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共含13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玉盛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单元的知识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作业质量、小测的反馈信息,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有:面的旋转、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长方形、三角形旋转一周后得得到一个圆柱、圆锥,会利用公式底面积乘以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以及利用底面积乘以高再乘以三分之一得出圆锥的体积。在体积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类比法,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底面积乘以高,然后让学生通过猜测、尝试验证等手段,让学生推导出圆柱和圆锥的公式,所以学生记得特别牢固,这一点在日后的教学继续发扬。 同时,本单元出错较多的地方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因为学生在求表面积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圆柱是求两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求一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只求侧面积……,所以经常列式出错,以及计算准确率不高。 但总的来说,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学目标已达到,部分知识点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在期末复习中查漏补缺。
过一学期“生本对话”课题研究,全班已基本形成课前自学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本学期提高了对预习的要求(不仅要完成课后“做一做”,而且要尝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也想逐步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问题带动全课的教学推进。
今天,学生在例1环节只提出了教材中的一个问题“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并追问了“为什么”,再无其它疑问。对于“为什么”也回答得很清晰,看来生活积淀为负数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补充了认识温度计上的温度这一知识点。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为第二课时数轴上表示正负数做准备;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所绘制的温度计是以5℃为一个单位长度,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读或指温度时有错误,主要是—16℃与—14℃易混淆。在此引导学生辨析,并教给他们方法。
在例2中学生质疑的问题明显增加。有(1)“正数、负数的意义是什么”;(2)“正数、负数的区别是什么”;(3)“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算式中的会有负数吗?如果有,它和减号如何区分?”其中前三个问题是本节课内容,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初中的代数知识。学生们答疑的水平较高。如第一问,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像教材那样用举例子的方式来描述正、负数的意义,而是用抽象概括的语言总结其含义。“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多棒呀,看来学生的能力不可小瞧!第三个问题是由我解释,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其原因。最后一个问题为帮助学生更好实现中小衔接,我也进行了补充介绍,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学生的此次质疑还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对读法较忽视。为此,我补充提问了“+”号可以省略吗?省略后怎样读?它还是正数吗?“—”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怎样读?强调读法及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最后,根据本班学情,我补充了下列练习,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下面记录的是3位学生的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以他们的平均成绩为标准,把平均分记为0分,超过平均分记为正、不足的分数为负,在表格中用正、负数表示他们的分数。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变换、、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二、注重课的条理性、系统性。在上课初,首先采取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教学情景当中。教学中的知识安排上层层递进;在应用上,既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补充习题的生活性,习题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不足之处: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如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到位,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因而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上过分数乘法后,才知道有多少得失。
⑴每节课的内容不易过多,不能贪多 ,贪多嚼不烂,学生不易一下全掌握.要分的稍微细致一些,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⑵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本册中的中心,是重点.本册所有数与代数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
⑶由于我没有经验,以至于在教学中没有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在后来的混合计算这一章中进行应用题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针对以上失误,在今后教学中要补充的内容是: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⑷利用分数化单位,如:2/5时=( )分 1/5吨=( )千克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生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以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为主线,创设了统计我们班同学校服情况、视力情况、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2、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新标准要求老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统计班级学生看电视情况、视力情况、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的环节上,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长组织登记,每个人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开拓了思维。
3、巧设情景,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如在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时,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喜爱有所选择,有的学生认为各种蔬菜平均分,有的则会通过统计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景,让学生探究新知,学会合作,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学生很多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优缺点如下:
一、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针对班级中一部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文字较差的现状,从开学初我就注重了这方面的训练,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突出这方面的训练,训练时做到词不离句,名不离篇。教学中,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尤其是对一些易混淆的字,我主要采用比较法、归类法、重点突破法,使学生牢记在心。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因为从以往的作文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这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许多事实证明,从不同角度、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主题,即变换角度指导作文,能使学生有更多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观察事物,想象丰富。
二、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尽量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朗读指导有些少,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朗读指导的设计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语文课的朗读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应该要有朗读技巧的运用问题。要重视朗读训练,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高朗读水平。
一、关于朗读课文的实验与反思
朗读形式有多样,时间集中在早自习。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先让学生自读两遍,根据注释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全班齐读,听声音大小,听字词准确与否。这样读了三遍,需要一点趣味,我在文中找了三个部分的对话,一是爬悬崖之前“我”与杰利的对话,二是爬到半路“我”与男孩子的对话,三是“我”与“爸爸”的对话。我让他们小组合作,两个人任选一部分进行分角朗读,准备时间2分钟。2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手,想要表现自己,我选了几组,虽然不太能读出课文的味道,但是他们尽力在模仿,而且各有特,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们朗读的兴趣,然后我再加以点拨、带读,同学们朗读语气更有进步。
在读《两小儿辩日》时,也是先自读,然后找人起来朗读,基本流畅。文言文断句很重要,所以我带着他们一句一句地断句,并让他们用斜线划起来,然后齐读。后来我又想了一种方法,让他们把书关上,在ppt上打出原文,去掉全部的标点与断句,一个组读一句,看哪个组最整齐,这样做的目的是检验整个组对课文断句的熟悉程度,如果不整齐说明有人断句没弄清楚。
“六加一”课堂模式的朗读其实是很难进行的,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基本是思考题目,没有朗读的时间,8―10分钟完成导学案已经很难,再加上朗读,时间远远不够。语文“听说读写”的活动就差了读,而没有读的语文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这是我在下一个环节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古汉语该怎么读背?现代诗歌怎么读?
对于《论语》我准备小组赛读赛背,看哪个组齐背最快最准确。问答读,书本关上,即老师问上句,学生接下句,反复进行,带动学生背诵。
对于现代诗歌,准备在两个班级举行一次诗歌朗诵大赛,以新声音的模式,朗读,导师转身的方式,选择学员,进行指导,然后两两pk,最后是总决赛,总决赛可以选择别的诗歌参赛。
二、关于让学生回归课本的反思
学生本身没有在书中旁批的习惯,再加上有了《导学提纲》,更不愿意回归课本了,完全凭借初读课文的记忆来答题。针对这一现象,有位老师在出《导学提纲》时想了这样一招,赏析句子,题目如下:“请同学们翻到第页,看到第()段,第()句话。从这句话的()可以看出‘我’此时此刻是()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答题规范,不仅让学生在展示时语言规范,表达明确,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必须看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段落、句子、关键词语。这个方法一举两得,很是实用。那么把学生引导回了课文之后怎么办呢?学生依然不会在书中旁批,只会把写到《导学提纲》上。对于初中生,一定要有明确、规范的指导,规范旁批的格式与方式。如:生字难词画方框,关键词句标着重号或三角号,主要观点划横线,锦言佳句划波浪线,一段内的层次划单斜线,句群之间划双斜线,有疑问的地方打上等等。
三、关于作文的反思
这次作文教学我觉得比较成功。首先我指导了两节课,一节是列六要素与明确中心,很多同学按照表格能够完成,第二节课是如何把人物、事件写充实,主要学了动作与心理描写,同学们课堂上已经能写出来。晚自习一节课40分钟同学们写完了。一节晚自习学生按要求自己修改,互相修改,小组选拔,参加班级竞赛。又花了一节晚自习进行“最强作文”的活动,最终评选出了“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这个流程费时较长,但是效果很不错,学生能够突出中心,过程用到动作与心理描写,自己修改作文,给别人修改作文,举办一次活动,很不错。但是不足也有很多,比如时间较长,是不是修改环节可以挪到课外呢?环节较简单,小组评完就是班级评选,应该多增加几个筛选环节,增加题目,增加导师的课外指导与修改等。下次来完善。
本周把第一单元教完,学生们背诵了两首古诗,学了一篇文言文,写了第一篇记叙文,开展了第一次“最强作文”活动,比较圆满结束。不足在于学生们读书时间少,读书交流会没有进行,限时练订正没有百分之百完成。下面是具体的反思内容。
一、关于朗读课文的实验与反思
朗读形式有多样,时间集中在早自习。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先让学生自读两遍,根据注释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全班齐读,听声音大小,听字词准确与否。这样读了三遍,需要一点趣味性,我在文中找了三个部分的对话,一是爬悬崖之前“我”与杰利的对话,二是爬到半路“我”与男孩子的对话,三是“我”与“爸爸”的对话。我让他们小组合作,两个人任选一部分进行分角色朗读,准备时间2分钟。2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手,想要表现自己,我选了几组,虽然不太能读出课文的味道,但是他们尽力在模仿,而且各有特色,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们朗读的兴趣,然后我再加以点拨、带读,同学们朗读语气更有进步。
在读《两小儿辩日》时,也是先自读,然后找人起来朗读,基本流畅。文言文断句很重要,所以我带着他们一句一句地断句,并让他们用斜线划起来,然后齐读。后来我又想了一种方法,让他们把书关上,在ppt上打出原文,去掉全部的标点与断句,一个组读一句,看哪个组最整齐,这样做的目的是检验整个组对课文断句的`熟悉程度,如果不整齐说明有人断句没弄清楚。
“六加一”课堂模式的朗读其实是很难进行的,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基本是思考题目,没有朗读的时间,8—10分钟完成导学案已经很难,再加上朗读,时间远远不够。语文“听说读写”的活动就差了读,而没有读的语文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这是我在下一个环节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古汉语该怎么读背?现代诗歌怎么读?
对于《论语》我准备小组赛读赛背,看哪个组齐背最快最准确。问答读,书本关上,即老师问上句,学生接下句,反复进行,带动学生背诵。
对于现代诗歌,准备在两个班级举行一次诗歌朗诵大赛,以中国新声音的模式,朗读,导师转身的方式,选择学员,进行指导,然后两两pk,最后是总决赛,总决赛可以选择别的诗歌参赛。
二、关于让学生回归课本的反思
学生本身没有在书中旁批的习惯,再加上有了《导学提纲》,更不愿意回归课本了,完全凭借初读课文的记忆来答题。针对这一现象,有位老师在出《导学提纲》时想了这样一招,赏析句子,题目如下:“请同学们翻到第()页,看到第()段,第()句话。从这句话的()可以看出‘我’此时此刻是()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答题规范,不仅让学生在展示时语言规范,表达明确,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必须看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段落、句子、关键词语。这个方法一举两得,很是实用。那么把学生引导回了课文之后怎么办呢?学生依然不会在书中旁批,只会把答案写到《导学提纲》上。对于初中生,一定要有明确、规范的指导,规范旁批的格式与方式。如:生字难词画方框,关键词句标着重号或三角号,主要观点划横线,锦言佳句划波浪线,一段内的层次划单斜线,句群之间划双斜线,有疑问的地方打上等等。
三、关于作文的反思
这次作文教学我觉得比较成功。首先我指导了两节课,一节是列六要素与明确中心,很多同学按照表格能够完成,第二节课是如何把人物、事件写充实,主要学了动作与心理描写,同学们课堂上已经能写出来。晚自习一节课40分钟同学们写完了。一节晚自习学生按要求自己修改,互相修改,小组选拔,参加班级竞赛。又花了一节晚自习进行“最强作文”的活动,最终评选出了“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这个流程费时较长,但是效果很不错,学生能够突出中心,过程用到动作与心理描写,自己修改作文,给别人修改作文,举办一次活动,很不错。但是不足也有很多,比如时间较长,是不是修改环节可以挪到课外呢?环节较简单,小组评完就是班级评选,应该多增加几个筛选环节,增加题目,增加导师的课外指导与修改等。下次来完善。
如果你有更好的意见,请留言,谢谢!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
《比例》是六下数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实践证明,本单元教学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注意点,可以收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联系旧知,做好教学衔接
1.通过化简比,求比值引出比例
比例与比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可以联系《比的意义》。通过求比值、化简比,比较二个比是否相等,从而组成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2.比较异同点,区分比和比例
内容
区分点
比
表示二个数相除。有二个项。是一个式子
比例
表示二个比相等。有四个项。是一个等式
二、利用基本性质,做好教学拓展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进行教学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1.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判断二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0.8:4和0.02:0.1
2.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填写内项或外项
6:8=3:( ) 4:( )=10:2
二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8,另一个外项是( )
3.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比例改写为乘法等式
0.3:0.6=0.1:0.2 ( )×( )=( )×( )
4.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乘法算式改写为比例
(1)因为4x=5y 所以x:y=( ):( )
(2)因为甲的2/3等于乙的4/5,所以甲和乙的最简比是( ):( )
三、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方程
(1) X:8=1.6:0.2
(2)树高和影长的比
四、注意公式书写,判断正反比例
比值一定的二个量成正比例。乘积一定的二个量成反比例。在教学生判断正反比例时,注意教学生书写公式进行判断,这样正反比例一目了然。
1.圆柱底面积(一定)=体积/高,
圆柱底面积(一定)就是体积和高的比值一定,所以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时间
路程(一定)就是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注意隐藏的一定量
(1)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一定)
(2)圆的周长和半径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2∏(一定)
(3)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边数4(一定)
(4)互为倒数的二个数成反比例,它们的乘积1是一定量
(5)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它们的乘积(路程)一定
(6)书籍的册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单价(一定)
(7)铺地砖的块数和每块的面积成反比例,它们的乘积(房间的面积)一定。
(8)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与棱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比值(一定)
(9)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一个面的面积成正比。困为它们的比值一定。
4.注意自定义的一定量
A×b=c a一定,b和c成( )比例。C 一定,a和b成( )比例
4.注意不成比例的二个量
(1)已经修的路程和未修路程。(2)身高和体重
(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4)圆的面积和半径
5.注意正反比例的图像表示法
要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图像和反比例图像
6.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判断二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时间/时
1
2
3
4
反比例关系
长
20
10
5
4
宽
1
2
4
5
7.注意关系式,判断正反比例
A×5=b a和b成( )比例关系 7x=8y, x和y成( )比例关系
X:9=y:7,x和y成( )比例关系。
五、注意比例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1.比例问题(还要与按比例分配的区分)
(1)同时同地,树高和影长成正比的问题
(2)黄豆与豆腐成正比例的问题
(3)海水晒盐,海水和盐的正比问题
(4)已知二个量的比和其中一个量,求另一个量的问题。
2. 比例尺问题
(1)教学实践证明,求比例尺,对于中下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因此要加强求比例尺的练习(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
(2)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可以直接用乘除法。部份学生受到数值比例尺的影响,会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求解,把问题复杂化了。
(3)根据数值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先化单位),求实际距离(后化单位)
3.正反比例问题
抓住已知条件,如果已知的二个条件是相乘关系,说明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反比例关系问题。如果已知的二个条件是相除关系,说明它们的比值一定,是正比例关系的问题。
如,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每小时行走60千米,需要4小时。如果每小时行走8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这类问题还要适度提高。
如,用方砖铺地,如果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需要80块。如果改用边长是8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难点要放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
设计镶嵌图案教学反思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镶嵌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拼一拼,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课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镶嵌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镶嵌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镶嵌的,采用拼的方法来验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不重叠摆放的、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的,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教师的示范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不重叠摆放的、完全覆盖的”;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镶嵌”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镶嵌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
本课先让学生由感性的旋转的认识转入到探索旋转的规律及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再说旋转过程中,部分学生能想到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并说得很完整。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的表述不够准确。不能很好地确定90度的具体位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欣赏设计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平淡无奇的教学设计却在学生们张扬的个性中变得有生有色起来,在课堂上孩子们不迷信教材,不盲从别人的观点。在许多图案的分析上都存在激烈的争论: 争论1:铜镜中的图形到底旋转了4次还是3次?争论2:旋转与对称的争论?争论3:平移与对称的争论?孩子们敢于质疑的精神正是本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
图形的变换练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设计美丽图案。就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这三个知识点来说,学生对平移、轴对称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期初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计算的方法,加深认识比的概念,更加熟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比例知识打好基础;同时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知识,更好地理解、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作准备。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好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计算的方法,加深认识比的概念,更加熟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知识,更好地理解、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数量关系。
课时安排:
1、复习数和计算、比的知识1课时
2、复习形体知识和应用题1课时
第一课时复习数和计算、比的知识
教学内容:
P1期初复习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有关知识,能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并提高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加深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认识比的有关知识,能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并提高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学期将要学习新的知识,为了学好这些知识,我们先来复习过去学习过的分数四则运算和比的有关知识。
二、复习分数计算:
1、说出各式的得数。
1/5+2/5 3/4-1/2 2/3×5 3/4×2/3 6÷3/7 2、口算复习1
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做复习5
指名问各题的运算顺序。学生练在随堂本上,集体订正。
说一说哪一道题可以简算?
三、复习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1、回忆互化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做复习4:
学生填书,在表格中互化,进行小组检查。
四、复习比的知识:
1、复习比的意义:
师:什么叫比?比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什么叫比值?
你能用分数或倍数的关系说明下面的意义吗?
白兔与灰兔只数的比是7:2;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6。
2、做复习2
指名板演,分组练习,集体订正。
3、复习比的基本性质:
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
化简比:14:21 0.8:0.04 1/3:1/4 0.9:1/3
师:化简比的依据是什么?它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4、做复习6
提问判断结果,学生说明理由。
五、作业:
期初复习:3、5题。
六、我的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复习形体知识和应用题
教学内容:
P2期初复习7-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掌握好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好解题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比较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掌握好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好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几何形体和应用题。
二、复习圆的知识:
1、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圆,在圆中标上圆心、半径、直径。
2、师:说一说圆有什么特点?圆的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3、做复习3: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
三、复习应用题:
1、做复习8:
学生读题,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指名口答算式方程,教师板书。
师:这几题是怎样想的?(2)与(3)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复习9:
学生读题。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要注意什么?
学生做在随堂本上,集体订正。
3、做复习10:
学生求出勤率,结果填书。
师:出勤率是怎样求的?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4、做复习12
学生读题,指名口头列式,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
期初复习:11、12题。
六、我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模拟题
一、计算(37分)
1、直接写出得数:(10分)
0.77+1.33=20×70%=70÷1.4=19+29=(0.18+9)÷9=
10-0.09=45÷90%=23÷6=12.6-1.7=200×(1-40%)=
2.求未知数x:(12分)
χ-65%χ=70120%χ-χ=0.849+40%χ=89
3、脱式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15分)
80÷(1-84%)5-5×+0.25×32×12.5%
[12—(34-35)]÷71079÷115+29×511
二、填空:(20分,每空1分)
1、30平方米比24平方米多%;140千克比()千克多40%;
5千克减少20%后是()千克;5千克减少()%后是3千克。
2、六年级男生人数是女生的80%,( )的人数是单位“1”的量。如果男生有160人,求女生人数。列式为:( )
3、王叔叔看中一套运动装,标价200元,经过还价,打八五折买到,王叔叔实际付了()元买了这套运动装。
4、动物园里有斑马x只,猴子的数量是斑马的6倍,动物园有猴子()只,猴子比斑马多()只。
5、小强的妈妈在银行存了5000元,定期两年,年利率是4.50%,到期时,她应得利息()元。
6、陈老师出版了一本《小学数学解答100问》,获得稿费5000元,按规定,超出800元的部分应缴纳14%的个人所得税。陈老师应交税()元。
7、六(3)班某天的出勤人数50人,病假4人,事假1人,这天的出勤率是()。
8、六年级某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那么男生占女生人数的()%。
9、一本书定价75元,售出后可获利50%,如果按定价的七折出售,可获利()元。
10、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三角形,三角形面积占长方形面积的()%。
11、李阿姨看中了一套套装原价1200元,现商场八折酬宾,李阿姨凭贵宾卡在打折的基础上又享受5%的优惠,她买这套套装实际付()元。
12、今年稻谷的产量是去年的120%,今年比去年增产()成。
13、小红把300元钱存入银行2年,按年利率4.50%计算,到期时她可得到本金和利息共()元。
14、把5千克糖平均装8袋,每袋占总重量的( )%,重( )千克。
三、选择:(5分)
1、我班有95%的同学订阅《小学生数学报》,没有订的同学占()
A、5%B、15%C、50%
2、东门中心小学今年的学生数量比去年增加10%,今年的学生数量是去年的()A、90%B、110%C、10%
3、六(2)班人数的40%是女生,六(3)班人数的45%是女生,两班女生人数相等。那么六(2)班的人数()六(3)班人数
A、小于B、等于C、大于D、都不是
4、张叔叔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是4.25%,到期后从银行取回()元
A、5000×4.25%×3B、5000×4.25%C、5000×4.25%×3+5000
5、某种商品打七折出售,比原价便宜了75元,这件商品原价()元。
A、525B、225C、250D、150
四、解决实际问题(共38分)
1、学校四月份付水费是元,五月份比四月份节约500元,节约了百分之几?(4分)
2、一辆摩托车打九折出售,售价6300元,这种摩托车的原价多少元?(4分)
3、王强在中国建设银行存入两万元,存期5年,年利率5.76%,到期后王强应得利息多少元?(4分)
4、一本故事书的原价21.5元。现在按原价的六折出售,便宜了多少元?(4分)
更多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和其他相关复习资料,尽在!请大家及时关注!
三、选择(每题1分,计6分):
1.把一个圆柱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如图(单位:厘米),
这个圆柱的高是()。(创新题)
A、4厘米B、6.28厘米C、l2.56厘米
2.一个圆柱有()个面,一个圆锥有()个面。(创新题)
A、2B、3C、4
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相等,那么圆柱和圆锥的高的比是()(改编题)
A、1:1B、3:1C、1:3
4.小红调查了全班48名同学的看课外书情况,并制作了统计图。如果想知道喜欢某类课外书的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应选择(),如果想知道喜欢看不同类课外书人数的多少,应选择()。
A、扇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条形统计图(创新题)
四、计算(26分):
1.直接得数(每题1分,及8分):(改编题)
1-55%=1+63%=2.5×40%=8×1.25%=
4.2÷60=×320%=50%+=-25%=
2.计算下面各题(每题3分,计12分):(改编题)
51×70%+51×30%390÷(1+50%÷)
120×(0.2++15%)1200×0.5%+2400
3.解方程(每题2分,计6分):(改编题)
x+30%=1301-20%X=120%x-30%x=180
五、操作题(6分):
按2:1的比画出放大后的图形,按1: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按2:1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创新题)
六、解决实际问题(第2、4、5题每题5分,第1题8分,第3题6分,计29分):
1.小红家2月支出情况统计如下图。请你回答问题。
(1)小红家202月的总支出是4000元。
这个月哪项支出最多?支出了多少元?(改编题)
(2)小红家年2月的总支出是4000元。
文化教育支出了多少元?购买衣物支出了多少元?(改编题)
(3)小红家2015年2月的总支出是4000元。购买衣物的支出比水电支出多百分之几?多多少元?(改编题)
(4)如果其他项支出240元,那么水电支出多少元?(创新题)
2.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周长是62.8米,高是6米,这堆沙子有多少立方米?(改编题)
3.一个用塑料薄膜覆盖的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改编题)
(1)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平方米?
(2)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4.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8米,池深3米,如果在水池的底面和四周涂上水泥,涂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水池修好后最多能成水多少立方米?(改编题)
5.鸡和兔放在一只笼子里,上面有29个头,下面有92只脚。问:笼中有鸡兔各多少只?(改编题)
附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计28分):
1.条形折线扇形(没有顺序)
【考查统计图知识】
2.5:20=6:24(不唯一)
【考查比例的意义】
3.折线条形扇形
【考查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能力】
4.(1)7(2)羊毛棉(3)17(4)1(5)14
【考查扇形统计图与百分数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48π80π96π64π
【考查圆柱的侧面面积、表面积、体积以及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6.6.285
【考查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圆周长和高的对应关系】
7.16π
【考查圆柱侧面积的逆向应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8.64π96π128π
【考查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综合应和体积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应用能力】
9.10π
【考查圆柱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计5分):
1.×【考查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
2.√【考查圆锥体积的变化规律】
3.×【考查圆柱的侧面积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4.√【考查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一个特例】
5.×【考查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
三、选择(每空题1分,计6分):
1.B【考查圆柱底面圆周长、高和侧面展开图的长、宽之间的对应关系】
2.B、A【考查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3.C【考查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4.A、C【考查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其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四、计算:
1.直接得数(每题1分,及8分):【考查学生的口算能力】
0.451.6310.10.072
2.计算下面各题(每题3分,计12分):
【第1、3题考查学生的简算能力;第2、4题考查学生的四则混合运算能力】
51×70%+51×30%390÷(1+50%÷)
=51×(70%+30%)=390÷(1+)
=51=390×
=240
120×(0.2++15%)1200×0.5%+2400
=120×0.2+120×+120×15%=12×0.5+2400
=24+30+18=6+2400
=72=2406
3.解方程(每题2分,计6分):【考查方程的解法】
χ+30%=1301-20%X=120%χ-30%χ=180
解:x=130-0.3解:x=1-解:0.9x=180
X=129.7x=x=180÷0.9
X=x=200
五、操作题(6分)
答案略
六、解决实际问题(第2、4、5题每题5分,第1题8分,第3题6分,计29分):
1.(1)4000×35%=1400(元)
答:这个月伙食支出最多,支出1400元。
(2)4000×25%=1000(元)
4000×20%=800(元)
答:这个月教育支出1000元,购买衣物支出800元。
(3)20%-12%=8%4000×8%=320(元)
答:购买衣物支出比水电支出多8%,多320元。
(4)240÷8%×12%=360(元)
答:水电支出360元。
【考查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百分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
2.62.8÷3.14÷2=10(m)
×π×102×6=200π(m3)
【考查圆锥的体积计算】
3.(1)π×22+π×2×2×15÷2=34π(平方米)
答: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34π平方米?
(2)×π×22×15÷2=10π(m3)
答: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10π立方米。
【考查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和表面积的变化】
3.π×42+π×8×3=40π(平方米)
π×42×3=48π(立方米)
【考查圆柱表面积、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积】
5.29×4-92=24(只)
鸡:24÷(4-2)=12(只)
兔:29-12=17(只)
答:笼中鸡有12只,兔有17只。
【考查假设的策略在鸡兔同笼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8分)
1、“负六点五三”写作( ),+16读作( ),
-38 读作( ),“负一百二十六”写作( )。
2、在3.7,+2.6,-5,0,-1,-12%中,正数有( ),负数有( )。
3、0既不是( )数,也不是( )数。
4、负数都比0( ),正数都比0( ),正数都比负数( )。
5、如果水位下降8米,记作-8米,那么水位上升5米记作( )米;
如果+4千克表示增加4千克,那么-9千克表示( )。
6、二月份,妈妈在银行存入5000元,存折上应记作( )元。三月一日妈妈又取出1000元,存折上应记作( )元。
7、在数轴上所有负数都在0的( )边,所有正数都在0的( )边。
8、以学校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如果小华向西走500m,应记作( )m,接着向东走1300m,这时小华距离学校是( )m。
9、比较大小,在 里填上“”“”或“=”。
0 -6 -3 10 -0.8 -2
-7 -5 2 -2.4 -3.1 3.1
10、某天报纸刊登的天气预报说今天的气温是-10℃~4℃,这表明白天的最高气温是( ),夜间的最低气温是( );昼夜温差是( )。
二、我会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1、在0和-5之间只有4个负数。 ( )
2、所有的负数都比正数小。 ( )
3、所有的数可以分为正数和负数两类。 ( )
4、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 )
5、零上12℃(+12℃)和零下12℃(-12℃)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 )
三、我会选择,把正确的序号写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10分)
1、在-4,-1.4,-0.1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 )。
A、-4 B、-0.1 C、-1.4
2、按规律填数:1,-3,5,-7,( )。
A、9,-11 B、9,11 C、-9,11
3、如果用+1200元表示收入1200元,则( )表示支出1000元。
A、1000元 B、-1000元 C、没有这样的数能够表示
4、大于-3小于+4的`数有( )个。
A、0 B、6 C、无数
5、-5,-45,+7,+1.3,0,-1,负数有( )个。
A、2个 B、3个 C、4个
6、低于正常水位0.16米记为-0.16,高于正常水位0.02米记作( )。
A、+0.02 B、-0.02 C、+0.18
7、以明明家为起点,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如果明明从家走了+30米,又走了-30米,这时明明离家的距离是( )米。
A、30 B、60 C、0
8、数轴上,-1在1的( )边。
A、左 B、右 C、无法确定
9、规定10吨记为0吨,11吨记为+1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8吨记为-8吨 B、15吨记为+5吨 C、6吨记为-4吨
10、一种饼干包装袋上标着:净重(150±5克),表示这种饼干标准的质量是150克,实际每袋最少不少于( )克。
A、155 B、150 C、145
四、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共24分)
1、请把下面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里。(12分)
36 -9 0.7 +20.4 -38 100
-13 -261 +4.8 109 -7.2 -9
正数 负数
2、写出A、B、C、D、E、F点表示的数。(6分)
A B C D E F
-9( )-7 -6 -5 ( )( )-2 -1 0( ) 2 ( ) 5
3、在直线上表示下列各数。(6分)
1.5 -12 -3 43 5 -5
五、写出与下列各个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每题2.5分,共15分)
升高20米 ;存入1000元 ;
零下14℃ ;低于海平面40米 ;
减少65 ;股票上涨2个点 。
六、下面是林林家二月份的收支情况。(共13分)
2月8日:妈妈领工资1000元
2月10日:交水电费、管理费180元
2月12日:林林买衣服用去60元
2月15日:爸爸领工资1200元
2月18日:去公园游玩用去50元
2月20日:妈妈买衣服用去150元
2月22日:爸爸买书杂志用去130元
2月28日:本月伙食费合计用去820元
请你用正、负数的知识填写下表。
日期 收支情况/元 结余/元
2月8日 +1000
2月10日
2月12日
2月15日
2月18日
2月20日
2月22日
2月28日
一 负数
1、负数的由来:
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0 1 3.4 5……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出现了负数,以盈利为正、亏损为负;以收入为正、支出为负
2、负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不包括0),数轴上0左边的数叫做负数。
若一个数小于0,则称它是一个负数。负数有无数个,其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
负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加负号“-”号,不可以省略。例如:-2,-5.33,-45,
3、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若一个数大于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 正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可以加正号“+”号,也可以省略不写。例如:+2,5.33,+45
4、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限
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比正数小,正数都比负数大
5、数轴 略
6、比较两数的大小:
①利用数轴: 负数<0<正数 或 左边<右边
②利用正负数含义:正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就大,数字小的就小。负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反而小,数字小的反而大
★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