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oneyfunnysunny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7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oneyfunnysunn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

篇1:《死水》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师:我们的同学在初中学过闻一多先生的《最后的演讲》没有?

生:学过,(没有学过吧)……[杂杂的声音乱成一团]

师:老师念一段文字,我们的同学看看有没有听过。“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你们杀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我是在很用力的念这段文字,声音尽量的愤怒]

生:学过,(不记得了)……[几种声音一起一伏]

师:(微笑)我们的同学还说没有学过,肯定学过吧。今天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一篇现代诗歌《死水》。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28页。

二 课文讲解部分:

1、作者介绍

师:先请我们的同学介绍一下闻一多这个人物,有参考书的同学请举手!

生:闻一多原名……

师板书,摘其中要点板书在黑板上: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诗歌集《红烛》,《死水》,新月派诗人,提倡创造诗歌遵循三美规律,提倡诗歌格律化。请一位同学讲一下提倡的是哪三美?

生: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课文朗读

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歌,我们看看他读的感情与作者要表达的是否一致。

生站起来朗读了一遍。

师再放朗读带给学生听。

听完,问:同学们从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生:愤怒,极端的愤怒。

师:同学们的感受十分正确,这篇诗歌就是作者要抒发他心中的愤怒,憎恨。

3、进入课文的分析

师:先请我们的同学分析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三美的?

给三分钟与学生。

师板书其他问题,一问这首诗歌直接表达情感的地方在哪几节?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二问死水里有什么东西?作者把它们比喻成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板书完毕,问:有哪位同学举手回答一下,音乐美从诗歌的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音节协调。

师提示:音节协调是我们学习的《再别康桥》里的音乐美,大家想想,《再别康桥》是什么样的诗歌?是不是犹如轻柔的音乐?

生:是

师:那我们这首诗歌《死水》和我们的《再别康桥》的调子是一样的吗?同学们刚刚听出了愤怒,气愤,那么我们这首诗歌的音乐应是什么样的?

生:气愤的,有力的……

师:对,那我们可以叫它是音节铿锵,气势恢弘有力。还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分析呢?同学们翻一下笔记,《再别康桥》里我告诉了同学们从哪里入手来找。

生:押韵,还有复踏,回环往复

师:非常正确,那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下本诗中哪里体现了押韵?

生:花,霞押韵,押A的韵。沫,破,押O的'韵。

师:好,那我们的同学再看哪里有回环往复?

生:“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属于这种用法。(回答速度非常快)

师:对,我们记得以前学的《诗经》里的《蒹葭》,里面就用了很多同样的句子。

师:我们看到下一个“美”,绘画美,请我们的同学从文中找到能表现绘画美的词语。

生:翡翠,绿酒,桃花,云霞……

师:我们的同学找的非常准。我们讲过绘画美,一定是找带有颜色的词语。

那看到我们的最后一“美”,建筑美。这个非常简单了,如果听了课的同学就知道,建筑美实际上就是结构美,结构美就是把本文的结构描述出来,然后看看有什么特点,就完整了。有没有同学举手讲一下。

生:本诗分为5小节,每小节四行,每行9个字,这样读来句式整齐匀称。

(学生的反应有点慢)

师:看样子我们的同学还是没有记住怎么答这个问题,那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复述一下。XX同学起来复述一下。

XX复述内容。

师:看到我们黑板上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作者感情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同学从《再别康桥》想想,这首诗是怎么表现情感的?

生:在诗歌的最前节和最后一节抒发作者的感情。

师:好,十分好,那我们的同学看到这首诗歌是从哪里抒发作者感情的?

生:也是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篇2:《死水》教学教案

《死水》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4、学习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准备

1、让学生熟悉了中国现代格律派诗的“三美”诗歌理论主张。

2、学生预先读读闻一多的诗歌:《色彩》《红烛》《太阳吟》《忆菊》《发现》《一句话》《静夜》。

3、诗歌朗读带,歌曲《七子之歌》录音带,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闻一多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交流,并且说说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的。

2、播放《七子之歌》,同学欣赏这首优美的歌曲。

1)导入:闻一多先生虽然离行我们半个多世纪,但是他还活着,他活在他的诗歌里,活在历史书中,活在优美的歌声中,活在我的心中,也活在你们的心中,他永远活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歌,是对他的一种纪念。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精湛的诗歌艺术,更要学习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生集体朗读《忆菊》最后三节,教师朗读《死水》。

A、让学生谈谈前者与《死水》在诗歌形式和感情色彩上有何异同。二者情感色彩差异极大,前者感情高亢奔放,是在热情讴歌,后者低沉,充满憎恨之情。

B、探讨“闻一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从闻一多的经历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思考。

3、教师介绍闻一多写《死水》前的经历:闻一多1922年留学美围,在异国他乡受到民族歧视,于是更加魂牵梦绕着自己的祖国。刚才同学们读的《忆菊》就是他这时期的诗篇。闻一多在一个发达国家生活了三年。1925年他归心似箭,于是他一踏上祖国的土地,目睹当时国内的情形——可以说满目疮痍,贫穷落后,混乱不堪,就像《赞美》里描述的那样,再与当时的美国一比,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我们读读他的诗《发现》就知道了。指定一个男生读《发现》,然然让同学们体会一下当时闻一多的心情。闻一多当时的心情是失望、痛苦、悲哀,就好像一腔热血时突然被劈头浇了一身冷水。正是在这种情笼罩下,他看到一个又臭又脏的死水沟,于是灵感迸发,《死水》诞生了。

4、学生自由朗读《死水》一遍,然后听录音朗读带。讨论这首诗的朗读问题,然后再安排一个学生朗读。总结:朗读好这首诗,还需要具体深入地分析。

5、自由阅读,分析全诗,填写下表。

诗 节“死水”

具体情形及特点诗中

体现情感色彩的短语对立两极

情感“死水”

象征意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1)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在班级交流。

2)提醒学生:将诗中华丽的词语与流露作者感情的短语联系起来,有什么发现?

体会:作者将“死水”描写得愈美,表达的厌恶和绝望之情愈强。这是反讽的艺术手法。

3)交流、探讨这首诗的象征意蕴。

6、结合读诗理解,学生再朗读一遍《死水》。

1)思考问题:“如果闻一多顺着这个思想感情往下发展,他还能成为民主战士么?但事实是闻一多最终成了名彪炳史册的民主战士。怎样来理解呢?”

2)探讨《死水》思想情感对立两极的另一极。

思考、讨论、认识:绝望包含着希望——对崭新、美好的祖国的希望;否定丑恶的现实就是追求美好的未来;极度憎恨腐朽的当时社会正是热爱祖国的强烈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内心并非就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死水里有活火。

3)读读闻一多在1943年11月写给臧克家的一封信:“我只是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人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

提问:“如果说创作《死水》时,闻一多就像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那么什么时候他这座火山爆发了呢?是什么给了他巨大的生命爆发力?”

联系当时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如火如荼的民主斗争情景、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情景,感受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4)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些理解再来读一读《死水》,读出死水中的绝望之情,同时也读出死水中的火来;读出极度的憎恶,也读出强烈的热爱来。

7、小结本课

8、布置练习:

1)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

2)对比阅读〈忆菊〉,比较手法和情感的异同,写成300字以上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死水

闻一多

建筑美:外形整齐

形式: “三美” →音乐美: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绘画美:绘声绘色绘形

技巧:“反讽”→以丑为美:突出丑,强化憎

内容: 死水→旧中国的黑暗社会现实

篇3:死水(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死水(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死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结”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来本课为人教版试验课本的篇目。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二)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结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纸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分析: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请“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作品。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

教师可选择一条臭水沟、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等幻灯或录像,让学生结合不同的画面吟诵作品,从而体味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师生明确:

“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

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一个人

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优秀诗歌的浓厚的欣赏趣味。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由学生去联想,允许他们见仁见智。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分析,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师生明确:

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教师板书:

死水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反语)

凝滞的死水                                毫无希望的死水

、         (腐烂变质的死水(3节)二百

总起(1节)                               总结(5节)

(动态描写)

沉寂的死水(4节)

(以动衬静)

(三)学生完成练习。

篇4:死水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死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

闪光的“罗结”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来本课为人教版试验课本的篇目。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

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二)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结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纸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分析: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请“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设计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

教师可选择一条臭水沟、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等幻灯或录像,让学生结合不同的画面吟诵作品,从而体味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师生明确:

“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

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一个人

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优秀诗歌的浓厚的欣赏趣味。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由学生去联想,允许他们见仁见智。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分析,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师生明确:

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教师板书:

死水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反语)

凝滞的死水

烂变质的死水(3节)二百

总起(1节)                               总结(5节)

(动态描写)

沉寂的死水(4节)

(以动衬静)

(三)课后练习。

1.学生完成练习一。

2.写一篇对《死水》内容、写法评析的文字,不少于300字。

小资料]

闻一多的“三美”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心学而且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诗集机构就是这一书一创作。作理率的最好实践。

死  水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一、 导入

(8月17)搜狐网新闻:美能源部司法部策划荒唐闹剧

李文和案真相大白 8月14日,美国各大媒体都纷纷刊登了美国司法部13日公布的一份厚厚的调查报告,该报告称,闹得沸沸扬扬的李文和间谍案竟是一件冤假错案。报告称,这宗闹剧的始作俑者系美国能源部,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则接受了能源部的误导,没有对能源部的结论进行调查与质疑,就对李文和进行了长达4年的审查,并将其关押了9个月,还对他提出了59项重罪起诉。报告称,在这一事件上能源部和FBI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自诩为人权卫士。但是种族歧视十分严重。且是历史由来已久。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于1922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1925年,诗人心理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和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却令痛心与捻。于是,他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以艳丽鲜明的语言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来加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从那激愤的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根据课文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作者介绍:闻一多 (1899 ~ 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 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发表旧体诗文多篇。 197月 ,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 ,以后连续发表新诗。 1922 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1 923 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 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 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 (音节) ,绘画的美 (词藻) ,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 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收1925 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 1938 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 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  1944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 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 年7月15 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二、写作缘起有 2 ;

1 。 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不堪外国人的歧视写许多爱国诗篇。 2 。 1926 年,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民不聊    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思想根基。于是,他便以艳丽鲜明的语言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来加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从那愤激的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 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 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 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结”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四、 阅读第一小节: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到极点,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经无可救药了。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 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提问:

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

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死水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传达出诗人“尖锐讽刺”。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然而,青蛙的鼓噪又怎称得上是歌声,那不过是受死水恩赐者的无耻吹捧罢了。

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提示死水华美外表下丑恶的霉变。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 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用肯定而坚决蝗口气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它终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七、 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闻一多的“三美”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诗集机构就是这一书一创作。作理率的最好实践。

《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这些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这首诗中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

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八、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附:板书设计

死水

绝望 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一、 死水的特点 吹不起半点漪沦

及作者的态度 扔  愤激之语

铜:翡翠

铁:桃花

油腻:罗绮

二、具体描绘死水  霉菌:云霞 绘形

臭水:绿酒

白沫:珍珠

花蚊:偷酒

蛙叫:歌声 绘声

三、照应开头,表达愤激

篇5:闻一多死水教学设计

闻一多《死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

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2、难点: 体会“丑”和“美”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主要选用诵读法和“问题—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我们的“两会”针对台湾问题的一个核心和亮点是什么吗?(生: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对,《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意味着我们统一祖国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但是,不幸的是,我们仍然在深切地期待着、呼唤着。同学们,你们希望祖国统一吗?(生:希望。)只要是炎黄子孙,谁不希望祖国统一呢?早在20世纪代,有位诗人就以《七子之歌》深情地呼唤着祖国的统一,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生:闻一多)对,他就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爱国诗——《死水》。

二、作者简介

提问:刚才我们提到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那我想问大家:为什么要在“诗人”前加上“爱国”两个字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要点)①其诗集《红烛》、《死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他对中国的文化古籍颇有研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③他敢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

三、吟诵作品

1、学生看课文,疏通字词,结合注释熟悉诗歌内容;教师板书下列问题:(注“﹏﹏﹏”为可板书内容)

[1]从外形看,《死水》有什么样的特征?(外形特征)

[2]诗歌的节奏、押韵情况是怎样的?(节奏、韵律)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看问题——范读)。

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1]。

明确 :(要点)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外形整齐

4、引导学生分析问题[2]。

明确:

(要点)节奏上,每行四顿——每行都3个“两个字的音组”和1个“三个字的音组”,节奏鲜明;韵律上,每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二四韵脚),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韵律和谐。

5、学生根据3、4分析节奏集体诵读诗歌,体会本诗节奏的鲜明和韵律的和谐。

6、学生自由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能体现死水特点的词语或诗句,并尝试归纳死水的一些特点。

(2)找出体现诗人对死水的态度的词语或诗句,并尝试归纳诗人的态度。

(3)勾画出诗中能引起你感官上的美好印象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对描绘死水有什么特殊作用?

(教学中心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四、初步整体感知

下面的教学,我们就来具体感知诗歌.首先,请学生谈对本诗的整体感受,大致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死水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样的?

[2]诗人对死水的态度究竟如何?

[3]你认为“死水”有什么寓意(或象征了什么,或通过“死水”这一意象你能联想到什么) ?

五、在学生对诗歌已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本诗

(一)请学生阅读第一小节: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特点)凝滞、毫无生气、肮脏。

2、提问:“绝望”一词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态度,那“不如”、“爽性”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诗人态度:绝望、厌恶、愤激)

3、小结大意:这一小节总的突出了死水凝滞、毫无生气、和活力的特点,诗人爽性让它彻底烂掉,表达了诗人在“绝望”之下的厌恶之情。

(二)请学生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让学生说说他们所找出的诗中能引起感官上的美好印象的词语,教师有选择性地板书。

2、提问:我们找出了诗人具体描绘死水词,那么这些词是从哪些方面对死水进行描绘的?

(分析板书)

(一节) 破 铜 烂 铁 (绿、红) 剩菜残羹(彩色)

(二节) 铜 铁罐 油腻

翡翠 桃花 罗绮

绿、形 红、形 彩色、形

↘ 霉菌-云霞 (彩色、形) ↙

(三节) 发酵:绿酒(绿、气味)

珍珠(白、形)→笑声(声)

(四节) 歌声(声)

明确: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世间极易唤起美感的词语,对死水进行了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

3、问:这些描绘死水的词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明确:在这里,诗人运用奇特的联想想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纷呈的绚丽世界。大家也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展开想象:翡翠的晶莹碧绿、桃花的鲜红艳丽、罗绮的柔滑光亮,云霞的流丽飘逸,这些意象叠映在一起,是不是一幅美妙无比的图画。而且,这幅图画还挺有灵气的:陶醉其间的“珍珠似的白沫”悠然自得,充满了欢快的笑声,花蚊和白沫尽情地嬉戏,青蛙也叫出了美妙的歌声,这一切,是多么美妙而生动啊!

4、分析引入:

通过上面对《死水》的外形特征、节奏韵律、以及描绘“死水”的词的分析,我们已经欣赏到了《死水》中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又特别是,在对描绘“死水”的词(绘画美)的分析中,我们欣赏到了诗人给我们展示的五彩纷呈的图画,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但是,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这些词是我们所引发的感官印象,我们并没有去考虑死水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感受的“美”是虚华的。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诗人具体写了死水的什么内容?(抓住“锈、霉菌、酵”等关键字词)

明确:很明显,这三节是承接第一节,具体描绘了死水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死水的变化过程如下:

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混杂(一节)→霉菌、发酵→ 腐烂(二节)→发出恶臭(三节)→死寂(四节)

死水的特点,腐烂、恶臭、死寂

6、提问:同学们,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同样也描绘了死水的特点,死水是凝滞、毫无生气、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那么,诗人在这里用了那么多美好的词汇极力地渲染了“死水”的美丽神韵和活泼灵性, 我们感觉“死水”究竟是美了,活了,还是仍是“死”的,甚至令人更厌恶呢?(生:……)

引导:实质上这个问题很简单,试想,一个脸上堆叠疙瘩,嘴里塞满脏话,走路一摇一摆的低俗女子却突然精心来了个浓妆艳抹、柔声雅语、纤纤细步,你的感觉会怎样呢?是做作?是恶心?还是鄙夷?可能都有。总之,这样的女子装扮得越美,给人的感觉就会越丑,这就是东施效颦似的美丑辩证法。

7、问:诗人用美好的事物来描绘丑恶的死水,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呢?其写法效果如何呢?

明确:这是诗人借鉴西方“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死水的丑恶和肮脏。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在阅读心理上也产生了一种效果:将丑写得越美,也就越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越会刺激人们情感与理智上的“逆向接受”,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最终达到比以丑直接描写丑更好的效果。

(三)请学生阅读最后一小节

1、第一句的作用:照应开头。

2、体会第二句中“断”字的语气(是不是该重读?)以及这一句的作用。

明确:“断”字应重读,表达了诗人坚定、干脆的语气,与第一节中的“爽性”一词相照应。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毫不留情的批判与否定。这句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是诗人对死水的特点的总结性的判断。

3、体会最后两几所体现的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不如”、“爽性”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心态?

明确:绝望的心态。诗人有一种“决心不管”和“不在乎”的意味,说明诗人对死水已经彻底绝望,认为死水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速它的灭亡。

在做出这“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判断后,诗人借“不如”“看他”两句把对“死水”的“绝望”之情抒发到了极点。

4、小结本节大意:

这一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直接揭露了“死水”不可救药的本质。诗人坚定地指出: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四)诗歌内容小结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凝滞、毫无生气、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特点,运用“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厌恶、愤激、痛恨、绝望的思想感情。

六、关于“死水”的寓意

1、情景引入: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一沟臭水,发出难闻的气味,你们会怎么做?(生:绕道,……)

是呀,一沟臭水而已,如果难闻,看不顺眼,我们绕道就是了,它又能激起我们多深的厌恶呢?那就更不用说什么愤激和绝望了。但是,请大家想一想,诗人面对一沟死水,却为什么感到这么深的厌恶、愤激、痛恨,甚至绝望呢?(生:……)

很显然,这里的“死水”并不仅仅是纯现实的一沟臭水而已,它必然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或寓意。

2、提问:我们读诗为什么总是喜欢去纠缠诗中的意象的寓意呢?

明确:古人说,“诗言志”、“形象大于思想”,诗歌总是会借助某些具体、生动、内涵丰富的形象(或意象),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或审美理想。自然,“死水”意象也不例外。

3、提问:那么,“死水”这一意象究竟象征或隐喻了什么呢?(学生可自由讨论)

明确:关于死水的隐喻意义,一般是结合其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理解。具体而言,一般人认为,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间、地点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1)从《死水》创作时间看,本诗创作于1925年,当时作者尚在美国,被受歧视,诗人看到,美国社会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这样的“死水”,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故“死水”隐喻美国社会。“

(2)从《死水》发表时间看,本诗发表于1926年,诗人一回到了祖国,面对当时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状况,所有的希望都成了失望;而且,1926 年 3 月 18 日,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故“死水”隐喻北隐喻洋军阀的统治。

(3)从《死水》结集时间上看,该书于1927年出版,当时北伐失败,诗人思想上找不到出路,便通过《死水》诗集表达了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故“死水”隐喻当时黑暗的中国社会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在《死水》中,诗人以充满厌恶之情的诗笔,描绘了黑暗的社会面貌,抒写了诗人对丑恶势力的憎恶和不满。诗人把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对反动统治者无比的恨交织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这就是《死水》的爱国主义之所在。)

赏析点拨:对于“死水”的寓意,不强求统一。允许学生去自由联想,发表见仁见智的看法。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立场,不同经历的读者,对同一首诗词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一种理解。

闻一多《死水》原文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篇6:《死水》《赞美》教学设计

《死水》《赞美》教学设计

自读导言:

一、《死水》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二、《赞美》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解说:诗歌的魅力主要表现为意象美和语言美,把握住这两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读程序:

一、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二、查字典,给生字新词注音并解释。

三、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四、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五、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七、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设计一系列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推理,逐步分析理解。掌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简况也很重要,是理解诗作的一把钥匙。)

自读指导:

《死水》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见上)。这是诗人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3.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同样,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建筑美,又因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具有内在的音乐美。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de1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赞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

[4] [5]

篇7: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

一、导入《死水》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当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讨论)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2)象征北洋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让学生结合赏析资料自读《我爱这土地》rJ提示:注意读出其中缠绵而深沉的感情。诗的第一节使用了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诗意层层深入。第二节陡然来了一个大转折,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五、做练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全国高考试题第10题)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艘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咽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答案:D。

(注:此练习用幻灯片显示)

六、结合赏析资料自读《赞美》。教师提供几道思考题:

1、哪句诗点出了时代的环境?

明确:“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2、作者讴歌的是什么人?

明确:“人民”、“农夫”

3.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句诗?

明确:“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七、让学充满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布置作业“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篇写一篇短评,角度不限,字数在300至600字之间。

板书提纲:

死水闻一多

闻一多格律诗“三美”主张:

1、音乐美

2、绘画美

3、建筑美

篇8:死水教案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 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 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 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 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 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 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 阅读第一小节:

1、 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 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 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 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 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 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 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 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七、 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八、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附:板书设计

死水

绝望 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一、 水的特点 吹不起半点漪沦

及作者的态度 扔 愤激之语

铜:翡翠

铁:桃花

油腻:罗绮

二、具体描给死水 霉菌:云霞 绘形

臭水:绿酒

白沫:珍珠

花蚊:偷酒

蛙叫:歌声 绘声

三、照应开头,表达愤激

篇9:死水的教案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赞美》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二、自读程序

1.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

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三 、自读点拨

篇10:死水的教案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3.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4.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5.“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6.“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7.“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8.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赞美》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篇11:死水的教案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

3.具有音律美。“现代格律诗”的“三美”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去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四、自读思考

篇12:死水教学反思

在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的问题是让学生尽情感受诗歌的美,因此在上这首诗歌前,先上了闻一多的《死水》,让学生了解“新月派”所倡导的诗歌“三美”。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在对意象的感悟中体味诗歌的绘画美。然后在后面的讲解中感受诗歌的建筑美。

对诗歌标题的分析,能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情境,体味诗歌的主题。

第二点要让学生体味的就是诗歌的情感发展脉络。这一点在上课的过程中,做的较好。在分析景物、以及诗中议论性话语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情感,有依托,不是空穴来风。然后让学生回味《荷塘月色》的情感发展脉络,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的发展脉络。

第三点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拓展既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能让学生在文章基础上,对人生中的爱、美等有所感悟,跳出文本,对人生有一定的体悟。这样,这堂课就能对学生有所启发和收获。

不足:

1、前面的速度有点快,以致后面时间比较多,都用在拓展上了。

2、前面的时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强:让学生多朗诵,从朗诵中把握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并从中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可以让学生就一节写出一个电影画面,体味其中的美感。

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多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体味作者情感。

篇13:死水教学反思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最成功的环节就是带领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悟其蕴含的情感,也让我明白语文教学所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情。正所谓“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的情感和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死水》这首诗歌本身就已经充裕着诗人浓厚的情感,它或许没有唐诗宋词的绮丽优美,也不如散文那般温柔细腻,但是它却用铿锵有力的字眼唱出了自己的风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好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也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

同时,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教师绝不能用尖刻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古翠翠同学朗读《死水》时感情充沛,很成功,便应作出肯定的评价,“朗读得太好了,真是孺子可教也!”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让他们不至尴尬,保存下次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敢于打破常规,鼓励有独创性的.见解。语文教材收录的多为名篇佳作,许多问题也早有定论,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问答的开放性。因此,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死水创作背景:

《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 集诗人、学者和革命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欺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篇14:死水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最后一次演讲》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把学生快速带入那个战火纷飞、黑暗恐怖的旧中国。

2、能够通过师生互动的赏析及不同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且赏析到位,朗读效果较好。

3、上课一开始就把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如三美,象征,艺术手法等)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课堂中能就势引导而水到渠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事半功倍,效果很好。

4、在探究“青蛙”的象征意义时,运用了对比(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和毛泽东的《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青蛙”在本诗中的内涵。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教学语速稍微有点快。

2、课堂的内在结构还不够严密。

篇15:闻一多爱国诗歌死水教学设计

闻一多爱国诗歌死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

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2、难点: 体会“丑”和“美”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主要选用诵读法和“问题—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我们的“两会”针对台*问题的一个核心和亮点是什么吗?(生: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对,《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意味着我们统一祖国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但是,不幸的是,我们仍然在深切地期待着、呼唤着。同学们,你们希望祖国统一吗?(生:希望。)只要是炎黄子孙,谁不希望祖国统一呢?早在20世纪代,有位诗人就以《七子之歌》深情地呼唤着祖国的统一,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生:闻一多)对,他就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爱国诗——《死水》。

二、作者简介

提问:刚才我们提到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那我想问大家:为什么要在“诗人”前加上“爱国”两个字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要点)①其诗集《红烛》、《死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他对中国的文化古籍颇有研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③他敢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

三、吟诵作品

1、学生看课文,疏通字词,结合注释熟悉诗歌内容;教师板书下列问题:(注“﹏﹏﹏”为可板书内容)

[1]从外形看,《死水》有什么样的特征?(外形特征)

[2]诗歌的节奏、押韵情况是怎样的?(节奏、韵律)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看问题——范读)。

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明确 :(要点)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外形整齐

4、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明确:

(要点)节奏上,每行四顿——每行都3个“两个字的音组”和1个“三个字的音组”,节奏鲜明;韵律上,每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二四韵脚),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韵律和谐。

5、学生根据3、4分析节奏集体诵读诗歌,体会本诗节奏的鲜明和韵律的和谐。

6、学生自由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能体现死水特点的词语或诗句,并尝试归纳死水的一些特点。

(2)找出体现诗人对死水的态度的词语或诗句,并尝试归纳诗人的态度。

(3)勾画出诗中能引起你感官上的美好印象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对描绘死水有什么特殊作用?

(教学中心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四、初步整体感知

下面的教学,我们就来具体感知诗歌。首先,请学生谈对本诗的整体感受,大致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死水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样的?

[2]诗人对死水的态度究竟如何?

[3]你认为“死水”有什么寓意(或象征了什么,或通过“死水”这一意象你能联想到什么) ?

五、在学生对诗歌已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本诗

(一)请学生阅读第一小节: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特点)凝滞、毫无生气、肮脏。

2、提问:“绝望”一词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态度,那“不如”、“爽性”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诗人态度:绝望、厌恶、愤激)

3、小结大意:这一小节总的突出了死水凝滞、毫无生气、和活力的特点,诗人爽性让它彻底烂掉,表达了诗人在“绝望”之下的厌恶之情。

(二)请学生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让学生说说他们所找出的诗中能引起感官上的美好印象的词语,教师有选择性地板书。

2、提问:我们找出了诗人具体描绘死水词,那么这些词是从哪些方面对死水进行描绘的?

(分析板书)

(一节) 破 铜 烂 铁 (绿、红) 剩菜残羹(彩色)

(二节) 铜 铁罐 油腻

翡翠 桃花 罗绮

绿、形 红、形 彩色、形

↘ 霉菌—云霞 (彩色、形) ↙

(三节) 发酵:绿酒(绿、气味)

珍珠(白、形)→笑声(声)

(四节) 歌声(声)

明确: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世间极易唤起美感的词语,对死水进行了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

3、问:这些描绘死水的词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明确:在这里,诗人运用奇特的联想想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纷呈的绚丽世界。大家也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展开想象:翡翠的晶莹碧绿、桃花的鲜红艳丽、罗绮的柔滑光亮,云霞的流丽飘逸,这些意象叠映在一起,是不是一幅美妙无比的图画。而且,这幅图画还挺有灵气的:陶醉其间的“珍珠似的白沫”悠然自得,充满了欢快的笑声,花蚊和白沫尽情地嬉戏,青蛙也叫出了美妙的歌声,这一切,是多么美妙而生动啊!

4、分析引入:

通过上面对《死水》的外形特征、节奏韵律、以及描绘“死水”的词的分析,我们已经欣赏到了《死水》中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又特别是,在对描绘“死水”的'词(绘画美)的分析中,我们欣赏到了诗人给我们展示的五彩纷呈的图画,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但是,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这些词是我们所引发的感官印象,我们并没有去考虑死水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感受的“美”是虚华的。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诗人具体写了死水的什么内容?(抓住“锈、霉菌、酵”等关键字词)

明确:很明显,这三节是承接第一节,具体描绘了死水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死水的变化过程如下:

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混杂(一节)→霉菌、发酵→ 腐烂(二节)→发出恶臭(三节)→死寂(四节)

死水的特点,腐烂、恶臭、死寂

6、提问:同学们,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同样也描绘了死水的特点,死水是凝滞、毫无生气、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那么,诗人在这里用了那么多美好的词汇极力地渲染了“死水”的美丽神韵和活泼灵性, 我们感觉“死水”究竟是美了,活了,还是仍是“死”的,甚至令人更厌恶呢?(生:……)

引导:实质上这个问题很简单,试想,一个脸上堆叠疙瘩,嘴里塞满脏话,走路一摇一摆的低俗女子却突然精心来了个浓妆艳抹、柔声雅语、纤纤细步,你的感觉会怎样呢?是做作?是恶心?还是鄙夷?可能都有。总之,这样的女子装扮得越美,给人的感觉就会越丑,这就是东施效颦似的美丑辩证法。

7、问:诗人用美好的事物来描绘丑恶的死水,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呢?其写法效果如何呢?

明确:这是诗人借鉴西方“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死水的丑恶和肮脏。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在阅读心理上也产生了一种效果:将丑写得越美,也就越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越会刺激人们情感与理智上的“逆向接受”,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最终达到比以丑直接描写丑更好的效果。

(三)请学生阅读最后一小节

1、第一句的作用:照应开头。

2、体会第二句中“断”字的语气(是不是该重读?)以及这一句的作用。

明确:“断”字应重读,表达了诗人坚定、干脆的语气,与第一节中的“爽性”一词相照应。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毫不留情的批判与否定。这句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是诗人对死水的特点的总结性的判断。

3、体会最后两几所体现的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不如”、“爽性”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心态?

明确:绝望的心态。诗人有一种“决心不管”和“不在乎”的意味,说明诗人对死水已经彻底绝望,认为死水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速它的灭亡。

在做出这“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判断后,诗人借“不如”“看他”两句把对“死水”的“绝望”之情抒发到了极点。

4、小结本节大意:

这一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直接揭露了“死水”不可救药的本质。诗人坚定地指出: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四)诗歌内容小结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凝滞、毫无生气、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特点,运用“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厌恶、愤激、痛恨、绝望的思想感情。

六、关于“死水”的寓意

1、情景引入: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一沟臭水,发出难闻的气味,你们会怎么做?(生:绕道,……)

是呀,一沟臭水而已,如果难闻,看不顺眼,我们绕道就是了,它又能激起我们多深的厌恶呢?那就更不用说什么愤激和绝望了。但是,请大家想一想,诗人面对一沟死水,却为什么感到这么深的厌恶、愤激、痛恨,甚至绝望呢?(生:……)

很显然,这里的“死水”并不仅仅是纯现实的一沟臭水而已,它必然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或寓意。

2、提问:我们读诗为什么总是喜欢去纠缠诗中的意象的寓意呢?

明确:古人说,“诗言志”、“形象大于思想”,诗歌总是会借助某些具体、生动、内涵丰富的形象(或意象),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或审美理想。自然,“死水”意象也不例外。

3、提问:那么,“死水”这一意象究竟象征或隐喻了什么呢?(学生可自由讨论)

明确:关于死水的隐喻意义,一般是结合其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理解。具体而言,一般人认为,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间、地点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1)从《死水》创作时间看,本诗创作于1925年,当时作者尚在美国,被受歧视,诗人看到,美国社会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这样的“死水”,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故“死水”隐喻美国社会。“

(2)从《死水》发表时间看,本诗发表于1926年,诗人一回到了祖国,面对当时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状况,所有的希望都成了失望;而且,1926 年 3 月 18 日,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故“死水”隐喻北隐喻洋军阀的统治。

(3)从《死水》结集时间上看,该书于1927年出版,当时北伐失败,诗人思想上找不到出路,便通过《死水》诗集表达了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故“死水”隐喻当时黑暗的中国社会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在《死水》中,诗人以充满厌恶之情的诗笔,描绘了黑暗的社会面貌,抒写了诗人对丑恶势力的憎恶和不满。诗人把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对反动统治者无比的恨交织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这就是《死水》的爱国主义之所在。)

赏析点拨:对于“死水”的寓意,不强求统一。允许学生去自由联想,发表见仁见智的看法。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立场,不同经历的读者,对同一首诗词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一种理解。

闻一多《死水》原文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篇16:课文《死水》的教案

课文《死水》的教案

教学目的:鉴赏本诗借物描写抒情曲折达意的协作特点。

教学重点:以美为丑以美写丑的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七子之歌》你们会唱吗?(齐唱)作者是谁?

二.闻一多简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民主战士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我们要写闻一多颂!”

三.填空:“——————,户枢不蠹。”的上联——流水不腐。

流动的水不会变质。因为它有生机和活力,水中会有水草生长,游鱼小虾生存。相反,不流动的水就会因为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变成一潭死水,时间一长,还会变臭。正如咱们西安的护城河东北段,因为城墙没有全线贯通,水就变成了一潭死水,虽武警官兵几次清淤,但很难治本。因此政府决定将火车站那段城墙连接起来,也是更好更完整地保护古城墙。但现在你从那一段地方路过时有什么反映或感觉?

——避之惟恐不及。

但咱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却就是以“死水”为题的。作者为何要写死水?他笔下的死水有什么特点呢?请先一起诵读《死水》。

四.鉴赏本诗

1.他笔下的死水有什么特点呢?——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死水里有什么?破铜烂铁,

剩菜残羹,油腻霉菌,白沫花蚊青蛙

3.作者对这一潭死水的评价是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4.“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但远远看上去效果怎么样?

铜——绿成翡翠,

铁——绣出桃花。

油腻——织出罗绮,

霉菌——蒸出云霞。

死水——酵成绿酒,

白沫——如同珍珠

5.看到这么“美”的一潭死水,你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

——感到恶心,令人发呕,想到了绿头苍蝇,散发着难闻臭气的鲜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繁华美好,实际腐朽肮脏不堪。

5.怎样理解死水和死水中的现象?怎么理解本文的写法?

——本诗写于1926年4月。作者22年赴美留学,26年怀着对祖国的强烈思念回国,但看到的是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度失望,在《发现》一诗中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流露的思想感情的深层根基。

附: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作者以新颖恰切的比喻破题,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比做一沟绝望的死水”,他滞塞、污秽,毫无生气,肮脏不堪。作者还故意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好的形象,来反衬铜绿、铁锈、油腻、白沫等丑恶的事物,目的是为了揭露旧中国表面的繁荣下腐朽肮脏的本质。那些红灯绿酒、珍珠罗绮所构成的斑驳陆离的世界,掩饰不住腐朽统治者的腥臭烂污。拆穿了看,偌大的一个国家只不过是“花蚊”逞凶的世界,霉菌繁殖的场所,几只“青蛙”的鼓噪鸣叫也并不能为它增添半点生气。

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和反讽的手法,实写虚拟,巧妙配合,创造出了深邃奇崛的意境。

“死水”再加“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

本诗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恶的事物被描写得越美,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诗人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隐藏在华美的意象和艳丽的辞藻之后,

从而加强了否定现实的力度和深度。

6.既然“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为什么还要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朱自清

五.反复诵读本诗。

六.课外拓展:再自学作者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七.附板书设计:闻一多:现代诗人,著名学者、民主战士

”“我们要写闻一多颂!”()

思想感情:“死水”再加“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

写法特色:(1)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2)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和反讽的手法,实写虚拟,巧妙配合,创造出了深邃奇崛的意境。

篇17:课文《死水》教学反思

平心而论,我读过《死水》多次,但始终没有读出感觉来。我总觉得这样的诗很难进入诗歌的领域,它缺少诗味。这个双休日,我为了攻克《死水》的教学设计难关,应该说脑子里一直在理解《死水》,亲近《死水》。但灵感一直没有来到。

课文的注释说到,这是作者看到北京一条臭水沟有感而作。那么,这条臭水沟究竟有什么特点呢?是不是诗歌当中所有的描绘都是现实的臭水沟的特点呢?不是的。那条臭水沟的.特点其实只有诗歌的第一节一、二句话:“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也就是说,实有的死水的特点就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那随后诗歌所表现出的死水的肮脏、腐烂、变质、死寂都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我们注意了诗歌前面四节所用的“不如”、“爽性”、“也许”、“再让”、“让”、“如果”等词语的话,我们就知道,这其实是诗人想象主动干涉死水后的情景。

我们都知道两个前提:一、闻一多爱国人士;二,死水有象征意义,象征着黑暗的旧中国。那我们不禁要问:“闻一多怎么就忍心或者说如此残酷地让这样一沟本已死气沉沉的臭水沟更加变质腐烂呢?”

这个问题,很明显是一个讨论的很好的话题,可以让学生讨论。事实证明,两个班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效果很不错。答案就是“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当自己特别爱国,但看到我们的国家又如此不争气的时候),诗人怎么会不气狠狠地发出一番诅咒呢?

所以,诗歌末尾的“看它造成个什么世界”最好不要理解为诗人的失望或者说是破罐破摔,而要理解为仅是一种气急之时的诅咒。

当然,对于这一沟死水,也有人从闻一多“烂果哲学”的理论主张出发来理解。那就是闻一多对这一沟死水彻底绝望,所以希望它烂得更彻底,然后等待一个新的世界的出现。这种理解也未尝不可。

基于以上考虑,我的设计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反复调动学生朗读热情,通过朗读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第二,初步感悟,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换自己对诗歌的原初体会。

第三,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08升2班首先由陈嘉敏同学发现,他说死水象征着黑暗的旧中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这时,黄东梅就认为闻一多不是爱国,举诗歌最后一句为证,说闻一多对中国完全没有希望了。林家豪又站起来反驳说:有一句话叫“爱之愈深,恨之愈切”,闻一多这是气话。其他同学都表示很赞同。

然后有同学就诗歌谈了些看法。但都不深入。于是我只有按自己的设计开始提问:

(1)诗歌注释说死水一臭水沟,那么在诗人眼中,现实的臭水沟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大多数都说到恶心。

(2)我继续引发,眼中所见真的是恶心的死水?

学生终于明确,仅仅是滞塞,没有生气。

(3)那死水的恶心是--

学生补充,是诗人想象中经自己加工后的情景。

(4)想象中,死水还有哪些特点?

学生通过朗读2、3、4节分别归纳。

××升2班因为同学讨论没有进入状态,所以更多的是我的讲解,进度稍快一些。

死水教学反思

《死水》

教学设计教案

《死水》诗歌欣赏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词》教案教学设计

开天辟地 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 教案教学设计

《寂寞》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共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