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invincibleete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共含14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nvincibleet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

篇1: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教学教案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篇2: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

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教案- 质量守衡定律。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化学教案《化学教案- 质量守衡定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篇3:高中化学质量守衡定律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质量守衡定律教案设计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

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篇4:质量守衡定律化学教案

关于质量守衡定律化学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m+n)克 B、(m+n+a)克 C、(m+n-a)克 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A、10克B、5克C、2.5克D、以上都不正确

篇5:质量守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

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     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七、     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     课后作业 :书:P94习题1-3

九、     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篇6:乘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

寺坪镇中心小学 曹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掌握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类比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根据常法口诀写乘法算式,并说一说两个算式的异同。

三七二十一 七八五十六 三九二十七

3×7=21 7×3=21 7×8=56 8×7=56 3×9=27 9×3=27

2、说说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引入课题并板书。

二、新授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解决问题(1)

1、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3、比较分析两个算法的异同,组织学生观察、交流。

得出结论:4×25=25×4

4、引导学生概括规律,并板书。点明这种规律叫乘法交换律。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用乘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__×__

109×31=__×__

44×98=__×__

346×273=__×__

解决问题(2)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25×4=4×25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

a×b= b×c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a×(b×c)

课后反思:

1、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现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乘法口诀的应用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 →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3、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乘法口诀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欲望。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

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

篇7:质量师笔试三定律

质量师笔试三定律

1、得出一个结论:

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你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篇8:《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 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 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 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 ; 200+0=200 所以 0+200=200=0

11+78=89 ; 78+11=89 所以 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 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 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 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 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 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

4. 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 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 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 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 66+34=100(页)

(2)剩下的 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 ; 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 :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 (1+50) ×(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99+19998++196+95

答案: 199999+19998+1997+196+95

= 00+20000+2000+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 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a+b+c=a+(b+c)

b.数学运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 187+145+113

=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篇9:《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四)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五)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篇10:《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篇11:八年级质量物理教案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4.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的使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介绍杆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天平的使用。

【学习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主要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器材】

铁钉和铁锤,托盘天平15台,砝码15盒,橡皮泥8块,小烧杯7个,白糖适量。

【学习流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含有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并让学生分析铁锤与铁钉含有的铁的多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学生身边十分熟悉的事例引入课题,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12:八年级质量物理教案设计

(一)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页“质量”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用什么字母表示?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3.估算一些物体的质量是多大?(特别是大家身边常见的物体)

(二)自我检测(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

1. 所含 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_______表示。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__。常用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0.02t=_______kg 0.3Kg=_______ g 600mg=_______g

3.请你给下面的物理量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名成年男子的质量约为60____ ②一头大象的质量可达6.0____ ③一本物理课本质量约为1.4 。

(三)小结:物理学中的“质量”和生产“质量”及米的“质量”等有区别,物理学中的“质量”与生活用语的“重量”的关系。

(一)问题思考:

阅读课本P9-10页“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什么仪器测量物体的质量?

2.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测质量,根据什么道理来测物体的质量?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3.使用天平之前须熟记哪几条要求,如果不按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

(二)自我检测(独立或讨论完成)

1.使用天平时要注意:

(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_______,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_______(“能”或“不能”)超过称量,否则会测不出结果,还可能将天平。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_______,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否则,会使砝码生锈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_______(“能”或“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篇13:八年级质量物理教案设计

2. 天平的主要结构。

(三)练习用天平测同学们自己的学具橡皮擦、铅笔等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协同品质、科学态度)

1.学生结合教材P11阅读和讨论老师编制的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A.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也有自己的“分度值”,即标尺上每个小格所代表的值。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b.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c.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B.托盘天平正确的使用方法:

a.放:把天平水平放置。

b.调: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左边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其次,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c.称:物体放在左盘,根据事先估计的物体质量,用镊子向右盘从大到小加减砝码,还可适当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d.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之和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e.复原: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老师巡视,适时引导。

3.组间交流,直觉靠得住吗?

(四)探究: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跟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有关吗?(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完成教材P11想想做做得出结论。其中第1个称塑料瓶改为橡皮泥,分9组,第2个分6组进行实验,每小组3人。(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分别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和将白糖溶于水中再称它们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四、达标检测(独立完成)

1.下列物体中,质量可能是0.15kg的是( )

A.一头大象 B.一个苹果 C.一台电视机 D.一只蚂蚁

2.下列数据中,你认为最接近你身体质量的是( )

A.40kg B.400g C.4.0×1010mg D.0.40t

3.下列几种情况中,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一块冰块熔化成了水 B.航天员从地球到月球

C.将泥团捏成小动物 D.一支铅笔用去了一半

4.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当左盘中放入待测物体,右盘中加入35g砝码时,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右边,这时( )

A.向右盘中加砝码 B.减少右盘中的砝码

C.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五、总结提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外作业:

必做题

1.如何测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说出你的测量办法。

2.猜想P11想想做做的结论,说出你的理由。

选作题:自制一架天平交给老师。

八年级质量物理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思路

篇14:守衡心衡便是最好的人生随笔

守衡心衡便是最好的人生随笔

一个人,究竟要走多远的路,调整多少次方向,才能在人世找到平衡?

人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然而同饮时光的酒酿,谁敢不对命运投降?世事无常,人生无常,模糊了我们躯体的感知,平衡的掌握。我们常常会自比于趴在窗户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路。多数时候我们会陷于理想很丰硕而现实很骨感的不平衡中,好高骛远而脚下又并非坦途。平衡,渐渐走远。

縱观涛涛的历史长河,平衡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永恒守则。当下社会,人们的渴望永无止境,一直崇尚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有如无舵的快艇行驶在暗礁从中。因此,懂得“能量守恒”方为人上人之觉悟,得此道,方可操作平衡之术。

古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经历了时局的动荡,社会的黑暗腐朽后,现实的荒芜终究与内心的美好发生了强烈碰撞,他愤然辞官,归隐田园。他连日饮酒作诗,对于官场没有丝毫眷恋,面对喧嚣还一份本真。淬过繁华后,将生命的`淡然,缓缓捡起,最终觅得生命的价值。今人往往在虚无的名利和权位上追逐不已,并为之摧眉折腰,费尽心机,艰辛的努力换来的却是无常的忧虑。生命只能在自然中舒展。求得本心,还心灵一片清静,生活一份简约。此时,才守住了心衡的天平。

即使官场得意,事业成功,也应不骄不躁。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这无疑是正确的。过度的自我满足便失去了自知之明。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只会贻笑大方。如果事业、学业失败,亦宜不卑不亢。一蹶不振,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定信念,悲观消沉,无所适从,这样的人生必定一败再败。

多一份自适,平衡出庙堂与江湖之间的一缕清香;多一点淡泊,平衡出胜败两界中的一丝曙光;多一些涵养,平衡出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随性,不要随遇而安的一丝软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将指尖点一滴清酒,落入口中。随心,一张凉席,箕踞而坐,极目天边,“坐地日行八万里”,时间的齿轮终将万事万物转成与我们相契平衡的维度。总之,既不要全想着你拥有什么,也不要全想着你没有什么,万事须衡;失衡,荆棘丛生。

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平衡点,将平衡的天平不断向本真、淡泊、自适的方向调整,成就自己的智慧人生。守衡,心衡,便是最好的人生。

化学教案-质量守衡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

诗经:衡门

二八定律读后感

《墨菲定律》读后感

血酬定律读后感

关于职场的定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

多一圈定律人生哲理

人生职场黄金定律

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通用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