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5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PPan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5(共含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Pa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5

篇1: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5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5)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5) 主备教师:赵满合作教师:李智、李媛、刘霞 复备教师:   课 题 圆柱的体积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 方法 指导探究。 教学 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 环节 教 学过程 复 备  复习导入                 探究 新知                       合作 交流                                                                   拓展 练习一、复习导入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授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练习三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板书 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  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教学 反思    

篇2: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主备教师:赵满合作教师:李媛、李智、刘霞 复备教师:赵满   课题 圆柱的认识 课 型 新 授 总课时 9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 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 方法 指导探究。 教学 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 环节 教 学过程 复备 复习导入       探究 新知                                 合作 交流                                                     拓展 练习一、复习导入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新授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4)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学生可以先自学再汇报 板书 设计 圆柱的认识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教学 反思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有关圆柱的知识和经验。基于“尊重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的未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的问题,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和联结点,达到“立足旧知,激起学生灵动思维”的目标。    

篇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3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3)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3) 主备教师:赵满合作教师:李智、李媛、刘霞 复备教师:赵满 课 题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课 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方法 指导探究。 教学 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 环节 教 学过程 复  备  复习导入         实际 应用                                 拓展 练习一、复习导入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练习二第14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 2、练习二第7题。  (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6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  (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 5、练习二第19题。  (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  (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 三、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10、15、17、18及20题完成在作业本上。   板书 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教学 反思  

篇4: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2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2)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2) 主备教师:赵满合作教师:李智、李媛、刘霞 复备教师: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 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 方法 指导探究。 教学 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 环节 教 学过程 复 备  复习导入               探究 新知           合作 交流                                                                 拓展 练习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新授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练习七第5题。  (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教学例4。  (1)出示例3。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 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5、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1、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练习七第6题。 四、课堂总结   板书 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例4:① 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教学 反思    

篇5: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总课时数: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十几减9的练习课

总课时数: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15(2)9+()=18

15-9=()18-9=()

(3)9+()=14(4)9+()=17

14-9=()17-9=()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篇6: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篇7: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利率》教案

5000×3。75%×2=375(元)

5000×(1+3。75%×2)

5000+375=5375(元)=5000×1。075

=5375(元)

四、实践应用

第11页做一做

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注意计算要准确。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

第14页的'第9题

板书设计

利率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利息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篇8: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利率》教案

难点名称

理解本金、利息、利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率和存期一一对应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求整年度的利率,只要根据利率表,把整年度的利率和存期一一对应起来,相乘、再乘本金即可求出整年度的利息。但是求半年的利息,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本金×半年的利息×6。看见根据公式的有问题,学生的利率和存期的关系一一对应起来。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什么是利息,概念抽象、理解困难,六年级学生的心理上一看套公式解决问题,心理的松了,机械的带公式解决问题。学生没有理解半年的年利率的含义,年利率的和存期没有一一对应起来,导致错误。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错例对比分析,发现利率和存期是一一对应关系,

2.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学生理解利率和存期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将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即可增加收入,又支援了国家建设。

2.出示存单,介绍利息,思考利息与什么有关系?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出示利率表,根据利率表解决第一个问题,王奶奶到银行存钱,到期后可以取多少钱?思考问题的同时介绍本金、存期、利息的概念,出示求利息的计算公式,解决王奶奶本金5000元,存期1年后可取回多少钱的问题。

4.改变存期,本金不变,存期由一年变成两年,两年后王奶奶可取回多少钱?主要考察学生能否把存款的利率和存期一一对应起来,

存款是整年:只要用本金×年利率×存期就能求出相应的利息了。

5.设疑激趣,引发学生思考

改变存期由两年调整到半年,半年后的利率是多少呢?

出示计算方法,5000×1.55%×6=465(元)

发现半年的利息怎么比一年的利息还高呢?问题出在哪里?

6.寻找出错原因

(1)1.55%是半年的利率,6是6个月,6个月是多少年呢?1/2或0.5年,现在计算是多少?

(2)介绍另一种计算方法,突出利率和存期可对应关系,

5000×1.55%÷12×6=38.75(元)

(4)通过两种计算利率的方法,理解利率和存期的对应关系。

存期用多少年表示,就要用年利率;存期用多少月表示,就要用月利率。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7.巩固练习

王奶奶本金不变,存期三个月,到期可得多少利息?(独立完成)

5000×1.35%×?=16.88(元)

5000×1.35%÷12×3=≈16.88(元)

四、小结

8.扩展思考:存款、贷款、理财产品都涉及到利率的问题

篇9: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利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的计算存款利息。

2.使学生初步认识储蓄的含义,感受到储蓄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及益处。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财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息和本息和的计算。

2.利息和本息和的计算。

教学过程

1.谈话。

大家的压岁钱是怎么管理的?为什么把钱存入银行?

2.导入。

把钱存入银行,会获取一部分利息,怎么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1.探究有关储蓄的知识。

(1)储蓄的好处。

(2)储蓄的方式。

(3)什么是本金、利息、利率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深入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课件出示:小红20xx年9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到20xx年9月1日,小红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3元,共103元。

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本金和利息。

3.探究利息、利息与本金和的计算方法。

(1)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探究利息的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尝试解题,交流汇报。

巩固实践爸爸妈妈给贝贝存了2万元教育存款,存期为三年,年利率为5.40%,到期一次支取,支取时凭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可以免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1)贝贝到期可以拿到多少钱?

(2)如果是普通三年期存款,应缴纳利息税多元?

板书设计

利率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方法一:方法二:

5000×3.75%×2=375(元)5000×(1+3.75%×2)

5000+375=5375(元)=5000×(1+0.075)

=5000×1.075

=5375(元)

篇10: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利率》教案

难点名称

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让学生综合运用折扣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使学生对不同的促销方式有更深入地认识,经历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解题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熟练度有较高的要求。“商场促销”虽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但学生购买促销商品的经验还不足,对各促销方式的实质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复习整理、引导分析、巩固练习,运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反思总结体会各促销方式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7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重点理解答五折的意思)

2.指名学生回答

700×50%=350(元)

答:五折之后这条裙子350元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下面我们来看例题

(1)课件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读完这段话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明提出了这样两个:

①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②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中,哪些是关键呢?

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

打五折它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那么每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快来思考一下吧!

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的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列式:230×50%=115(元)

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2个100,然后从总价中减去2个50元。

列式:230-50×2=130(元)230-50×2=130(元)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打五折的方式更省钱。

(3)你还有疑问吗?

①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怎么优惠的结果不一样呢?

原来打五折就是无论标价是多少,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而满100元减50元”就只能是原价中满了100元的部分能优惠50元,能打五折,而不满100元的部分就没有折扣了。

②什么情况下两种优惠会一样呢?

如果商品的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是一样的。

(4)回顾与反思

看起来每满100元减50元不如打五折优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相差不多了。

以后我要陪妈妈购物,帮妈妈算账。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巩固练习: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按“每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

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A商场:120-40=80(元)

B商场:120×60%=72(元)

80>72

答在A商场买应付80元,在B商场买应付72元,选择B商场更省钱。

四、小结

1.在购物时,可以运用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对商家的优惠方式进行分析对比,从而选出实惠、省钱的方案。

2.商家的促销方式:“打几折”,“每满100元返50元礼券”,“每满100元减50元”,“买五件送一件”都转化为百分数的知识来理解。

篇11: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利率》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储蓄的含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利息的计算。

2.经历储蓄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税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快要到年底了,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单位里会在年底的时候给员工发放奖金。你的爸爸妈妈拿到这笔钱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呢?爸爸妈妈会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各种可能性和原因)

师生共同小结: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使得个人钱财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即到期可以取出比存入的要多些的钱。

那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有时我们把钱存在银行,最后去取的时候钱会变多呢?

同学们知道吗,在不同的银行,有时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利息,因为它们的利率不同。那么,什么是利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利率。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质疑,理解相关概念。

(1)学生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11页,不理解的内容可在小组讨论或做上记号。

学生看书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2)汇报交流。

师:通过看书学习和讨论,你知道了储蓄中的哪些知识?能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存款方式

活期

定期:零存整取、整存整取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教师说明: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2.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本题中本金、利率、存期分别是多少?

(3)到期后取回的钱除了本金,还应加上利息。

(4)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展示。

方法一:5000×3.75%×2=375(元)

5000+375=5375(元)

方法二:5000×(1+3.75%×2)=5375(元)

(5)教师讲解:存期是几年,就要选取相对应的年利率。本金与年利率相乘,得出的是一年的利息,求两年的利息就要乘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页“做一做”。

先提问本题中本金、利率、存期分别是多少?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第14页第9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存款凭证后提问:存期是多长?半年用多少年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思考】

储蓄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中概念较多,教学中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学生在解决有关“利率”的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错误:计算利息时忘记乘存期;没有注意利率和存期的对应性;计算利息时,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的单位应是年等。要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学习资源,在纠错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篇12: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利率》教案

教学内容

利率

教材第1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调查,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知道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能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3.体会储蓄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积累关于储蓄的常识和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利率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难点: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导

师:同学们,快要到年底了,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的单位里会在年底的时候给员工发放奖金,你的爸爸妈妈拿到这笔钱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呢?爸爸妈妈会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为什么?

生1:一般情况下,爸爸妈妈应该把钱存入银行。

生2:爸爸妈妈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这样太不安全了,他们会存入银行。

生3: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安全,还可以获得利息呢。

……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钱存入银行后增加的部分就是利息,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与“利息”相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二、探究体验,经理过程

师:先来大胆地猜一猜,你觉得利息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不可能说钱存入银行的时间长短不同,而所得的利息一样,所以利息的多少应该与钱存入银行的时间有关。

师:对,利息的多少与存入的时间长短有关,存入的这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存期。

生2:不可能说存入银行的钱不管多少所得的利息都一样,所以利息的多少应该与存入银行的钱的多少有关,存入的钱越多,相同时间内的利息应该越多。

师: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存期相同的情况下,本金越多,利息就越多。

生3:在学习计算应纳税额时,我们知道应纳税额的多少与税率的高低有关,我想是不是利息的多少也应该与利率有关呢?

生4:我们小组的同学进行过调查,在银行内很显眼的位置公布着不同存期的利率,利息的多少一定与利率有关。

师:说得很好。我们把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存期不同,利率一般也是不同的。那么,谁愿意把课前调查知道的有关储蓄的其他知识与大家做一下交流呢?

学生可能会说:

o我知道了储蓄的种类有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活期。

o我知道了整存整取的利率又分为三个月的、半年的、一年的、二年的、三年的、五年的,存期不同利率也不一样。

o我知道了活期的利率最低,但是随时用钱随时取,比较方便。

……

师:你们知道利息究竟怎么计算吗?

生: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下面是20xx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利率表)

学生观察利率表。

师: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利率的相关知识帮王奶奶解决问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和算法?

生1: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到期后王奶奶可以取回的钱除了本金还有利息,本金我们已经知道是5000元,所以最关键的就是算出利息。根据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我们从上面的利率表中对应找到存期两年的利率是3.75%,这样就可以算出利息5000×3.75%×2=375(元);再加本金,到期后可以取回的钱就是5000+375=5375(元)。

生2:我们也可以把本金5000元看作单位“1”,这样每年的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存入2年,所得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2);这样到期时可以取回的钱就可以列成算式5000×(1+3.75%×2)=5375(元)。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讲解合理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在学生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完成新知识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同学们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请同学们回家与父母商量,把自己过年的压岁钱存入银行,按活期储蓄存到学期末,看看你从银行取款时,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设计意图:实践延伸,给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到所学知识能运用于生活的乐趣】

利率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归纳出利息的计算方法,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以往计算利息时,学生经常把时间漏乘,这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通过简短的争论,练习时学生很少把时间漏乘,从简短的争论中,引导学生发现方法,要比教师反复强调效果好得多。

2.储蓄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是在百分数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我们知道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郑老师买了3000元的国债,定期五年,年利率是3.81%。到期他一共可以取出多少元钱?

(考查知识点:利率;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B类

为了给亮亮准备2年后上大学的学费,他的父母计划把10000元钱存入银行,你认为哪种储蓄方式更好呢?为什么?

存期年利率

一年4.14%

二年4.77%

(考查知识点:利率;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000×3.81%×5+3000=3571.5(元)

B类:

存一年再存一年:10000×4.14%×1=414(元)

(10000+414)×4.14%×1+414≈845.14(元)

直接存入两年:10000×4.77%×2=954(元)

954>845.14直接存入两年比较合适。

教材习题

第11页“做一做”

8000×4.75%×5=1900(元) 8000+1900=9900(元)

篇13: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利率》教案

5000×3。75%×2=375(元)

5000×(1+3。75%×2)

5000+375=5375(元)=5000×1。075

=5375(元)

四、实践应用

第11页做一做

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注意计算要准确。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

第14页的第9题

板书设计

利率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利息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篇14: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利率》教案

课题利率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11页例4)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理解什么是本金、利息。

2、能正确计算利息。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

教学难点:利息的计算。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引导学习,总结提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银行吗?你知道去银行人民常做什么吗?你知道我们周围有什么银行?你见过银行卡吗?

二、创设生活情境,了解储蓄的意义和种类

1、储蓄的意义

师:快要到年底了,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的单位里

会在年底的时候给员工发放奖金,你的爸爸妈妈拿到这笔钱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呢?

2、储蓄的种类。(学生汇报课前调查)

三、自学课本,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1、自学课本中的例子,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然后四人小组互相举例,检查对”本金“、”利息“、”利率“的理解。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2、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先让学生谈谈你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

3、利息计算

(1)利息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例4:王奶奶要存5000元请你帮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整存整取两年的利率是3。75%)。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题。

在学生独立审题解答的基础上订正。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口算除法》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练习课》教案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3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5(整理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5,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