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换季守常散文随笔(共含12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XX”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换季守常散文随笔
夏去秋凉,人事悉变,见证这未尽可知的季节,多少还是抱有几分好奇之心。人在天未泯,昔日在眼前,何故痛在心头的总是那短暂而美好的事物。并不想因此而过多地去感怀,奈何青涩褪去的光阴始终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人生过往,若喜莫从,等到明白的时候,年华已老。
脚下的路还很长,踏出的每一步都无法重走,或许是步步稳立,抑或是曲折难行。但愿真的是好事多磨,所有的`不顺都是暂时的,能够走出自己的心理阴影。但愿每一次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持有平常心,不惧其中的苦与累,唯有知足方可久安。
绝大多数的人,受困于自身的局限思想,所以给予不了自己外加的指导力量,在有形或无形中,显现了本身的脆弱之势。一次挽不回的败局,足以让先前预想的事物偏离轨道,内心也会稍生变化,扰乱了正常的判取心态。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社会的大浪潮中跌宕沉浮,苦乐自尝。要懂得在失败中反省,在反省中坚强,在坚强中奋斗不息。
人生似换季,季季不同人如是,时常被说服且感动的是自己。世事无常,沧桑变幻,人终归是要在苦痛中成长起来的。人的一生,就像是在黑夜中行进一般,有时在原地踏步,有时又停滞不前,注定只有不断地去摸索。
换季散文随笔
古人真是有经天纬地的大智慧,二十四个节气满满当当地分割了一整年,农人无须多想,只用掐着时令下田就好。
春为四季之首,万物生长之初,疏忽不得,怠慢不得,稍有差池,便要浇灭一年吃穿用度的希望。单从节气的取名,就能体察到古人的良苦用心。春的六个节气名,总暗含些细腻的心思。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短短十二个字,却如丰子恺的漫画,生动洗练地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春耕图。从立春开始,一个“立”字,如正在擦拭闲置一冬的农具的汉子,坚毅沉默,却从无形中散发一股子迫人的压力。历经几场绵密春雨后,沉寂多日的土地开始松动,渐放出活的气息。终于,春神驾着战车隆隆驶过天际,但见他羽衣广袖随意一挥,数道惊雷便随地斩落,沉睡一冬的万物打着呵欠,捋捋头须,衣冠楚楚地纷纷觐见。惊蛰,惊蛰,轻雷隐隐,龙蛇出,草木舒,丁壮具在野,场圃从此开。这般不抬头的忙碌一旬,停停走走,已过了春分。大概是定节气进雨量过于丰沛,清明不仅名字含水,细细读来,似乎也夹杂了些湿漉漉的愁绪。陌道两侧,新移的.秧苗在雨水的浸润下英姿勃发,牧童短笛,子规声声,途经的书生有感而发狼毫轻蘸,可又挥就一曲千古绝唱。
然而,这般喧闹的春,丰盈的春。青斗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春却终是落幕了。
打从立夏那日,扑面的风便挟了丝专属于夏的暴烈。夏是什么?是酷暑三伏,间杂瓢泼暴雨,蚊蝇肆虐,蛙蝉鼓噪。世间万物都在骄阳烘烤下沾染上莫名的亢奋。若想片刻安宁,唯有月上中天,蒸腾一日的暑气消散,流萤轻舞,万籁俱寂,稻麦无声地拔节,风清、云舒、月朗、星稀,也惟有这时,桀骜不驯的夏方才难得显露些温柔,甚至犹如新嫁娘般羞涩。可再怎么美好,也仅仅留驻于夏夜。日出时分,再度骄阳似火,前夜柔情荡然无存,宛如一位不讲道理的泼妇,再怎么也让人喜欢不得。
年少时,我是极不喜欢夏的,换季的苦恼总要在这时节复发。年岁渐长,经了事,便晓得愁苦也是枉然,万物生发自有时,人力无法变更,唯有顺时而为,顺势而行,才能在方寸之间留有一份不足为人道的自得。
所以,要静,要等,等到春天过去,芳华落尽,如稻麦般经受过了夏日骄阳暴雨的轮番洗礼,才会从容,才会坦然,才会站在夜凉如水的夏夜里微微一笑,想起一路走来的历历往事,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和感动,以及大起大落后的豁达和笃定,交织在一起,才能汇成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力量,才会有继续前行的勇气。而到此,路的尽头,已可见风姿摇曳的累累秋实。
如此,便不虚此行,不枉此生。
换季感想的散文随笔
小时候的冬天总感觉个性的长,冻伤是常有的事。我的手脚一到冬季就冻,手肿的像小馒头一样,鞋子有时穿不上。更难受的是晚上,睡到半夜脚暧和了,痒也就随之而来,痒的难受,就使劲抓挠。妈妈心疼,请教乡邻。土方法是:从地里揪来麦苗,捧来积雪熬水,又或者把晒干的茄子秧加辣椒熬水,每一天晚上都轮番烫手脚。我眼里噙着泪,心里默念:春天,快些来吧!
春天最后被我日日夜夜地念叨来了!我们脱掉厚厚的棉衣棉裤,顿时感觉浑身上下甩掉了十多斤肉似的,健步如飞,身轻如燕。
耳朵灵了,听到呢喃的.燕子在房檐下做窝;鼻子敏了,闻到花香草香在田野里蔓延;眼睛亮了,看到高耸的钻天杨在院前摇曳。我们孩子更是“疯”了,在草地里撒欢,在麦田里捉迷藏,更厉害的是比赛爬树。把套在脚上的鞋一脱,双手环抱树身,两脚用力向上蹿,脚心紧紧扣住,手脚并用,一溜烟爬到枝杈上,蹲坐在树上,俯视村庄院落。
草长莺飞的季节,大人忙翻地播种,我们不用爸妈指使,都自觉的背起箩筐,挎起荆篮,去地里给鸡鸭鹅猪打菜食。田间地头经常是三五成群的伙伴,有说有笑的打菜,如果谁发现大片的野菜,就会吆喝一声,把给予当作一种幸福。个把小时后,我们打满菜的筐背在肩上,荆篮挎在臂上,唱着没调的歌回家了。
孤星守月散文随笔
当我一个人独自走在校园的那条已经被人踩的稀烂的不平的小路上时,突然有了一种失落,是什么呢?一片本不该在这个节季坠落的树叶怎么就在这样无星的夜晚拌着月光的温柔而轻易的落下了呢,还是那么的满足。难到是我自己太寂寞了而想的太多不该我现在想的事情!
摇摇头朝着公寓走去,思绪还是没能平静。在不经意间我看见了挂在了黑幕边缘的弯月,它是不是和我一样的在这样温暖的春天只有孤独相伴,可是在我发现在它的左面却有一可不是很亮的星星守侯在那里。和我走在那路上也有叶儿从我眼前飘落一样。它让我改变了我只属于孤独的观点,我爱着一个叫娜的女孩,就像星星爱着月亮一样。是那么的执著的守侯着,不知道要守侯这段感觉要多久。柔和的月光却不知道在它的里面还有星星的那点爱慕的星光,在她看世界的`眼光里还有我那点看她的柔光。
月已高挂,我已受伤。在月光的温柔里我看见了有一个男孩牵着她的手漫步在我的失落的眼光里,我终究还是没有等来我的幸福,只我看见笑的那么开心我笑了。因为我感觉到了我心里的那份满足。就像星星只能永远的那么远远的眨着眼看月亮一样,没有忧愁,只有幸福。够了,我应该感谢所有的一切,我和星星一同感谢她们给了我们感情的寄托和生活的一点释怀。
月落下了,星闭眼了,她跟他了。我该走了。
常读李白散文随笔
最近,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李白的《行路难》,又一次被诗人的才情所折服。诗中虽有被赐金还乡的无奈、愤懑、迷茫,感悟世路艰难的慨叹、惆怅,但尾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着对未来乐观地坚定信念。这种困境之中仍不失积极进取之心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提起李白,我心中总会浮现一幅诗人独自举杯望月的图画。“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光下诗人落寞的身影,让我心痛。诗人才华横溢,清高自傲,浪漫优雅,却又命运多舛,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李白斗酒诗百篇,人们只关注了他光芒四射的才华,却忽视了他喝酒时的苦闷。不然,他也不会感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这样满腹经纶的大诗人居然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样的悲剧真的让我心酸。
认识李白,当然是从他那首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开始的。小时候,读这首诗时,常和小伙伴们扯着嗓子,争先恐后大声地朗读着,那份兴奋,那份欢悦,完全和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无关,因为小,也体会不了那份思乡的惆怅。
一直到现在,因为有了多年漂泊在外的经历,才深深地体会到这份游子的情怀。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冷冷清清的宿舍,孤独的小屋里弥漫的,全是思念的味道。明亮的月光下,再读这首诗,那种离人思乡的愁绪就会不请自来,再也没有儿时的那份激动,而是一种苦涩,一种酸楚,一种相思。
后来,《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蜀道难》、《将进酒》……这一首接一首的古诗,在我的心头迅速树立起一个高大的形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激发起我对庐山瀑布的神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勾起我对桃花潭水的留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是怎样的速度啊,一定不亚于腾云驾雾了吧。《蜀道难》中的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更是令我大开眼界。《将进酒》里的豪迈奔放、一泻千里的气势,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傥不群的形象……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瑰丽的诗歌、潇洒出尘的风采和“诗仙”的美誉让我对李白的'兴致更浓。
可是,才华横溢的李白在仕途上居然没有什么辉煌地成就,只落得个奉旨填词的角色,后又被谗言所害,被赐金还乡。难怪诗人无比悲愤,满腹惆怅。小时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他的愁,只惊讶在它那夸张的长度,并不能理解他心中无边的愁闷。而现在再读他的这一诗句,那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压抑沉重得让我喘不过气来,也更加理解他“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无奈。他原来是一个满腔热血的人,渴望杀敌报国,心中充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激情四溢地吼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却被逼得“拔剑四顾心茫然”,怅然若失地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呜呼,哀哉!
屡遭打击的李白,仍不失进取之心,豪迈地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份自信,这份乐观,这份豪情,才是我最欣赏的。
近来,读《杜甫诗选注》,发现其中提到李白的,居然有十几首。又是《赠李白》,又是《梦李白》;又是《春日忆李白》,又是《天末怀李白》……可见“诗仙”在杜甫心中的地位之高。既有对李白才情横溢的赞美,如:“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又有对李白任性跋扈委婉的劝告,如:“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也有对李白的深深思念,如:“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些诗句既表现了俩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又使我心目中李白的形象更加丰满。
诗意的李白让人惊叹,落寞的李白让人遗憾,乐观的李白让人敬佩……常读李白,去学习他无论何种困境下,都不失积极进取之心的精神,永不气馁。常读李白,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因为如今有广阔的舞台任你施展,只要你抓住机会,努力发展自己,就不会再有李白的遗憾了.
【拼音】:xí gù shǒu cháng
【简拼】:xgsc
【解释】:按照成例、常规办事。
【出处】:宋·司马光《与王安石书》:“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示例】:~的做法我不赞成
【近义词】:蹈常袭故、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反义词】:除旧布新、革故鼎新、独辟蹊径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守旧
心怀美好幸福常伴散文随笔
我们不是带着怨与恨降临这个世界,是带着情与爱来到这个人间。
当你摘取一朵鲜花,你便拥有了整个春天,当你汲取一朵浪花,你便拥有了浩瀚的海洋。
不是这个世界不美,是我们没有发现她的可贵,不是人间没有温暖,是我们没有把爱心蕴藏。心底阴暗看什么都是黑的,心底无私看天地都是宽的。只要心中有佛,佛主就会常留。心诚则灵,金石为开,心怀美好,幸福常伴。
我们身居的星球在整个太阳系中也显得弱小,即使光芒万丈的太阳也有黑子的.袭扰。世界不是一张白纸,人生也不是满目荆棘。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一切,也没有理由裹足不前。只要心怀美好,放眼未来,努力定能托起明天的希望,爱心也会架起幸福的桥梁。
尽管这个世界还会有瑕疵,尽管人间还会有冷暖,只要我们心怀美好,爱心永驻,幸福就会常伴,明天还会有一个红彤彤的太阳照常升起。
常怀欢喜心散文随笔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而由此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令许多的人郁郁寡欢,甚至愁眉不展。其实,不管怎么样的生活,我们都无法回避,就必须去面对它、解决它,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生活。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系数中心叫做“乐观系数”或“悲观系数”,这种系数的力量占实际现象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乐观的心,他比平常会多百分之二十的机率遇到开心的事,反之如果一个人心情“郁闷”,也会比平常人多百分之二十的.机率遇到痛苦的事。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一颗欢喜的心来对待生活呢!
要有欢喜心一则不要太执著,对自己的习性要常放下。父辈们常教导我们“无鱼,虾也好”, “这溪无鱼,别溪钓”。一个人如果老是放不下,一脚在门槛里,一脚在门槛外,或者抓着一只鸟捏紧怕它死了,松了又怕它飞走,那么日子就会很难过,就会像“裁缝师傅穿着破衣服,木匠师傅没有板凳坐”那样悲哀。
佛经里有一则故事:有一个穷人,他到朋友家拜访朋友家很有钱,在招待穷人吃喝完毕之后,又趁他休息时在他的衣服里面缝进去很多珠宝送给他,但是穷人一觉醒来后就走了,没有向朋友告别,因此也并不知道衣服里面有很多珠宝。穷人继续过着穷困的日子,依然像个乞丐样到处流浪。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又遇到他的朋友,朋友告诉他在他的衣服里面缝有很多珠宝,穷人才恍然大悟。
那些放不下的人,也是明明很富有,却过着像乞丐样的生活,这就像佛经故事里那个不知道自己衣服里面装有很多珠宝的穷人一样。
要有欢喜心,二则是要常有感恩的心,常常把自己的快乐幸福与别人一起分享,就像过去禅宗的祖师大德们一样。
如龙潭崇信禅师,他未出家前在道悟禅师的寺院旁边摆了一个小摊,靠卖饼为生。道悟禅师见他生活十分艰苦就把寺中的一间小屋让出来给他住,崇信为了表示自己对道悟禅师的感谢,就每天送十个饼给禅师。每当崇信把十个饼送给禅师的时候,禅师总是非常高兴地收下,然后等崇信回去的时候又从十个饼中取出一个还给崇信。这样的情况直持续了两年。后来,崇信终于忍耐不住地问道悟禅师:“我既然真心的把饼送给了你,为什么还要每天还给我一个呢?”禅师说: “你能每天送我十个饼,为什么我不能每天送你一个饼呢?我这也是在感谢你呀!”崇信心中顿时大悟。
这正如古语所说:“互相分食,就会有剩余,互相抢食,就会吃不够。”“不要想所有的钱都个人赚,大家都有钱赚,才不会穷。”“吃人一斤,还人四两,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食果子,拜树头,食米饭,敬锄头。”
在生命的过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很正常的,没有一个人会一生都如意美满,重要的是不要使那不如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导,而应该让其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动力,以坎坷来增长我们的智慧,常养我们的悲心,如此,我们就能获得生命真正快乐的源泉了。
禅居,禅居守常,禅居的意思,禅居赏析 -诗词大全
禅居作者:守常 朝代:元 体裁:五绝 晓风飘磬远,
暮雪入廊深。
念[1]载禅房宿,
@[2]自洗心。
常回家看看,常陪伴家人散文随笔
有这么一则广告,里面有一个面目祥和的老人家在和自己的闺女打电话,尽管女孩的母亲已经生病住院了,但老人家依然告诉自己的闺女,家人很好,要专心工作,不要担心他们……这是一则公益广告,当游子远在他乡的时候,父母总会报喜不报忧,因为害怕自己的子女会担心。
你可以听出自己父母的谎言吗?“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生一大悲哀之事,当我们经历沧桑,回到自己的家时,却发现自己的父母已经亲不在了,这个时候,就算我们再有本事,再有能耐,却依然不能尽一刻侍奉之道。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上天最大的公平就是,生命永远只有一次,当我们从出生之后,就会无时无刻地走向生命的衰老,当我们每次回家看到了自己父母的衰老样貌时,是否会有一种心情难受的感觉?在我们的印象中,从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到上学到出来社会工作,尽管父母的外貌没有改变,但他们的头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变白了,他们的牙齿不知道从什么已经脱落,我们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他们的步履开始蹒跚,他们的腰板不再伸直,他们的思维开始变慢,他们再也吃不了硬的.食物……
是的,父母们都和我们一样,都曾经年轻过,都拥有辉煌灿烂的日子,他们都会在自己最富有激情的时刻给予你的生命,他们会给予你一个叫“家”地方,让你在出生后可以拥有一片快乐温暖的地方。只是,当他们的生命已经开始衰老的时候,我们这些游子,是否应该常回家看看,常陪伴一下家人?
当我们漠视时间的流逝,时间也同样给予我们一种漠视,现在的你,是否已经感受到一种逼迫感吗?你还可以和父母一起的日子还有多少天?不要让自己后悔了,才懂得珍惜,找个时间,回去好好陪伴自己的家人,和他们聊聊天,陪他们唱唱歌,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天伦之乐吧!
“教以正,守以常”思想与当今幼儿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远流长、光辉灿烂,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继承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教育的优良传统,将它赋予时代的意义,在全社会发扬光大。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存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为将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尽量减少以至杜绝外部的不良影响,这是儒家一贯坚持的教育原则,但现代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能坚持“教以正”,又能坚持并以常吗?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革命家陶行知先生说:“教人要从小起。幼儿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 然而,吕祖谦也强调了:“教小儿当以正,不可便使之情窦日开。”由于幼儿年龄小,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低,道德认识模糊,情绪不稳定,缺乏坚持性及恒心,又喜欢模访。而影响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形成的社会性因素主要有:家长、幼儿、教师。教以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教育内容上,古人又称之为“教之以义方”,即符合道义的方向。除了要使婴幼儿生活在一个充满正气的家庭环境中,教育者的身教和言教是最主要的因素。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他的父母,父母的影响之大自不必言说。但当孩子第一天踏入幼儿园,他便接触到不同的人,便开始接触到这个世界。而“高高在上”的老师自然就成为他崇拜的对像,他会极力去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很多孩子他不会听从父母的话,却对老师所说的话一一服从。在孩子的眼中老师所说的都是正确的,都是对的,每一天挂在孩子嘴上的口头禅是:我们老师说......对孩子而言,老师所说的就是圣旨。孩子对老师的这一种崇拜是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孩子之单纯,老师之崇高,很大程度就表现在这里了。所以老师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动,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会影响给孩子们。
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家庭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也随时模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所以家长本人的以身作则,躬行正道具有更加重要的教育作用。如为世人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使家长知道我们的祖先就已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品德的形成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陆世仪在<<思辨录>>中说:“教子须是一身率先”。提出了要给予儿童正面的影响,并且来自各方面的要求必须一致。为了在子女心目中保持父母的端正、庄重的形像,以利于教父母在子女面前不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符合礼教的规范,这就是“教以正,守以常”的教育原则,这与我们今天的教育学中所提出的“坚持正面教育”“保持教育一致性”的教育原则是一致的。而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基本都有了“教以正”,但是否都能“守以常”呢?现代社会上所出现的一些事例,如:上车排队,而有人插队;街上,马路边垃圾到处飞扬,就连我们继续教育的老师们也是如此,老师刚说完自己的垃圾自己带走,要有一个好习惯,不到两分钟,下课了,我亲眼所见一幕:一名老师将自己擦的纸巾丢在地板上。想想这些人,难道教师没教他要守纪律讲卫生吗?不!都有教,我相信有些父母也都教,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情况,有些学是幼儿教师呢!就像邓朴庵《家范辑要》中引《据桐丛说》中所说:“人子之情,畏父亲母。义父远母。帮父母俱贤,子必中火方文教。父贤母不贤,则庸之子,阳从父训,而阴奉母言,子之不肖,多由此。”这里所仅反映出父母中一方的教常被另一方的纵容所抵消,有这种情况下,除了无法保证教育效果以外,还容易养成子女表里不一,投机取巧的不良品质,更是十分有害的。在封建时代都有此现象了。何况,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家庭条件不断富裕,家中大人与孩子的比例相差甚远;隔代教育多不胜数,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了。因此,父母即使在对子女的要求上存在认识上的分岐,也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不一致来。尤其应防止因偏爱,不忍心或为讨取子女欢心而干扰对方的教育措施。自己虽然一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却损害了对方,也损害了子女。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较多关心子女的健康善和关注子女的智力发展上,出现重知识轻品德的倾向。
近十年来我国有过很多家庭追捧程跃的《同步成长》,冯德全的《0岁方案》等早教,专家的专业书籍,但有几个能像杭州的郑翼,株洲的刘俊杰,广州的圆圆,那样全面发展?这些早教书籍没用吗?不!是我们家长们都有“教以正”却没有“守以常”。守以常不仅体现在对儿童的一贯要求和一致要求上,也体现在对自己和对儿童的同样要求上。也就是说,凡要求子女必须遵守的事,父母本身也同样要严格遵守,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以身作则。另小孩子对于各种东西,必须从小学好,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尤其应当特别谨慎。因为,幼小儿童,意志薄弱,可塑性大,很容易接受教育的影响。施以良好的教育,将可以成为好国民,倘施以恶劣的教育,那么将来成为恶劣青年,再去教育,就太困难了。所以孔子有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抓住幼儿期,给孩子良好的养育是多么重要。
总之,教以正,守以常是一项全面的、综合的教育原则,它要求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任何场合都要坚持正道,始终如一,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终生受益。
守不住青春却要耐的住寂寞散文随笔
很久很久以前就见过30多岁女人的样子,回忆中都是阿姨的样子,带着被尘土覆盖的气息,大多是笨拙的,笑话也是冷的,谈话中不是老公就是孩子,永远没有新的话题。从没想过自己也会路过这个年龄,照着镜子像是看到了别人,而额头隐隐爬上的皱纹,鬓角一根灰白色,这不是我又是谁呢?
很多人都在忆青春,因为要忆青春所以不惜浪费两个小时走进电影院,管那是谁的青春,管那是谁的记忆,统统的打包然后挑挑拣拣,如有一丝相似则泪流满面。有首歌词是这样的,怕是青春还没开始就已划上了句点。也许大多数人的青春是这样的,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当你发现它时,它已走远再也回不来。
那时总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好像不知道自己16岁、18岁、20岁都在做什么?只知道空白的像一张白纸,时间没有教会自己如何涂色,却在白纸上留下了时光独特的泛黄印迹。这种泛黄印迹告诉你,不管你是否有准备,你已成为了大姐已成为了阿姨,印象中的大姐和阿姨们也是这种无奈吧。可能你还没有真正的成熟真正的明白,却被直接赶进了老年痴呆的行列,并且还没有了狡辩的话语权,能做的就是如看破红尘一般,宽容的一笑。这时,寂寞的小尾巴会黏上来。也许你为工作非常忙碌,也许你为家庭非常奔波,但心在褪去年少的`轻狂后却也空了。
失去的总是美的,记忆中的总是美的,所有没有得到的都是美的。为甩掉寂寞,重新回忆,重新追寻,重新把年少的梦想爱好过一遍筛。于是,重新拿起了画笔,重新码起文字,重新拿起相机,重新定一个不高远没翅膀的梦想。
前路还很长,后路也已经很长,写给同龄的我们、写给与寂寞不期而遇的我们、写给心中还有一丝火花的我们!
★ “守常”中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