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年级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共含14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拉倒吧”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年级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第一课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第三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到液体都是会流动的,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对比实验进行液体流动速度的比赛。 难点:设计一个控制除变量之外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一小杯水 一小杯油,一小杯洗洁精 液体流动实验板一个 三个滴管 餐巾纸一包 一张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水和油这两种液体,发现它们都会流动,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液体:洗洁精。洗洁精会不会流动? 师:是的,液体都会流动。 二、流动比赛 师:那它们流动的速度一样快吗?谁流得更快一些?(板书课题)谁流得更快些 谁来大胆的猜测一下? 1、学生猜测。(三名学生) 2、讨论方法 师:到底谁猜得对呢?谁能想出方法来验证一下呢?小组间轻轻讨论了一下。 3、、全班交流方法。(在玻璃板上流动,在瓶子底部戳洞,在相同长的试管上流动…… 师:很多小朋友想好了,谁先说说。 师:大家想的方法很多,也有一定的道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出示实验器材) 师:拿到器材就可以做了吗?对,我们要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让比赛过程更公平、结果更准确。(板书:公平准确) 师:做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才能使实验公平准确?请各小组轻轻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教师下去巡视) 4、就实验中的注意点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哪一小组先来汇报?你觉得做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一样多,同时流,同一起跑线 师:同学们提得意见很好,那这个实验具体该怎么做呢?请看大屏幕。 5、投影出示实验操作方法 (师读一遍)师:会做吗?哪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6、投影出示实验记录单 师:做科学实验我们还要养成边做实验边记录的习惯。实验时,你有什么新发现也要及时记录下来?如果第一次实验和下一次实验结果不同还要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我们要多次实验。(排除偶然性,结果更准确) 7、实验验证: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8、汇报结果 师:你们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师:每次结果都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不同? 9、讨论出现不一样结果的原因 10、思考 为什么水流得比较快,而洗洁精和油流得比较慢呢? 观察水、油、洗洁精,思考液体流动的速度与什么特点有关? 11、小结:液体流动的速度与黏度有关。(板书) 三、总结 师:我们上节课已经研究了油和水知道它们具有的共同特点,那洗洁精有吗? (相同点: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都是液体、都有点透明、都有重量、都会形成滴状。) 师:这三种液体又有哪些不同点呢?(不同点:黏度不同、流动快慢不同。) 师:我们把这三种液体的共同点写在液体这个框里。谁还记得固体的共同特点呢?(指名说)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张图,你觉得液体和固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师:看起来我们班同学前几节课学得很好。学了今天这节课后大家对于水是一种怎么样的物质,你有什么新补充吗? (水与其他液体比较,流动速度比较快,黏度小。) 4、拓展(机动) 思考:掺水的洗洁精,水、油比赛,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四、板书设计 谁流得更快一些 一样多 公平 准确 同时流 同一起跑线 液体流动的快慢和液体的黏度有关 第四课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第四单元科学测试卷精选
一、填空题:(20%)
1、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 对植物进行分类的。
2、动物的 和 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
2、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 ,没有脊柱的动物叫 。
3、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 决定着地球上生物的命运。
4、不开花植物中 类、 类和 类植物,能自己进行 制造养料,这和开花植物是一样的'。
5、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多样性、 多样性和 多样性等三个层次。
6、生物的基本生存条件包括 、 、 、 和食物。
7、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吸收其他生物体或土壤里的养料而生存的物殊类型植物是 。
8、鸽子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和功能有 和 。
二、判断题:(20%)
1、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植物。………………………………( )
2、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没有明显不同的形态结构。……………………………( )
3、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
4、人类生活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但其他生物不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之中。( )
5、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角色。……( )
6、在前几学期的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研究过校园里的大树和一些小动物。…………( )
7、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可以画下来或拍成照片,再编上号。……………………( )
8、北极狐圆而大的体形不利于降温。……………………………………………………( )
9、人类对一些动物的驯化对现在丰富多彩生命世界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10、生物生存权是自然赋予的权利,是人类所赋予的权利。…………………………( )
三、选择题(20%)
1、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这里指的是生物具有( )现象。
A、繁殖后代 B、变异 C、遗传
2、基因使子女和父母在体态、相貌、气质、音色等方面( )。
A、具有相似性 B、关系不大 C、毫无关系
3、( )不是大雁飞行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目的。
A、飞得更高 B、减少空气阻力 C、防御敌害
4、对同一物种来说,生活在越热的环境中,它的个体就( )。
A、不变 B、越小 C、越大
5、长颈鹿是( )选择的结果。
A、人 B、大自然 C、外星人
6、为了更好地( ),北极熊的耳和尾都变得很小。
A、在冰面上跳跃 B、抵御寒冷 C、在海水中游泳
7、下列动物中属于昆虫类的是( ),属于鸟类的是( ),属于鱼类的是( ),属于哺乳类的是( )属于爬行类的是( ),属于两栖类的是( )。
A、企鹅 B、蚱蜢 C、鲨鱼 D、蝙蝠 E、变色龙 F、娃娃鱼
8、( )是我们学校的校树。
A、法国梧桐 B、樟树 C、雪松
第四单元 教案
科目:二年级数学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主备人 扈桂燕 二备人 教学内容 第 二 单元 课题: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课本第31页) 项目 主 备 二 备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能力培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 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激发学习动力和兴趣,善于与同伴表达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难点 1、学会用乘除法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 教师点拨、总结等 二、问题导学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 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 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2、变式练习□□ □□ □□ □□ □□ □□ □□ □□ 把这些正方形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算式-------- 3.思维训练 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每人吃2个苹果,4个小朋友3天吃多少个苹果? 板书设计 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 □□ □□ □□ □□ □□ □□ □□ 把这些正方形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8=16(个) 16÷4=4(个) 一、问题提出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看清楚问题,确定用乘法还是用除法。正确分析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用两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乘除法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了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提提示 1、每节课教学环节:问题提出---问题导学---问题链接。 2、问题导学步骤: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完善巩固。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上)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是精读课文;《充气雨衣》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四》是综合性训练。本组课文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组织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在阅读精彩小故事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本组内容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以鼓励学生把课文中的人做过的事再做做,一边做一边想,看看有什么感受或者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己动手,大胆创造。在开展“我们的小制作”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些小制作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 单元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认读本组的 35 个生字和会认、会写、会用本组的 33 个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 3.指导学生积累本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理解重点句、段的意义。 4.通过“我们的小制作”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13 动手做做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结合词语的学习,记忆字形。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插图,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投影片,问:图上画了什么?(小女孩看到水从杯子里漫出来,非常吃惊。) 2.水从杯子里漫出来,小女孩为什么吃惊?让我们一起学习13 课。(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朗读课文,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课件,检查学生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把他们读错的地方做上记号。 4.谁来当小老师为他们纠正错误? 三、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四人小组自学课文后,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奇怪的问题”指的是什么? (2)伊琳娜回家做了个什么实验?实验结果怎么样? 2.请四人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3.再读课文,合作完成填空。 出示句子: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 )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 ),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伊琳娜回家做了个实验,实验结果证明科学家的话( )。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同学们讨论一下,实验的结果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伊琳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表演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1.分组熟读课文,互相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落。 2.表演课文内容,鼓励创造性的表演。(如想象伊琳娜听懂朗志万的话之后所说的话) 五、启发想象,练习写话 1.读课后练习“说说写写”中“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2.互相交流,把自己想象的话说给同学听。 六、布置作业 将“说说写写”中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13 动手做做看 科学家 郎志万 提问题 小朋友 伊琳娜 动手验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将上节课自己想到的话在小组中交流,评选出优秀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2.导语:伊琳娜小朋友的这种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像伊琳娜那样,认真开动脑筋,用我们的智慧解决困难。下面,老师要看看你们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 二、识字、写字 1.识字。 (1)出示生字课件,请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提示学生:可用熟字对比记忆生字:如林―琳,那―娜,扁―骗;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记忆:如慢―漫,洪―哄;可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忆:如“志”字是由“士”和“心”构成的。) (2)谁还有更好的记字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2.写字。 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谁来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漂亮? (1)指导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找出特点。(如“题”和“提”中都有“是”,但写法不同,“题”中的“是”捺要长;“另”和“志”都是上下结构,“另”是上短下长,“志”是上略比下长;田字格下边两行的 6 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其中 5 个字是左窄右宽,只有“朗”是左右宽窄差不多。) (2)教师有重点的范写指导。 (3)学生临摹,老师巡视指导。 (4)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字,师生点评。 三、实践活动 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四、布置作业 用“问题、哄骗”写话。 五、板书设计 13 动手做做看 另 志 题 提 漫 朗 哄 喝 骗 (把要求会写的字板书在田字格里) [教学提示] 课文揭示的道理,应该让学生把握准确,即“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动手做做看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句话的含义。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 13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 3.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不断实践。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懂得生活中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不断实践。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邮票、激发兴趣 1.(出示一枚邮票)同学们知道邮票的用途吗?(用于寄信、文化交流、欣赏、记录重大事件、收藏……) 2.每一枚小小的邮票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要了解一个有关邮票齿孔的故事。板书课题:邮票齿孔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邮票齿孔是怎么发明的? 2.学生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互相评议。 3.认读生字卡片,交流记字方法。 4.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三、质疑互答,合作学习1.小组内读课文,读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汇总。 2.出示小组提出的疑问,全班讨论解决。 四、具体演示,促进理解 1.老师提供几张纸,让学生撕下纸中的“邮票”。这样撕邮票有什么不便? 2.同桌读课文第二至第三自然段,合作表演英国发明家阿切尔看到的情形。 3.选几个学生上讲台来,为他们提供纸、别针,让他们表演课文中的情节,让学生充分了解阿切尔敏锐的观察能力。 4.导读第四自然段,用直线勾画出阿切尔思考的内容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写邮票打孔机作用的句子。 五、充分想象,感悟课文 1.读第四自然段,启发想象:阿切尔会怎样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反复构思、画图、设计、制作、实验) 2.再读课文,你认为阿切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3.总结课文:正因为阿切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才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才有了邮票打孔机的发明,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通过读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邮票齿孔的故事,认识了阿切尔这个伟大的发明家,你想向阿切尔学些什么呢? 5.假如阿切尔就在我们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邮票,讲邮票上的内容或故事。 七、板书设计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切尔(英国 发明家) 看:翻 找 求助 想 取 刺 拽 想:机器 打孔 做:研究 很快造出 善于观察、思考、实践 第二课时 一、作业展示 1.先说说自己是怎么讲的,爸爸妈妈听了是怎么说的。 2.选代表在全班讲一讲。 3.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邮票,介绍邮票上的内容或故事。 4.展示介绍自己收集的邮票。 二、互动识字、写字 1.“我会认”。(把要求会认的生字读一读,口头组词、造句子。) 2.“我会写”。 (1)认读要求写的字,口头组词、造句。 (2)介绍自己识记这些字(要求写的字)的方法。(如:“力”字的第二笔不出头就是“刀”,“你”字去掉单人旁就是“尔”,“扔”字的提手旁换成单人旁就是“仍”。) (3)重点指导“使”“整”“式”的书写笔顺。 3.书写生字。(老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 三、练习1.完成课后的“读读填填”。 2.组词。 刀( ) 尔( ) 更( ) 正( ) 力( ) 你( ) 便( ) 整( ) 四、布置作业 写几句话介绍自己感兴趣的邮票。 五、板书设计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刀( ) 尔( ) 更( ) 正( ) 力( ) 你( ) 便( ) 整( ) [教学提示] 让学生模拟阿切尔的思考发明过程,再次感受“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动手做做看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科学三年级上册鄂教版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热爱小动物,乐于去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
2、能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猫和兔的相同点,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3、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吃奶长大。
4、能认识多种常见的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兔的生活习性的图片,活兔或兔的剥制标本。
2、学生准备:课前有目的的观察兔的生活习性,收集有关兔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兔的身体特点。
教师出示观察材料,兔或兔的挂图。
二、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将学生的汇报板书到黑板上。
三、比较猫和兔的异同,揭示哺乳动物的概念。
1、将兔的特点和前面一课观察过的猫比较,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到课本上。
2、研讨、汇报。
3、教师小结。
像兔和猫这样的动物,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小动物吃它妈妈的奶长大,叫做哺乳动物。
四、运用概念判断,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图,指出课本中的这些小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五、单元小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鸟类和哺乳动物,你能说说这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什么不同吗?在学生比较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研究鸟和哺乳动物,主要是从它们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去研究的。在以后研究别的动物时,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去研究,并且可以将这些方面特点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
六、课外拓展。
同学们课后可以选定一种动物,继续研究它的生活习必性,并写一篇研究报告。
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家养小动物的认识。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解开一些迷惑,收获一些知识,发现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初步的了解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动物,你们觉得他们有哪些比较有趣的地方没有?有哪些你们还弄不明白的地方没有?
二、收集问题,整理问题。
1、学生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全记在黑板上。
2、整理问题:当堂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剩下的问题中值得探究的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
三、确定研究方法。
学生选中问题后,让他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怎样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确定好他们的探究方法。
四、课后探究。
五、记录探究结果。
六、汇报探究结果。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回顾与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复习简单的单位换算;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回顾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2、关于周长与面积公式的优化: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还是运用自己原来经常运用的方法,既“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是可以的。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及几个问题解决之后,要对几种方法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对于长方形周长来讲,不管是四条边长分别相加还是(长+宽)×2这种方法,都能把长方形的周长求出来。但有一点不利因素:长时间这样运用公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其实(长+宽)×2本身就是数学抽象以后的公式,是乘法分配率在长方形周长计算过程中的应用。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训练的,可以采取集中训练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一味地计算,要寻求更好的办法,如对比辨析进行训练就是好的办法,如:
5米=分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就是对比辨析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整合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同样也是建构的需要。
课堂练习设计: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默写公式
1、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周长=。
2、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周长=。
6平方米=()平方分米9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平方分米6平方厘米=()平方厘米300公顷=()平方千米
307公顷=()平方米280000平方米=()公顷
⑴一间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35()。
⑵一块手帕的面积是3()。
⑶方桌高7(),桌面面积大约是63()。
⑷一把小刀约10()。
二、我们常常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
(1)请你用彩笔描出下面图①的周长。(2)请你用铅笔涂出下面图②的面积。
三、列式算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四、量一量,再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五、解决问题
1、足球场的长是105米,宽是69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琪琪住的房间地面是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现在打算铺上地板砖。如果每铺1平方米需要85元,铺完这块地面需要多少元?
一、复习内容
第四单元:《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百花园四》
二、复习目标
1、读熟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古诗的意思。
3、能正确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4、练习写一处景物,写出它的特点。
三、复习重点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运用多音字。
2、朗读背诵课文。
3、学会正确合并句子。
四、复习方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长负责检查背诵课文。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合并句子。
3、互相交流应用文“请假条”的写法。
4、独立完成比较形近字、多音字并组词及复习训练题。
五、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cuìliǔzēngtānmímànānxián
()()()()
ǒuěrlǒngzhàoguāngmánghuīwǔ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尤()漫()该()挥()
龙()慢()刻()浑()
辉()岭()资()铺()
晖()邻()姿()捕()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变()无()()息()变()连忘()
一()千()千()百()双()戏()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两岸猿声啼不住,。
2、,一行白鹭上青天。
3、庐山的云雾的特点是和。
五、合并句子
1、我们穿过山谷。我们闻到野花的香味。
。
2、小秦来到小河边。小秦看见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
。
六、扩写句子
1、的山路伸向远方。
2、的窗台上摆放着的鲜花。
七、缩写句子
1、勤劳的蜜蜂是一种会“跳舞”的昆虫。。
2、五颜六色的菊花在秋风中不停地点头。。
八、修改病句
1、我们要爱护宝贵的时间。
2、每个人从小就要爱戴自己的国家。
九、仿写句子
例: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dān溃┗ǎ
散(sàn)发着阵阵清香。
花园里百花盛开,争奇斗妍。
十、发挥你的智慧,笔下生辉。写一关于景物的文章。
1.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心境。
2.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
3.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
[2.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个生字。]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课前准备:
1. 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图片;收集关于李白、杜甫的资料;
2. 收集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
3. 多媒体;
4.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
[(二)(展示第二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展示第三屏)一首是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一首是杜甫的《绝句》。谁来谈谈你对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李白、杜甫的资料。
二、学习《早发白帝城》
(一)(展示第四屏)多种形式读文,把诗句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停顿。
1.师范读后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3.(展示第五屏)教师范读并辅以手势打节奏,指导学生朗读出古诗的节奏、停顿。]
4.同桌互练互评、推荐读、男女轮读、齐读(点击中的喇叭标志,配乐朗读)。
(二)初步解题,深入质疑。
[1.读题目,你从题目知道了什么?要求添加主语进行完整叙述.(早晨,李白从白帝城出发,赶回江陵。)]
2.看了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师生梳理:
(1)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了什么景色?
(2)李白当时的心情如何?
(三)抓住关键字词解文悟情。
1.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诗歌,想想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有关词语。
(2)同桌交流答案,补充完整。
(3)指名汇报,集体评议。(白帝城、彩云、江陵、猿、舟、山)
(4)(展示第六屏)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把词语补充完整。最后读读补充完整的词组。(5)请运用这些词组串说诗文意思,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精读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心境。
(1)(展示第七屏)读第一、二行诗。
① 找出一个表示当时时间的词语?(朝)
[②(展示第八屏)教师解说“朝”字字理:“日”字上下的“ 十”是草,“日”从草丛中升起,“月”亮还挂在天边,这就是早晨的景象。]
③白帝城的早晨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彩云)
④谁能说说这两行诗描绘的画面及诗的意思。
[⑤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从“朝辞”、“千里”、“一日还”这些词体会到了诗人急切归家的心情)]
(2)读第三、四行诗。
①(展示第九屏)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读几遍,让学生体味当时的情境,指名描述。(长江两岸的猿猴正叫个不停,声音此起彼伏,热闹极了!不知不觉,轻快的小船已穿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岭。)师随学生的描述板书:轻舟、万重山。
[② 离家越来越近了,诗人心情如何?(高兴、激动)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这一感受。]
(四)(展示第十屏)寻找熟悉的欢乐曲调来唱这首诗并背诵。(师范例引路,生生合作,赛唱,评价)
(五)识记字形
1.写好“诗”“帝”“岸”三个生字。
[2.默写古诗《早发白帝城》。]
三、课后延伸
交流长江三峡的图片,并在图片上设计一句赞美长江三峡的广告词。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 千里 一日还 轻舟 万重山
急切归家 离家越来越近高兴激动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背诵《早发白帝城》。
[(二)指名学生说这首古诗的诗意。]
(三)师:《早发白帝城》一诗通过描述景物,抒发了诗人李白流放遇赦后轻松、喜悦、激动的心情。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展示第十一屏)看看作者杜甫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美景之中。
二、学习《绝句》
(一)(展示第十二屏)简介关于“绝句”方面的知识。
(二)(展示第十三屏)多种形式读文,把诗句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停顿。
[1.师范读后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生生互评。
3.教师范读并辅以手势打节奏,指导学生朗读出古诗的节奏、停顿。
4.同桌互练互评、推荐读、男女轮读、齐读(点击中的喇叭标志,配乐朗读)。]
(三)用不同方式呈现个性感悟,深入质疑。
1.(点击中的喇叭标志,音乐停止)你从诗中知道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学习收获呈现出来,师生评价。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画画、用自己的话描述、唱颂、列提纲等形式汇报收获]
2.师:你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
3.师生共同梳理:诗句通过描绘美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找出诗词特点,深入感悟情感。
[1.同桌合作学习:找出诗中表颜色、数量、方位、事物名称的词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找出诗词特点,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后,闭目想象诗句图画,指名汇报,师生补充评价。
[3.自主编动作诵读诗句,尽量把诗人愉悦的心情表现出来。]
4.集体背诵。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多种形式抽读字卡中的字。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翠、窗、岭、船”。]
三、课后拓展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背给大家听,看谁背得好。]
板书设计:
绝 句 (唐)杜甫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喜爱美景 景物
西岭千秋雪 远游东吴 东吴万里船
[教学反思]
开课之初,安排学生交流资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朗读,才能初知大意,为下文解意悟情教学打好基础。。从诗中圈出有关景物词语,再进行扩词、串句说诗意练习,把常规乏味的、冗长的“说诗意”教学形式进行梯度处理,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伊始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确定中心问题;接着抓住重点字词,通过字理识字、扩词、寻找词句特点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想象画面,感悟了诗人心境。
14 庐山的云雾
设计思路: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通过对庐山云雾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本课意境十分优美,在段落构成和语句表达上十分独到。在教学设计中,可首先以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入课题,使学生对庐山产生了向往之情。再请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随学生的兴趣朗读课文精彩句子,以句子为发散点,扩散到全文。本设计的亮点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在总结学法的基础上学习接下来的自然段,举一反三,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感受庐山景色的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
3.会认“尤、添、览、姿、态、戴、弥、幕、返”等字;会写“景、秀、尤、幻、增、添、漫、姿、态、笼、罩、弥、茫、匹、返”等生字;掌握“景色、秀丽、尤其、变幻无常、增添、千姿百态、笼罩、弥漫、云遮雾罩、茫茫、流连忘返”等词语。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感受庐山云雾的美。概括全文。
教学难点: 学习与段落的结构方式,理解并能运用。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庐山景色的资料。
2.多媒体。
3.学习卡。
学习卡第2自然段用了个比喻句,分别描绘了()、()、()、()四个地方的云雾,把不同地方的云雾比作()、()、()、()。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古诗,请看!(展示第三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知道它赞美什么吗?对,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庐山的云雾。
[(二)板题读题。注意“庐”字的读音。]
(三)据题质疑。
1.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师生梳理: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好自然段。]
(二)四人小组互帮互学生字词。
(三)(展示第四屏)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
(四)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五)指导书写。(着重指导“尤、添、茫、幻”几字)]
(六)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展示第五屏)齐读思考题。
[2.带着问题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做笔记。]
3.4人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汇报,师生评议,梳理。
[5.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秀丽在哪里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评议(展示第六屏),让学生欣赏庐山的美景。]
6. 在如此的美景中游览,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
[ 7. 启发想象,体会感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8.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9. 小结:第1自然段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庐山景色的秀丽。]
二、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
(一)默读第二、三自然段。说说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1. 独立思考。
2. 个别汇报。
[3. 评议,梳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二)(展示第七屏步骤一)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并用横线划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个别汇报)
[ 2. 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体会总分的构段结构方式。]
3. 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相机展示第七屏步骤二至步骤五)
4. 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 5. (展示第八屏步骤一)
(1)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
(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卡。
(3)师生评议,完善学习卡(展示第八屏步骤二)。]
6.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 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 8. 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三)(展示第九屏)运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词语“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体会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四)自读、个别读,感受并读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
三、学习第4 自然段
[过渡: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同学们,刚才的学习让我们着实领略了庐山云雾的多姿与多变,它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魔术大师,为景色秀丽的庐山增添了神秘的感觉。如此美景,你还舍得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
请看:(展示第十屏)走到这,都会想发出这样的感慨。 齐读这段。
四、配乐齐读全文
五、作业布置
[(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在《我的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1 4 庐山的云雾
瞬息万变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以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入课题,使学生对庐山产生了向往之情。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随学生的兴趣朗读课文精彩句子,以句子为发散点,扩散到全文。本课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在总结学法的基础上学习接下来的自然段,举一反三,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15 锡林郭勒大草原
设计思路: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视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享受,注意抓住“感受美、欣赏美,歌颂美”的线索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在讲授过程中,首先利用美妙的音乐和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片来引入,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草原的美,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互学能力,通过学生的感悟、交流来理解课文。本设计的亮点在于能够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无限生机。
3.会认“阔、仅、雄、鹰、闲、偶、尔、牧、骑、挥”等字;会写“阔、铺、芒、丹、铃、仅、灵、闲、偶、尔、牧、骑、挥”等生字;掌握“广阔、光芒、山丹丹花、铃铛、不仅、百灵鸟、安闲、偶尔、牧民、骑(马)、挥舞”等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课前准备:
1.多媒体。
2.学习卡。
学习卡: 因为有雄鹰( )地( ),百灵鸟( )地( ),牛羊( )地(),小马驹()地(),黄羊()地(),牧民()地()、()地( ),所以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片!(展示第三屏)图片上是什么地方?对,草原的景色真是太美丽了。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美景――锡林郭勒大草原。
(二)板题,读题。
[(三)(展示第四屏)师指明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位置,并简单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
(四)据题质疑。
1.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个别汇报。
[3.师生梳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好自然段。
[(二)四人小组互帮互学生字词。
(三)(展示第五屏)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
(四)识记字形。]
(五)指导书写。(着重指导“铺、偶、闲、散、丹”几字)
(六)说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同桌互说。
2.指名汇报。
3.师生评议、梳理:
(1)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
(2)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
[ 4.观察文中插图,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和欢腾。]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写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哪些地方写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
1.同桌交流。
[2.汇报、梳理:第1、2自然段写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
3、4自然段写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多形式复习会认、会写字词。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1、2自然段。
[ 1.默读1、2自然段并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边读边思边画。]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展示。(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展示)
(1)野草
A.(展示第六屏步骤一)齐读。
[ B.(展示第六屏步骤二)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a. 同桌互相交流。
b. 汇报。
c. 评议,梳理(体会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d. 读出你的理解,感受。]
C.(展示第六屏步骤三)
[ a. 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野草的多,到处都是,茂盛。)
b. 十来岁有多大?你们几岁?请一名学生站起来。你有什么感受?(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站起来,体会草有多高)]
c. 指名读一读,评议,再读,读出美与趣味。
(2)湖水 A.(展示第七屏步骤一)
[a. 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感受湖水的平静与清澈。
b. 里面使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c. 观察图片理解“嵌着”的意思。]
B.(展示第七屏步骤二)
a. 闭上眼睛展开想象。
b. 四人小组里相互说说。
C.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野花
A.(展示第八屏)师配乐范读,生边听边欣赏图片,体会野花的品种、颜色、清香。
B.学习这两句话的写法:总―分。
[4.点出第2自然段是静态描写,齐读本段,读出大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5.指导背诵。]
(二)学习3、4自然段。
1.过渡语:(展示第九屏步骤一)师范读“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师再问:哪个自然段写到了草原的美丽,哪个自然段写到了草原的欢腾?
3.简单点出过渡段:本段前半句是承接上段的内容,后半句连接下段的内容,像这样的段落就叫做过渡段,在文中两个段落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 生齐读过渡段。]
5. (展示第九屏步骤二)
(1)带着问题自学第4自然段,在文中做好笔记。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展示第十屏步骤一)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4)小组汇报交流,展示学习卡。
(5)师生评议,梳理答案(展示第十屏步骤二)。
(6)指导朗读。(点出本段是动态描写,读出欢腾、热闹的气氛。)
(7)齐读第4自然段。]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一)师:看到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广阔美丽的景色,感受到它的欢腾,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1.同桌互说。
[2. 个别展示。
(二)总结:生活在如此广阔、美丽的草原上,还有这么多动物朋友相伴,牧民们怎能不骄傲地放声歌唱呢?让我们也和牧民一起赞美草原、歌唱草原吧!(展示第十一屏)师生同唱与草原有关的歌曲。]
四、布置作业
(一)背诵第2自然段和摘抄本课好词好句。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赞美之情,可以唱一唱,画一画,写一写等。]
板书设计 :
15 锡林郭勒大草原
(静态) (动态)
野草湖水野花 动物 欢腾牧民
广阔美丽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利用美妙的音乐和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片来引入,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草原的美,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学贵有疑,有疑则思,依题质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起探究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互学能力,通过学生的感悟、交流来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无限生机。
教学内容:《练习4》
教学目标:
1、通过描写秋景的词串进行字词句的结合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今贤文。
3、写好左右都有竖笔的钢笔字。
4、说说写写――留言条。
5、 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撇”。
6、通过处处留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语文,积累词语,提高对生活的体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字词:边读边想象12个词串,以“过电影”的方式,将词与景相连。
掌握与课文《卧薪尝胆》相关的8个成语
写好钢笔字,注意右边竖比左边竖写得长
2、 句: 为图配上诗句,可引用名家的,也可以自己写劝学篇的名言警句要求熟记于心
3、篇: 掌握“留言条”这种应用文的基本写法。能再生活中学习运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教学“处处留心”和“写好钢笔字”。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第一部分
出示:美丽秋景图。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图,你头脑中想到了哪些词语?
有些词语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自由读: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词串表现的情景。
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准它?
小组合作练习:在小组里美美地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最有味。小组推荐同学读给大家听。
评议。
2、第二部分。
(1)审题明确题意。
(2)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美美地读一读,说说词语所描绘的优美情景。
(3)学生自由确定作画方法(独立、合作),完成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3、第三部分。
审题:指名读。
你知道哪些诗是描写秋天的?能吟一吟吗?
能把你们吟诵的诗句和你们画的画联系起来吗?
写一写。
二、教学第三题:学写钢笔字
认识要写的字。
指导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呢?左右两部分都有一个相同的笔画,是什么?
怎么写才好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发现”吧:右边的竖要比左边的竖写得长些才好看。
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和坐姿,巡视指导。
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在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三、我的十分钟
反馈:举办“小画展”,在展示自己的图画的同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共评,选出“小画家”。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完成“读读背背”、“学写毛笔字”、“说说写写”。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题目的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指名复述《卧薪尝胆》。
自由读,要求能边读边联系课文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的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学习:理解、交流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忍辱含垢:垢,耻辱。忍受耻辱。
以屈求伸:意为尺蠖(huo)弯曲身子,是为了向前伸展。比例以退为进。
救亡图存: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
催人奋进:促使人奋勇前进。
羽翼丰满:比喻力量已积蓄充足。
练习读背:自由读背、同座位互相练背。
反馈:指名试背,齐背。
说一说你曾经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成语。
3、教学第二部分。
(1)自由练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教师范读:体会这些名言警句强调了什么。
(3)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对难点进行讲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自由练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韵味来。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是否能读出感情和韵味来。
(5)练习背诵:自由背诵。
(6)反馈:指名背,齐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审题明意:今天我们学生“斜撇”和“长撇”的运笔方法。
教师书写斜撇和长撇,指导运笔方法。
斜撇,从竖中线稍右起笔,向左底角线撇出,笔锋有略向左上提起之意。
学生练习写斜撇。
长撇,起笔同悬针竖,下行到横中线下向左撇,提笔出锋,悬空收笔。
学生练写长撇。
三、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1、审题。
(1)揭示说说写写的话题:学写留言条。
(2)学生自读范例。
2、指导
(1)教师谈话:“留言条”就是用书画形式留下要说的话,一般是离开某个地方或某个场所时留下的。在生活中经常需要写“留言条”。
(2)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写留言条,写留言条应该注意什么。小组内讨论。
(3)汇报交流:写清给谁看的,写清留下的话,还要写上留言人的名字和留言的时间。
(4)指名说格式:
①先写条子留给谁,称呼要顶格写。 ②再写具体内容,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最后写留言人的姓名,另起一行靠右边写。再另起一行靠右写日期。
(根据自己留言的内容,同桌互说,并纠正。注意礼貌用语)
四、我的十分钟
打开作业本,试写留言条。(注意格式)
交流 纠错
智慧瞬间:
绽开 舒展 欣然怒放 含笑一现
第 二 课 时
板书设计 14 蜜蜂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自主探索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三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引导`小结:这四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形近字,其中有些音同,有些音近,有些音异。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别,进行扩词练习。
6、拓展练习:形近字组词。
二、 读读背背
1、导入:不同的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到什么花刚刚开放
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我们在《花钟》一课中,了解了鲜花开放的规律,其实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将要学的一首农谚歌谣就揭示了瓜果蔬菜在十二个月中不同的生长特点,下面就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儿歌,带有音节的字拼读拼读,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己的收获,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4、抽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5、师生对读,齐读。
6、看谁最先背下来。
7、背诵比赛。
8、拓展延伸:你能说出在十二个月中不同月份开放的花朵吗?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生长跟时间有关吗?你能试着编一编歌谣吗?
三、读读认认
1、读一读这儿的三行词语,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都是指的人体的器官,这些字都带有“月”字,从而得出结论:带有“月”的字都与人的某些器官有关。
3、这7个字扩词。
4、说出你了解的带有“月”的生字,并组词语。
四、宽带网
1、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其实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这方面的资料跟同学交流交流,并说出你资料的。
2、读课文中列举的例子,读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激励: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勇于探索,练就了一双慧眼,也许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单元教材简析
鲜花什么时间开放,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玩耍却玩出了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本组课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全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3精读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1略读课文《找骆驼》,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本组教材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比如,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在教学本组教材时,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落实教材要求。
单元总体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2、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把握教材特点
1、教材把握:
《花钟》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一下家中、校园内的各种花,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课文中涉及到的花(如昙花、月光花)的图片、录像资料。课文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要让学生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读出对花的喜爱,读出对修建奇妙的“花钟”的赞叹。要带着问题思考,如,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真妙,妙在哪儿?
《蜜蜂》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玩出了名堂》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的体会,如能说出在玩中的发现更好。即从玩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五个自然段,段段写了“玩”,“名堂”在课文里的意思就是发明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从三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再次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处理教材,立足语言文字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其次,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最后要组织促进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
2、导学特色明显:
⑴ 的使用:
“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名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
⑵ “资料袋”的使用:
“资料袋及宽带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资料袋及宽带使用的时机。
可以放在揭题时插入。
⑶ “学习小伙伴和“泡泡”的作用:
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边读边思。
引导综合性学习。
二、把握年龄特点
三年级是阅读启始年级,教学中要注重两头伸展。
1、立足低段求发展:
识字学词理解词句仍然是教学重点。学生生字回生率高,三年级仍需抓识字学习,但要求有所提升:
⑴ 识字教学:
① 相信学生的能力;
② 突出难点,注意简洁;
③ 不仅写字还要写词;
④ 创造练笔机会,在练笔中巩固字词。
⑵ 理解词句:
低年级:“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
中年级:“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从课文来说,作者遣词造句倾注情感。
〖例 《蜜蜂》
这是一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事物,做科学小试验的。细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要从关键词句着手引导学生有目的观察事物,感受“我”对待科学的严谨作风。“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
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在文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这既成了“我”作试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从下面的词句斟琢,用词准确性:
大概……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
2、着眼高段打基础:
⑴ 潜心会文,力求发展:
① 读好课文,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② 感悟语言内在的联系,发展阅读思维:
中年级不能只停留在抓句子,它承担着习作的任务。“阅读”领会方法,
把握语言体会语言规律。抓住语言现象,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开展阅读:
第一层面:句子理解。
第二层面:领悟语言内在联系。
第三层面:整体回味,感悟提升。
感悟语言内在联系不是将句段中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进行
机械地解剖,应该与文本的整体感悟、关键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⑵ 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
在阅读赏析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
通过摘抄背诵,积累课文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断,倡导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
中获得的鲜语言材料,
⑶ 初步领悟适合中年级学习的表达方法。
三、练习习作,夯实基础
“教学建议”指出:“要重视培养习作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同时指出:“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要使学生有效的自由表达,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认为教师应该有效地指导,让学生练就两个基本功:一个是搜集习作内容的基本功,第二个是表达习作内容的基本功。”
“我认为当前教学要两手抓,一个是激发动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另一方面我认为是要制定训练的序列,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应该使自由和我们基本功训练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得意彰,自由是先放后收,放中有收,而基本功是先收后放,收中有放。”
吴立岗教授认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包括四个方面:
⑴ 语句正确连贯;
⑵ 文字书写工整;
⑶ 行款格式规范;
⑷ 标点符号无误。
两手抓:
⑴ 激发兴趣,鼓励表达。
⑵ 制定训练。
教师心中树立明确目标,加强小练笔:
《花钟》有序的表达;具体、准确的表达有关花的资料,仿照课文第一段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几种花开的样子。
《玩出了名堂》把观察到的现象表达的直观、有趣。回忆自己平时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写一段话。
四、口语交际为习作打基础
1、话题习作的素材。
2、说得有序、清楚是写得连贯、生动的前提。
习作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和积累的好词好句。
五、学习略读,注重自主
略读课文不要过多的在理解词句上下功夫,应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习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抓住一、二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内容或写法),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
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用12~14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语言功能
用“Are you……?”询问辩人;用“Thank you.”表示感谢;并作出回应“You are welcome!”
2、语言结构
Are you……?
Yes, I am/No, I’m not.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3、词 汇
掌握词汇:water bottle ,thank, welcome, a boy, a girl, a man, a woman, a doll
理解词汇:dog, day, duck, dance, Dino Dinosaur
4、语 音
字母D、d的读音及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
1、“Are you……?”的句型,并能做出回答
2、掌握字母D、d的写法及发音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新单词 water bottle , thank, welcome;
2、能听懂、会说本课对话;
3、能运用“Are you……?”询问辩人;用“Thank you.”表示感谢;并作出回应“You are welcome!”
4、渗透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询问辩人,表示感谢,并作出回应。
难点:创设情境,在情景中寻找物品的失主。
教学准备
一只水壶、单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磁带等。
教学步骤:
Step 1 Warming up
师生问好。
唱英语歌曲“The more we’re together.” And “Hello”
询问学生姓名。
T: What’s your name?/Who are you?
S: I’m……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随意走到学生的面前。
T: Are you Xiao Qing?
引导学生回答:Yes, I am./ No, I’m not.
T: Thank you.
引导学生回答:You’re welcome.
游戏——接龙游戏。
S1:(回头对后面的一位同学说) Thank you.
S2:You’re welcome. (回头对后面的一位同学说) Thank you.
S3:You’re welcome.
……
2、出示书中人物头饰,引导学生提问并回答。
S1: Are you Peter?
S2: Yes I am.
S3: Are you Ling ling?
S4: No, I’m not.
……
让学生练习并表演。
3、教学词组:water bottle /my water bottle
学习课文A部分内容。
听课文A部分录音,复述所听内容。
听课文A部分录音,跟读。
Step 3 Practice
分组练习课文A部分。
分角色表演。
Step 4 Consolidation
创设情境,自由会话。
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练习。
一、教学目标:
1、能掌握字母D d的读音和书写,了解D d在单词中的发音;
2、能运用“Are you …?”进行猜人游戏。
3、通过唱唱、玩玩,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字母D d及其在单词中的读音。
难点:理解新单词,朗读句子。
三、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字母卡片、教学磁带等。
四、教学步骤
Step 1 Warming up
1、师生问候。
2、唱已学过的英语歌曲Are you Ling ling?
3、复习并区别单词a boy , a girl ,a man, a woman, a doll.
自由会话和角色表演。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出示字母卡片D d,并带读;教学会上书写D d ,分辨字母大小写。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来表示Dd,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文E部分单词卡片,强调字母Dd在单词中的发音,并让学生跟读体会。
T: Dd, Dd, Dd, dog,
Dd, Dd, Dd, day,
Dd, Dd, Dd, Dino Dinosaur.
听课文E部分录音,跟读字母、单词和句子,理解句子大意。
按照范例正确书写字母。
Step 3 Practice
游戏——找朋友。
将若干字母卡片放在讲台上,一名同学说字母,另一名学生快速找到相应的卡片举起来。
课文F 部分。
理解游戏规则,教师解释“Your turn”.
全班分为男、女两组,进行“猜人”游戏。
Step 4 Consolidation
1、创设情境,自由会话。
2、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3、练习。
教学后记
三年级下册英语第四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新单词 a boy , a girl ,a man, a woman, a doll.
2、能区分 boy , girl , man, woman的含义。
3、能唱本课歌曲;
4、通过唱唱、跳跳、玩玩,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新单词;歌曲Are you Ling ling?
难点:理解“Where are you?” And “so glad to see you again”
三、教学准备:
水壶、洋娃娃、单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磁带等。
四、教学步骤
Step 1 Warming up
师生问候。
唱已学过的英语歌曲。
3、创设情境,复习已学过的句型.
Are you……?
Yes, I am./ No, I’m not.
自由会话并表演。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出示一个男孩的头饰或单词卡片 a boy,板书,并带读。然后让班上的男同学逐个练说 I’m a boy.
用同样的方法教单词a girl ,a man, a woman, a doll.
听课文B部分录音,学生跟读。
游戏——快速反应
在讲台上摆放 Anne, Peter ,Miss Li, Mr. Lin等人物图片。将全班分为男、女两组,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比赛。当教师在他们身后举起一张单词卡片,如a girl,全班同学大声说a girl,两名代表快速地举起相应的图片,速度快的为胜。
Step 3 Practice
游戏——猜一猜。
请一名学生上台,从台上的人物(Anne, Peter ,Miss Li, Mr. Lin等)图片中选出想扮演的角色,却不让其他人知晓,请全体同学和老师猜一猜。
T: Are you a boy?
S1: No, I’m not.
S2: Are you a man?
S1: Yes I am.
S3: Are you Mr. Lin?
S1: Yes I am.
……
课文C部分。
(1)、表扬学生刚才的游戏玩得好,奖励他们欣赏歌曲。听录音,复述所听到的歌曲内容。
(2)、听录音,跟唱。
(3)、用班上的同学的名字代替歌词中的Ling ling 和 Linda进行表演唱。
听课文D部分录音,看课文,理解意思。教师解释“Where are you?” and “So glad to see you again.”帮助学生阅读。
Step 4 Consolidation
创设情境,自由会话。
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练习。