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有多高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edc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树有多高教案设计(共含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d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树有多高教案设计

篇1:大树有多高教案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生长点:

1. 重点:测量大树有多高的方法(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2. 难点: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并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生长点: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开展本课时的实践活动。

三、教材地位分析: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复习巩固比的基本性质及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五、教学准备:

小组内要准备卷尺一把、一根米尺及2根竹竿(一根2米,另一根尺寸不限)。

六、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校园的操场上有许多大树,你知道它们有多高吗?能有办法测量出它们的高度吗?

2.导入课题,问:要想本节数学课上得有效率,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 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各组将米尺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后,再同时测量并汇报会出米尺的影长。

谈话: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长相等)

再让各组同时量出2米竹竿的影长。谈话:比一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影长还是相等的)

引导讨论:通过两次测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相同高度的竹竿,同时测得的影长也相同)

根据量出的数值,求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小组内交流比值,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是相等的)

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引思:这根竹竿的长度与影长的比值会是多少?根据你准备的竹竿的长度与这一比值,你估计一下竹竿的影长能是多少?

再让学生测量影长。

2.议议做做。

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交流测算方案,师生共同评价测算方法的可行性。

讨论: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来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在测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进一步强调:测大树的影长与竹竿的影长一定要在同一时间。

学生分组测量所需数据,计算出大树的高度,交流测算的过程和结果。

3.实际运用。

讲述:校园中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比如旗杆、楼房等,你能测算出它们的高度吗?

学生小组确定测量对象,分式协作测量出所需的数据。

学生回教室算出测量物体的实际高度,全班交流。

七、总结全课:

今天的活动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后再上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时,要注意些什么?

篇2:大树有多高作文

大树有多高作文

世界上最高的大树的高度是怎么测量出来的?爬上去?太过笨拙了吧!这次的数学课,我们学会了怎样测量大树的高度,但光记公式,那是纸上谈兵,当然不如亲自实践。学校也许是听到了我们的想法,举行了测量大树高度的活动,我们也高兴极了,拿着本子,扛着竹竿,带着计算器,迎着冬风,浩浩荡荡地来到市政府广场,帮大树量身高。

要问怎么测量?别急,用竹竿高度除以竹竿影长再乘大树影长。有了这样的好方法,我们怎能不手痒?知识就是力量!恰巧天公作美,把大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我们小组的成员们挑选了一棵最高大的树。大家各司其职:记录员打开本子,测量员拉开皮尺,计算员按了归零——一切准备就绪。“开工!”我一声令下,自己带头拿起竹竿往树前照得到阳光的地方一插,从袋里掏出皮尺,吴沛霞把尺拉开,一会儿,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出来了:0.446。我急忙向大树跑去,和刚才一样,宋予嘉拉开尺,转眼间,5米长的尺用完了,糟了!影子还有好长。这可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谁有尺的'?”“不早说,我有!”曹薇边验算着刚才的结果,边把尺递过来。这就好办了!接尺。把每把尺所量的加起来,不就是影长吗?周佳佳接过尺,从宋予嘉手指卡好的地方接着测,一眨眼,尺子又用完了!我不禁抬头望了望,呀,这树该有多高啊!没关系,加油,再来!李雪晨拿着吴沛霞的卷尺,向前跑,又用完了,再来:“一米、两米……”全组组员都在数着,“10.85米。算出来了!”曹薇又蹦又跳,手指在计算器上下飞速弹跳着,王宜衡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笔,我们都为蝶之梦小队群策群力测出的第一棵树而感到高兴。但是,我回头一看,就这树,有十米多?我望了望计算器,又望了望树,伸手比画了一下,再请王宜衡站到树下作了个比较,其它我不敢肯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这棵树再高也决不会超过十米!万事开头难,大家七嘴巴舌地议论着,是计算错误?肯定不是,计算员是班上有名的细心,再说她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检验了好多遍。是记录错误?肯定不是,记录员是看着计算员的计算器记录的,而且每个结果大家都要看好几遍,说好几遍。是?这时,大家心中都想到了一点:树影太密集,尺子斜了!可不是?回头一看,尺歪七扭八,还不是跟着树影走的?没办法,只好从头再来。这次大家可都吸取了教训,没多久,结果就出来了:7.0691米。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大家有经验多了:拉尺、计算、记录……摄影师单宇凡用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这一切,留住了这次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看到了数学的魅力,知道了在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也是能在生活中应用的。大家都明白了:数学讲究的是准确,它很严谨,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误差。

篇3: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实际测量时的具体指导。

教学准备:皮尺、竹竿。

教学过程:

一、在量量比比中发现规律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明确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

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算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竹竿有长有短,影长也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在议议做做中应用规律

1、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小组讨论: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影长应是多少?

3米竹竿约是前面竹竿长度的几倍或几分之几,3米竹竿的影长就是前面竹竿影长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根据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列算式计算。

2、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1)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

(2)测出同一时间内树的影长,求它的实际高度。

3、用上面的方法,实际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把测量得到的竹竿长、影长和大树影长填在表格里,整理数据,说说你的方法。

4、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测一测、算一算楼房和旗杆的高吗?课后试一试。

三、活动总结

1、互相评价一下刚才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

2、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得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

3、要注意什么问题?

必须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板书设计:

大树有多高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

课后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的这一思想。

篇4:六年级趣味数学日记大树有多高

六年级趣味数学日记大树有多高

通过写数学日记,同学们可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星期六上午,我和妈妈、姐姐去亮山公园玩,一棵大树映入我的眼帘。妈妈问:“欢欢,你能量出这棵树的高度吗?”“行,用一根跟它一样高的竹竿,再量那根竹竿的长度。”妈妈反驳道:“哪来那么长的竹竿?”“我……我……”我挠了挠头。忽然瞥见地上树的影子,一个念头从我的脑子里闪过:对了,老师不是刚教过比例知识吗?我兴奋地说:“姐姐!借你一用!”姐姐满脸疑惑:“怎么求?”“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长度成正比例。先量出你的身高,再量出你影子的长度,算出你的身高和你影子的比,再量出这棵大树的影子长度,就能算出这棵大树的'高度了。”我得意地说。

因为我平时喜欢制作小制作,所以身上总是带着一卷皮尺。我先量出姐姐的身高是1.56米,再量出她影子的长度是0.52米,他们的比是:1.56:0.52=3:1,量出这棵大树的影子长度是1.1米,再算出高度:1.1×3=3.3(米),这便是大树的高度了。妈妈和姐姐看着我,直竖大拇指。我乐呵呵地想:数学真有用!

篇5:六年级数学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

1、师: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2、检查各组准备情况,用具是否齐全,并作适当调整。

3、讨论:要使室外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一量,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动手操作:在太阳底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注意:在测量竹竿的影长时,各小组必须同时进行操作。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学生动手实践,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测量时都取整厘米数,竹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比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上面的测量和计算结果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学生进行交流。

根据高度与影长的比确定这里的影长大约是3米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算出结果。

4、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应该准备哪些测量工具?在小组里交流。

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长,在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在表格里填写测量的数据。

师:你能算出大树的高度吗?学生进行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先算出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在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树的高度。

师:在测量时为什么我要强调同时测量?

从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实际运用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还能测量出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

与学生一起测量旗杆。回到教室进行推算。

2、师:想一想,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数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这节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请你将你的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课前思考:

《大树有多高》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时可分两大环节:第一环节量量比比,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教学前教师要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如找好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准备好卷尺或米尺;学生测量时教师要巡视学生测量是否准确,操作有无错误等,尽量使测量出的数据准确些。第二环节议议做做,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讨论采用怎样的办法来测量,然后分组测量,最后进行交流。当学生们都能采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出大树高度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仿照这一方法来测量出教学楼、旗杆等的高度。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序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课前教师一定要考虑周全,做好小组活动的各种准备工作,以提高活动课的教学有效性。

既然是一节活动课,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篇6:天,有多高

仰望那蔚蓝的天空,

不由得问:

天,有多高?

我问树下的小草,

小草抬头看着我。

笑而不语。

我问树上的花苞,

花苞们争先恐后地说:

一百只象伯伯,

加五十只长颈鹿阿姨,

最后再加两条小鱼干,

天只有这么高!

我问辛勤采蜜的蜜蜂,

蜜蜂“嗡嗡”叫着:

全世界的蜂蜜罐子,

排成一列直上天,

天只有这么高!

我问知识渊博的老树,

他把身子扭好,

用尖锐的声音叫:

天很高,

谁也不知道它有多高,

它是无法到达的!

我又回到沉思,

天,

到底有多高。

六年级:云流墨迹

篇7:火山有多高

火山有多高

孩子们象放飞的小鸟来到操场,一下“栽”进了沙坑,各自创作着自己的沙雕作品,我则在一旁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们忘我地“工作”,孩子们全然不顾身上、脸上的沙子。沙坑一角一组孩子的对话吸引了我,我悄悄地来到了他们的身边,认真记录他们的对话:

主角黄家骏拿起铲子,将铲子反过来,把沙子耙过来,向众人公布了他今天创作的主题--堆火山,示范性地用铲子铲起沙来,倒在已经聚好的沙堆上,开始布置任务了:“我要搭一个大火山。 把宝石埋在火山里。” 陈文清响应:“我在大火山旁边再搭一个小火山。”一组幼儿开始用铲子铲沙装入桶中,直至桶装满,接力着将沙倒在 “大火山”上。卢志成看着越堆越高的火山高兴蹦了起来,以拍手来表示他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然后他又回到原地,这下似乎有了更大的动力,继续干劲十足地铲沙。他们循环着铲沙--堆山--铲沙--堆山的过程。一段时间后,陈文清往“山顶”上倒完一桶沙以后,仔细观察到往上倒的沙子其实已经往下滑了,并没增加山的.高度,她提醒同伴们:“不能倒了,它不会再高了。” 黄家骏带着怀疑的口吻问:“不能再高了吗?”,又铲了一铲沙倒在“火山”上,沙滑了下来。用实践证实后,他才下了结论:“真得不能再高了。我们再用沙做成岩浆好吗?”新的提议一出来,小女孩点头表示了同意,然后,两人又在“火山”前拢起一条沙道,开始一个新的项目的创造。完成了全部内容后,卢志诚又是惊人的一叫:“火山要爆发了。10、9……” “8、7、6、5、4、3、2、1、0。爆发!” 大家一起数跟着数,伴着欢快的笑声将共同的火山推倒。

在这短短的“堆火山”游戏中,可看出黄家骏原先以为只要多倒沙上去就可以把“火山”搭得更高,他并没有发现问题,但尝试的结果是“沙再往上堆会滑下来的。”他实验了之后,发现了这种关系,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事实上,他们获得沙的流动性,也许正是对这一特性的理解,使他又想到根据液体的流动性来用沙作成岩浆。在游戏中,大家又一起喊倒计时,是将通过模仿科研人员将原有的数理经验表现出来。 在玩沙中幼儿的各种经验都整合在一起运用,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的整体发展。这比为实现单一目标的教学有意义的多。

篇8: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16-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16)-苏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大树、旗杆、高楼等物体有多高的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教学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预习导学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段小视频。

2、师:同学们,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3、师:所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那么物体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探究两根长度相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同学的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相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

(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竿,影长是相同的。

2、探究两根长度不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不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

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竿,影长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出示表格)1号2号3号4号竿长/cm

影长/cm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要求: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交流,汇报)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同的。

4、验证结论师:刚才发现的结论正确么?如果是正确的,老师课前还准备了5号竿,同学们运用所发现的结论,计算一下5号竿的竿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计算)

三、当堂练习

1、在上海中心大厦测得其影长为158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的长为180厘米,影长为45cm,那么长海中心大厦的高为多少米?

2、早晨在校园里测得一棵梧桐树的影长为37。5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长2米,其影长为3米,这棵梧桐树高米?

3、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棵大树和一根旗杆,若此时大树的影长6m,旗杆高4m,影长5m,求大树的高度?

四、你知道么?约公元前6,泰勒斯从遥远的希腊来到了埃及。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很多东方国家,学习了各国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到埃及后,他学会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他学到的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吗?他苦苦思索着。有一天,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他突然想到办法了。泰勒斯仔细地观察着影子的变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边的中点(这个点到边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并作了标记。然后他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并请人不断测量他的影子的长度。当影子的长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时,他立即跑过去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做标记的中点的距离。他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

五、课堂总结

篇9:《甘蔗有多高》读书笔记

看完这本书《甘蔗有多高》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两位老师是如此的明智,孩子们是如此的聪慧。书中提到了老师在学生摸索中的角色,就如《课标》中所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果没有那两位老师的支持,以及老师在活动中给学习提供的种种思考的机遇,就不会有孩子们那种“不放弃”的精力,也就不会有孩子们对甘蔗、木头等的测量的摸索。

书里真实记录着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像平时看有些理论书籍那样乏味,倒像是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说,那么轻松,那么流畅。书中提到,刚开始,老师是带领孩子们去看稻米的,结果孩子们对甘蔗产生了兴趣。由于两位老师的有心、用心,将“甘蔗”生成了一个新的主题,而且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原来孩子们的学习也可以如此精彩,原来课程也可以如此丰富而深入。对于正在做主题教育的我们也是有许多可以思考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在做主题活动中,我们总是不断的在寻找课程来源,教师绞尽脑汁想课程做主题网络,当想继续跟进预设活动的时候,却发现往往无法前进了,那些生活中难以真实寻找到的事物,看似“高大上”的课程,却往往忽略了生活、忽略了学生兴趣点、忽略了生活即教育的意义。

《甘蔗有多高》一书中,起初两位老师也和我们有着厚此薄彼的想法,自作聪明的预设好了课程---稻米,而这无非是老师想要做的,并非幼儿所想要的。所幸的是,两位老师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到了幼儿的兴趣点—甘蔗。更值得庆幸的是,两位老师有支持幼儿的心态。否则今天我们也不能看到这样一本写实的好书。它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源于幼儿的兴趣点的、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是能真实感受到、触摸到的事物。书中所写的那根甘蔗,再普通不过了,可也就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样东西,伴随着一群孩子一年多,就是这么一根普通的甘蔗,使孩子们探索着、尝试着、创造着、学习着。获得了由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一些道理、知识。

生活即教育是给我们最好的启发,抬头看天时,也不忘低头看看身边的事和物。

篇10:《甘蔗有多高》读书笔记

《甘蔗有多高》这本书,我是一气呵成的,越看越有味。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像平时看有些教育类的书那样乏味,倒像是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说,那么轻松,那么流畅。

看完这本书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两位老师是如此的明智,孩子们是如此的聪慧。书中提到了老师在学生探索中的角色,就如<<纲要>>中所说:“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果没有那两位老师的支持,以及老师在活动中给学习提供的种种思考的机会,就不会有孩子们那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不会有孩子们对甘蔗、“爱弥儿”、木头等的测量的探索。

书中前面提到,刚开始,老师是带领孩子们去看稻米的,结果孩子们对甘蔗产生了兴趣。由于两位老师的有心、用心,将“甘蔗”生成了一个新的主题,一味的支持,而且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测量的方法,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是“何乐而不为呢?”其实,我在平常的一些活动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可结果又怎样呢?想到这里,我非常的惭愧,深深地反思:当时,不能再用心一点呢?说不定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看完这本书,我更加懂得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只是一个教书匠,还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篇11:《甘蔗有多高》读书笔记

我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甘蔗有多高》一书。这本书真实记录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给予我很多的启示。

“甘蔗有多高?”这在成人看来,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然而,对于一群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他们整整化了五个月的时间,这可谓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里程。

该书详尽描述了幼儿学习测量概念的过程。孩子们在田地里研究稻米,看到了田边的甘蔗,引发了孩子想去量一量甘蔗是否长高的学习动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日常生活情景中幼儿所遇到的各种与数有关的问题,刺激了幼儿进行数思维的自然过程,有效促进了幼儿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建构数概念。这就是说,日常生活情景为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提供了机会,当幼儿处于自主和主动的状态,数概念的建构才有了可能。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也并非只是为幼儿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创设环境,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特别是把握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能让幼儿在“更具知识的成人的帮助下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掌握数概念的水平。

本书中,教师一直本着开放、尊重孩子的态度在进行课程教学。其中一个个的转折,教师虽有计划中的课程,却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而进行弹性调整,支持孩子们勇于冒险地试一试。

该书让我们看到,原来孩子们的学习也可以如此精彩,原来课程也可以如此丰富而深入。

篇12:《甘蔗有多高》读书笔记

看到过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甘蔗有多高》,这是一本看起来有声有色的小书。

这其实本质的意义上不能称之为“书”。它是爱弥儿幼儿园的一份教学记录,就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观察分析与记录”。它的作者是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里面记录着这些小朋友围绕着测量甘蔗这一主题的`学习进程,它浅显易懂,富有童趣。

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其实很简单,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去观察稻米,亲近自然,孩子们在观察稻米的途中对路边的甘蔗起了兴趣,老师在幼儿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予了他们帮助:孩子们的兴趣从“稻米”转到“甘蔗”上后,老师支持他们把甘蔗种进了菜圃里;当孩子们测量甘蔗的时候,提供了需要,当孩子们发现A4纸太小而无法记录时,在他们的要求下老师提供了全开的海报纸;当孩子们想要保护甘蔗时,老师带他们去买木料做栅栏等等。

有了老师情感态度上的支持,有了老师直接的材料支持,也才有了一根甘蔗陪伴孩子们的一段难忘的历程。

这种“支持”从始至终,只有书中可以“读”得到。

我们总是觉得我们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观察事物不够细致,,我们总是觉得孩子们提不起兴趣,深入不了主题是因为课程太无趣,其实不然。这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草一米一花都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有时候他们在捡地上的落叶、飘落下来的柳絮,你怕有细菌、怕脏,让他们抓紧扔掉,其实这也是他们的兴趣,他们捡起来的那一瞬间可能是在想落叶为什么飘下来?如何飘下来的?什么方向的风能让它飘向哪里?这一些,其实都是他们的兴趣,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支持,都可以衍生出一个个不同的主题开展下去。

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育。没什么教材比来自生活更贴近自己、更富有魅力。生活中的点滴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世界对他们而言也充满挑战。所以“低下头,看看眼前”也会发现自己的脚下正踩着一个如此丰富精彩的世界!!

就像我们的主题活动,我们总是“点到为止”,一个主题不应该囫囵吞枣的让幼儿去感受去学习,碰不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提不出幼儿想要的问题,提供不了他们需要的东西,于是深入不了,提不起兴趣,没有自己的成就。

我们的幼儿个个都是探究方面的小天才,这是他们从出生就带来的本领。当他们发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等待、应该减少插入、应该适时引导、应该给予时间,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都没关系,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他们的每一次今天都收货得比昨天多,他们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学会了探索方法,学会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懂得了甘蔗到底“有多长”。

世界上最高的植物有多高

测试:你受欢迎指数有多高

《有几辆车》教案设计

有一棵大树的作文

关于您的职场快乐指数有多高呢?

生活处处有合作教案设计

人生难免有挫折教案设计

《人有两个宝》的教案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教案设计

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案设计(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大树有多高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