。走近一篇文本,首先要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走近一位作者,首先要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这是深入对话文本之前提。
翻开语文课本,张老师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学生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
师:上课伊始,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有缓缓的音乐作背景,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图片。)
师:刚才,所看到的美丽的风光,都是德国的美丽景色。提到德国,不得不提到一座小城,叫做哥廷根。这座小城因一座大学而得名,这座大学就叫哥廷根大学。我国的季羡林先生在1935年,他只有25岁的时候,来到了哥廷根大学学习,一学就是十年,直到1945年才回国。到1980年的时候,季老先生受母校的邀请,再一次回到了哥廷根大学,他写下了一系列回忆性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课题是──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请齐读课题。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由一座美丽的'小城,到一座大学,最后介绍了作者两次来到哥廷根大学的经历,由此,导入新课,有声有色。张老师抓住了文本中的文化的因子,将其适当放大,让其散发出浓浓的文化的味道。此刻,学生欣赏了异域风情,眼前浮现了作者两次来到这座大学的情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领入了文本中。至此,课堂拥有了广度。
二、语文味──墨香的味道
很早以前,学生上课,课桌上摆放有笔墨纸砚。课堂上,便会闻到一股一股的墨香。读书人,就是喜欢这个味儿。这堂语文课,张老师扎实读词,扎实写字,指导有效,学生受益。
师: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我们看一看大家的预习效果。看大屏幕上的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
生:脊梁、姹紫嫣红、莞尔一笑、应接不暇、花团锦簇、耐人寻味。
师:你读得真好,非常正确。全班一起读。
生读。
师:下面老师在黑板写三个比较难写的生字,注意观察它们的字形结构和笔顺规则,好吗?
师:老师要写的第一字是“脊梁”的“脊”。注意上半部分的笔顺。
师板书“脊”。
师:第二个是“姹紫嫣红”的“嫣”字。注意右边下半部分的笔顺规则。
师板书“姹”。
师:最后一个字是“应接不暇”的“暇”字。这个字是“日”字旁。
师板书“暇”。
师:同学们在写这三个生字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它们写错了。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把这三个生字组成词语,在你的笔记本上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自己的书写姿势要端正。开始吧。
生开始写字。
教师板书的三个字,的确是比较难写的三个字。教师直奔难点,清清楚楚地点出了易错地方,“该出手时就出手”“告诉,有时也是必须的”,让学生一边细致观察,一边聆听教师精练的讲解,而后,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实践,这必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课堂上,我们品味到了浓浓的墨香。文字,是祖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写好字,是对祖先的一种敬畏。
三、语文味──动听的味道
语文课,要有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师巧妙地设计“读”的环节,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一点一点地读懂题目,一点一点地了解文意。语文的课堂,要“读”懂一切。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有两个要求:第一,努力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第二,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象题目──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读出些什么?自己读课文。
生放声朗读课文。
师:文章一共有4个自然段,请4位同学给大家朗读课文。看看他们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从题目中,你能读出些什么。
师指名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不仅能做到正确、流利,还能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谁来说一说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指的是德国人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这样人们从街道上走过的时候,眼睛会不由自主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评课稿
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很容易被误读成一种道德说教。
文中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一句,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中国当代的道德语境中,则往往被理解成助人为乐的最高境界。它的道德寓意在于,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自己也必在他人心中。便有老师据此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
更可怕的是,还有老师据此得出德国人如何如何伟大、如何如何了不起,瞧,德国人做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比较起来,咱中国人就不行了,这种境界在中国还没有实现呢。中国人如何如何自私、如何如何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所以,中国人要向德国人学习,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些小事、这些身边的事情做起,努力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境界。
这实在是典型的主题先行,一叶障目。
文本细读,绝非在肢解文本、嚼碎文本之后随心所欲的滥读、误读,细读之“细”,绝非细碎、细小、细枝末节之“细”。细读必须基于文本整体,必须从整体的视角加以分析和把握。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就整体语境和语义看,其意图和主旨显然不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上。理由如下:
第一,文章的起笔即已开宗明义,“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行文间歇,季老还不止一次的提到,自己在德国留学期间,“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德国人爱花,一如泰国人信佛、中国人爱面子一样,自是这个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二,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和刻画了德国人的爱花之真切、之奇特。行文中,季老又不厌其详地强调那样一种养花方式(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是朝外开的)在哥廷根是“家家户户”的,花的奇丽景色在“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能看到。正是这种奇丽的异域风情让季老吃惊,觉得颇耐人寻味。
第三,文章的时间跨度长达四五十年,在结尾处,季老特意点出“美丽并没有改变”、“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这是对爱花成为德国人的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最有力的诠释。难道不是吗?只有在时间中慢慢沉淀的东西才是这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第四,文章还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写到了一个细节:当季老以“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询问女房东时,她的表情则是“莞尔一笑”。女房东的莞尔一笑,分明在告诉读者,这不稀奇,也没什么,在哥廷根,这样养花实在是太平常、太普通了,就像人们排队上车、去教堂做祷告那样自然。没错,只有深入到每个普通人的血液和骨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才是活的文化。
这是就文本整体的语境看,再就该单元的整组课文看,将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读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也是违背编者初衷和意图的。
正如该单元的提示语所讲:“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也确如编者所言,本组的四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集中反映了亚洲、欧洲、非洲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独特而吸引人的风情、文化。
无疑,异域风情、异国文化才是解读和把握本文价值的唯一钥匙。我以为,金蓓蕾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其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即在于此。
一、景色之上――解读景色的风情密码
毫无疑问,在哥廷根,“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是一道独特而奇丽的人文景观。金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则将这道独特的风景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在这里,风景经历了一个由形象到意蕴的认识过程。
第一步,执教者以一句“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统领起全文的整体感知。在学生通读完全文之后,教师有意强调了文章结尾的那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安排,显然是对“风景”的顾盼生情。
第二步,紧扣“奇丽”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道风景的奇特和美丽。在这里,“美丽”的感受融入到了“奇特”的赏析之中。风景之“奇”,奇在“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因此,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在“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因此,让人看得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奇在哥廷根人对“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早已习以为常,因此,女房东对中国留学生的询问也不过是“莞尔一笑”。
第三步,由“奇丽的风景”深入探究“奇特的民族”,或者说,奇特的民族风情。显然,风景的背后,是风情、人文的密码。在哥廷根,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执教者引领学生在深入细读“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以及女房东的“莞尔一笑”中,感悟到原来“美丽”一词的涵义,除了上述看到的“风景”之外,还有德国人的美丽习俗在内。
将景色和民族的风情联结起来加以赏析,这是执教者的明智之举。
二、风情之后――体悟风情的文化意蕴
其实,就单元主题和文本主旨看,解读至奇特的民族风情也算是大功成矣。无论如何,让我们颇为担心的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在此课中并未出现。
但是,执教者的识见和勇气并未到此为止。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随着教师的“先生留学德国时期,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这一问,一个更为广阔而深刻的背景逐渐进入学生的解读视野。
首先,当学生了解到那是在二战时期出现在哥廷根的奇丽景色时,其惊奇、惊讶和惊叹之情是自不待言的了。我们从执教者精心创设的两次引读情境中,是不难体会其良苦用心和别具匠心的了:
师: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