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叫三声夸克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李小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欣赏。欣赏有关物质构成的视频,对物质组成有直观认识。
今天就来学习相关的文章《叫三声夸克》。
二、作者简介
卞毓麟,1943年7月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至3月,194月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现任版权部主任,4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兼职教授,现为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卞毓麟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70余种,发表的科普文章约400篇,累计字数近400余万。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如《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科学注》、《莎士比亚外篇)等,无不描绘着科学与文化一个个闪光的交点。他曾多次获得表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他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在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
三、文体介绍
这是一篇介绍物理学知识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三大要素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有三大顺序和六小顺序:学习说明文时应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理清说明的顺序,主要掌握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等)三种大顺序和逻辑顺序中的六小顺序。并能领会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理解八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了解说明的方法,主要了解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八种说明方法
四、字词处理
驱使(qū) 妙处(miào) 泄气(xiè) 禁闭(jìn)
隧道(suì) 电荷(hè) 丁肇中(zhào) 猜测(cè)
驱使:推动。
妙处:好的地方。
泄气:泄劲,失去信心和干劲。
禁闭:把犯错误的人关在屋子里让他反省,是一种处罚。
隧道: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也叫隧洞。
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来展览或实验。
一语双关:一句话中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
五、课文分析
(一)结构划分
第一段(1—2)以礼品盒里面还有礼品盒为比喻,引出说明的话题。
第二段(3—21)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
第三段(22—26)提出物质结构研究的新问题。
(二)课文分析
1.第一段中,以盒子为比喻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
文章开头以盒子为比喻主要是为形象说明物质结构由大到小依次包含的特点。这样就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从而对陌生的物质结构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以礼品盒为喻,引出说明的话题。“最里面是什么?”总领全文。
2.作者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是什么?说明的顺序是什么?
讨论明确:
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依次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作者按照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3. 介绍夸克这种超微粒子发现的过程和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
文章重点介绍夸克这种超微粒子发现的全过程。这部分的内容,是按由假设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先写美国科学家盖耳曼发挥想像提出了“夸克模型”,并说明了“夸克”这个名字的来由,接着写许多科学家为找到夸克所进行的艰苦研究。这部分的内容写得十分丰富而又有变化。既写出了研究中的收获,也写出了研究的艰难(“人们有点泄气了”);既写了能证明夸克存在的根据,又写了仍不能解释的许多疑团。文章行文也富有波澜。
4.第三部分提出物质结构研究的新问题时运用的四个疑问句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
文章的结尾接连用四个问句提出问题,告诉读者夸克的证明还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留下了许多思考,激发人们关心和探索这一问题的兴趣。最后一句呼应文章开头,同时也是对前几个疑问的一个形象的概括。
六、作业布置
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提出新的疑问: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
进行联想式的片断写作训练,2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出来。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结构划分
第一段(1—2)以礼品盒里面还有礼品盒为比喻,引出说明的话题。
第二段(3—21)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
第三段(22—26)提出物质结构研究的新问题。
2.导入:欣赏视频,继续学习课文。
二、语言品析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自古以来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了。
(2)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3)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
讨论明确:
说明文中的一些副词的使用恰恰是为了突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这些词语反而不实际,不准确。
(1)不能删去。“自古以来”强调了时间的长远,突出说明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这种认识的根深蒂固。
(2)不能删去。“大约”表示估计,删去后就表示确数了。
(3)不能删去。作者以“好像”一词从人们对“基本粒子”的命名推断出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又趋于固定,去掉“好像”,就没有推断意味了。
2、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的问题,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品析:
前句中“又”字,表现了科学工作者层层深入地探索物质超微粒的过程,呼应“盒子里还有盒子”句,后句同时又形象地说明强子内部有结构,这仅是一种科学的想像,有待证明。
三、难点突破
1、“夸克”是什么呀?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
讨论明确:
“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讨论明确:
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3、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4、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
“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
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5、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四、主旨归纳
这篇文章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科学精神,给人们以启发。本文是说明文,自然以说明有关知识为目的。但文章在客观说明的过程中,揭示了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精神。人类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夸克的发现和证明更体现了科学家们身上可贵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应首先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去探索科学秘密。
五、写作特色
1.语言通俗形象,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通篇语言平实明白,几乎口语化的表达使本来抽象的物理论知识显得十分通俗易懂,比如:“还测定了它们的质量是多少,带有什么样的电荷,如何自旋(左旋还是右旋),寿命多长,就像调查户口似的,记入了档案,再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
文章的结构也以这一比喻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入题,结尾仍然紧扣它收笔,中间每一部分内容的引出都仍以这个比喻作为过渡。“到了十九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促使人们思考,是不是盒子里还有一个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的问题……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盒子里装盒子,发现的盒子已不少了,按顺序是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穿针引线,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2.多层次的复杂分类。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比如比喻、举例等。但最主要的是分类说明。这是由文章的说明内容决定的。
文章的内容是以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物质结构,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只有恰当地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而且,许多新的成果是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分类的层次就显得比较复杂。
多层次的复杂分类,所以能说得如此明白:一是运用设问句,例如:“还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吗?”“J粒子是不是第四种夸克?”“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这些疑问句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二是用关键字“又”字,体现说明的深入性。例如:“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问题”,“又唤起了寻找夸克的热情”,“对夸克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又有了一种说法”,“夸克又可以分成3个组”等。表示科学家对夸克认识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六、畅所欲言
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去探索科学秘密。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想,让我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讨论明确:
1.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能够吃苦。
2.提出假想——研究——证实。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
3.科学家们。(或善于探索之人)
七、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很多新知识。同时,了解了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我们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叫三声夸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板书“夸克”二字,提问:如不看课文,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再完全出示课题。
2、根据语系,对课文标题进行解释。
3、提问课文为什么不换成别的,如:“关于物质的基本结构”、“介绍一种超微粒子”、“微观世界的奥秘”等。
(二)感知课文。
1、讨论“夸克”应当在“盒式结构图”中的哪一个“盒子”里?
2、第一个盒子和第二个盒子应当填入什么?依据是什么?
3、三个盒子的研究。阅读找到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句,理清盒式结构的.顺序 :原子 ――原子核――强子――夸克 。
4、借助有关挂图和事物模型以证实前面顺序是否正确。
5、研究文章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22―26段)与中间主体部分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提出疑问。
2、教师提出研究问题。
(1)作者除了向青少年介绍物理学知识外,还有没有别的意图?文中有没有透露出这个意思?
(2)“夸克模型”怎样提出来的?科学研究和想象有什么关系?
(3)你对本文在表达上比较满意或感兴趣的有那些?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篇题为《夸克自述》的说明文。
2、搜集有关材料,谈谈语文课中培养想象力的话题。
《叫三声夸克》教案6
叫 三 声 夸 克
执教人:翟霄杨 单 位:安阳市第八中学
【教学目标 】
1.了解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
2.通俗,形象的语言。
3.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俗,形象的语言;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 】
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
实物――盒子导入 ,由学生上台打开盒子(层层剥“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与这位同学打开一个又一个盒子有什么联系呢?――答案就在课文内容中。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题目的`含义。
三.初步了解物质结构。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原子,人的肉眼能看见原子吗?给大家打个比方。
举例子,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原子,乃至夸克。
四.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画出来。
2.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
五.思考问题:
通过比喻,使我们对夸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夸克可以说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那么夸克的发现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
科学家实验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科学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发现问题。又产生新的疑问……
试以夸克的发现为例说明这样一个过程。
六.你认为物理学家最终发现夸克,靠的是什么?(通过文中哪词语可以看出来)
七.开拓思维训练:
物理学家不断探索,发现新知,推动物理研究不断深入,那么其他行业的人呢?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形式:先小组交流,再发言。
八.总结:
让我们环视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探索之花催开了现代化高科技文明的果实。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去探索世界中一个又一个盒子吧!
最后,把屈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板书设计 】
叫三声夸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知道什么是夸克。
2.认识“盒子”在说明内容及安排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能够体会文章通俗、形象的说明语言。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
二、教学设想
(一)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本文通俗形象的语言和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
【难点】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
(二)课型及教学思路
课型:自读课
教学思路:朗读思考了解物质结构→探讨艺术特色→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三、教具准备
层层重叠的盒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
1、导语
实物――盒子导入,由学生上台打开盒子(层层剥“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与这位同学打开一个又一个盒子有什么联系呢?――答案就在课文内容中。师:(在讲台上放一盒子)同学们看到这个盒子可能会想,盒子里是什么呢?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打开看看。
(一同学走上讲台打开盒子)
生:还是盒子。
师:再打开盒子看看。
(生继续打开盒子)
生:还是盒子啊?(生一脸疑惑。有学生笑)
(同学们顿时有了兴致,纷纷要求继续打开盒子)
师:同学们都有一种探究下去的欲望,盒子里到底是什么呢?其实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同学们的探究问题的`欲望倒是我们获得许多发现的前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叫三声夸克》就体现了科学家们这样的执着精神。
(师板书:《叫三声夸克》)
2.整体感知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⑵题目的含义:
【明确】
①“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②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3、合作探究
⑴初步了解物质结构。
①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明确】
①、“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
②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Ⅰ。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Ⅱ。理由: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③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明确】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
①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画出来。
②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
⑶探讨艺术特色
(过渡语)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设计如下问题: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
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
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
⑷通过比喻,使我们对夸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夸克可以说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那么夸克的发现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
【明确】科学家实验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科学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发现问题。又产生新的疑问……
试以夸克的发现为例说明这样一个过程。
①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明确】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能够吃苦。(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②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明确】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③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明确】科学家们(或善于探索之人)。敢于怀疑、敢于创新。
4、总结:
让我们环视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探索之花催开了现代化高科技文明的果实。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去探索世界中一个又一个盒子吧!
最后,把屈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开拓思维训练:
物理学家不断探索,发现新知,推动物理研究不断深入,那么其他行业人呢?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形式:先小组交流,再发言。
六、【附板书设计】
《叫三声夸克》教案3
叫三声夸克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知识性较强。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如同乘快船摆篙,一不小心就方向不明。因此,教师应从教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吸引其静心阅读、专心阅读,使学生从文章中领悟科学家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可贵的科学精神,并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精神去探索科学的奥妙。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请观看大屏幕(或电视显示)
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这一环节可增强直观效果。科普读物是学生感兴趣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1)“夸克”是什么呀?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
(1)“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应掌握以下知识点:①物理学家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不同的阶段对物质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认识。②本文介绍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最新成果。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4.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3)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启发
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去探索
《叫三声夸克》教案4
《叫三声夸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分类说明的方法,认识“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
2、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知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学习说明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者学生轮流读课文,并思考。
(1)标号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本文说明了什么?
2、明确
一(1―2)以礼品盒里面还有礼品盒为比喻,引出说明的话题。
二(3―21)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
三(22―26)提出物质结构研究的新问题。
(二)研究课文探讨交流
1、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形态不同,性质各异,最小单位是都是原子)这样概括行吗?(不对)为什么呢?
那么,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呢?(阅读、讨论、交流)
(3―4)段:写了人们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起初认识,即物质的对小单位是原子。
(5)段:认识深入一步,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还有电子和原子核。
(6―10)段:认识又有新突破,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或者把“基本粒子”说成“强子”也可。)
(11―12)段: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认为粒子还不是最小的结构,更小的物质结构还有夸克。(重点详写)
叫三声夸克教学反思
篇一:叫三声夸克教学反思《叫三声夸克》是苏教版八下第三单元“事理说明”的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属于微观世界的抽象概念。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提示,那么每课所确立的学习目标均应参考单元目标而设定。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可讲可学的内容也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精心取舍,分清主次,不可面面俱到,否则就会产生“蜻蜓点水”的现象。
对于接触物理知识不久的初二 学生 来说,抽象的物理概念显得有点难,如果纯粹从说明文的角度讲课,庞杂的文体知识可能会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本文 介绍的是一种科学知识,所以有很强的科学性,同时语言很有特色,生动形象,通俗有趣,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说明。我主要引导学生重点去品读本篇说明文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就体现了科(知识性)与普(通俗易懂)的完美结合。因此,把“ 体会本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说明科学知识的特点”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激发学生热情,激趣教学
课堂要有效,调动学生主体热情很重要,有热情,才有积极学习的情志,才有高效课堂。本文最大的一个语言特色是以“盒子”为喻的打比方。在众多的说明方法中,“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用得最多,为什么呢?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是呀,为什么”,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就会想“盒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易于让读者接受。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自然就得出“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作用。这就比教师单纯的说教和灌输教的巧妙。
本节课的亮点还在于,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打比方” 以外的形象化、通俗化的语言。比如“还测定了它们的质量是多少,带有什么样的电荷,如何自旋( 左旋还是右旋) ,寿命多长,就像调查户口似的,记入了档案,再加以分析 。”“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 ” 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找到了三处,我顺势让他们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其中的`两位同学能紧扣内容来分析作用,尽管回答问题有些紧张,但不影响思维之花在他们内心深处自然绽放。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对话帮扶”上。我在处理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偏差时,没能及时抓住问题契机去适时引导,让一两个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机会溜之大吉。()比如,当我提出问题“课文里使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什么”的时候,学生脱口而出“举例子”、“列数字”,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帮扶显得尤为重要。我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多,过早的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机智,这也是这堂课的遗憾之一。
回首课赛的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有忙碌、有焦虑,还有些许的紧张,那只是自己转变教育理念,努力引导学生“学精彩”的初步尝试。在教学这条路上,我还有许多要进一步学习、完善的地方。我想,持之以恒、不断创新、不断反思是最好的方法、途径。
篇二:叫三声夸克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知识性较强。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二学生来说,如同乘快船摆篙,一不小心就方向不明。因此,我就从教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并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我把教学过程设为:导入―定向―自学―展示交流―练习―拓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也能体会到科学家们那种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不倦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注重课堂练习实践,在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训练研究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也许设想是理想化的,可惜我在今天的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没能很好地做好时间的安排。在“自学”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导致后面学生展示与交流不够,且预设的练习没能完成,最后显得过于仓促,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有个学生讲到“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我也没能及时指出这里的“大约”用法的准确性。总之,本节课留下太多的不足与遗憾。我以后一定要更努力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入一些鲜活的“血液”。我想,学校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我也该进行一次痛苦的自我改革了。
《叫三声夸克》 3
叫三声夸克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知识性较强。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如同乘快船摆篙,一不小心就方向不明。因此,教师应从教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吸引其静心阅读、专心阅读,使学生从文章中领悟科学家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可贵的科学精神,并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精神去探索科学的奥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请观看大屏幕(或电视显示)
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这一环节可增强直观效果。科普读物是学生感兴趣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1)“夸克”是什么呀?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
(1)“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应掌握以下知识点:①物理学家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不同的阶段对物质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认识。②本文介绍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最新成果。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4.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3)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启发
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去探索科学秘密。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想,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可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4.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提出新的疑问: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
(进行联想式的片断.写作训练,2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出来。)
学生讨论,明确以下要点:
1.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能够吃苦。(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2.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3.科学家们。(或善于探索之人)
四、探讨艺术特色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设计如下问题:
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评)
孙丽君
《叫三声夸克》教案3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I L
探 索
《叫三声夸克》教案6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叫三声夸克》 2
叫三声夸克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板书“夸克”二字,提问:如不看课文,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再完全出示课题。
2、根据语系,对课文标题进行解释。
3、提问课文为什么不换成别的,如:“关于物质的基本结构”、“介绍一种超微粒子”、“微观世界的奥秘”等。
二、感知课文
1、讨论“夸克”应当在“盒式结构图”中的哪一个“盒子”里?
2、第一个盒子和第二个盒子应当填入什么?依据是什么?
3三个盒子的研究。阅读找到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句,理清盒式结构的顺序 :原子 ――原子核――强子――夸克 。
4借助有关挂图和事物模型以证实前面顺序是否正确。
5、研究文章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22―26段)与中间主体部分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提出疑问。
2、教师提出研究问题。
(1)作者除了向青少年介绍物理学知识外,还有没有别的意图?文中有没有透露出这个意思?
(2)“夸克模型”怎样提出来的?科学研究和想象有什么关系?
(3)你对本文在表达上比较满意或感兴趣的有那些?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篇题为《夸克自述》的说明文。
2搜集有关材料,谈谈语文课中培养想象力的话题。
《叫三声夸克》教案 2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叫三声夸克》 5
《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学习发现问题、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形象并能引发人思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类说明、比喻、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4、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知道所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大意,理清思路。在这基础上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知道所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在了解物质结构时,可以采用电教手段,把物质结构模型化,以增强直观效果。(可参见教参附录光盘)
二、从夸克的发现过程,你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
师明确:科学家们身上可贵的科学精神--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大胆想像。
三、重点引导学生研究下面几个问题。
1、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从书上找出相关文字来说明)(见课文第13段)
2、认识“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结合讨论“文章为什么开头要写一段礼品盒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回答。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文章的结构也以这一比喻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入题,结尾仍然紧扣它收笔,中间每一部分内容的引出都仍以这个比喻作为过渡,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四、你读这篇课文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明确: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给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具体表现在: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比喻和设问找出来,进行具体说明)
五、完成“探究・练习”第二题。
《叫三声夸克》教案5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叫三声夸克》教案设计
【目的要求】
1、学习发现问题、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形象并能引发人思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类说明、比喻、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4、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知道所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大意,理清思路。在这基础上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知道所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在了解物质结构时,可以采用电教手段,把物质结构模型化,以增强直观效果。(可参见教参附录光盘)
二、从夸克的发现过程,你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
师明确:科学家们身上可贵的科学精神--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大胆想像。
三、重点引导学生研究下面几个问题。
1、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从书上找出相关文字来说明)(见课文第13段)
2、认识“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结合讨论“文章为什么开头要写一段礼品盒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回答。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文章的结构也以这一比喻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入题,结尾仍然紧扣它收笔,中间每一部分内容的引出都仍以这个比喻作为过渡,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四、你读这篇课文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明确:
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给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
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比喻和设问找出来,进行具体说明)
五、完成“探究・练习”第二题。
《叫三声夸克》 1
一.教学重点:
1. 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 通俗形象的语言,严谨的结构
3. 层次的复杂分类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学法指导:搜集资料、模型展示、分析讨论
四.课前准备:
师:准备教学模型
生:1.熟读课文,预习文中重要字词
2.思考:什么是夸克,课题的含义是什么。
3.填写物质的盒式结构图
4.小组合作写一篇科普小短文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展示模型。
2. 自读课文后检查字词: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接受默写,其他同学报预习中发现的重要字词。
3. 分小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结合“探究练习”一。
(教学提示:根据盒式结构图填写“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或“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分析课文思路)
4. 分析讨论:课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组织材料的?
(交流.总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依次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文章重点介绍夸克这种超微粒子发现的全过程。这部分的内容,是按由假想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5. 小组交流讨论:课文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除此之外还用到了什么其他的说明方法?
(交流.总结: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分类说明,只有恰当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此外还综合运用了比喻、举例说明。)
6. 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从书上找出相关文字来说明)
7. 小组交流讨论:“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
(交流.总结:内容方面,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结构方面,以此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入题,中间以此为过渡,结尾紧扣它收笔,穿针引线,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教学提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是主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紧扣课文具体语句。如:“到了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促使人们思考,是不是盒子里还有一个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的问题……”“这好比是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有东西。”“盒子里装盒子,发现的盒子已不少了,按顺序是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8.分析讨论: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夸克的?这中间的过程反映了科学家研究的什么精神?用文中具体的字、词、句回答。
(教学提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课文进行有依据的分析,并且适时点拨,如:
1、“人们有点泄气了”:写出了科学家研究的艰辛。
2、五个“又”:表示科学家对夸克认识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交流.总结:揭示了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9.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你感兴趣吗?为什么感兴趣?
(明确:1、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给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2、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具体表现在: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2、采用设问、发人深思。)
10.交流各个小组准备好的科普小短文。
(教学提示:这一旨在让同学发散思维,提高学习科普作品的兴趣。)
11. 课堂小结。
12. 布置作业:
(1) 探究练习第二、三题
(2) 预习《〈梦溪笔谈〉二则》
《叫三声夸克》教案1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叫三声夸克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下面是叫三声夸克说课稿,请参考!
《叫三声夸克》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理清本文的思路是阅读的重点。全文的基本思路“话题——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的几个阶段——未来的研究”。先理出这个大框架,在依据“探究练习一”理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这几个阶段来划分。同时,注意过渡段或过渡句这样的标记,也可以帮助我们划分。利用电教手段,借助直观展现实体模型,先作铺垫,在组织完成此项工作。
2、多层次的复杂分类,也是本课说明的一个特点。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比如:比喻,举例等,但最主要的是分类别说明。文章的内容是以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物质结构 ,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只有恰当的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而且,许多新的成果是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分类的层次就显得比较复杂。多层次的复杂分类,所以能说得如此明白。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这一环节可增强直观效果。科普读物是学生感兴趣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先板书“夸克”二字,提问:若不看课文,你知道它是什么吗?知道的请举手示意。(据调查,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常识课和物理学习中,已接触这个概念。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订阅的科学杂志和其他来源中听到过)。接着再写出“叫三声”,补出全课标题。
2、根据预习或要求阅读课文,对课文标题进行解释。
3、提问:课文为什么不换成别的,例如:“关于物质的基本结构”、“介绍一种超微粒子”、“微观世界的奥秘”等。
二、感知课文
1、导入部分,已经有感知课文的第一个阶段了。这里,可以请学生讨论“夸克”应当在“盒式结构图”中的哪一个“盒子”里?提示学生用逆向方式和顺向方式相结合的浏览中去发现。这里,学生对课文又作了第二次感知。
2、提出第一个盒子和第二个盒子应当填入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就会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不能只停留在结论上,要请同学说出依据是什么。
3、三个盒子的研究。这是一个难点。因为同学们对物质结构本来就不熟悉,而且一下子又冒出那么多“子”:“质子”、“中子”、“基本粒子”、“新的粒子”、“光子”、“介子”、“中微子”以及用字母命名的.“K什么子”、“什么什么子”……通过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是让同学们从具体的语言表述中去发现关键句子和养分词语。例如,文中有一句关键的话:“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都属于强子”。这样,“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的盒式结构顺序就基本理清了。
4、当然,不会是所有同学都很清楚这一结构的。这时,可以出示有关挂图和实物模型,以证实前述步骤中理出的顺序是否正确。
5、研究文章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22段~26段)与中间主体部分的关系。至此,全文基本思路就理清楚了。
三、研读课文
1、由学生对本文内容及一些相关问题提出疑问,说说自己还搞不清的问题(注意:允许提出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如基本粒子的寿命和不稳定等问题,不能作出不准问这类问题的规定。我们只是解释这些问题不在我们语文课研究的范围内,或不属于现在去解决的)。对问题进行分类,商量解决的办法和时间。
2、由教师提出几个研究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是在学生提出的基础上形成的更好。
(1)作者除了向青少年介绍物理学知识外,还有没有别的意图?文中有没有透露出这个意思?
(2)“夸克模型”是怎样提出来的?科学研究和想像有什么关系?
(3)你读本文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设计说明】先质疑,扫清一些问题障碍;再提出研究的专题。一堂课应当有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过于浅显的问题不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有些问题学生提不出来,应当由老师提出。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篇题为《夸克自述》的说明文。
2、搜集有关材料,谈谈语文课中培养想像力的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分类说明的方法,认识“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
2、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知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学习说明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者学生轮流读课文,并思考。
(1)标号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本文说明了什么?
2、明确
一(1—2)以礼品盒里面还有礼品盒为比喻,引出说明的话题。
二(3—21)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
三(22—26)提出物质结构研究的新问题。
(二)研究课文探讨交流
1、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形态不同,性质各异,最小单位是都是原子)这样概括行吗?(不对)为什么呢?
那么,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呢?(阅读、讨论、交流)
(3—4)段:写了人们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起初认识,即物质的对小单位是原子。
(5)段:认识深入一步,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还有电子和原子核。
(6—10)段:认识又有新突破,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或者把“基本粒子”说成“强子”也可。)
(11—12)段: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认为粒子还不是最小的结构,更小的物质结构还有夸克。(重点详写)
按照由假象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2、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物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
文章结尾的'四个问句提出问题,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3、你认为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
4、说明方法
打比方、举例子,最主要的还是分类别。
文章内容以人们对物质结构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物质结构,介绍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只有恰当的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而且许多新成果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分类层次就显得比较复杂。
5、语言特色:平实、准确、通俗、几乎口语化。
加入对下面加横线的句子作如下改动,表达内容和效果有什么不同?
(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改为:“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讨论明确:“大约”“相当于”语言准确。
(2)科学家从试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面有东西。
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讨论明确:原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作业:
写观察笔记,记录各种不同的天气的典型现象。
《叫三声夸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 题:叫三声夸克(卞毓麟)
教学目标: 1、了解夸克的知识,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学习多层次的复杂分析和通俗形象的语言。
学习方法:自读、讨论交流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随着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我们面临许多未知的新事物、新知识、新概念。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我们应不断和善于接受这些新事物、新知识、新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认识积累库,做到认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做到成长与社会同步。
二、阅读主场
(一)学生自读课文,抽取相关信息,结合有关资料(课前安排一两个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查阅,自读结束后公布),用简要的话语为“夸克”下个定义。
夸克是人类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兼有强互作用和弱互作用的粒子。夸克首先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以后才陆续发现,最后一个夸克(顶夸克)于1995年才被发现。夸克有六种,划分为三对,分别是上夸克(u)和下夸克(d),奇异夸克(s)和粲夸克(c),顶夸克(t)和底夸克(b)。
(二)问题讨论:(先学习小组讨论,再在班上交流)
1、题目为何要取为“叫三声夸克”?(要求联系课文内容)
⑴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夸克是译音(海鸟的叫声),“夸克模型”的设计者盖耳曼借用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向麦克老人三声夸克”,来说明一个强子都是有3种夸克。/三呼夸克,三种夸克,夸克分为三个组(三代)。/“三”是“多”的意思(“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
⑵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这样拟题较为生动,有吸引力。
⑶夸克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也是作者显示对科学家探索精神赞扬的载体。
2、夸克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
(特点略)
说明顺序:原子--原子核--强子(基本粒子)--夸克(认识先后的时间顺序/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研究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多层次的分析对说明的作用)
3、文章结尾接连用四个问句提出问题,这些问句传达出怎样的信息(有什么作用)?
告诉读者夸克的`证明还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留下了许多思考,激发人们关心和探索这一问题的兴趣。最后一句呼应文章开头,同时也形象概括了前几个疑问。
4、本文用了哪些比喻?用得最多的比喻是什么?这个比喻在结构文章和显示语言特点上有何作用?
⑴“盒子”(“礼品盒”) ⑵“就像调查户口似的” ⑶“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自由”
用得最多的是“盒子”(“礼品盒”)。
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文章的结构也以这一比喻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入题,结尾紧扣它收笔,中间每一部分内容的引出仍以这个比喻作为过渡。
这个比喻,通俗形象,使原本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显得通俗易懂,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符合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要求。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在语句积累本上)
一语双关 泄气 禁闭 隧道
(四)布置作业:
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图示表达自己对发现夸克的过程的认识,并较为清晰的向家长介绍。再查找其他科学发现的资料,对其发现的过程进行一番研究,看看与夸克的发现过程是不是有相同的地方。把你的研究发现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周智
《叫三声夸克》是苏教版八下第三单元“事理说明”的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属于微观世界的抽象概念。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提示,那么每课所确立的学习目标均应参考单元目标而设定。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可讲可学的内容也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精心取舍,分清主次,不可面面俱到,否则就会产生“蜻蜓点水”的现象。
对于接触物理知识不久的初二 学生 来说,抽象的物理概念显得有点难,如果纯粹从说明文的角度讲课,庞杂的文体知识可能会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本文 介绍的是一种科学知识,所以有很强的科学性,同时语言很有特色,生动形象,通俗有趣,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说明。我主要引导学生重点去品读本篇说明文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就体现了科(知识性)与普(通俗易懂)的完美结合。因此,把“ 体会本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说明科学知识的特点”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激发学生热情,激趣教学
课堂要有效,调动学生主体热情很重要,有热情,才有积极学习的情志,才有高效课堂。本文最大的一个语言特色是以“盒子”为喻的打比方。在众多的说明方法中,“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用得最多,为什么呢?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是呀,为什么”,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就会想“盒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易于让读者接受。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自然就得出“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作用。这就比教师单纯的说教和灌输教的巧妙。
本节课的亮点还在于,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打比方” 以外的形象化、通俗化的语言。比如“还测定了它们的质量是多少,带有什么样的电荷,如何自旋( 左旋还是右旋) ,寿命多长,就像调查户口似的,记入了档案,再加以分析 。”“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 ” 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找到了三处,我顺势让他们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其中的两位同学能紧扣内容来分析作用,尽管回答问题有些紧张,但不影响思维之花在他们内心深处自然绽放。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对话帮扶”上。我在处理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偏差时,没能及时抓住问题契机去适时引导,让一两个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机会溜之大吉。比如,当我提出问题“课文里使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什么”的时候,学生脱口而出“举例子”、“列数字”,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帮扶显得尤为重要。我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多,过早的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机智,这也是这堂课的遗憾之一。
回首课赛的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有忙碌、有焦虑,还有些许的紧张,那只是自己转变教育理念,努力引导学生“学精彩”的初步尝试。在教学这条路上,我还有许多要进一步学习、完善的地方。我想,持之以恒、不断创新、不断反思是最好的方法、途径。
这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知识性较强。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二学生来说,如同乘快船摆篙,一不小心就方向不明。因此,我就从教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并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我把教学过程设为:导入—定向—自学—展示交流—练习—拓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也能体会到科学家们那种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不倦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注重课堂练习实践,在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训练研究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也许设想是理想化的,可惜我在今天的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没能很好地做好时间的安排。在“自学”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导致后面学生展示与交流不够,且预设的练习没能完成,最后显得过于仓促,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有个学生讲到“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我也没能及时指出这里的“大约”用法的准确性。总之,本节课留下太多的不足与遗憾。我以后一定要更努力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入一些鲜活的“血液”。我想,学校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我也该进行一次痛苦的自我改革了。
★ 《叫三声夸克》
★ 什么叫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