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笔算加、减法参考教案二(共含13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可爱恶魔库洛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加、减法(一般不超过五位数),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二)培养验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教具和学具
投影片和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笔算。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订正时,各自说一说加、减法计算法则及笔算过程,并说一说怎样验算。2.与板演同时,全体同学进行卡片口算,并说一说怎样算简便。
6+9+4= 7+2+8= 7+8+2=
5+7+5= 9+8+1= 8+9+2=
4+5+6= 3+8+2= 9+9+1=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会做万以内加、减法了,数目再大一些也会做吗?今天我们学习数目比较大的笔算加、减法。(板书课题:笔算加、减法)
1.教学例1。
例1的第1题:43865+5427=
由学生列出竖式,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并进行验算,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的,怎样验算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5加7得12,个位写2,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十位上写9;百位上8加4得12,百位上写2,千位上进1;千位上3加5再加1得9,千位上写9,万位上的4落下来。最后得数是49292。加法验算把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再加一遍,两遍得数一样就对了。)
出示例1的第2题:43560-8976=
由学生列出竖式,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并进行验算,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减法怎样计算的?怎样来验算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0减6不够,向十位借1,10-6=4,个位写4。十位:6-1=5,5减7不够,向百位借1,15-7=8,十位写 8。百位:5-1=4,4减9不够,向千位借1,14-9=5,百位写5。千位:3-1=2,2减8不够,向万位借1,12-8=4,千位写4。万位:4-1=3,万位上写3。验算减法时,用差与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就对了。)
教师提出:同学们都会计算加、减法,怎样使它减少错误呢?谈谈你的体会。
由相邻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
(1)把题目抄对,数目一搬家一检查。
(2) 按法则进行计算,首先相同数位对齐,每一位计算时要正确,特别要注意进位和退位。
(3)每道题都要进行验算,题目中没要求写出验算竖式时,可以在原式验算。
练一练
全体学生计算练习六的第1题,并在原式验算。
计算前,给同学们提出要求:刚才同学们总结了减少计算错误的经验,在下面计算中要用这些经验,争取四道题都计算正确。
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进行订正时,表扬一次做得全对的同学,有错的同学检查出原因,下次改正。
2.教学例2。
6845+14270+9238=
由学生列出竖式,并检查相同数位上的数是否对齐。
提问:
(1)每一位三个数计算时,怎样算得快?
(每位三个数连加时,用凑十的方法就能计算得快。)
(2)连加法怎样进行验算?
(用调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板书如下:
练一练
全体学生计算练习六的第2题,在原式验算。
计算前,给同学提出要求:前面练习的四道题,很多同学运用了大家总结的经验。四道题都做对的,下面的三道题也要争取做对;前面的题没做对的,吸取教训,争取这次做对。
指定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表扬两次做对的同学,特别注意两次都做错的同学,检查一下什么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改正。
三、巩固反馈
1.课堂练习。
在前面两次边讲边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练习。
课本第25页“做一做”的四道题:
85472+3629 80000-4865
27465-7759 13465+8972+27035
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要求列竖式,原式验算,便于订正。
订正时,对三次全对的同学奖励小纪念品,注意三次都有错的同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课后练习:
练习六第3,4,5题。
提出要求:按照同学们总结的经验进行计算,争取做得全部正确。
批改作业时,在全对同学的作业本上盖一面红旗章,表示鼓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亿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其计算法则和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万以内加、减法时,对于两个数相加、减的各种情况已经学全,这部分知识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新课时,采用让学生试算的方式。
但是亿以内加减法的位数增多了,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显得格外重要。本节课采用组织学生总结减少计算错误的经验,大家都按照这些经验来做,这样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比老师要求学生去做要好。
本节课组织三次练习,每次练习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练习后进行订正,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扬成绩,对有错误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体现了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布置课外作业适量,提出争取全部做对的要求,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
例1
例2 6845+14270+9238=30353
加、减法估算(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认识估算的必要性。 2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讲述估算的过程。 3 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 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法与学法: 情境分析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大屏幕出示教材第31页例4的题目及情景图。 “妈妈带的钱够吗?” 师问:100元可以换成张10元? 生答:10张。 师:买热水瓶大约需要几张? 生:3张, 师:买烧水壶和水杯大约需要几张?为什么? 生:7张。因为43元和24元里面有6个十元,3元和4元用一张10元就够了。合起来就是7张10元。 师:明明想知道“妈妈带的钱够吗?” 生:够了。 师: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了吗?你们认为够吗? 生齐:够了。 师: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问题就像我们用10元钱去买东西一样的。用一张10元买9元的彩色笔够吗?(生答)用3张10钱买28元的热水瓶够吗?(生答)也有这样的问题:用一张50元买52元的书包,差几元?(2元)够吗?(不够)差的多吗?(差不多)邓老师很喜欢“差不多”这个词,它和“大约”是什么关系?(近义词/意思相近的词。)其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加、减法估算就是算出来的得数差不多就好了。(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课 1 教学例4 先充分读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教材里面搜寻全面信息。点拨学生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点拨学生为了更快的回答这个问题笔算合适吗?口算?心算?怎样算是最快?) 再进行个案教学:(小黑板出示小丽的算法)买热水瓶后大约剩()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元,买水杯够了。 像小丽这样差不多的计算方法就是估算。她把28元看做30元,她把43元看做40元。估计的差不多,而且很快。 再看丁丁的估算(小黑板):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元,还剩()元,买水杯够了。 还可以怎样算呢?聪聪想知道“买这三种用品大约需要多少钱?(板书)”大家快点帮聪聪估算一下吧。 学生动手估算。教师巡视,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是28+43+24=95(元) (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这一问题,让老师感觉到进退两难。明确的`说这不是估算,但是学生没有错。)邓老师看了看同学们的列式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板书)28+43+24,我宣布这些都是对的。表扬自己!可是要怎样算才是估算呢?我们把28看做30,把43看做40,把24看做20。估算的时候只要把30+40+20加起来就可以了。(板书在第一个算式的正下方)30+40+20=90(元)最后记得答。聪聪的问题就解决了。 还有很多学生坚持28+43+24=95(元)这样做。邓老师很无奈,因为同学们都觉得老师的方法太罗嗦,本来可以一个算式就做完的,现在却要写两个算式,所以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方法。现在我们面前有一个算式28+43+24和一个估算结果90,可以把他们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28+43+24O90。(不可以)如果有一个符号表示大约等于就好了。我们的祖先早就为我们想好了,还为我们设计了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符号来表示大约相等的关系。(出示约等于,约等于成功引入)。请同学们用上这个约等号把聪聪的问题重新做一次。(教师巡视:结果都用上了约等于,对于不会的要耐心的辅导,书写困难的要耐心教导。) 检验:从同学们的计算结果来看28+43+24=95(元)我们的估算对不对?90元到95元差得远不远?妈妈用一百元买这些生活用品够吗?这么说估算是不是很有用?估算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快) 反馈练习:做一做(31页) 三 积累运用 1 练习六 第1题 2 练习六 第2题 3 练习六 第3题 4 32页生活中的数学 四 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万以内加、减法(二)复习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笔算
1、 做复习第1题。
(1) 做第一组加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计算。提问:笔算加法要怎样算?
(2) 做第二组减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 提问:笔算减法要怎样算?
(4) 小结:笔算加法和减法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2、 做复习第2题第一行,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把三道题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3、 下列题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65 2469 4235 6003
+235 +1183 - 607 - 235
4、 做复习题第3题里的第一组题
三、复习加减法的验算
1、 做复习题第4题,指名两人板演。
2、 引导学生小结:加法和减法怎样验算、
四、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笔算加法和减法各要怎样算?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五、作业:复习第2 题余下的六道题
小学数学《笔算减法》的教案
《笔算减法(退位)》是沪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减法,但不作速度上的要求,因为后面还有两个例题进行讲解。
这节计算教学的课从内容上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但是把学生的动手摆圆片和复习、新授联系起来,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在小结算理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样学生对计算方法会了解的更深。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课前我先布置让学生回家预习,然后课的一开始检查预习情况。发现班上已经有多数学生能在家长的帮助下能理清算理,正确说出计算的过程并算出得数,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在计算51-36时得到的答案是25或者24,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一:个位1减5不够减怎么办? 生:从十位退一当10。在十位上点1点表示强调。
问题二: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十位上向个位退1后,十位再算几减几?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生: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1减6得到5,在个位写5;十位减去退位的1得到4,4减1等于3,在十位写3。
师:同桌讨论:笔算两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要从个位减起;要点退位点,不要忘了减退位的1;做完后要检查。 通过以上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学生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课堂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部分学生都能清楚的说出算理。可见,在数学课堂中,如何预设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的`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更是课堂有效的保证。 练习我安排3个层次,其中的判断题罗列了学生在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在教学中,学生对这类错误的出现会哄堂大笑,然而笑过之余却能把错误牢记,这就是练习设计的成功。 整个教学过程还比较顺利,但是,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并不很理想。总有少数学生漏点退位点,也有个别学生即使点上了退位点,在计算时也忽略了它的存在,再就是把减法算成加法,把数字抄错,书写格式不正确等等。根据出现的问题我反思改进如下:
1.加强口算练习,每次上课前3分钟,让学生逐步达到听到算式就能说出结果。
2.在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
3.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多创设机会让学生讲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次说出十位的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点上退位点的数要很快反映出是多少,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4.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多分析比较计算方法。
《加、减法的验算》教案
《加、减法的验算》教案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买东西的情境图,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减法的验算,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 (3)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验算。 4、教学难点 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去探索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要求。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 56=101 56+45= 101-56= 101-45= 1、 教学例1。 (1) 幻灯出示教科书第27页主题图的第一幅。 (2) 提问: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3) 学生提出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列算式,并说清楚列算式的`根据。 列式:135+48=183(元) 1 3 5 + 4 8 ──────── 1 8 3 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这一道题到底算得对不对呢?怎样验证它对不对?那我们就要进行验算。这一道题应该怎样验算呢?请同学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 (4)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可以把加数135和48交换一下位置,看得数是不是还是183。 48+135=183 可以把得数183减去其中一个加数。 183-135=48或183-48=135 (5) 注意:在笔算的右上边写上“验算”,并在验算右边用上冒号。在进行运算时,不要直接把被验算得结果抄上,而要认真的加一遍,真正起到验算的目的。 (6) 练习。 1、 教学例2。 (1)出示教科书第27页主题图的第2幅。 教师:妈妈付了200元钱,那阿姨应该找给妈妈多少元钱呢?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00-183=17(元) 2 0 0 -1 8 3 ─────────── 1 7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怎么知道阿姨找得对不对呢?(要进行验算) 讨论一下,你有几种验算的方法? (1) 验算的方法: 把付出的200元钱减去找回的17元,看一看结果是不是183元。 200-17=183(元) 把应付的钱183元,加上找回来的17元钱,看一看结果是不是妈妈付出的200元钱。183+17=200(元) (2) 练习。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页的例题“想一想”,第42-4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过程,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更加喜爱数学。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认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
一天,猴妈妈有事外出,她给三个孩子每人准备了3个桃,并对他们说:“孩子们,今天妈妈有事外出,这是为你们准备的午餐和晚餐。”小猴们一听,非常高兴。中午时,老大吃了1个,老二吃了2个,而老三一口气就吃了3个,小朋友们,你们猜猜,晚上老大还能吃几个桃?老二能吃几个?老三呢?
二 .操作学具。
同样3个桃,三只小猴吃掉的个数不同,剩下的也不同,我们一起来演示一下他们午餐吃桃的情况(请一名学生板演)。先拿出三个盘子,每个盘子里都放三个桃,老大的盘子里要拿掉几个?还剩几个?老二要拿掉几个?还剩几个?老三呢? 一个也没有可以用几来表示?
老三把桃都吃光了,晚餐没有了,只好出去找吃的。路上,他碰见了小白兔,听说他要找吃的,小白兔说:“小猴,我知道什么地方有桃子,可是在去的路上有许多难题,你敢去吗?”小猴子听了,高兴地说:“没问题,我不怕!”“沿着这条路走,在山那边有两棵桃树,树上结了许多桃子。”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就这样,小猴上路了,他看见什么了呢?
出示图例 ,说说图意 。
现在有几个人呢?算式怎样写?(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讨论:为什么用减法算?为什么等于0?
质疑:算式中第一个3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3呢?0又表示什么意思?
小猴是怎样算的呢?(3—3=0)这时他可高兴了,一蹦一跳地向前走了一会儿,他又看见了什么呢?
2、教学例2。
出示图例,说说图意。
这一回,又要给小猴出什么难题了呢?(两盆一共开了几朵?)
算式怎样写?为什么列成5+0,为什么等于5?
我们来看看小猴是怎样算的?对不对?这真是一只爱动脑子的小猴,你看,他又蹦蹦跳跳地上路了。
四 、想想试试,深化新知
1、教学想一想和想想做做第2题
(1) 这一回,他又碰到什么难题了呢?(出示图)
(2) 这么多题目,可把小猴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帮它的忙吗?
(3) 小组合作,说说怎样想的,有困难的'拿出小棒摆一摆,再填在纸上。
(4) 汇报情况。前两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 在我们大家的帮助下,聪明的小猴总算解决了难题。在他正准备继续赶路的时候,小突然听见鸟叫的声音,原来树背后正挂着三只鸟笼呢!(出示图)。
(2) 小猴子想:妈妈教育我们要爱护花鸟。我一定要把他们放回大自然。
(3) 说说图意。根据图意,你能想到什么算式呢?填在书上。
(4) 交流汇报,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5) 小结:小鸟飞出去了,1只,2只,3只,飞出去的越多,笼子里的鸟越少,最后,5只鸟全飞出去了,笼子里一只鸟也没了。
3、想想做做第1题。
(1) 做了一件好事,小猴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不知不觉,它刚刚翻过了一座山,就看见了两棵桃树,一棵桃树上结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两棵树一共有几个桃子呢?指名说说。
(2) 小猴飞快地爬上桃树,摘下桃子美美的吃了起来。
(3) 还剩几个桃子呢?你会写算式吗?
(4) 吃饱了肚子,小猴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五、探索规律,深化新知
晚上,猴妈妈回来了,问起小猴们一天安排的情况,三只小猴都争着告诉妈妈。听说小猴一个人出去找食物,路上还解决了许多问题,妈妈问小猴:“你解决的都是什么问题?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妈妈吗?
小猴该怎样回答呢?小朋友你们知道吗?
指名说说,板书课题:有关0的加、减法
听说小猴解决的都是有关 0的加、减法,猴妈妈决定来考考小猴。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小朋友,你能很快地说出答案吗?
说完后,这里有什么规律呢?引导横着看,有什么规律;竖着看,有什么规律?
2、那么,下面的方框里可以填几?(分小组合作,比赛哪组写得又对又多)
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六、总结全课。
小朋友们和小猴子相处了一堂课,大家高兴吗?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28+5=37-5=12-6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4)(教师选择例3)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
(5)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6)集体讨论:0.6+0.8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板书:计算)
(7)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8)学生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元角分
0.6
+0.8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9)反馈练习:列出2.8+2.1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0)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学例4:
(1)教师选择例4
(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4)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元角分
1.2
-0.6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7)反馈练习:3.6-0.5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4.巩固练习:
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
⑴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⑴和第⑵个问题再集体反馈。
全体学生根据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解决。
三、巩固发展
1.计算训练
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练习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2.用数学。
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⑵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生活中的数学。
六、布置作业
小数计算一份
笔算除法(二)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运用“四舍”的方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
(二)使学生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数个位上的数用“四舍”法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的两位数除法.
难点: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笔算.
找三个同学把上面的题写在玻璃片上.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投影出示)
20×( )<84 30×( )<160
40×( )<310 50×( )<420
60×( )<550 70×( )<628
80×( )<380 90×( )<710
(3)在下面□填上“>”或“<”.
32×4□120 43×6□260
54×8□430 72×7□480
(4)说一说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十数.
24接近( ) 53接近( )
82接近( ) 31接近( )
订正笔算的3个小题,同时请同学们回忆用整十数除试商的方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说)
(二)学习新课
例1:69÷23=3.
请同学们自己试做.(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试做本题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要使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并且要叙述明白)
请同学讲述:除数23接近20,把它看作20,3个20是60,接近69又小于69,所以商3,把3与23相乘,正好等于69,说明商3合适.
做一做: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进行订正.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小结:
当除数个位上的数是1,2,3,4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除数的尾数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要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出示例2:430÷62=6……58.
请同学根据计算法则和例1,试做本题,发现问题后,可以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订正时可启发同学说出发现与例1有什么不同,怎样解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讲解:
把除数62看作60试商,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比62小,再看前三位,430里面有7个60,试商7,7与62相乘,积是434,积比被除数大,说明商7大了,改商6.(这叫调商)用调整后的商6与62相乘,积是372,430减372,余数是58,余数比除数小,说明商6合适.(边讲解边板书)
做一做:
请同学独立完成后订正,教师强调:
试商时,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相乘时,商要和题目中的除数相乘.如果试商的数与除数的乘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大了,应该把商调小再试,直至余数小于除数为止.
(三)巩固反馈
(1)下面各题,先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投影出示)
(2)不用竖式计算,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商几?(投影出示)
(3)列式计算.
①195除以32得多少?
②344是43的多少倍?
订正后教师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应该怎样试商、调商等内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说一说,还有什么问题,同学之间解释不清的可以提出,大家共同讨论.
作业:第46页第2题,第6题填在课本上.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基础上来学习把除数个位上的数用“四舍”法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的两位数除法.两个例题各有侧重,例1在试商过程中不需要调整商.例2是在试商过程中需要调整商的..需要调整商的题目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为突破“调商”这个难点,采取学生试做,遇到问题可以探讨,在学生有一定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弄清调商的过程,通过练习使学生悟出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除数变小了,商容易偏大,商大了要把商调小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掌握调商方法.
调商的过程中,要提倡利用口算来试商,需要学生连续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多让学生说一说,(个人说,互相说,小组内说,集体说)特别是第(2)题,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过程,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课题二: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的例1、例2,练习十二的第7―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改为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通过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为学习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较好的准备。
教学重点: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育名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提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再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解答完后,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答的,教师板书出两种解法:
130―46―34 130―(46+34)
=84―34 =130―80
=50(本) =50(本)
引导学对比这两种解法:
“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第一种解法是先从总本数中减去故事书的本数,再从减得的差中减去科技书的本数,求出连环画的本数;第二种解法是先算出故事书与科技书的和,再从总本数中减去求出的和,求出连环画的本数。)
“它们的'结果怎样?”(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
“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
使学生初步理解: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在这道题中用后一种解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计算295―128―72。
先出示学生观察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使计算简便。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例1思考:因为128与72的和正好是整百数,从295中依次减去128和72,等于从295中减去128与72的和。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教师边分析边板书出计算步聚:
295―126―72
=295―200
说明虚框中的计算步聚初学时可以写出来,以后可以省略不写。
2.做第55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7―12题。
1.第7题,学生做完后,教师还可以再增加几道百数减去两位数的题,如:300―53,400―67等,让学生口算。
2.第8题,让学生自己填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第9题,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说一说口算方法的依据。
4.第10题,计算时,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写不写简算过程。
5.第11、12题,这两题是接近整赶紧、整百数的简便算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出多加了的要求减去,多减了的要加上。
小学数学笔算减法练习课堂的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练习十三第9~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第9题
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万以内加、减法
万以内加、减法(二)复习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笔算
1、 做复习第1题。
(1) 做第一组加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计算。提问:笔算加法要怎样算?
(2) 做第二组减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 提问:笔算减法要怎样算?
(4) 小结:笔算加法和减法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2、 做复习第2题第一行,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把三道题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3、 下列题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65 2469 4235 6003
+235 +1183 - 607 - 235
4、 做复习题第3题里的'第一组题
三、复习加减法的验算
1、 做复习题第4题,指名两人板演。
2、 引导学生小结:加法和减法怎样验算、
四、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笔算加法和减法各要怎样算?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五、作业:复习第2 题余下的六道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的数据,发现数学问题。
2.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3.使学生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2. 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或者课件演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减法,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新课学习
(一)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
1.例1
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有吗?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 笔算乘法教案
★ 二教案
★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